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诗与盛唐气象

合集下载

李白诗歌中的盛唐气象

李白诗歌中的盛唐气象

李白诗歌中的盛唐气象李白诗歌中的盛唐气象赵昀李白的诗鲜明地表现了盛唐气象,同时又发展和丰富了盛唐气象。

他像一阵惊雷,一股狂飙,带着惊天动地的声威,以一种震撼的力量征服了同时代的作者,影响后世。

一、政治抱负诗——自信豁达昂扬,乃盛唐气象的最强音李白在诗中歌唱理想,赞美时代,体现了积极向上的时代精神。

李白有着强烈的“济苍生”“安社稷”的儒家用世思想,他常以鲁仲连、范蠡、乐毅、谢安等人自许,但他既看不起“白首死章句”的儒生,又不愿走科举入世之路或从军边塞,而是寄希望于风云际会,平交王侯而立扺卿相,建立盖世功业后归隐江湖。

诗歌《出山》中“莫谓无心恋清境,已将书剑许明时”一句表明了诗人的四方之志。

在《驾去温泉宫赠杨山人》中诗人写道:“王公大人借颜色,金章紫绶来相趋。

当时结交何纷纷,片言道合唯有君。

待吾尽节报明主,然后相携卧白云。

”诗人扬眉吐气,激昂青云。

在《送梁公昌从信安王北征》中说“高谈百战术,郁作万夫侯”,充满了自信昂扬。

二、山水田园诗——万千磅礴气势,展现盛唐昂扬气概李白对祖国山川异乎寻常地热爱,他写了很多山水诗。

在诗中,李白半是仙人、半是侠士的豪迈的性格借歌颂祖国壮丽山川极好地得到表现。

那咆哮愤怒一泻千里的江河,奇险挺拔高出天外的峰峦,与前代以及后来的山水诗相比,明显体现出他的个性特色和盛唐气象。

在《望庐山瀑布》中他这样写庐山飞瀑:“西登香炉峰,南见瀑布水。

挂流三百丈,喷壑数十里。

欻如飞电来,隐若白虹起。

初惊河汉落,半洒云天里。

仰观势转雄,壮哉造化功。

海风吹不断,江月照还空。

空中乱潈射,左右洗青壁。

飞珠散轻霞,流沫沸穹石。

”诗人以高度夸张的艺术手法,将飞流直泻的瀑布描写得雄奇壮丽、气象万千,可以看出作者对祖国山河的热爱,热爱山河的壮丽以及自然界的一种无拘无束的境界。

诗中蕴含的那种气势,是吟风弄月者们所不能比的,而这种心胸气势也只有盛唐诗人才能淋漓尽致地表现。

又如诗《望天门山》:“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李白诗歌与盛唐气象

李白诗歌与盛唐气象

李白诗歌是否反映了“盛唐气象”1954年,林庚在《诗人李白》中认为,“李白的时代不但是唐代社会上升的最高峰,也是中国整个封建时代健康发展的最高潮”,“这个当时全世界封建社会中最先进的民族,正走在她胜利的高峰上,她的无限的展望,带来了自由的丰富的想像,少年的解放的精神,对于祖国乡土的热爱与礼赞,她需要尽情的歌唱,这乃是人民普遍的愿望,无数诗人都努力在满足人民这一个愿望,也就是在这高峰上,于是出现了李白”,“李白就是最优秀的完成了这个时代的使命的人。

没有李白,我们今天对于盛唐高潮的认识就要减低,没有李白,盛唐的高潮就要为之减色,这就是李白诗歌的现实性”。

林庚此文先是在1954年6月下旬北京大学中文系古典文学教研室举行的讨论会上发表的,有些与会学者对林文中所说的“太平盛世”的性质问题提出了不同的看法,但是大多数学者并没有否认李白对盛唐的歌颂,如赵树理在同意林文对盛唐性质的分析的基础上,指出李白的诗作既反映了盛唐好的一面,但他对现实还是不满的,因此也反映了盛唐坏的一面。

此文在报刊上正式发表以后,在学术界引发了一场关于李白诗歌是否反映了“盛唐气象”的讨论。

有些学者表示了不同的意见。

如胡国瑞在其《评〈诗人李白〉》中认为林文“对李白诗歌所表现的要求解放的精神力量的历史意义估价过高”,裴斐在《谈李白的诗歌》中认为,“李白诗歌贯穿着怀才不遇与人生若梦这样两个基本主题,其感情基调不是乐观、少年解放、青春奋发,而是忧郁和愤怒”,“当李白以一个卓越的诗人姿态出现时,面对的已经不是‘上升发展的现实’,而是唐帝国开始崩溃的时期了”。

还有一些学者持调和的观点。

如时萌在《谈研究李白的几个问题》一文中,既不同意林庚的观点,也不同意裴斐的观点。

他认为李白“既然经历过那个全盛阶段,那么他诗中的反映‘盛唐气象’,也真是反映了生活的真实”,但“后来,随着历史的发展与现实生活的转变,李白的笔尖逐渐转向,笔上的彩色逐渐沾上了天宝以后的现实生活的灰黯色彩,诗篇里流露着忧愤的控诉”。

论盛唐气象下李白诗歌创作中的长安意象

论盛唐气象下李白诗歌创作中的长安意象

论盛唐气象下李白诗歌创作中的长安意象
孟子曾云:“无良者三寸,有德者千里。

”在世界文学史中,李白是典型的豪侠史诗或者一
位传奇的知识分子,他最突出的特色就是在豪侠的气度上,以及在充满浪漫色彩的诗歌抒
情上,这在他的《长安夜行》诗歌中体现的非常突出。

“满目蒹葭苍苍,天地阔无边;崇山紫紫出,悬崖日日新。

”这首诗以长安城为背景,描绘
了盛大的城市景观。

李白以一种感性而理性的视角,酣畅地描绘出“满城春色宫墙柳”“汉上
白日五云起”的盛世繁华,这一耐人寻味的文笔,是受盛唐诗人盛放的诗风所影响的。

而李白在诗中也历数了长安的风土人情:“凭谁问,此地是何方。

大道如青天,我独行其间,信步群物到人家。

群物俱归尘,尘馀成烟雾。

世事一场大梦,梦觉流年不可断。

”这
段诗中,融合了“长安”周边徐徐而自然的风景,而“世事一场大梦,梦觉流年不可断”也是
言犹在耳,弥足珍贵,可谓是巨大的文字之绝唱。

再来说下李白诗歌创作中的长安意象,可以说,李白对长安的描绘可谓全面而又精准,他
以细腻的语言描绘了城市的繁华与热闹,长安的集市繁华,还有那种不可一世的安宁,它
不仅映射了当时的社会现实,而且也歌咏了古人追忆过去的伟大及不朽的历史痕迹。

总而言之,在盛唐诗人范围内,李白以其灵性的文笔和诗句,对长安形象的表述淋漓尽致,他在抒情的同时也因地制宜,唱尽了千古的长安的繁华及历史的久远,留下了一份不朽的艺术气象。

李白诗歌与盛唐气象

李白诗歌与盛唐气象

唐诗在开元、天宝盛世全面繁荣。山水田园诗人王维、孟浩然,把山水田园的静谧明秀的美 表现得让人心驰神往;边塞诗人高适、岑参,把边塞生活写得瑰奇壮伟、豪情慷慨;还有王昌龄、 李颀、崔颢、王之涣等一大批名家。后人对此时期的唐诗有许多的评论,概括地说就是骨气端翔, 兴象玲珑,无工可见,无迹可求,而含蕴深厚,韵味无穷。
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表现的就是人们在和平岁月里的生活感受和情思。面 对着浩渺的春江、海潮,面对着无边的月色、广阔的宇宙,萦绕着绵长不尽的情思, 荡漾着对未来生活的柔情召唤。人们的思索、追求、期待、召唤,表面上是由春天 的良辰美景惹起,被春天的旋律催动,实际上却是那个健康发展的时代生活带来的。
从以上的几方面可以看出,李白的豪放洒脱的个性魅力在当时不是孤木,不是独 一无二的,只是由于他天生的气质融入这个时代更具典型性。但这不是说否认李白 的天才。他是天才!正如丹纳所说,“严格说来,精神气候并不产生艺术家;我们先 有天才和高手,像先有植物的种子一样”。艺术家需要一种必不可少的天赋,便是 天大的苦功天大的耐性也补偿不了的天赋,否则只能成为临摹匠与工匠。 正如李白 所言,“天生我材必有用”,他的材便是天才诗人的灵感与想象,便是那种天生的 独立个性,以及将这个性很好地融入诗歌中的天赋。当他像石子样投入雄浑的时代 之海里,便引起了巨大的波澜。
贺知章称赞他为“谪仙人”;杜甫说他的诗是:“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 在唐代的诗坛,李白之出现,犹如石破天惊,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一千年来后人对 他的研究一直热情不减,其人其诗是一个长盛不衰、 经久弥新的话题,形成-道绚丽 多彩的文化景观,这就是“李白文化现象”。现代学者用浪漫、豪放、飘逸等词语来 概括李白的精神与艺术风格。
客中做(李白)
兰陵美酒郁金香,玉碗盛来琥珀光。 但使主人能醉客,不知何处是他乡。

以李白诗歌为例, 分析盛唐气象的内涵及其意义分析李白(分析“诗人”文档)共79张PPT

以李白诗歌为例, 分析盛唐气象的内涵及其意义分析李白(分析“诗人”文档)共79张PPT

璘谋乱,兵败,白坐长流夜郎,会赦得还。
族人阳冰为当涂令,白往依之。代宗立,以左 拾遗召,而白已卒。
文宗时,诏以白歌诗、裴旻剑舞、张旭草
书为三绝云。 集三十卷。今编诗二十五卷。
(一)家世
1.汉人说。
2.胡人。 3.胡化之汉人。
(二)出生地
明人胡应麟:
“古今诗人出处,未有如太白之难定者。”
(《少室山房笔丛》卷五)
初隐岷山,益州长史苏颋见而异之,
曰:“是子天才英特,可比相如。”
从各个不同的生活侧面,通过各种典故,运用
镐》),“南风一扫胡尘天静宝,西初入 ,至长安,往见贺知章。知
远别离,古有皇英之二女, 乃在洞庭之南,潇湘之浦。
直接抒情:“长章啸梁见甫其吟”,文起句,突叹兀,曰情感:“子谪仙人也。”言
当出现,英才不会埋没,定能有所作为。 狰狞凶恶的神话人物,无一不是现实人生的投
《宿五松山下荀媪家》、《丁
都护歌》、《秋浦歌》“炉火照天 地”,分别描绘了农民、船夫、矿 工的生活,表现了对劳动人民的关 怀。
3、李白 安史乱起,他参与李璘幕府, “一生好入名山游”
远别离,古有皇英之二女, 乃在洞庭之南,潇湘之浦。
(1)开头两句:(“长啸《梁庐甫吟山,何谣时见寄阳春卢?”侍御虚舟》),
他如“吟诗作赋北窗里,万言不值一杯水” (《答王十二寒夜独酌有怀》),写自己的怀才不 遇;“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行
路难》),写仕途艰难;“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 汪伦送我情”(《赠汪伦》),写朋友间的深厚友 谊等,都以鲜明突出的形象打动读者。
2、想象丰富惊人
他的“狂风吹我心,西挂咸阳树”(《金乡送韦八
杜甫的长篇排律远优于太白诗。 初隐岷山,益州长史苏颋见而异之,

李白诗与盛唐气象

李白诗与盛唐气象

作者: 房日晰
出版物刊名: 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页码: 55-62页
主题词: 盛唐气象;知识分子;李白诗歌;诗歌艺术;艺术境界;时代精神;盛唐时代;盛唐诗歌;盛唐诗人;诗歌创作
摘要: <正> 关于盛唐气象,学术界一直是有争议的。

笔者认为,盛唐气象是一个无法否定的客观事实。

诗歌上的盛唐气象并不神秘,它不过是盛唐现实生活与时代精神的真实反映。

盛唐国力无比强大,经济空前繁荣,到处呈规出一片莲蓬勃勃的繁华景象。

与此相应,人们精神振奋、思欲献身国家的事业心非常强,知识分子更是跃跃欲试,希望为国家的强盛,为时代的前进贡献自己的力量。

名扬千秋功垂史册的欲望,已成为一种时代的风尚。

凡此种种,反映在诗歌创作上就是以豪迈乐观的情调,雄浑开阔的艺术境界,宏伟的气魄,明朗的风格为主。

李白诗与盛唐气象

李白诗与盛唐气象

李白诗与盛唐气象[摘要] 文学史上空前光辉灿烂的盛唐气象,形成了诗国高潮,这种政治的、经济的以及与相适应的社会风尚,孕育了这个时代的诗人,李白之个性,天才及深厚的文学素养,终于使他成为了盛唐最杰出的诗人并让唐时代的诗坛朝气蓬发。

[关键词] 李白浪漫主义、乐观、自信、豪迈公元八世纪的前半个多世纪中,唐帝国以高度发展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称雄与世,巍然屹立与亚洲的东方。

在这百年前后,中国诗坛出现了群星灿烂的局面。

有以李白、杜甫“双子星座”,“惊天地、泣鬼神”的时代巨人,初唐四杰,白居易、无瑱的新乐府运动,韩愈的古文运动……一时种流派迭起,或仿效古人、或改革新、编著立说。

遂名人辈出。

韩愈在《调张籍》中说“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这光芒照耀着国内诗坛。

李白是一位伟大的浪漫主义作家,被保存下来的诗约有千余首,这些诗篇反映了丰富的社会现实,表现了诗人进步的政治理想和积极进取的精神,就一个作家在同时代所产生的轰动而论,中国文学上没有谁可与李白相匹敌,李白就像一把火炬,一股狂风,挟着惊天泣地的文势,以流畅的文笔,虚异的想像,诗画的语言震撼着同时代的读者。

他的诗各体背工,乐府、古诗、咏怀、送行、临别、寄赠等都不乏精美绝伦之作,既有雄奇奔放的阳刚之美,又有平淡秀丽的阴柔之美,都被以效仿和推崇。

在李白二十多岁时,就以文章渴见益州长史苏颋,苏见文章后曰“此子天才英丽,下笔不休。

虽风力未成,且见专车之骨,若广以学,可以相如经肩也”。

杜甫在赴长安的途中与李白相遇竟改变路线,随之车下。

别后终身念念不忘,赞之曰“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清新廋开府,俊逸鲍参军”。

杜甫在《春日忆李白》中说晁公武云:“白天才英丽”,其辞旬逸荡隽伟,飘然有超世之心。

王屋山人魏万国固慕其才,追踪数千里,后于广陵相见,頌其人为“横海鲲,负天鹏”,誉其诗为:“鬼出神入”。

就连八十高龄名振朝野的贺智章一见李白“奇白风骨,呼为谪仙子”,“才大语终奇”(钱起),“才矣奇矣”(白居易)……这些赞许,集中反映了当时人们对李白诗的崇拜。

李白《将进酒》:牢骚、怨怼中的盛唐气象

李白《将进酒》:牢骚、怨怼中的盛唐气象

李白《将进酒》:牢骚、怨怼中的盛唐气象-中学语文论文李白《将进酒》:牢骚、怨怼中的盛唐气象■ 谈胜轶一生以大鹏自喻的天才诗人李白,在天宝元年(742)终于获得了振翅而起、飞抵长安的机会。

他怀揣建功立业的理想,却只能待诏翰林,不久因恃才傲物,遭权贵诋毁,于天宝三载(744),被唐玄宗“赐金放还”而梦断长安,又开始了其求仙访道的漫游生活。

“中天摧兮力不济”(《临路歌》),一只飞振八裔的大鹏,半空跌落,铩羽而归!此后,他只能以受伤的双翼拍击茫无边际的人生苦海,那簸却的沧溟之水,更多的却是政治失意的牢骚与怨怼。

而此类情绪一经酒精的刺激,便朝着极大化的方向膨胀,最终以火山爆发的气势喷涌而出,表现出既豪且狂的抒情风貌。

或许有人会以为这是一种消极的情绪,没有传递正能量,不过是“吃货”兼“酒徒”的李白在泄一己私愤而已。

其实,诗人李白的牢骚、怨怼是基于他对大唐盛世的热望,对国家君主的忠诚而抒发的。

此中饱含诗人强烈的责任感、使命感,极富家国之忧患意识,他不一定具有经世之才,但他确有“奋其智能,愿为辅弼。

使寰区大定,海县清一”(《代寿山答孟少府移文书》)之志。

若问李白的诗里为何常含幽愤,答案只能是:他对自己所处的时代爱得太深沉,其理想之翼,若垂天之云,大唐帝国“则其负大翼也无力”。

因而,其怨怼之作同样富有元气内充、真力弥满的盛唐气象。

①他的传世名篇《将进酒》便是典型诗例。

《将进酒》大约作于天宝十一年(752),距诗人长安被弃约八年之久。

其“落羽辞金殿”的伤痛并未痊愈,反而时常旧病复发,且一发则斗转天动、山摇海倾。

虽空举世之酒樽亦不足以发抒其幽愤。

本篇是古题乐府,题意为“请人饮酒”,系汉乐府《鼓吹曲·铙歌》中的曲辞,因声辞杂写,现已难辨其意,只能从古辞“将进酒,乘大白”大略可知内容多写“饮酒放歌”。

李白大概是借此发挥而已。

那么,其《将进酒》是如何在牢骚、怨怼之中折射出盛唐气象的呢?本文拟就此作一粗浅探讨。

诗篇甫一发端便石破天惊,气势非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李白诗与盛唐气象[摘要] 文学史上空前光辉灿烂的盛唐气象,形成了诗国高潮,这种政治的、经济的以及与相适应的社会风尚,孕育了这个时代的诗人,李白之个性,天才及深厚的文学素养,终于使他成为了盛唐最杰出的诗人并让唐时代的诗坛朝气蓬发。

[关键词] 李白浪漫主义、乐观、自信、豪迈公元八世纪的前半个多世纪中,唐帝国以高度发展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称雄与世,巍然屹立与亚洲的东方。

在这百年前后,中国诗坛出现了群星灿烂的局面。

有以李白、杜甫“双子星座”,“惊天地、泣鬼神”的时代巨人,初唐四杰,白居易、无瑱的新乐府运动,韩愈的古文运动……一时种流派迭起,或仿效古人、或改革新、编著立说。

遂名人辈出。

韩愈在《调张籍》中说“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这光芒照耀着国内诗坛。

李白是一位伟大的浪漫主义作家,被保存下来的诗约有千余首,这些诗篇反映了丰富的社会现实,表现了诗人进步的政治理想和积极进取的精神,就一个作家在同时代所产生的轰动而论,中国文学上没有谁可与李白相匹敌,李白就像一把火炬,一股狂风,挟着惊天泣地的文势,以流畅的文笔,虚异的想像,诗画的语言震撼着同时代的读者。

他的诗各体背工,乐府、古诗、咏怀、送行、临别、寄赠等都不乏精美绝伦之作,既有雄奇奔放的阳刚之美,又有平淡秀丽的阴柔之美,都被以效仿和推崇。

在李白二十多岁时,就以文章渴见益州长史苏颋,苏见文章后曰“此子天才英丽,下笔不休。

虽风力未成,且见专车之骨,若广以学,可以相如经肩也”。

杜甫在赴长安的途中与李白相遇竟改变路线,随之车下。

别后终身念念不忘,赞之曰“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清新廋开府,俊逸鲍参军”。

杜甫在《春日忆李白》中说晁公武云:“白天才英丽”,其辞旬逸荡隽伟,飘然有超世之心。

王屋山人魏万国固慕其才,追踪数千里,后于广陵相见,頌其人为“横海鲲,负天鹏”,誉其诗为:“鬼出神入”。

就连八十高龄名振朝野的贺智章一见李白“奇白风骨,呼为谪仙子”,“才大语终奇”(钱起),“才矣奇矣”(白居易)……这些赞许,集中反映了当时人们对李白诗的崇拜。

天才的诗人李白,何以为“诗仙”?除了他超人的天赋,坚韧不拨的毅力,浑厚的文学素养主观因素外,还应以社会时代找根据。

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作家的艺术风格,不能脱离社会,超越时代,若只强调诗人的主观因素,还不能揭示风格形成的全部原因,必须结合当时社会的时代背景,才可作出较为实际的答案,现仅以李白诗与盛唐气象加以探究。

一、李白的思想与盛唐时代生活于公元701年—706年之间的李白,主要生活在玄宗、肃宗两朝,这正是唐代社会盛极而衰的历史转折时期,李白生逢其时,他正是转折时期剧烈的社会动荡中成就为伟大诗人的。

李白生活的时代,是一个充满了浪漫气息的时代。

这种浪漫气氛是唐代开国以来逐步形成的。

唐太宗李世民是封建社会一个甚为杰出的皇帝,他的文治武功堪道,以他雄才大略励精图治,使国家兴旺发达,形成堪载史册、永载千古的“贞观之治”,到开元年间,经济繁荣,国家强盛,使大唐帝国成为当时世界文明盛开的国家。

由于国家大治,国力空前强盛,经济力量十分雄厚,遂孕育形成一种乐观自信与青春向上的社会风尚,人们朝气蓬勃,有志之士,更是精思殚虑,欲建千秋不朽之业。

这种政治、经济的以及与之相应的社会风尚,造就了这个时代的诗人。

出现了文学史上空前光辉灿烂的盛唐气象,形成了诗国热潮,于是诗坛上出现了百花齐放,争奇斗艳的局面。

处于开宝盛世的李白,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登上诗坛,放射出奇特的光焰,他怀着“济苍生,安黎元”,“申管晏之淡,谋帝王师自欺”,“欲一步登卿,做一番经天纬地的大事”的政治理想,想干出一番大事业,而功成身退。

李白有着非常强烈的建功立业的愿望,时刻幻想通过一条非凡的道路,创造一鸣惊人,光照千秋的奇迹,想以自己的政治业绩被万代而称涌。

但是现实的碰壁和屡遭挫折,报国忧民之心难以实现,鹏博青云之志的跌落都使得步履坎坷,李白思想盐分复杂,因而在诗歌中写出了大量“忧国愤时”的文章来。

“济苍生,安社稷”的宏愿即建功立业的思想是李白的主导思想,他的好任侠,学剑术,对仙道的向往和“致君尧舜上,再使风格淳”的“求仕”理想无不打上了盛唐时代的烙印。

青少年时的一为《代寿山答孟少府移文书》就可见其一面,“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

安能餐君紫霞,映君青松……申管晏之淡,谋帝王之术,奋其智能,愿为辅弼。

”李白有着对国家命运的高瞻远瞩和对自己的政治都能有着高度的自信。

他的所有送别、赠友、求仙、怀古、寄情的文章是谋求政治上的地位和功名所写。

朋友相聚时豪情万丈写,遭受挫折,愤世疾俗写、哀鸿遍野、盛叹民生也写。

这种高涨的政治热情,正是当时国力强盛所唉成的知识分子以天下为已任思欲为国效力的精神。

李白虽然在努力实现其理想的征途中,屡屡受挫,却没有挫折他从政的锐气,对统治阶级中掌握实权而又奸险的人,十分卑礼,求人时胸怀坦然,不特意讨好,具有典型的知识分子的正义感。

李白这种坦荡的胸怀,傲岸的性格,不为利禄而改志的精神,反映在诗歌创作上,表现为气势磅礴,没有丝毫卑扉之气。

“盛唐主气,气完而意不尽工”,王世贞评唐人七言绝句的这段话,却可以概括诗歌盛唐气象的一些特点。

这种诗风的形成从客观上讲,由于当时国力强盛,整个社会显示出生机勃勃,一种向上的景象,诗人陶醉其中、乐观、自信、青春焕发,朝气蓬勃,无疑是当时时代的主旋律,人们的精神气质,风度都充分出乐观自豪与自信,这就是李白在内的诗人与追求功名的原因。

因此,他们或走科场考试,或远走塞外参军,千方百计地为时代做自己应有的贡献,以实现自己的抱负。

从诗人主观因素上讲,李白诗歌具有时代特点的诗篇,读其诗篇便可充分地,鲜明地展现盛唐时代的风貌。

但从李白一生来看,其政治抱负是一种脱离自己实际美好幻想而已。

原因有三:一是牌和平盛世的年代,没有诸候争霸,百家争鸣的局面,在客观上也没有为李白提供应一个“申管晏之淡,谋帝王之术”和“以宰辅和帝王师自欺负”的机会,就算有,也须经天纬地之才才行。

其二,李白高估了自己的政治才能,自以为文韬武略,有领兵打仗之策。

其三,李白性格豪爽耿直,有着知识分子的局限性,卑视好玩权术的奸险小人,因此招来小人的排挤,也是导致他求仕失败的原因之一。

他在政治都能方面的自信,与他强烈地建功立业的愿望形成鲜明的对比,这是李白一生的悲剧,但却成就了他的文学事业,把政治仕途的不快及忧愤以及全部精力用在诗歌创作上,成为一名名垂千古的诗仙。

诗歌只是他猎取功名的手段,他对政治才能的重视,远远超过对自己文学才能的估价。

为了实现政治理想而形成的坦荡的胸怀,傲岸的性格、浪漫的气韵,在他的诗歌中展现得淋漓尽致。

李白性格豪放,有侠义之心。

曾有“不逾一年,散金三古余万,有落魄公子,悉皆济之”(《上安州装长史书》)。

体恤民情,写了大量反映人民疾苦的诗作,如《秋浦歌》、《宿五松山下荀媪家》等。

积极用世,平交王候,有济世报国之思。

这些反映在诗歌创作上,则又表现为气势磅礴,雄浑奔放,有如“转车之骨”’如写黄河,则有“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将进酒》),写长江则“登高壮观天地间,大江苍茫去不还”,写蜀道则“噫吁嚱,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蜀道难》),写香炉峰瀑布则“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是银河落九天”,前人对李白在这方面多有精而公充的评价,即“秕康万物,瓮盎乾坤,狂呼恕叱,日月为奔”,“恶浪怂恣,摆去拘束”,“李诗思疾而语豪”,“五岳为辞锋,四溟作胸臆”,“仙笔驱造化”,就是说他的辞彩辞阔,气魄浩大,笔力劲道,具有雄壮健拨之气,具有阳刚之美。

李白这种豪迈,乐观向上,青春勃发的诗风是盛唐时代贼予的。

盛唐这个伟大的国度,孕育了这个诗坛天才。

二、李白诗的艺术特点与盛唐气象李白诗中有着诗人自己鲜明的个性和独特的魅力,这种魅力则借助丰富奇特的想象,大胆的夸张,精炼的比拟等手段来完成的,不论是刚健豪迈,清雄奔放之诗,还是阴柔秀丽,韵致飘逸之诗,无不烙印着这个特色,体现出一种乐观向上的强大的浪漫主义气息。

郭兆麒评《秋浦歌》:“太白诗白发三千丈……语涉粗豪,然非尔便不佳”。

《静夜思》则被胡应麟评:“无工可见,无迹可寻”的兴象玲珑之作。

从郭、胡等人的评述中就可见李白诗的特点。

李白诗魅力来源不仅仅看作是诗人技巧的娴熟,也不仅仅是诗人有文豪之才,而是盛唐特色在诗中最突出最集中的反映。

而这种富于表现力,有独创性地体现着时代精神的诗歌,也是盛唐这个特定时期的产物。

关于盛唐气象,前人多有论述。

《唐宗诗醇》评李白《塞下曲,塞虏乘秋下》时说:“高调入云,于声律中行俊逸之气,自非唐可及”。

胡应麟评:“李白《塞下曲》等诗俱盛唐绝作,祝初唐格调如一,而神韵超玄,气概俊逸,时或述之”。

所谓“俊逸之气”、“神韵超玄,气概俊逸”的诗歌,正是典型的盛唐诗歌的风格。

论七言绝句的时代风尚时,王志贞有个著名论断,他说:“七言绝句,盛唐主气,气完而意不尽工;中晚唐主意,意工而气不甚完。

然各有至者,末可以优劣也。

”叶燮在《原诗》中则说:“然盛唐主气之说,谓李则可耳,他人不尽然也”。

可见从李白的七言绝句被认定为盛唐洋溢着爱国情绪,饱含着青春向上的盛唐气象。

盛唐时代,国力强盛,诗人对祖国的前途和民族的命运充满着乐观主义情绪,以自豪的心情在纵情歌唱,诗人气质在诗中淋漓尽致的表露,表现在艺术上勇于冲破传统的清规戒律的约束,极大地发挥了天才与独创,内容的充实与形式的完美都是空前的,这样健美的诗歌在文学史上是史无前例的,无以伦比的,可谓时代造英雄。

盛唐时代的人们,不管是从精神上,气质上、风度上都有着自豪感。

因此在文章中也难见悲观厌世,调子低沉之作。

再加之有唐代那种南北文化、中外文化交流的气势,无拘无束的自由精神,对盛唐诗人在心理上和气质上所造成的影响,给诗歌创作带来了活力是不可估量的。

因循守旧、模拟保守的习惯势力,在盛唐没有立足之地。

新的事物、新的气象,新的追求,带着诗歌以一种开天辟地般的气势去开拓。

去创造。

李白生逢其时,走到了新潮流的最前列。

因此,他对自由的热爱与追求和时代的脉膊是一致的。

李白一生好入名山游,凡所游胜景,皆以文章论之,他的山水诗常是即兴而发,兴致所至的,在瞬间内,达到情与景的高度整合,没有粉饰和做作,且在强烈地抒情中有着鲜明的自我形象。

如写景《渡荆门送别》、《过崔八丈水亭》、《夜泊中诸怀古》等,行笔流畅自然,字字清晰、明理晓畅,全诗无晦涩难懂之意,清彻透底,大有一眼洞穿之势,字里行间又掩盖诗人高风亮节,不为污龊所腐蚀的美好品格。

写理想抒胸臆则有“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假令风歇时下来,犹能簸却沦溟水”(《上李邕》),李白以大鹏自喻,写出了力能回天转月鲜明自我形象,有典型的浪漫主义气息。

写对权贵的蔑视更是酣畅淋漓。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梦游天姥吟留别》、“黄金白壁买歌笑,一醉累月轻王候”。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