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IT产业核心技术
创新生态系统视角的企业核心技术突破机制——以华为基带芯片技术为例

2020年第10期一、引言中兴事件的发生,暴露出了中国核心技术空心化的严峻现实,核心技术受制于人使得开展自主创新突破核心技术成为中国企业迫切而重大的一项任务。
核心技术创新往往很难由一个企业单独完成,需要多个主体进行协作,才能完成一个产品乃至一个零部件的核心技术创新。
因此,核心技术能力的突破不仅仅是对企业创新能力的考验,更是对企业创新生态系统的考验。
华为公司从2G时代的跟跑,3G时代并跑,4G时代的领跑,直到5G时代在世界上遥遥领先,显示出华为卓越的核心技术突破能力。
现有研究多从专利、战略、架构创新以及组织学习等角度研究企业的核心技术突破,极少有学者从创新生态系统的角度探讨创新生态系统的构建及运行机制对企业核心技术突破的作用,因此,文章从创新生态系统角度研究企业核心技术突破机制,并以华为公司为对象展开案例研究,以期为中国企业核心技术突破提供借鉴与启示。
创新生态系统视角的企业核心技术突破机制———以华为基带芯片技术为例项国鹏(浙江工商大学旅游与城乡规划学院,浙江杭州310066)摘要:核心技术空心化是中国企业发展的痛点与难点,如何实现核心技术的突破是急需解决的重要问题。
基于核心技术突破是对企业创新生态系统构建及运行机制的要求的认识,文章从创新生态系统视角探索企业核心技术的突破机制,并对华为基带芯片的技术突破过程进行纵向案例研究。
研究表明,华为创新生态系统通过其开放与共享、竞合与共生两种运行机制为华为核心技术突破提供支撑,最终实现了基带芯片从通用非核心组件技术到通用核心组件技术再到产品集成及优化的技术突破。
文章从创新生态系统角度为企业核心技术突破提供了实践启示。
关键词:核心技术;创新生态系统;开放与共享;竞合与共生中图分类号:F270;G30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292X(2020)10-0036-07Enterprise Core Technology Breakthrough Mechanism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Innovation Ecosystem———Taking Huawei Baseband Chip Technology as an ExampleXIANG Guo-peng(School of Tourism and Urban-rural Planning,Zhejiang Gongshang University,Hangzhou Zhejiang310066,China) Abstract:The lack of core technology is the pain point and difficulty of the development of enterprises in China.How to realize the breakthrough of core technology is an important problem to be solved urgently.Based on the understanding that the core technology breakthrough is the requirement of the construction and operation mechanism of enterprise innovation ecosystem,this study explores the breakthrough mechanism of enterprise core technolog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innovation ecosystem.It also makes a longitudinal case study on the technical breakthrough process of Huawei baseband chip.The research shows that Huawei innovation ecosystem provides support for Huawei's core technological breakthrough through its two operating mechanisms of opening and sharing,concurrence and symbiosis.Finally,it realizes the technical breakthrough of baseband chip from general non-core component technology to general core component technology to product integration and optimization.This study provides practical enlightenment for the core technological breakthrough of enterprise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innovation ecosystem.Key words:Core technology;Innovation ecosystem;Openness and sharing;Concurrence and symbiosis收稿日期:2020-03-08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71772161);浙江省软科学重点研究项目(2019C25021)。
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

摘要:以云计算、物联网、下一代互联网为代表的新一轮信息技术革命,正在成为全球后金融危机时代社会和经济发展共同关注的重点。
信息技术创新不断催生出新技术、新产品和新应用。
信息产业的新兴产业形态群体正逐渐形成并壮大,成为引领世界各国摆脱危机困扰、抢占后危机时代经济发展制高点的关键。
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ABC姜瑞春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是当前国际新一轮产业竞争和抢占经济科技制高点的战略先导领域,不仅可以形成规模巨大的新兴增长点,而且构建了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和其它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关键基础设施,是发展基于数据和知识的新兴支柱产业的重要抓手。
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分成三个层次。
第一个层次是电子核心基础产业,包括从2000年开始国家大力发展的软件和集成电路产业,也包括像新型兴平板产业,这个产业是国家近两年高度重视和投入的一个领域,第二个领域是现代信息网络产业,包括我国已经开始布局的下一代移动通信产业,以及近年来持续升温的物联网和三网融合带动的相关产业,第三个层面就是强调应用,是指现代信息服务产业,包括前面提到的一些基于网络的应用,包括云计算,软件的服务等等。
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具有特殊地位在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中,新一代信息技术具有特殊地位。
2011年3月发布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加快培育发展战略新兴产业,积极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建设高性能宽带信息网,加快实现三网融合,促进物联网示范应用。
加快推进节能环保、新能源、生物、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新能源汽车等产业发展。
”不难发现,其中将“积极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列在了第一位。
新一代信息技术涵盖技术多、应用范围广,与传统产业结合的空间大,在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中的带动作用将远远超出行业范畴。
一方面,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新一代信息技术是对当前计算机和信息网络技术的创新发展,将极大地促进经济社会的信息化发展;另一方面,新一代信息技术为其他六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提供基础和支撑,与其他战略性新兴产业融合得越深,促进作用也就越大。
中国和印度IT产业发展比较报告

本文摘抄赛迪IT经济研究所的《中国和印度IT产业发展比较报告》一文目录纲要,供大家参考,希望能对大家更了解印度有所帮助。
中国和印度IT产业发展比较报告上篇国民经济比较篇中印两国在经济发展领域存在较大的差异性和互补性。
2001年11月26日,印国防部长费尔南德斯在全国军校联合会成立52周年纪念会上说,印度将在下个世纪成为世界领袖之一,在这个过程中,中国是印度的最大竞争对手。
一、地理位置与资源环境(一)地理位置1.印度:盘踞在南亚次大陆的雄狮,扼印度洋咽喉2.中国:太平洋西岸最大的国家,有漫长的海岸线(二)资源与能源1.印度:印度自然资源潜力大,海洋资源丰富2.中国:中国能源蕴藏量大,但开发程度较低,人均量少二、中印两国经济发展概况(一)中国比印度经济起点低,发展速度快,规模总量大1.1950年印度经济水平比中国高(印度国民收入为美国的2.3%,中国为美国的1%)2.1980年两国GDP总量几乎差不多,而且印度还稍领先3.2001年,印度GDP为4980亿美元,不到中国的一半(二)两国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存在共性1.人口负担重,经济结构层次低2.社会有效需求不足,经济结构不合理(三)中印同为农业大国,中国农业生产水平高于印度1.印度是农业大国,但生产率水平低,增长速度慢2.中国农业生产水平略高于印度,但还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四)提高工业生产水平是两国经济发展的共同核心1. 中国和印度共性是工业化的任务还没有完成,工业尤其是制造业,装备和技术水平落后,与国际先进水平存在较大的差距2. 印度30多年来工业平均增长率5.8%3. 中国从1952年以来工业年均增长率达到11.5%三、中印对外经贸情况比较(一)对外贸易规模中国占绝对优势1.1978年中国进出口总额位居世界第32位;2001年提升至第6位2.中国出口总额占世界出口总额的4%,而印度不到1%(二)对外经济活动能力中国远胜印度1.2001年中国直接利用外资(FDI)468亿美元2.印度利用外资不足,2000年利用外资23.2亿美元3.中国外汇储备多,抗国际风险能力强(2000年末中国外汇储备1656亿美元,2001年底突破2000亿美元4.印度外贸长期处于逆差,积累的外汇极为有限(2001年印度外汇储备约450亿美元四、中印经济结构对比(一)中印产业结构对比1.GDP的三次产业构成印度:产业排列顺序是"三、一、二中国:产业排列顺序是"二、三、一2.20世纪90年代中印两国产业结构发展变化情况印度产业结构优化过程发展迟缓相对印度中国的产业结构优化进程更快3. 50年来中印两国产业结构发展有同也有异印度产业结构从"一、三、二"发展到"三、一、二"中国产业结构从"一、三、二"发展到"二、三、一4.中印第一、二产业内部结构比较印度:第一产业内部结构处于低级层次(4.2:4.1:91.7中国:第一产业内部结构处于较低水平,但仍优于印度(10.3:32.2:57.5)第二产业内部结构中国比印度优势明显5.中印就业人口的产业分布对比中国从1980年到2000年20年的时间里,第一产业的劳动力比重从68.7%下降到49.0%,下降了19.7个百分点印度第一产业的劳动力比重在1971年至1991年的20年时间内仅下降了5.3个百分点(二)中印对外贸易结构对比从中国和印度的出口产品结构上看,两国贸易都在朝结构优化的方向发展,但中国的出口结构优化程度显然大于印度1.印度工业制成品的出口比重不断上升,1997年为78.1%,到1999年增长到83%2.从1997到2000年,中国工业制成品出口比重从86.9%上升到89.8%(三)中印区域结构对比1.印度:各邦在经济发展方面存在着严重的不平衡2.中国:东西部地区经济发展差异较大中篇社会发展比较篇中篇社会发展比较篇中国和印度的社会发展状况与两国采取不同的政策取向是有关的。
中国计算机硬件现状及其发展趋势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计算机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扮演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通过现有的技术以及当今在计算机领域还在研究中的尖端科技分析,计算机的发展将趋向超高速、超小型、平行处理和智能化,量子、光子、分子和纳米计算机将具有感知、思考、判断、学习及一定的自然语言能力,使计算机进入人工智能时代。
这种新型计算机将推动新一轮计算技术革命,并带动光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对人类社会的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
【关链词】计算机硬件发展趋势新型计算机计算机硬件发展主要体现在处理器和存储器上,体现了计算机硬件在计算机产业中的发展。
通过回顾计算机硬件的发展,探讨计算机硬件的发展趋势,从而使人们相信计算机硬件的发展前景会更加灿烂。
计算机硬件是指计算机系统中由电子,机械和光电元件等组成的各种物理装置的总称。
这些物理装置按系统结构的要求构成一个有机整体为计算机软件运行提供物质基础。
简言之,计算机硬件的功能是输入并存储程序和数据,以及执行程序把数据加工成可以利用的形式。
计算机硬件基本构件:虽然计算机的制造技术已经发生了极大的变化,但在基本的硬件结构方面,一直沿袭着冯。
诺伊曼的传统框架,即计算机硬件系统由运算器、控制器、存储器、输入设备、输出设备五大基本构件组成。
1 运算器。
运算器是计算机对数据进行加工处理的部件,包括算(加、减、乘、除等)和逻辑运算(与、或、非、异或、比较等)。
2 控制器。
控制器负责从存储器中取出指令,并对指令进行译码;根据指令的要求,按时间的先后顺序,负责向其它各部件发出控制信号,保证各部件协调一致地工作,一步一步地完成各种操作。
控制器主要由指令寄存器、译码器、程序计数器、操作控制器等组成。
3 存储器。
存储器是计算机系统中的记忆设备,用来存放程序和数据。
计算机中的全部信息,包括输入的原始数据、计算机程序、中间运行结果和最终运行结果都保存在存储器中。
4 输入设备。
输入设备是给计算机输入信息的设备。
它是重要的人机接口,负责将输入的信息转换成计算机能识别的二进制代码,送入存储器保存。
国产化替代大势所趋,信创产业加速发展

国产化替代大势所趋,信创产业加速发展中美贸易战以来,以华为、中兴为主的中国高新技术企业受到了美国的技术封锁,芯片、基础软件和中间件基本被美国企业所垄断,“缺芯少魂”成为了中国信息产业发展的一大难题,引起了全国和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
这场中美科技的博弈加快了中国数字化新基建的进程,为实现技术“自主可控”的战略目标打下夯实基础,进一步推动了国产化替代和信创产业的发展。
信创产业,即信息技术应用创新产业,包含了从IT底层的基础软硬件到上层的应用软件全产业链的安全、可控,是目前国家一项重要的发展战略,也是当今形势下国家经济发展的新动能。
信创产业主要从云计算、软件、硬件、安全等方面推进和提倡行业的创新发展,提升信息技术软硬件的信息安全管理和技术防护能力,形成安全可控的信息技术产业体系。
Gartner在近期发布的研究报告中指出,受中国“新基建”和“信创”等战略举措的推动,中国厂商的技术实力和竞争力显著提高,国外厂商在中国软件市场的份额将面临严重下滑,而数据和虚拟化将成为中国厂商夺回最大市场份额的软件领域。
据Gartner预测,到2024年,中国的软件采购将继续向中国厂商和开源技术倾斜,中国x86服务器虚拟化市场规模预计可达2.15亿美元,中国厂商占54%,较2019年的市场份额增长25%。
无论是产品功能还是价格,国内厂商的市场竞争力都不容小觑,特别是很多中国超融合厂商将虚拟化与软件定义存储组合提供给客户,但不额外收取许可费用,并与OpenStack集成,在中国政府和企业中仍然很受欢迎。
Gartner认为,到2024年,政府机构仍将是中国软件市场的主要买家,并且会优先考虑使用开源(包括KVM)的虚拟化技术的中国厂商,热门的细分领域包括:公共安全、区域政府云、智慧城市、智能交通和智能公共事业项目。
Gartner指出,随着超融合和私有云使用的增加,结合超融合的虚拟化技术将越加富有吸引力,成为替代非关键工作负载的服务器虚拟化产品,或用于新虚拟化工作负载的理想选择,中国的超融合和私有云厂商将对整个市场带来巨大影响。
“中国制造”的涅槃

“中国制造”的涅槃党的十六大以来,“新型工业化”的道路已经在我国全面铺开。
“中国制造”逐渐羽翼丰满,向世界展现更丰富的中国元素和更充沛的中国力量。
同时,“中国制造”正在寻求突破,迎接它的或许是一次涅槃。
本刊记者 刘梦羽过去十年是“中国制造”崛起最快的时期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对外经济研究部部长 赵晋平过去十年是“中国制造”崛起最快的时期。
根据世行统计计算,2001年中国的出口在全球所占份额为4.3%。
而到了2010年,这一比例已经上升到10.4%。
如果按照增加值计算,中国制造业占全球制造业的比重,1991年只有2.8%,2010年达到17.6%,“中国制造”的提升可谓迅速。
但是,应当看到,“中国制造”在质的方面的崛起与在量的方面的崛起相比还存在一定的差距,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在涉及核心技术、核心竞争力的那些领域,我们在全球所占比重较小。
譬如IT产业,我们在核心技术和竞争力较强的上游零部件领域主要依赖进口,通过在国内组装成整机再销往国际市场。
第二,缺少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自主品牌。
我们很多产品出口位居世界第一,譬如纺织品、服装,具有当之无愧的国际竞争力,但是我们出口的服装产品,七八成用的是国外的品牌,这说明自主品牌仍然缺乏国际竞争力。
第三,“中国制造”在产业链中处于中低端位置。
以IT制造业为例,其核心技术主要集中在芯片等上游,加工组装等中下游环节技术含量并不高。
而我国的IT零部件贸易仍然是逆差,成品贸易是顺差。
表明在产业链中的定位仍然位居并不代表核心技术的中低端环节。
“中国制造”的传统竞争优势面临很大挑战,培育新的竞争优势要从以下入手:首先,推进市场多元化战略。
前不久我去浙江调研,在出口非常困难的大环境下,有些企业形势还不错,原因是他们长期以来坚持市场多元化。
其次,推行品牌战略。
目前真正使用自主品牌出口的商品只有20%左右。
培养能够被国际市场认可的自主品牌是我们的当务之急。
再次,提升技术研发能力、创新能力。
中国在那些核心技术方面领先

中国在那些核心技术方面领先(落后)世界我国的同步卫星技术已处于世界领先位置天气实况与数据预报技术处于世界领先位置磁流体研制的关键高精度轴承,陶瓷轴承,圆锥滚子轴承,角接触球轴承,外球面轴承等产品,咱们一直保持着领先地位我国的肝疫苗,流行性出血热疫酶,sARs疫苗等研究进程处世界领先对矛盾问题智能化处理的基本理论与方法的研究已处于世界领先的地位机床原创技术方面一直处于世界领先和世界首创地位水力设计等关键核心技术上处于世界领先的水平中国的舰船建造与军事航海技术处于世界领先地位我国在叠合盆地油气成藏研究领域处于世界领先地位我国在超导领域的研究处于世界领先我国在纳米技术的应用方面已经处于世界领先的地位我国在真空集热管的高吸收率涂层和工艺处于世界领先我国固定通信网和移动通信网的规模和容量已经上升到全世界第二位,全网的整体技术水平已经处于世界领先位置在ip电话技术方面,处于世界领先我国在水下机器人领域处于世界领先矿浆电解工艺和主体设备均属国内外首创,其技术水平处于世界领先蚕生物技术,计算机在丝织,服装加工中应用以及蚕丝多功能开发利用等高新技术领域研究处于世界领先或先进水平我国天然橡胶的研究一直处于世界领先的地位天文望远镜和枪械瞄准器方面也是处于世界领先激光研究方面,航天航空方面中国为领先国家核装置制造技术,核武器小型化技术,中子弹技术,军用核反应堆技术,卫星发射技术(弹道导弹技术),返回式卫星技术(大气层再入技术),计算机CPU设计制造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纤维(PE)落后世界:1、我国农业装备综合技术落后世界三十年-中国机电企业网2、国外研究报告称:中国芯片技术落后世界约5年(对于芯片,5年就是现代和原始时代的差距)3、中国半导体设备落后世界水平近10年-电子技术文章-技术资(大约是现代和封建时代的差距)4、世界级评比中国IT落后印度2名世界经济论坛公布2004-2005年全球信...5、五金网资讯-我国刀具技术水平落后世界水平20年目前我国模具生产总量虽然已位居世界第三,但设计制造水平在总体上要比德、美等国家落后许多,也比韩国、新加坡等国落后...“人才严重不足、科研开发及技术攻关方面投入太少是造成五金模具附加值低的重要原因。
美国IT行业与中国IT行业的差异分析

美国IT行业与中国IT行业的差异分析IT行业,是指信息技术产业,它代表着当今信息社会的基本生产力和核心技术。
随着Internet和电子商务业的飞速发展,全球IT 产业也在不断地迅猛发展。
在全球IT产业中,两个最具代表性的市场就是美国和中国市场。
这两个巨头市场之间存在的巨大差异,已经成为了全球范围内IT行业发展趋势讨论的热点。
本文将从不同的角度来分析美国IT行业与中国IT行业的差异,包括行业规模、员工素质、技术水平、公司文化等方面的内容。
一、行业规模据调查,美国IT行业的规模远超中国IT行业。
2019年,美国IT行业的整体市值达到了2.18万亿美元,约为中国IT行业的7倍之多。
而且,在美国,高科技行业是最大的私营部门雇主之一,同时也是专利领域的领军者,全球研发开支占比高达45%。
而在中国,2019年IT产业整体规模约为1.5万亿人民币,仅为美国的1/7。
可以说,美国IT行业在规模上占据了巨大的优势,这也是其拥有全球影响力的一个重要原因。
二、员工素质员工素质也是两种IT行业间的重要差异之一。
美国IT行业有着较高水平的人才储备,其员工的教育背景、专业技能和综合素养通常都要高于中国IT行业。
美国IT行业中员工的平均年薪也相对较高,且具有较强的福利保障。
同时在美国IT行业中,女性员工的比例相对较高且得到了广泛认同和尊重。
而在中国IT行业中,员工经历和背景相对单一,技术专业的人才相对较少。
在员工福利、职业技能提升及职业发展上也有欠缺,普遍来说较为劳动密集。
三、技术水平技术水平是IT行业必不可少的部分,两国IT行业在这方面也呈现出了不同的特点。
美国IT行业发展历史悠久,技术人才层出不穷,技术体系完善。
尤其是在美国硅谷,聚集了一批全球最顶尖的技术精英,这里成就了全球最高端的技术创新,例如谷歌、苹果、微软、亚马逊等。
而在中国IT行业,虽然近年来快速发展,但还并未形成一个全面完善的生态系统。
中国IT企业的创新能力和技术水平仍旧与美国相比较明显的差距。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在中国市场竞争中优胜的软件实现产品和知 识产权的出口
23
2001年中国软件产业构成(CSIA)
40% 6%
软件产品
54%
软件服务
软件出口
中国和印度的软件代工收入预测
单位:亿美元
300
250
200
印度的收入
150
中国的收入
100
印度来自中国的收入
50
0 1999 2000 2001 2002 2003 2004 2005 2006
❖ 印度在软件出口方面取得很大成绩,印度的经验应 该学习
❖ 2001年在全球软件产业总额中印度只占1.6% ❖ 软件代工者一般不拥有最终软件产品和知识产权,
是软件劳务出口。美国用的软件大量利用印度代工, 但绝大多数软件产品和知识产权仍属于美国公司 ❖ 印度软件代工业依赖于美国市场 ❖ 软件代工业人均产值很低
PC =
+
3
PC产业链被Wintel架构所控制
利润率50% Intel CPU
微软 Windows
支持芯片 配套设备 元器件
利润率2%
硬件制 造厂商
解决 方案
微软 Office
其他 软件
系统 集成
销售 渠道
最终 用户
信息安全没有保障
❖ CPU、OS等核心部件都是“黑盒子”,单纯 靠测试不能解决问题
❖ 信息安全问题愈来愈突出,以至于内网和外 网不得不实行物理隔离;某些工作不得不采 用手工作业
5
结论:中国IT产业需要核心技术
❖ IT核心技术主要是软件和集成电路(IC)技 术
❖ 核心技术不同于一般技术,它具有基础性、 带动性和高附加值
❖ 核心技术不会从一般技术中自然发展出来
6
关于中国IT产业核心技术
元
Web服务和操作系统
❖ 基于XML、WSDL、SOAP、UDDI等工业标 准的Web服务将是今后软件的方向
❖ 微软的Web服务解决方案即.Net,仍将偏向 Windows平台
❖ 微软有可能将.Net功能(.Net Framework)集 成到OS中
❖ 抓Web服务不能代替发展自主OS
18
自主OS是发展自主CPU的前提
❖ Intel x86架构的CPU之所以能成为PC的唯一 CPU全赖Windows的支持
❖ 没有OS的支持,CPU即使开发出来也没有任 何用处
❖ 发展自主知识产权的CPU只能依靠自主OS (如Linux等)的支持
❖ 实例:嵌入式的方舟CPU + Linux,构成网络 计算机(NC)
19
全面认识印度的“软件出口”
数据来源:Gartner
中国模式
❖ 内需拉动、整机带动
中国在2000年IT产业产值超过1万亿元,内需市场规模是 印度的10倍
7
关于中国软件产业发展的若干问题
❖ 是采取中国模式还是采取印度模式? ❖ 是主要依靠内需拉动还是依靠外包加工? ❖ 是主要依靠自主发展还是依靠国际合作? ❖ 逐步建立自主、完整的软件产业体系还是甘愿充当
Windows下游产业 ❖ 是支持“开放源码”还是支持“分享源码”? ❖ 是努力推广Linux,还是全盘采用Windows? ❖ 是采购国产软件还是采购外国软件?
2000
3000
2500 2000 1500
Windows Windows 98
NT4.0
1000 500
Windows Windows 95
3.1
0 1992 1994 1996 1998 2000
软件数量(应用领域)的扩展
科学
事务
计算
处理
工作、学习、生活 和社会的每个领域
软件产业和传统产业的差别
❖ 软件是知识的结晶,自主技术、知识产权特 别重要
❖ 软件产品只有开发成本,没有生产成本,即 边际成本极低,属于自然垄断性产业
❖ 软件有平台依赖性,OS一旦形成垄断,转移 平台的成本极高
12
主权大国必须有自主软件产业
❖ 软件产业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信息安全和综合 国力
❖ 美国软件的本国提供率达到97%,中国自主 软件大概只有1/3左右
14
2001年中国软件产品市场构成(CSIA)
65% 14%
应用软件 支撑软件 系统软件
21%
创造健康的竞争环境
❖ 中国软件市场上主要是二个群体:跨国公司和中国 公司,优势在跨国公司一边
❖ 跨国公司规模大大超过中国公司,例如微软中国 2001年的销售额为15.5亿元(不包括OEM收入), 远大于前10家中国软件公司的总和
❖ 平台型软件(OS、数据库、Office、大型应用等等) 主要被跨国公司控制或垄断
❖ 中国公司要发展自主OS等平台型软件,打破垄断, 创造健康的竞争环境,不能只做下游产业
16
上游产业和下游产业的差别
微软一家占 69%,为 218亿美元
全球PC软件 前2-100家 公司的收入 总和占31% 为100亿美
8
软件发展落后于硬件
❖ 硬件按照摩尔定律每18-24月性能提高一倍 (10年约30倍,20年约千倍),硬件生产率 愈来愈高
❖ 软件规模和数量(应用领域)不断扩展,但 软件生产率每年只提高百分之几
❖ 需要软件人员愈来愈多,是发展中国家的机 遇
9
源代码行数 (万行)
软件规模的扩展
Windows
3500
❖ 自主软件——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软件或开 放源码的自由软件
❖ 主权大国必须建立基于自主技术的、完整的 软件产业体系
13
自主、完整的软件产业体系:
❖ 包括OS、数据库、Office等平台型软件,中 间件,各种应用软件,以及嵌入式软件
❖ 目前中国软件产业主要是在应用软件方面, 因此要重点发展自主OS,在服务器和桌面可 用Linux,在嵌入式领域,有更多的自主知识 产权OS可选
关于中国IT产业核心技术
1
IT制造业规模大、利润低
❖ 我国IT制造业规模虽大但利润低,价格战成 为主要竞争手段,因缺乏R&D投入,形成恶 性循环
❖ 缺乏自主知识产权,入世后在国内外市场面 临严重挑战,如DVD出口被要求付5美元专利 费
2
IT产业缺乏主动权
❖ 例如PC行业被Wintel结构所控制,IT的 其他行业也有类似情况
20
2001年各国在全球软件产业总额中所占份额
42.00%
10.60%
美国
1.70% 1.60% 1.60% 1.50% 日本 爱尔兰 印度 韩国 中国
中国不能照搬印度模式
中国软件产业应在整体上赶上印度
❖ 目前中国软件产业中代工的比重很小 ❖ 估计几年里在代工方面中国不会赶上印度 ❖ 几年里中国可能在软件产业的整体上赶上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