第6课 咏雪
《咏雪》优秀教案

《咏雪》
一、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欣赏古人的聪慧和才华。
3.学习文言文的翻译方法和字词积累。
二、教学重难点
1.重点:朗读背诵课文,理解内容;欣赏古人智慧。
2.难点:文言文翻译和字词积累。
三、教学方法
朗读法、翻译法、讨论法。
四、教学过程
1.导入
1.展示雪景图片或视频,引导学生谈谈对雪的感受。
2.引出课题。
2.初读课文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2.教师范读,学生跟读。
3.翻译课文
1.逐字逐句翻译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分析人物对话,体会古人的聪慧和才华。
4.字词积累
1.学习文言文的重点字词,如“内集”“儿女”“俄而”等。
5.拓展延伸
1.让学生收集其他描写雪的古诗词,进行赏析。
2.引导学生学习古人的文学素养和审美情趣。
6.课堂小结
1.回顾课文内容,总结文言文的翻译方法和字词积累。
2.布置作业:背诵课文,翻译重点句子。
《咏雪》ppt课件

分析“撒盐空中差可拟”所运用的修辞手法及作用。
比喻。把“白雪纷纷”比喻为“撒盐空中”,表现了大雪下得猛 烈密集的情景。
分析“未若柳絮因风起”所运用的修辞手法及作用。 比喻。把“白雪纷纷”比喻为“柳絮因风起”,写出了雪花飘舞的 轻盈姿态,富有诗意和美感。
傅大哥谢无弈的女儿,
字叔平,大书法家 王羲之是第二个儿子
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表判断
左将军王凝之的妻子。
在一个寒冷的雪天,谢太傅开家庭集会,跟子 侄辈谈论诗文。不久,雪下得很大,谢太傅高 兴地说:“这纷纷扬扬的白雪像什么呢?”胡儿 说:“把盐撒在空中差不多可以相比。”谢道 韫说:“不如说是柳絮随风舞动的样子。”太 傅高兴得笑了起来。她是谢安大哥谢无奕的女 儿,也是左将军王凝之的妻子。
怎样理解文章首句的作用? 交代了咏雪的背景。在雪天聚会谈论文章的义理,营造了一种融洽、儒 雅、温馨的家庭氛围。
谢家聚会吟诗,为什么不选择一个良辰佳日, 却选择一个寒雪日?
文章开头一句话“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短短十五字, 涵盖了事件的时间、地点、人物及主体事件等丰富的内容。正因为“寒 雪日”“俄而雪骤” ,才能引出“咏雪”的事件。 在雪花飞扬的寒冷天气中,外出不便,聚会咏雪不正是赏心乐事吗?
20.解释下面加粗的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
①俄而雪骤
俄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未若柳絮因风起
未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选出下面断句正确的一项( )
A.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B.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咏雪》ppt课件

字词清单
古今异义
未若柳絮因风起。 古义:趁,乘。 今义:因为。
文言句式
判断句: 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省略句: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
“……也”表判断
省略介词,即“谢太傅(于)寒 雪日内集”
倒装句:
白雪纷纷何所似 宾语前置,即“白雪纷纷所似何”
拓展提升
说说还可以用哪些事物来比喻雪。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唐· 岑(cén)参]
意译: 即根据语句的意思进行翻译,做到尽量符合原文的意思,语句尽可能照顾原 文词义。意译有一定的灵活性,文字可增可减,词语的位置可以变化,句式 也可以变化。
文言文翻译“六字诀”
1.留:专有名词、国号、年号、人名、地名、物名、官 职、称谓等,可照录不翻译。 例:元方 陈太丘 (照录不译)
2.补:补出省略成分。 例:①(陈太丘)去后(友)乃至 。 ②(家君)待君久(君)不至,(他)已去。
文体知识
志人小说
志人小说是指魏晋六朝时期流行的专记人物言行和记载历史人物传闻逸事的 一种杂录体小说,又称“清谈小说”“逸事小说”,是中国古典小说的一种。按 其内容主要分为笑话、野史、遗闻逸事三大类。
其艺术特点包括:
①以真人真事为描写对象;
②以“丛残小语”、尺幅短书为主要形式;
③善于运用典型细节描写和对比衬托手法,突出刻画人物某一方面的性格特 征;④语言简练朴实、生动优美、言约旨丰。
这节课,我们就要认识一位东晋的大才女——谢道 韫,她凭借《世说新语》中的《咏雪》一举成名。
学习目标
壹
贰
叁
肆
了解编者及《世 说新语》的相关知 识,积累文言词语。
疏通文意,初步 感知古今汉语的 区别;通过朗读 培养文言语感。
理解课文内容,学 习课文摹景状物的 方法。
六年级第一学期语文教案:咏雪

六年级第一学期语文教案:咏雪一、教学目标1.理解课文《咏雪》的内容,感受作者对雪的赞美之情。
2.学习课文中的重点词语,提高学生的词汇运用能力。
3.培养学生欣赏大自然美景的能力,激发学生对生活的热爱。
4.培养学生通过观察、体验、思考来提高写作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情感;学习课文中的重点词语。
2.教学难点:引导学生通过观察、体验来感悟自然美,提高写作能力。
三、教学准备1.课文《咏雪》2.课件或黑板3.学生作文素材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邀请学生谈谈对雪的印象,引导学生分享关于雪的趣事。
2.教师简要介绍课文《咏雪》的背景。
二、课文阅读1.学生自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
2.教师带领学生朗读课文,注意语气、节奏的把握。
三、课文解析1.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的结构,划分段落。
2.分析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如“皑皑”、“晶莹”、“翩翩”等。
3.学生讨论课文中的难点句子,教师给予解答。
四、课堂讨论1.让学生谈谈对课文中所描绘的雪景的感受。
2.教师引导学生从课文中的描写中,发现雪的美。
第二课时一、作文指导1.教师展示学生作文素材,引导学生进行观察、思考。
2.学生根据素材进行写作,教师巡回指导。
二、课堂交流1.学生展示自己的作文,全班交流,互相学习。
2.教师点评学生的作文,给予鼓励和指导。
2.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互相交流。
四、作业布置1.根据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写一篇关于雪的作文。
2.收集关于雪的诗词,进行欣赏。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阅读课文《咏雪》,让学生感受作者对雪的赞美之情,学习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培养学生的观察、体验、思考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他们发现自然美,提高写作能力。
课后作业的布置,旨在让学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写作中,巩固所学。
总体来说,本节课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
重难点补充:一、教学重点1.在理解课文《咏雪》的基础上,通过对话引导学生深入体会作者如何通过细腻的描写来表达对雪的赞美之情。
《咏雪》教案

《咏雪》教案
一、教学目标:
1.了解《咏雪》的背景和内容,理解诗人的情感和表达方式。
2.掌握诗歌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提高诗歌鉴赏能力。
3.感受诗歌的韵律和美感,培养对文学艺术的热爱。
二、教学内容及过程:
1.导入:通过提问引导学生思考本课的主题和内容。
2.背景介绍:介绍诗人的生平和创作背景,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
内涵。
3.朗读诗歌:让学生朗读诗歌,纠正读音,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
奏。
4.讲解诗歌:逐句讲解诗歌的内容,分析意象和修辞手法,引导
学生理解诗人的情感和表达方式。
5.深入探讨:通过提问和讨论的方式,引导学生深入思考诗歌的
主题和意义。
6.课堂练习:让学生通过填空、选择等方式,巩固所学知识。
7.总结:总结本课所学内容,强调重点和难点。
8.作业:布置相关练习题,让学生在家中复习巩固所学知识。
三、教学评价与反馈:
1.课堂表现:观察学生的课堂表现,记录学生的回答问题和参与
讨论的情况。
2.作业评价:批改学生的作业,了解学生对本课内容的掌握情况,
并及时反馈给学生。
3.期末考试:在期末考试中设置相关题目,考查学生对本课内容
的理解和掌握情况。
四、教学反思与改进:
1.教学反思:根据学生的课堂表现和作业情况,反思自己的教学
方法和效果,发现问题并制定改进措施。
2.教学改进:针对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措施,提高教学
质量和效果。
咏雪的原文加赏析

咏雪的原⽂加赏析 《咏雪》是南朝⽂学家、史学家吴均创作的咏雪抒怀五⾔律诗。
店铺整理的原⽂加赏析,供参考! 基本信息 微风摇庭树,细雪下帘隙。
萦空如雾转,凝阶似花积。
不见杨柳春,徒见桂枝⽩。
零泪⽆⼈道,相思空何益。
赏析 这⾸诗以咏雪为题,实际上是观雪感怀。
作品中所写的雪,既不是银妆素裹的旷野之雪,也不是漫天飞舞的吉征瑞兆之雪,⽽是江南庭院中的细雪。
作者⽴于帘下,他的眼界也未曾超出庭院的上下前后。
⾸句写风摇庭院之树,是因树动⽽知风,并且知是微风,显然庭树之动不同于⼤风下之摇动。
次句的“细雪”与前⾯的“微风”相应,都具有江南雪景的特点。
“下帘隙”的“下”,正与风之微、雪之细相应,故能从⽵帘缝隙中落⼊。
“萦空”⼆句写雪在空中、阶上之姿。
这⾥的“转”为回环飘动之意。
雪萦绕于空中如雾⼀样回转不定,这种状态唯“细雪”才能有。
因其“细”,故能“萦空”,似乎久飘不下;因其“细”,故迷朦“如雾”。
“凝阶”与“萦空”相对,但见“萦空”,但见阶上之雪凝积如花,⽽不见其飘落。
这与“下帘隙”不同。
诗⼈⽴于帘下,见帘边之雪,故知从帘隙落下。
⾄于阶上,已为⽩雪凝积,则不觉其飘落。
似乎空中之雪⼀味飘舞,阶上之雪但只凝积,⼀动⼀静,互不相涉。
“似花积”既写阶上雪⾊,亦隐隐引出下⼆句。
作者写空中、地上之后,⽬光复归于居中的“庭树”。
“不见”⼆句上承⾸句的“庭树”展开。
杨柳、桂树均为庭树中之⼀部分。
“杨柳春”指叶绿,“桂枝⽩”指花发。
时值隆冬,桂枝皆⽩,看似花,但庭中杨柳未绿,则知桂枝之⽩为⾮花。
从⾸句⾄此全是写景,并且是诗⼈⽴于帘下所见之景。
然⽽在景中已暗寓感伤之情。
末⼆句则直接展现诗⼈⾃我。
“零泪”是伤怀的表现。
有感如此,却⽆⼈可以倾诉,故⾃责多情若此,终有何益?直以此⼆句表现诗⼈的苦寂、孤独之感。
触发诗⼈“相思”、“零泪”的是呢?诗中没明确讲。
然⽽从前⾯对雪景的描绘中可以探知他的⼼曲。
诗中先⾔“似花积”,⼜以“不见”春与“徒看”相对举,雪似花⽽⾮花,今但见⾮花之雪,不见春叶、春花。
《咏雪》课件

作业布置
在此添加您的文本17字
背诵《咏雪》这首诗
在此添加您的文本16字
同学们需要将《咏雪》这首诗完整地背诵下来,以巩固课 堂所学知识。
在课程中,我们重点讲解了《咏雪》的意象和情感表达,以及如何通过诗歌的语言来感受和表达美感。同时,对诗歌中的一 些难点进行了深入的解析。
课程总结
01
课堂互动与讨论
02
在课堂上,老师通过提问和小组 讨论的方式,引导同学们积极思 考和发表自己的见解。同学们积 极参与,课堂氛围热烈。
课程总结
课程收获与建议
通过寒风和衣领的细 节描写,表达了诗人 对冬天的感受和体验 。
通过对雪景的描绘, 表达了诗人对纯洁、 美好事物的向往和追 求。
艺术手法
比喻
将雪花比作柳絮和蝴蝶, 形象生动地描绘了雪花的 轻盈和美丽。
拟人
通过寒风的描写,赋予其 人的形象,使读者更能感 受到冬天的寒冷和凛冽。
细节描写
通过对衣领的细节描写, 让读者更加真实地感受到 冬天的寒冷和雪花的轻盈 。
04
《咏雪》的意境与意象
意境分析
静谧之美
情感表达
通过描绘雪花飘落的场景,营造出一 种宁静、祥和的氛围,使读者感受到 自然之美的意境。
通过描绘雪景,表达出作者对自然之 美的热爱和敬畏之情,引发读者共鸣 。
空灵之感
通过描绘雪后世界一片洁白、纯净的 景象,赋予画面一种超脱尘世的空灵 之感,引人深思。
意象分析
03
《咏雪》全文解析
诗句解释
小学语文六年级语文第六课《咏雪》教案(人教版六年级上册)[修改版]
![小学语文六年级语文第六课《咏雪》教案(人教版六年级上册)[修改版]](https://img.taocdn.com/s3/m/c20dac37d5bbfd0a785673ba.png)
第一篇:小学语文六年级语文第六课《咏雪》教案(人教版六年级上册) 小学语文六年级语文第六课《咏雪》教案(人教版六年级上册)原文: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
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
”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
”公大笑乐。
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一、文章第一句话讲了时间:地点:事件:人物:二、解释下列词语。
内集儿女俄而欣然何所似差可拟三、翻译下列句子。
1、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
2、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
3、公大笑乐。
四、公大笑乐。
说明谢太傅更喜欢哪一个比喻?谈谈你的看法。
五、文章最后一句话有什么作用?六、本文为我们展示了一个怎样的家庭氛围?七、写出关于雪的比喻词或诗句。
例如:梨花飞花鸭绒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
八、你喜欢雪吗?将你看到的雪景描绘出来吧!第二篇:人教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上册第六组人教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上册第六组《轻叩诗歌的大门》通过对2011版《新课程标准》的研读和对教材的深入钻研,我对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六组综合性学习《轻叩诗歌的大门》做以下解读。
一.课标解读:(一)单元目标:新课标第三学段目标提出阅读诗歌,大体把握诗意,想象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作品的情感。
诵读优秀诗文,注意通过语调韵律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背诵优秀诗文60篇。
新课程标准中第三学段对于综合性学习明确提出:1.初步了解查找资料,运用资料的基本方法。
2.策划简单的校园活动和社会活动,学写活动计划和活动总结。
3.为解决与学习和生活相关的问题,利用图书馆网络等渠道获取资料。
结合学生实际和教材内容特从以下三方面拟定《轻叩诗歌大门》单元目标:知识与能力:1、诵读诗歌,了解诗歌的有关知识,感受诗歌的特点。
2、想象诗歌描述的情境,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人的情感。
3、能搜集诗歌并按一定的标准给诗歌分类,培养学生的策划,组织,协调和实施的能力。
4、能写简单的活动总结。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6年11月7日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 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 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 “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 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①谢太傅:谢安。 ②胡儿:谢安哥哥的长子,谢朗,谢安的侄子。 ③兄女:即谢安哥哥的女儿,谢道韫。
谢安(320—385年),东晋著名 的政治家,最初屡辞辟命,隐居 会稽郡山阴县之东山,与王羲之 等游山玩水,并教育谢家子弟, 多次拒绝朝廷的任命,可是当时 的民间流传着一句话:“谢安不 出来做官,叫百姓怎么办?”
以少胜多
《兰亭集序》
《兰亭诗二首》
谢安索解
“鸠占鹊巢”谢氏家族谢 Nhomakorabea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