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5年11月26日:第一颗遥感返回式卫星发射的那一刻
中国首颗返回式卫星发射失败视频画面曝光 升空20秒后爆炸

中国首颗返回式卫星发射失败视频画面曝光升空20秒后爆炸1974年11月5日,我国在酒泉发射第一颗返回式卫星,火箭发射升空20秒后意外发生。
爆炸画面(3'16)。
从43年前的“东方红一号”到6年前的“嫦娥一号”,再到正在建设中的北斗导航工程,中国航天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
但航天人也经受过失败的煎熬。
1974年11月5日,我国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试验发射第一颗返回式卫星,火箭发射升空20秒的时候,意外发生了。
爆炸画面在3分16秒。
我国返回式卫星:从失败到成功发射入轨不简单,卫星返回也很艰难。
世界上第一种返回式卫星(即美国的发现者号卫星)7次入轨、7次回收失败,到第8次才取得了回收的成功。
我国的返回式卫星也经历失败的惨痛。
1965年1月,周恩来总理指示中国科学院提出中国人造卫星研制规划方案。
于是,张爱萍召集张劲夫、钱学森、孙俊人等对中国人造卫星研制规划方案进行讨论,并于1965年4月29日以国防科委名义向中央专门委员会打了报告——《关于研制人造卫星方案的报告》,提出初步设想:争取1970年或1971年发射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100公里左右)。
预计第一批先发射的卫星约10颗,主要是探测高空环境参数。
其中5颗卫星是用来试验返回卫星的关键技术。
1965年8月,周恩来主持中央专委第十二次会议。
这次会议确定将人造卫星列为国家尖端技术发展的一项重大任务。
中央专委批准中国科学院提出的《关于发展我国人造卫星的规划方案建议》。
钱学森在抓紧东方红卫星工程的同时,力争返回式卫星及早研制。
1965年9月—12月,七机部八院的技术人员在院领导的支持下,深入各单位调研,发现许多用户都对返回式遥感卫星有强烈的需求,结合七机部八院在卫星设计和探空火箭研制中积累的飞行器总体设计、结构设计、遥测系统设计、回收系统设计的经验,他们提出由七机部八院承担返回式卫星和载人飞船的总体设计任务,此建议受到领导的重视。
根据上级领导的意见,八院在王希季总工程师的领导下,于1966年1月开始了中国返回式遥感卫星总体方案的论证工作。
新人教版必修1高中语文第十二课《飞向太空的航程》导学案

高中语文第十二课《飞向太空的航程》导学案新人教版必修1【学习目标】1、知识目标:掌握通讯报道的一般结构,即导语、主体、结尾三个部分。
2、能力目标:能够准确分析本文的清晰的层次结构,提高分析文章结构的能力。
3、情感目标:感受中国人在航天事业中做出的巨大贡献,树立为祖国的繁荣和发展努力学习的信念。
【教学重点、难点】1、掌握通讯报道的一般结构,即导语、主体、结尾三个部分。
2、能够准确分析本文的清晰的层次结构,提高分析文章结构的能力。
【学习方法】分析本文的叙述层次应作为学习本课的重点,注意段和段之间的衔接。
另外,本文的导语很有特色,应着重学习,并模模仿写作。
一、写作背景2003年15日上午9时整,一艘中国的载人火箭,从酒泉的卫星发射中心顺利升空,经过21个小时、60万公里的绕行任务后,成功返回地球,降落在內蒙古大草原上。
这个行动的圆满結束,向世人宣告了一个事实:继雄霸太空40年的美国、苏联之后,中国已经成为第三个太空科技国家。
神舟五号载人飞船成功发射与回收,终于圆了中华民族几千年的飞天梦。
在“神五”载人飞船研制的浩大工程中,陕西多家航天科技单位做出了重要贡献。
诸如飞船的火箭发动机由航天六院提供,飞船逃逸塔动力系统由航天四院研制,航天时代公司的电子设备则为“神五”提供了“眼睛和耳朵”……可以说,飞船的升天,可以说祖国的航天事业是千千万万献身航天科技事业的幕前幕后英雄集体智慧的结晶,正是他们共同铸就了共和国“神箭”,是他们共同托起了华夏“神舟”。
二、整体把握1.试分析全文的写作思路。
按照通讯报道的一般结构可把本文分成三个部分。
文章的导语、主体、结尾三个部分清晰明确,让读者一目了然。
本文的导语用了两种写作方式:描述式和评论式。
第一部分(第1~3段),导语。
点明了事件发生的()()和(),具体说“神舟”五号飞船发射的时间是2003年10月15日,地点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事件是中国发射载人飞船成功。
第二部分(第4~26段),主体。
中国航天大事记

中国航天大事记1956年10月8日,中国第一个火箭导弹研制机构——国防部第五研究院成立,钱学森任院长。
1960年:中国研制出该国首枚火箭,这标志着中国长征系列火箭的开端。
1964年7月19日,中国第一枚内载小白鼠的生物火箭在安徽广德发射成功,中国空间科学探测迈出了第一步。
1968年4月1日,中国航天医学工程研究所成立,开始选训宇航员和进行载人航天医学工程研究。
1970年4月24日,随着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1号在酒泉发射成功,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五个发射卫星的国家。
1975年11月26日,首颗返回式卫星发射成功,3天后顺利返回,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掌握卫星返回技术的国家。
1986年2月1日,中国发生的第一颗使用通信广播卫星。
二十日,卫星定点成功。
这标志着中国已全面掌握运载火箭技术,卫星通信由实验阶段进入实用阶段。
1988年9月7日,长征4号运载火箭在太原成功发射了风云1号A气象卫星。
1990年4月7日,“长征3号”运载火箭成功发射美国研制的“亚洲1号”卫星,中国在国际商业卫星发射服务市场中占有了一席之地。
1990年7月16日,“长征”2号捆绑式火箭首次在西昌发射成功,为发射载人航天器打下了基础。
1992年,中国载人飞船正式列入国家计划进行研制,这项工程后来被定名为“神舟”号飞船载人航天工程。
1999年11月20日,中国成功发射第一艘宇宙飞船“神舟”试验飞船,飞船返回舱于次日在内蒙古自治区中部地区成功着陆。
2001年1月10日,中国成功发射“神舟”2号试验飞船,按照预定计划在太空完成空间科学和技术试验任务后,于1月16日在内蒙古中部地区准确返回。
2002年3月25日,中国成功发射“神舟”3号试验飞船,环绕地球飞行了108圈后,于4月1日准确降落在内蒙古中部地区。
2002年12月30日,中国成功发射“神舟”4号飞船。
并在次年的1月5日返回地面。
2003年:10月15日,中国首名宇航员杨利伟乘坐神舟五号飞船进入太空。
中国航天技术发展的里程碑

中国航天科技发展的里程碑东方红一号——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1970年4月24日21时31分,中国自行研制的“东方红”一号人造地球卫星飞向太空。
这是中国发射的第一颗人造卫星。
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五个能独立研制发射人造地球卫星的国家。
这是我国航天史上的第一个里程碑。
1975年11月26日首颗「返回式卫星」发射成功,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掌握卫星返回技术的国家。
返回式卫星指在轨道上完成任务后,有部分结构会返回地面的人造卫星。
返回式卫星最基本的用途是照相侦察。
比起航空照片,卫星照片的视野更广阔、效率更高。
早期由于技术所限,必需利用底片才能拍摄高清晰度的照片,因此必需让卫星带同底片或用回收筒将底片送回地面进行冲洒和分析。
各个航天大国都曾利用返回式卫星作军事侦察及国土普查用途。
今天由于可从卫星上直接传送影像数据到地面,返回式卫星的功能又演变为进行需要回收实验品的空间试验室。
第一艘航天测量船为填补远洋航天测控的空白,我国第一艘航天远洋测量船“远望一号”于1977年8月在上海顺利建成下水。
犁波耕浪30载。
“远望一号”先后43次远征大洋,累计远洋航行43万海里,相当于绕地球22圈;55次执行国家重大科研试验和国内外卫星发射的海上测控任务,测控成功率100%,使我国一跃成为继美国、苏联、法国之后,世界上第四个拥有航天远洋测量能力的国家。
首颗捆绑式火箭1990年7月16日「长征2号」捆绑式火箭首次在西昌发射成功,其低轨道运载能力达9.2吨,为发射载人航天器打下了基础。
捆绑式火箭,是指将多枚火箭并排捆绑起来发射,目的是为了使众多火箭同时产生更大的推力。
由于捆绑式火箭推力大,所以可以用它来运载更重的航天器上天。
2002年12月30日,神舟四号任务创造了中国运载火箭低温发射的历史纪录;2002年12月30日,“神舟”四号飞船的升空,是中国载人航天的最后一次预演,是载人航天工程实施以来技术要求最高、参试系统最全、难度最大的一次飞行试验,还面临载人航天发射以来最为严峻的考验:发射场有史以来罕见的严寒,最低气温接近-30℃,超过低温发射条件近10℃,且飞船发射已进入不可逆状态。
我国航天事业的辉煌成就

我国航天事业的辉煌成就:1960年2月19日,中国自行设计制造的试验型液体燃料探空火箭首次发射成功。
1970年4月24日,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1号在酒泉发射成功,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五个发射卫星的国家。
1975年11月26日,中国首颗返回式卫星发射成功,3天后顺利返回,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掌握卫星返回技术的国家1985年10月长征火箭开始走向国际市场1999年11月20日,中国第一艘无人试验飞船“神舟”一号试验飞船在酒泉起飞,21小时后在内蒙古中部回收场成功着陆。
2001年1月10日1时0分,中国自行研制的“神舟”二号无人飞船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
2002年3月25日,“神舟”三号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升入太空。
4月1日,“神舟”三号成功降落于内蒙古中部地区2002年12月30日至2003年1月5日,神舟四号无人飞船在零下20多摄氏度的严寒中成功发射,并在飞行7天后平安返回。
2003年1月5日晚上7时许,“神舟”四号飞船在内蒙古中部预定区域着陆,顺利回收。
2002年12月30日零时40分,“神舟”四号无人飞船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
2003年10月15日,中国第一位航天员杨利伟乘坐神舟五号飞船进入太空,实现了中华民族千年飞天梦想。
2005年10月12日,航天员费俊龙、聂海胜乘坐神舟六号飞船再次飞上太空,并在遨游太空5天、完成一系列太空实验后安全返回地面。
总结:从1999年到2005年,六年时间,六艘飞船,六次飞跃,我国载人航天的速度和效率,令世界称奇,令亿万中国人民备受鼓舞、倍感自豪。
六年时间,六艘飞船,六次突破,中国航天人以他们的智慧与努力,弥补了物质技术基础的不足,创造了中国载人航天的一次次快速跃升。
孙家栋:只要国家需要我就去做

孙家栋:只要国家需要我就去做作者:边吉来源:《北京支部生活》2019年第11期2019年9月,在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之际,中国科学院院士孙家栋被授予“共和国勋章”。
从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上天到探月工程,再到北斗导航工程,作为我国人造卫星技术和深空探测技术的开创者之一,孙家栋从事航天事业60余载,为中国航天科技实现一次次飞跃作出了巨大贡献。
孙家栋有一句名言:只要国家需要,我就去做!把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打到天上去1957年11月,正在苏联茹科夫斯基空军工程学院留学的孙家栋,来到莫斯科大学礼堂,聆听在苏访问的毛主席对留苏学生说的那段名言:“……你们年轻人朝气蓬勃,正在兴旺时期,好像早上八九点钟的太阳,希望寄托在你们身上。
”坐在第一排的孙家栋激动万分。
他想,年轻人就得为国拼一把,不然就白来人间走一趟。
1957年10月4日,苏联发射的第一颗人造卫星震惊世界,拉开了各国航天竞争的序幕。
1958年5月,毛主席在党的八大二次会议上发出了“我们也要搞人造卫星”的号令。
有关科研部门在新中国刚刚创建的航天领域展开了研究。
1967年6月,中国科学院决定,在1970年前后,把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打到天上去。
1967年7月,由第七机械工业部副部长钱学森推荐,在导弹设计领域已小有名气、年仅38岁的孙家栋,受命担任人造卫星总体设计部负责人,领衔研制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钱学森指示:研制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最主要的目的是向全世界宣布,中国也掌握了航天技术。
在为时42天的卫星总体论证会上,提出了12个字目标:上得去、抓得住、听得清、看得见。
时间紧迫,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很多!按照上级关于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的属性是“政治星”的指示精神,孙家栋发动各专业的同志讨论,各系统分别提出简化结构的设想。
之后,他综合了各方面的意见,作出了简化总体方案的决策,把原来比较复杂的、涉及面较广的方案大大简化了。
为了保证可靠性,各系统做了充分的地面试验,保证一次成功。
中国航天最新50字

中国航天最新50字半个世纪以来,中国航天事业在历届当和国家最高领导层亲切关怀下,在党中央、国务院领导下,在各部门的通力配合下,坚持走中国特色的自主创新道路,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研制探空火箭到具备研制发射各种卫星和载人飞船的能力,航天技术从一片空白到跻身于世界先进行列,不仅为国防和国民经济建设做出了巨大贡献,而且跨出国门,走向世界。
2000年11月,中国政府发表了《中国的航天》白皮书,首次以政府文告向外宣布中国航天的成就和未来发展,明确中国空间活动由空间技术、空间应用、空间科学三部分组成。
2006年10月,我国政府再次发布了《2006年中国的航天》白皮书,指明了中国航天未来发展方向和相关政策。
中国航天已成为我国综合国力的体现,繁荣富强的象征,兴旺发达的缩影。
1970年4月24日,我国用自行研制的长征一号运载火箭成功地将东方红一号人造地球卫星送往太空,动听的《东方红》乐曲传遍全球,无数中国人奔走相告,欢呼雀跃。
这是一个伟大的日子,从此,中国的火箭和卫星一次次成功,令人瞩目,也使中国成为真正的航天大国。
我国研制的12种长征系列运载火箭,基本上满足了发射不同用途卫星的要求。
迄今,长征系列运载火箭91次腾空,将我国自行研制的70余颗空间飞行器送入预定轨道,成功发射了28颗外国制造的卫星。
独立研制成功了返回式遥感卫星系列、“东方红”通信广播卫星系列、“风云”气象卫星系列、“实践”科学探测与技术试验卫星系列、“资源”地球资源卫星系列和“北斗”导航定位卫星系列,海洋卫星系列即将形成,构建环境与灾害监测小卫星星座计划正在加紧实施。
在发展系列卫星的同时,国家支持发展卫星公用平台,已形成了东方红三号卫星平台、东方红四号大型静止轨道卫星平台、CAST968和CAST2000小卫星公用平台等。
地球静止轨道大型卫星公用平台的首发星即将发射,标志我国空间技术发展达到了又一个里程碑,并已签署两个整星出口合同,跻身国际通信卫星制造竞争市场。
中国航天科技发展史

2008年9月25日至28日 我国航天员首次空间出舱活动
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
掌握空间出舱活动技术的国家
2011年11月 我国成功完成了天宫一号与神舟八号交会对接任务
自动交会对接技术
2012年6月16日 中国首次载人交会对接任务
景海鹏、刘旺
, 口误差不超1毫米
女航天员
1999年11月20日 中国第一艘无人试验飞船神舟一号 飞船准确地按运行轨道在太空飞行14圈,历时21个小时 于11月21日凌晨在预定地区安全着陆
2003年10月15日 我国成功进行了第一次载人航天飞行 航天员杨利伟乘坐的神舟五号飞船升入太空。 飞船在轨飞行14圈,历时21小时23分后返回地面。
1956年10月8日
中国国防部第五研究院正式成立
1956年10月8日,国防部第五研究院成立 钱学森任院长
这是我国第一个导弹研究机构 也是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的前身
1960年2月 中国迈出了探空火箭技术的第一步
中国自行设计制造的试验型液体探空火箭 在上海南汇简易发射场首次发射成功,飞行高度8千米
1
1981年9月20日 中国成功地用一枚火箭发射了3颗卫星
这3颗卫星分别是
实践二号甲
这种“一箭三星”技术当时在世界引起轰动
1984年4月8日 中国第一颗通信卫星升空
4月10日,卫星进入准静止轨道,入轨精度极高 4月17日,卫星通信试验正式开始
5月14日,卫星正式交付使用 中国卫星通信业务由试验阶段进入使用阶段
2013年6月11日 搭载 聂海胜,张晓光,王亚平 航天员的“神舟十号”发射成功,
2016年11月18日
景海鹏
舱内录音首次曝光,景海鹏:爽不爽?陈冬: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975年11月26日:第一颗遥感返回式卫星发射的那一刻
作者:
来源:《百科知识》2019年第09期
1975年11月26日,中国发射了第一颗遥感返回式卫星,并在三天后成功回收了这颗卫星。
自此,中国成为了世界上第三个掌握卫星返回技术和回收技术的国家。
返回技术和返回式卫星是为了适应航天活动的需要而发展的。
人类探索太空的活动大致分为两大类:第一类是探索和了解外层空间的活动;另一类是开发和利用外层空间资源的活动。
在探索和了解外层空间的活动中,需要获得尽量多的空间信息,而在航天活动早期,由于无线电传输技术受时代所限,多采用将信息存贮于信息载体(胶片、磁带等)上,并把信息载体送回地面以重现信息,这就要依靠返回技术和返回式卫星。
从开发和利用外层空间资源的角度看,需要获取空间样品或者把空间试验物带回地面供分析研究,因此,返回式卫星也在其中起着先锋作用。
一个国家如果不发展和掌握回收技术,它在航天活动的很多方面就会受到限制,也很难成为航天强国。
1957年10月苏联成功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卫星后,外层空间价值空前提高。
为了尽快地从航天活动中获得利益,利用外层空间高速、高位置资源和在轨不受国界约束的优越条件,美国和苏联都把突破返回技术和研制返回式衛星作为发展的重点。
美国在历经多次失败后,终于在1960年8月成功地从近地轨道上回收了“发现者”号卫星的返回舱。
同一时期,苏联也成功地从近地轨道上回收了“斯普特尼克”5号载有生物的返回舱。
两个超级大国先后取得的成功给中国的航天人带来了压力和动力,返回式卫星的研究立即被提上了日程。
返回式卫星的关键技术主要有两个,一个是回收系统的设计,另一个是卫星遥感相机的研制。
这两个任务最终都落在了北京空间机电研究所科研团队的肩上。
返回式卫星的回收方案一般有三种,分别是整星制动回收、返回舱制动回收和胶片暗盒弹射回收。
由于当时我国的技术基础薄弱,经济实力不强,因此技术相对简单、衔接性好、风险较小、成本较低的返回舱制动回收是最佳方案。
按照这个方案,把卫星分为返回舱和仪器舱两个舱段。
仪器舱内装载相机等有效载荷,返回舱内装载胶片片盒和回收分系统。
卫星完成摄影任务后,将携带胶片片盒的返回舱以弹道式再入方式返回地面,并用降落伞予以回收,仪器舱则留在空间轨道上运行。
北京空间机电研究所的研究人员在探空火箭技术的基础上,进深山,入戈壁,开展了一次次空投试验、地面和风洞试验,最终成功解决了降落伞强度、开伞可靠性等难题,从而奠定了我国返回式卫星高可靠回收的基石。
另一个难点是卫星遥感相机的研制。
由于我国的首颗返回式卫星主要用于国土普查,为了获得精准的对地观测资料,就必须赋予卫星一双“火眼金睛”—我国的第一代胶片型航天光学遥
感相机,它能清晰地分辨出公路、码头等目标。
航天光学遥感相机是集光学、精密机械、电子学、热控和航天技术于一体的精密光学仪器,技术难度非常大。
对于遥感相机的研制,可谓是一无设计基础、二无图纸资料借鉴,艰难的条件激发了北京空间机电研究所研究人员满腔的创新激情,大家通过反复分析试验、大胆尝试新技术,突破了棱镜扫描式可见光全景相机和恒星相机研制的多个技术堡垒,实现了我国第一代对地观测相机的成功应用,使我国首颗返回式卫星获得了大量的观测资料。
我国的第一颗返回式卫星在低轨道运行,在轨停留时间3天,装载60千克胶片,侧摆角90°,这些指标都优于美国的第一颗返回式卫星“发现者”14号。
迄今为止,返回式卫星已经成为我国发射次数最多的一种卫星,创造了巨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我国第一颗返回式卫星发射成功具有巨大的意义,包括培养了卫星研发团队、掌握了卫星研制规律、带动了卫星相关产业的发展、也为后续卫星的研制打下了坚实基础。
如今,基于高端回收技术的“神舟”飞船的一次次成功发射已经让我国成为了名副其实的航天大国。
这都源于几代航天人不懈的努力和执着的追求,相信在未来的日子里,我们在航天领域的成就将会继续吸引全世界的目光。
(姚丁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