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IMS构建多媒体时代的融合核心网
浅谈基于IMS的网络融合与规划

浅谈基于IMS的网络融合与规划
随着信息通信技术的发展,人们对于通信网络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传统的电信、移动通信和互联网等通信方式之间的分割使得用户不能充分利用这些资源,这就需要网络融合技术的出现。
IMS(IP Multimedia Subsystem)即基于IP的多媒体子系统,
是一种支持多种应用和多种终端的服务网络架构,它为通信和媒体提供了一个统一的基础设施,允许不同的网络和应用共享相同的基础设施。
IMS技术已经在通信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在通信业中是非常重要的一个部分。
基于IMS的网络融合可以将传统的电信网络、数据网络和互
联网等各种网络整合到一起,实现彼此之间的互通。
这种集成不仅可以提高现有网络设施的使用效率,而且还可以创造新的应用场景,为用户体验带来新的提升。
可以认为基于IMS的
网络融合是一种以用户为中心的全新的通信模式。
在实施基于IMS的网络融合时,需要考虑到网络规划的问题。
首先需要了解现有网络的架构及其运作,然后再根据用户需求与技术发展趋势,规划出新的网络架构和功能模块,并结合新技术和新应用进行实施。
网络规划应该突出强调以用户需求为基础,同时兼顾网络资源的分布和利用效率,以及未来发展趋势,以能将融合网络的发展方向合理地引导和规划。
基于IMS的网络融合不仅可以提高系统的通信质量,还可以
降低运营成本,简化网络结构,优化资源共享,为用户提供更
多更好的服务。
未来,基于IMS的网络融合将会更广泛地应用到通信业的各个方面,助力全球通信的快速发展。
IMS交换与现代通信的融合技术以及发展

IMS交换与现代通信的融合技术以及发展IMS(IP Multimedia Subsystem)交换是一种基于IP(Internet Protocol)的多媒体交换系统,用于支持各种通信服务的融合。
IMS交换技术将语音、视频、数据和多媒体等不同类型的通信服务统一到一个IP网络中,实现了不同通信方式的互通和协同工作。
IMS交换技术的发展可以追溯到20世纪90年代,当时运营商开始意识到传统的电路交换网络无法满足日益增长的多媒体通信需求。
随着网络技术的进步和宽带接入的普及,IMS交换技术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和发展。
IMS交换技术的关键在于通过IP网络统一管理和分发各种通信服务。
它通过引入一个核心网络节点(IMS核心),将传统的语音、视频和数据交换系统统一到一个IP网络中。
IMS核心提供了各种功能模块,如呼叫控制、媒体处理、用户账号管理等,使得不同类型的通信服务可以相互协作和互通。
IMS交换技术融合了多种通信技术和标准,如VoIP(Voice over IP)、SIP(Session Initiation Protocol)等。
它可以支持各种不同的终端设备,如传统的电话、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
用户可以通过不同的终端设备进行语音、视频通话、实时消息、在线游戏和多媒体传输等各种通信服务。
IMS交换技术还可以和其他应用系统集成,如电子邮件、社交网络等,实现更多的创新应用。
IMS交换技术的发展为运营商提供了更多的商机和增值服务。
它可以帮助运营商提供更丰富的通信服务,如高清语音、高清视频通话、多方会议、群组聊天等。
IMS交换技术还可以支持各种增值服务,如语音信箱、来电显示、呼叫转移等。
运营商可以通过提供这些增值服务来吸引用户和增加收入。
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快速发展,IMS交换技术在移动通信领域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
它可以支持移动网络的漫游和移动性管理,使得用户可以在不同的移动网络之间无缝切换。
IMS交换技术还可以支持移动广播和位置服务等创新应用。
IMS基本概念和网络架构

IMS基本概念和网络架构1.服务平台:IMS是一种软件架构,可以将传统电信网络和互联网业务无缝集成。
它提供了一种适应多种应用和业务需求的服务平台。
2.多媒体通信:IMS支持多种多媒体通信方式,例如语音、视频、短信等。
用户可以通过不同的终端设备进行通信,如智能手机、电脑等。
3.网络连接:IMS支持不同类型的网络连接,包括无线网络、有线网络和互联网等。
它可以在不同的网络之间提供无缝的通信服务。
4.用户终端:IMS允许用户使用不同类型的终端设备进行通信,例如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电视等。
用户可以随时随地进行通信,无论在家还是在外。
5.电信运营商:IMS提供了一种灵活的服务架构,使电信运营商能够推出新的业务和服务。
他们可以根据市场需求和用户需求来设计和提供各种各样的服务。
IMS网络架构:IMS架构是一种分层结构,包括多个不同的功能组件。
每个组件负责特定的功能,并通过标准化的接口进行通信。
以下是IMS网络架构的主要组件:1. 用户终端(User Equipment,UE):用户可以通过不同类型的终端设备接入IMS网络,如智能手机、电脑等。
用户终端可以通过IMS客户端与IMS核心网络进行通信。
2. P-CSCF(Proxy Call Session Control Function):P-CSCF是IMS核心网络的接入点,负责处理用户终端和IMS核心网络之间的通信。
它提供了用户身份验证、寻址转发和会话控制等功能。
3. I-CSCF(Interrogating-CSCF):I-CSCF是IMS核心网络中的信令节点,负责处理用户注册和会话建立请求。
它通过向HSS(Home Subscriber Server)请求用户配置信息,并选择合适的S-CSCF(Serving-CSCF)来处理会话请求。
4. S-CSCF(Serving-CSCF):S-CSCF是IMS核心网络中的服务节点,负责处理用户的会话请求和会话控制。
IMS核心网基础原理介绍

IMS核心网基础原理介绍首先,IMS核心网的核心概念是基于IP的会话控制架构,它采用了分层结构。
整个架构可以分为四个层次,分别是终端层、接入层、应用层和控制层。
终端层是指智能终端设备,如手机、平板电脑等;接入层是指与终端设备连接的网络,如LTE、Wi-Fi等;应用层是指提供各种服务的应用,如语音通话、视频通话、消息等;控制层是IMS核心网的核心部分,它负责整个会话的控制与管理。
IMS核心网中的控制层包括了若干个控制节点,如呼叫控制功能(Call Session Control Function,CSCF)、服务控制功能(Service Control Function,SCF)等。
CSCF是IMS核心网的最重要的节点,它负责呼叫控制和会话管理。
CSCF之间通过SIP(Session Initiation Protocol,会话初始协议)进行交互,完成终端设备的注册、授权、鉴权等过程。
IMS核心网还包括了HSS(Home Subscriber Server,本地用户服务器)和AS(Application Server,应用服务器)等节点,它们分别存储和管理用户信息和服务能力。
在IMS核心网中,会话的建立和终止是核心功能。
终端设备通过CSCF进行注册,将自己的信息和服务能力注册到IMS核心网中。
当发起一个新的会话时,终端设备通过CSCF发起呼叫请求,CSCF会根据呼叫请求中的目的地信息找到对应的目标终端设备。
CSCF之间进行协商和交互,最终确定呼叫的路径和传输的媒体类型。
一旦呼叫建立成功,IMS核心网就负责多媒体数据的传输,包括语音、视频等。
IMS核心网直接面向IP网络,因此可以支持各种IP网络的接入和接口。
它可以与传统的电路交换网络(PSTN)和移动通信网络(GSM/CDMA)进行互联,也可以与其他IP网络(如互联网)进行互联。
另外,IMS核心网还支持多种接口和协议,如SIP、DIAMETER等。
IMS在全业务运营下网络建设论文

IMS在全业务运营下的网络建设研究摘要;随着3g的商用、全业务运营以及物联网的发展,对于核心网的要求也逐渐提高,移动核心网不仅要满足大容量、组网简单的要求,更要提供各种丰富的业务,而目前的网络显然不能满足这种需求。
因此,引入ims无疑是今后固网、移动网络融合核心网的必然选择。
本文针对上述问题,提出了ims在全业务运营下的建设策略及建设方案,以实现核心网对全业务运营的有力支撑。
关键词:ims1 ims将成为下一代网络核心ims,全称为ip多媒体子系统(ip multimedia subsystem),最初是由3gpp在release 5标准中提出的基于sip会话控制的网络体系架构,目的是满足移动多媒体业务的需求,从而丰富移动网的业务种类,加快业务提供过程。
ims具有分布式、与接入无关以及开放业务接口等特点,经过r5、r6和r7不断发展,已经成为业界瞩目的体系架构,被itu-t、tispan(电信和互联网融合业务及高级网络协议,etsi从事下一代网络研究的标准化组织)等标准化组织广泛采用,成为下一代网络(ngn)的核心技术。
2 ims在全业务下的网络架构结合移动网与固定网的特点,我们给出基于ims的全业务下一代网络架构,如图1所示:2.1 接入网接入层包括各种终端(如移动sip终端、pda、pc、机顶盒等)和ip接入网。
ip接入网分为移动接入(gprs)、无线宽带接入(如wifi、wimax)和固定接入(如dsl)。
3g通过sgsn和ggsn接入ims网络,dsl通过dslam和宽带接入服务器(bras)接入ims网络。
基于wifi的ip接入通过无线接入通路wag和分组数据通路(pdg)接入ims网络。
sbc(软交换边界控制器)充当网络附着子系统(nass)与资源接纳控制子系统(racs)完成接入控制。
2.2 会话控制层无论用户通过何种方式接入(固定智能终端与移动智能终端分别通过各自的p-cscf接入),由统一的s-cscf负责鉴权,执行会话控制业务并维护每一个会话的状态。
ims技术服务方案

ims技术服务方案IMS(IP Multimedia Subsystem)是一种基于IP网络的多媒体技术架构,利用该技术可以实现多媒体业务、VoIP 等各种通信服务。
下面是一份IMS技术服务方案,旨在详细介绍IMS技术的应用及其服务优势。
一、服务概述IMS技术服务方案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 IMS架构和基本功能的介绍,包括IMS核心系统、应用服务器、用户终端等组成部分;2. 构建IMS网络的方法和步骤,包括IMS部署、接入层配置以及网络互联等方面;3. 与其他网络的融合,包括与传统电信网络、互联网、移动网络的融合等;4. IMS技术在通信业务领域的应用,包括VoIP、视频通话、即时通讯等;5. IMS技术的优势和发展趋势,包括高可用性和可扩展性、灵活性和多样性等。
二、IMS架构和基本功能介绍IMS是一种基于IP的多媒体业务处理架构,具有良好的灵活性和可扩展性。
IMS网络由多个组成部分组成,主要包括IMS核心系统、应用服务器和用户终端。
核心系统包括CSCF(Call Session Control Function)、HSS(Home Subscriber Server)等,应用服务器包括BGCF(Breakout Gateway Control Function)、MGCF(Media GatewayControl Function)等,用户终端则是指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
三、构建IMS网络的方法和步骤为了构建一个可靠的IMS网络,可以采用如下方法和步骤:1. IMS网络规划和设计,包括IMS核心系统、应用服务器的数量和位置的确定;2. IMS网络部署,包括硬件设备的采购和安装、软件的配置和安装等;3. IMS网络接入层的配置,包括SBC(Session Border Controller)、P-CSCF(Proxy-Call Session Control Function)等配置;4. IMS网络互联,与其他网络进行互连,包括互联网、传统电信网络、移动网络等;5. IMS网络测试和验收,包括功能测试、性能测试、安全测试等。
IMS网络架构范文

IMS网络架构范文IMS网络架构主要由以下几个组件组成:用户终端(UE)、终端接入网络(GAN)、访问网络(AN)、传输网络(TN)、手机交换中心(MSC)、IP多媒体子系统核心网(IMSCN)以及外部网络接入(ENA)等。
用户终端(UE)是用户所使用的设备,可以是智能手机、平板电脑、计算机等。
UE通过终端接入网络(GAN)接入移动通信网络。
GAN充当着用户终端和访问网络(AN)之间的转接器,它提供了终端设备接入移动通信网络的功能。
访问网络(AN)是用户数据从用户终端(UE)到传输网络(TN)的通道,支持多种接入技术,包括2G、3G、4G和Wi-Fi等。
AN还负责用户地址和认证管理。
传输网络(TN)是IMS网络架构的中间层,它承担着用户数据的传输功能。
传输网络可以使用传统的电路交换技术(如ATM、STM)或者采用IP数据包交换技术。
手机交换中心(MSC)是IMS网络架构的关键组件之一,它实现了与传统的2G/3G网络的互连。
MSC负责呼叫控制、用户身份鉴别和位置管理等功能。
IP多媒体子系统核心网(IMS CN)是IMS网络架构的核心,它负责多媒体服务的控制和管理。
IMS CN包括三个主要组件:媒体资源功能(Media Resource Function,MRF)、调解功能(Breakout Gateway Control Function,BGCF)和会话控制功能(Call Session Control Function,CSCF)。
MRF负责实时媒体处理和资源管理;BGCF负责不同网络之间的连接和租用管理;CSCF负责会话控制和协议转换。
IMS网络架构的优势在于它能够提供灵活、可扩展和互操作的多媒体服务。
由于IMS是基于IP的,它可以与其他IP网络(如互联网)进行无缝连接,从而实现各种网络之间的互动和交互。
IMS还支持多种接入技术,包括2G/3G/4G移动网络和Wi-Fi等。
总之,IMS网络架构是一种灵活、可扩展和互操作的多媒体通信架构,它能够提供多种多媒体服务,并能够与其他网络实现无缝链接。
IMS核心网基础原理介绍

IMS核心网基础原理介绍1.网络结构- P-CSCF(Proxy Call Session Control Function):作为IMS核心网的边界,负责处理与终端设备之间的信令和媒体流的交换。
- S-CSCF(Serving Call Session Control Function):负责终端设备的注册、认证和鉴权等功能,以及会话控制和策略管理。
- I-CSCF(Interrogating Call Session Control Function):作为终端设备与S-CSCF之间的信令路由点,负责将信令转发至正确的S-CSCF。
- HSS(Home Subscriber Server):存储用户配置信息和认证数据,并负责 IMS 用户身份验证和鉴权等功能。
- MGW(Media Gateway):负责音视频媒体传输的网关设备。
- MRF(Media Resource Function):提供多媒体处理能力,例如语音识别、语音信号转换和语音合成等。
2.协议体系3.功能模块-用户认证和鉴权:IMS核心网通过HSS存储用户配置信息和认证数据,通过S-CSCF进行用户注册、鉴权和认证等功能,确保只有合法用户能够访问IMS服务。
-会话控制:IMS核心网通过SIP协议建立、修改和终止会话,确保多媒体通信的可靠性和稳定性。
-服务策略管理:IMS核心网通过S-CSCF实现服务策略管理,根据用户的需求和网络状态进行动态调整,以提供符合用户期望的多媒体通信服务。
-多媒体处理:IMS核心网通过MRF提供多媒体处理能力,例如语音识别和语音合成,以增强多媒体通信的功能。
总之,IMS核心网是一种基于IP的多媒体子系统,通过网络结构、协议体系和功能模块的设计,实现了传统电信网络与互联网的融合,提供统一的多媒体通信服务。
IMS核心网的基础原理包括网络结构的构建、协议体系的应用和功能模块的实现,通过这些基础原理,IMS核心网实现了多媒体通信的统一管理和交互。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以IMS构建多媒体时代的融合核心网
以IMS构建多媒体时代的融合核心网
融合宽带的多媒体时代已经向我们走来,传统的网络架构已经无法适应业务的多媒体化和网
络的融合化需求,以IMS为核心的高效网络架构是融合时代的合理选择。
随着新一代无线和固定宽带接入技术的不断涌现,电信网络变得越来越复杂,传统电信业务正受到IT和互联网的强力挑战。
核心网作为电信网的“心脏”,在后软交换时代何去何从,成为摆在电信运营商面前的重大课题。
核心网现状与不足为了建设面向未来的新一代核心网,运营商需要了解核心网的现状和不足。
接入网已逐渐变得扁平和简化,而核心网却变得越来越复杂。
和接入网逐渐扁平和简化相反,随着承载和控制的分离,控制和业务分离理念的引入,核心网正变得越来越复杂。
众多的业务领域,繁多的网元种类,无数的对内、对外接口和协议,以及由于容量限制带来同类网元节点数量的增加,整个网络的拓扑异常复杂,导致网络运营与维护困难,网络可靠性下降和效率低下,而且由于众多的网元种类和数量,使得在维护人员、机房面积、功耗等方面都增加了OPEX开销。
分离的网络和环境,难以提供融合的业务和体验。
据统计,在目前业界Top30的运营商中,同时运营固定和移动业务的运营商有29个,运营商向全业务运营转型的趋势非常明显。
但目前运营商的网络大多是移动和固定相分离的烟囱状架构,这导致每个系统需要独立的人员来维护,人员多,效率低;由于业务控制点分散在两个系统里,难以提供固定、移动融合的业务体验,导致网络对终端客户的粘性不强。
面临互联网和IT 应用对传统电信业务的强力蚕食,运营商应对乏力。
根据Gartner的预测,到2013年话音业务收入还会占运营商业务总体收入的70%以上,语音还是运营商的现金牛。
然而,这个现金牛目前正面临着众多IT和互联网应用的强力挑战,和目前电信运营商提供的Plain Voice相比,互联网上IM、VoIP、SNS等应用的业务体验更丰富、更新颖,话音业务被这些应用分流严重,运营商却缺少应对手段。
面向未来的统一核心网为应对挑战,运营商传统的TDM或软交换架构的核心网需要向以IMS为中心的协议体系和产品解决方案转型。
在多接入技术环境下的新一代融合核心网,应该具备什么样的特性和要求?总体来讲,可用八个词来概括:融合、统一;简洁、高效;演进、兼容;开放、互通。
融合、统一对同时运营固定移动话音、宽带业务的综合运营商而言,最大的挑战就是实现网络的融合,结束条块分割的网络和环境,减少运维成本。
一个真正融合、统一的核心网络,应该具备以下关键特性:五合一,融合的会话
控制和接入控制。
一个真正融合的核心网应该至少具备GSM、UMTS/HSPA、LTE/WiMAX、PSTN、xDSL/FTTx这五种主流接入方式的控制能力,并为这五种接入形态提供融合的业务体验。
核心网需要融合的IMS Core为所有的接入方式提供鉴权、路由和业务触发的功能,屏蔽接入的差
异性;在融合的IMS Core之下,需要多种类型的接入控制设备,完成不同接入控制信令到SIP 信令的转换。
Common TAS,保证多种接入方式下业务的一致性。
在接入无关的统一控制节点之上,需要Common TAS(Telephony Application Server)为各种接入方式提供统一、融合的业务能力,。
Common TAS除了要实现FBB、MBB共同需要的基本话音和视频业务功能集合,还需要包含传统固定、移动网络的一些常用业务,如固定CS网络中的热线、闹钟,移动CS网络中的预付费业务、彩铃等。
为了实现企业客户的要求,Common TAS中还需要包含IP Centrex等高级话音业务特性,用于企业市场场景的应用。
有了这三组功能集,基本上可以实现终端用户在不同接入方式间转换时,对基本业务功能集体验的一致性。
此外,Common TAS还需要提供更多的增值业务,如FMC类增值业务、ICT类增值业务等。
融合的用户数据中心,是网络融合过程中不可缺的重要部件。
在传统的网络架构中,用户的签约数据是存在不同地方的,在网络逐渐从以传统的CS/PS网络向以IMS/SAE为核心的融合网络演进的过程中,一个融合的用户数据中心是必须的,它是实现网络向未来发展演进、用户平滑迁移的
桥梁。
简洁、高效在话音ARPU值不断下降的压力下,为有效降低OPEX/CAPEX,运营商需要不断提高网络效率,挖潜网络能力,可以采取以下两个措施:采用统一、高性能的软硬件平台。
由于ATCA高性能刀片式服务器的计算架构和虚拟化技术的出现,使得众多网元统一到一个硬件平台上成为可能。
统一的硬件平台,使得不同网元的备件可以共享,降低了维护成本。
高性能的硬件平台极大提高了单网元的容量,可使得网络中网元节点的数目急剧下降,拓扑得到简化。
集成的站点管理和不同网元间互通接口协议的优化和协同。
基于统一软、硬件平台基础,在同一站点部署的不同网元,通过共享公共部件(比如话单服务器单元、IP互联单元等),可以做到共框共柜,提升解决方案的集成度和简化网络拓扑。
同一站点的不同网元,采用相同或相似的风格进行操作和运维,实现统一管理,降低运维人员的学习成本,共享运维经验,提升了运维管理的效率;可以通过内部优化和协同来提高处理效率,降低CAPEX;与站点外的其它网元互通时,仍然是标准接口,对外部网元没有任何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