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题型分类练 训练3
历史各种题型专题训练

高考历史各种题型解题策略一、历史背景类材料题分析历史背景一般是指某一历史事件在什么历史情况下发生的,实质上包括原因和条件两个方面的内容。
如新航路开辟的背景就包括四个原因和三个条件。
原因和条件其含义基本接近,但又略的不同;其一是原因偏重于“为什么”,即必要性,条件偏重于“有什么”,即可能性;其二,条件的使用范围较之原因要小一些,如历史事件或运动的成功或失败,就只能分析其原因,而不能用条件去表达。
如:分析巴黎公社的失败原因。
在这一题中,“原因”就不能用“条件”去代替。
在做背景类的题目是特别注意一点:某一历史事件的时代背景不可能是在改历史事件之后,例如, 新航路开辟的背景,就不能把殖民扩张和工业革命概况进去。
同时,我们可以依据时间来判断时代背景。
时间不仅指具体的哪一年,还包括时期、人物生活年代等能够代表时间的人和事。
然后套用下列公式。
公式:历史背景=(国内+国际)(经济+政治+文化+……)⑴经济背景=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结构+经济格局+……⑵政治背景=政局+制度+体制+政策+阶级+民族+外交+军事+……⑶文化背景=思想、宗教+科技+教育+……如:鸦片战争背景:(一)国内:1、经济:自然经济+资本主义萌芽+土地集中。
2、政治:①腐败:官场+军队+财政②阶级矛盾。
3、思想:愚昧自大。
(二)国际:1、经济:工业革命→市场原料。
2、政治:资本主义扩张。
【例1】(2012年广东高考题)材料一:16世纪,美洲的一种辛辣调味品传入欧洲,为欧洲饮食带来新的味道,颇受欢迎,被称为“西班牙胡椒”。
到17世纪,欧洲人能够在餐桌上品尝到来自海外的美味,主要是荷兰人的功劳。
——据《欧洲文化史》等请回答:(1)材料一描述的现象出现的历史背景是什么?(6分)[解析]第一步,审清设问,明确答题要求。
高考历史题型演练提升——交流互鉴,开放包容

训练3交流互鉴,开放包容一、选择题1.魏晋南北朝时,儒学吸收佛教、道教精神有了新的发展,佛教吸收儒学精神,渐趋中国本土化,道教也受到儒学影响,主张“贵儒”又“尊道”。
这一现象()A.说明不同文化之间碰撞与交流融合B.体现了时局动荡对社会文化心理的影响C.反映了儒家思想兼收并蓄与时俱进D.反映了佛、道开始挑战儒学的正统地位答案 A解析魏晋南北朝时,儒学吸收佛教、道教精神,佛教、道教受到儒学影响,说明不同文化之间碰撞与交流融合,A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时局动荡”对社会文化心理的影响,B项错误;儒家思想兼收并蓄与时俱进只是材料部分信息,与材料主旨不符,C项错误;材料不能说明佛、道开始挑战儒学的正统地位,D项错误。
2.图一是汉代画像石中的“羽人”形象,蕴含着羽化升天的意思;图二是唐代莫高窟“散花飞天”形象。
隋唐时披着佛教飞天的大巾、穿上长裙的无羽而飞的“飞天”普遍存在。
这说明()图一图二A.宗教与宫廷画结合催生地域特色文化B.三教合一促进文人画的形成发展C.浪漫主义风格始终是古代艺术的主流D.多种文化交流融合推动艺术创新答案 D解析材料“羽化升天”反映出道家的影响,“披着佛教飞天的大巾”反映出佛教的影响,体现出多种文化交流融合推动艺术创新,故选D项;材料没有反映出这些画像属于特定地域的文化,排除A项;材料画像属于宗教画,与注重写意的文人画无关,排除B项;材料画像属于浪漫主义风格,但是没有体现出其主流地位,排除C项。
3.据《宋史》记载,西夏国主“元昊自制蕃书,命野利仁荣演绎之成西夏文,字形体方整”,介于小篆、隶书之间。
他还教国人“记事用蕃书,而译《诗经》《孝经》《尔雅》等为蕃语。
”此举()A.推动了文化的交流认同B.凝聚了劳动人民的智慧C.促进了汉字的发展完善D.消除了民族隔阂与矛盾答案 A解析据材料“西夏国主‘元昊自制蕃书,命野利仁荣演绎之成西夏文,字形体方整’,介于小篆、隶书之间。
他还教国人‘记事用蕃书,而译《诗经》《孝经》《尔雅》等为蕃语’”可知,中原儒家文化传播到了西夏,故选A项;材料说的是元昊主张学习汉字和儒家经典,与劳动人民关系不大,排除B项;汉字早在魏晋时期就已经成熟,排除C项;“消除”一词说法过于绝对化,排除D项。
高考历史题型专练 训练3 客观题之表明说明类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海上探险活动的推进,使得自然科学 得以进步和发展,一些科技发明的出现能够更好地服务海上探险活动 的进行,故海上探险活动推动近代自然科学的发展,故选A项。
12. 进 入 19 世 纪 后 , 新 型 棉 纺 织 工 厂 在 法 国 卢 瓦 尔 河 以 北 广 泛 建 立 。
14.下表为美国《(禁止)就业年龄歧视法》相关内容规定。这表明美国
时间 1967年 1978年 1986年
当前
保护对象 40—65岁之间 40—70岁之间 取消了大多数劳动者的年龄上限 劳动者范畴为40岁以上的劳动者(求职者和在职者)
A.奉行劳动至上的价值取向 C.解决了经济“滞胀”危机
√B.强化了对劳动力市场的干预
D.削减了“福利国家”的规模
表格内容表明美国政府强化了对劳动力市场的干预力度,故选B项; 表格内容述及的是美国政府对劳动力的保护,这与劳动至上的价值取 向无关,排除A项; “滞胀”危机到20世纪80年代才得到缓解,“解决了”表述过于绝对, 排除C项; 削减福利开支与“滞胀”危机有关,与对劳动力的保护无关,排除D项。
√B.扩大了中国抗战的国际影响
C.扭转了国军缅甸战场的困局 D.粉碎了日军以战迫降的企图
中国远征军在缅甸境内的英勇作战,使日军遭到沉重打击,扩大了中 国抗战的国际影响,故选B项; 1938年10月,广州、武汉相继失守,抗战进入相持阶段,A项不符合 史实,排除; 材料未体现该战役扭转了国军缅甸战场的困局,排除C项; 第一次长沙会战粉碎了日军以战迫降的企图,排除D项。
8.(2023·梅州二模)下图为1950年1—5月上海市私营商店申请歇业情况。 这一现象表明 单位:家 A.私营商店歇业导致市场混乱 B.私营商店歇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高考历史复习题型

高考历史复习题型一、选择题1.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采取了哪些措施来巩固统一?A. 实行郡县制B. 推行法家思想C. 统一度量衡D. 修建万里长城答案:ABCD2. 唐朝时期,科举制度的发展对中国古代社会产生了哪些影响?A. 促进了社会阶层流动B. 强化了中央集权C. 推动了文化教育的发展D. 加强了地方势力答案:ABC二、填空题3. 请填写下列历史事件的时间:- 汉武帝时期,张骞出使西域是在公元前________年。
答案:公元前139年- 明朝洪武年间,朱元璋建立明朝是在公元________年。
答案:公元1368年三、简答题4. 简述清朝乾隆年间的“康乾盛世”的特点。
答案:康乾盛世是清朝乾隆年间的一段繁荣时期,其特点包括: - 政治稳定:清朝政权稳固,社会秩序良好。
- 经济繁荣:农业、手工业和商业都得到了长足发展。
- 文化繁荣:文学、艺术、科技等领域均有显著成就。
- 疆域扩张:领土面积达到历史最大,边疆地区得到有效管理。
四、材料分析题5. 阅读以下材料,分析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材料:辛亥革命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成功的资产阶级革命,推翻了清朝的统治,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建立了亚洲第一个民主共和国——中华民国。
答案: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主要体现在:- 政治变革:结束了长期封建统治,建立了民主共和国。
- 思想启蒙:推动了民主、科学、法治等现代思想的传播。
- 社会进步:为后续的社会变革和现代化建设奠定了基础。
五、论述题6. 论述明清两代中国与西方的交流及其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答案:明清两代中国与西方的交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经济交流:西方商人来到中国,带来了新的商品和贸易方式。
- 文化交流:西方的宗教、科学、艺术等文化元素传入中国。
- 科技交流:西方的科学技术,如天文、数学、医学等传入中国。
- 社会影响:这些交流促进了中国社会的思想解放和文化多元化,同时也暴露了中国在科技和军事上的落后,为后来的鸦片战争等事件埋下了伏笔。
备战2021高考历史热点题型和提分秘籍 专题33 中国古代文明的形成与发展(解析版)

专题三十三中国古代文明的形成与进展【热点题型】题型一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例1、(2021·浙江文综)以下为周代世系略图,它透露出的相关制度信息有()【提分秘籍】常规考查角度:分封制的目的与内容、分封制与宗法制的关系、分封制与郡县制的区分。
考查角度拓展:①“同姓不婚”或“同姓封王”中的“同姓”不仅可以体现分封制,还可以体现宗法制;②无论同姓受封还是异姓受封的诸侯,他们都有较大的独立性,他们与郡县制下的郡县长官有本质的区分,前者可世袭,后者的任免均由皇帝打算;③分封制存在的经济基础是井田制,铁制农具和牛耕的推广使井田制瓦解,分封制也由此被郡县制取代,因此专制主义中心集权制度的确立是社会生产力进展的结果。
【热点题型】题型二农业生产工具的改进例2、(2021·江苏单科)现代考古在秦、魏等国故地出土了很多生铁铸造的农具。
1950~1951年河南辉县发掘了5座大型魏墓,1号墓出土铁器65件,其中农具占58件,包括、锄、铲、镰、犁铧等一整套铁农具。
材料说明战国时期()A.生铁铸造由魏国独断经营B.成套铁农具有利农业精耕细作C.铁制农具成为随葬必备品D.铁制农具最早消灭于河南辉县解析:从材料中的“秦、魏等国”和大量铁农具的使用可知该现象消灭在春秋战国时期,这一时期中国经济的突出特征是奴隶制经济的瓦解和封建小农经济的产生与进展,而小农经济的特点之一就是精耕细作,A、C、D三项过于片面和确定化,应排解,故选B项。
答案:B【提分秘籍】常规考查角度: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小农经济、土地制度的演化、重农抑商政策等。
考查角度拓展:①牛耕技术和铁制工具的广泛推广推动了生产力的进展,因此封建社会前期牛耕技术的推广和生产工具的改进往往会成为高考命题的切入点,如西汉的二牛一人抬杠、隋唐时期的曲辕犁等;②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是封建社会的经济基础且具有脆弱性,因此封建统治者均实行重农抑商政策,也会抑制土地兼并。
【热点题型】题型三汉代儒学例3、(2021·福建文综)《春秋繁露》曰:“大富则骄,大贫则忧……使富者足以示贵而不至于骄,贫者足以养生而不至于忧,以此为度而调均之,是以财不匮而上下相安,故易治也。
历史高考题型归类训练3 史论观点理解类选择题

训练3 史论观点理解类选择题1.(2018·天津南开区高三调研,3)有学者指出:“分封制度对相对于四夷的中国传统的形成与扩大、对中国文化自先秦以来日益壮大与普遍认同的获得,起了不可低估的作用。
”这段话重在强调分封制()A.推动了中原文明的传播B.有利于巩固西周的统治C.促进了各地区文化交流D.加速了中华民族的融合[答案] A[解析]根据题目中“对于四夷的中国传统的形成与扩大、对中国文化自先秦以来日益壮大与普遍认同的获得”得出推动了中原文明的传播,故A项正确。
2.(2018·沈阳东北育才学校高三11月联考,10)陈旭麓认为,太平天国的英雄们用鲜血和生命的代价激烈抗争,以追求自己的理想。
但在新的生产方式出现之前,他们不可能单凭自己的力量找到一条取代封建制度的出路。
这一观点旨在强调太平天国()A.革命纲领具有落后性B.未能联合其他反清力量C.其失败缘于时代局限D.阶级局限导致革命失败[答案] C[解析]根据材料中“在新的生产方式出现之前,他们不可能单凭自己的力量找到一条取代封建制度的出路”说明当时社会仍是小农经济占据主导地位,所以农民阶级不可能取得独立领导反封建反侵略斗争的胜利,故C项正确。
3.(2018·怀化高三期末,11)有学者认为:“经济上,辛亥革命爆发时中国的社会发展水平,远未达到资本主义革命水平;政治上,辛亥革命后中国仍是封建的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思想上,‘三民主义’只是革命的理论纲领,并没有深入人心;目标上,仅仅完成了一次有限度的王朝更替,没有彻底摧毁封建王朝的社会基础,中国社会又走上了军阀割据的道路。
”该学者()A.认为资本主义道路不适合中国B.不认同辛亥革命的资产阶级性质C.正确全面客观地评价辛亥革命D.完全否定了辛亥革命的历史作用[答案] B[解析]据材料可知,学者并不认同辛亥革命的资产阶级性质,故B项正确。
4.(2018·黄冈高三9月质量检测,9)下面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申报》关于女工的一些描述:在雇佣女工的场地,“男女相淆,已非风俗之正”。
高考历史题型演练提升——特点、特征类

训练2特点、特征类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表一汉代疫灾次数年内分布对照表表二汉代各州疫灾次数统计表材料二公元125年冬天,洛阳暴发了大疫,朝廷在十二月的诏书中说是因为“阴阳不和”导致“疫疠为灾”。
第二年即公元126年正月甲寅诏中又说:“奸慝缘间,人庶怨读,上干和气,疫疠为灾。
”……“冬十月丁亥,司徒朱伥以疾疫罢”,企图以此达到消弭疫灾的目的。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袁祖亮主编《中国灾害通史·秦汉卷》(1)根据材料一,概括汉代疫灾分布的时空特点。
(2)根据材料,指出汉代疫灾应对思想的主要特点及影响。
答案(1)东汉多于西汉;多集中于春夏季节(或西汉集中于夏季,东汉集中于春季);空间分布不均衡(或北方主要集中于京师周围,南方主要集中于扬州、荆州等地)。
(2)特点:体现了天人感应的特点(或顺天应人的弭灾思想)。
影响:这种救灾思想没有建立在科学观念之上,不利于迅速遏止疫灾,使救灾效果大打折扣;在一定程度上起了安抚人心、稳定社会秩序、抑制统治者暴政的作用。
2.(2021·聊城二模)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蕴涵着丰富精神营养,包括许多真知灼见,如“故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未能事人,焉能事鬼”“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民为邦本,本固邦宁”;“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
水则载舟,水则覆舟”;“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外族文化进入中原地区、外域文化进入中国后,大都逐步汉化、中国化,与汉族文化、中国文化融为一体,成为中国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如佛教文化,如我国少数民族的文化,包括楚文化、吴文化、巴蜀文化以及西域文化等。
——摘编自吴承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现实意义》等根据材料,概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特点并指出其现实意义。
答案特点:博大精深;以人为本,重人伦,重道德;主张自强不息、刚健有为;强调人格,突出人的价值;具有延续性、凝聚力与包容性。
高三历史练习题推荐

高三历史练习题推荐历史科目在高中教育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既是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又是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的重要途径。
为了帮助高三学生有效备考历史科目,本文将推荐一些适合高三学生的历史练习题,供大家参考。
1. 《辛亥革命的影响》题目:辛亥革命对中国社会和政治的影响有哪些?请分析并提供具体例子。
这道题目主要考察学生对辛亥革命时期的社会和政治变革的了解以及对历史事件的分析能力。
学生可以结合相关历史事件,如清朝的覆灭、成立民国以及新文化运动等,进行论述。
2. 《二战对世界格局的影响》题目:二战对世界格局的影响有哪些?请就政治、经济和文化方面进行分析。
这道题目旨在考察学生对二战对全球格局产生的广泛影响的认识。
学生可以从政治、经济和文化角度展开论述,比如战后建立的联合国、世界经济体系的变化以及民主思潮的兴起等。
3. 《中国古代科技成就》题目:中国古代的科技成就有哪些?请列举并分析其对社会发展的意义。
这个题目要求学生了解中国古代的科技成就,以及它们对中国社会发展的重要意义。
学生可以选择列举几方面的科技成就,如造纸术、指南针、火药等,并分析这些科技成就对农业、医学和工艺等方面的影响。
4. 《美国独立战争的原因与结果》题目:美国独立战争的原因是什么?结果又是怎样的?请进行分析。
这道题目旨在考察学生对美国独立战争的原因和结果的理解。
学生可以从政治、经济和社会等方面提及导致独立战争爆发的原因,以及美国独立战争对美国独立、宪法制定等方面的深远影响。
5. 《中国古代文化的多样性》题目:中国古代文化的多样性体现在哪些方面?请结合实例进行分析。
这个题目要求学生了解中国古代文化的多样性,并通过具体实例进行分析。
学生可以选择汉族以外的少数民族文化、书法艺术、建筑风格等方面,说明中国古代文化的多样性及其特色。
这些练习题目涵盖了历史学科的不同内容,旨在帮助高三学生加深对历史事件的了解和分析能力的提升。
每个题目都需要学生运用历史知识并结合具体事例进行论述,这样可以更好地锻炼他们的批判性思维和历史思维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的洪秀全列为九大“考记”之一:“秦始皇考记、汉武帝考记……清三帝考记、
洪秀全考记。”这反映了《中国通史略例》( )
A.记载的全面性
B.对历史的辩证评价
C.编写的政治性
D.对历史的真实再现
答案 C
解析
《中国通史略例》单单多了一个洪秀全,并不代表其记载的全面性,故A项错误
;将洪秀全列为九大“考记”之一并不代表《中国通史略例》对历史的辩证评价
B.印证历史的重要方式是专家推论 C.考古发现有助于还原历史真相 D.历史文献史料的记载没有可信度 答案 C 解析 材料反映的是考古发掘探明翔实仓窑布局,推翻了历史文献的记述是因为考古发 现是原始史料,比历史文献更具说服力,因此材料说明考古发现有助于还原历史 真相,故C项正确。
4.学术界一般认为,元代行省打破山川形便,有利于消除地方割据的地理环境之
变和南京大屠杀的历史结论完全不同,可知材料说的是国家立场对历史结论的直
接影响,并非史学研究方法影响历史解释,故A项错误;年代久远导致历史真相
模糊结论本身就是错误的,故B项错误;国家立场直接影响历史结论符合题意,
故C项正确;二手资料难以还原历史真相不合题意,故D项错误。
16.1900年,章太炎在《中国通史略例》中,把被清朝封建统治阶级指为“逆”“寇
中国《点石斋画报· 日本《风俗画报·成 牙山大胜》 欢大激战之图》 A.画报不能客观反映史实 B.交战双方记载史事方式不同 C.研究历史需要甄别史料 D.史学研究不能复原历史真相 答案 C 解析 画报能反映客观事实,但需要甄别,故A项错误;交战双方记载史事方式相同, 立场不同,故B项错误;画报能反映客观事实,但需要甄别,故C项正确;史学 研究可以复原历史真相,故D项错误。 11.近些年来学术界对于袁世凯的研究,已经从二三十年前的全部否定其作为,变 为以较为理性的态度来分析具体作为在其时代中的作用,对史料的解读也更为客 观。导致这种变化产生的原因主要在于( ) A.袁世凯确实也做过不少有利于国家和社会的好事情 B.袁世凯对于国家、民族和社会的发展起过积极作用 C.其称帝闹剧是源于家人和部属的怂恿 D.学术研究的终极追求始终是尽量还原历史真相 答案 D 解析 从材料学术界态度转变方向,可知反映出学术研究的终极追求始终是尽量还原历 史真相,故是材料现象的主要原因,故D项正确。 12.梁启超说:“吾二十年前所著《戊戌政变记》,后之作清史者记戊戌事,谁不认 为可贵之史料?然谓所记悉为信史,吾已不敢自承。何则?感情作用所支配,不免 将真迹放大也。”这表明( ) A.梁启超缺乏必要的史学素养 B.《戊戌政变记》的史料价值低 C.史学著作深受主观意识影响 D.亲历者叙事能再现真实历史
。唐人史著对其事迹记载比较客观,宋明以来,在理学思想影响下史家评价逐渐发
生变化。下列说法中最为合理的是( )
A.史家主观认识影响史实客观评价
B.历史人物评价永远难有定论
C.多数人的意见更能反映历史真相
D.时代愈近历史的评价愈客观
答案 A
解析
对武则天的评价,由“唐人史著”较为客观的记载,到宋明“在理学思想影响下
记述
出处
公元前七世纪初,扁鹊望诊蔡桓公
《韩非子·喻老》
公元前五世纪初,扁鹊为赵简子诊断病情
《史记·扁鹊传》
公元前四世纪末,扁鹊曾试图用石具除去在位的秦武公脸 《战国策·秦策》
部的疾病
A.历史文献关于扁鹊的记载真实可信 B.扁鹊其实是大众理想化人物的化身 C.同一历史人物会有不同的历史结论 D.历史阐释和历史叙述必须保持一致 答案 B
解析 由材料中“公元前七世纪初”至“公元前四世纪末”近三个世纪的时间里扁鹊为 他人治病的信息可知,扁鹊行医已被神化,成为大众理想化的人物,故B项正确 。 8.由大陆、台湾、香港的57位学者共同撰写的《两岸新编中国近代史》已在大陆出 版。两岸史家就其各自所熟悉的专长研究领域,在充分尊重史料的基础上,本着承 认差异性的原则,共同撰写。该丛书的编纂体现了( ) A.价值判断高于史实判断 B.史学交流赖于经济交流 C.历史共识需要相互包容 D.两岸史家价值观念趋同 答案 C 解析 “两岸史家就其各自所熟悉的专长研究领域,在充分尊重史料的基础上,本着承 认差异性的原则,共同撰写”表明两岸史学家的相互包容,故C项正确。 9.鸦片战争之后的《道光洋舰征抚记》等史著皆谓林则徐在广东防备严密,英军无 隙可乘,遂北犯定海。当代史学家茅海建在研究中英军事实力、军事行动后,认为 “英军有着制胜的武力,绝非害怕林的武备”。下列说法最为合理的是( ) A.时人记载更为接近历史的真相 B.历史原因的探讨很难有定论 C.历史研究应基于史料客观考证 D.时代愈近历史的评价愈客观 答案 C 解析 材料中“研究中英军事……”表明更加全面地基于史料客观考证,故C项正确。 10.下列两幅图片是“甲午中日战争”中同一战役的不同报道。这说明( )
月,在外国权益所集中的上海,有二位日 遭到中国守军拒绝,日军随即进
本士兵被人射杀,中日两国为此进入全面 攻宛平城和卢沟桥……1937年8
作战。日军以为如果攻陷国民党政府的首 月13日,日军大举进攻上海,威胁
都南京,蒋介石就会投降,遂于12月占领 南京……1937年12月,日军攻陷
南京(这时,由于日军占领,有许多民众死 南京以后,对南京的和平居民进
各自对李贽的不同解释,但其目的并非在于揭示历史事实,故B项错误;从表中 看出各自对李贽的评价,不能揭示历史本质,故D项错误。 18.1923年,邓中夏在《中国现在的思想界》一文中指出:“新文化运动者后来也分 了家……一个叫‘科学方法派’,一个叫‘唯物史观派’。……唯物史观派,他们 亦根据科学,亦应用科学方法……所不同者,只是他们相信物质变动(老实说,经 济变动)则人类思想都要跟着变动,这是他们比上一派尤为有识尤为彻底的所在。 ”据此可知作者认为唯物史观( ) A.应与科学方法进行严格区分 B.能够揭示出历史发展的本质 C.否定资产阶级文化的先进性 D.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成果 答案 B 解析 从材料“唯物史观派……只是他们相信物质变动(老实说,经济变动)则人类思想 都要跟着变动,这是他们比上一派尤为有识尤为彻底的所在”,可知作者认为唯 物史观能够坚持物质决定意识的原理,更为彻底,故B项正确。 19.1934年10月初,勃沙特在贵州被转战中的红军第六军团当作“间谍”扣留,其 后他随同红六军团一起参加了长征。1936年4月,他被红军释放。根据这段经历, 勃沙特撰写了回忆录《神灵之手》。该书( )
史家评价逐渐发生变化”,说明主观认识会影响对史实的客观评价,故选A项。
6.(2018·盐城一模)历史推论离不开对史实的正确解读。下表中史实与推论之间的
逻辑关系正确的是( )
选项
史实
推论
乃使蒙恬通道,自九原抵甘泉,千八 西南夷地区进入中原统一政权
A
百里
版图
葛洪《抱朴子·仙药》中已经提到“火 B
药”
,故B项错误;将洪秀全列为九大“考记”之一并不等于对历史真实性的再现,
故D项错误。
17.历史叙述一般包括史料呈现、史实陈述和历史解释等。下表是不同时期的学者
对李贽形象的历史叙述( )
李贽形象
形象特点
评论者(生卒年代)
“异端”“妖孽”“ 罪人”“小人”
离经叛道、带坏士风、颠倒 是非
乱天下、导致国家灭亡
训练3 史学研究方法类
1.晋朝官员陈寿所写正史《三国志》视曹魏政权为正统,而成书于元明时期的《三 国演义》则以蜀汉为正统,至清代毛氏修订后更突出了蜀汉的正统地位。对此解释 合理的是( ) A.专制统治者干扰史学家的客观记录 B.曹氏篡位事实逐渐被史家考证清晰 C.社会主流思想影响大众的历史认知 D.正史与文学互相印证才能确认史实 答案 C 解析 从宋元以来,儒家思想逐渐得到强化,到明清时期变得僵化,反映在题干中就是 “从尊曹魏为正统到尊蜀汉为正统的变化”,说明社会主流的思想影响到了文学 家对文学作品的创作,故C项正确。 2.秦朝、隋朝兴建的重大工程如长城、运河,当时被认为是“暴政”的典型,今天 被认为是中华“文明”的象征。这反映出( ) A.历史解释具有一定的客观性 B.同一历史事实会有不同的评价 C.今人评价比古人评价更准确 D.历史评价比历史叙述更为客观 答案 B 解析 不同历史时代的评价不同说明历史解释有主观性,故A项错误;当时和今天评价 不同说明同一历史事实会有不同的评价,故B项正确;两种评价体现不了哪个更 准确,故C项错误;两种不同的事物说明不了哪个更客观,故D项错误。 3.(2018·泰兴联考)2004年发掘了隋朝国家粮库“回洛仓”遗址,现已探明翔实仓 窑布局,仓窑数量约710座,专家说本次考古发现,直接推翻了古人多本历史文献 的记载。这说明( ) A.年代久远使历史事实难以明确
答案 C 解析 根据材料“然谓所记悉为信史,吾已不敢自承。何则?感情作用所支配,不免将 真迹放大也”可知,史学著作不可避免的受到作者主观意识的影响,故C项正确 。 13.鲁迅说:“许多史书对人物的评价是靠不住的。历代王朝,统治时间长的,评 论者都是本朝的人,对他们本朝的皇帝多半是歌功颂德;统治时间短的,那朝代的 皇帝就很容易被贬为‘暴君’,因为评论者是另一个朝代的人了。”根据材料可 知( ) A.史书和小说戏曲不足征信 B.评价人物要运用辩证法 C.权威研究材料是二十四史 D.运用史料需要辨伪考证 答案 D 解析 史书和小说戏曲作为文字史料同样具有史料价值,不能绝对化地认为不足征信, 故A项错误;材料观点认为引用史料评价历史人物时需进行甄别,并非强调对人 物评价要用辩证法,故B项错误,D项正确;二十四史作为正史,可以作为较权 威的研究材料,但材料观点说明二十四史的引用同样要仔细甄别,故C项错误。 14.计量史学是运用自然科学中数学统计方法对历史资料进行定量分析的史学研 究方法。下列史学研究的主题较适宜采用这一方法的是( ) A.三民主义指导革命实践的效果 B.科学技术的发展对思想解放的作用 C.启蒙运动对亚洲近代化的作用 D.中国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作用 答案 D 解析 中国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作用有大量的数据可供分析,适合历史事件的不同描述,我们从表中能够得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