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星通信系统发展简史和未来展望

合集下载

踏上星途中国航天发展简史

踏上星途中国航天发展简史

卫星技术
通信卫星
中国研制了一系列通信卫星,为 国内外用户提供广播电视、远程
教育、应急通信等服务。
导航卫星
中国自主研发的全球卫星导航系 统——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已覆 盖全球,为各类用户提供高精度 、可靠的定位、导航和授时服务

遥感卫星
中国遥感卫星技术不断发展,已 有多颗遥感卫星在轨运行,为国 土资源调查、环境保护、城市规 划等领域提供丰富的卫星遥感数
火箭技术
运载火箭系列
中国已建立完善的运载火箭系列,包 括长征一号、长征二号、长征三号和 长征五号等,能够满足不同发射需求 。
火箭性能提升
火箭回收技术
中国正在研究火箭回收技术,以实现 火箭助推器和整流罩的重复使用,进 一步降低发射成本。
中国在火箭技术方面不断取得突破, 提高火箭的可靠性、安全性和适应性 ,同时降低发射成本。
天宫空间站建设
总结词
天宫空间站是中国自主研发的空间站, 是中国航天史上的一项壮举。
VS
详细描述
天宫空间站建设始于2011年,经过多个 舱段的发射和组装,最终形成了中国自己 的空间站。天宫空间站具有先进的科研设 备和功能,为航天员提供了良好的生活和 工作环境,同时也为中国的航天事业发展 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探索阶段(1965-1975年)
总结词
自主创新,突破关键技术
详细描述
这一阶段,中国航天科技工作者在自主创新的基础上,突破了一系列关键技术, 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1970年中国成功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 ,成为世界上第五个自主发射人造卫星的国家。
发展阶段(1975-2000年)
总结词
踏上星途中国航天发 展简史
目录
• 中国航天发展历程 • 中国航天重大事件 • 中国航天科技成就 • 中国航天未来展望

人造卫星的发展历程

人造卫星的发展历程

人造卫星的发展历程一、简介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人类已经掌握了制造人造卫星的技术。

人造卫星的发展历程可追溯到20世纪50年代初期。

随着时间的推移,人造卫星的功能也越来越复杂,应用领域也越来越广泛。

本文将介绍人造卫星的发展历程,并重点讨论人造卫星的主要应用领域及未来发展趋势。

二、发展历程人造卫星的发展始于20世纪50年代初期。

当时,苏联成功地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卫星——斯普特尼克1号,开启了太空竞赛的序幕。

此后,人造卫星的发展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1. 初期实验阶段20世纪50年代末到60年代初,全世界范围内的各国都开始着手研制卫星。

这个时期的卫星主要以实验为目的,用于测试卫星技术并进行一些简单的科学实验。

2. 小型商业卫星阶段20世纪70年代后期到80年代初期,国际社会开始重视卫星的商业利用价值。

为适应商业用途,卫星逐渐向小型化发展。

这个时期的主要任务是将卫星定位为商业化产品。

3. 大型商业卫星阶段20世纪90年代至今,卫星不仅为商业用途服务,还涉及到军事和政治等多个领域。

在这个阶段,卫星不仅在规模上更大,而且在各方面功能上更加完善和复杂。

4. 个性化卫星阶段随着通信、定位等技术的快速发展,卫星的功能越来越多样化,个性化需求也日益强烈。

未来,卫星将更加趋向于个性化需求,卫星的形式和设计也会更加多样化,以满足各种行业和领域的需求。

三、应用领域人造卫星有着广泛的应用领域,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通信人造卫星在通信方面的作用不言而喻。

卫星通信是指将地面通信系统通过卫星连接起来,使得整个系统具有广域覆盖、可靠性好和信息传输速度快等优点。

卫星通信在各个领域都有广泛的应用,如移动通信、广播、电视、网络等。

2. 天气预报人造卫星在天气预报中也有着重要作用。

通过卫星观测,可以实时地获取全球不同区域的气象信息,及时预报天气,为人们生产、生活和安全提供帮助。

3. 地球观测人造卫星可以通过卫星拍摄、绘制地图等方式进行地球观测,并为环境保护、农业生产等领域提供实时数据支持。

北斗导航系统的发展历程及前景浅议

北斗导航系统的发展历程及前景浅议

北斗导航系统的发展历程及前景浅议摘要:介绍了我国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北斗卫星(BDS)全球定位导航系统,研制的国际背景以及该系统的技术特点、主要应用领域和发展历程。

关键词:北斗导航系统,发展历程,技术特点,应用领域。

一、北斗导航系统的发展的国际背景上世纪90年代,世界上建成并提供服务的卫星导航系统,有美国GPS、俄罗斯的格洛纳斯(GLONASS)和我国建立的北斗卫星导航系统。

美国建立的GPS卫星导航系统可向全球提供军用与民用服务;俄罗斯建立的格洛纳斯卫星导航早期也可提供此类服务,后期因经济衰退使卫星补网出现了困难,最少时只有7颗在轨卫星,使卫星导航服务大打折扣,但是美国的GPS、俄罗斯的格洛纳斯牢牢占据了先发优势,先后完成全球卫星组网,实现“一步建全球”。

二、北斗导航系统的特点2000年建成北斗一号试验卫星导航系统,使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卫星导航系统的国家。

2000年发射了2颗地球静止轨道卫星,初步建成系统并投入使用,该系统采用有源定位体制,为中国用户可提供定位、授时、广域差分和短报文通信服务;2003年又发射了第三颗地球静止轨道卫星,进一步增强系统性能。

2012年建成为亚太地区提供服务北斗二号区域卫星导航系统。

2004年启动北斗二号系统工程建设于2012年底完成地球静止轨道卫星5颗、倾斜地球同步轨道卫星5颗和中圆地球轨道卫星4颗的发射组网,该系统在兼容北斗一号技术基础上,增加无源定位体制,可为亚太地区用户提供定位、测速、授时、广域差分和短报文通信服务。

2020年建成为全球服务北斗三号全球卫星导航系统。

2009年启动北斗系统建设,在继承北斗一号和北斗二号有源服务和无源服务两种技术体系。

2018年,面向“一带一路”沿线及周边国家提供基本服务;2020年前后完成全部35颗卫星发射组网,为全球用户提供服务。

三、北斗导航系统的自主创新在北斗卫星导航系统20多年的建设过程中,我国卫星导航研制人员走出了一条自主创新、追求极致的发展道路,面对西方国家的技术封锁,在没有自己的原子钟和导航芯片、全球建站困难等条件下,取得了一个个的技术突破,实现全球服务。

太空之梦中国航天发展简史

太空之梦中国航天发展简史

天宫一号
中国首个空间实验室,为 后续建立更大的空间站奠 定了基础。
天宫二号
进一步扩大了空间站的应 用范围,并进行了多项科 学实验和技术验证。
天宫空间站
未来的中国空间站,将开 展更多的科学实验和技术 验证,推动中国航天事业 的发展。
航天员的选拔与训练
航天员的选拔
从空军飞行员中选拔出身体和心 理素质优秀的人才,经过严格的 体检和考核后成为航天员。
深空探测将推动中国航天技术 的创新和发展,并为人类探索 宇宙的边界提供更多机会。
航天技术的民用化与产业化
航天技术的民用化与产业化是中 国航天事业发展的另一个重要方
向。
中国计划将航天技术应用于通讯 、导航、气象观测等领域,以提 高社会生产力和人民生活水平。
航天技术的产业化将促进中国经 济的持续发展,并带动相关产业
载人航天的新技术应用
空间站建设
中国已成功发射天宫空间站,实 现了载人航天技术的重大突破, 为长期驻留太空的科研工作奠定
了基础。
载人登月计划
中国正积极推进载人登月计划,计 划在未来十年内实现人类首次登陆 月球,为深空探测和太空开发打下 坚实基础。
火星探测任务
中国已成功实施火星探测任务,通 过火星车对火星表面进行科学考察 ,为人类探索火星积累了宝贵经验 。
05
中国航天的国际合作与交流
与国际空间站的合作
参与国际空间站科学研究
中国航天员参与了国际空间站的多项科学研究,为人类对太空的 认知做出了贡献。
技术交流与合作
中国航天与国际空间站成员国进行了广泛的技术交流与合作,共同 推进航天技术的发展。
联合飞行任务
中国航天员曾参加国际空间站的联合飞行任务,与国际宇航员共同 执行任务,增进相互了解与合作。

现代通信技术3(卫星通信)课件ppt

现代通信技术3(卫星通信)课件ppt
发展趋势
未来,随着技术的进步和市场的变化,高轨卫星和低轨卫星将各自发 挥优势,并在某些领域实现互补,共同推动卫星通信技术的发展。
卫星通信与地面通信的融合发展
融合发展的必要性
随着通信技术的不断发展,卫星通信与地面通信的融合成 为一种必然趋势,可以更好地满足用户对于高速、大容量、 低延迟的通信需求。
融合技术
兼容性与互操作性
卫星通信协议与标准应保证不同 厂商的设备能够兼容和互操作,
促进市场竞争和技术创新。
04
卫星通信应用
卫星电视广播
卫星电视广播
通过卫星将电视信号传输到地面接 收站,再由接收站将信号传输给电
视机,实现电视节目的播放。
覆盖范围广
卫星电视广播的覆盖范围广泛, 可以覆盖全球,为不同地区的人 们提供相同的电视节目。
能接入互联网。
高速度连接
卫星互联网可以实现高速数据 传输,满足用户对高带宽业务
的需求。
可靠性高
卫星互联网的可靠性较高,不 易受到地面网络故障的影响。
卫星导航定位
卫星导航定位
通过卫星信号实现定位和导航服务。
高精度定位
卫星导航定位可以实现高精度定位,提供 准确的地理位置信息。
多功能应用
实时性强
卫星导航定位不仅可以用于车辆、船舶、 飞机的导航,还可以用于地图绘制、地质 勘查等领域。
为了实现卫星通信与地面通信的融合,需要发展一系列关 键技术,如网络融合技术、终端设备兼容技术、信号处理 技术等。
未来展望
未来,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应用场景的不断拓展,卫星 通信与地面通信的融合将更加紧密,为用户提供更加优质、 高效的通信服务。
06
案例分析
国际通信卫星组织案例

2024年低轨卫星通信市场发展现状

2024年低轨卫星通信市场发展现状

2024年低轨卫星通信市场发展现状引言低轨卫星通信是指利用位于距离地球500公里以下轨道的卫星进行通信的技术。

近年来,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低轨卫星通信市场呈现出快速发展的势头。

本文将对低轨卫星通信市场的发展现状进行分析,并探讨其未来的发展趋势。

低轨卫星通信市场概述低轨卫星通信市场是指由航天科技公司和通信运营商等相关公司组成的一个庞大产业链。

这个市场涵盖了卫星设计与制造、卫星发射和部署、地面终端设备、卫星地面站建设等多个方面。

随着卫星通信技术的不断进步,低轨卫星通信具有以下特点:1.低延迟:卫星处于近地轨道,数据传输的延迟较低,适用于实时通信和互联网应用。

2.大容量:低轨卫星通信系统可提供大带宽,满足大规模数据传输的需求。

3.全球覆盖:低轨卫星通信系统可以实现全球范围内的通信覆盖,解决了传统通信网络无法覆盖的地区和海洋通信的问题。

4.灵活性和可扩展性:低轨卫星通信系统灵活可扩展,可以根据需求增加卫星数量,以适应不断增长的市场需求。

2024年低轨卫星通信市场发展现状市场规模低轨卫星通信市场在过去几年中取得了迅猛的发展。

据市场研究报告显示,2019年全球低轨卫星通信市场规模达到了xx亿美元,预计到2025年将增长到xx亿美元。

北美地区占据了卫星通信市场的主导地位,其次是欧洲和亚太地区。

市场驱动因素低轨卫星通信市场的发展主要受到以下因素的驱动:1.互联网需求:随着全球互联网用户数量的增加,对高速、稳定的互联网连接需求不断增长。

2.可用性提升:低轨卫星通信技术的成熟和成本的下降,使得卫星通信系统更加可靠和经济。

3.军事需求:军事通信是低轨卫星通信的重要应用领域之一。

各国军队对于通信保密性和鲜明性的需求推动了低轨卫星通信的发展。

4.环境监测和灾害管理:低轨卫星通信系统可以用于环境监测和灾害管理,提供实时数据,帮助减少灾害风险和降低损失。

市场挑战低轨卫星通信市场的发展也面临一些挑战。

1.技术挑战:低轨卫星通信技术需要克服信号传播延迟、信号干扰等技术难题。

导航卫星系统的研究与发展

导航卫星系统的研究与发展

导航卫星系统的研究与发展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导航卫星系统已成为现代化社会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其发展历程自上世纪末至今已经经历了多个发展阶段,如GPS、GLONASS、BEIDOU等。

近年来,由于战争、商业、民用等领域对导航定位的需求增大,除传统导航卫星系统的完善外,新一代的导航卫星系统如Galileo系统也在逐渐兴起。

一、传统导航卫星系统1.1 GPS美国全球定位系统(GPS)是目前全球应用最广的导航卫星系统。

该系统由美国国防部于1970年代初开始研制,于1994年正式向全球开放运营。

GPS系统主要由一系列卫星、地面控制站和用户设备三部分组成。

其中卫星是GPS系统的核心,目前GPS系统共有31颗卫星,可以提供全球定位覆盖。

1.2 GLONASS俄罗斯全球导航卫星系统(GLONASS)是另一种全球定位系统,它由西伯利亚的轨道控制站和俄罗斯各地的接收站共同组成,并于1993年开始向全球开放使用。

GLONASS系统与GPS系统相互协作,能够改善卫星导航的精度和覆盖范围,在军事领域和各种民用应用方面都有重要价值。

1.3 BEIDOU我国的北斗导航卫星系统(BEIDOU)是最新的全球卫星导航系统之一。

该系统包括一组地面控制站、约30颗卫星和用户终端设备等,于2011年开始向中国及其周边国家地区使用。

二、新一代导航卫星系统除了这些传统的导航卫星系统之外,近年来还出现了一些新的导航卫星系统,如Galileo系统。

2.1 Galileo由欧洲航天局主导,旨在建立独立于美国GPS系统的全球定位卫星系统。

该系统将有30个卫星工作,并将提供比现有GPS系统更精确的信号。

随着Galileo系统的部署,用户将能够使用多个系统,以实现更高的精度和更广泛的覆盖范围,从而提供更可靠的导航定位。

2.2 Compass系统在中国北斗卫星系统的基础上,中国国家卫星导航系统管理办公室还提出基于北斗卫星自主研发的机会,出现了新的导航卫星系统Compass系统。

国际卫星通信业务的发展现状及趋势

国际卫星通信业务的发展现状及趋势

国际卫星通信业务发展现状及趋势2021年6月目录第一章概述 (1)1.1 卫星固定通信业务 (1)1.2 卫星移动通信业务 (2)1.3 卫星广播通信业务 (3)第二章卫星通信的应用 (5)2.1 数据传输业务中的应用 (5)2.2 移动通信系统中的应用 (6)2.3 视频广播业务传输中的应用 (7)2.4 电话等交互式业务传输中的应用 (7)第三章卫星通信产业模式 (9)3.1 国际卫星通信产业模式 (11)3.2 中国卫星通信产业模式 (13)第四章卫星通信未来发展趋势 (15)4.1 卫星通信直接面向用户提供服务 (15)4.2 卫星固定、移动和广播通信业务差异性减小 (15)4.3 卫星通信网与地面网络形成立体通信网 (16)4.4 卫星通信网与地面网络形成四网融合 (16)4.5 宽带多媒体卫星通信加速发展 (16)4.6 卫星通信成为个人通信重要部分 (16)第五章发展卫星通信产业的重要意义 (18)第一章概述卫星通信是地球站之间或航天器与地球站之间利用通信卫星转发信号的无线电通信,主要包括卫星固定通信、卫星移动通信、卫星直接广播和卫星中继通信四大领域。

前三者是地球站之间利用通信卫星转发器转发信号的无线电通信,后者是航天器与地球站之间利用通信卫星转发器转发信号的无线电通信。

卫星通信是现代通信技术的重要成果,也是航天技术应用的重要领域。

它具有覆盖面大、频带宽、容量大、适用于多种业务、性能稳定可靠、机动灵活、不受地理条件限制、成本与通信距离无关等优点。

60多年来,它在国际通信、国内通信、国防通信、移动通信和广播电视等领城得到了广泛应用。

在经济、政治、文化领域中,卫星通信不仅有效地补充了其他通信手段的不足,更是在抢险、救灾、处理突发事件的应急通信中大有作为。

目前,世界上有实力的国家都在积极培育卫星通信应用的产业化和商业化进程。

卫星通信作为空间通信的一种重要形式,目前主要应用于卫星固定通信、卫星移动通信、卫星广播通信三大业务领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卫星通信系统发展简史和未来展望作者:***班级:通信081学号:************摘要:本文主要介绍卫星通信系统的发展简史和未来发展方向。

主要内容有:什么是卫星通信、卫星通信中的主要技术、卫星通信在国际上和我国的发展历程、卫星通信的发展趋势和我国卫星通信发展展望。

关键字:卫星通信北斗导航发展简史未来展望1、卫星通信概述卫星通信是指利用人造地球卫星作为中继站转发无线电波,在两个或多个地球站之间进行的通信。

它是微波通信和航天技术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门新兴的无线通信技术,所使用的无线电波频率为微波频段(300MHz~300GHz,即波段lm~1min)。

这种利用人造地球卫星在地球站之间进行通信的通信系统,则称为卫星通信系统,而把用于现实通信目的的人造卫星称为通信卫星,其作用相当于离地面很高的中继站,因此,可以认为卫星通信是地面微波中继通信的继承和发展,是微波接力通向太空的延伸。

卫星通信是空间通信的一种形式,它主要包括卫星固定通信、卫星移动通信和卫星直接广播三大领域。

由于卫星通信具有覆盖面大、频带宽、容量大、适用于多种业务、性能稳定可靠、机动灵活、不受地理条件限制、成本与通信距离无关等优点。

多年来,它在国际通信、国内通信、军事通信、移动通信和广播电视等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

下面我们就从卫星通信的发展简史、现状、趋势等方面对卫星通信进行概括和综述。

2. 卫星通信中的主要技术2.1 CDMA技术CDMA(码分多址)系统通过采用话音激活技术、前向纠错(FEC)技术、功率控制技术、频率复用技术、扇区技术等技术手段,可使CDMA系统容量大幅扩大,同时,它还具有抗多径干扰能力、更好的话音质量和更低的功耗以及软区切换等优点。

CDMA以其本身所具有的特点及优越性而广泛应用于数字卫星通信系统中。

特别是近年来,小卫星技术的发展为实现全球移动通信和卫星通信提供了条件,利用分布在中、低轨道的许多小卫星实现全球个人通信,已在国际上逐渐形成完善的体系。

CDMA移动卫星通信系统根据导频信号的幅度实现功率控制, 减少用户对星上功率的要求从而增加系统的容量,减少多址干扰;CDMA移动卫星通信系统可利用多个卫星分集接收,大大降低多径衰落的影响,改善传输的可靠性。

此外,由于CDMA多址方式具有优越的抗干扰性能、很好的保密性和隐蔽性、连接灵活方便所等特点,决定了它在军事卫星通信上具有重要的意义。

2.2 抗干扰技术现代军事斗争中,敌我双方对卫星通信干扰与抗干扰技术对抗越来越激烈。

未来战争中电磁环境将变得越来越复杂,卫星通信因其固有的特点而面临极大的威胁。

由于通信卫星始终暴露在太空中,且信道是开放的,易于受对方攻击。

因此,军事卫星通信中干扰和抗干扰是斗争双方关注的焦点,研究在复杂电磁环境下卫星通信抗干扰技术体制已成为提高军事通信装备生存能力、确保军事指挥顺畅的关键。

卫星通信抗干扰主要通过传输链路抗干扰、软硬件设备抗干扰以及建立综合智能抗干扰体系等措施实现。

传输链路抗干扰主要有DS/FH混合扩频、自适应选频、自适应频域滤波、猝发通信、时域适应干扰消除、基于多用户检测的抗干扰、跳时(TH)、自适应信号功率管理、自适应调零天线、多波束天线、星上SmartAGC、分集抗干扰、变换域干扰消除、纠错编码和交织编码抗干扰技术等。

软硬件设备抗干扰主要有光电隔离、硬件滤波、屏蔽、数字滤波、指令冗余、程序运行监视等技术。

建立综合智能抗干扰体系可以通过建立软件化抗干扰硬件平台、建立智能化抗干扰软件应用系统,如:智能抗干扰系统、网络监测控制系统、专家策略支持系统等措施实现。

特别值得一提的一种抗干扰、抗搜索、抗截获的技术是跳频通信技术,它是在现代信息对抗日益激烈的形势下迅速发展起来的。

各国军方对这一先进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十分重视,不断加强对跳频抗干扰通信的研究和推广应用。

目前,跳频技术装备正朝着宽频带、高速率、数字化、低功耗的方向快速发展,其信息战潜力巨大。

3、卫星通信的发展简史3.1 卫星通信的理论提出和早期试验1945年1O月,英国科学家阿瑟·克拉克发表文章,提出利用同步卫星进行全球无线电通信的科学设想。

20年后这一设想才变成了现实。

通过不断研究和试验,1964年8月美国发射的第三颗”新康姆”卫星定位于东经155°的赤道上空,通过它成功地进行了电话、电视和传真的传输试验,并于1964 年秋用它向美国转播了在日本东京举行的奥林匹克运动会实况。

至此,卫星通信的早期试验阶段基本结束。

3.2 第一代卫星通信--模拟信号阶段1976年,由3颗静止卫星构成的MARISAT系统成为第1个提供海事移动通信服务的卫星系统(舰载地球站40W发射功率,天线直径1.2米)1982年,Inmarsat-A成为第1个海事卫星移动电话系统20世纪60年代中期,卫星通信进入实用阶段。

1965年4月,西方国家财团组成的”国际卫星通信组织”将第1代”国际通信卫星”(IN—TELSAT—I,简记IS —I,原名晨鸟)射入西经35°w 的大西洋上空的静止同步轨道,正式承担欧美大陆之间商业通信和国际通信业务。

两周后,原苏联也成功地发射了第一颗非同步通信卫星”闪电一1”进入倾角为65°、远地点为40000km、近地点为500km的准同步轨道(运行周期12h),对其北方、西伯利亚、中亚地区提供电视、广播、传真和一些电话业务。

这标志着卫星通信开始了国际通信业务。

20世纪7O年代初期,卫星通信进入国内通信。

1972年,加拿大首次发射了国内通信卫星”ANIK”,率先开展了国内卫星通信业务,获得了明显的规模经济效益。

地球站开始采用21m、18m、10m等较小口径天线,用几百瓦级行波管发射级、常温参量放大器接收机等使地球站向小型化迈进,成本也大为下降。

此间还出现了海事卫星通信系统,通过大型岸上地球站转接,为海运船只提供通信服务。

3.3 第二代卫星通信--数字信号阶段1988年,Inmarsat-C成为第1个陆地卫星移动数据通信系统1993年,Inmarsat-M和澳大利亚的Mobilesat成为第1个数字陆地卫星移动电话系统支持公文包大小的终端1996年,Inmarsat-3可支持便携式的膝上型电话终端20世纪80年代,VSAT(Very Small Aperture Terminal,甚小口径终端)卫星通信系统问世,卫星通信进入突破性的发展阶段。

VSAT是集通信、电子计算机技术为一体的固态化、智能化的小型无人值守地球站。

VSAT技术的发展,为大量专业卫星通信网的发展创造了条件,开拓了卫星通信应用发展的新局面。

20世纪90年代,中、低轨道移动卫星通信的出现和发展开辟了全球个人通信的新纪元,大大加速了社会信息化的进程。

3.4 第三代卫星通信--手持终端1998年,铱(Iridium)系统成为首个支持手持终端的全球低轨卫星移动通信系统2003年以后,集成了卫星通信子系统的全球移动通信系统(UMTS/IMT-2000)4.我国的卫星通信发展历程我国卫星的研究和使用始于20世纪70年代初。

1972年我国租用国际第4代卫星(IS—IV),引进国外设备,在北京和上海建立了4座大型地球站,首次开展了商业性的国际卫星通信业务。

1984年4月8日,我国成功地发射了第一颗试验通信卫星(STW一1),它定点于东经125。

赤道上空。

1988年3月7日和12月22日,我国又相继成功发射了2颗经过改进的实用通信卫星,分别定点于东经87.5°、110.50°赤道上空。

1990年2月4日,我国成功地发射了第5颗卫星,定点于东经98°赤道上空,同年春又将亚洲一号卫星(24个转发器)送入了预定轨道。

1997年5月12日,中国成功发射了第3代通信卫星”东方红三号(DFH一3)”卫星,主要用于电视传输、电话、电报、传真、广播和数据传输等业务[4]。

目前,全国已有近400个市、县通过卫星可与180多个国家和地区进行远地通信。

每个省级电视台都有1~2套卫星电视节目。

今后还将发射具有更多转发器的卫星,以使我国卫星通信的水平进入一个新的阶段。

5 卫星通信的发展趋势在目前的通信卫星中,已采用许多代表当今世界通信卫星的先进技术,如氙粒子发动机、高能太阳电池和蓄电池、大天线和多点波束(如:THURYU、ASES、TORSS、GALILEO等卫星天线)、卫星星上处理器(如:窄带信道化器、数字波束成形网络和BUTLER矩阵放大器)以及射频功率动态按需分配等技术,这些技术的发展,对通信卫星和卫星通信的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5.1通信卫星向大、小两极发展现代卫星通信的发展趋势之一就是卫星星体本身正在向大型化和微型化两个方向发展。

一方面,各国为了提高卫星的灵敏度和星上处理能力,以及实现卫星的一星多能,把卫星星体造得越来越大,重量也越来越重。

卫星大了也有弱点,易受电磁干扰和敌方反卫星武器的破坏,而小卫星、微小卫星却能克服这种弱点。

如果用多颗小卫星组网来代替单颗大卫星,就可以提高卫星系统的生存能力。

5.2 卫星通信向卫星移动通信方向演进卫星移动通信是指利用卫星实现移动用户间或移动用户与固定用户间的相互通信。

随着技术的发展,卫星的功能逐渐增强,许多原来由地球站执行的功能被转移到卫星上去完成,从而使地面设备变得越来越简单,天线尺寸也随之大幅度减小。

随着频谱扩展、数字无线接入、智能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卫星移动通信在向卫星个人通信方向演进,用手持机可实现在任何地点、任何时间与世界任何地方接入卫星移动通信网的用户进行双向通信。

5.3 卫星通信与互联网技术相结合由于卫星通信和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产生了卫星互联网技术。

目前卫星互联网的连接方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利用宽带卫星的双向传输;另一种则是利用卫星的高速下载和地面网络反馈的外交互通信方式,即将卫星链路作为下行数据链路,而将电话拨号、局域网等其他通信链路作为上行数据链路,这种方式是基于当前互联网信息流量的非对称性提出来的,它是卫星通信的一个热点。

5.4 卫星通信宽带化为了满足卫星通信系统用户对带宽的需求,卫星通信技术已向Ka、Q等波段发展。

一些国家卫星系统已拓展直EHF频段。

采用EHF频段有很多现有其他频段无可比拟的优点,一是扩大EHF频段的容量,大大减轻现有频谱拥挤现象;二是EHF的波束窄,可减少受核爆炸影响出现的信号闪烁和衰落,抗干扰和抗截收能力强。

三是EHF 频段系统使用的部件尺寸和重量都可大大缩小和减轻。

5.5 卫星光通信卫星光通信就是用激光进行卫星间通信,使卫星间通信容量大为增加,而卫星通信设备的体积和重量却大大减小,同时也增加了卫星通信的保密性。

卫星光通信系统主要由以下几个子系统组成:光源子系统,发射、接收子系统以及瞄准、捕获、跟踪子系统,此外还包括伺服系统、控制系统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