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家政治智慧灵光的释放_李白诗歌中道家引退文化心理拆解
从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分析其道家文化体现

从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分析其道家文化体现《梦游天姥吟留别》是唐代大诗人李白创作的一首古体诗。
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从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分析其道家文化体现。
希望能够帮到大家。
从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分析其道家文化体现摘要:《梦游天姥吟留别》是李白的重要作品之一,诗中意象多与道家有关,流露出李白对神仙方术的追求。
诗人一生受道家文化的影响,在郁郁不得志的时期更是向往自由的仙人生活。
关键词:道家;李白;自由《梦游天姥吟留别》作于天宝年间,一般认为是李白从布衣而卿相的梦想破灭,被玄宗赐金放还的次年(公元745年)所作。
这首诗类似游记,记录了一个梦境,是李白中年最重要的作品之一。
天宝元年八月,李白奉诏如京,是为二入长安。
他以为辅佐天子济苍生安社稷的志向可以实现了,“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
”到了长安,玄宗对他颇为礼遇,命待诏翰林(唐玄宗时多选用文学士人,用于起草诏令,议论时事)。
初期,李白多次陪皇帝宴游,奉命制作诗赋。
不久,他就感到厌倦,玄宗的所作所为并非他想象中的圣明天子,自己的进谏也不被采纳。
于是常跑到长安市中买醉遣愁,久而久之玄宗就疏远了他。
李白也知已不为朝廷所容,便于天宝三年上书请求“还山”,玄宗也就顺势批准了。
回到山东,李白大病一场。
病愈后就有了越中之行。
在越中之行前夕,李白写下了《梦游天姥吟留别》,作为告别东鲁朋友的纪念。
李白家乡川西地区是我国道教发祥地。
东汉顺恒二帝时期,张陵在四川大邑开创了五斗米道,从此道教就扎下了根,拥有了广泛的群众基础。
少年时的李白肯定受了影响。
相传李白曾拜当时颇有名气的大隐士、纵横家赵蕤学习击剑和书法。
之前已提到《梦游天姥吟留别》是出游前写的,可见并不是身临其境后的纪实,仅是一种“不出户,知天下”的精神漫游。
诗人并不桎梏于生活的真实,就算没有实地游览,也要在梦中去,实质是诗人热烈向往那种神仙世界和仙人生活。
这就是诗人道教理想的具体化表现。
开头,“海客”“越人”两句象征摆在李白面前的两条人生道路:一是出世求仙,二是入世从政。
李白诗歌中道家思想的译介

李白诗歌中道家思想的译介诗人李白一直被赋予神秘的灵性,一种抽象而又古老的思想,它是源自古代中国的道家思想。
道教思想在李白的诗歌中有着深远的影响,而其中的思想主要是唯物主义和运用了其超自然的哲学观点,关于生命的轮回,宇宙及其中人与物质世界的关系,以实现普遍平衡及幸福的技巧。
本文将以道家的基本思想为基础,结合李白的诗歌,深入解析其中的道家影子。
道家的基本思想源于老子的《道德经》,以无为而治为核心思想,认为宇宙存在着一种本源的“道”,即“”,由此可以推知,道家崇尚的是一种静态的,无为的状态,它不是一种局部的经验,而是一种整体观点,即任何事物都是由同样的物质组成的,以及物质世界内部的各种关系都是有序及完整的。
李白的诗歌中,尤其是以《静夜思》为代表,可见到道家思想的影子,他写道:“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这里的环境描绘出一幅宁静和谐的景象,让人从凭空中感受到一种精神上的和谐,就如道家所说:“外物入,内物出有”,即物质间的关系正是宇宙本源“道”的体现,因此李白描绘出的入无出有的静态和谐,就是道家思想的体现。
此外,李白在《错落掩映》中,以宇宙苍茫得形式,表达了一种“无我”的意境,也是道家思想的反映。
此外,可以看到,李白的诗歌中运用了唯物主义的思想,他在《望庐山瀑布》中描绘了一幅景象,以及其中的精神感受,他写道:“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这里的环境也反映了道家的思想,其认为宇宙存在一种本源的“物”,无论是山仙还是龙灵,皆是宇宙普遍平衡的体现,同样也是宇宙和谐共处的一种体现,从而可以看到,李白诗歌中崇尚的是一种静态的,有序的宇宙,它也是道家思想的体现。
总之,可以从李白的诗歌中发现其中有道家思想的体现,无论是从其中表达宇宙本源“道”的静态和谐,还是从唯物主义的角度,李白都在诗歌中表达了道家的思想,这也是宇宙的和谐共处的体现,有着深远的影响。
李白的诗与道家思想

李白的诗与道家思想摘要:李白笃信道教,他的诗歌深得道家思想之精髓。
道家的自然观、神学观与政治观在李白诗歌里勾勒出的自然之美、呈现出的神思妙想与蕴涵着的人生态度,成就了李白大量不朽的作品,而这些作品也以其独特的魅力向世人诠释着“道”的奥妙。
关键词:李白的诗;道家思想;自然之美;神思妙想;人生态度《道德经》开宗明义地指出:“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道”,以生万物,以载覆万物,却无形无名。
“道”,植根中土,源远流长,犹如永不枯竭的活水源头浸润着中国人的社会生活与精神生活。
千百年来,不同阶层的人从自身需要出发,在道家思想中吮吸着营养,其中不乏历代文人墨客,而最具代表性的堪称唐朝诗人李白。
李白的诗流传千古,是世界文学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后人对其做出了多方位解读,但唯有从道家思想的视角才能进行深度探究。
本文围绕道家自然观、神学观与政治观来解读李白诗里的奥妙所在。
一、李白诗里的天然美与道家自然观(一)道家“天地大美”在李白诗中的体现道家思想的最高本体——“道”的产生根源于大自然,天造地设成就自然之美。
庄子说:“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万物有成理而不说。
圣人者,原天地之美而达万物之理。
”这段话的意思:“天地具备了最大的美德却从不言说,四季有正确的运行原则却从不谈论,万物都有自己的定规却从不解释。
那些圣人,探索天地的美德而明白万物的规律。
”李白正是“原天地之美而达万物之理”的人,也是位虔诚的道教徒,这一经历对他的诗歌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道家自然观使李白对自然情有独钟,他“一生好人名山游”。
在名山胜水的浸润里,李白对自然的美产生了敏锐独特而细致入微的感受,创作出大量多色调的写景诗:“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以奔放的情思抒写出大自然的磅礴之气与雄伟之韵。
“绿水净素月,月明白鹭飞。
简析舞剧《李白》中的道家美学思想

简析舞剧《李白》中的道家美学思想《李白》是一部以中国古代文学巨匠李白的丰功伟绩为主线,融入了中国传统文化的舞剧作品。
在这部舞剧中,道家美学思想贯穿始终,展现了道家在审美观念和价值取向上的独特魅力。
本文将对舞剧《李白》中的道家美学思想进行简析,探究其在舞剧中的表现和意蕴。
舞剧《李白》中的道家美学思想体现在对自然的崇敬和亲密交流上。
道家认为自然是宇宙的本原,是万物的源头。
在舞剧《李白》中,舞者们通过舞姿和身段的自如流畅,展现了与自然的融合和和谐。
他们仿佛成为风云、山水、花鸟,与自然景物相互辉映,共同构成了一幅幅富有诗意和意境的画面。
在《李白》中,大量运用了伸展、扭转、起伏的动作,这些动作如云卷云舒、山峦起伏,表现出了自然的韵律和节奏,展现了道家对自然的敬畏和尊重。
舞剧《李白》中的道家美学思想体现在对生命的豁达和超然态度上。
道家强调放下功名利禄,超脱纷扰,追求心灵的宁静与自由。
在舞剧《李白》中,舞者们通过精湛的舞技和高度的艺术表现力,展现了李白豪放不羁的个性和超凡脱俗的气质。
他们在舞台上尽情释放自己的激情与情感,放飞心灵,追求自由和超然。
他们以纯净的心灵和深邃的内在世界,在舞台上创造出一个充满诗意与神秘的世界,展现了道家对生命的豁达和超然态度。
舞剧《李白》中的道家美学思想体现在对审美意识和审美情趣的培养上。
道家注重修养内在,追求心灵的净化和升华,对审美具有独特的理解和追求。
在舞剧《李白》中,舞者们通过精心设计的表演场景和精彩纷呈的服装道具,展现了中国古典文化的魅力和神韵。
他们不仅展示了高超的舞技,更通过细腻的表情和丰富的情感,勾勒出了人物的内心世界和心灵境界。
观众在观赏舞剧《李白》的过程中,不仅可以欣赏到华丽的舞蹈,更可以沉浸在古代中国的诗情画意中,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培养了自己的审美意识和审美情趣。
舞剧《李白》中的道家美学思想在对自然的崇敬和亲密交流、对生命的豁达和超然态度、对审美意识和审美情趣的培养以及对心灵境界和情感世界的关注上都得到了充分展现。
简析舞剧《李白》中的道家美学思想

简析舞剧《李白》中的道家美学思想《李白》是一部由中国著名舞蹈家李希辰编导的舞剧,以唐代著名诗人李白的传奇一生为主线,通过舞蹈、音乐、道具和服装等多种艺术手段,展现了李白的豪迈、奔放和不羁的人生风采。
在这部舞剧中,道家美学思想贯穿始终,表现在对自然、对人生、对自我境界的追求和表达上,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哲学思想和价值观念。
本文将从舞剧《李白》中的具体表现入手,简析其中蕴含的道家美学思想。
舞剧《李白》中对自然的崇敬和追求体现了道家美学思想。
道家强调顺应自然,追求自然之道,强调天人合一的观念。
在舞剧中,通过舞蹈的形式展现了李白与自然的交融,他在山水之间畅游,与风云共舞,尽情感受大自然的美妙和奇幻。
舞剧中的舞者们通过优美的舞姿和轻盈的动作,表现出与自然的融合和对自然的敬畏。
这种对自然的崇敬和追求,体现了道家思想中顺应自然、尊重自然的理念,传达出一种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学观念。
舞剧《李白》中对人生境界的追求和表达也体现了道家美学思想。
道家注重修身养性,追求心灵的净化和超脱,主张追求内心的平和与宁静。
在舞剧中,李白的个性特点和心灵境界得到了深刻的展现。
他豪迈、奔放、不羁,但又深思熟虑,潇洒自在。
在舞剧中,通过舞蹈的形式展现了李白与世间的种种纷扰的对抗与超越,表达了他对人生境界的追求和超脱的愿望。
这种对人生境界的追求,体现了道家思想中返璞归真、修身养性的理念,传达出一种追求内心平和与超脱的美学观念。
舞剧《李白》中的道家美学思想贯穿始终,通过对自然、人生境界和自我的追求和表达,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哲学思想和价值观念。
舞剧《李白》不仅仅是一部反映历史的作品,更是一部传达哲学思想和美学追求的力作。
它以舞蹈的形式将道家美学思想通过具体的形象展现出来,并通过舞者们的表演,传达出一种与自然和谐共生、对人生境界的追求和超脱、对自我的真实与纯粹的美学观念,为当代观众呈现了一场思想与艺术的盛宴。
舞剧《李白》的成功演出,不仅丰富了中国舞蹈艺术的内涵,更为当代中国的道家美学思想传承和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浅析李白诗歌所表现的道家思想与人格力量

他 思 想 的广 远 也远 非一 般 人 所 能 展望 。他 总是 能冲 破 我 们 的思 想框框 , 教给 我 们 认 识 , 择 , 弃 , 新 。 选 扬 创 李 白的 《 蜀道 难 》 直 为 人 所 推 崇 ,尔 来 四万 八 下 岁 , 与 一 “ 不 秦 塞 通 人 烟 。 当 太 白有 鸟道 , 以横 绝 峨 眉 颠 。 ‘ 有六 龙 回 西 何 上 日之 高 标 , 有 冲 波逆 折 之 回川 。 ‘ 鹤 之 飞 尚不 得 过 , 猱 欲 下 黄 猿 度 愁 攀 缘 。 ‘ 道 之 难 难 于上 青 天 , 身 西 望 长 咨 嗟 !” 漫 游 蜀 侧 他
圣人 孔子 曾经 说 : 赐 !你 以为 我 是 多方 面 学 习并 且 把 内容 “ 都 记 下来 的人 吗 ? 子 贡 回答 说 :是 的 , 道 不 是 吗 ? 孔 子 : 不 ” “ 难 ” “ 是 的 。我 是一 个 中心 把 它 们 贯 穿起 来 。 ”
那 么 李 白石 破 天 惊 般 的 出现 在 大 唐 的 诗 坛 上 , 为 一 个 后 做
道 家 思 想 主 张“自然 ” “ 为 ” 《 子 》 二 十 五 章 云 :人 与 无 如 老 , “ 法地 , 法天 , 法 道 , 法 自然 。 ” 个“自然 ” 有 一个 意 思就 地 天 道 这 它 是“自 由发 展 , 经 人 力 干 预 ” 所 以李 白讲“ 水 出芙 蓉 , 然 不 。 清 天 去雕 饰 。” 喜欢 小谢 是 因 为“ 间小 谢 又 清 发 ”清 新 , 他 中 , 自然 , 这
正是 李 白所 追 求 的 。
道 家 的其 他 概 念 , 运 、 、 生 爱 身 和 神 仙 等 在 李 白的 诗 如 道 贯
歌 中也 都 有 所体 现 。 以道 家 思 想 作 为 标 准 来 看 待 一 些 事 情 , 会 得 出 高 于 世 俗 就
李白诗歌中道家思想的译介

李白诗歌中道家思想的译介
李白(701-762年)是著名的唐代诗人,他的文学作品中深植道家思想。
“道”是指儒家传统中唯物主义的万物之源,它是普世相通、凡夫俗
子皆可称道的思想观念,而“道家”则是一种独特的伦理思想,注重
个人自我完善,实践自然、尊重自然,以期达到与自然界融为一体的
境界。
在李白的诗歌中,道家思想时常显现其身影,他赞颂大自然中的景色,叹息与自然景观的美好统一,同时表明其内心的道家思想,表现出他
的理想无处不在。
例如,他的《宴桃园三结义》篇中,他赞颂“天长
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能够体现出道家思想中关于客观宇
宙规律和大自然无穷性的表达。
此外,李白在他的《行路难》篇中也表达出他对道家思想的理解和追求,他写道“桑之未落其叶著,心悦君兮,何求”,表述出由大自然
中植物落叶而形成的自然规律,他以此来诠释道家中“天行健、君子
以自强不息”这一思想。
他也把道家思想与人的精神生活结合在一起,他写道“心之所向兮行则将,驰风知劲兮博我胆”,体现道家中追求
自强不息的理念,以及无畏勇敢追求心之所向的决心。
此外,李白还把道家思想与人的道德结合起来,在他的《静夜思》篇中,他写道“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体现出要“守正不阿”的道德观念,以及追求安定、朴实的生活和对
家乡的期盼之情。
李白的诗歌对道家思想的探索,彰显出他的智慧才华和道德境界,也
切实反映出道家的思想。
从李白的诗歌中可以感受到带有东方伦理思
想的道家哲学,它不仅提出了一种形而上学的世界观,而且体现出一
种高尚的道德品质,使得他的诗句能在世间流传千古,同时也将道家
思想传播和发扬光大。
李白诗歌中道家思想的译介

李白诗歌中道家思想的译介李白(701年-762年)是中国唐朝时期最擅长诗歌创作的文人诗人,他作品中融合了大量的道家(Taoism)思想,让他的诗歌充满了深邃的思想内涵。
因此,李白诗歌中道家思想的译介令人充满向往和好奇。
首先,需要了解的是道家思想的基本内涵。
道家的本质是以“道”为中心的哲学思想,认为“道”是宇宙的根本万物的存在形式。
道家崇尚“天人合一”的思想,认为万物皆有一定的“道”,宇宙间的秩序是有讯息和规律可遵循的,人也要在万物之中追寻“道”,达成“人天合一”。
李白诗歌用这种新颖而又开放的思想来写诗,将道家的思想融入其中,让人在诗歌中感受到“天人合一”的美感。
李白诗歌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静夜思》,诗中表达了“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的情感,充分体现了道家认为“天人合一”的思想,让人深感“人与世界的密不可分”的美感。
此外,《将进酒》也是李白诗歌中显示道家思想的一首诗,它表达了“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的意境,将道家认为“道”是宇宙万物的运行规律的思想充分展现出来。
此外,李白还写过许多其他的诗歌,也都遵循着道家的思想,如他的《宣州谢书事》中“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表达了“致虚极,守静笃”的道家追求的精神;《赠汪伦》中“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则反映出“追求自由”的道家情怀。
最后,李白诗歌中的道家思想也表现在他的抒情诗歌中。
他诗歌中描绘的大自然风光,不仅十分宏伟大气,更有着深邃的哲理内涵,把道家思想与抒情诗歌相融合,让人充满无尽的遐思。
总之,李白诗歌中道家思想的译介,充分体现了道家“天人合一”“道”的概念,以及“致虚极、安静笃”的道家追求,从而使诗歌充满了深邃的哲理内涵,使人感受到“天人合一”的美感。
通过这种译介,我们能更好地理解李白诗歌中的精神内涵,更加深入地领略其灵性的启迪,从而更好地品味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28卷第1期2005年1月 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Journal of Liaoning Normal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 Edition)Vol.28 No.1J an. 2005道家政治智慧灵光的释放———李白诗歌中道家引退文化心理拆解李 萍(东北财经大学文化传播系,辽宁大连116025)3摘 要:李白诗歌中蕴藏着道家思想文化的内涵,并展示了人生价值的境界,而“道”之境界就在于对人生价值的探究与认识。
道家思想文化的本质,是发挥主体的“守静”修炼和自我“反观”的智慧,而超越人为的欲望,以实现人生的价值准则,进而实现人与社会的整体和谐。
其核心是通过“无为而为”的自然法则,达到“固于道”的境界。
李白诗歌所揭示的自我人生体验的心理,正是老子这一哲学思想澄迈的具体展现。
探求李白诗歌深层次的思想文化意蕴可知,李白的思想不是儒道合并,他深谙道家思想文化之精髓,巧用道家政治智慧之灵光,从当时的社会现实出发,凭借其所奉行“功成身退”的生活原则,以实现他理想社会的政治主张。
他的道路是现实的,手段是有效的。
他是对道家思想文化理解得较为准确,对道家政治智慧运用得较为有效的一个。
关键词:道之境界;人生体验;反观守静;哲学体要;智慧妙用中图分类号:I20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21751(2005)0120091203The R elease of T aoist H oly Spirit of Politic Wisdom———Psychological Interpretation of Taoist Cult ure in Li Bai’s PoemsL I Ping(De partment of Cultural T ransmission,N ortheast Universit 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Dalian116025,China)Abstract:This paper holds that Li Bai’s poems hold in store the connotation of Taoism,and reveal the bourn of human life, while the bourn of Taoism lies in the exploration and understanding of the value of human life.The essence of Taoism-keeping quite and self2introspection-is to transcend our human desires,to realize our value of life,and therefore to achieve the harmo2 ny of our hearts and eventually to make the goal of“confining to Taoism”come true.All the personal experiences displayed in Li Bai’s poems demonstrate Taoism.After probing into Li Bai’s poems,we find that his thoughts were not the combination of Confucianism and Taoism,but a blueprint based on Taoism.Li Bai pursued the rule of“rendering outstanding service and being reclusive”throughout his whole life,whichis the soul of Taoism.It was based on the actual situation that Li Bai absorbed Tao2 ist philosophy.His poems are practical and effective.He was one of those who had a better understading of Taoist philosophy and also one of those who could make practical use of it.K ey w ords:the bourn of Taoism;experience of life;keeping quite and self2introspection;the essence of Taoist philosophy;in2 genious utility of wisdom 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是在儒、道、佛相融互释的影响下所形成的古代文人的文化心理结构和理想人格诗性化。
尤其是以儒家的“仁”为“至尊”的君子人格,培养了我国古代文人以天下为己任的整体人格范式。
因此,也成为今人对古人评判的定势心理,而忽略了对文人个体意识形成的哲学要义的探究,所以,我们在对古代文人个性认识和评价中不免失于偏颇,李白就是其中之一。
关于李白诗歌中所表现的思想,清人龚自珍曾说:“庄屈实二,不可以并,并之以为心,自白始;儒、仙、侠实三,不可以合,合之以为气,又自白始也。
”当代学者论及李白思想大多祖此说。
如游国恩主编的《中国文学史》说:“一方面他接受了儒家的兼济天下的思想……,另一方面他又接受了道家的,特别是庄子的遗世独立的思想……与此同时,他还受游侠思想的影响……”;中科院文学研究所编写的《中国文学—19—3收稿日期:2004207206作者简介:李 萍(19592),女,山东烟台市人,东北财经大学副教授,主要从事古典文学、美学及文化学研究。
史》也说:“当他想要用世以建功立业的时候,儒家’达则兼济天下’的思想就占了上风;当他在政治上遭受打击之后,抑郁不得志,想要放情山水,寻仙访道的时候……道家愤世嫉俗,返于自然的思想就在他的思想中占据主导地位。
”但本文对此难以苟同,我认为:李白的思想既不是简单的儒道合并,更不是消极时的从道,积极时的从儒。
他的思想充分体现了道家,特别是老子政治智慧的灵光,是老子政治哲学智慧澄迈的展现。
这在分析李白诗歌深层意蕴之后,便可见其道家哲学思想文化的内涵所在。
至于李白诗歌中所表现的那些游侠、求仙等思想,其实正是道家这一智慧的微妙运用。
对此,我们可以从李白诗歌的深层意蕴里,探究李白思想中“道”之境界,以就教于大方之家。
人们之所以认为李白思想中包含着儒道两个方面,或许是因为李白诗歌中的两大主要内容,即入世时遍干诸侯、建功立业的成功意识追求;出世时放情山水、求仙访道的隐逸文化情结。
于是乎断言,前者来自儒家兼济天下的热情,后者则是道家消极避世的表现。
这种现象的表层意义看起来确乎如此,但若细敲测探道家的思想文化心理,则可发现对李白思想的这种评价是一种似是而非的结论。
因为,从多元文化的视角来看,儒道同根。
儒道两家无论是思想文化,还是哲学意义,都是充满了积极进取精神的,是纯粹的中华民族文化。
正如郭沫若所说:“我国古代精神表现得最真切、最纯粹的总当得在周秦之际,……我国的儒家思想是以个性为中心,而发展自我之全,于国、于世界,所谓’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不待言是动的,是进取的,便是道家思想也并不是不进取。
……实则‘无为’二字并不是寂灭无所事事,而是‘生而不存,为而不恃’的积极精神。
”[1](P417)由此可见,儒、道同宗于个体对社会整体的责任与义务,只是他们的认识角度和行为表现有所不同。
如果说儒家以平面审视的方式,注重美刺现实社会,关注现实人生;那么,道家则以立体超越的态度,更多关注人的生命意义,以审美的文化心理,倾注于成功价值的审视,而个体人生价值实现的意义,就在于“致虚极,守静笃。
”[2](P62)庄子更是视“道”为人生的最高境界,认为只要通过“反观”、“守静”的修炼,就能突破自我,超越生存时空的束缚,无限的扩展自己的精神空间,游刃自如地构架自由王国,从而达到更高的精神境界。
李白诗歌中所表现的临风高爽,清迈仙逸的诗风;不阿谀权贵,不谄媚世俗,任性而为,肆意驰骋的率性;勇于冲破功名樊篱,富于批判现实的精神,特别是为追求理想社会的成功实现,保持’处污泥而不染’的完美形象,而妙用道家“无为而为”的自然法则,巧施政治智慧于曲线迂回之中,更多地体现了文人的这种独立意识和高迈、圆容的哲人风范。
这种古代文人理想人格的另类范式,闪烁着道家哲学的智慧灵光,揭示了道家的人生境界,而“道”之境界就在于对人生价值的探究与认识。
道家思想本质上并不是消极避世,而是有“守静”的功夫。
其主旨是通过主体的修炼和自我“反观”,而超越人为的欲望,以实现人生的价值原则和人的心灵的整体和谐,从而达到“固于道”的境界。
庄子反对异化,从表面的避世,练就内在的“守静”,进而保持人格的独立;老子更是总结人生的经验和规律,以求达到“无为而无不为”的境界。
老子的辩证法则强调“柔弱胜刚强”,认为“无为”是社会政治处于“弱道”的表现,也是仁人志士予以改变社会现实的智慧运用。
因为自然法则是“以天下之至柔,驰骋于天下之至坚”,所以,“道常无为而无不为”。
在道家哲学理念中,“无为”并不是目的,而是一种手段,目的在于“有为”。
表面上守弱处静,无所作为,而实际上则是遵循万物的本性,顺应自然之道而知足知止,以期“无所不为”。
正是这种有所无为,才能无所不为的自然辩证法则,使道家的哲学思维与政治行为交融互摄,充满了高妙与精深。
诚如鲁迅所说;“老子之言亦不能纯一,戒多言而时有愤辞,尚无为而仍欲治天下。
其无为者,以欲‘无不为’也。
”[3](P310)可见,鲁迅是聪慧的,他以其睿智体悟出道家的精髓,认识到道家的“无为”,其实是“善为”之艺术。
“无为”才是真正善于作为的人,用以实现“无不为”的终极目的的最佳手段,也是政治智慧的精妙释放。
陈鼓应在《老子注疏及评价》一书中,也反复强调“一般常以为老子的思想是消沉的、厌世的或出世的。
造成这种误解的原因是由于对他的重要观念望文生义所致,例如:‘无为’、‘不争’、‘谦退’、‘柔弱’、‘虚无’、‘清静’等观念都曾被人误解。
其实‘无为’是顺应自然、不强作妄为的意思……这些观念不仅没有消极的思想,相反的,却蕴藏着蓄势待发的精神……”老子的“无为”实属静观其变以待“有为”。
他说:“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居……其中“生”、“为”、“功成”正是要人去工作,去创造,去发挥主观的能动性,去贡献自己的力量,去成就大众的事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