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防洪规划编制大纲

合集下载

城市防洪应急预案编制大纲

城市防洪应急预案编制大纲

城市防洪应急预案编制大纲一、前言1.1 编制目的本文档旨在为城市防洪工作提供一个完备的应急预案编制大纲,以提高城市防洪工作的效率和应对洪水灾害的能力。

1.2 适用范围本预案适用于城市防洪工作的各个阶段,包括预防、监测、预警、应急处置等各个环节。

二、预案编制原则2.1 综合性原则预案编制应综合考虑城市防洪工作的各个方面,包括自然环境、社会经济等因素,全面提升城市抵御洪水灾害的能力。

2.2 科学性原则预案编制应基于充分的科学研究和技术支持,确保预案的科学性和可行性。

2.3 及时性原则预案编制应密切跟踪天气变化和水文信息,及时制定预警措施,确保预案能够及时生效。

2.4 效益性原则预案编制应遵循经济合理性原则,既要确保抵御洪水灾害的效果,又要考虑成本和资源的利用效率。

三、预防措施3.1 城市规划根据地理条件和历史洪水灾害经验,合理规划城市的布局和建设,将低洼地区、河道周边等易受洪水侵袭的区域作为禁建区,并加强城市防洪设施的建设。

3.2 河道整治对城市内的主要河道进行淤积物清理、河道拓宽等工作,加强河道的容水能力,保证洪水排泄通畅。

3.3 水库建设建设和修复水库,提高水库的蓄水能力,利用水库控制洪峰流量,减轻洪水灾害的影响。

3.4 防汛设施建设加强城市防洪设施的建设,包括堤防、水闸、排涝设施等,确保洪水来袭时能有效防御和排除洪水。

四、监测与预警4.1 水文监测建立完善的水文监测网络,监测城市水位、降雨情况、河道流量等关键指标,及时掌握洪水形势。

4.2 气象监测建立完善的气象监测系统,监测降雨量、风力等气象参数,为洪水预警提供及时准确的数据支持。

4.3 预警发布根据水文和气象监测数据,及时发布洪水预警,包括预警等级、预计洪水的时间和范围等信息,以便相关部门和居民做好应对措施。

五、应急处置5.1 人员组织建立健全的城市防洪应急管理机制,明确各级应急指挥部职责和协作关系,组织相关人员进行培训和演练,提高应急处置能力。

城市防洪应急预案编制大纲

城市防洪应急预案编制大纲

附件2城市防洪应急预案编制大纲国家防汛抗旱指挥部办公室二○○六年二月目录1 总则1.1 编制目的1.2 编制依据1.3 适用范围1.4 工作原则2 城市概况2.1 自然地理2.2 社会经济2.3 洪涝风险分析2.4 洪涝防御体系2.5 重点防护对象3 组织体系与职责3.1 指挥机构3.2 成员单位职责3.3 办事机构4 预防与预警4.1 预防预警信息4.2 预警级别划分4.3 预防预警行动4.4 主要防御方案5 应急响应5.1 应急响应的总体要求5.2 应急响应分级与行动5.3 主要应急响应措施5.4 应急响应的组织工作5.5 应急响应结束6 应急保障6.1 通信与信息保障6.2 抢险与救援保障6.3 供电与运输保障6.4 治安与医疗保障6.5 物资与资金保障6.6 社会动员保障6.7 宣传、培训和演习7 后期处置7.1 灾后救助7.2 抢险物资补充7.3 水毁工程修复7.4 灾后重建7.5 保险与补偿7.6 调查与总结8 附则8.1 名词术语定义8.2 预案管理与更新8.3 奖励与责任追究8.4 预案解释部门8.5 预案实施时间附录1 附图2 附表3 附件1 总则1.1 编制目的做好城市洪涝、山洪、台风暴潮等灾害事件的防范与处置工作,保证城市抗洪抢险救灾工作高效有序进行,最大限度地减少人员伤亡和灾害损失,保障城市经济社会安全稳定和可持续发展。

1.2 编制依据《防洪法》、《水法》、《防汛条例》等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国家制订的有关方针政策;国务院《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国家防汛抗旱应急预案》;流域规划及城市防洪规划等专业规划;已批准的防洪调度方案、流域防洪预案及上一级或同级人民政府和有关部门制定的防洪预案等。

1.3 适用范围适用于自然或人为因素导致的城市市区内洪水(含江河洪水、冰凌洪水以及山洪等)、暴雨渍涝、台风暴潮等灾害事件的防御和处置。

1.4 工作原则贯彻以人为本的方针和行政首长负责制;坚持以防为主、防抢结合;坚持因地制宜、突出重点;坚持统一领导、统一指挥、统一调度;坚持服从大局、分工合作、各司其职;坚持公众参与、军民联防;坚持工程与非工程措施相结合等原则。

城市防洪应急预案编制大纲设计

城市防洪应急预案编制大纲设计

城市防洪应急预案编制大纲目录1总则1.1编制目的1.2编制依据1.3适用范围1.4工作原则2城市概况2.1自然地理2.2社会经济2.3洪涝风险分析2.4洪涝防御体系2.5重点防护对象3组织体系与职责3.1指挥机构3.2成员单位职责3.3办事机构4预防与预警4.1预防预警信息4.2预警级别划分4.3预防预警行动4.4主要防御方案5应急响应5.1应急响应的总体要求5.2应急响应分级与行动5.3主要应急响应措施5.4应急响应的组织工作5.5应急响应结束6应急保障6.1通信与信息保障6.2抢险与救援保障6.3供电与运输保障、6.4治安与医疗保障6.5物资与资金保障6.6社会动员保障6.7宣传、培训和演习7后期处置7.1灾后救助7.2抢险物资补充7.3水毁工程修复7.4灾后重建7.5保险与补偿7.6调查与总结8附则8.1名词术语定义8.2预案管理与更新8.3奖励与责任追究8.4预案解释部门8.5预案实施时间附录1附图2附表3附件l总则1.1编制目的做好城市洪涝、山洪、台风暴潮等灾害事件的防范与处置工作,保证城市抗洪抢险救灾工作高效有序进行,最大限度地减少人员伤亡和灾害损失,保障城市经济社会安全稳定和可持续发展。

1.2编制依据《防洪法》、《水法》、《防汛条例》等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国家制订的有关方针政策;国务院《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国家防汛抗旱应急预案》;流域规划及城市防洪规划等专业规划;已批准的防洪调度方案、流域防洪预案及上一级或同级人民政府和有关部门制定的防洪预案等。

1.3 适用范围适用于自然或人为因素导致的城市市区内洪水(含江河洪水、冰凌洪水以及山洪等)、暴雨渍涝、台风暴潮等灾害事件的防御和处置。

1.4工作原则贯彻以人为本的方针和行政首长负责制;坚持以防为主、防抢结合;坚持因地制宜、突出重点;坚持统一领导、统一指挥、统一调度;坚持服从大局、分工合作、各司其职;坚持公众参与、军民联防;坚持工程与非工程措施相结合等原则。

城市排水(雨水)防洪综合规划编制大纲

城市排水(雨水)防洪综合规划编制大纲

城市排水(雨水)防涝综合规划编制大纲第一部分规划编制大纲一、规划背景与现状概况(一)规划背景1.区位条件2.地形地貌3.地质水文4.经济社会概况5.上位规划概要6.相关专项规划概要(二)城市排水防涝现状及问题分析1.城市排水防涝现状2.问题及成因分析二、城市排水防涝能力与内涝风险评估(一)降雨规律分析与下垫面解析(二)城市现状排水系统能力评估1.排水系统总体评估2.现状排水能力评估(三)内涝风险评估与区划三、规划总论(一)规划依据(二)规划原则(三)规划范围(四)规划期限(五)规划目标(六)规划标准1.雨水径流控制标准2.雨水管渠、泵站及附属设施设计标准3.城市内涝防治标准(七)系统方案四、城市雨水径流控制与资源化利用(一)径流量控制(二)径流污染控制(三)雨水资源化利用五、城市排水(雨水)管网系统规划(一)排水体制(二)排水分区(三)排水管渠(四)排水泵站及其他附属设施六、城市防涝系统规划(一)平面与竖向控制(二)城市内河水系综合治理(三)城市防涝设施布局1.城市涝水行泄通道2.城市雨水调蓄设施(四)与城市防洪设施的衔接七、近期建设规划八、管理规划(一)体制机制(二)信息化建设(三)应急管理九、保障措施(一)建设用地(二)资金筹措(三)其他十、附件(一)近期建设任务与投资列表(二)规划附图要求第二部分关于规划编制大纲的说明一、规划背景与现状概况(一)规划背景1.区位条件描述城市位置与区位情况。

2.地形地貌描述城市地形地貌概况。

3.地质水文描述城市气候、降雨、土壤和地质等基本情况。

4.经济社会概况描述城市人口、经济社会情况等。

5.上位规划概要(1)城市性质、职能、结构、规模等内容。

(2)城市发展战略和用地布局等内容。

(3)城市总体规划中与城市排水防涝相关的绿地系统规划、城市排水工程规划、城市防洪规划等内容。

6.相关专项规划概要重点分析城市防洪规划、城市竖向规划、城市绿地系统专项规划、城市道路(交通)系统规划、城市水系规划等与城市排水与内涝防治密切相关的专项规划的内容。

城市防洪应急预案编制大纲设计

城市防洪应急预案编制大纲设计

城市防洪应急预案编制大纲目录1总则1.1编制目的1.2编制依据1.3适用范围1.4工作原则2城市概况2.1自然地理2.2社会经济2.3洪涝风险分析2.4洪涝防御体系2.5重点防护对象3组织体系与职责3.1指挥机构3.2成员单位职责3.3办事机构4预防与预警4.1预防预警信息4.2预警级别划分4.3预防预警行动4.4主要防御方案5应急响应5.1应急响应的总体要求5.2应急响应分级与行动5.3主要应急响应措施5.4应急响应的组织工作5.5应急响应结束6应急保障6.1通信与信息保障6.2抢险与救援保障6.3供电与运输保障、6.4治安与医疗保障6.5物资与资金保障6.6社会动员保障6.7宣传、培训和演习7后期处置7.1灾后救助7.2抢险物资补充7.3水毁工程修复7.4灾后重建7.5保险与补偿7.6调查与总结8附则8.1名词术语定义8.2预案管理与更新8.3奖励与责任追究8.4预案解释部门8.5预案实施时间附录1附图2附表3附件l总则1.1编制目的做好城市洪涝、山洪、台风暴潮等灾害事件的防范与处置工作,保证城市抗洪抢险救灾工作高效有序进行,最大限度地减少人员伤亡和灾害损失,保障城市经济社会安全稳定和可持续发展。

1.2编制依据《防洪法》、《水法》、《防汛条例》等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国家制订的有关方针政策;国务院《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国家防汛抗旱应急预案》;流域规划及城市防洪规划等专业规划;已批准的防洪调度方案、流域防洪预案及上一级或同级人民政府和有关部门制定的防洪预案等。

1.3 适用范围适用于自然或人为因素导致的城市市区内洪水(含江河洪水、冰凌洪水以及山洪等)、暴雨渍涝、台风暴潮等灾害事件的防御和处置。

1.4工作原则贯彻以人为本的方针和行政首长负责制;坚持以防为主、防抢结合;坚持因地制宜、突出重点;坚持统一领导、统一指挥、统一调度;坚持服从大局、分工合作、各司其职;坚持公众参与、军民联防;坚持工程与非工程措施相结合等原则。

城市防汛应急预案大纲范本

城市防汛应急预案大纲范本

城市防汛应急预案大纲范本一、编制目的为了有效预防、及时应对汛期自然灾害,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降低损失,特制定本预案。

二、适用范围本预案适用于本地区范围内应对汛期灾害的预防与处置。

三、工作原则1. 以人为本,安全第一。

2. 预防为主,防抢结合。

3. 统一指挥,分级负责。

4. 属地管理,条块结合。

5. 军民结合,联动协作。

6. 专群结合,保障有力。

四、组织结构1. 防汛指挥部:负责组织指挥防汛救灾工作。

2. 防汛办公室:负责汛期值班、通信联络、信息收集等工作。

3. 各部门职责:分工负责,落实各项防汛任务。

五、预防措施1. 加强领导,重点防范,对防汛防地质灾害实行专项治理。

2. 定期检查,发现隐患及时整改。

3. 建立健全观测体系,及时掌握汛情变化。

4. 完善排水设施,提高排水能力。

5. 加强宣传教育,提高群众防汛意识。

六、应急响应1. 蓝色预警:12小时内降雨量将达50毫米或已达50毫米以上,启动级应急响应。

2. 黄色预警:6小时内降雨量将达50毫米或已达50毫米以上,启动级应急响应。

七、应急措施1. 各级领导到岗,保持24小时通讯畅通。

2. 分析汛情,进行防汛抢险指挥决策。

3. 密切关注雨情、汛情和灾情变化,及时研究对策。

4. 启动应急抢险队伍,开展抢险救援工作。

5. 及时疏散危险区域群众,确保人民生命安全。

八、物资保障1. 准备充足的防汛物资,包括抢险设备、材料等。

2. 确保抢险车辆随时待命。

九、后期处置1. 汛情结束后,对防汛工作进行总结评估。

2. 对受灾群众进行救助和慰问。

3. 及时消除灾后隐患,恢复城市正常秩序。

十、培训和演练1. 定期组织防汛培训,提高防汛队伍素质。

2. 定期开展防汛演练,检验预案可行性。

本预案旨在确保城市防汛工作高效有序进行,最大程度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支持和保障。

城市防洪应急预案编制大纲

城市防洪应急预案编制大纲

城市防洪应急预案编制大纲(总10页)-CAL-FENGHAI.-(YICAI)-Company One1-CAL-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请直接删除城市防洪应急预案编制大纲目录1总则1.1编制目的1.2编制依据1.3适用范围1.4工作原则2城市概况2.1自然地理2.2社会经济2.3洪涝风险分析2.4洪涝防御体系2.5重点防护对象3组织体系与职责3.1指挥机构3.2成员单位职责3.3办事机构4预防与预警4.1预防预警信息4.2预警级别划分4.3预防预警行动4.4主要防御方案5应急响应5.1应急响应的总体要求5.2应急响应分级与行动5.3主要应急响应措施5.4应急响应的组织工作5.5应急响应结束6应急保障6.1通信与信息保障6.2抢险与救援保障6.3供电与运输保障、6.4治安与医疗保障6.5物资与资金保障6.6社会动员保障6.7宣传、培训和演习7后期处置7.1灾后救助7.2抢险物资补充7.3水毁工程修复7.4灾后重建7.5保险与补偿7.6调查与总结8附则8.1名词术语定义8.2预案管理与更新8.3奖励与责任追究8.4预案解释部门8.5预案实施时间附录1附图2附表3附件l总则1.1编制目的做好城市洪涝、山洪、台风暴潮等灾害事件的防范与处置工作,保证城市抗洪抢险救灾工作高效有序进行,最大限度地减少人员伤亡和灾害损失,保障城市经济社会安全稳定和可持续发展。

1.2编制依据《防洪法》、《水法》、《防汛条例》等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国家制订的有关方针政策;国务院《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国家防汛抗旱应急预案》;流域规划及城市防洪规划等专业规划;已批准的防洪调度方案、流域防洪预案及上一级或同级人民政府和有关部门制定的防洪预案等。

1.3 适用范围适用于自然或人为因素导致的城市市区内洪水(含江河洪水、冰凌洪水以及山洪等)、暴雨渍涝、台风暴潮等灾害事件的防御和处置。

1.4工作原则贯彻以人为本的方针和行政首长负责制;坚持以防为主、防抢结合;坚持因地制宜、突出重点;坚持统一领导、统一指挥、统一调度;坚持服从大局、分工合作、各司其职;坚持公众参与、军民联防;坚持工程与非工程措施相结合等原则。

城市防洪应急预案编制大纲

城市防洪应急预案编制大纲

附件2城市防洪应急预案编制大纲国家防汛抗旱指挥部办公室二○○六年二月目录1 总则1.1 编制目的1.2 编制依据1.3 适用范围1.4 工作原则2 城市概况2.1 自然地理2.2 社会经济2.3 洪涝风险分析2.4 洪涝防御体系2.5 重点防护对象3 组织体系与职责3.1 指挥机构3.2 成员单位职责3.3 办事机构4 预防与预警4.1 预防预警信息4.2 预警级别划分4.3 预防预警行动4.4 主要防御方案5 应急响应5.1 应急响应的总体要求5.2 应急响应分级与行动5.3 主要应急响应措施5.4 应急响应的组织工作5.5 应急响应结束6 应急保障6.1 通信与信息保障6.2 抢险与救援保障6.3 供电与运输保障6.4 治安与医疗保障6.5 物资与资金保障6.6 社会动员保障6.7 宣传、培训和演习7 后期处置7.1 灾后救助7.2 抢险物资补充7.3 水毁工程修复7.4 灾后重建7.5 保险与补偿7.6 调查与总结8 附则8.1 名词术语定义8.2 预案管理与更新8.3 奖励与责任追究8.4 预案解释部门8.5 预案实施时间附录1 附图2 附表3 附件1 总则1.1 编制目的做好城市洪涝、山洪、台风暴潮等灾害事件的防范与处置工作,保证城市抗洪抢险救灾工作高效有序进行,最大限度地减少人员伤亡和灾害损失,保障城市经济社会安全稳定和可持续发展。

1.2 编制依据《防洪法》、《水法》、《防汛条例》等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国家制订的有关方针政策;国务院《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国家防汛抗旱应急预案》;流域规划及城市防洪规划等专业规划;已批准的防洪调度方案、流域防洪预案及上一级或同级人民政府和有关部门制定的防洪预案等。

1.3 适用范围适用于自然或人为因素导致的城市市区内洪水(含江河洪水、冰凌洪水以及山洪等)、暴雨渍涝、台风暴潮等灾害事件的防御和处置。

1.4 工作原则贯彻以人为本的方针和行政首长负责制;坚持以防为主、防抢结合;坚持因地制宜、突出重点;坚持统一领导、统一指挥、统一调度;坚持服从大局、分工合作、各司其职;坚持公众参与、军民联防;坚持工程与非工程措施相结合等原则。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目录
第一章城市概况 (1)
第一节自然概况 (1)
第二节社会经济概况 (1)
第二章防洪、治涝现状和存在问题 (2)
第一节洪涝灾害 (2)
第二节防洪治涝现状 (2)
第三节存在问题 (2)
第三章规划目标和原则 (3)
第一节规划依据 (3)
第二节规划目标 (3)
第二节规划原则 (3)
第四章防洪、治涝水文分析计算 (3)
第一节设计暴雨 (4)
第二节设计洪水 (4)
第三节设计潮水位 (4)
第四节治涝水文 (4)
第五章防洪工程设施规划 (5)
第一节防洪规划方案 (5)
第二节防洪工程措施 (6)
第三节清障规划 (6)
第六章治涝工程设施规划 (7)
第一节治涝规划方案 (7)
第二节治涝工程设施 (7)
第七章非工程设施规划 (8)
第一节防洪、治涝指挥系统 (8)
第二节防洪、治涝预案 (8)
第三节防灾、减灾 (8)
第八章管理规划 (9)
第一节管理体制和机构设置 (9)
第二节管理设施 (9)
第三节调度规划和管理经费 (9)
第九章环境影响评价 (10)
第十章投资估算 (10)
第十一章经济评价 (11)
第一节费用 (11)
第二节效益 (11)
第三节经济评价 (11)
第十二章规划实施意见和建议 (11)
附录、附图 (12)
专题报告和附件 (12)
《城市防洪规划编制大纲》(修订稿)
【前言】规划编制简况
【提要】规划主要内容
第一章城市概况
第一节自然概况
城市的地理位置和面积;
所在地区的地形、地貌、地质、土壤和气候等自然概况;
市区及周边地区内影响城市防洪治涝安全的主要江、河、湖、海等的分布、演变情况、水文特征。

第二节社会经济概况
城市发展沿革;
现状行政区划、人口、耕地,固定资产、国民生产总值等社会经济简况;
1
在国家、地区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
城市社会经济发展状况,城市总统规划。

第二章防洪、治涝现状和存在问题
第一节洪涝灾害
以往洪、涝、潮灾害简况;
历史上主要洪涝年份的雨情、水情和灾情,对城市发展的影响。

第二节防洪治涝现状
影响城市防洪治涝安全的有关河道、湖泊、水库、蓄滞洪区等的情况;
防洪、治涝、排水、防潮工程设施和非工程措施建设情况;
城市防洪、治涝、排水、防潮的现状能力和标准,历史大洪水再现时可能出现的水情和灾害。

第三节存在问题
2
第三章规划目标和原则
第一节规划依据
有关江河流域、地区的防洪规划概况和对该城市的防洪、治涝岸坡;
城市总体规划对城市防洪、治涝的要求和相关的规划内容;
有关法律、法规和规程、规范。

第二节规划目标
规划的地区范围和防洪、治涝、防潮目标;
规划水平年(与江河流域或地区规划、城市总体规划等相协调);
防洪、治涝、防潮标准的选定。

第二节规划原则
第四章防洪、治涝水文分析计算
3
第一节设计暴雨
暴雨观测、调查资料;
暴雨成因和特性;
历史大暴雨;
设计暴雨分析计算方法;
不同历时设计暴雨计算成果;
第二节设计洪水
有关江河洪水观测、调查资料,洪水成因和特性;
所在地区历史大洪水的雨情和水情;
设计洪水计算方法;
设计洪水计算成果;
人类活动对洪水影响的分析研究;
第三节设计潮水位
潮水位观测、调查资料;
潮汐、波浪特性;
历史大风暴潮的风情、雨情、潮情和海浪;
设计潮水位分析计算方法和成果;
第四节治涝水文
市区涝水观测资料,内涝成因和特性;
4
所在地区历史上大涝年的雨情和城市涝情;
治涝水文分析计算方法;
治涝水文计算成果;
人类活动对涝水影响的分析研究。

第五章防洪工程设施规划
第一节防洪规划方案
历史上城市防洪、防潮、防凌方略和规划概况;
防洪、防潮、防凌的对策和措施研究;
有关河道、海岸等的演变规律分析;
可能采用的水库、堤防、分洪道、蓄滞洪区、挡潮闸等工程措施研究,防洪、防潮、防凌规划方案的拟定;
规划方案的洪水调节、洪水演算、设计洪水位和设计洪水水面线推算,以及设计潮水位、波浪爬高等防洪、防潮设计;
规划方案的分析、论证、比选;
选定的防洪工程设施规划方案;
超标准洪水的对策和措施。

5
第二节防洪工程措施
地质勘探、试验资料,主要防洪工程设施的工程地质和水文地质条件,地质基本烈度;
新建、改建、扩建和加高、加固的防洪工程设施,分洪口门以及配套、补偿工程设施等的选址;
堤线走向和河道治导线等的拟定;
工程等级和设计标准;
主要防洪工程设施的参数和控制运用规定;
初拟防洪库容、挡潮闸、分洪道、堤防、河道整治工程和护岸等工程设施的设计方案;
根据《防洪法》初步拟定的规划保留区范围;
工程量和主要建筑物材料估算;
挖压占地和影响的人口等,补偿措施。

第三节清障规划
河道、河口和行洪区行洪、排涝障碍情况调查;
清障原则和措施;
清障规划;
洲滩开发利用规划和管理。

6
第六章治涝工程设施规划
第一节治涝规划方案
城市排水管网和排涝系统;
治涝对策研究;
治涝分区和排涝任务;
可采用的截流、滞蓄、自排、提排等治涝措施研究、治涝规划方案的拟定;
规划方案的洪涝、涝潮遭遇,涝水滞蓄、调节,设计排涝水位、排涝河道设计水面线等分析计算;
治涝规划方案的分析、论证和比选;
选定的治涝工程设施规划方案。

第二节治涝工程设施
主要治涝工程设施的工程地质、水文地质条件,地震基本烈度等;
新建、改建、扩建和加高、加固的排水管网、治涝工程设施以及配套和补偿工程设施等的选址;
排涝河道治理方案和堤线的选择;
工程等级和设计标准;
主要排水、治涝工程设施的参数和控制运用规定;
初拟的主要排水、治涝工程设施的设计方案;
7
工程量和主要建筑材料估算;
挖压占地和影响的人口等,补偿措施。

第七章非工程设施规划
第一节防洪、治涝指挥系统
系统现状和存在问题;
通信网络;
防洪、治涝指挥系统
预警预报系统;
决策支持系统。

第二节防洪、治涝预案
不同量级洪水、暴雨的预防对策和措施;
撤退、转移、安置方案;
防汛、治涝、抢险、救灾组织。

第三节防灾、减灾
洪水风险图;
8
不同量级洪水、暴雨灾情评估;
减灾措施;
防洪基金和洪水保险等。

第八章管理规划
第一节管理体制和机构设置
管理体制;
管理机构设置和任务,管理人员编制。

第二节管理设施
水文观测设施;
主要工程设施,建筑物的观测设施;
运行管理维护设施。

第三节调度规划和管理经费
主要工程设施调度运用规程;
运行、管理、维修所需经费及来源。

9
第九章环境影响评价
城市环境现状;
规划方案改善对环境的有利影响;
规划方案对环境可能带来的不利影响;
缓解和补偿对环境不利影响的措施预建议;
规划方案对环境影响的初步评价。

第十章投资估算
投资估算的依据和方法;
规划方案投资估算;
投资分摊和资金筹措意见;
10
第十一章经济评价
第一节费用
工程设施投资;
运行、管理、维护费用。

第二节效益
减免洪、涝灾害损失和减少防汛费用等经济效益的分析估算;
规划方案的社会效益和改善生态、环境的效益分析。

第三节经济评价
经济评价方法;
经济分析计算;
规划方案经济合理性评价。

第十二章规划实施意见和建议
规划实施意见;
问题和建议。

11
附录、附图
重要的城市社会经济等基础资料;
城市防洪、治涝规划方案和主要工程设施技术经济特征;
现状和规划的城市防洪、治涝工程设施和排水管网分布图;
河道、堤防纵横断面图等重要规划图;
主要工程设施设计图;
根据《防洪法》初步拟定的规划保留区范围图。

专题报告和附件
重要的专题报告和试验报告;
有关的重要文件、资料。

1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