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物抒情托物言志作文教案
《托物言志》教案

【课题】主题写作-托物言志【课时】第1课时【课型】写作指导【制作人】吕娜【审核人】【学生姓名】【备课时间】2018.4.27【上课时间】2018.5.9【教学目标】1. 对托物言志这一写作手法有较全面的了解,能掌握托物言志的一些技巧。
【重点】2。
能把托物言志的写作技巧运用在写作中,写出质量较高的“托物言志”。
【难点】【教学过程】一、导入:欣赏歌曲《好大一棵树》提问:如何理解这首歌中的“大树”?它指的仅仅是自然界中的大树吗?二、“托物言志”概念解读:托物言志(“托":借、假托的意思)类文章,常把作者自己的“志”(志向、情趣、理想、追求)依托在某个具体之“物”上,所托之“物"一般是花、草、树、木,或是某一具体的物体。
这个“物"往往具有某种象征意义,成为作者的志趣、情感或理想的寄托者.作者的个人之“志”,便借助于这个具体之“物”来表达,以增强文章的感染力,表达也更巧妙、更完美.如“松、竹、梅”岁寒三友,常用于表示高洁的志向;“泥土"常用于抒发谦逊的情怀“;蜡烛”是无私奉献的代名词.三、写作方法指导:(一)如何立意:1。
通过某种事物描状,表现某类人或某个人的精神品质.2。
寓社会、世态、人生的某些哲理.a、写此物含彼意b、明写物暗喻人。
3。
要昭示人、感召人、激励人、鼓舞人生活、思考、斗争、前进。
4. 立意可发散性多元思维,从中选出最佳立意,也可逆向立意.(二)常用结构:1。
一般结构:开头(引出物)—-托物(描写物)——言志(由物及人升华主旨)——照应开头,收束全文.2。
“托物”部分,往往又由两部分构成:描写所托之物的外形特点、抒写所托之物的内在气质精神.评价等级:评价意见:3。
“言志"部分则一般有三部分:由物到人由人到人的精神由人的精神到人生感悟(当然,“言志"的这三部分并不是每篇文章里都有,也许有的文章只由物到赞人,也许有的文章有前两部分,也许有的文章只有最后的人生感悟部分,具体情况要具体分析.)(三)如何选材:可以是植物,可以是动物,甚至一种天文地理现象.四、托物言志诗词赏析:人们往往赋予花木以某种象征意义,比如“荷花”象征清白,“菊花"寓意高洁,“松树”代表坚贞。
中考语文作文系列第十七讲借景抒情,托物言志教案

借景抒情,托物言志知识要点:1、景物描写是作者思想感情的具体体现,具有说明事情发生的环境、烘托人物心情等作用。
2、借助具体的物象,含蓄地表达文章的主旨。
3、满怀真情,做到融情于物,借物抒情,使人能受到感染。
考试说明:1、写景三注意景物描写在记叙文写作中往往是必不可少的。
可是许多同学在写作中不懂得景物描写的特点,有的描写模糊不清,有的分不清主次,有的缺乏情感,出现了许多不应有的败笔。
那么,在记叙文的写作中应该怎样去描写自然景色呢?具体来说,景物描写应注意一下三个问题:(1)写景要有顺序。
人们观赏景物都有一定的规律:或定点环顾,或边走边看。
描写时也应该“顺其自然”。
例如老舍先生的《济南的冬天》一文,描写济南城周围的环境时写道:“小山把济南整个儿围个圈儿,只有北边缺点口儿。
这一圈小山在冬天特别可爱,好像把济南放在一个小摇篮里。
”景物描写与作者的定点鸟瞰相吻合,自然清晰,形象准确。
又如凡妮的《野景偶拾》一文,按照沿途所见,依次描写绕村的溪流,山梁的小路、盆地的高粱、山坡的谷穗、旷野的幽静、落日的霞光、宛如绸带的河流和公路、华美如贝雕的田野和山林。
移步换形,有如移舟前进,时过景迁,景观随之改换,给人一种身临其境之感。
(2)写景要有选择。
写景时应要有所取有所弃,抓住最能代表彼时彼地特征的景物加以描写,其它的景色则略写或不写。
老舍先生的《在烈日和暴雨下》,为了突出天气变化的过程,就着力描写了杨柳的动态:“一点风也没有时——枝条一动懒得动;有一点凉风时——枝条微微动了两下;风大起来时——柳条横着飞。
”通过杨柳的动态。
显示了风的从无到有、由小到大,而对暴风雨降临时其它景象的变化,作者作了简略处理。
这样,抓住特征,既形象地表现了天气变化的过程,又避免了描写的呆板重复,使得文字准确而精练。
(3)写景要有情致。
人们观赏景物总是要带有某种感情的。
因此,描写时也应该将这种感情一起表达出来,做到寓情于景,情景相映。
鲁迅先生的《故乡》一文,反映旧中国农村衰败萧条,日趋破产的悲惨景象时,笔下的景色是“苍黄的天空下,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没有一些活气。
《作文指导:托物言志借物抒情》教学设计

《作文指导:托物言志借物抒情》教学设计知识目标:了解托物言志的含义及“物”与“志”的相似点。
能力目标:了解托物言志的一般的写作思路,并能初步写简单的托物言志的文章,提高学生写作能力和技巧。
情感目标:增强学生写作兴趣,培养思考问题深度和广度。
教学重点即难点:学生能理清物与志的关系,能抓住物的特点多角度、多思维抒发情感表达志向。
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今天我们的学习目标就是了解托物言志文章一般的写作思路,并初步能写简单的托物言志的文章。
托物言志文章难点在于写景,教材的经典代表作宗璞的《紫藤萝瀑布》告诉我们,1、可以从不同角度写景,从生长过程、外部形体、表面色彩、形成条件、本质特征、相互关系等角度,这也是托物类作文审题立意的诱发点。
2、怎样来写景?用比喻、拟人等修辞和视觉、味觉、听觉不同的感觉器官描写。
并且课堂根据方法描写老树且进行了精彩的点评,做人要懂得感恩。
同学们写景描摹是托物言志文章的难点,这类文章写景状物不是目的,它是为抒情言志作铺垫的。
这节课重点要理清理清物与志的关系,要抓住物的特点多角度、多思维抒发情感表达志向,即如何言志。
这类文章写法有个关键点就是如何将物与志连接起来,运用“托物言志”的手法要注意:找准托物言志的“相似点”。
相似点即所咏之物与要表达的思想意义之间相通相似之处。
即“物”与“志”,“物”与“情”之间的内在联系。
描述时,自己的“志”要以“物”的特点为核心。
“物”要能表达自己的意愿。
齐读:“志”因“物”而具体,可观可触;“物”因“志”而生辉,人心动情怎样来找相似点呢理清“物”与“志”关系仅仅是理论,纸上谈兵,关键在于实践与操作。
二、实践运用1:物异志异1、范文引领,奇文共赏。
作者多角度地描写了盛开的紫藤萝,让作者感悟的了什么?------作者为什么会想到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但是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
有着怎样的相似点。
------花和人命运的相似。
也就是说都会遭遇不幸的时候,不能被厄运压倒,要对生命的长久保持坚定的信念。
借物抒情 托物言志

借物抒情托物言志---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二单元《借物抒情》写作导学案学校授课教师班级姓名学习目标:1、回顾单元阅读教学,感悟并理解借物抒情的写法,体会其表达效果。
2、结合范例,分析借物抒情的注意要点。
3、通过练笔,学会在习作中运用借物抒情的手法。
学习重点:1、回顾单元阅读教学,感悟并理解借物抒情的写法,体会其表达效果。
2、结合范例,分析借物抒情的注意要点。
学习难点:1、结合范例,分析借物抒情的注意要点。
2、通过练笔,学会在习作中运用借物抒情的手法。
学习方法: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学习过程:预习导学:片段练习:在你周围选取一处风景,回想一下:当你心情愉快时,这片风景给你的感受是怎样的?当你情绪低落时,又给你怎样的感受?发挥想象分别加以描写。
(各写150字左右)习作栏修改栏心情愉快时:情绪低落时:课堂学习:一、预习展示互动评议分享片段,互动评议。
(注意:描写中的借景抒情)二、合作交流探讨写法(一)回顾课文,理解写法A、像她这样的教师,我们怎么会不喜欢她,怎么会不愿意和她亲近呢?(魏巍《我的老师》)B、我们祖国的英雄儿女,将要学习你的榜样,像你一样的伟大坚强!(光未然《黄河颂》)C、鲁迅的《雪》通过描写的江南的雪,表现了作者,又描写朔方雪的的特点,抒发了。
D、纪伯伦的《浪之歌》,作者紧紧围绕海浪对海岸的爱情来写,实际上是为了抒发。
结合以上内容,我知道是直接抒情、是间接抒情。
以上间接抒情的共同特点都是采用了的手法。
这一写法,可以,使感情抒发得更加生动形象,细腻可感。
(二)分析例文,掌握写法在苍茫的大海上,狂风卷集着乌云。
在乌云和大海之间,海燕像黑色的闪电,在高傲的飞翔。
一会儿翅膀碰着波浪,一会儿箭一般地直冲向乌云,它叫喊着,——就在这鸟儿勇敢的叫喊声里,乌云听出了欢乐。
在这叫喊声里——充满着对暴风雨的渴望!在这叫喊声里,乌云听出了愤怒的力量、热情的火焰和胜利的信心。
(高尔基《海燕》)(1)选文《海燕》,赞美了英勇搏击风浪的海燕,实则表达了作者。
2021年《借物抒情》教学设计

2021年《借物抒情》教学设计2021年《借物抒情》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1、细心观察,学会抓住物的特点2、运用联想和想象,正反向思维的方法,挖掘事物的象征意义及内涵3、学会以物为手段进行抒情教学重点:细心观察,学会抓住物的特点运用联想和想象,正反向思维的方法,挖掘事物的象征意义及内涵教学难点:学会以物为手段进行抒情教学过程一、温故知,明晰概念1、习题导入请把左边和右边的相对应的项用线连起来。
白杨礼赞托物言志紫藤萝瀑布借物喻人爱莲说借物说理2阅读鲁迅的《雪》片段但是,朔方的雪花在纷飞之后,却永远如粉,如沙,他们决不粘连,洒在屋上,地上,枯草上,就是这样。
屋上的雪是早已就消化了的,因为屋里居人的火的温热。
别的,在晴天之下,旋风忽来,便蓬勃地奋飞……使太空旋转而且升腾地闪烁。
在无边的旷野上,在凛冽的天宇下,闪闪地旋转升腾着的是雨的精魂。
是的,那是孤独的雪,是死掉的雨,是雨的精魂。
读完这个选段的内容,说说它是怎样借物抒情的?(1)借的是什么物,物的特征是什么?(2)朔方的雪象征着什么?(3)选段借物抒发了怎样的感情?3概念界定借物抒情就是通过对某种事物的进行具体描写,来寄托某种感情的一种表现手法。
提示:物——(动物、植物、景物、日常生活之物)情——或来明自己的心志,或表达自己对自然对人生的感悟或抒发某种感情。
二、细心观察,挖掘物征1看图说话学生仔细观察图片,选择自己喜欢的一幅画,抓住物体的特征,挖掘物体的比喻意义、象征意义或者精神内涵,看图说话给出四幅图片分别是沙漠玫瑰、秤、翱翔的雄鹰、山核桃2教师点拨,激发思维如何挖掘事物的特点,真正的要用好这种手法,还需要注意些什么呢?(1)充分挖掘物的特征和内涵思考角度从物的外部形体去思考从物的形成条件去思考从物的本质去思考从物的生长过程去思考从物的相互关系去思考(2)运用联想和想象,架起桥梁联想是连接物与情之间的桥梁。
我们可以抓住物的特点,发现物的象征意义,向社会生活、人生感悟、生命价值等方面进行联想。
语文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物”尽其用——借物喻人 托物言志类群文导写

“物”尽其用——借物喻人、托物言志类文章群文导写设计者:博才咸嘉学校吴辉辉群文导写篇目《白杨》《白杨礼赞》《我心中的树根》《黄山绝壁松》《夹竹桃》执教年级:五年级教学目标:1.在群文阅读中感受阅读的乐趣,激发阅读的兴趣,体会借物喻人、托物言志类文章的表达特点。
2.找出各篇文章相关联的地方,引导学生了解作者所描写的事物所具有的特点,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感悟其中蕴含的人生哲理。
3.以阅读为平台,引导学生走进文本,真切地感悟“借物喻人”“托物言志”类文章表达方式的特点,尝试仿创“借物喻人”“托物言志”的文章。
教学重难点:感悟群文中所借之“物”与想要表达的“意”之间的联系,引导学生了解作者所描写的事物所具有的特点,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感悟其中蕴含的人生哲理,并进行写作。
教学过程:一. 学生活动《我说论语》——第19号李淳(《我说论语》是这个学期我们班开展的语文学习活动,课堂前面五分钟由学生讲论语,按照篇章和学号轮流进行,内容包括诵读、解释、小故事、赏析、拓展、背诵等,由孩子自主设计。
刚好这节课是第19号李淳同学来讲述,她讲述的是《论语学而》“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小结:感谢李淳同学带我们走进孔子的学习境界:温故而知新,温故是下功夫,凡事不下功夫,不可能有好的结果;知新是体悟,所谓书读百遍,其意自现,世间万物也是如此。
现在我们一起来回顾我们曾经学过的那些文章,看看是否会有新的感悟,新的收获。
1.观察图画:它们分别出自我们学过的哪篇文章?主要描写什么事物?表达了怎样的感情?(《梅花魂》《落花生》)它们在写法上有什么共同点呢?在文章中,像这样借某一事物的特点,来比喻人的一种品格,这种写法就叫做借物喻人。
(板书:借物喻人)二.借物喻人,循文解物1.阅读《白杨》,。
借物抒情托物言志作文PPT课件

四、过渡要自然
这类文章,要求作者插上想象的翅膀,上下 几千年,纵横数万里,信笔写来,舒卷自如。 这样写好像很散,但他却要求“神不散”, 因此要做到文章中除了有一根思想感情的红 线外,还需要有较明显的却又是自然的句、 段作为过渡。
落下来的树叶簇拥在一起,静静地 睡在了大树母亲的怀抱之下,我蹲下来, 仔细地视察,只见那枯黄的树叶在黑褐色 的泥土上,一动不动,突然看见,有的落 下早的树叶,已经有一部分逐渐融入到了 泥土之中,它们的身躯已化作养料给大树 生长的动力,等待明年春天的第二次萌发! 我顿时省悟了,枯叶不是没有价值的,它 们的凋零,只是为了第二次萌发,第二次 新生!
练一练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生命如花,芳香四溢。
当你凝视那些普通的生命,你会发现那些生命 正在静悄悄地开放,把芳香留给了世界。
当你追想那些远去的生命,你会发现虽然斯人 已逝,芳香仍旧弥散。
让我们感悟芬芳的人生,绽放生命的花朵,追 求生命的芳香!
请以“生命的芳香”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教学目标
学会选取某种事物,描画 它们的形态特征,并从中 发现一定的象征意义,借 此抒发自己的思想感情
例1:梅 (梅花香自苦寒来)
▪ 梅的简介
▪ 梅花又名“五福花”是中国传统名花, 她象征着快乐、幸福、长寿、顺利、和 平。梅花不仅是清雅俊逸的风度使古今 诗人画家为它赞美,更以它的冰肌玉骨、 凌寒留香被喻为民族的精华而为众人所 敬重。中国历代文人志士爱梅、颂梅者 极多。
……
▪ 上学的路上,看见一处路牙 石边开了一束小花,淡紫色的, 在几乎没有养料与阳光的条件下 卖力地、勇敢地、坚强地生长着, 它正朝太阳的方向倔强地昂着头, 它那不畏挫折、努力地想活出自 己风采的精神让我感动。
借物喻人托物言志PPT教案

五、写借物喻人托物言志的文章 要注意
1、首先要学会观察
观察的内容:事物的形状、色彩、 味道、质地、性质、用途……当 然,在不同的时间、地点观察, 观察的方位、角度不同,观察的 结果也完全不同。“横看成岭侧 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就很形 象地诠释了这第一9页/共问1是写作的基石,思考是写作的枢纽。可以说, 没有观察就没有写作的素材;没有思考就没有深刻隽 永的文章。马克思的座右铭:“思考一切!”爱因斯 坦:“学习知识,要思考,思考,再思考。”毛泽东: “多想出智慧。”孔子:“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 则殆。” 示例:下面就请同学们拿我们刚才观察到的事物进 行思考吧:(老师先举几个例子供学生参考)
第5页/共17页
四、托物言志作文的要点: 1、 精挑细选找准“物” 写托物言志的文章前,要进行一 番极认真极仔细的搜选,以便找 到一个足以寄托自己情感的 “物”。并且,此“物”要极生 动极形象,以便自己描写时极细 致极具体。 2、“志”“物”相通有交点 交点即所咏之物与所要表达的思
第6页/共17页
医上称可补气养血。俗话说的好“红花还得绿叶衬”,如果没有荷叶,荷花也就不 会是这样生机勃勃了。荷叶宽大,呈深绿色,让人看了有陶醉在大自然的感觉。
荷花从不和别的花争奇斗艳,也不和别的花比美,只是孤独地立在水中,默默
无闻地站着,站在水里,站在风里,站在雨里。送走一个晚霞,又迎来一个朝霞。 它的生命是很短暂的,只能过一个夏季。可人们都会记住它代表正直、光明、善良 与真诚的品质。
奉献是一种无私的美,它无声无息,但它就在我们的身边。哪有汽车的 笛鸣,哪就有警察的身影,不管风霜雨雪,不管严寒酷暑,他(她)都在坚 守岗位,吸进的是汽车的尾气,听见的是喇叭的噪音,嗅到的是尾气的异味, 而换来的却是交通的快捷通畅。这难道不也是一种奉献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借物抒情
面对生活的浩荡大泽,直接抒情就好比从桥上飞驰而过,借物抒情就好比乘一叶扁舟,听耳畔琴声悠扬,看湖面云影飘摇,一路前行,一路欣喜。
后者可以给我们更多的触动和感悟,让我们的生活之路多一些绿荫和花香。
我们今天就一起来领悟并运用借物抒情的写作手法。
1.感悟并理解借物抒情的写作手法。
2.运用借物抒情的写作手法写一篇作文。
一、文题展示
请运用借物抒情的手法,写成一篇600字以上的作文,题目自拟。
二、写作导航
1、什么叫借物抒情?
“借物抒情,”就是通过对某种事物(动物、植物等)的“形”进行形象具体的描绘,来表明自己的心志,展示自己的人生态度和对自然、人生的感悟、思考的一种表现手法。
这类文章写景状物不是目的,它是为抒情言志作铺垫的
2、古人借物抒情
借物抒情,是一种十分美妙的写作手法,它具有很强艺术感染力,从古至今很多文章里面都有借物抒情的运用。
(1)、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诗人借什么物抒什么情?
借对月亮的描写抒发诗人思念家乡的情感。
诗人为什么会看着月亮就会产生思乡情呢?
因为中秋月圆时正是万家团聚时,所以诗人看着皎洁的明月会情不自禁产生思乡之情。
(2)、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这两句诗又是借物的什么特点抒发诗人怎样的感情?
第一句是借桃花潭水的千尺深抒发诗人与汪伦之间的深厚友情;
第二句是说诗人的愁思就像这一江东流的春水绵绵不绝。
(3)、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
这个诗句又是借什么物抒什么情?
这里是借月亮的阴晴圆缺抒发人的悲欢离合之情。
景跟情感有什么联系?
描写的这个景物和要抒发的感情之间有一定的相似之处
3、课文中的借物抒情
《雪》中鲁迅更为看重的是一种独立与张扬的个性精神,像北方的雪一样,以孤独不妥协的姿态向世界宣告她的存在,那张扬的个性,像一个奔放的挑战者和战斗者,作者的感情在对北方雪的描写中得到深化。
《日》一文作者借飞蛾和夸父歌颂了不顾一切追求光明的精神,表露出不可遏制的为真理而勇于献身的思想,表达了为国家、为人民发光、发热,直到烧成灰烬的决心和意志。
《雷电颂》这篇散文诗,把屈原和风雷电融为一体,达到物我同化的境地,显示了追求光明,毁灭一切黑暗的力量,使屈原的形象成为光明与正义的化身,塑造了千古不朽的爱国者的形象。
《海燕》作者对海燕搏风击浪,勇敢、乐观、坚强的描写,赞扬了像“海燕”一样的无产阶级革命先驱者,鞭挞了“海鸥”“海鸭”“企鹅”式的形形色色自私、怯懦的不革命者以及以“乌云、狂风”为代表的反革命势力,表现了作者抑恶扬善、爱憎分明的情感态度
4、老师讲解:
借物抒情是散文常用的手法,一山一水,一草一木明月丽日,白云彩霞,瑞雪苍松等,往往承载着作者的无限情思和理想,鉴赏时不能拘泥于物象本身,而要通过物象的特点,由表象到思想,由有限到无穷,由具体到空灵,由物态到人情,实现物与态的融合美.
借物部分往往采用描写的表达方式,
抒情部分常常运用议论和抒情的表达方式
5、写好这类文章,要注意如下几点:
(一)、立意要明确
写好这类文章,关键要把握好“物”与“情”之间的对应点,即二者要有密切联系,彼此契合。
这类文章的写作,往往是作者从物的自然属性中发现了某种与人的社会属性——感情、品德、行为等相通或类似的东西,从而通过对物的人格化的描绘,或通过由物及情,由物及理,由物及意的联想,来抒发作者的某种感情,表达作者的思想、志趣或人生哲理等。
如纪伯伦的《浪之歌》,作者紧紧围绕海浪对海岸的爱情来写,实际上是为了抒发自己对祖国的情感。
(二)、描写要具体
借物是虚,抒情是实;前者是手段,后者是目的。
抽象的“情”只有借具体的浅近的“物”来表现,才能变得生动形象,易于领悟理解。
因此,要善于以所寄之“情”的形态、性质、情境等方面的特征,对“物”加以描绘和渲染,从而使“情”表现自然恰当。
描写“物”时可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将物的特征清晰地展示在读者面前,使人能见其形闻其声;要满怀真情,使人能受到感染;要把描写的重点放在与表现中心思想有联系的特征上;要善于选用词语,要善于运用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等。
(三)、议论要恰当
在记叙、描写中插入作者的看法,或是在记叙、描写的基础上进行总结性议论。
所谓恰当,一是议论不能没话找话,生拉硬扯,要做到确有见地;二是要以叙述、描写为基础,前后内容和谐统一;三是内容的深浅轻重要恰如其分,避免随意拔高;四是议论要从实际出发,当长则长,当短则短,适可而止。
三、例文引路
难忘家乡小巷
时间过得真快,转眼又到周末了,望着窗外皎洁的月光,我忽然想起家乡的小巷——那个曾留下我童年记忆的地方。
在我的印象中,家乡的小巷是美丽无比的。
它四通八达,幽深曲折,宛若一张脉络分明的网。
每一条小巷都铺着青石板,两边是低矮而拥挤的小阁楼,屋檐向前挑着,显得古朴、典雅,似乎与外面的喧闹、繁华极不协调。
当你独行在小巷,听着脚踏青石板发出的“啪啪”声和水滴敲击石板的声音,向前望,小巷尽头透着时隐时现的灯光,你会忽然感到一阵舒畅,一阵温馨。
一切都是那么清新、自然,没有任何修饰。
小巷里的热闹景象是永远让人怀念的。
每到傍晚,当忙碌了一天的人们回到家时,听吧,小巷会奏出一首锅碗瓢盆交响曲。
接着,一股夹杂着各种味道的气味便弥漫在狭窄的小巷中了。
孩子们在天井里追逐打闹:有的逗着小狗乱窜,有的不亦乐乎地斗蛐蛐,有的蹑手蹑脚地偷摘老头们的鸟笼……嬉笑打闹一时间为平静的小巷注入了活力。
主妇们在低矮的阁楼里做饭,不一会儿,肉香、蛋香以及混杂的香气一起一个劲儿地侵入你的口鼻,令人馋涎欲滴。
老头们仰面躺在太师椅上,悠然地听着收音机里传出的戏曲,不时地哼上几句……此时,小巷又像一幅风情画,没有什么大红大绿,却透着一股朴实——朴实的人,朴实的生活。
我小时候安静地躺在奶奶怀里乘凉的情景又不知不觉地浮现在眼前。
晚上,人们大都要歇了,小巷一时显得很寂静,只有一些小虫仍然不闲着。
我依偎在奶奶怀中,望着黑洞洞的小巷,似乎没有尽头。
这时,月亮已不知不觉地爬上来,淡淡的月光泻在石板路上,像一盆水泼在上面,静静地流淌。
奶奶一边轻轻摇着蒲扇,一边哼着儿歌。
一阵微风和着花儿淡淡的清香拂过面庞,我真要醉了。
小巷仿佛是大海中漂着的一叶小舟,而我就躺在它的怀抱中。
月光为我盖上一层薄被,船在轻轻摇动,我的心也随之微微荡漾……
窗外虫声啾啾,拉回了我那遥远的思绪。
我离开家乡已好几年了,再也听不见那熟悉的声音,再也看不到那熟悉的小巷了。
小巷还在吗?奶奶依旧在月夜下哼着儿歌吗?小巷还在,不过奶奶更老了;小巷还在,不过我已难得再见了,只有月光依旧皎洁明亮。
我什么时候再回到家乡的小巷呢?
【名师点评】这是一篇优美的借物抒情的佳作。
文章由表及里,由物到人,抒发了对家乡及亲人的思念之情,感染力极强。
这篇文章写作上一个鲜明的特点就是描写细腻优美,给人以非常形象具体的感受。
文章描写小巷既调动了各种感觉来展现小巷的特点,又综合运用各种修辞手法来突出小巷的特征,读来我们也仿佛置身于小巷之中,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
四、作文训练:
题目:_________牵动我的情思
在我们的周围,在我们最熟悉的校园有没有一种事物引发你的思考和感悟呢?请以校园中的某一种物或某一处景为题完成一篇文章。
提示:把文题填充完整,如落叶、小草、台阶、跑道……
要求:
1、多留心身边事物。
善于发现并捕捉最能触动自己心灵的“亮点”,写出自己真切的感受。
2、善于捕捉事物的特征,善于对“物”的特征作细致描绘,抓住事物的特征赋予其一定的象征意义,巧妙地寄托自己的情感和理念。
3、运用细致而富于表现力的语言描摹事物,在富有层次的描写中把感情恰当地融入到事物中,抒发情感。
4、有创意地表达,进行发散思维训练,从广泛的人生现象中透视深刻的人生哲理。
作文讲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