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和区域卫星通信系统的发展近况.doc
卫星通信的新技术和发展趋势

卫星通信的新技术和发展趋势卫星通信作为一项重要的通信技术,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也在不断进行新技术的研究和开发。
本文将从新技术和发展趋势两个方面来探讨卫星通信的最新进展。
一、新技术1. 低轨卫星通信技术:低轨卫星通信技术是近年来卫星通信领域的一项重要技术突破。
传统的卫星通信主要依靠高轨卫星,但高轨卫星由于距离地球较远,会出现较大的信号延迟。
而低轨卫星通信技术能够将卫星放置在距离地球较近的低轨道上,大大减少了信号延迟,提高了通信质量。
2. 光纤卫星通信技术:光纤卫星通信技术是利用光纤传输信号的新型卫星通信技术。
传统的卫星通信主要使用无线电波进行信号传输,而光纤卫星通信技术将信号转换为光信号进行传输,大大提高了传输速度和传输容量。
光纤卫星通信技术的应用将推动卫星通信的发展,使其能够更好地满足高速、大容量的通信需求。
3. 天基互联网技术:天基互联网技术是指利用卫星网络实现全球范围内的互联网接入。
传统的互联网主要依靠陆地基础设施,但在偏远地区或海洋等无法覆盖的地方,通过天基互联网技术可以实现全球范围内的互联网接入,让更多人能够享受到互联网的便利。
二、发展趋势1. 多星座网络的建设:目前,全球范围内有多个卫星通信网络,如美国的GPS、俄罗斯的GLONASS、中国的北斗等。
未来的发展趋势是将这些卫星通信网络进行整合,形成一个多星座网络,以提供更好的全球覆盖和通信质量。
2. 卫星云计算的应用:随着云计算的快速发展,卫星云计算成为了一个新的发展方向。
通过将计算资源放置在卫星上,可以实现更快速的数据处理和存储,同时减少对地面网络的依赖,提高通信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3. 5G与卫星通信的融合:5G通信作为下一代移动通信技术,将会对卫星通信产生重要影响。
5G与卫星通信的融合可以提供更全面、更快速的通信服务,满足高速、大容量的通信需求。
预计未来将会出现一些支持5G的卫星通信网络,以实现更快速、更可靠的移动通信。
4. 环保节能技术的应用:卫星通信作为一个庞大的系统,需要耗费大量的能源。
全球卫星导航系统GNSS技术现状与发展趋势

全球卫星导航系统GNSS技术现状与发展趋势全球卫星导航系统(Global Navigation Satellite System,GNSS)是一种由多个卫星组成的定位与导航系统,它能提供24小时全天候的导航、定位和时间服务。
GNSS技术广泛应用于交通、车辆管理、测绘、航空航天等领域,为人类日常生活和经济发展提供了很大的便利。
本文将介绍GNSS技术的现状与发展趋势。
一、 GNSS技术的现状目前主要使用的GNSS系统包括美国的GPS系统、俄罗斯的GLONASS系统、欧盟的伽利略系统以及中国的北斗系统。
这些系统均能够提供高精度的定位、导航和时间服务,但各自的性能略有不同。
GPS系统是最早建立和应用的GNSS系统,全球已有数十年的应用历史,准确性较高,可实现厘米级的位置测量。
在交通、车辆管理、航空等领域得到广泛应用,是全球范围内最受欢迎的GNSS系统之一。
GLONASS系统由俄罗斯建立,系统中的卫星数量较少,但其在北极地区的覆盖能力较强,适用于极地航行和勘探等领域。
伽利略系统是欧盟建立的独立GNSS系统,与GPS系统类似,但其准确度更高,可实现毫米级的精度测量,在测绘等精密领域应用广泛。
中国的北斗系统是近年来快速崛起的GNSS系统之一,其在亚洲地区获得了广泛的应用。
北斗系统在精度、可靠性和成本方面具有很大优势,适用于车辆管理、海洋渔业、港口物流等多个领域。
二、 GNSS技术的发展趋势随着GNSS技术的不断发展,其在精度、覆盖范围等方面得到不断提升,未来仍将有以下几个发展趋势:1. 精度提升:对于需要高精度的应用领域,如航空、海洋工程等,GNSS技术将不断追求更高的精度。
例如,目前正在研究的双星定位技术,能够在超过1000公里的距离上实现毫米级精度的定位测量。
2. 成本降低:随着GNSS技术的普及和应用领域的扩大,GNSS产品的价格将逐渐降低,特别是对于中小型企业和个人用户。
如现在广泛使用的GPS导航仪等产品,价格已经相对较低,未来还将越来越便宜。
低轨卫星移动通信现状与未来发展.docx

低轨卫星(1.owearthorbit,1.EO)通信是构建6G(Thesixthgenerationmobi1.ecommunicationsystem)必不可少的部分,较地面通信而言,1.EO的覆盖更广,更适合在荒漠戈壁、深林、海上等无人区进行全球通信;与高轨卫星通信相比,1.EO具有传输损耗小、时延小、成本低等优点,因此,对低轨卫星移动通信进行研究和设计为构建空天地海一体化通信具有深远的意义.目前,全球1.EO领域正在进行一场深刻的产业、系统与技术变革,引发卫星制造、发射等核心技术发生颠覆式革命,卫星应用领域与模式拓展创新,全球开启了人人可"玩"卫星时代,此外,1.EO通信网与地面网络竞争的同时,也不断地借鉴地面网发展的先进技术,并走向与地面网的互补和融合,天空地海一体化的发展渐成趋势,国内外都已开启"5G+卫星通信",以及6G的研究.本文主要通过介绍 1.EO通信系统的组成及其特点,然后,从Iridium.Orbcomm和G1.oba1.star等传统低轨 1.EO通信系统和OneWeb x1.eoSat.Star1.ink系统、“鸿雁"系统和"!云”等新兴1.EO通信系统两方面介绍其特点,最后从星天空地海一体化通信、卫星通信多种功能深度融合、超大规模异构星座组网及其智慧卫星移动通信等讲述未来发展趋势。
11.Eo通信系统1.EO通信是通过低轨卫星作中继,转发移动用户间或移动用户与固定用户间用于进行通信的无线电波,实现两点或多点间的通信.其包括空间段、地面段和用户段.1.Eo系统架构如图1所示。
S11.EO系统架构空间段即星座,由多颗低轨卫星组成,采用星间链路实现互联互通,具备全球组网与数据交换路由的能力.地面段地面网络是系统的控制中心、数据交换中心、运营中心,由信关站、测控站、移动通信网络、运控系统、综合网管系统和业务支撑系统组成.信关站和测控站根据苞盖要求进行选址,在全球分布式部署,其余网络设备采用集中式部署方式,同时满足电信运营可靠性需求.用户段由各类用户终端组成,用户段由各种用户终端组成,包括手持终端、车载站、舰载站、机载终端等.1.21.EO通信特点1.EO通信主要具有以下特点:(1)覆盖范围广.1.EO覆盖半径数千米以上,大量1.EO组成的星座可以实现全球无缝覆盖.(2)容量大、海量接入.1.EO通信采用Ka/V频段或更高频段,频率资源相当丰富,可实现SOOMbps以上大容量通信,可支持海量终端接入需求。
卫星通信技术的发展及其应用前景

卫星通信技术的发展及其应用前景卫星通信技术在现代通讯网络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为人们提供了更加可靠的通讯方式和广阔的信息交流平台。
本文将从技术发展历程、应用现状和未来前景三个方面展开讨论卫星通信技术的发展及其应用前景。
一、技术发展历程卫星通信技术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是美国、苏联和欧洲的航天工程师共同合作的结果。
首先实现卫星通信的是美国的Telstar 1号卫星,它于1962年7月10日发射升空。
之后,欧洲、苏联等国家也相继发射了自己的卫星,逐渐建立了全球卫星通信网络。
1965年,全球第一条卫星通信线路在美国和加拿大之间建成,标志着卫星通信技术迈进了实用化的阶段。
随着科技的升级以及市场需求的增加,卫星通信技术在不断改进和发展。
1976年,全球第一颗商业卫星Anik A1号上天,标志着卫星通信服务正式进入商业化运营阶段。
1982年,英国的Skynet 1B卫星实现了数字语音传输技术,大幅提升了通讯质量和传输效率。
1990年代,欧洲推出了熔合星(ATMOS)、等离子体卫星(Cluster)、环境和安全卫星(Envisat)等卫星,开辟了卫星通信技术在气象、环境、安全等领域的应用。
2000年以后,卫星领域不断涌现新的技术和服务,如遥感卫星、北斗导航卫星等。
二、应用现状卫星通信技术在军事、民用、商业等领域都有着广泛的应用。
军事方面,卫星通信可用于军事情报、通讯联络和航空、海洋、空间等作战环境中的预警、侦察、导航等。
民用方面,卫星通信可用于电视广播、电话、移动通讯、因特网、电子商务、遥感、导航等领域。
商业方面,卫星通信可用于海事、航空、旅游、交通、天气监测和农业等领域。
特别是在偏远地区和发展中国家,卫星通信技术更能发挥其独特的优势,为当地提供可靠的通讯和服务。
三、未来前景卫星通信技术的未来前景十分广阔。
随着5G时代的到来,卫星通信将逐渐与地面通信、移动通信等技术互补、融合。
未来卫星通信将更加成熟、普及、便捷、高效,应用领域也将越来越广。
通信卫星发展现状及趋势分析

是一个 3 P包交换和 电路交换 的网络 . GP 兼容第三代 (G) 3 手机 系统 其所 有提供 的服务都 基于 U S技术。美 国 MT 的移动 卫星通信 提供 商 S y er ( MS kT r 前 a V)移动 卫星通
信 系 统 移 动 终 端 的 射 频 部 分 在 L波 段 上 ,该 系 统 不 仅 集
天线 技术是卫星通信的关键 技术。 多波束天线 ( A. MB
Mut l B a A t n ) 于 能 够 同 时 产 生 多个 子 波 束 ( lpe em ne a 由 i n 点
为了适应多媒体 业务的需求,人们把 目光放在 了更高 的波段。 目前已发射或计划发射的 K 波段通信卫星有 : a 美 国的 国际通信卫星公 司 ( tlt I e a)的 G 8 ( n s 2 原名 为 I _); A8
一
、
卫 星 通 信 频 段 不 断扩 展
呈 移动业务在更低频段发展 一
近 年 来 , 卫 星 移 动 业 务 取 得 了 长 足 的 进 步 。 国 际 移
动 卫 星 公 司 ( mast 、 铱 卫 星 公 司 ( iim aele I r ) n a Id r u Stlt i
国内卫星 ,如印度 越南 、 鲜,日本 、韩国 、马来西亚、 朝
印度尼 西亚 等 ,而且 日本 、韩 国 、印度尼西 亚 的移 动卫 星通信 系统 以及 日本 、泰 国的宽带卫 星通信 系统都 具有 技术领先优 势。 北 方研究 所 ( R)是一 家专 营于卫 星和 无线 技术 NS 应 用 的著 名 国际市场研 究和 咨询机 构 ,据其研 究报 告预
测 2 0 0 9年 至 2 1 0 4年 间 的 C 频 段 和 Ku频 段 转 发 器 业
探析卫星通信发展现状及对策

探析卫星通信发展现状及对策作者:程霞来源:《卫星电视与宽带多媒体》2020年第17期【摘要】卫星通信在全球通信、应急通信、军事通信以及偏远地区通信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然而事实上,无论是从卫星频率轨道资源的利用方面来说,还是从卫星通信技术的应用方面来说,国内卫星通信都处于落后局面。
本文就将介绍国内卫星通信技术行业与国际卫星通信技术行业的发展状况,并提出推动卫星通信行业发展的策略,以供借鉴。
【关键词】卫星通信;发展现状;发展策略中图分类号:TN92 文献標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348(2020)017-010-03Abstract: Satellite communications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global communications,emergency communications, military communications, and communications in remote areas. However, in fact, both in terms of the utilization of satellite frequency orbit resources and the application of satellite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domestic satellite communications are in a backward position. This article will introduce the development status of the domestic satellite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industry and the international satellite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industry, and put forward strategies to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the satellite communication industry for reference.Keywords: satellite communications; development status; development strategy1. 卫星通信系统组成卫星移动通信主要指以卫星为中继站,在移动用户间或移动用户与固定用户间通信,在移动用户与固定用户间实现通信功能。
卫星通信系统的发展及其关键技术-文档资料

卫星通信系统的发展及其关键技术摘要卫星通信系统实现了对地球表面全方位“无缝隙”覆盖。
本文以卫星通信系统为研究对象,简要地阐述了卫星通信系统的定义和特点,详细地分析了卫星通信系统发展至今的现实状况,深入地探讨了卫星通信系统的关键技术,以期为相关方面的研究者提供参考和帮助。
在通信进入了高速传播、大容量宽带和多媒体个性化的移动时代,卫星通信成为了无线通信中最特殊的通信方式之一。
但是建立在无线电微波通信系统基础上的卫星通信系统依然存在着一些技术上的开发问题和应用难点,需要在通信技术上找到关键的突破点。
1 卫星通信系统的基本概念卫星通信系统是一种把卫星作为信号中继站来接受和转发多个地面站之间微波信号的通信系统。
一个完整的卫星通信系统是由卫星端、地面端和用户端这三个部分组成的。
在地球上空作业的卫星端在微波通信的传递过程中起的是中转站的作用。
包含了星载设备和卫星母体的卫星星体在空中接收地面站的电磁波,放大之后再发送到另一个地面站。
设立在地表之上的多个地面站是连接卫星系统和地面公众网的固定接口和传送点,由地面卫星控制中心、跟踪站、遥测站和指令站等部门构成。
人们连接网络的用户端通过地面站传送出入卫星系统的微波信号,形成庞杂而宽泛的通信链接。
卫星通信系统的覆盖范围很广,在卫星信号覆盖区域内的任意地点都能够顺利进行通信,不会因为距离的变化而影响通讯信号的好坏。
卫星通信的电磁波主要在大气层以外的区域传播,微波传递的性质较为稳定。
所以卫星通信的工作频带宽,通信质量好。
即使部分在大气层内部传播的电波会受到天气的影响,也仍然是一种信号稳定性和通讯可靠性很高的通信系统。
但是,运行在高空轨道上的卫星在同时进行双向传输时,传递速率会延迟到秒级,电磁波的精确度也会有所下降,用于语音通话时会出现明显的中断现象。
卫星在高空上的位置是按照预定轨迹运行的,因此,卫星始终处于一种运动状态,然而卫星通信系统中的线路连接都是无线链路,管理微波接收和微波传递的控制系统相当复杂,不易操纵和操作。
2024年低轨卫星通信市场发展现状

2024年低轨卫星通信市场发展现状引言低轨卫星通信是指利用位于距离地球500公里以下轨道的卫星进行通信的技术。
近年来,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低轨卫星通信市场呈现出快速发展的势头。
本文将对低轨卫星通信市场的发展现状进行分析,并探讨其未来的发展趋势。
低轨卫星通信市场概述低轨卫星通信市场是指由航天科技公司和通信运营商等相关公司组成的一个庞大产业链。
这个市场涵盖了卫星设计与制造、卫星发射和部署、地面终端设备、卫星地面站建设等多个方面。
随着卫星通信技术的不断进步,低轨卫星通信具有以下特点:1.低延迟:卫星处于近地轨道,数据传输的延迟较低,适用于实时通信和互联网应用。
2.大容量:低轨卫星通信系统可提供大带宽,满足大规模数据传输的需求。
3.全球覆盖:低轨卫星通信系统可以实现全球范围内的通信覆盖,解决了传统通信网络无法覆盖的地区和海洋通信的问题。
4.灵活性和可扩展性:低轨卫星通信系统灵活可扩展,可以根据需求增加卫星数量,以适应不断增长的市场需求。
2024年低轨卫星通信市场发展现状市场规模低轨卫星通信市场在过去几年中取得了迅猛的发展。
据市场研究报告显示,2019年全球低轨卫星通信市场规模达到了xx亿美元,预计到2025年将增长到xx亿美元。
北美地区占据了卫星通信市场的主导地位,其次是欧洲和亚太地区。
市场驱动因素低轨卫星通信市场的发展主要受到以下因素的驱动:1.互联网需求:随着全球互联网用户数量的增加,对高速、稳定的互联网连接需求不断增长。
2.可用性提升:低轨卫星通信技术的成熟和成本的下降,使得卫星通信系统更加可靠和经济。
3.军事需求:军事通信是低轨卫星通信的重要应用领域之一。
各国军队对于通信保密性和鲜明性的需求推动了低轨卫星通信的发展。
4.环境监测和灾害管理:低轨卫星通信系统可以用于环境监测和灾害管理,提供实时数据,帮助减少灾害风险和降低损失。
市场挑战低轨卫星通信市场的发展也面临一些挑战。
1.技术挑战:低轨卫星通信技术需要克服信号传播延迟、信号干扰等技术难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9 — 国际/区域卫星通信系统的发展近况 摘 要 在光纤通信、全光网和地面峰窝移动通信迅猛发展的新世纪里,人们正关心着卫星通信的现状和发展。本文将对国际上二个最大的通信系统INTELSAT与INMARSAT新的发展情况和亚太地区二个先进的区域卫星ACES与THURAYA系统的技术特点作比较详细的介绍。对低轨卫星LEO/小卫星的应用和宽带卫星系统的发展作重点描述,然后对卫星通信发展的技术热点和新业务开发的趋向,作一些讨论与预测。
关键词 卫星通信 通信卫星 低轨卫星 宽带多媒体 VSAT 1.国际卫星系统 1.1 INTELSAT的新一代卫星系统 1.1.1 系统的新部署 国际通信卫星(INTELSAT)系统已经发展到第Ⅷ代卫星,目前正开发Ⅸ代卫星和Ⅹ代卫星。按2000年10月统计,在轨卫星共19颗,其中,大西洋区(AOR)10颗,印度洋区(IOR)4颗,太平洋区(POR)3颗和亚太地区(APR)2颗。到2003年将增加4个轨道位置,计划在全球配置24颗卫星。 到2003年,Ⅸ代卫星将替代Ⅵ代星,Ⅹ代星将替代Ⅶ代星。在此期间,INTETSAT将发射9颗新的卫星,其中7颗Ⅸ代星布置在AOR与IOR洋区,2颗Ⅹ代星布置在AOR洋区,卫星的部署作了较大的变动。 卫星系统部署的主要内容有: (1)开发新一代卫星 新一代卫星的下行e、i、r、p和 上行G/T值均比上一代有很大的提高和改善,业务种类增多,通信容量也增大。在INTELSAT的卫星系列中,Ⅸ代星是通信容量最大功能最全的卫星。 ·Ⅸ代星工作于C及Ku频段,C频段有48个转发器,最多可同时开通44个。Ku频段有16个转发器,可同时开通12个,通过7次频率复用,工作有效可用带宽达3456MHz(C频段为2736MHz,Ku频段为720MHz)能同时传输3200条(在使用DCME数字线路倍增器后达160000条)话路及3路广播电视。 ·Ⅸ代卫星的功率增大。C频段的E、I、R、P比Ⅵ代星高出4.5—7.9dBw,Ku频段高出2.3—3.2dBw,减轻了地面的负担,可用小天线开通业务,传输质量可与光纤信道媲美。 ·增加区域波束,调整了复盖区。将Ⅵ代星四个区域波束中的东南波束分离成二个,成为五个区域波束的配置。扩大了东中区域波束及西半球波束的复盖面积共有全球波束1个、半球波束2个,区域波束5个。 (2)增添新的轨道位置 INTELSAT组织近年来,逐步实现2°间隔的轨道位置,注册新添的轨道位置有5个,其中64°E已有卫星在用,还有4个位置(340°E°、33°E、157°E、178°E)将部署卫星,运行业务。 (3)开发Ka频段的卫星系统 — 10 —
INTELSAT在2000年申请注册了8个轨道位置,运行Ka频段的卫星业务,现正研究星体结构及网络组成,拟在2004年后,部署Ka频段卫星提供业务。 1.1.2 卫星业务的新发展 (1)发展宽带高速业务 中速数据IDR业务是INTELSAT传输公用交换网业务的主要方式,它一直采用的是QPSK/FDMA制式,传输速率为64kbps—44.736Mbps。近年来,INTELSAT组织开发了高效的8PSK TCM格状编码MODEM,来提高频带利用率,8PSK 2/3TCM MODEM,加上RS纠误外码后,用于IDR业务的传输时,比特误码率BER大大优于10-10,不但质量比过去好,并且等约了20%的频带资源。目前已有50多家用户采用这种TCM/IDR技术。 INTELSAT计划在10年内推广应用,TCM/IDR技术,来逐步替代QPSK/IDR技术。并将进一步开发16QAM、64QAM的MODEM用于更高速率的数据业务。 (2)电视业务数字化及卫星新闻采集业务(SNG) INTELSAT卫星组织于1994年8月批准了IESS-503“数字电视传输工作特性”标准,它规定了数字电视(DTV)载波的工作性能要求。DTV编译码器的速率从64kb/s可视电话开始到140Mb/s的高清晰度电视(HDTV),规定采用H.261和MPEG等压缩传输标准。对DTV进行业务分类将演播室直接到户(DTH)、卫星新闻采集业务(SNG)和HDTV业务的速率进行分级。 INTELSAT卫星组织已公布,到2003年1月偶用电视业务将完全实现数字化传输。数字卫星新闻采集业务(DSNG)将利用Ⅸ代卫星功率大,组网灵活的优异性能,大力推行DSNG业务,预计到2001年底,将有120多国家和地区约500个地球站投入运行。 (3)宽带VSAT(BVSAT)业务[1] INTELSAT卫星组织订出了IESS-313标准,计划在2000年到2001年开展BVSAT新业务。在AOR 328.5°E(IS-801)、APR 110.5°E(APR-2)、IOR 64°E(IS-804)、IOR 62°E(IS-901)和IOR 60°E(IS-902)卫星上建立五条BVSAT网络。IS-801和IS-804卫星的BVSAT已经于2000年7月和12月相继开通。效果很好。 BVSAT业务是一个先进的带宽按需分配(BOD)系统,能为各国的用户很快地调配网络和ISP的连接,支持用户宽带应用的急需,其中包括Intranet/Internet、VPN、WAN/LAN的互连、视频会议、IP电话、FR电话远程教学和远程医疗。它的设计是基于面向分组交换的平台,支持地面IP、FR、以太网、ISDN和ATM协议,支持非对称连接、组播(Multicasting)和广播,支持多转发器运行和适时多重连接。线路速率从64kb/s到4Mb/s。 1.2 INMARSAT的新业务和新标准 INMARSAT系统已经从第一代INMARSAT-1发展到第三代INMARSAT-3。相继推出了A、B/M、C、Mini-M、D及AERO等适合各种用户终端的标准。现在运行的是INMARSAT-3第三代卫星,它在大西洋配置2颗、太平洋1颗,印度洋1颗,卫星工作频段,固定岸站用C频段(6/4GHz)全球波束覆盖,移动站用L频段,全球波束和5个点波束覆盖,通过卫星转发器将L转为C,C转为L完成岸站与移动站之间的通信。另外,还有C转C,L转L的专用链路。 INMARSAT能提供全球陆、海、空移动用户的电话、传真和数据业务。在A标准用的是FM模拟电话,但在B标准、M标准、Mini-M标准,话音都已经数字化,传输速率从16kb/s、6.4kb/s降到4.8kb/s。终端尺寸逐步缩小,数据业务迅速发展,通信效率不断提高。近年来, — 11 —
INMARSAT在Mini-M的基础上,提出M4新业务,制定了新的F站标准。并且正开展第四代宽带卫星系统INMARSAT I-4,实现新型宽带全球区域网(B-GAN)。 1.2.1 M4业务及F标准站 INMARSAT第三代卫星L频段除全球波束外,还有点波束覆盖,利用点波束就可用笔记本PC那样小的Mini-M终端进行通信,其功能与M标准一样,但体积减小,费用降低,为大量陆地用户提供了更好的移动通信条件。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INTERNET的无线接入以及电子商务等业务的市场需求,INMARSAT在Mini-M基础上开发了M4新业务[2]。 M4就是Multi-Media Mini-M的意思,是一种多媒体新业务,M4不但能提供Mini-M的话音(4.8kbps AMBE)、2.4kbps的低速数据和传真业务,还采用16QAM调制方式及TURBO纠误码,来支持电路交换的64 kbps的ISDN业务。下一步M4将利用64 kbps共享信道,来支持开通INMARSAT分组数据业务(IPDS)。 IPDS是一种分布式的平台,用来高效地提供数据业务。设法让多个MES(移动站)合成一个“移动接点”(MAN)共享一个64 kbps的SCPC信道,通过卫星与地面网络相连。它首先着眼支持IP网络,为移动用户开通各种新业务。 M4多媒体新业务为INTERNET、PSTN、ISDN开辟了广阔的应用空间,为企业和个人形成一个简练、实用的移动办公室。 M4系统业务的运行成功,导致F标准的建立。INMARSAT在1999年9月通过推行F标准的决议。F系统将是在M4系统的基础上进行全面改造,加上海上遇险安全功能(GMDSS系统),形成业务标准,并将逐步代替A系统,以满足21世纪海上安全通信高速数据多媒体通信和INTERNET网络数据传输的要求。 1.2.2 INMARSAT I-4卫星和B-GAN[3] INMARSAT与欧洲ASTRIUM卫星公司签订了生产三颗第4代宽带卫星INMARSAT I-4,这个新系列的卫星将把B-GAN变为现实。INMARSAT-I-4将采用功率最大的同步轨道移动通信卫星,将于2003年发射2颗,2004年投入工作,定位于54°W和64°E,卫星重5吨多,使用可展开的大天线,每颗星大约有200个点波点,射向地面,采用频率复用技术,扩大通信容量满足和扩大移动用户全球业务的需求。2004年投入运行时,它将使第三代蜂窝电话用户扩大成视频通道,并使广大乡村和偏远地区能高速接入INTERNET。一个轻巧的终端就可获得432 kbps的数据服务。B-GAN可使用户的LAN扩展为移动的全球区域网GAN,既提供高质量全移动的ISDN接入,又提供移动IP业务的接入,并且还支持导航业务,扩大和增强导航信号的应用,它是将IT基础设施扩展成IT Network的重要举措。
2.区域卫星系统 2.1 Aces亚洲蜂窝卫星系统[4] Aces亚洲蜂窝卫星系统是第一个用同步卫星实现手持机蜂窝移动通信的系统。是一个很成功的个人卫星通信系统。它的设想是由印尼PSN公司提出来,它和美国马丁公司、菲律宾长途电话公司(PLDT)和泰国Jasmine海外公司合股,于1994年组建了Aces公司,2000年2月发射第一颗卫星GARUDA-1,定位于123°E覆盖西到印度、巴基斯坦,东到菲律宾、巴布亚、新几内亚,南到印尼、北到中国、日本。卫星重4.5吨,是马丁公司最大的卫星A2100AXX系列,卫星装有2个12米口径的天线(一收一发),对关口站通信用C频段,对用户通信用L频段,在L频段可提供73dBW的AEIRP,15.3dB/K的G/T值,能为200万用户开通11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