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诗歌中的盛唐气象

合集下载

体现盛唐气象的诗人

体现盛唐气象的诗人

《体现盛唐气象的诗人》
李白的诗代表了盛唐气象。

“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是李白《上李邕》中对鲲鹏形象的生动描写:相信自己的才能,充满必胜的信心;又想像天地如此广阔,前途无限远大;不会遇到任何艰难险阻(即使“假舆马”),一飞就可以达到理想的目标。

这些都反映出了盛唐时期人们昂扬奋发、积极进取的精神面貌和乐观豪迈的人生态度。

我国古典文学常用三言两语,寥寥数笔勾勒出鲜明生动的形象,而且寓意深刻,耐人寻味。

《庄子·逍遥游》中有两句话:“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

”。

李白诗歌与盛唐气象

李白诗歌与盛唐气象

李白诗歌是否反映了“盛唐气象”1954年,林庚在《诗人李白》中认为,“李白的时代不但是唐代社会上升的最高峰,也是中国整个封建时代健康发展的最高潮”,“这个当时全世界封建社会中最先进的民族,正走在她胜利的高峰上,她的无限的展望,带来了自由的丰富的想像,少年的解放的精神,对于祖国乡土的热爱与礼赞,她需要尽情的歌唱,这乃是人民普遍的愿望,无数诗人都努力在满足人民这一个愿望,也就是在这高峰上,于是出现了李白”,“李白就是最优秀的完成了这个时代的使命的人。

没有李白,我们今天对于盛唐高潮的认识就要减低,没有李白,盛唐的高潮就要为之减色,这就是李白诗歌的现实性”。

林庚此文先是在1954年6月下旬北京大学中文系古典文学教研室举行的讨论会上发表的,有些与会学者对林文中所说的“太平盛世”的性质问题提出了不同的看法,但是大多数学者并没有否认李白对盛唐的歌颂,如赵树理在同意林文对盛唐性质的分析的基础上,指出李白的诗作既反映了盛唐好的一面,但他对现实还是不满的,因此也反映了盛唐坏的一面。

此文在报刊上正式发表以后,在学术界引发了一场关于李白诗歌是否反映了“盛唐气象”的讨论。

有些学者表示了不同的意见。

如胡国瑞在其《评〈诗人李白〉》中认为林文“对李白诗歌所表现的要求解放的精神力量的历史意义估价过高”,裴斐在《谈李白的诗歌》中认为,“李白诗歌贯穿着怀才不遇与人生若梦这样两个基本主题,其感情基调不是乐观、少年解放、青春奋发,而是忧郁和愤怒”,“当李白以一个卓越的诗人姿态出现时,面对的已经不是‘上升发展的现实’,而是唐帝国开始崩溃的时期了”。

还有一些学者持调和的观点。

如时萌在《谈研究李白的几个问题》一文中,既不同意林庚的观点,也不同意裴斐的观点。

他认为李白“既然经历过那个全盛阶段,那么他诗中的反映‘盛唐气象’,也真是反映了生活的真实”,但“后来,随着历史的发展与现实生活的转变,李白的笔尖逐渐转向,笔上的彩色逐渐沾上了天宝以后的现实生活的灰黯色彩,诗篇里流露着忧愤的控诉”。

从李白诗中观盛唐气象

从李白诗中观盛唐气象

从李白诗中观盛唐气象摘要:盛唐时期,经济繁荣,国力强盛,在此期间涌现了一大批天赋极高的诗人。

初唐以来讲究声律辞藻与抒情感慨情怀汇而为一,诗人作诗笔参造化,韵律与抒情相辅相成,气势磅礴,情感真挚。

正如殷璠所说的“神来、气来、情来”,达到了声律风骨兼备的完美境界,这就是盛唐诗风形成的标志。

而李白,则是盛唐文化孕育出来的天才诗人。

他非凡的自负和自信,狂傲的独立人格,豪放洒脱的气度和自由的浪漫情怀,充分体现了盛唐诗人的时代性格和精神风貌,盛唐诗歌的“气来、情来、神来”,在李白的乐府歌行和绝句中,发挥得淋漓尽致。

他的诗歌创作,充满了发兴无端的澎湃激情和神奇想象,既有气势浩瀚,美不胜收。

李白的魅力,就是盛唐的魅力。

关键词:盛唐气象李白诗歌艺术个性影响一、盛唐气象最早提出“盛唐气象”这一概念的林庚先生写过“盛唐气象所指的是诗歌中的蓬勃气象,这蓬勃不只由于它发展的盛况,更重要的乃是一种蓬勃的思想感情所形成的时代性格。

这时代性格是不能离开了那个时代而存在的。

盛唐气象因此是盛唐时代精神面貌的反映,盛唐时代是出现在百年来不断上升的和平繁荣的发展中,是有了几百年来成熟了的封建社会中民主斗争的方式。

它是一个进展得较为顺利的解放中的时代。

一种春风得意、一泻千里的展望,所谓‘天生我材必有用’、‘黄河之水天上来’、‘大道如青天’、‘明月出天山’,这就是盛唐气象与建安风骨同为解放的歌声,而又不全然相同的地方。

这是一个富于创造性的解放时代,它孕育了鲜明的性格,解放了诗人的个性,他的那些诗篇永远是生气勃勃的,如旦晚才脱笔砚的新鲜,它丰富到只能用一片气象来说明。

”[1]而郑振铎先生则从艺术风格方面提出“虽只有短短的四十三年(713年—755年),却展布了种种的诗坛的波澜壮阔的伟观,呈献了种种不同的独特的风格。

这不单纯的变幻百出的风格,便代表了开、天的这个诗的黄金的时代。

在这里,有着飘逸若仙的诗篇,有着风致澹远的韵文,又有着壮健悲凉的作风。

论盛唐气象下李白诗歌创作中的长安意象

论盛唐气象下李白诗歌创作中的长安意象

论盛唐气象下李白诗歌创作中的长安意象
孟子曾云:“无良者三寸,有德者千里。

”在世界文学史中,李白是典型的豪侠史诗或者一
位传奇的知识分子,他最突出的特色就是在豪侠的气度上,以及在充满浪漫色彩的诗歌抒
情上,这在他的《长安夜行》诗歌中体现的非常突出。

“满目蒹葭苍苍,天地阔无边;崇山紫紫出,悬崖日日新。

”这首诗以长安城为背景,描绘
了盛大的城市景观。

李白以一种感性而理性的视角,酣畅地描绘出“满城春色宫墙柳”“汉上
白日五云起”的盛世繁华,这一耐人寻味的文笔,是受盛唐诗人盛放的诗风所影响的。

而李白在诗中也历数了长安的风土人情:“凭谁问,此地是何方。

大道如青天,我独行其间,信步群物到人家。

群物俱归尘,尘馀成烟雾。

世事一场大梦,梦觉流年不可断。

”这
段诗中,融合了“长安”周边徐徐而自然的风景,而“世事一场大梦,梦觉流年不可断”也是
言犹在耳,弥足珍贵,可谓是巨大的文字之绝唱。

再来说下李白诗歌创作中的长安意象,可以说,李白对长安的描绘可谓全面而又精准,他
以细腻的语言描绘了城市的繁华与热闹,长安的集市繁华,还有那种不可一世的安宁,它
不仅映射了当时的社会现实,而且也歌咏了古人追忆过去的伟大及不朽的历史痕迹。

总而言之,在盛唐诗人范围内,李白以其灵性的文笔和诗句,对长安形象的表述淋漓尽致,他在抒情的同时也因地制宜,唱尽了千古的长安的繁华及历史的久远,留下了一份不朽的艺术气象。

李白诗歌与盛唐气象

李白诗歌与盛唐气象

唐诗在开元、天宝盛世全面繁荣。山水田园诗人王维、孟浩然,把山水田园的静谧明秀的美 表现得让人心驰神往;边塞诗人高适、岑参,把边塞生活写得瑰奇壮伟、豪情慷慨;还有王昌龄、 李颀、崔颢、王之涣等一大批名家。后人对此时期的唐诗有许多的评论,概括地说就是骨气端翔, 兴象玲珑,无工可见,无迹可求,而含蕴深厚,韵味无穷。
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表现的就是人们在和平岁月里的生活感受和情思。面 对着浩渺的春江、海潮,面对着无边的月色、广阔的宇宙,萦绕着绵长不尽的情思, 荡漾着对未来生活的柔情召唤。人们的思索、追求、期待、召唤,表面上是由春天 的良辰美景惹起,被春天的旋律催动,实际上却是那个健康发展的时代生活带来的。
从以上的几方面可以看出,李白的豪放洒脱的个性魅力在当时不是孤木,不是独 一无二的,只是由于他天生的气质融入这个时代更具典型性。但这不是说否认李白 的天才。他是天才!正如丹纳所说,“严格说来,精神气候并不产生艺术家;我们先 有天才和高手,像先有植物的种子一样”。艺术家需要一种必不可少的天赋,便是 天大的苦功天大的耐性也补偿不了的天赋,否则只能成为临摹匠与工匠。 正如李白 所言,“天生我材必有用”,他的材便是天才诗人的灵感与想象,便是那种天生的 独立个性,以及将这个性很好地融入诗歌中的天赋。当他像石子样投入雄浑的时代 之海里,便引起了巨大的波澜。
贺知章称赞他为“谪仙人”;杜甫说他的诗是:“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 在唐代的诗坛,李白之出现,犹如石破天惊,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一千年来后人对 他的研究一直热情不减,其人其诗是一个长盛不衰、 经久弥新的话题,形成-道绚丽 多彩的文化景观,这就是“李白文化现象”。现代学者用浪漫、豪放、飘逸等词语来 概括李白的精神与艺术风格。
客中做(李白)
兰陵美酒郁金香,玉碗盛来琥珀光。 但使主人能醉客,不知何处是他乡。

以李白诗歌为例, 分析盛唐气象的内涵及其意义分析李白(分析“诗人”文档)共79张PPT

以李白诗歌为例, 分析盛唐气象的内涵及其意义分析李白(分析“诗人”文档)共79张PPT

璘谋乱,兵败,白坐长流夜郎,会赦得还。
族人阳冰为当涂令,白往依之。代宗立,以左 拾遗召,而白已卒。
文宗时,诏以白歌诗、裴旻剑舞、张旭草
书为三绝云。 集三十卷。今编诗二十五卷。
(一)家世
1.汉人说。
2.胡人。 3.胡化之汉人。
(二)出生地
明人胡应麟:
“古今诗人出处,未有如太白之难定者。”
(《少室山房笔丛》卷五)
初隐岷山,益州长史苏颋见而异之,
曰:“是子天才英特,可比相如。”
从各个不同的生活侧面,通过各种典故,运用
镐》),“南风一扫胡尘天静宝,西初入 ,至长安,往见贺知章。知
远别离,古有皇英之二女, 乃在洞庭之南,潇湘之浦。
直接抒情:“长章啸梁见甫其吟”,文起句,突叹兀,曰情感:“子谪仙人也。”言
当出现,英才不会埋没,定能有所作为。 狰狞凶恶的神话人物,无一不是现实人生的投
《宿五松山下荀媪家》、《丁
都护歌》、《秋浦歌》“炉火照天 地”,分别描绘了农民、船夫、矿 工的生活,表现了对劳动人民的关 怀。
3、李白 安史乱起,他参与李璘幕府, “一生好入名山游”
远别离,古有皇英之二女, 乃在洞庭之南,潇湘之浦。
(1)开头两句:(“长啸《梁庐甫吟山,何谣时见寄阳春卢?”侍御虚舟》),
他如“吟诗作赋北窗里,万言不值一杯水” (《答王十二寒夜独酌有怀》),写自己的怀才不 遇;“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行
路难》),写仕途艰难;“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 汪伦送我情”(《赠汪伦》),写朋友间的深厚友 谊等,都以鲜明突出的形象打动读者。
2、想象丰富惊人
他的“狂风吹我心,西挂咸阳树”(《金乡送韦八
杜甫的长篇排律远优于太白诗。 初隐岷山,益州长史苏颋见而异之,

从李白诗歌看

从李白诗歌看

“盛唐气象”在李白诗歌中的体现众所周知,我国的唐代到了开元、天宝年间,经济文化发展到了空前繁荣的阶段。

声名大噪、威震四海。

“声教所及,唯唐之大。

”“冠带百蛮,车书万里”。

当时的诗人幸逢这个“政和世理音洋洋,开元之人乐且康”,社会安定、经济文化高度发展的时代,个个皆有施展宏图的雄心壮志。

昌盛的经济文化,强大的国力,开明的政策不仅陶冶了他们积极向上的精神,开拓了他们的视野。

而且也滋长了冲破传统束缚,追求自由解放的精神。

他们讴歌显赫的国势,繁荣的经济和路不拾遗的淳朴民风,还赞叹万国来朝,中外文化交流的盛况。

用他们苍劲有力的笔锋,谱写了一曲曲太平盛世的颂歌。

鼎盛的国力,催生了一批批名垂千古的诗人,也把诗歌的发展演变推到了顶峰。

这时候的诗歌,无论意象、声律还是风骨,无不臻于极致,精英荟萃、名家辈出、群星璀璨、竞相辉映。

诗的题材广泛、内容丰富,形成了百花齐放的局面。

也正是在这一背景下,盛唐诗歌形成了协调和谐的统一风貌。

“笔力雄壮,气象浑厚”的盛唐诗歌,常被诗评家概括为“盛唐气象”。

而这一概念,在唐诗学上,最早来自严羽。

严羽《沧浪诗话·考证》中说:“‘迎旦东风骑蹇驴’绝句,绝非盛唐人之气象。

”严氏辩其“非盛唐人之气象”,显然是指这句诗瑟缩委琐,没有盛唐之人的笔力,也缺少盛唐劲健的主体精神。

这与《答吴景仙书》中说的:“盛唐诸公之诗,如颜鲁公书,既笔力雄壮,又气象浑厚。

”可以说是分别从正反两面对“盛唐气象”涵义的一种阐发。

因此,“盛唐气象”指的是诗歌风貌,具体指诗歌“笔力雄壮,气象浑厚”,与内容上是否直接歌颂国家之盛、文治武功,乃至粉饰太平毫无关系。

具有“盛唐气象”的诗可以分成两类:一类是感动激发,希望趁时而起,建功立业;一类是理想与现实矛盾,针对自身所受到的不公平待遇和社会上的不公平现象发出怨怼之词。

感激与怨怼看似相反,但实际上联系非常紧密。

感激而渴望功成名就,一旦遇挫即成怨怼。

在具体作品中,两者常常交织在一起,而且在风貌上往往都具有“笔力雄壮,气象浑厚”的特点。

李白诗歌与盛唐气象

李白诗歌与盛唐气象

李白诗歌与盛唐气象唐朝是中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也是文学取得极高成就的时期;盛唐(一般指玄宗开元元年至代宗永泰元年)乃是唐诗的黄金时代。

李白、杜甫的出现标志着唐诗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高峰。

李白、杜甫是中国古代文学银河中的两颗巨星。

“阖辟纵横,变幻超忽,疾雷震霆,凄风急雨,歌也;位置森严,筋脉联络,走月流云,轻车熟路,行也。

太白多近歌,少陵多近行。

”(胡应麟:《诗薮》内编卷三) 盛唐精神哺育了李白,盛唐之衰又无情地粉碎了他的期望,理想和现实的尖锐矛盾迸发出*** 的火花,构成了李白诗歌积极浪漫主义精神的基本内容。

早年也深受盛唐文化的熏陶,生活态度基本是盛唐的,诗歌创作也受到了“盛唐气象”的影响,高唱自己的理想。

但由于社会矛盾的巨流把他卷入生活的底层,使他接触到“安史之乱”的现实和苦难的人民,再加上谋官的失败,使他从追求理想的生活境界,逐渐转向对人生的现实思考,沉郁的心境代替了他早期的自豪,最终磨练成为我国古代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成了盛、中唐转折期一位承上启下的伟大诗人。

李白生于唐朝盛期。

其家庭是一个官宦之家。

生于书香门第的他天生就是为诗而生。

在李白20岁时以才华与剑术而闻名乡里,当时的唐朝为官的有两中办法入仕一是参加科举另一是他人举荐。

李白诗气冲天才华横溢他决定要人为他举荐。

当时的白居易在朝为官。

当他看到李白的诗时大呼文曲星下凡。

李白在一群重才的官员举荐下进入了朝廷。

但是他那放荡不羁的性格却不可能在官场混下去。

终究李白是李白。

他最终选择了离开李白身上的爱国情怀为盛唐所称颂、、、其身的性格与盛唐的文化分不开的、、、、、“开元全盛日”、“天宝承平时”,讲的是盛唐时期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繁荣昌盛状况,如政治开明,思想比较开放,社会秩序稳定,人口增加,经济繁荣,各族间联系密切,国际交往频繁等,史称“开元盛世”。

生活于这样环境、条件中的知识分子,大多具有积极进取、追求功名、建功立业的理想抱负。

因此,对个性解放的热烈追求,大胆的批判精神和昂扬进取劲头就成了盛唐诗歌的重要特征,亦有人称之为“盛唐气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李白诗歌中的盛唐气象
李白诗歌中的盛唐气象赵昀李白的诗鲜明地表现了盛唐气象,同时又发展和丰富了盛唐气象。

他像一阵惊雷,一股狂飙,带着惊天动地的声威,以一种震撼的力量征服了同时代的作者,影响后世。

一、政治抱负诗——自信豁达昂扬,乃盛唐气象的最强音李白在诗中歌唱理想,赞美时代,体现了积极向上的时代精神。

李白有着强烈的“济苍生”“安社稷”的儒家用世思想,他常以鲁仲连、范蠡、乐毅、谢安等人自许,但他既看不起“白首死章句”的儒生,又不愿走科举入世之路或从军边塞,而是寄希望于风云际会,平交王侯而立扺卿相,建立盖世功业后归隐江湖。

诗歌《出山》中“莫谓无心恋清境,已将书剑许明时”一句表明了诗人的四方之志。

在《驾去温泉宫赠杨山人》中诗人写道:“王公大人借颜色,金章紫绶来相趋。

当时结交何纷纷,片言道合唯有君。

待吾尽节报明主,然后相携卧白云。

”诗人扬眉吐气,激昂青云。

在《送梁公昌从信安王北征》中说“高谈百战术,郁作万夫侯”,充满了自信昂扬。

二、山水田园诗——万千磅礴气势,展现盛唐昂扬气概李白对祖国山川异乎寻常地热爱,他写了很多山水诗。

在诗中,李白半是仙人、半是侠士的豪迈的性格借歌颂祖国壮丽山川极好地得到表现。

那咆哮愤怒一泻千里的江河,奇险挺拔高出天外的峰峦,与前代以及后来的山水诗相比,明显体现出他的个性特色和盛唐气象。

在《望庐山瀑布》中他这样写庐山飞瀑:“西登香炉峰,南见瀑布水。

挂流三百丈,喷壑数十里。

欻如飞电来,隐若白虹起。

初惊河汉落,半洒云天里。

仰观势转雄,壮哉造化功。

海风吹不断,江月照还空。

空中乱潈射,左右洗青壁。

飞珠散轻霞,流沫沸穹石。

”诗人以高度夸张的艺术手法,将飞流直泻的瀑布描写得雄奇壮丽、气象万千,可以看出作者对祖国山河的热爱,热爱山河的壮丽以及自然界的一种无拘无束的境界。

诗中蕴含的那种气势,是吟风弄月者们所不能比的,而这种心胸气势也只有盛唐诗人才能淋漓尽致地表现。

又如诗《望天门山》:“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再如《庐山谣》:“登高壮观天地间,大江茫茫去不还。

黄云万里动风色,白波九道流雪山……遥见仙人彩云里,手把芙蓉朝玉京。

先期汗漫九垓上,愿接卢敖游太清。

”诗中对壮丽山河的描绘,气势磅礴,又有一种昂扬的内在旋律,这正是盛唐诗歌的普遍特征。

三、游仙寻道诗——飘逸洒脱,体现盛唐自由解放个性李白诗歌当中也有对神仙道教的膜拜,渴望融入自然,在其内心深处深藏着对于人生自由的向往。

这也是盛唐精神的体现。

在他的人格里,有一种与自然的亲和力。

山水漫游,企慕神仙,终极目的是要达到一种不受约束的逍遥的人生境界。

他的狂傲不羁的性格,飘逸洒脱的气质,都来源于这样的思想基础。

道教为李白富有浪漫主义风格的诗歌的表达提供了广阔的意象空间。

如李白所写的那样:“仙人游碧霞,处处笙歌发”——道教世界里,仙人们腾云驾雾,上天入地,而且还一路仙乐嘹亮,真是令人飘飘欲仙、无限向往。

长期处于这种环境的熏陶,必然会刺激李白的想象力,并为李白浪漫主义诗歌的表达提供了构筑“想象世界”的大量意象,如大鹏、巨螯、高山、急流、大江大河、仙境、梦境等。

李白在《游泰山》一诗中就以神仙自诩:“朝饮王母池,暝投天门阙……举手弄清浅,误攀织女机。

明晨坐相失,但见五云飞。

”而诗中的许多意象如“王母池”、“天门阙”、“织女”等也都与道教离不开。

无疑,道教鼓吹的神仙世界,投合了李白飘逸洒脱的个性。

现实生活的黑暗龌龊使他更强烈地幻想和追求美好的神仙世界。

道教给李白安上了神游四方的想象翅膀,使他的诗歌增加了恍惚飘逸、光怪陆离的神异浪漫色彩。

四、个性风格——热烈追求大胆批判,强化盛唐气象布封说:“风格即人。

”李白善于运用浪漫主义的创作方法,使他的诗歌具有奔放飘逸的风格。

作为一个浪漫主义诗人,李白又善于调动一切浪漫主义手法,使诗歌的内容和形式达到了完美的统一。

在《梦游天姆吟留别》中,他用梦幻的形式对超现实的幻想境界进行描摹:“千岩万转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

熊咆龙吟殷岩泉,栗深林兮惊层巅” “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

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

”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这是全诗的主旨所在,也是全篇感情的凝聚点,在诗的结构上是“卒章显其志”,所显的是诗人
嶙峋直立的傲志,不取悦于人而又不苟合于世的一腔怨愤。

又如《望庐山瀑布》中的“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还有《蜀道难》中的“噫吁嚱,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将进酒》中的“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

朝如青丝暮成雪”等,夸张和想象结合,情思流动,以气夺人,变化万端,显示出豪放飘逸的风格,体现出强烈的浪漫主义气质。

五、古体诗——气势凌厉,变化多端,蓬勃奇伟,丰富和强化发展了盛唐气象李白喜欢用古体诗——乐府诗和歌行体创作,继承汉乐府感于哀乐、缘事而发的优良传统。

在诗歌创作中,他好用乐府古题,或用其本意或另出新意,曲尽拟古之妙。

在诗中他用古题反映现实,体现了时代精神;或是因旧题乐府蕴涵的主题和曲名本事,就某一点引发其感触联想,表现自己对现实生活的一种感受。

他把自己的个性气质融入乐府诗的创作中,形成了行云流水式的抒情方式,有一种奔腾回旋的动感,这种动感,见之于字句音节,表现为句式的参差错落和韵律的跌宕舒展,如《侠客行》《蜀道难》《行路难》《将敬酒》等,在这些作品里,抒情的意味更浓,诗人以主观情感和意向为轴心展开篇章,飞腾想象,虚实相间,笔势大开大合,有时顺流直下,有时大跨度跳跃。

李白是盛唐文化孕育出来的天才诗人,他的诗歌境界、思想高度是他人难以企及的。

苏轼陆游等都受到他的影响。

(作者单位:四川德阳中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