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首颗返回式卫星发射失败视频画面曝光 升空20秒后爆炸

合集下载

1975年11月26日:第一颗遥感返回式卫星发射的那一刻

1975年11月26日:第一颗遥感返回式卫星发射的那一刻

1975年11月26日:第一颗遥感返回式卫星发射的那一刻作者:来源:《百科知识》2019年第09期1975年11月26日,中国发射了第一颗遥感返回式卫星,并在三天后成功回收了这颗卫星。

自此,中国成为了世界上第三个掌握卫星返回技术和回收技术的国家。

返回技术和返回式卫星是为了适应航天活动的需要而发展的。

人类探索太空的活动大致分为两大类:第一类是探索和了解外层空间的活动;另一类是开发和利用外层空间资源的活动。

在探索和了解外层空间的活动中,需要获得尽量多的空间信息,而在航天活动早期,由于无线电传输技术受时代所限,多采用将信息存贮于信息载体(胶片、磁带等)上,并把信息载体送回地面以重现信息,这就要依靠返回技术和返回式卫星。

从开发和利用外层空间资源的角度看,需要获取空间样品或者把空间试验物带回地面供分析研究,因此,返回式卫星也在其中起着先锋作用。

一个国家如果不发展和掌握回收技术,它在航天活动的很多方面就会受到限制,也很难成为航天强国。

1957年10月苏联成功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卫星后,外层空间价值空前提高。

为了尽快地从航天活动中获得利益,利用外层空间高速、高位置资源和在轨不受国界约束的优越条件,美国和苏联都把突破返回技术和研制返回式衛星作为发展的重点。

美国在历经多次失败后,终于在1960年8月成功地从近地轨道上回收了“发现者”号卫星的返回舱。

同一时期,苏联也成功地从近地轨道上回收了“斯普特尼克”5号载有生物的返回舱。

两个超级大国先后取得的成功给中国的航天人带来了压力和动力,返回式卫星的研究立即被提上了日程。

返回式卫星的关键技术主要有两个,一个是回收系统的设计,另一个是卫星遥感相机的研制。

这两个任务最终都落在了北京空间机电研究所科研团队的肩上。

返回式卫星的回收方案一般有三种,分别是整星制动回收、返回舱制动回收和胶片暗盒弹射回收。

由于当时我国的技术基础薄弱,经济实力不强,因此技术相对简单、衔接性好、风险较小、成本较低的返回舱制动回收是最佳方案。

感动中国十大人物科学家事迹

感动中国十大人物科学家事迹

感动中国十大人物科学家事迹(精选篇1)在他心里,国为重,家为轻;科学最重,名利最轻。

5年归国路,10年两弹成。

开创祖国航天,他是先行人,劈荆斩棘,把智慧锻造成阶梯,留给后来的攀登者。

他是知识的宝藏,是科学的旗帜,是中华民族知识分子的典范。

这是《感动中国》组委会授予钱学森的颁奖词。

干惊天动地事,做隐姓埋名人。

作为“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的钱学森,数十年呕心沥血、攻坚克难,为了祖国的航天事业作出了彪炳史册的贡献,他的爱国奉献精神激励了无数中国人。

从1923年进入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开始,钱学森就立下要用所学的科学知识报效国家的志向。

1929年,他考入上海交通大学机械工程系学习机车制造专业,后来受到淞沪抗战中中国军队航空力量太弱的刺激,决心改变自己的专业方向,努力掌握飞机制造的尖端技术。

1934年,钱学森考取清华大学公费留学生,次年9月进入美国麻省理工学院航空系学习,两年后,他转入美国加州理工学院航空系,师从世界著名空气动力学教授冯·卡门,并先后获得航空工程硕士学位和航空、数学博士学位。

1938年至1955年,钱学森在美国从事空气动力学、固体力学和火箭、导弹等领域研究,并与导师共同完成高速空气动力学问题研究课题和“卡门-钱近似”公式的建立。

他在28岁时就成为世界知名的空气动力学家。

1955年6月24日,钱学森邮寄的一封信件抵达比利时,他希望委托妻妹转寄国内,其中写道:“无一日、一时、一刻不思归国参加伟大的建设高潮……学森这几年中惟以在可能范围内努力思考学问,以备他日归国之用。

”书信简练,却流露着迫切心情。

1949年新中国成立,钱学森便决心回国,但几经波折,一家人在1955年才登上归来的轮船。

面对采访,钱学森说:“我打算回中国去,竭尽全力,与中国人民一道建设国家,使中国人民过上有尊严的幸福生活。

”经过长达21天的颠簸,钱学森一家于1955年10月回到祖国。

仅一个月后,钱学森就深入东北地区的有关厂矿、大学和研究所考察调研。

中国卫星发展计划概览

中国卫星发展计划概览

精心整理中国卫星发展计划概览中国卫星发展计划概览1957年10月4日,世界上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顺利升空,拉开了航天时代的序幕。

它开辟了除陆地、海洋和大气层之外的人类第四个活动疆域。

经济、年5月"千克),用长征1号运载火箭发射;卫星上天后要抓得住、测得准、看得见、听得着。

经过几年的自力更生和顽强拼搏,包括排除文化大革命的种种干扰,1970年4月24日,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终于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顺利升空了。

东方红1号卫星重173千克,由长征1号火箭送入近地点441千米、远地点2368千米、倾角68.44度的椭圆轨道。

它测量了卫星工程参数和空间环境,并进行了轨道测控和《东方红》乐曲的播送。

1970年5月14日停止发送信号。

东方红1号卫星的上天,使中国成为继前苏联、美国、法国和日本之后,第五个完全依靠自己的力量成功发射卫星的国家。

该星不仅全部达到了设180颗自行研制的人造地球卫星,其中大部分获得了成功。

尤其是1968年2月20日成立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之后,中国空间技术的发展大大加快。

35年来,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研制出了试验、返回、通信、气象、资源和导航等系列卫星。

这些卫星在利用和开发太空资源方面取得了重大成就,并在若干重要领域,包括卫星返回、卫星通信、卫星遥感、卫星姿控、卫星热控、一箭多星、微重力实验和空间环境地面模拟试验等方面,达到了较高的水平,其中有些项目已跨入世界先进行列。

中国卫星事业发展经历了从无到有、由弱到强的历程。

至今已跨越了三个阶段,这“三步走”的主要内容包括:第一步,一九五八年至一九七0年为起步阶段。

一九七0年四月,中国成功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卫星,标志着中国返回式卫星的研制工作始于1966年。

在攻克了卫星姿态控制与轨道控制技术、卫星再入防热技术和卫星回收技术等一道道难关后,1975年11月26日,中国第一颗返回式卫星终于发射成功了。

它在轨道上运行了3天,各主要系统工作正常。

11月29日,该星按预定时间返回了中国大地,带回了丰富的遥感资料。

中国航天简介

中国航天简介

中国航天事业自1956年创建以来,经历了艰苦创业、配套发展、改革振兴和走向世界等几个重要时期,迄今已达到了相当规模和水平:形成了完整配套的研究、设计、生产和试验体系;建立了能发射各类卫星和载人飞船的航天器发射中心和由国内各地面站、远程跟踪测量船组成的测控网;建立了多种卫星应用系统,取得了显著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建立了具有一定水平的空间科学研究系统,取得了多项创新成果;培育了一支素质好、技术水平高的航天科技队伍。

中国航天事业是在基础工业比较薄弱、科技水平相对落后和特殊的国情、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发展起来的。

中国独立自主地进行航天活动,以较少的投入,在较短的时间里,走出了一条适合本国国情和有自身特色的发展道路,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就。

中国在卫星回收、一箭多星、低温燃料火箭技术、捆绑火箭技术以及静止轨道卫星发射与测控等许多重要技术领域已跻身世界先进行列;在遥感卫星研制及其应用、通信卫星研制及其应用、载人飞船试验以及空间微重力实验等方面均取得重大成果。

空间技术1. 人造地球卫星。

中国于1970年4月24日成功地研制并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成为世界上第五个独立自主研制和发射人造地球卫星的国家。

截至2000年10月,中国共研制并发射了47颗不同类型的人造地球卫星,飞行成功率达90%以上。

目前,中国已初步形成了四个卫星系列——返回式遥感卫星系列、“东方红”通信广播卫星系列、“风云”气象卫星系列和“实践”科学探测与技术试验卫星系列,“资源”地球资源卫星系列也即将形成。

中国是世界上第三个掌握卫星回收技术的国家,卫星回收成功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中国是世界上第五个独立研制和发射地球静止轨道通信卫星的国家。

中国的气象卫星、地球资源卫星主要技术指标已达到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期的国际水平。

近几年来,中国研制并发射的6颗通信、地球资源和气象卫星投入使用后,工作稳定,性能良好,产生了很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2. 运载火箭。

中国航天科技发展历程讲义(PPT 73张)

中国航天科技发展历程讲义(PPT 73张)

载人航天工程:
中国载人航天已经实现航天员出舱活动,进行航 天器交会对接试验;开展具有一定应用规模的短 期有人照料、长期在轨自主飞行的空间实验室的 研制,开展载人航天工程的后续工作。出舱活动 的关键技术包括出舱外航天服、便携式环控生保 系统和载人机动装置的研制。空间交会对接的关 键技术是研制多种测量敏感器和先进的空间对接 机构。载人航天活动要求高可靠性,将按照计划 进度一步一步地走。随着载人航天活动的发展, 不仅要送女航天员上去,还要把一些科学家、哲 学家送上去,也许有一天新闻记者也会被送到太 空。
第一阶段(1956年——1970年)


50年前的10月,第一个导弹火箭研究机 构——国防部第五研究院正式宣布成立, 这标志着中国航天事业正式起步。 50年代:做出了发展“两弹一星”的决策。 60年代:做出“八年四弹”的决策:研究 人员用8年时间研制成功了中近程、中程、 中远程、远程液体弹道导弹,并衍生出 “长征一号”、“长征二号”运载火箭。

80年代的成就
1985年,中国正式宣布将“长征”系 列运载火箭投入国际商业发射市场。 1990年4月7日,“长征三号”运载火箭 成功发射美国研制的“亚洲一号”卫星, 截至目前已将27颗国外制造的卫星成功 送入太空,中国在国际商业卫星发射服 务市场中占有了一席之地。
90年代:我国做出载人航天工程的决策。 1990年7月16日,“长征”2号捆绑式火箭首次在西昌发 射成功,其低轨道运载能力达9.2吨,为发射载人航天器 打下了基础。 1992年,中国载人飞船正式列入国家计划进行研制,这 项工程后来被定名为“神舟”号飞船载人航天工程。“神 舟”号飞船载人航天工程由“神舟”号载人飞船系统、 “长征”运载火箭系统、酒泉卫星发射中心飞船发射场系 统、飞船测控与通信系统、航天员系统、科学研究和技术 试验系统等组成,是中国在20世纪末期至21世纪初期规模 最庞大、技术最复杂的航天工程。随着“神舟”四号发射 成功,“神舟”飞船已成功进行了4次无人飞行,载人飞 行已为时不远。

中国航天史简介

中国航天史简介




2003年10月15日早上9时整“神舟五号”飞船载着中国第 一位宇航员杨利伟在酒泉航天发射中心用长征二号F型运 载火箭发射升空,飞船在太空绕地球飞行14圈后,返回舱 于2003年10月16日6时23分在内蒙古四子王旗主着陆场成 功着陆。 2005年10月12日早上9时整“神舟六号”飞船载着两位中 国宇航员费俊龙和聂海胜发射升空。 2007年10月24日北京时间18时05分,中国在西昌卫星发射 中心成功发射嫦娥一号探月卫星。 2008年9月25日21时10分0秒,神舟七号载着翟志刚,刘伯 明,和景海鹏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



1968年2月20日,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宣告成立,首任院 长钱学森。35年间,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先后研制发射了 52颗人造地球卫星和4艘“神舟”号飞船,创下航天史上 许许多多个“中国第一”。翻开院史,满眼尽是“两弹一 星”功勋奖章获得者的名字:钱学森、王希季、孙家栋、 杨嘉墀、钱骥…… 1975年11月26日,中国发射了第一颗返回式人造卫星,这 是我国航天史上的第二个里程碑,同时,还创造了一个世 界航天史的奇迹:首次发射返回式卫星即回收成功。 1986年2月1日,中国发射一颗实用通信广播卫星。20日, 卫星定点成功。这标志着中国已全面掌握运载火箭技术, 卫星通信由试验阶段进入实用阶段。




“神舟”四号飞船最后的成功发射,标志着中国载人航天工 程经受住了无人状态下最全面的飞行试验考验,创造了中 国航天史上低温发射的新纪录,也创造了世界航天史上火 箭低温发射的奇迹。 2002年10月6日,美联社向全世界发布消息:在即将发射载 人飞船前,中国宣布最快在3年内把探月卫星送入月球轨道。 2003年10月,神舟五号成功发射并顺利着陆。2005年10月 12日成功发射“神舟六号”。 2007年10月24日,中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嫦娥 一号探月卫星。 2008年9月25日,神舟七号载着翟志刚,刘伯明,和景海鹏 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 2011年9月29日,中国首个太空实验舱天宫一号在酒泉卫 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

中国的返回式卫星

中国的返回式卫星

从1970年4月24日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上天,到2009年4月22日发射“遥感卫星六号”科学试验卫星,中国已研制、发射和运行成功了103个航天器,其中返回式卫星是中国目前发射次数最多、成功率最高的一种航天器。

从这个意义上讲,它是中国的“金牌”卫星。

世界第三创造辉煌中国返回式卫星的研制工作始于1966年。

在攻克了卫星姿态控制技术、卫星再入防热技术和卫星回收技术等一道道难关后,1975年11月26日,第一颗返回式卫星终于由“长征二号”运载火箭发射成功。

它在轨道上运行了3天,11月29日按预定时间返回了祖国大地。

该卫星是一种在低轨道上运行、采用三轴稳定方式、对地心定向和返回舱可安全返回地面的卫星,主要用于国土普查。

其运行轨道为:近地点173千米,远地点483千米,倾角63°,轨道周期91分钟。

它由仪器舱和返回舱组成,质量为1790千克。

仪器舱携带的1台可见光地物相机用于对地摄影,获取地球遥感资料;另1台星空相机用于对天空摄影,以测定对地摄影时刻的姿态精度。

卫星在完成摄影任务后,将存放胶片的返回舱在预定的地区回收。

链接:大多数卫星不需要再返回地面,但返回式卫星则不同,它取得的工作成果必须在卫星返回地面以后我们才能得到。

比如,使用胶片的遥感卫星,它是以普通的照相机原理工作的,也就是把信息存储在胶片上,只有拿到胶片再经过加工处理才能得到信息;微重力实验卫星也是如此,它的实验装置和产品需要回收后才能进行分析和利用,所以这些用途的卫星就需要返回地面。

它的成功使中国成为继美、苏之后世界上第三个掌握返回式卫星技术的国家。

从1974~2006年,中国先后进行了24次返回式卫星的发射,其中23颗返回式卫星顺利入轨,22颗成功回收,是中国最成功的航天计划之一。

返回式卫星不仅可以进行遥感、微重力试验和新技术试验,还为中国掌握载人飞船返回技术提供了重要借鉴。

中国返回式卫星的主要任务是对地观测,同时还利用卫星的剩余载荷能力,以搭载形式进行一些国家科学技术发展急需的试验项目,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中国目前没有专用微重力试验卫星和技术试验卫星的不足。

卫星发射失败记录

卫星发射失败记录

中国卫星发射史上的失败记录
近年来,中国卫星发射很少有失利。

从1970年至今长征系列火箭发射卫星140多次,仅有9次发射失败或发射异常。

2011年8月18日,我国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二号丙”运载火箭发射“实践十一号04星”失败,火箭飞行过程中发生故障,卫星未能进入预定轨道。

2009年8月31日,“长征三号乙”运载印尼的帕拉帕-D通信卫星发射失败,火箭三级二次点火后出现异常,未能将卫星送入预定轨道。

1996年2月15日,在西昌发射国际708通信卫星,火箭点火升空22秒后发生爆炸,造成6人死亡,50多人受伤,这是中国航天史上最大的挫折,也是世界第五大航天事故。

1995年1月26日,长征二号捆绑火箭正常飞行约50秒时发生爆照,造成星箭俱毁。

1992年12月21日,长征二号捆绑火箭起飞后约48秒卫星爆炸。

1991年12月28日,长征三号火箭故障未能将卫星送入地球静止转移轨道。

1984年1月29日,长征三号火箭第三级二次点火后发生故障,未能将卫星送入预定轨道。

1974年11月5日,长征二号一根控制信号导线这段,火箭在起飞20秒后姿态失稳,火箭自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首颗返回式卫星发射失败视频画面曝光升空20秒后爆

1974年11月5日,我国在酒泉发射第一颗返回式卫星,火箭发射升空20秒后意外发生。

爆炸画面(3'16)。

从43年前的“东方红一号”到6年前的“嫦娥一号”,再到正在建设中的北斗导航工程,中国航天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

但航天人也经受过失败的煎熬。

1974年11月5日,我国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试验发射第一颗返回式卫星,火箭发射升空20秒的时候,意外发生了。

爆炸画面在3分16秒。

我国返回式卫星:从失败到成功发射入轨不简单,卫星返回也很艰难。

世界上第一种返回式卫星(即美国的发现者号卫星)7次入轨、7次回收失败,到第8次才取得了回收的成功。

我国的返回式卫星也经历失败的惨痛。

1965年1月,周恩来总理指示中国科学院提出中国人造卫星研制规划方案。

于是,张爱萍召集张劲夫、钱学森、孙俊人等对中国人造卫星研制规划方案进行讨论,并于1965年4月29日以国防科委名义向中央专门委员会打了报告——《关于研制人造卫星方案的报告》,提出初步设想:争取1970年或1971年发射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100公里左右)。

预计第一批先发射的卫星约10颗,主要是探测高空环境参数。

其中5颗卫星是用来试验返回卫星的关键技术。

1965年8月,周恩来主持中央专委
第十二次会议。

这次会议确定将人造卫星列为国家尖端技术发展的一项重大任务。

中央专委批准中国科学院提出的《关于发展我国人造卫星的规划方案建议》。

钱学森在抓紧东方红卫星工程的同时,力争返回式卫星及早研制。

1965年9月—12月,七机部八院的技术人员在院领导的支持下,深入各单位调研,发现许多用户都对返回式遥感卫星有强烈的需求,结合七机部八院在卫星设计和探空火箭研制中积累的飞行器总体设计、结构设计、遥测系统设计、回收系统设计的经验,他们提出由七机部八院承担返回式卫星和载人飞船的总体设计任务,此建议受到领导的重视。

根据上级领导的意见,八院在王希季总工程师的领导下,于1966年1月开始了中国返回式遥感卫星总体方案的论证工作。

1966年5月,王希季向七机部领导汇报卫星系列会议的情况时,钱学森指示:“如用这种火箭发射返回式卫星,那么返回式卫星要结合远程火箭的研制搞……,返回式卫星工作要迅速做,飞船以后再考虑,八院现在有多大劲就用多大劲。

”1966年5月17日,七机部召开部党组会议,钱学森在会议上发言,力主返回式卫星和载人飞船任务由七机部承担。

返回式卫星是一颗技术远比第一颗卫星复杂的卫星,有11个分系统,遵照钱学森指示,在王希季的领导下,在吴开林、李颐黎等技术骨干的带领下,经过一年多的努力,技术人员对卫星的气动力外形、轨道参数、总体布置、气动加热和防热结构以及各个
分系统进行了详细分析和论证,并在1967年7月提出了返回式卫星总体方案论证报告。

1967年9月11日,国防科委在北京召开了返回式卫星方案论证会议,钱学森等领导参加了会议,会议审查了七机部八院提出的我国返回式卫星总体方案,认为总体方案可行、可以往下进行设计。

会后,八院根据会议提出的建议和修改意见,进一步完善了返回式卫星的总体方案。

《返回式卫星总体方案论证报告》建议研制分两步走:第一步,重点解决遥感技术、三轴姿态控制技术和卫星返回技术,计划发射3—4颗试验型卫星。

第二步,在基本技术过关后,解决遥感效果和应用技术(即研制实用型卫星)。

试验型卫星后来被称作FSW-0卫星(即中国研制的第一种返回式卫星型号),为中国早期国土普查遥感卫星。

返回式卫星的总体方案是一个正确处理了继承和创新的关系、综合优化的技术方案。

由于方案论证充分,选择正确,因此,返回式卫星的总体方案在以后的研制阶段始终没有出现总体方案性的反复。

1967年,为了保证人造卫星研制工作的顺利进行,中央决定组建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

钱学森承担了组建该院的工作。

他向聂荣臻副总理推荐了火箭技术研究院的孙家栋,将孙家栋调往空间技术研究院空间飞行器总体设计部,参加领导研制我国第一颗卫星(东方红一号)和第一种返回式遥感卫星的工作,得到了聂荣臻的赞同。

为了尽快启动卫星总体工作,孙家栋向钱学森提出建议,由火
箭技术研究院推荐一些搞总体方面的技术人员。

钱学森经考虑后答复说,从火箭技术研究院抽人可以,但在当前“文化大革命”两派正在闹腾的局面下,推荐来的人能不能保证质量?在这种特殊情况下不能依靠研究院推荐,由孙家栋提个名单后再研究决定。

经过紧张的考察、挑选,从不同的专业角度和技术特长出发,孙家栋最后选定戚发轫、孔祥才等18人。

当这18个人的名单提交给钱学森后,钱学森点头赞同,这个名单很快又得到了聂荣臻的批准。

这批人员和从中国科学院及七机部八院调到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的人员团结在一起,又用了两年多的时间,把东方红一号卫星和返回式卫星总体方案做了许多重大改进。

1968年2月,钱学森兼任新成立的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院长,在周恩来等中央领导的支持下,狠抓研究院机构组建、工作规划、基础设施建设和卫星研制质量,指导地面发射和跟踪测量系统的建设。

1973年年底,用于飞行实验的第一颗返回式卫星研制出来。

1974年,科技人员攻克了许多技术难关,终于进入了总装返回式卫星的阶段。

卫星最后总装测试完毕即将出厂时,时任国防科委副主任的钱学森专程来到总装厂,一再叮咛说:“现在可以进靶场进行试验,准备发射了。

但在发射前还要进一步考虑,还有哪些工作要做。

我们的卫星要达到最高目标——那就是成功。

”1974年9月12日,经中央军委副主席叶剑英批准,第一颗试验型返回式卫星以及长征二号运载火箭进场
试验,在基地做了近两个月的检查测试,于11月5日实施发射。

但是就在准备发射的前几分钟,意外的事情发生了。

只有三分钟运载火箭就要点火时突然发现卫星的回收舱没
有供上电,千钧一发之际,工作人员迅速登上几十米高的发射塔架,手工操作,排除了故障。

卫星终于发射升空,由于运载火箭有一根导线存在一个暗伤,发射升空20秒后在震动环境下又出现问题,整个运载火箭突然失去了控制。

在惊心动魄的爆炸声中,箭毁星亡,科技人员沉痛难抑。

中国首颗返回式卫星发射失败视频画面曝光升空20秒后爆炸这一次发射失败后,叶剑英立即代表中央专委表态说:“失败是成功之母,不要颓丧,要继续奋斗,再接再厉,一定要达到目的为止!”根据上级领导的安排,运载火箭系统查找出了失败的原因,并举一反三进行了改进,同时对运载火箭和返回式卫星进行了全面的质量复查。

1975年8月,国防科委主任张爱萍听取了关于即将出厂的第二颗返回式卫星及长征二
号运载火箭质量情况的汇报,他要求大家对产品要做到“精心保健”,确保质量,力争这次发射“一鸣翔天”。

1975年11月15日,我国第二颗返回式卫星及长征二号运载火箭,在酒泉卫星发射场完成了技术阵地的测试工作,随后即转往发射阵地。

在完成了临射前的一切准备工作后,1975年11月26日按时发射。

火箭按预定程序飞行,卫星进入了预定的轨道,轨道近地点高度173千米,远地点高度483千米,轨道倾角
63°,入轨精度符合设计要求。

卫星入轨后,由分布在我国大陆上的卫星地面测控站对卫星进行跟踪、测轨、遥测和遥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