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和地球内部圈层

合集下载

地球的圈层结构OK!

地球的圈层结构OK!

大气的垂直分层
高 层 大 气
平流层
对流层
大气共分为哪几层?
大气的垂直分层
电 离 层
高 层 大 气
平流层
对流层
电离层能反射无线电波, 对无线电通讯有重要作 用
气温初稳后升热, 只因层中臭氧多, 水平流动天气好, 高空飞行很适合。
高度增,温度减, 只因热源是地面; 天气复杂且多变, 风云雨雪较常见。
50
与人类关系最密切的是 A
层;现代飞机多在 B层

飞行,因为该层 天气晴;朗 12
大气平稳。

B层中有人类生存的天然 屏障; C层中的电离层 对无线电短波通讯有重要作用。
- -50 0 50 100温度(℃) 100
气温的垂直分布图
想一想:
位于非洲中部的乞力马扎罗山,被称为 “赤道上的白雪公主”,即地处热带,山顶 却终年积雪,这是什么原因?
当地震发生时,坐在轮船上的人能否 感觉到横波的到达?
地壳
读图思考以下问题
大陆地壳:双层
大洋地壳:单层
地 上层: 硅铝层 壳 下层:硅镁层
莫霍界面
地幔
1.海拔高低与地壳厚薄的关系;
海拔越高,地壳越厚;海拔越低,地壳越薄
2.大陆地壳与大洋地壳的区别;
大陆地壳由硅铝层和硅镁层组成,平均厚度 约33km;大洋地壳只有硅镁层,平均厚度约 6km
地核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不连续面
地下深度
莫霍界面 33千米处(大陆 部分 )
古登堡界面
2900千米处
波速变化
该面下,P、S波速都 明显增加
在这里,P波速忽然下 降,S波完全消失
速度(千米/秒) 地震波的传播速度

地球的圈层的结构(共29张PPT)

地球的圈层的结构(共29张PPT)

思考题
莫霍界面
地壳
1 请推测地幔和地核的物质状态。
地幔是固体,外核是液体
地幔
外核 古登堡界面
内核
2 在莫霍界面和古登堡界面,地震波波速突然变化说明了
什么问题?
物质组成或状态发生了变化
1.地球的内部圈层结构
校徽+学校名称 School Name
地壳 地幔
外地核(液)
内地核(固)
1.地球的内部圈层结构
校徽+学校名称 School Name
第一章 行星地球
第四节 地球的圈层结构
知识导航
校徽+学校名称 School Name
地球的内部圈层结构
地球的外部圈层结构
校徽+学校名称 School Name
一、地球内部的圈层结构
地球的圈层结构
1.地球的内部圈层结构
地球的内部圈层结构
校徽+学校名称 School Name
1.地球的内部圈层结构
校徽+学校名称 School Name
地核
地核以古登堡界面与地 幔为界,厚度为3400多千 米。根据地震波波速的变 化,可以将地核分为外核 和内核两层。地核的温度 很高,压力和密度很大。
深度 /km
校徽+学校名称 School Name
地球的内部 圈层结构图
1.地球的内部圈层结构
校徽+学校名称 School Name
地壳
地壳位于莫霍界面之外, 是地球 表面一层薄薄的、 由岩石组成的坚硬外壳。 它厚薄不一,大陆部分比 较厚,大洋部分比较薄, 平均厚度为17千米。
1.地球的内部圈层结构
校徽+学校名称 School Name

高一地理地球圈层结构笔记

高一地理地球圈层结构笔记

高一地理地球圈层结构笔记
一、地球内部圈层结构
1、划分依据:地震波
2、地球内部圈层结构:地壳、地幔和地核
3、地壳与地幔的分界线:莫霍界面,地幔与地核的分界线:古登堡界面
4、岩石圈包括地壳和上地幔顶部,由花岗岩、玄武岩等岩石组成
二、地球外部圈层结构
1、大气圈:由气体和悬浮物组成的复杂系统,分为对流层、平流层、臭氧层、中间层、外层
2、水圈:包括海洋、河流、湖泊、冰川等,是地球上水循环的载体
3、生物圈:包括森林、草原、湿地等生态系统,是地球上生物生存和繁衍的场所
4、岩石圈:包括地壳和上地幔顶部,由花岗岩、玄武岩等岩石组成
5、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是地球上三个最重要的圈层,它们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形成了地球上丰富多彩的自然环境。

三、重点难点讲解
1、地球内部圈层结构的划分依据及内部圈层结构是学习本节内
容的重点。

只有了解了地球内部圈层结构,才能更好地理解地震波在地球内部传播的原理及地壳运动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

2、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是地球上三个最重要的圈层,它们与人类的生产生活密切相关。

因此,了解这些圈层的特征和作用,对于我们认识自然环境、保护自然资源具有重要意义。

3、在学习本节内容时,要注重理论联系实际。

通过观察、实验等方法,深入理解地震波在地球内部传播的原理及地壳运动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

同时,也要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提高自己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精选-高三地理知识点:地球的圈层结构及各圈层的主要特点

精选-高三地理知识点:地球的圈层结构及各圈层的主要特点

高三地理知识点:地球的圈层结构及各圈层的主要特点【】鉴于大家对查字典地理网十分关注,小编在此为大家整理了此文高三地理知识点:地球的圈层结构及各圈层的主要特点,供大家参考!本文题目:高三地理知识点:地球的圈层结构及各圈层的主要特点第6 讲地球的圈层结构及各圈层的主要特点【考点整合】【要点热点探究】探究点一地球的内部圈层1.划分依据:根据地震波在地球内部传播速度的变化地震的能量以波动的方式向外传播,形成地震波。

根据地震波传播的特征,可将地震波分为纵波(P 波) 和横波 (S 波) 。

纵波能在固体、液体中传播,速度较快; 横波只能在固体中传播,速度较慢。

2.划分界面:莫霍面和古登堡面。

莫霍面距离地表约 33 千米 ( 大陆部分 ) ,纵波和横波的传播速度都明显增加 ; 古登堡面距离地表约 2900 千米,纵波传播速度突然下降,横波则突然消失。

3.三大圈层:以莫霍面和古登堡面为界,可以将地球内部划分为地壳、地幔和地核三个圈层。

⑴地壳:①厚度:地壳平均厚度约17 千米,地壳厚度的变化规律是:大陆地壳较厚,平均厚度约33 千米,海洋地壳较薄,平均厚度约 6 千米 ; 海拔越高,地壳越厚,海拔越低,地壳越薄 ; ②结构:上层为硅铝层,相对密度较小,分布不连续,在大洋底部罕见甚至缺失 ; 下层为硅镁层,相对密度较大,分布是连续的。

⑵地幔:①结构:分上地幔和下地幔。

上地幔具有固体特征,主要由含铁、镁的硅酸盐类矿物组成 ; ②岩石圈:由地壳和上地幔顶部 ( 软流层以上 ) 合在一起组成 ; ③软流层:位于上层地幔中,一般认为可能是岩浆的主要发源地之一。

⑶地核:①组成:可能是极高温度和高压状态下的铁和镍组成;②结构:根据地震波传播速度的不同,地核又分为内核和外核。

外核呈液态或熔融状态 ; 内核呈固态。

例 1 ( 改编 ) 地震会给人类带来巨大灾害,人类也可以利用地震技术探索地球内部物质分异、勘探石油。

填图并回答问题。

地震波与地球圈层

地震波与地球圈层

地震波与地球内部圈层刘继龙 10210124地震波是由地震震源发出的在地球介质中传播的弹性波。

地震发生时,震源释放出巨大的能量。

震源区的介质在这股能量的驱动下发生剧烈的振动和破裂,这种振动构成一个波源。

由于地球介质的连续性,这种波动就向地球内部及其表层各处传播出去,形成了连续介质中的弹性波。

地震震源施放出的能量沿振动波传播到地表,给地面的建筑物造成强烈的破坏。

按介质内质元振动方向与波传播方向的关系对波分类,最基本的有横波与纵波。

波传播时,介质的每个体元均在自己的平衡位置附近振动。

若介质中各体元振动的方向与波传播的方向垂直,叫做横波。

其中一种典型是具有剪切弹性的固体中的横波。

若介质中各体元振动的方向和波传播的方向平行,叫做纵波。

这时,介质内诸体元时而靠近、时而疏远。

纵波在具有拉伸压缩弹性或有膨胀压缩体变弹性的介质中传播。

固体内部可以产生切应力和拉伸压缩应力,从而可传播横波和纵波。

液体和气体具有体积压缩弹性,可以传播弹性纵波。

在两种介质的表面上还可以传播表面波。

例如水面波传播时,水的微团沿圆或椭圆轨道运动。

地震波主要分为两种,一种是实体波,一种是表面波。

表面波只在地表传递,实体波能穿越地球内部。

实体波在在地球内部传递,又分成P 波和S 波两种。

P 波为一种纵波,粒子振动方向和波前进方平行,在所有地震波中,前进速度最快,也最早抵达。

P 波能在固体、液体或气体中传递。

S 波前进速度仅次于P 波,粒子振动方向垂直于波的前进方向,是一种横波。

S 波只能在固体中传递,无法穿过液态外地核。

表面波又称L 波,是由纵波与横波在地表相遇后激发产生的混合波。

表面波有低频率、高震幅和低频散的特性,只能沿地表传播,是造成建筑物强烈破坏的主要因素。

根据对波动方程20tt xx u v u -=的分析可以得到:地震波的传播速度由下式决定。

v =该式中E 为介质的弹性模量,ρ为介质的密度。

P 波的传播是由介质沿传播方向的振动导致的。

地球的内部圈层

地球的内部圈层

古登堡界面
2900
①可能为固态 ②温度、压力和密度均增大
地 外核
接近液态、横波不能通过
核 内核
6370 温度、压力和密度都很大
二、地球的外部圈层
各个圈层相互联系。与人类关系最密切的地 表附近的圈层是相互交叉和重叠在一起的。
请做笔记
大气圈
地球的外部圈层: 水圈: 连续
生物圈:核心部分是地上100m, 水下200m 最活跃部分,植物
2020/9/9地壳上地幔顶部 软流层2020/9/9
岩石圈
地球内 部圈层
上部:硅铝层 地 壳 下部:硅镁层
上地幔 地 幔 下地幔
地 核
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
圈层名称
不连续面
深度 /Km
特征
地壳
莫霍界面
平均
①由岩石构成的固体外壳 ②大陆地壳厚、海洋地壳薄
17
①固态
上地幔
②上部存在一个软流层(可

能是岩浆的发源地)

下地幔
第一章第四节地球的圈层结构
一、地球的内部圈层
地 壳 地 幔


2020/9/9
1、地震波
不连续面 深度 莫霍面 33 km
古登堡面 2900 km
地震波传播速度
纵波、横波传播 速度明显增加
纵波速度明显下 降,横波消失
发现者 莫霍洛
维奇
古登堡
发现时间 1909 1914
请做笔记
2、地球的内部圈层划分

1-4_地球的圈层结构

1-4_地球的圈层结构

其他
相互 关系
地球自然环 境的重要组 成部分
处于不间断的 循环运动中 占有大气圈的底 部、水圈的全部 和岩石圈的上部
地球表层水体 地表水、 水 构成的连续但 地下水、 圈 不规则的圈层 大气水、 生物水
生 地球表层生物 物 及其生存环境 圈 的总称 生物及其 生存环境
互相 联系 互相 制约


地核
大 气 圈
地 为 圈 地球 共 层 球的 同 所 是圈 球 组 由层 心 成 不结 , 的 同构 所球物
以体质 也。和 叫因不 同为同 心以状 圈地态 层心的 。
岩石圈
地壳
地幔
地核
除了可以依靠地震波,想 一想还能通过哪些渠道或方法 获取地球内部的信息?
改进钻探技术
火山喷发的物质 温泉、热泉 遥感技术 其他
大气圈是地球自然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
大气的垂直分层
大气共分为哪几层?
高 层 大 气
平流层 对流层
大气的垂直分层
电 离 层
高 层 大 气
平流层 对流层
电离层能反射无线 电波,对无线电通 讯有重要作用 气温初稳后升热, 只因层中臭氧多, 水平流动天气好, 高空飞行很适合。
高度增,温度减, 只因热源是地面; 天气复杂且多变, 风云雨雪较常见。
地壳
下地幔
2900
莫霍界面
地幔
外核
5150
古登堡界面
地核
内核
地震波的速度与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
教材21页:读图思考
1、在莫霍界面和古登堡界面附近,地震波的波速突然 变化,这说明什么问题? 说明界面上下层的物质组成、结构、性质、状态 可能存在很大差异,这两个界面可以作为地球内部圈 层划分的依据。

湘教版必修第三节地球的圈层结构张ppt

湘教版必修第三节地球的圈层结构张ppt

读D秀.丽①的黄+果②树+瀑③布为景观岩图石。 圈
自1970 年起,苏联在科拉半岛进行科学钻探,其中最深的一个钻井达12 262米。
液俗态话读水 说、:““固上地态天水有壳和路气结,态入构水地。无示门意。 图”,完成下列小问题。
地震是一种危害和影响巨大的自然灾害。
—这—两8、横 个波界图消面失距中,地的纵表波深各减度速大层致中多少,千米构?地成震地波通壳过这的两是个界(面向A下传)播的时候波速如何变化?说明了什么问题?
A读.秀①丽4的B.黄.意果②树义瀑:布景自观图然。 地C.③理环D.境①②系统中最活跃的圈层。
一次地震,震级只有一个
为什么说生物圈是自然地理 结合图9“地球内部圈层结构示意图”,完成下列小问题。
请推测地幔和地核的物质状态。
A俗.话地说环壳:“和上境地天幔系有路统,入中地无最门。活B跃.岩的石圈圈和地层壳?
物质组成或状态 发生了变化
请推测地幔和地核的物质状态。
深度:km
速度:km/s 0 3 6 9 12 15
1000 2000 3000
33km
莫霍界面

外核
内核
古登堡界面
二.地球内部圈层 4.内部圈层 (一)地 壳
1.概念: 地壳是地球表面以下、莫霍界面以上的固体外壳。
C请.推A水.测圈地①幔和②地D.核岩的石B物.圈质状①态③。 C.②③
D.①②③
①大9、气圈图中②水的圈各③层生中物圈,在④岩海石圈洋底部显著变薄甚至 A一.次缺①地失震,震的级是只有(一A个B.)①②
地球A.的圈①层结构还B包.括其②外部圈层。 C.③
D.①②
地球的圈层结构还包括其外部圈层。据此完成
(一)大气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岩 石 圈 板 块 的 运 动 俯 冲
( )
岩 石 圈 板 块 的 运 动 海 底 扩 张
( )
地幔对流(A全对流,B浅对流)
大 洋 中 的 热 点 形 成 夏 威 夷 群 岛
岩石圈与软流圈

• • • • • • •
岩石圈:由地壳和上地幔上部坚硬的岩石组成, 平均厚度75km,是固体地球的真正外壳, 组成岩石圈板块。 软流圈:岩石圈下部上地幔中的软层,地震 波低速带,在1400度高温下(接近岩石熔 点),岩石塑性增大,深度延伸到300km, 最软的部分位200km处。软流圈驮载着岩石 圈板块发生运动。
地核的特征
• • • • • • 厚度:3471km,体积是地球16.2%, 质量是地球的31.3%。 组成:铁、镍,少量氢、硫化物或 硅酸盐。(根据陨石、地震 波和实验推测) 结构:外核为液态,内核为固态。
地球内部层圈的运动
• 岩石圈板块的运动 • 地幔对流 • 内核与壳幔旋转速度差
岩石圈板块的运动
地球内部的密度、压力和温度
• 密度(克/立方厘米):地球平均5.5,花 岗岩2.6,玄武岩3.0,铁8。根据陨石 (铁、铁石、石)实测和深部地震波速 增加的事实,推断(计算):地表到地 心密度逐渐增高。 • 压力(围压):随深度逐渐增大。地心 是地表的350万倍。根据实验推断。 • 温度:随深度逐渐增大。地核达4000摄 氏度以上。由地热增温率实测、高温高 压实验和地震波测量结果推断。
地震仪
地震波
• 地震波由纵波(P波)、横波(S波)和面波 (L波)组成。 • 纵波(P):一种疏密波,速度最快,称为首 波,8-9公里/秒,可以在任意介质中传播。 • 横波(S):一种摆动波,速度其次,称为次 波,4-5公里/秒,只能在固体中传播。 • 面波(L):沿地表面传播的一重摆动波,类 似波浪,速度最慢,也称长波,破坏性最大。
地 球 内 部 压 力 变 化
地 球 内 部 温 度 变 化
地壳的特征
• • • • • • • • • 厚度:平均33km,陆壳最厚达80km (青藏),洋壳平均7km。 组成:陆壳为三大岩类,洋壳主要为玄 武岩。密度2.6 — 2.9,主要由硅 酸盐矿物组成。 构造:陆壳复杂(存在褶皱和断裂), 洋壳简单(无摺皱)。 年龄:陆壳老(最老38亿年),洋壳新 (最老2亿年)。
地幔的特征

• • • • • • • • •
厚度:2850km,体积是地球的82.3%,质 量是地球的 67.8%。 组成:固体岩石。铁、镁硅酸盐矿物(根 据陨石、深成岩、地震波和实验推 测)。 结构:分三层。B:上地幔33 — 400km橄 榄石结构(四面体);C:过度层 400 — 673km尖晶石结构(四面体+ 八面体);D:下地幔670—2900km 钙钛矿结构(八面体+立方体)。
Km
莫霍面与古登堡面
莫霍面(M面): 全球地震波速不连续面,P波由7.0km/s(玄武 岩的波速)突然增大到8.1km/s(橄榄岩的波速), 平均深度33km,被视为地壳与地幔的分界。 古登堡面(G面): 2900km深度的地震波速不连续面,P波由 13.6km/s突然降低到8km/s,S波消失,被视为地 幔与地核的分界,证实外核为液态。
断裂
震中 •地 震 波
•震 源
地震的破坏作用
地震造成的地裂
• 地震监测是通过设置在各地的地震台站中的地震仪对全 球地震进行监测。
地震的震级和烈度
• 震级和烈度是表示地震强度的两种方法。 • 地震的震级:表示地震释放能量的大小, 与地震波的振幅成正比,同一次地震只 有一个震级。 • 地震的烈度:表示地震对地面的破坏程 度。同一次地震,视距震中的距离不同 存在不同的烈度。分为12级。
纵 波
横 波
地 震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震 中 位 置 的 确 定
0 20 40 60 弧度(距离) • 地震 时间/距离曲线图 :通过P波与S波传导时间差计算震中距离

• 地震波 的性质:
• 地震波 与光波 类似, 遇到不 同介质 界面发 生折射 和反射。
• 目前为 止:地 球内部 层圈结 构主要 是通过 地震波 了解到 的。称 为地震 成析成 像技术。
• •
全球地震的分布主要分布于环太平洋、阿尔卑 斯——喜马拉雅和大洋中脊三个带上。

板块边界是地震的主要分布地带
第二节 地球内部层圈的特征
• 地球内部的研究手段: • 地震波(最主要手段) • 岩石高温高压实验 • 陨石研究 • 地球内部层圈(壳、幔、核)的密 度、压力、温度特征。
地球内部结构与波速的变化
第八章 地震和地球内部层圈
• 地震 • 地球内部层圈的特征 • 地球内部层圈的运动
第一节 地震
• • • • • • 地震发生的原因 地震监测 地震的震级和烈度 地震波 地震带 地震预报
地震发生的原因
• 地震:地球的快速颤动称为地震。地震 分为火山地震、陷落地震和构造地震, 世界上的大部分地震是由于断层活动引 发的构造地震。 • 震源:地震的发源地。 • 震中:震源在地表的垂直投影。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