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汉语“名转形”现象研究综述

合集下载

现代汉语动名互转的认知研究

现代汉语动名互转的认知研究

现代汉语动名互转的认知研究现代汉语中,动词和名词之间的相互转换现象广泛存在,这种动名互转现象在语言学研究中具有重要意义。

从认知语言学角度来看,动名互转现象反映了人类语言的一大特征,即语言的灵活性和创造性。

本文将从认知语言学角度分析现代汉语动名互转的原理和机制,探讨其表现形式和特点,并分析其应用场景和实际意义。

认知语言学认为,语言不是一个自足的体系,而是人类认知能力和文化环境的产物。

在动名互转现象中,动词和名词之间的转换不是随意的,而是有理据的,这种理据源于人们的认知方式和经验。

当人们用动词描述某个过程或行为时,实际上是在将这个过程或行为“名词化”,反之亦然。

例如,“吃饭”是一个动作,但当我们将它转换为“饭吃”时,它就变成了一个名词。

这种转换不仅改变了词语的词性,而且改变了词语的意义。

在现代汉语中,动词转换为名词的现象很常见。

这种转换通常是通过在动词后面加上一个后缀来实现的,如“-tion”、“-ing”等。

例如,“吃饭”可以转换为“饭吃”,“唱歌”可以转换为“歌唱”。

还有一些动词可以通过语意和语境的转变来转换为名词,如“游泳”可以指游泳这个动作,也可以指游泳这个运动项目。

与动词转换为名词类似,现代汉语中名词转换为动词的现象也很常见。

这种转换通常是通过在名词后面加上一个后缀来实现的,如“-ize”、“-ify”等。

例如,“饭吃”可以转换为“吃饭”,“歌唱”可以转换为“唱歌”。

还有一些名词可以通过语意和语境的转变来转换为动词,如“篮球”可以指打篮球这个动作,也可以指打篮球这个运动。

现代汉语动名互转现象广泛应用于日常生活、文学作品、新闻报道等领域。

例如,在新闻报道中,经常使用动词描述一个事件或行为,但在某些情况下,为了强调事件的客观性和准确性,可能会将动词转换为名词,如“警方击毙三名犯罪嫌疑人”可以转换为“三名犯罪嫌疑人被警方击毙”。

这种转换可以更直观地呈现事件的客观事实,避免主观性和歧义。

现代汉语动名互转现象在文学作品中的应用也很广泛。

现代汉语名转形现象发生机制探究

现代汉语名转形现象发生机制探究

现力 , 人们便采取 了各种 各样 的手段 方式 。其 中, 语 法方面促使指称性的词语 向述谓性 的词语 转移 , 即成
他 的美学理论有一个非常有名 的命题 : 美就是理 念的 感性显现 。马克思 主义将 该命题 的基 础具体 形象 地 表述为 , 人的正确认识 往往要 通过两条道路 : 一是 “ 完 整的表象蒸发 为 由具体 到抽 象 的规定 ” 一 是 “ , 抽象
( 理性与感性的纠 葛 一) 人类 以语言作 为 自己最 有效 的工具来 认识 世 界
和反 映 对 世 界 的认 识 。 在 这 个 过 程 中 , 观 和 主 观 、 客
理性和感性之间 的矛 盾始终 困扰 着人们 的认识 和反 映本身。 列 宁指 出 : 任何 词 ( 语 ) 已经是 在 概 括。 “ 言 都 ”
周 翠 英
( 平顶 山学院 , 南 平 顶 山 470 ) 河 600
摘 要: 现代 汉语 中存在 着大量的名转 形现 象, 而特 定的结构模 更为名词 向形容 词的转 变提 供 了一定
的句法基础 。 名转形 的发 生具有 固定性和 典型性 。名转形现 象的发 生主要表现在 心理机 制和认知机 制上。理 使 性与感性 的纠 葛、 想机 制是 名转形发 生的心理 基础 , 转喻 ” “ 联 而“ 、 隐喻” 是名转形现 象得 以实现 的认知基础 。
遍 的东西 , 但人 们所想 的却 是特殊 的东 西 、 个别 的东 西” 因此 ,不能用语言来 表达人 们所想 的东西 ” 嵋 , “ 。 如果说语 言不能表达人们所想 的东西 , 我们 不就很 自
然地产生 出对语 言效用怀疑意识 了吗 ? 解铃还得系铃 人 , 这个 问题 还得 由黑格 尔解 决 。
第 2 卷第 4期 6

现代汉语语法研究方法的演变及原因讲述讲解

现代汉语语法研究方法的演变及原因讲述讲解

现代汉语语法研究方法的演变摘要:本文以特定时期著名的语法理论和语法著作为研究对象,分析现代汉语语法研究方法在一个世纪的演变与发展,并试图找出语法研究方法演变与发展的原因。

关键词:语法研究、方法一、现代汉语语法研究概况1898年,马建忠参阅西洋语法,写出了《马氏文通》,才标志着中国现代语法学的全面建立。

1924年,黎锦熙的《新著国语文法》问世,这是以白话文为对象,全面研究现代汉语语法的第一部力作。

《新著国语文法》建立句本位,打破了《马氏文通》以来的“词类本位”的传统。

他把句子划分成主语、述语、宾语、补足语、形容性的附加语、副词性附加语等六种成分,第一次明确地规定了分析句子的方法,建立了完备的现代汉语语法体系。

这个时期,语法专题论文较少,最重要的当推赵元任的《北京、苏州、常州语助词的研究》(1926)。

1938年,陈望道等人在上海发起了关于文法革新的讨论,这场讨论的目的是“以科学的方法严谨的态度缔造中国文法体系”。

真正建立起新的汉语语法体系的是吕叔湘的《中国文法要略》(1942)和王力的《中国现代语法》(1943)此外,还有高名凯的《汉语语法论》(1948)美国赵元任的《国语入门》(1948)(《北京口语语法》)等重要作品问世。

1949年新中国的成立,给汉语语法学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变化,由于党和政府的提倡,社会上很快掀起了学习语法修辞的热潮。

这个时期可以称作语法学的发展时期。

毛泽东对有关人士指示:“在报上写文章及为学校写文法教科书”,要在全社会普及“文法教育”。

1951年6月6日,《人民日报》发表社论《正确使用祖国的语言,为语言的纯洁和健康而斗争!》。

从此开始普及语法知识,重要的著作有吕叔湘、朱德熙的《语法修辞讲话》(1951)、吕叔湘的《语法学习》(1951)和张志公《汉语语法常识》(1952)等。

一些学者进行科学的语法研究,对当时及以后的语言学产生了重要影响,如丁声树的《现代汉语语法讲话》、王力的《汉语史稿》和陆志韦的《汉语构词法》等。

现代汉语词汇的演变与规范

现代汉语词汇的演变与规范
有人认为这里让读者分不清“爱人” 是指丈夫还是指妻子。有人认为“爱人” 这个称谓词“含义模糊,笼统”,“影响 交际效果”。
属忽视语境的提示作用。不恰当的强 调“精确”。
第28页/共41页
5、哪些是被规范的对象?
• (1)误解误用词语 • 今天的气候相当不错。 • 废除——着重指取消、废止,对象常是不合
第18页/共41页
负增长
有人批评“负增长”为语言的“垃圾 和杂质”:“明明是‘下降’,偏要说成 是‘负增长’,其实是在利用‘增长’的 肯定效果转移人们对‘下降’事实的正视 ,犹如秃顶讳‘秃’,称‘稀毛’便要舒 服些一样。这种现象其实是我们头脑中残 存的‘左’的思想残余在作祟。”并提出 “应当从我们的词汇中清除掉”此类的词 汇“垃圾和杂质”。
此类词语的规范途径:正确理解和使用。
第30页/共41页
(2)狭义异形词
• 即:语音完全相同、语义完全相同、文字形式不同的词,属同一个词的不 同变体。
• 马虎——马糊 • 黑糊糊——黑乎乎——黑忽忽 • 笑眯眯——笑迷迷——笑咪咪 • 原配——元配 • 日元——日圆
第31页/共41页
此类词的规范途径:
江的总称。 • 【河】古书里的“河”都专指“黄河”,跟“江”一样,现在“河”也泛
指一般的河。 • 【醒】最早的时候专指“喝醉酒以后”醒过来,后来,“醒”可以指所有
的睁开眼睛醒来的情况。如早上“睡醒”,昏迷过去以后“苏醒”,从梦 中“惊醒”等。
第4页/共41页
• 缩小:词的某一个意义在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包含的范围变小 。 • 【金】古代泛指一切金属,如“金、木、水、火、土”。现专指黄金,如
第29页/共41页
n 他们用革命暴力打碎了国家机器,解除/ 破除了资本主义制度。

名转形现象中指人名词语义和语法功能的转变

名转形现象中指人名词语义和语法功能的转变
的义 项 “ 市 中 占有少 量 生 产 资 料或 财 产 的居 民 , 城

定 的 固定 性 和 典 型 性 , “ 度 副 词 +N( 雷 如 程 很
锋 ) ,比 N还 N( ”“ 比大 款 还大 款 ) ,越来 越 N( ”“ 越 来越农 民 ) ,N毕竟 / / 究 是 N( ”“ 终 鬯 商人 毕竟 是 商
等”l, _ 并没有表性状特征 的语 义成分 , 因此 它不 能发生向形容词的转变。但它还有一个义项“ 格调 不高 、 喜欢斤斤计 较的人”2, L 这一性状 特征义才 ]
定优势的次类 。在名词大类 中, 具有典 型特征 、
能 够表 达一定 典 型 意 义 的 指人 名 词 也 最 能发 生 向 形 容词 的转 变 。本 文 以 句法 层 面 上 具 有 特定 结 构 模 的指人 名词 作为研 究对 象 , 图对 其 在语 义 和句 力
语法( 形式 ) 上指人 名词前 面修 饰语 的 自由度 减 小, 指人名 词在 句 中不再 充 当主 、 宾语 , 而是 大都 和
它前面的 强制 该名词发 生转 变的词语 ( 多是 副词 ) 同充 当谓 语 , 大 共 整个 句子却 不再 有 具体 的较 为
明显的谓语动 词 出现 , 同时整 个“ 名转形” 结构 也具有 了充 当补 语的语 法功能。
关键词 : 名转形 ; 指人名 词 ; 义 ; 法功 能 语 语
中 图分类 号 : 16 H 4
文献 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6 1 6 0 (0 1 0 0 2 0 17 — 7 1 2 1 )1— 13— 3
现代汉语的文学语言、 网络语言、 语 中存在着 口 大量的名词被转变成形容词的用法, 我们称之为“ 名 转形” 现象。该现象表现出了强劲的发展势头 , 而在 句法层面上具有特定结构模的“ 名转形” 现象更具有

常见题材中英译汉名转动现象——基于语料库的研究

常见题材中英译汉名转动现象——基于语料库的研究
S HI a — h ui
( S c h o o l o f F o r e i g n L a n g u a g e s nd a L i t e r a t u r e , B e i j i n g No r ma l U n i v e r s i t y , B e i j i n g 1 0 0 8 7 5 , C h  ̄ , n a )
Ab s t r a c t :T h e r e e x i s t ma n y d i s t i n c t i o n s b e t we e n E n g l i s h a n d Ch i n e s e . Th e r e f o r e , t h e me ho t d o f c o n ve ni n g b e we t e n p a r t s o f
mi n i ・ c o r p u sb yt h ea u t h o r , t h i s p h e n o me n o ni s na a l y z e di ng r e a t d e t a i l , i n c l u d i n gt h et y l  ̄So f h en t o u n s ha t t a r ep r o n et ob e c o n v e ne d ,
d i fe r e n t g e n r e s he t i r d i s t i r b u t i o n s v a r y a c c o r d i n g t o e l e me n t s l i k e s yl t e s o f a r t i c l e s i n q u e s t i o n , c h ra a c t e r i s t i c s o f he t ea r d e r s a n d S O o n .

现当代文学作品中称呼语变换所传递出的交际信息

现当代文学作品中称呼语变换所传递出的交际信息

现当代文学作品中称呼语变换所传递出的交际信息关于《现当代文学作品中称呼语变换所传递出的交际信息》,是我们特意为大家整理的,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称呼语指用来称呼别人或自己的词语,主要指面称,在言语交际中具有指称功能及角色定位作用,下面是小编搜集整理的一篇探究现当代文学作品中称呼语变换的论文范文,供大家阅读参考。

摘要:称呼语在言语交际中占有重要地位,可以反映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身份地位等,恰当的称呼是顺利交谈的基础,在一定条件下称呼语的变换则可以传达出更为丰富的交际信息。

而现当代文学作品可以说是反映现当代生活的一面镜子,本文着重探讨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中的称呼语变换问题,注意从语言和文学双重角度对此表象进行捕捉与分析,以促进现代社会的沟通交流。

关键词:现当代文学作品称呼语变换交际信息称呼语指用来称呼别人或自己的词语,主要指面称,在言语交际中具有指称功能及角色定位作用,为会话者进一步界定人物关系及保证谈话的愉快打好基础。

言语交际是以语言为媒介进行信息的传递与反馈,其成功与否关键在于交际双方能否理解对方的意思。

人们常根据谈话对象的年龄、身份、与自己关系的亲疏远近等来选择恰当的称呼语,称呼的选择往往也起到表明人物态度、传递社会信息的作用,正确地接收与传递信息才能实现顺利的交际。

我国历来有“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之说,赵元任先生在20世纪50年代就对与称呼密切联系的现代汉语称谓系统进行了研究,陈原先生的《社会语言学》一书也对新中国成立后出现的某些新的称呼形式进行了关注。

称呼语使用具有一定的稳定性,但在有些情况下称呼语会根据语言环境、人物心理等因素发生变化,表达会话者特定的感情或心态,具有特殊的交际功能,传递特殊的交际信息。

称呼的变换,指同一人针对同一谈话对象,前后使用不同类型的称呼形式。

美国语言学家罗杰·布朗指出:“两人之间的称呼变动一定意味着他们相互之间态度的变化。

”欧文·特里普则认为:“对于具有特定地位的对象,如果有一个公认的正规称呼,则任何偏离都是一种信息。

语用视角浅谈汉语名词转形容词现象

语用视角浅谈汉语名词转形容词现象

语用视角:浅谈汉语名词转形容词现象作者:乔妍来源:《读与写·教育教学版》2009年第12期摘要:本文借助Jef Verschueren的顺应理论,从语用学的视角探讨现代汉语中名词转用为形容词的现象。

先对名词转用为形容词现象的陈述,后从从说话人的使用动机到听话人的接受效果,从个人心理到社会心理等不同角度进行剖析,力求揭示出这一现象形成的原因和它对语言自身、人们交际、社会生活的影响。

关键词:顺应理论名词形容词语境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1578(2009)12—0045—021引言近来随着我国社会文化的发展,汉语词汇的用法日渐多元,例如名词的传统语法位置和作用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它们中的许多词汇被赋予了形容词的色彩。

此现象此现象反映了人们在使用语言过程中自身心理随着社会生活的改变而出现的异样。

本文通过语用学这一视角,并且借助顺应理论,对名词转形容词的现象从语言内部到语言外部,从说话人的使用动机到听话人的接受效果,从个人心理到社会心理等不同角度进行剖析。

2文献回顾徐盛桓教授就英语名词转动词的现象分别从语法和语用推理的角度进行了探讨,从语法方面看,徐盛桓提出了“一个基础和两个过程”的假说。

名动转用要经历一个以“功能代谢”为特征的语法过程和以含意内化为特征的语义过程。

在此徐盛桓认为,从静态的刻划来说,话语存在着含意这种现象体现为话语的含意性;从动态来说,话语的建构又有一个含意内化于话语的过程,称为含意化。

作为受话人对名动转用这一表达式的理解,就要将话语表达式所指向的逻辑内容通过语境的导向进行推理找出含意。

邓思颖提出普遍语法有一个结构经济原则,根据这个原则,语言结构应该越少越好,这种“越少越好”的特点是相对的,不是绝对的,可以违反的,结构经济原则可能是语言使用的问题。

具有“语言使用的创造性”的性质,透过讨论汉语名词谓语句等没有动词的句子,认为汉语句子遵守结构经济原则。

3理论框架Jef Verschueren在《语用学新解》(Understanding Pragmat—ics)一书中提出顺应理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现代汉语“名转形”现象研究综述作者:马英新来源:《现代语文(语言研究)》2008年第12期摘要:现代汉语中的兼类现象是一个很复杂的问题。

学界对形名兼类词探讨得不多,并且主要集中在形容词向名词的转变上,而对名词向形容词转变的研究则偏少。

本文从原因、方式、途径、类型、释义、历史地位及交际效用等七个方面回顾并梳理名转形现象的研究现状。

关键词:现代汉语兼类“名转形”现代汉语中的兼类现象是一个很复杂的问题。

郭锐(2002)探讨了七种兼类情况:动词和名词的兼类、形容词和名词的兼类、形容词和动词的兼类、动词和副词的兼类、形容词和副词的兼类、形容词和区别词的兼类和名词和量词的兼类。

学界对动名兼类研究得比较充分,但对形名兼类探讨得不多,并且主要集中在形容词向名词的转变上,而对名词向形容词转变的研究偏少。

本文将从原因、方式、途径、类型、释义、历史地位、交际效用等七个方面回顾并梳理名转形现象的研究现状。

一、名转形现象的多角度探因(一)语义角度名转形的语义基础基本上得到了学者们的共识,即名词所包含的性质义。

谭景春(1998)就曾指出:一个词的意义(广义的词义)包括两个部分:概念意义(狭义的词义,又叫理性意义)和附加意义。

概念意义具体表现为词典中的释义,有些名词的概念意义等于性质义素(内在性质义)与类属义素之和;附加意义是附加在“概念意义”上的意义,包括内涵意义(附加性质义)、风格意义、感情意义、搭配意义等。

为便于说明由名词转变来的形容词与相对应的名词之间的语义联系,把名词的词义只分为概念意义和性质意义两类,性质意义又包括内在性质义和附加性质义两种。

通过观察大量的名词,谭景春(2001)得出了名词性质义由强到弱的序列,即:抽象名词>指人名词>指物名词>专有名词;并且发现是否能够向形容词转变跟名词所包含的性质义有关,而且成正比,性质义越强转变的可能性越大,性质义越弱转变的可能性越小。

贾君芳(2008)则从词义的动态角度揭示了性质义的游移,他认为词义是静态与动态的结合体,类属义是其静态性的体现,附属义则是运动的,概念性质义是相对静态的,附加性质义则是主观的,不断运动的。

名词的类属义主要实现其指称功能,性质义则为实现陈述功能提供平台,也是名词向形容词游移的内在的语义基础。

(二)认知角度张国宪(2006)指出:引发名词形容词化的实质是语法转喻,用具体的事物来转喻抽象的东西是人类一般的认知规律。

在概念层面,名词所表述的物体相对比较具体,而形容词所表述的性状则相对比较抽象,这为名词的形容词化提供了可能。

不过,由于意象层面上的事物总是被包含于相关的性状,所以这种用部分来转喻整体的实现需有事物显著度的支撑,表现为“某性质为某事物所拥有”是默认的,其默认程度越高,“事物”附带激活“性质”的可能性就越大。

文章根据“某性质为某事物所拥有”的默认值来考察名转形的可能性,具有一定的理论探索价值。

(三)功能语法角度张伯江(1994)指出:名词活用、自由度各异是名词这个类别内部典型性差异的表现。

Taylor把名词的典型特征依次归纳为:离散的、有形的、占有三维空间的实体>非空间领域的实体>集体实体>抽象实体。

可见,抽象名词不是名词里的典型成员,其空间特征相对较弱,因此抽象名词比具体名词更容易发生游移。

又因抽象名词并非人们对有形实体认识的结果,而往往是反映了人们关于抽象事物的概括,其内涵的实体意义和性质意义没有明确的界限,因此有些抽象名词带有明显的性质意义,这就为其向形容词的游移增大了可能性。

此外,文章把名词分为有指名词和无指名词,无指名词一般表示一种性质或一种身份,完全不带有空间特征。

这就解释了为什么名词的某些典型成员也有活用现象,原因就在于它们在一定场合中获得了无指意义。

文章继而又指出了名词可能活用以及活用自由度各异的根本原因,即名词空间意义的丧失。

上述观点从不同角度探讨了名转形现象的原因,研究深入,具有较高的理论价值。

此外,姚汉铭(1985)也指出了名词向形容词转化的四个原因:抽象思维的发展、词义发展的偏义倾向、比喻用法的凝固、AABB重叠式的运用。

这种多角度的探因有助于全面解释名转形这一复杂的兼类现象,是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的。

二、名转形的方式与途径(一)方式谭景春(1998)把名转形的语义变化方式概括为形象比喻和语义偏移两种。

1.形象比喻:具体名词,尤其是指物名词,有的含有较强的附加性质义,用含有这种附加性质义的甲物来形容乙物,说明乙物像甲物那样具有附加性质义;2.语义偏移:具有某种性质义的名词,由于语法位置的改变,语义重心会随之发生偏移。

表示的不再是名词的概念意义,而是名词的性质意义,包括附加性质义和内在性质义。

通过语义偏移而发生语义变化的主要是抽象名词。

(二)途径谭景春(1998)认为名转形的功能转变主要通过三种途径:间接转变、省略转变和直接转变。

1.间接转变是指名词通过中间过渡阶段逐渐转变成形容词,这是名转形的最主要的途径。

名词中先有一部分转变成了非谓形容词,非谓形容词中又有一部分转变成了形容词。

张国宪(2006)也有类似的观点,他认为名词形容词化经历非谓形容词中介的历程不是偶然的,因为定语是表现性质义的最佳语言环境,所以定语这一句法位置奠定了激活名词性质义突显和固化的句法基础。

不过,名词形容词化的实现要经由程度空间认知理念的激活,否则将停留在非谓形容词阶段,遏制其进一步的游移。

2.省略转变是指由于动词省略造成的名词向形容词的转变。

3.直接转变是指没有经过“过渡阶段”或“动词省略”而直接由名词向形容词的转变。

由于名形功能上差异明显,直接转变比较困难,数量比较少。

张国宪(2006)也曾指出:由名词直接转变过来的形容词还没有充分形容词化,其功能的实现是程度词辅佐的结果;有部分名词在不充分形容词化后又反过来回填非谓形容词的空间,以夯实稚嫩的形容词地位。

名转形的途径涉及到历时和共时两个层面,谭、张二位学者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三、名转形的类型程娟(2004)通过对《现代汉语词典》第三版(1996年修订版)与第二版(1983年版)词语义项的对比分析,发现在名词所增加的功能义项中,有14条是形容词性义项,占名词总数的20.3%。

从义项之间的意义关系上分析,主要有以下两种类型:1.从具体事物引申指事物所具有的某种状态,该类词语数量较少;2.从抽象事物引申指事物所具有的某种性质,该类词语数量较多。

姚汉铭(1985)归纳出名词向形容词转化的三种类型:1.转化为表示该物体固有的特征性状;2.转化为表示该物固有的特征性状的比喻义;3.转化为表示该物固有的某一种性状。

高守纲(1981)归纳为四种类型:1.M→X1型:M指可以造成一定性状的某种事物;X指这种事物造成的性状。

2.M→X2型:M指某种事物;X用来形容来自或经由这种事物的另一事物。

3.M→X3型:M指具有某种性状特点的事物;X形容具有该事物这种性状特点的其他事物。

4.M→X4型:M指达到一定境界或具有一定规格、标准、要求的事物;X形容达到这种境界或符合这种规格、标准、要求的事物。

贾君芳(2008)把名词形用总体上分为三种情况:语素包含类、语义蕴含类和语境赋予类。

1.语素包含类主要指构成名词的语素中有一个语素含有一定的性状义,可以看作是该名词表示陈述义的标示,可分为标记形式和无标记形式。

标记形式指带表性状的构词词缀的附加式名词,无标记的指带有表性状的形容性的构词语素的偏正式名词。

2.语义蕴含类指名词的词义中蕴含着一定性质义,相对前一类,这是一种隐性的形式,这里主要可分为四种情况:A.可以作“形容性成分+指称性成分”的词义分析的名词;B.具有某些典型特征的的角色名词,多是指人名词;C.联想特征名词;D.形象比喻名词。

3.语境赋予类指名词本身不含性状义,只是在一定语境中的组合搭配,发生语义浸染。

与前三种分类比较而言,贾君芳的划分角度多样,类型也较为全面细致。

四、由名词转变成的形容词的释义苏宝荣(2004)指出,释义的关键是揭示和描绘该名词所具有的性质义。

这种性质义表现为两种情形:一种是原名词意义中直接显现的,如“肉”“沙”;一种是原名词意义中隐含的,如“鼻”“面”。

两种情形在词义的发展中可以发生转化。

谭景春(2001)归纳了四种释义方法:1.内在性质义提取法:直接用名词中的内在性质义解释由这个名词转变成的形容词的词义。

这种方法一般多用于由抽象名词、指人名词转变来的形容词。

2.附加性质义提取法:用名词所含有的附加性质义,解释由这个名词转变成的形容词的词义。

这种方法多用于由指物名词转变来的形容词。

3.动词添补法:有的形容词是通过省略或隐含动词而由名词转变来的。

这种方法主要用于由抽象名词转变成的形容词。

4.概括法:由名词转成的形容词的词义,基本上都可以概括地解释为具有名词的那种性质(或“特点、特色、色彩、特征、品质”等)。

以上四种释义方法虽然释义的角度不同,但意义上是相通的,所以一个词往往也可以使用不同的方法进行解释。

苏宝荣(2004)认为谭先生四种释义方法的划分并不在一个层面上,其中第四种“概括法”实际涵盖其他三种类型。

此外,我们认为谭先生的划分还不够细致,可操作性不够强。

五、名转形现象的历史地位与交际效用(一)历史地位谭景春(1998)指出:“名转形”这种语言现象古汉语中早已有之,现代汉语中“名转形”这一语言现象也早已出现。

所以我们认为,“名转形”近年来虽然有扩大的趋势,但不是一种新的语言现象,而是对古汉语的继承和发展,是符合汉语演变规律的。

(二)交际效用苏宝荣(2004)把由词性(或语法功能)不同导致词义变化而形成的新的词义叫做“词的功能义”,分为常规功能义和非常规功能义。

词语非常规的功能与意义实质上对缺乏显性形态的汉语起到了一种补偿作用。

同时,词语的非常规功能义,还往往具有超常的表达效果,是汉语的生机所在。

谭景春(1998)也指出了名转形的两点效用:1.客观的需要:有时客观世界的某种性质语言中没有恰当的形容词与之相对应;2.为了达到某种修辞的效果:用名词(名转形)表示性质往往具有新颖俏皮、生动形象、经济简练等效果。

参考文献:[1]郭锐.现代汉语词类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2]苏宝荣.词义研究与辞书释义[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3]张国宪.现代汉语形容词功能与认知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4]程娟.《现代汉语词典》词语功能义项计量考察[J].语文研究,2004,(1).[5]高守纲.汉语中的词义转化兼类词[A].北京大学中文系《语言学论丛》编委会.语言学论丛第七辑[C].北京:商务印书馆,1981.[6]贾君芳.名词功能游移的语义阐释[J].郧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2).[7]苏宝荣.词的功能对词义的影响与语文辞书编纂[J].语言文字应用,2004,(2).[8]苏宝荣.词语兼类的功能显示与深层语义分析[J].语文研究,2005,(1).[9]谭景春.关于由名词转变成的形容词的释义问题[J].辞书研究,2001,(1).[10]谭景春.名形词类转变的语义基础及相关问题[J].中国语文,1998,(5).[11]姚汉铭.形容词、名词转类及其标志词性问题[J].求是学刊,1985,(3).[12]张伯江.词类活用的功能解释[J].中国语文,1994,(5).(马英新,河北师范大学文学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