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返回式卫星

合集下载

中国火箭发射统计

中国火箭发射统计

序号运载火箭名称发射日期卫星名称1长征1号1970.4.24东方红1号科学试验卫星2长征1号1971.3.3实践1号科学实验卫星3长征2号1974.11.5返回式卫星4风暴1号1975.7.26科学探测和技术试验卫星5长征2号1975.11.26第1颗返回式卫星6风暴1号1975.12.16科学探测和技术试验卫星7风暴1号1976.8.30科学探测和技术试验卫星8长征2号1976.12.7第2颗返回式卫星9长征2号1978.1.26第3颗返回式卫星10风暴1号1981.9.20空间物理探测卫星11长征2号丙1982.9.9第4颗返回式卫星12长征2号丙1983.8.19第5颗返回式卫星13长征3号1984.1.29试验卫星*14长征3号1984.4.8东方红2号试验通信卫星15长征2号丙1984.9.12第6颗返回式卫星16长征2号丙1985.10.21第7颗返回式卫星17长征3号1986.2.1东方红2号通信卫星18长征2号丙1986.10.6第8颗返回式卫星19长征2号丙1987.8.5第9颗返回式卫星20长征2号丙1987.9.9第10颗返回式卫星21长征3号1988.3.7东方红2号甲通信卫星22长征2号丙1988.8.5第11颗返回式卫星23长征4号1988.9.7风云1号气象卫星24长征3号1988.12.22东方红2号甲通信卫星25长征3号1990.2.4东方红2号甲通信卫星26长征3号1990.4.7亚洲1号通信卫星27长征2号捆1990.7.16巴基斯坦科学试验卫星(澳星模拟星)28长征4号1990.9.3风云1号气象卫星、大气1号甲卫星、大气1号乙卫星29长征2号丙1990.10.5第12颗返回式卫星30长征3号1991.12.28东方红2号甲通信卫星31长征2号丁1992.8.9第13颗返回式卫星32长征2号捆1992.8.14澳普图斯B1通信卫星33长征2号丙1992.10.6第14颗返回式卫星、瑞典弗利亚科学试验卫星34长征2号捆1992.12.21澳普图斯B2通信卫星35长征2号丙1993.10.8第15颗返回式卫星36长征3号甲1994.2.8实践4号科学实验卫星(模拟星) 37长征2号丁1994.7.3第16颗返回式卫星38长征3号1994.7.21亚太1号通信卫星39长征2号捆1994.8.28澳普图斯B3通信卫星40长征2号甲1994.11.30东方红3号通信卫星41长征2号捆1995.1.26亚太2号通信卫星42长征2号捆1995.11.28亚洲2号通信卫星43长征2号捆1995.12.28艾科斯达1号通信卫星44长征2号乙1996.2.15国际708通信卫星45长征3号1996.7.3亚太1号A通信卫星46长征3号1996.8.18中星7号通信卫星47长征2号丁1996.10.20第17颗返回式卫星48长征3号甲1997.5.12东方红3号通信卫星49长征3号1997.6.10风云2号气象卫星50长征3号乙1997.8.20马部海通信卫星51长征2号丙(改)1997.9.1铱星模拟星(双星)52长征3号乙1997.10.17亚太2号R通信卫星53长征2号丙(改)1997.12.8铱星(双星)54长征2号丙(改)1998.3.26铱星(双星)55长征2号丙(改) 1998.5.2铱星(双星)56长征3号乙1998.5.30中卫--1号通迅卫星57长征3号乙1998.7.18鑫诺1号通迅卫星(欧)58长征2号丙(改)1998.8.20铱星(双星)59长征2号丙(改) 1998.12.19铱星(双星)60长征4号乙1999.5.10风云1号气象卫星、实践5号科学实验卫星61长征求号乙(改) 1999.6.12铱星(双星)尖兵系列侦查卫星发射记录19741105 长征-2 返回式卫星(尖兵1号)酒泉发射失败,光学侦察19751126 长征-2 返回式1号(尖兵1号)酒泉3天后返回,光学侦察19761207 长征-2 返回式2号(尖兵1号)酒泉3天后返回,光学侦察19780126 长征-2 返回式3号(尖兵1号)酒泉3天后返回,光学侦察19820909 长征-2C返回式4号(尖兵1号)酒泉5天后返回,光学侦察19830819 长征-2C返回式5号(尖兵1号)酒泉5天后返回,光学侦察19840912 长征-2C返回式6号(尖兵1号)酒泉5天后返回,光学侦察19851021 长征-2C返回式7号(尖兵1号)酒泉5天后返回,光学侦察19861006 长征-2C返回式8号(尖兵1号)酒泉5天后返回,光学侦察19870805 长征-2C返回式9号(尖兵1号)酒泉5天后返回,光学侦察19870909 长征-2C返回式10号(尖兵1号A)酒泉8天后返回,光学侦察19880805 长征-2C返回式11号(尖兵1号A)酒泉8天后返回,光学侦察19901005 长征-2C返回式12号(尖兵1号A)酒泉8天后返回,光学侦察19920809 长征-2D返回式13号(尖兵1号B)酒泉15天后返回,光学侦察19921006 长征-2C返回式14号(尖兵1号A)酒泉7天后返回,光学侦察侦察19940703 长征-2D返回式16号(尖兵1号B)酒泉15天后返回,光学侦察19961020 长征-2D返回式17号(尖兵1号B)酒泉15天后返回,光学侦察20000901 长征-4B资源2号A(尖兵3号)太原实时图像传输光学侦察20021027 长征-4B资源2号B(尖兵3号)太原实时图像传输光学侦察20031103 长征-2D返回式18号(尖兵4号)酒泉18天后返回,光学侦察20040829 长征-2C返回式19号(尖兵2号)酒泉27天后返回,光学侦察20040927 长征-2D返回式20号(尖兵4号)酒泉18天后返回,光学侦察20041106 长征-4B资源2号C(尖兵3号)太原实时图像传输光学侦察20050803 长征-2C返回式21号(尖兵2号)酒泉27天后返回,光学侦察侦察20060427 长征-4B遥感1号(尖兵5号)太原合成孔径雷达侦察20070525 长征-2D遥感2号(尖兵6号)酒泉数字成像光学侦察20071112 长征-4C遥感3号(尖兵7号)太原合成孔径雷达侦察中国军事卫星照相侦察卫星"烽火"4A型12颗"烽火"3A型9颗1996-1999年"烽火"2A型9颗1992-1996年"烽火"1A型15颗1987-1993年"烽火"0A型30颗1974-1987年全球定位卫星"北斗"3A型12颗"北斗"2A型3颗2000年"北斗"1A型3颗2000年"北斗"0A型6颗1999年海洋监视卫星"海洋"1A型4颗通信卫星"东方红"5A型4颗2000-2002年"东方红"4A型6颗1997-2000年"东方红"3A型6颗1994-1997年"东方红"2B 型12颗1988-1991年"东方红"2A型9颗1984-1986年"东方红"1A型3颗1970-1980年气象卫星"风云"4A型1颗2002年"风云"3A型2颗2000-2001年"风云"2A型6颗1997-2000年"风云"1A型1颗1988-1990年科学卫星"实践"7A型6颗2002年"实践"6A型5颗2000-2001年"实践"5A型4颗1999年"实践"4A型3颗1994年"实践"3A型4颗1993年"实践"2A型6颗1989-1993年"实践"1A型1颗1988年。

中国卫星系列简介

中国卫星系列简介

中国自一九七0年四月二十四日成功研制并发射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至今,已初步形成了遥感、通信广播、气象、科学探测与技术实验、地球资源和导航定位等六大卫星系列。

中国卫星研制工作开始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末期,是在基础工业比较薄弱、科技水平相对落后、国家财力有限的条件下发展起来的,目前,各系列卫星已广泛应用于经济、科技、文化和国防等各个方面,取得了显著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

——返回式遥感卫星系列。

这一系列包括三种不同类型的近地轨道返回式卫星,中国至今已发射和回收了十七颗,分别在轨道上运行了三到十五天。

为使卫星安全返回地面,中国科学家攻克了变轨、防热、减速和回收等技术难关,并基本形成了返回式卫星公用平台。

——“东方红”通信广播卫星系列。

此系列包括三种不同类型的静止轨道通信卫星,即“东方红二号”、“东方红二号甲”试验通信卫星和“东方红三号”通信广播卫星。

中国这一系列至今共发射了十颗卫星,为通信、广播、水利、交通、教育等部门提供了各种服务。

——“风云”气象卫星系列。

该系列包括“风云一号”太阳同步轨道气象卫星和“风云二号”地球静止轨道气象卫星两类,太阳同步轨道气象卫星又称极轨气象卫星。

“风云一号”、“风云二号”此前已分别发射了三颗和两颗卫星,在中国天气预报和气象研究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实践”科学探测与技术试验卫星系列。

这一系列形成时间较长,包括六颗卫星,分别是:一九七一年三月发射的“实践一号”;一九八一年九月用一枚运载火箭同时发射的“实践二号”、“实践二号甲”、“实践二号乙”;一九九四年二月发射的“实践四号”;一九九九年五月发射的“实践五号”。

——“资源”地球资源卫星系列。

一九九九年十月,中国和巴西联合研制的“资源一号”卫星发射成功,二000年九月中国自行研制的“资源二号”卫星发射成功。

两颗“资源”卫星的主要技术指标均达到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的国际水平,标志着中国传输型遥感卫星研制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北斗”导航定位卫星系列。

中国运载火箭(长征系列)发射记录

中国运载火箭(长征系列)发射记录

1 1970-04-24 酒泉5020 CZ-1 F-01 东方红一号173 LEO2 1971-03-03 酒泉5020 CZ-1 F-02 实践一号221 LEO3 1974-11-05 酒泉138 CZ-2 Y-1 F-01 返回式卫星0-0 1790 --- 失败4 1975-11-26 酒泉138 CZ-2 Y-2 F-02 返回式卫星0-1 1790 LEO 第1颗5 1976-12-07 酒泉138 CZ-2 Y-3 F-03 返回式卫星0-2 1812 LEO 第2颗6 1978-01-26 酒泉138 CZ-2 Y-4 F-04 返回式卫星0-3 1810 LEO 第3颗7 1982-09-09 酒泉138 CZ-2C Y-1 F-01 返回式卫星0-4 1783 LEO 第4颗8 1983-08-19 酒泉138 CZ-2C Y-2 F-02 返回式卫星0-5 1842 LEO 第5颗9 1984-01-29 西昌3 CZ-3 Y-1 F-01 东方红二号910 GTO 失败10 1984-04-08 西昌3 CZ-3 Y-2 F-02 东方红二号910 GTO11 1984-09-12 酒泉138 CZ-2C Y-3 F-03 返回式卫星0-6 1809 LEO 第6颗12 1985-10-21 酒泉138 CZ-2C Y-4 F-04 返回式卫星0-7 1809 LEO 第7颗13 1986-02-01 西昌3 CZ-3 Y-3 F-03 东方红二号917 GTO14 1986-10-06 酒泉138 CZ-2C Y-5 F-05 返回式卫星0-8 1800 LEO 第8颗15 1987-08-05 酒泉138 CZ-2C Y-6 F-06 返回式卫星0-9 1819 LEO 第9颗16 1987-09-09 酒泉138 CZ-2C Y-7 F-07 返回式卫星1-1 2076 LEO 第10颗17 1988-03-07 西昌3 CZ-3 Y-4 F-03 东方红二号甲1024 GTO 中星1号18 1988-08-05 酒泉138 CZ-2C Y-8 F-08 返回式卫星1-2 2129 LEO 第11颗19 1988-09-07 太原1 CZ-4 Y-1 F-01 风云一号A 757 SSO 01星20 1988-12-22 西昌3 CZ-3 Y-5 F-04 东方红二号甲1024 GTO 中星2号21 1990-02-04 西昌3 CZ-3 Y-6 F-05 东方红二号甲1024 GTO 中星3号22 1990-04-07 西昌3 CZ-3 Y-7 F-06 亚洲一号1247 GTO23 1990-07-16 西昌2 CZ-2E Y-1 F-01 澳星模拟星Badr-A 7338+70 LEO24 1990-09-03 太原1 CZ-4 Y-2 F-02 风云一号B 大气一号A/B 881 SSO 02星25 1990-10-05 酒泉138 CZ-2C Y-9 F-09 返回式卫星1-3 2080 LEO 第12颗26 1991-12-28 西昌3 CZ-3 Y-9 F-07 东方红二号甲1024 GTO 失败* 1992-03-22 西昌2 CZ-2E Y-1 F-00 澳星B1 GTO 紧急停机27 1992-08-09 酒泉138 CZ-2D Y-1 F-01 返回式卫星2-1 2592 LEO 第13颗28 1992-08-14 西昌2 CZ-2E Y-2 F-01 澳星B1 7597 LEO29 1992-10-06 酒泉138 CZ-2C Y-10 F-10 返回式卫星1-4 弗利亚2080+259 LEO30 1992-12-21 西昌2 CZ-2E Y-3 F-02 澳星B2 7615 LEO 失败31 1993-10-08 酒泉138 CZ-2C Y-11 F-11 返回式卫星1-5 2099 LEO 第15颗32 1994-02-08 西昌2 CZ-3A F-01 夸父一号实践四号1342+396 GTO33 1994-07-03 酒泉138 CZ-2D Y-2 F-02 返回式卫星2-2 2755 LEO 第16颗34 1994-07-21 西昌3 CZ-3 Y-8 F-08 亚太一号1385 GTO35 1994-08-28 西昌2 CZ-2E Y-5 F-03 澳星B3 7669 LEO36 1994-11-30 西昌2 CZ-3A F-02 东方红三号2232 GTO 中星5号37 1995-01-26 西昌2 CZ-2E Y-6 F-04 亚太二号--- 失败38 1995-11-28 西昌2 CZ-2E Y-7 F-05 亚洲二号3500 LEO39 1995-12-28 西昌2 CZ-2E Y-8 F-06 艾科斯达1号3288 LEO40 1996-02-15 西昌2 CZ-3B Y-1 F-01 国际通信卫星708 4594 --- 失败41 1996-07-03 西昌3 CZ-3 Y-10A F-09 亚太1A 1400 GTO42 1996-08-18 西昌3 CZ-3 Y-14 F-10 中星七号GTO 失败43 1996-10-20 酒泉138 CZ-2D Y-3 F-03 返回式卫星2-3 2970 LEO 第17颗44 1997-05-12 西昌2 CZ-3A F-03 东方红三号2267 GTO 中星6号45 1997-06-10 西昌3 CZ-3 Y-11 F-11 风云二号A 1369 GTO 02星46 1997-08-20 西昌2 CZ-3B Y-2 F-02 马部海3775 GTO47 1997-09-01 太原1 CZ-2C/SD Y-1 F-01 铱星模拟星667×2 SSO48 1997-10-17 西昌2 CZ-3B Y-3 F-03 亚太二号R 3746 GTO49 1997-12-08 太原1 CZ-2C/SD Y-2 F-02 铱42/44 667×2 SSO50 1998-03-26 太原1 CZ-2C/SD Y-3 F-03 铱51/61 667×2 SSO51 1998-05-02 太原1 CZ-2C/SD Y-4 F-04 铱69/71 667×2 SSO52 1998-05-30 西昌2 CZ-3B Y-5 F-04 中卫一号2917 GTO 中星5A53 1998-07-18 西昌2 CZ-3B Y-4 F-05 鑫诺一号2832 GTO 中星5B54 1998-08-20 太原1 CZ-2C/SD Y-5 F-05 铱76/78 667×2 SSO55 1998-12-19 太原1 CZ-2C/SD Y-6 F-06 铱88/89 667×2 SSO56 1999-05-10 太原1 CZ-4B Y-2 F-01 风云一号C、实践五号958 298 SSO 03星57 1999-06-12 太原1 CZ-2C/SD Y-7 F-07 铱92/93 667×2 SSO58 1999-10-14 太原1 CZ-4B Y-1 F-02 资源一号01星/SACI 1540 60 SSO59 1999-11-20 酒泉1 CZ-2F Y-1 F-01 神舟一号LEO60 2000-01-26 西昌2 CZ-3A F-04 中星22号2320 GTO 烽火一号01星61 2000-06-25 西昌3 CZ-3 Y-12 F-12 风云二号B 1372 GTO 03星62 2000-09-01 太原1 CZ-4B Y-3 F-03 资源二号SSO 01星63 2000-10-31 西昌2 CZ-3A F-05 北斗导航试验卫星2315 GTO 第1颗64 2000-12-21 西昌2 CZ-3A F-06 北斗导航试验卫星2311 GTO 第2颗65 2001-01-10 酒泉1 CZ-2F Y-2 F-02 神舟二号LEO66 2002-03-25 酒泉1 CZ-2F Y-3 F-03 神舟三号LEO67 2002-05-15 太原1 CZ-4B Y-5 F-04 风云一号D、HY-1A 950+368 SSO 04星68 2002-10-27 太原1 CZ-4B Y-6 F-05 资源二号SSO 02星69 2002-12-30 酒泉1 CZ-2F Y-4 F-04 神舟四号LEO70 2003-05-25 西昌2 CZ-3A F-07 北斗导航试验卫星2325 GTO 第3颗71 2003-10-15 酒泉1 CZ-2F Y-5 F-05 神舟五号LEO72 2003-10-21 太原1 CZ-4B Y-4 F-06 资源一号创新一号1540+88 SSO 02星01星73 2003-11-03 酒泉2 CZ-2D Y-4 F-04 返回式卫星3-1 3800 LEO 第18颗74 2003-11-15 西昌2 CZ-3A F-08 中星20号2307 GTO 神通一号01星75 2003-12-30 西昌3 CZ-2C/SM Y-1 F-01 探测一号335 GTO76 2004-04-18 西昌3 CZ-2C Y-14 F-12 试验卫星一号NX-1 204+25 LEO77 2004-07-25 太原1 CZ-2C/SM Y-2 F-02 探测二号343 GSO78 2004-08-29 酒泉2 CZ-2C Y-12 F-13 返回式卫星3-2 3900 LEO 第19颗79 2004-09-09 太原1 CZ-4B Y-7 F-07 实践六号01组80 2004-09-27 酒泉2 CZ-2D Y-5 F-05 返回式卫星3-3 3800 LEO 第20颗81 2004-10-19 西昌2 CZ-3A F-09 风云二号C 1400 GTO 04星82 2004-11-06 太原1 CZ-4B Y-8 F-08 资源二号SSO 03星83 2004-11-18 西昌3 CZ-2C Y-15 F-14 试验卫星二号300余LEO84 2005-04-12 西昌2 CZ-3B Y-6 F-06 亚太六号4576 GTO85 2005-07-6 酒泉2 CZ-2D Y-6 F-06 实践七号LEO86 2005-08-02 酒泉2 CZ-2C Y-13 F-15 返回式卫星3-4 3900 LEO 第21颗87 2005-08-29 酒泉2 CZ-2D Y-7 F-07 返回式卫星3-5 3800 LEO 第22颗88 2005-10-12 酒泉1 CZ-2F Y-6 F-06 神舟六号LEO89 2006-04-27 太原1 CZ-4C Y-1 F-01 遥感卫星一号270090 2006-09-09 酒泉2 CZ-2C Y-16 F-16 实践八号3400 LEO 育种卫星91 2006-09-13 西昌2 CZ-3A Y-10 F-10 中星22A 2330 GTO 烽火一号02星92 2006-10-24 太原1 CZ-4B Y-16 F-09 实践六号02组93 2006-10-29 西昌2 CZ-3B Y-7 F-07 鑫诺二号5107 GTO 卫星失败94 2006-12-08 西昌2 CZ-3A Y-11 F-11 风云二号D 1390 GTO 05星95 2007-02-03 西昌2 CZ-3A Y-12 F-12 北斗导航试验卫星2299 GTO 第4颗96 2007-04-11 太原1 CZ-2C Y-18 F-17 海洋一号B 442 SSO97 2007-04-14 西昌3 CZ-3A Y-13 F-13 北斗导航卫星No:1 2320 MEO M198 2007-05-14 西昌2 CZ-3B Y-9 F-08 尼日利亚一号5086 GTO99 2007-05-25 酒泉2 CZ-2D Y-8 F-08 遥感卫星二号ZDPS 2.5100 2007-06-01 西昌3 CZ-3A Y-15 F-14 鑫诺三号2320 GTO 中星5C 101 2007-07-05 西昌2 CZ-3B Y-10 F-09 中星6B 4516 GTO102 2007-09-19 太原1 CZ-4B Y-17 F-10 资源一号SSO 02B星103 2007-10-24 西昌3 CZ-3A Y-14 F-15 嫦娥一号2352 GTO104 2007-11-12 太原1 CZ-4C Y-3 F-02 遥感卫星三号105 2008-04-25 西昌2 CZ-3C Y-1 F-01 天链一号2475 GTO 01星106 2008-05-27 太原1 CZ-4C Y-2 F-03 风云三号A 2295 SSO 01星107 2008-06-09 西昌2 CZ-3B Y-11 F-10 中星九号4466 GTO108 2008-09-06 太原1 CZ-2C/SMA Y-1 F-01 环境一号SSO A/B109 2008-09-25 酒泉1 CZ-2F Y-7 F-07 神舟七号LEO110 2008-10-25 太原2 CZ-4B F-11 实践六号03组111 2008-10-30 西昌2 CZ-3B Y-12 F-11 委内瑞拉一号5050 GTO112 2008-11-05 酒泉2 CZ-2D F-09 试验卫星三号创新一号200 02星113 2008-12-01 酒泉2 CZ-2D F-10 遥感卫星四号114 2008-12-15 太原2 CZ-4B F-12 遥感卫星五号115 2008-12-23 西昌3 CZ-3A Y-20 F-16 风云二号E 1390 GTO 06星116 2009-04-15 西昌2 CZ-3C Y-3 F-02 北斗导航卫星2 3060 GTO G2117 2009-04-22 太原2 CZ-2C Y-19 F-18 遥感卫星六号LEO118 2009-08-31 西昌2 CZ-3B Y-8 F-12 帕拉帕—D 4100 GTO 略低119 2009-11-12 酒泉2 CZ-2C Y-21 F-19 实践十一号01星120 2009-12-09 酒泉2 CZ-2D F-11 遥感卫星七号121 2009-12-15 太原2 CZ-4C F-04 遥感卫星八号122 2010-01-17 西昌2 CZ-3C Y-2 F-03 北斗导航卫星No:3 3060 GTO G1123 2010-03-05 酒泉2 CZ-4C F-05 遥感卫星九号三星124 2010-06-02 西昌2 CZ-3C Y-4 F-04 北斗导航卫星No:4 3060 GTO G3125 2010-06-15 酒泉2 CZ-2D F-12 实践十二号126 2010-08-01 西昌3 CZ-3A Y-16 F-17 北斗导航卫星No:5 2300 IGSO I1127 2010-08-10 太原2 CZ-4C F-06 遥感卫星十号128 2010-08-24 酒泉2 CZ-2D F-13 天绘一号129 2010-09-05 西昌2 CZ-3B Y-13 F-13 鑫诺六号5100GTO 中星6A 130 2010-09-22 酒泉2 CZ-2D Y-11 F-14 遥感卫星11号ZDPS131 2010-10-01 西昌2 CZ-3C Y-7 F-05 嫦娥二号2480 LTO132 2010-10-06 太原2 CZ-4B Y-11 F-13 实践六号SSO 04组133 2010-11-01 西昌2 CZ-3C Y-5 F-06 北斗导航卫星No:6 3060 GTO G4134 2010-11-05 太原2 CZ-4C F-07 风云三号B 2300 SSO 02星135 2010-11-25 西昌3 CZ-3A Y-21 F-18 中星20A 2325 GTO 神通一号02星136 2010-12-18 西昌3 CZ-3A Y-18 F-19 北斗导航卫星No:7 2300 IGSO I2 137 2011-04-10 西昌3 CZ-3A Y-19 F-20 北斗导航卫星No:8 2300 IGSO I3 138 2011-06-21 西昌2 CZ-3B Y-20 F-14 中星10号5220 GTO 鑫诺五号139 2011-07-06 酒泉2 CZ-2C Y-25 F-20 实践十一号SSO 03星140 2011-07-11 西昌2 CZ-3C Y-08 F-07 天链一号2475 GTO 02星141 2011-07-27 西昌3 CZ-3A Y-17 F-21 北斗导航卫星No:9 2300 IGSO I4 142 2011-07-29 酒泉2 CZ-2C Y-24 F-21 实践十一号SSO 02星143 2011-08-12 西昌2 CZ-3B Y-19 F-15 Paksat-1R 5119.5 GTO 巴基斯坦星144 2011-08-16 太原2 CZ-4B Y-14 F-14 海洋二号SSO145 2011-08-18 酒泉2 CZ-2C Y-26 F-22 实践十一号04星SSO 失败146 2011-09-19 西昌2 CZ-3B Y-16 F-16 中星1A 5320 GTO 烽火二号147 2011-09-29 酒泉1 CZ-2F T-1 F-08 天宫一号8506 LEO148 2011-10-07 西昌2 CZ-3B Y-18 F-17 Eutelsat-W3C5400 GTO149 2011-11-01 酒泉1 CZ-2F Y-8 F-09 神舟八号8085 LEO150 2011-11-09 太原2 CZ-4B Y-21 F-15 遥感卫星12号、天巡一号SSO151 2011-11-20 酒泉2 CZ-2D Y-19 F-15 创新一号、试验卫星四号SSO 03星152 2011-11-30 太原2 CZ-2C Y- F-23 遥感卫星13号SSO153 2011-12-02 西昌3 CZ-3A Y-23 F-22 北斗导航卫星No:10 2300 IGSO I5 154 2011-12-20 西昌2 CZ-3B Y-21 F-18 尼日利亚通信卫星1R 5200 GTO155 2011-12-22 太原2 CZ-4B Y-15 F-24 资源一号2100 SSO 02C 156 2012-01- 西昌3 CZ-3A Y-22 F-23 风云二号F 1390 GTO 07星157158159160161162163164165167168169170171172173174175176177178179180181。

中国卫星发展计划概览

中国卫星发展计划概览

精心整理中国卫星发展计划概览中国卫星发展计划概览1957年10月4日,世界上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顺利升空,拉开了航天时代的序幕。

它开辟了除陆地、海洋和大气层之外的人类第四个活动疆域。

经济、年5月"千克),用长征1号运载火箭发射;卫星上天后要抓得住、测得准、看得见、听得着。

经过几年的自力更生和顽强拼搏,包括排除文化大革命的种种干扰,1970年4月24日,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终于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顺利升空了。

东方红1号卫星重173千克,由长征1号火箭送入近地点441千米、远地点2368千米、倾角68.44度的椭圆轨道。

它测量了卫星工程参数和空间环境,并进行了轨道测控和《东方红》乐曲的播送。

1970年5月14日停止发送信号。

东方红1号卫星的上天,使中国成为继前苏联、美国、法国和日本之后,第五个完全依靠自己的力量成功发射卫星的国家。

该星不仅全部达到了设180颗自行研制的人造地球卫星,其中大部分获得了成功。

尤其是1968年2月20日成立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之后,中国空间技术的发展大大加快。

35年来,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研制出了试验、返回、通信、气象、资源和导航等系列卫星。

这些卫星在利用和开发太空资源方面取得了重大成就,并在若干重要领域,包括卫星返回、卫星通信、卫星遥感、卫星姿控、卫星热控、一箭多星、微重力实验和空间环境地面模拟试验等方面,达到了较高的水平,其中有些项目已跨入世界先进行列。

中国卫星事业发展经历了从无到有、由弱到强的历程。

至今已跨越了三个阶段,这“三步走”的主要内容包括:第一步,一九五八年至一九七0年为起步阶段。

一九七0年四月,中国成功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卫星,标志着中国返回式卫星的研制工作始于1966年。

在攻克了卫星姿态控制与轨道控制技术、卫星再入防热技术和卫星回收技术等一道道难关后,1975年11月26日,中国第一颗返回式卫星终于发射成功了。

它在轨道上运行了3天,各主要系统工作正常。

11月29日,该星按预定时间返回了中国大地,带回了丰富的遥感资料。

中国的卫星系列介绍

中国的卫星系列介绍

庆祝中国航天事业创建50周年""!!!!!!!!!!!!!!!!!!!!!!!!!!!!!!!!!!!!!!!!!!!!!"!!!!!!!!!!!!!!!!!!!!!!!!!!!!!!!!!!!!!!!!!!!!!!!!!!!!!!!!!!!!!"实践系列科学卫星1971年3月3日,中国第二颗人造地球卫星实践一号发射成功。

它不仅测量了高空磁场、X射线、宇宙射线和外热流等空间环境参数,还进行了硅太阳能电池供电系统、主动无源热控制系统等长寿命应用卫星的一些关键技术的试验。

它在轨运行了8年,大大超过设计寿命,为中国设计和制造长寿命卫星提供了宝贵经验,尤其为卫星的电源、热控和无线电测控系统的研制开辟了成功的道路。

1972年4月,实践二号卫星作为中国第一颗专门用于空间物理探测的科学实验卫星被列入国家计划。

为了充分利用风暴一号运载火箭的能力,1977年有关部门提出了一箭多星的设想,即把另两颗科学实验卫星———实践二号甲、实践二号乙与实践二号卫星一起送入太空。

经过多年的努力,1981年9月20日,风暴一号火箭终于一举成功地发射了这三颗卫星。

它不仅使中国在空间探测和新技术试验方面取得重要成果,并且使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掌握一箭多星技术的国家。

实践二号上携带有用于探测太阳活动、地球附近空间的带电粒子、地球和大气的红外和紫外辐射背景、高空大气密度的11种仪器,并采用了自旋稳定且整星对日定向的姿控方式、整星无源主动式热控等新技术,为中国此后研制各种卫星提供了宝贵经验。

借助星上的探测仪器,实践二号甲和二号乙卫星也取得了重要的科学探测数据和有关技术试验数据,为空间科研提供了资料。

为了探测近地空间的带电粒子环境,研究它们对航天的影响,中国于1994年2月8日成功发射了实践四号卫星。

该星是高性能的小型科学卫星,使中国首次获得了海拔200 ̄36000km之间的空间环境参数和高能粒子效应资料。

我国航天事业的辉煌成就

我国航天事业的辉煌成就

我国航天事业的辉煌成就:1960年2月19日,中国自行设计制造的试验型液体燃料探空火箭首次发射成功。

1970年4月24日,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1号在酒泉发射成功,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五个发射卫星的国家。

1975年11月26日,中国首颗返回式卫星发射成功,3天后顺利返回,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掌握卫星返回技术的国家1985年10月长征火箭开始走向国际市场1999年11月20日,中国第一艘无人试验飞船“神舟”一号试验飞船在酒泉起飞,21小时后在内蒙古中部回收场成功着陆。

2001年1月10日1时0分,中国自行研制的“神舟”二号无人飞船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

2002年3月25日,“神舟”三号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升入太空。

4月1日,“神舟”三号成功降落于内蒙古中部地区2002年12月30日至2003年1月5日,神舟四号无人飞船在零下20多摄氏度的严寒中成功发射,并在飞行7天后平安返回。

2003年1月5日晚上7时许,“神舟”四号飞船在内蒙古中部预定区域着陆,顺利回收。

2002年12月30日零时40分,“神舟”四号无人飞船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

2003年10月15日,中国第一位航天员杨利伟乘坐神舟五号飞船进入太空,实现了中华民族千年飞天梦想。

2005年10月12日,航天员费俊龙、聂海胜乘坐神舟六号飞船再次飞上太空,并在遨游太空5天、完成一系列太空实验后安全返回地面。

总结:从1999年到2005年,六年时间,六艘飞船,六次飞跃,我国载人航天的速度和效率,令世界称奇,令亿万中国人民备受鼓舞、倍感自豪。

六年时间,六艘飞船,六次突破,中国航天人以他们的智慧与努力,弥补了物质技术基础的不足,创造了中国载人航天的一次次快速跃升。

卫星发展史

卫星发展史

中国卫星发展史一、首次发射1970年4月24日,我国自行设计、制造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1号由“长征一号”运载火箭一次发射成功。

卫星用20009兆周的频率,播送《东方红》乐曲。

“东方红”1号的发射,实现了毛泽东提出的“我们也要搞人造卫星”的号召。

它是中国的科学之星,是中国工人阶级、解放军、知识分子共同为祖国做出的杰出贡献。

二、发展阶段从1974—2006年,中国先后进行了24次返回式卫星的发射,其中23颗返回式卫星顺利入轨,22颗成功回收,是中国最成功的航天计划之一。

用返回式卫星不仅可以进行遥感、微重力实验和新技术试验,还为中国掌握载人飞船返回技术提供了重要借鉴。

三、成熟阶段在21世纪初的几年间,中国先后发射了返回式卫星3号、4号及实践8号卫星。

虽然它们都是在返回式卫星2号的卫星平台基础上进行升级设计,但无论在卫星功能上、轨道控制精度上、还是返回控制计算等整体性能方面都有较大的改进和提高,并且使卫星的飞行时间大大延长。

中国卫星发展史上著名的卫星:1、东方红一号卫星是中国于1970年4月24日发射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

按时间先后顺序,中国是继苏、美、法、日之后,世界上第五个用自制火箭发射国产卫星的国家。

2、东方红二号甲卫星是在东方红二号卫星基础上改进研制的中国第一代实用通信卫星。

它也是一颗双自旋稳定的地球静止轨道通信卫星。

该卫星1988年3月7日首次发射,现已发射3颗,分别定点于东经87.5度、东经110.5度、东经98度,覆盖个中国。

3、东方红三号卫星是中国已发射的通信卫星中,性能最先进、技术最复杂、难度最大的卫星,达到了国际同类卫星的先进水平。

东方红三号卫星于1997年5月12日发射,5月20日成功定点于东经125度赤道上空。

中国返回式卫星的发展历程(下)

中国返回式卫星的发展历程(下)

研 究 等领 域 .产生 了很 好 的社 会
和经 济效 益 在完 成空 间 遥感 这
主要任务的同时.利用其剩余 的空 间和 载荷 能力 .多次 以搭 载

的形 式进 行 了一 系列空 间 技术 试 验和微重力实验 .在材料加工和太
空育种等方面也取得 了可喜成果 。
中 国 曾用 返 回式卫 星 拍摄 的
卫星 可提供 长期 、稳定 和连续 的
微重力 环境 ;另外 ,在性 价 比方
;量提高1 ~0 , 5 2% 病情指数降低 %
;5, 口 好 仅 l79 5 且 味 。 在 9~9 % 8 16 1 , 国 用 回 卫 进 了 年 中就 返 式 星 行 8
l国土照片, 对京、 津、唐地区进行 §了资源和环境的调查研究。它查
§明了该地区4个县级单位的土地 、 7
;水域、 森林、耕地、 盐碱地、风
沙地 、居 民用地 以及 侵蚀 地 的面
积 :查 明 了北京 市 自1 5 至 1 8 9 1 98
流的活动规律和相互作用情况
搭 载 试 验 有 :半 导体 晶 体 生 长 、
其他试验装置。 中 国在 返 回式 卫星 上进 行 的
通过 空 间诱 变育种 试 验可选 育 出高产 、质 优 和抗病 能力 强 的
2l ・

; 》
》 ,,
》 》 普
. . 》
、 》


》 》

^ 》 著r


竖 竖

更 进, 够 星 空中 先 能 让卫 在太 准i 确 进 各 动 ⑤ 星 量i 地 行 种 作; 卫 质
蛋 白质生长 、 微生物试验 、高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1970年4月24日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上天,到2009年4月22日发射“遥感卫星六号”科学试验卫星,中国已研制、发射和运行成功了103个航天器,其中返回式卫星是中国目前发射次数最多、成功率最高的一种航天器。

从这个意义上讲,它是中国的“金牌”卫星。

世界第三创造辉煌中国返回式卫星的研制工作始于1966年。

在攻克了卫星姿态控制技术、卫星再入防热技术和卫星回收技术等一道道难关后,1975年11月26日,第一颗返回式卫星终于由“长征二号”运载火箭发射成功。

它在轨道上运行了3天,11月29日按预定时间返回了祖国大地。

该卫星是一种在低轨道上运行、采用三轴稳定方式、对地心定向和返回舱可安全返回地面的卫星,主要用于国土普查。

其运行轨道为:近地点173千米,远地点483千米,倾角63°,轨道周期91分钟。

它由仪器舱和返回舱组成,质量为1790千克。

仪器舱携带的1台可见光地物相机用于对地摄影,获取地球遥感资料;另1台星空相机用于对天空摄影,以测定对地摄影时刻的姿态精度。

卫星在完成摄影任务后,将存放胶片的返回舱在预定的地区回收。

链接:大多数卫星不需要再返回地面,但返回式卫星则不同,它取得的工作成果必须在卫星返回地面以后我们才能得到。

比如,使用胶片的遥感卫星,它是以普通的照相机原理工作的,也就是把信息存储在胶片上,只有拿到胶片再经过加工处理才能得到信息;微重力实验卫星也是如此,它的实验装置和产品需要回收后才能进行分析和利用,所以这些用途的卫星就需要返回地面。

它的成功使中国成为继美、苏之后世界上第三个掌握返回式卫星技术的国家。

从1974~2006年,中国先后进行了24次返回式卫星的发射,其中23颗返回式卫星顺利入轨,22颗成功回收,是中国最成功的航天计划之一。

返回式卫星不仅可以进行遥感、微重力试验和新技术试验,还为中国掌握载人飞船返回技术提供了重要借鉴。

中国返回式卫星的主要任务是对地观测,同时还利用卫星的剩余载荷能力,以搭载形式进行一些国家科学技术发展急需的试验项目,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中国目前没有专用微重力试验卫星和技术试验卫星的不足。

现已研制并发射了返回式卫星0号、1号、2号、3号、4号和“实践8号”共6种型号卫星,其中返回式卫星0号是中国第一代国土普查卫星;返回式卫星1号是中国第一代摄影测绘卫星;返回式卫星2号是中国第二代国土普查卫星;返回式卫星3号是中国第二代摄影测绘卫星,用于高精度摄影测绘,其测绘精度比第一代有较大的提高;返回式卫星4号是中国第一代国土详查卫星;“实践8号”是太空育种卫星。

通过6个型号卫星的研制,中国解决了返回式卫星的总体设计、制造、大型试验、卫星发射、跟踪测控和卫星回收等各种关键技术,尤其是完成了返回式卫星3号、4号任务后,使返回式卫星平台不断成熟、发展,有效载荷的性能有很大提高。

完美返回勇闯三关返回式卫星与其它卫星的主要区别之一是,需要从空间轨道重新回到地面,掌握返回技术是其成功的法宝,这也是一道世界难题,就是在今天掌握它的国家也寥寥无几。

为此,美国曾耗费了12颗卫星失败的高昂代价,苏联也同样支付了13颗卫星的学费,而中国则少得多。

为使航天器安全返回并准时定点着陆,必须要掌握返回控制和制导、再入防热、回收和着陆三项关键技术。

返回控制和制导技术。

航天器返回轨道由离轨条件决定,制动方向直接决定航天器再入大气层的角度,并影响再入制动过载和气动加热,它是由航天器姿态控制系统控制的。

返回式卫星都采用三轴稳定方式来进行姿态控制,实现卫星三轴姿态控制的系统一般包括姿态敏感器、姿态控制器和姿态执行机构三部分。

姿态敏感器的作用是敏感和测量卫星的姿态变化:卫星沿各个轴的转动角度、转动角速度有多大,是否超出规定的范围。

常用的姿态敏感器有陀螺仪、红外地球敏感器、太阳敏感器、恒星敏感器、磁强计和射频敏感器或紫外敏感器等。

为了不间断地获得姿态信息,常用陀螺仪和光学姿态敏感器(地球、太阳、恒星敏感器)构成组合式姿态测量基准。

由陀螺仪提供短期姿态信息,由光学敏感器提供校准信号来修正陀螺的漂移。

姿态控制器的作用是把姿态敏感器送来的卫星姿态角变化值的信号,经过一系列的比较、处理,产生控制信号输送到姿态执行机构。

姿态执行机构的作用是根据姿态控制器送来的控制信号产生力矩,使卫星姿态恢复到正确的位置。

通常使用的执行机构有两种。

一种是气体喷管,即在卫星三个轴的方向安置若干个小的气体喷管,一旦卫星偏离所要求的姿态,相应方向的喷管就会喷出气体,产生推力,使卫星回到所要求的姿态位置。

另一种是反作用飞轮(一种具有一定转动惯量的轮子)。

当卫星的姿态处于所要求的姿态时,飞轮保持匀速旋转,如果卫星偏离了某一位置,则通过姿态敏感器和控制线路使飞轮加速或减速,产生一个相反方向的力矩,使卫星回复到所要求的姿态位置。

卫星三个轴向各设置一个这样的飞轮,就能控制卫星三个轴方向的姿态。

反推火箭点火时间会影响返回舱的落点位置。

例如在近地轨道上反推火箭点火时间相差1秒,会使返回舱的落点位置相差约9千米。

反推火箭的点火由地面测控站直接遥控,或按预先注入的程序直接控制。

再入防热技术。

卫星的返回是个极其复杂的过程,这是因为卫星在轨道上是以7千米/秒左右的高速飞行,当需要它返回时,它就以这么高的速度冲向地球大气层,并与空气产生强烈的摩擦,导致卫星表面产生极高温度,所以返回式卫星必须能可靠的防热,否则会在大气层中烧毁。

再入航天器常用防热降温的方法有:①吸热式防热。

在返回舱的某些部位,采用导热性能好、熔点高和热容量大的金属吸热材料来吸收大量的气动热量。

用这类材料做飞船返回舱的蒙皮,气动加热传给飞船的热量为蒙皮所吸收、储存。

这种方法防热能力有限,只适用于加热量很小的部分。

②辐射式防热。

用具有辐射性能的钛合金及陶瓷等复合材料,将热量辐射散发出去,航天飞机采用这种防热方式。

③烧蚀式防热。

利用高分子材料做返回舱的蒙皮,有意识地让它在高温加热时烧掉,将热量带走,从而达到保存主要结构的目的。

由于重量的限制,要求防热材料采用尽可能轻的低密度烧蚀材料。

再入航天器采用何种防热方式与其再八方式有关。

航天器再八地球大气层有弹道再入和升力再入两种方式。

采用弹道、半弹道方式再入,即再入体进入大气层运动时只产生阻力不产生升力,或虽然产生升力但对升力大小和方向不加控制;采用升力再入,即再入航天器进入大气层运动时产生一定可控制的升力,通过升力控制,再入航天器有一定机动能力,因而能提高落点精度,甚至可在预定场地水平着陆。

弹道式、半弹道式再入航天器如飞船,采用以烧蚀防热为主的防热系统,而升力式再入航天器如航天飞机,则采用以辐射防热为主的防热系统。

回收和着陆技术。

弹道式、半弹道式再八航天器须由回收系统使其进一步减速,最后乘降落伞垂直着陆或溅落。

回收系统是弹道式和半弹道式返回舱的重要组成部分,因为返回舱再入大气层下降到20千米左右的高度后,如果不进一步采取减速措施,它将以约150~200米/秒冲向地面,而且表现出大幅度的摆动、旋转甚至翻滚。

这时回收系统应开始工作,即用减速装置实施减速进行软着陆。

常用的减速装置有降落伞着陆系统、降落伞一缓冲火箭着陆系统和降落伞一缓冲气囊着陆系统等。

航天器的回收可以选择陆地降落、海面溅落或在空中用飞机直接钩取等3种方式。

所以,航天器回收系统依需要还可能设置漂浮装置,借以增加浮力而浮于海面并保持一定的漂浮姿态。

回收系统中的扶直装置能产生附加浮力,使返回舱翻身;而在陆地着陆时,扶直装置能使返回舱在陆地着陆后处于直立姿态,以保证信标天线竖立,正常发射信号。

一代平台二种型号采用第一代返回式卫星平台的返回式卫星0号和1号,其外形是半锥角为10°羽毛球状的球冠一圆锥台组合体,底部最大直径2.2米,总长3.144米。

其容积为7.6立方米,起飞质量视有效载荷的不同为1800~2100千克,返回有效载荷260千克,在轨飞行3~8天。

第一代返回式卫星平台的仪器舱壳体为铝合金金属结构,舱内主要安装照相机及在轨工作的仪器。

它具有良好的密封性,可以满足照相机在轨工作的压力环境。

其返回舱内衬为铝合金,外部为耐高温的烧蚀材料。

它在再八大气层过程中,由于严重的气动加热会产生高温,外部的烧蚀材料一边烧蚀一边将热量带走,从而保证舱体不会烧毁,并且内部有合适的环境温度。

两舱用爆炸螺栓相连接,卫星在轨道上完成预定的任务之后通过电控引爆使两舱分离。

返回舱在制动火箭的作用下脱离原来的运行轨道进入稠密大气层,在一定高度开伞后安全返回地面;而仪器舱则继续在轨道上运行,其轨道逐渐衰减,最后陨落入稠密大气层焚毁。

返回式卫星0号有11个分系统:有效载荷、结构、热控、姿控、程控、遥测、遥控、跟踪、天线、回收和电源分系统。

返回式卫星l号以后(除“实践8号”外),增加了一个压力控制分系统,其功能是控制密封舱的压力,以满足相机工作的压力环境要求。

其姿态控制是对地定向三轴稳定系统,可以满足有效载荷对地摄影的姿态要求,还用于给出返回前的姿态基准。

它用陀螺和红外地球敏感器作姿态测量部件(第一代摄影测绘卫星和第二代国土普查卫星增加了太阳敏感器),用冷气喷气系统作执行机构来完成控制功能。

从返回式卫星2号以后增加了轨控发动机,作为长时间飞行的轨道维持手段。

从返回式卫星1号开始,遥控分系统还增加了数据注入的功能。

1992年开始使用的返回式卫星2号采用第二代返回式卫星平台。

它是在返回式卫星0号、1号的结构底部增加了一段高度为1.5米、直径2.2米的圆柱段,使卫星总长达到4.6米,容积达到12.8立方米,能在轨飞行15~20天,一次飞行所获得的卫星遥感信息量比第一代返回式卫星增加13倍以上,卫星照片的地面分辨率也提高了3倍。

它使中国返回式卫星技术以及对地观测水平向前推进了一大步,回收控制技术也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返回式卫星2号起飞质量2800~3100千克,返回有效载荷达到310千克左右,不返回有效载荷500~600千克,轨道倾角57°~70°,近地点高度175~200千米,远地点高度300~400千米,轨道周期约90分钟。

该卫星虽然也由仪器舱和返回舱组成,但结构发生了变化。

仪器舱由非密封的服务舱和密封舱组成,两者是铆接在一起的。

返回舱由回收舱和制动舱组成。

返回时,返回舱先和仪器舱分离。

在位于制动舱底部的制动火箭工作完毕后,制动舱与回收舱分离。

制动舱在再入大气层过程中焚毁,只有具备防热功能的回收舱可安全通过大气层,在预定的回收区安全着陆。

与返回式卫星0号、1号卫星相比,返回式卫星2号卫星的总容积增加了68.4%,其中回收舱容积增加了15%,密封舱容积增加了20.3%;起飞质量增加了19%~48%,其中可回收的有效载荷质量增加了53%,不可回收的有效载荷质量增加了11%~33%。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