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咏雪》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第8课《世说新语》二则《咏雪》跨学科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第8课《世说新语》二则《咏雪》跨学科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咏雪》跨学科教学设计课标分析首先,从知识目标来看,《咏雪》作为一篇文言文,其教学要求学生能够理解文义,背诵课文,并熟记作家作品。
这符合课标中对于古诗文教学强调诵读、积累的要求。
同时,学生还需要积累文言字词,掌握如“俄而"、“欣然”、“拟"、“末若”等词义,这是提高学生文言文阅读能力的基础。
其次,从能力目标来看,《咏雪》的教学要求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想象能力。
这充分体现了新课标的要求,即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通过对文中咏雪佳句的赏析,引导学生发挥想象,感受语言的魅力,进而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再者,从情感道德目标来看,《咏雪》围绕家庭生活和亲情展开,通过描绘古人咏雪的场景,营造了一种和睦、轻松、融洽的家庭氛围。
这有助于学生在学习中感受亲情,培养正确的家庭观念和情感价值观。
此外,根据2022年课标的要求,《咏雪》的教学还需要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引导探究等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在参与中掌握知识,提高能力。
教材分析在教材编排上,《咏雪》位于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该单元以家庭、亲情为主题,旨在引导学生感受和理解亲情的美好。
《咏雪》通过讲述谢太傅在下雪的日子里与晚辈讲述诗文的故事,展现了家庭和美温馨的一面,勾画了古人家庭文化教育的画面,呈现了一个典型的书香家庭。
这样的内容安排,不仅有助于学生理解课文内容,还能激发他们对家庭和亲情的共鸣。
从学情分析来看,初一学生已经通过小学阶段的学习积累了一定的文言知识,但刚涉及文言文不久,尚未形成很好的文言语感和学习方法,系统学习文言文的能力仍有待提高。
《咏雪》作为他们初中阶段接触的第一篇文言文作品,语言文字浅显易懂,还带有一定的故事性,因此学生理解起来相对容易。
然而,值得注意的是,文中语言的辨析和欣赏在教学中仍有一定难度,需要教师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语进行深入体会。
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8课《咏雪》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8课《咏雪》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咏雪》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反复诵读,借助注释,了解文意,复述故事。
2.对比分析,理解《咏雪》的两个比喻。
3.赏读理解,感受古人的家庭生活情趣。
【教学重、难点】1.反复诵读,借助注释,了解文意,复述故事。
2.对比分析,理解《咏雪》的两个比喻。
3.赏读理解,感受家庭生活情趣。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这节课我们师生将一起穿越到古代,既是古代,我就用古代汉语做自我介绍。
屏显:“吾乃赵氏后裔,生情活泼,镇巴人也。
今为师者,愿与诸君其乐融融,共享课堂之趣。
"你能从我的介绍中获取哪些信息吗?预设:姓氏,出生地,职业,愿望。
这是我的介绍,你可以用下面的句式介绍一下你自己吗?屏显:“吾乃()家之子\女,生性(),()人也。
今为学生,愿……”彼此介绍后,我们一起去认识两个聪慧的孩子,一个温馨的家庭,一群有趣的灵魂。
请同学们打开课本翻到第29页,齐读题目。
请用手指跟着老师一起书写题目,注意笔画顺序。
【设计意图】创设情境,借助文言的样式表达,引起学生兴趣,拉近学生与文言文的距离,帮助学生克服畏难情绪;渗透本课将涉及的文言句式判断句“……也";筛选信息,训练学生分析文本、提炼信息的能力;表达愿望与文中家庭氛围相同的愿望,暗示学生其乐融融的氛围与本课学习的重点有关。
二、初读文章,把握大意1.听读,划节奏。
2.自读,解词句。
3.强调重点字音、词语释义。
屏显:古今异义与儿女讲论文义。
古义:子女,这里泛指小辈,包括侄儿侄女。
今义:儿子和女儿。
未若柳絮因风起。
古义:趁,乘。
今义:因为。
判断句:左将军王凝之妻也“……也”表判断省略句:谢太傅寒雪日内集“寒雪日"前省略介词“于”,应为“谢太傅(于)寒雪日内集"倒装句:白雪纷纷何所似宾语前置,正常语序为“白雪纷纷所似何”。
4.复述故事。
(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设计意图】采用多种方式朗读,以及借助注释,疏通文意,并在初步了解大意的基础上,用自己的话讲述故事,训练学生的理解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
咏雪教案一等奖市公开课一等奖教案省赛课金奖教案

咏雪教案一等奖第一部分:引言在中国的各个地区,雪是一个独特而美丽的自然现象。
它不仅给人们带来了美的享受,还给我们提供了一个独特的教学机会。
本教案将介绍一个关于咏雪的教学活动,该教案在全国范围内评选活动中获得了一等奖。
通过这个教案,学生能够了解雪的形成过程、雪的种类以及雪对环境的影响,并通过创作咏雪诗歌的方式表达对雪的热爱。
第二部分:教学目标1. 学生能够了解雪的形成过程和不同种类的雪。
2. 学生能够了解雪对环境的影响。
3. 学生能够欣赏和创作咏雪诗歌,表达自己对雪的情感。
第三部分:教学内容与方法1. 雪的形成过程和种类的介绍在这个部分,教师通过简短的讲解和图示,向学生介绍雪的形成过程,包括水蒸气的凝结、雪花的结晶等。
然后,教师可以展示不同种类的雪,如雪球、雪花、雪片等,让学生了解雪的多样性。
教学方法:讲解、图示展示2. 雪对环境的影响教师通过讲解和图示,向学生介绍雪的环境影响,如降雪对农业、交通、生态系统等的影响。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讨论降雪对人们生活的影响,以及如何应对这些影响。
教学方法:讲解、图示展示、小组讨论3. 咏雪诗歌创作在这个部分,教师可以给学生展示一些经典的咏雪诗歌,如《咏雪》、《梅花诗》等,让学生欣赏这些诗歌的美。
然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用那些诗歌的特点和修辞手法,来创作自己的咏雪诗歌。
学生也可以通过角色扮演等形式,将自己的诗歌表演出来,增加趣味性和参与感。
教学方法:诗歌欣赏、诗歌创作、角色扮演第四部分:教学评价在课程结束后,教师可以通过以下方式对学生的学习进行评价:1. 学生的口头回答:教师可以提问学生关于雪的形成过程、种类以及雪对环境的影响的问题,检查他们的理解程度。
2. 学生的写作作业: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写一篇关于雪的文章,包括雪的形成过程、种类以及对环境的影响。
3. 学生的诗歌创作:教师可以评价学生创作的咏雪诗歌的创意和表达程度。
第五部分:教学延伸为了进一步拓展学生对雪的了解和创作能力,教师可以组织一次户外观察活动,让学生亲自观察雪的形成过程和种类,并用自己的创作记录下他们的观察和感受。
第8课《世说新语二则——咏雪》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第8课《世说新语二则——咏雪》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咏雪》教案问题导入1,以古诗导入乌衣巷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王谢:东晋时期王导,谢安两大家族。
谢安(谢太傅)的介绍:淝水之战,闻名古今的以少胜多的战争。
“有一冬日,太傅一家聚会,聚会中发生了什么事呢让我们一起来看一看。
”3,学习目标:(1)积累文言字词,掌握“俄而、欣然、拟、未若”等词在特定语境中的词义。
(2)学习课文摹景状物的方法。
(3)体会古人家庭文化生活的雅趣,学习古代少年的智慧。
问题思考自主学习《世说新语》作者刘义庆,南朝临川王,爱好文学,喜纳文士。
组织一批文人编写了志人小说《世说新语》,此书8卷,分36门。
其中《咏雪》就出自《世说新语》中的《言语》部分。
字词太傅俄而雪骤差可拟无奕女撒柳絮朗读课文(板书:咏:抑扬顿挫地读)找几个学生试读全班按照停顿划分齐读教师更正指导,全班再次读。
(讲究抑扬顿挫)二,合作探究梳理文义(解释重点字词的方法:①课下注释,②推断法:组词法或替换法;③使用工具书)(1)同桌交流,解释文中重点字词。
内集:儿女:文义:俄而:骤:欣然:何所似:兄子:胡儿:差可拟:未若:因风:公大兄无奕女:王凝之:师:关于字词,还有疑问吗?(生发问,生解答。
)学生逐句翻译。
师:既然是谢太傅一家在咏雪,那他们咏雪时的语调是怎样的?找出咏雪的句子来分析一下。
撒盐空中差可拟——脱口而出又又不确定的语气未若柳絮因风起——自信满满,愉悦师:现在我们带着这些语调,再把课文读一遍,尤其注意写雪的句子。
(齐读并板书:咏:用诗词等来描写)问题解决文中是怎么描写雪的?(板书:雪撒盐空中——形似,柳絮因风起——神似)两个比喻,你觉得哪个更妙?妙在何处?撒盐空中:柳絮因风起:(学生小组讨论后,找代表回答。
主观题,教师不用给确切答案。
)太傅对于更偏向哪种比喻?从哪里可以看出?(师:老师这里有一首打油诗,可以对比下,哪种说法更美。
咏雪一等奖教学设计5篇

第4篇教学设计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目标:1.熟读课文并背诵全文。
2.了解作者作品及写作背景。
3.积累常见的文言词语。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阅读浅易文言文。
培养学养成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了解古代聪颖机智少年的故事,学习古人的智慧、诚实、守信,尊重他人的美德。
学时重点1.掌握学习文言文的方法。
2.把握本文语言简练,辞义隽永,以叙为主的特点。
3.背诵课文。
学时难点1.谢太傅对两种不同的咏雪佳句到底有何评价?2.元方批评父友失信、无礼,最后却“入门不顾”,是否有失礼仪?教学过程一.故事导入用“钟氏二子”的故事导入。
二.预习检测1.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把握节奏。
2.掌握字音。
谢太傅(fù)雪骤(zhòu)差可拟(chà)柳絮(xù)王凝之(níng)无奕女(yì)道韫(yùn)3.文学常识填空。
本文选自(),编者(),()的文学家。
4.利用课文注释和工具书解释重点词语。
内集:儿女:俄而:骤:欣然:何所似:差:拟:未若:因:5.知识链接(1)题目解读这两个故事都是写古代聪颖少年的故事。
《咏雪》讲的是晋朝著名文学世家谢氏家族里的一个故事。
在一次家庭聚会中,谢道蕴表现出了咏絮之才。
《陈太丘与友期》讲的是汉末名士陈纪七岁时,对父亲的朋友侃侃而谈的故事。
两篇故事虽是文言文,但语言文字比较浅显,又是围绕着家庭生活和亲情,学生学习起来相对容易一些。
(2)作家和作品刘义庆(403——444)南朝宋文学家。
彭城(现在江苏徐川)人。
宋宗室,袭封临川王,曾任南衮川刺史。
爱好文学,招纳文士。
《世说新语》是六朝志人小说的代表作,由刘义庆组织文人编写的。
在写法上一般都是直叙其事,主要记晋代士大夫的言谈、行事,较多的`反映了当时士族的思想、生活和清淡放诞的风气。
被鲁迅先生称作“一部名士底(的)教科书”。
咏雪一等奖公开课

咏雪一等奖公开课教案第 3 篇一、教学目标1.通过白某某朗读、标点文某某等多种朗读形式,学生了解故事内容。
2.通过脚本批注与演读的方法,把握人物情感,学会写景状物的写作手法。
3.学习古人的聪慧,感受良好的家教氛围。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了解故事内容,把握人物情感。
2.学习摹景状物的写作手法。
教学难点:朗读时的白某某断句,演读中通过语气变化把握人物情感。
三、教学策略本课主要采用朗读法、赏读评议法、演读法、脚本批注法等教学方法,结合多媒体教学,激发学生的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1.学生对课文内容的了解是通过多种朗读来完成的。
2.自主学习,将自学中遇到的难词、难句摘下来质疑问难,借助工具书和书下注释以及生生、师生之间的交流加以解决,教师在点拨时授以学法指导。
3.在课文解读中设置好问题角度,激发学生多向思维。
教会学生通过脚本批注的方法分析文中重要词句。
引导鼓励学生大胆交流,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口头表达能力。
四、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教师展示课件。
提问:很小的时候,我们就听说过“司马光砸缸”“曹冲称象”的故事,这两个孩子给我们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引导学生思考得出:聪明、机智。
)今天,我们通过《世说新语》中的《咏雪》,来认识两个孩子,看一看这两个孩子与司马光和曹冲有什么相似之处。
【设计意图】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二)多种朗读,理解内容1.教师展示《咏雪》的白某某(竖版)的课件给学生。
学生根据理解朗读断句。
学生自由断句,展示断句成果,读给大家听;小组讨论断句,各组展示断句成果,派代表朗读,各自阐明断句依据。
【设计意图】初步了解古代文言文的特点,根据语感尝试断句,激起学生的挑战意识;通过竞争阅读,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教师展示《咏雪》的标点版(竖版)课件给学生。
学生自读,对照自己的断句,结合工具书和书下注释,根据词语的解释、句段内容,找出问题所在。
学生集体朗读,感受有标点的文章阅读在朗读时,要比白某某的一读到底,顺畅、舒服、意思明了,断句和标点符号帮助自己更好地通过语气、节奏感受人物形象。
【核心素养】第8课《世说新语二则——咏雪》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核心素养】第8课《世说新语二则——咏雪》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世说新语》二则--咏雪教学设计教学背景分析:1. 教材分析:《世说新语》是一部南朝时期的志人小说集,主要记载了汉末至东晋士大夫的言谈、逸事。
本单元选取的《咏雪》一文,通过叙述谢家子弟在一次家庭聚会中咏雪的事,表现了谢道韫的文学才华和聪明机智。
这篇文章语言优美,富有生活气息,适合学生阅读和欣赏。
2.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正处于语文学习的初级阶段,对于文学作品的理解和鉴赏能力还有待提高。
在学习本文时,需要引导学生品味语言,感受作品的魅力,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
同时,学生还需要学会通过课文内容去理解作者的观点和态度,提高自己的思维能力。
语文核心素养:1. 语言的建构和运用:通过学习本文,学生可以积累一些生动的词语和表达,丰富自己的词汇量,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2. 思维的发展和提升:学生可以通过分析故事情节,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提高自己的思维能力。
3. 审美的鉴赏和创造:本文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学生可以通过欣赏作品中的美景美文,提高自己的审美能力。
4. 文化的理解和传承:本文讲述了一个发生在东晋时期的故事,学生可以通过学习,了解当时的文化背景和人文气息,增强对文化的理解和传承。
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把握作品的主题,欣赏文中的美景美文。
2.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通过课文内容去理解作者的观点和态度,提高自己的思维能力。
教学方法:1. 情境教学法: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置身于故事发生的场景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提问教学法:在教学过程中,适时提出一些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3. 情感教学法: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体验作品中的情感,提高学生的情感体验能力。
4. 讲授教学法:对于一些难以理解的内容,教师可以进行讲解,帮助学生理解课文。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 激发学生兴趣:通过提问,了解学生对于雪天的印象和感受,引导学生关注本课的主题“咏雪"。
第8课《世说新语 二则咏雪》一等奖创新教案

第8课《世说新语二则咏雪》一等奖创新教案《咏雪》教案教学目的知识与技能:积累常见的文言文词语,能借助工具书和注释理解文章内容。
过程与方法:结合文章分析人物形象。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古人的文化修养。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掌握文言文的翻译方法,积累重要字词。
教学难点:文言文翻译的原则和方法。
教学方法及学法指导教法:诵读法、讨论法、讲授法学法:自主学习法教学准备:多媒体教学过程一、激情导入刘禹锡的《乌衣巷》,最有名的是后面两句:“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王、谢是当时最有名、最显赫的两个大家族,有“王与谢共天下”的说法。
这两个家族人才辈出。
而谢安无疑是一位优秀的政治家和军事家。
历史上以少胜多的著名战争一一淝水之战,就是时任东晋宰相的谢安指挥的。
本课要学习的就是有关谢安与他子侄辈讲论文义的一篇文章,也就是《咏雪》。
二、预习检测1.作者与作品上节课布置了预习作者的任务,请一位同学来分享一下他的预习情况。
这位同学你来说一下。
师:这位同学预习的十分全面。
同学们一起齐读一遍课下注释一,注意作者的朝代,拿笔圈画一下。
结合课文注释1了解有关《世说新语》和作者的知识。
《世说新语》:魏晋南北朝志人小说的代表作,是南朝宋刘义庆组织一批文人编写的,主要记载汉末至东晋士大夫的言谈、逸事。
全书按内容分类记事,共分德行、言语、政事、文学、方正、雅量等36门。
《咏雪》选自“言语”一门。
2.老师强调几个字的字音字形。
骤拟奕(字音)差(多音字)三、整体感知(一)、朗读学习文言文的第一步是把文章读通顺,接下来由老师范读一遍,同学们标注不会读的字的字音,并勾画出停顿。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
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
”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
”公/大笑乐。
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学生自由朗读,注意字音和停顿。
请一位同学来试着朗读一下。
这位同学读的十分流利,停顿也很到位,读出了古文的韵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8《咏雪》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初中语文七上《咏雪》教学设计
陈太丘与友期行》教学设计
吴绍桂
【教学目标】
1.反复读诵吟咏原文,达到熟读成诵
2.熟练掌握古文五项,能够正确翻译全文大意。
3.体会陈元芳方正有理,刚正不阿的性格特点,明确本文的主题,理解文化精神。
初中语文七上第8课《陈太丘与友期行》
【教学目标】
1.反复读诵吟咏原文,达到熟读成诵
2.熟练掌握古文五项,能够正确翻译全文大意。
体会陈元芳方正有理,刚正不阿的性格特点,明确本文的主题,理解文化精神。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联系生活实际,感知人物形象所蕴含的思想内涵。
教学难点:
中国古代写人叙事的方法,通过矛盾冲突表现人物性格,通过对话和动作刻画人物性格特点。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小学学过司马光砸缸的故事,我们都觉得司马光是一个聪明的孩子。
古代像司马光一样聪明的少年有很多,如七岁作诗的曹植,解决称象问题的曹冲,一边放牛一边学画的王冕。
今天,让我们来认识谢家才俊,从《咏雪》中看看他们有什么样的智慧。
这是我们初中学习的第一篇文言文,因此我们要学会划分文言文的节奏,借助注释理解文言文。
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感受东晋名士的生活情趣和文化修养。
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1. 明确字音读对读准:
请学生读。
师:表扬预习做得好,指出存在节奏把握不当的问题,引出“句读"。
2. 把握停顿有据可依
明确“句读”:中国古代没有标点符号,古人读文章需要在理解的基础上自己处理停顿,这就叫断句读。
在一句话的末尾断开叫“句";在一句之内语气停顿的地方断开,叫“读”。
前辈们已经给文章标注了标点符号,现在我们还需要在学习过程中根据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学会把握句中停顿,正确朗读。
把握停顿也有助于翻译。
明确断句读依据(请学生读,教师适当解释):
(1)人名、地名、官职等专有名词后可停顿;表示时间的词后可停顿。
(2)句子中表示相对完整的表意成分不能拆开,不停顿。
(3)参考课下注释或结合上下文语境理解字、词、句意后划分停顿。
3.牛刀小试:划分停顿例句分析
请选出这2个句子哪一句节奏划分正确,并根据依据思考理由。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
(1)谢太傅/寒雪日/内集
(2)谢太傅/寒雪日内/集
(3)谢太傅寒/雪日/内集
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1)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2)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3)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1、2、3小组完成左边,4、5、6小组完成右边,将选择的数字打在聊天框。
请学生解释。
(可请选择错误的学生解释,让其他学生指出错误,教师引导)
第一个句子,谢太傅寒雪日内集。
“谢太傅"是专有名词,不能拆
开,后面可停顿;“寒雪日”是天寒下雪的日子,是用三个字来共同表达一个相对完整的意思,所以中间不能断开;我们可以参照课文第三个课下注释,“内集"的意思是,把家里人聚集在一起。
这两个字共同表达相对完整的意思,所以中间不能断开。
选项一的划分是正确的。
在第二个句子中,根据注释,“左将军”是官职,“王凝之"是人名,所以选项一的划分是正确的。
4.示范诵读读出停顿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
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
"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
”公/大笑乐。
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请学生一遍听范读一遍在书上划好节奏。
范读结束,学生齐声朗读。
理解文意读出节奏
1.根据注释疏通文意
(1)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
(2)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
(3)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
”
(4)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
"
(5)公大笑乐。
(6)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每一小组翻译一句话,可打在评论框,可在写本子上。
根据评论框情况,可请翻译不准确或未打在评论框的学生回答。
让其它学生帮助指出问题,老师总结翻译。
·强调第一句:古今异义词“儿女”
古义:这里泛指小辈,包括侄儿侄女。
今义:儿子和女儿。
·强调第二句:宾语前置倒装句“何所似"
古义:何所似
今义:所似何像什么
·强调第六句: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省略了主
语“她”)
“……,……也。
" 这里是判断句式,翻译时要补充判断词“是”字。
2.教师快速讲解课下注释中的词语意思,加深学生印象。
3.学生整体感知,诵读全文翻译
品析文本读出韵味
文言文朗读,除了读准字音、把握停顿之外,还要我们读出语气,读出情感,这就需要我们通过文本分析,理解文章内容和所要表达的感情。
1.请用自己的一句话概括这则故事。
给出以下提示:
时间:地点:人物:事件:
2.文中,他们赏雪吟句,透露出了什么样的家庭情趣呢?你感受到什么样的家庭氛围呢?先让学生思考,再给提示:环境“寒雪",活动“内集”,心情“欣然"“大笑乐”。
教师明确:由以上几个词不难看出,谢家的家庭氛围温馨、融洽、欢快且充满文化气息。
布置作业
1. 反复诵读,培养文言语感翻译并背诵《咏雪》。
2.思考以下问题,写在作业本上。
比较两个比喻句“撒盐空中差可拟"“未若柳絮因风起”,谁的比喻更胜一筹呢?
(1)谢太傅认为谁的更精妙?
(2)作者认为谁的更精妙?
(3)你认为谁的更精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