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诗歌中的盛唐气象
体现盛唐气象的诗人

《体现盛唐气象的诗人》
李白的诗代表了盛唐气象。
“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是李白《上李邕》中对鲲鹏形象的生动描写:相信自己的才能,充满必胜的信心;又想像天地如此广阔,前途无限远大;不会遇到任何艰难险阻(即使“假舆马”),一飞就可以达到理想的目标。
这些都反映出了盛唐时期人们昂扬奋发、积极进取的精神面貌和乐观豪迈的人生态度。
我国古典文学常用三言两语,寥寥数笔勾勒出鲜明生动的形象,而且寓意深刻,耐人寻味。
《庄子·逍遥游》中有两句话:“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
”。
李白描写盛唐气象的诗

李白描写盛唐气象的诗
盛唐,为华夏历史上的一个兴盛期,后世以赞叹的目光看湮。
西川的宽厚,大江的滚滚,写出他的伟大。
苏武牧马,文成公主,唐朝风范示万世。
为历史而游,他们定会赞叹这段明媚古老曲折的故事;书写盛唐江山如画,千年万古见证光辉;为诗抒发深奥情愫,折射时空长江流。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壮阔的江山令人醉,峰峦相向起伏连。
凤凰万里长安道,马来芬芳汗水盈;缥缈集市声欲断,凡尘朝觐令身清。
彩马飞黄翻风骤,丝衣舞莺融呈潇洒,细柳清芬竞芬蕊,犹记盛唐内宫奇花绽放。
白屋盈门金帷垂,朱楼金童画凤舞,人来人往琴瑟撩弄,寂寞宫墙复添忧。
延安军魂四处求,金风玉垒绣楼台;英雄辈出临云泣,斗指畅说降龙岂可终止?野火烧不尽,松柏称不竭,牛马犁歌涉笔为证,将书倾倒乱芳华。
太行翠峰凌远岭,汉月熠熠思华樯:古井古树拂青衫,寂寂瀑布凝雪汤。
紫台俨然太和殿,回首青史山河更广;朝夕清高放浪心,百思不解乐穿襦。
北风缥缈春愁早,盛唐风色不可忘;红尘中故乡难寻,泛舟归去期若忙。
盛唐气象将永存,铁马衔尘遗迹闪;鹤舞三秦生死地,无尽情愫沉浮篇。
李白诗歌中的盛唐气象

李白诗歌中的盛唐气象李白诗歌中的盛唐气象赵昀李白的诗鲜明地表现了盛唐气象,同时又发展和丰富了盛唐气象。
他像一阵惊雷,一股狂飙,带着惊天动地的声威,以一种震撼的力量征服了同时代的作者,影响后世。
一、政治抱负诗——自信豁达昂扬,乃盛唐气象的最强音李白在诗中歌唱理想,赞美时代,体现了积极向上的时代精神。
李白有着强烈的“济苍生”“安社稷”的儒家用世思想,他常以鲁仲连、范蠡、乐毅、谢安等人自许,但他既看不起“白首死章句”的儒生,又不愿走科举入世之路或从军边塞,而是寄希望于风云际会,平交王侯而立扺卿相,建立盖世功业后归隐江湖。
诗歌《出山》中“莫谓无心恋清境,已将书剑许明时”一句表明了诗人的四方之志。
在《驾去温泉宫赠杨山人》中诗人写道:“王公大人借颜色,金章紫绶来相趋。
当时结交何纷纷,片言道合唯有君。
待吾尽节报明主,然后相携卧白云。
”诗人扬眉吐气,激昂青云。
在《送梁公昌从信安王北征》中说“高谈百战术,郁作万夫侯”,充满了自信昂扬。
二、山水田园诗——万千磅礴气势,展现盛唐昂扬气概李白对祖国山川异乎寻常地热爱,他写了很多山水诗。
在诗中,李白半是仙人、半是侠士的豪迈的性格借歌颂祖国壮丽山川极好地得到表现。
那咆哮愤怒一泻千里的江河,奇险挺拔高出天外的峰峦,与前代以及后来的山水诗相比,明显体现出他的个性特色和盛唐气象。
在《望庐山瀑布》中他这样写庐山飞瀑:“西登香炉峰,南见瀑布水。
挂流三百丈,喷壑数十里。
欻如飞电来,隐若白虹起。
初惊河汉落,半洒云天里。
仰观势转雄,壮哉造化功。
海风吹不断,江月照还空。
空中乱潈射,左右洗青壁。
飞珠散轻霞,流沫沸穹石。
”诗人以高度夸张的艺术手法,将飞流直泻的瀑布描写得雄奇壮丽、气象万千,可以看出作者对祖国山河的热爱,热爱山河的壮丽以及自然界的一种无拘无束的境界。
诗中蕴含的那种气势,是吟风弄月者们所不能比的,而这种心胸气势也只有盛唐诗人才能淋漓尽致地表现。
又如诗《望天门山》:“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李白与盛唐气象

《赠孟浩然》
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 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 醉月频中圣,迷花不事君。 高山安可仰,徒此揖清芬。 杨花落尽子规啼, 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 随风直到夜郎西。
《赠汪伦》
白游泾县桃花潭,村人汪伦常酝美 酒以待白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李白乘舟将欲行, 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 不及汪伦送我情。 返回
比较
安史之乱
古风(十九) 西岳莲花山,迢迢见明星。 素手把芙蓉,虚步蹑太清。 霓裳曳广带,飘拂升天行。 邀我登云台,高揖卫叔卿。 恍恍与之去,驾鸿凌紫冥。 俯视洛阳川,茫茫走胡兵。 流血涂野草,豺狼尽冠缨。 诗用游仙体,前十句遐想登 华山,遇仙女,翔太空,遗 世独立,飘飘欲仙,后以“ 俯视”为转捩点,对叛军的 残暴和人民的苦难,表示愤 慨和悼念。这种反跌手法, 更强烈地表达了隐居中的诗 人的内心矛盾,显示了他貌 虽放旷,而根本上与人民是 呼吸与共的。
上三峡 巫山夹青天,巴水流若兹。 巴水忽可尽,青天无到时。 三朝上黄牛,三暮行太迟。 三朝又三暮,不觉鬓成丝。
早发白帝城
李白在流放途中抵达白帝城,赶上肃宗立 太子并因为旱灾大赦天下,流放一律免罪。 惊喜之极,辞别白帝,返舟东下。
朝辞白帝彩云间, 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 轻舟已过万重山。
临终歌
返 回
开元十二年(724),李白认 为“大丈夫必有四方之志,乃 仗剑去国,辞亲远游;难穷 苍梧,东涉滨海”。就开始了 周游四方,追求功业。所以 这个阶段的诗多以描写路途 所见和送别思乡。
《渡荆门送别》、《望庐山瀑布》、《望天 门山》、《静夜思》、《黄鹤楼送孟浩然之 广陵》、《蜀道难》、《行路难》、《春夜 洛城闻笛》、《将进酒》
论盛唐气象下李白诗歌创作中的长安意象

论盛唐气象下李白诗歌创作中的长安意象
孟子曾云:“无良者三寸,有德者千里。
”在世界文学史中,李白是典型的豪侠史诗或者一
位传奇的知识分子,他最突出的特色就是在豪侠的气度上,以及在充满浪漫色彩的诗歌抒
情上,这在他的《长安夜行》诗歌中体现的非常突出。
“满目蒹葭苍苍,天地阔无边;崇山紫紫出,悬崖日日新。
”这首诗以长安城为背景,描绘
了盛大的城市景观。
李白以一种感性而理性的视角,酣畅地描绘出“满城春色宫墙柳”“汉上
白日五云起”的盛世繁华,这一耐人寻味的文笔,是受盛唐诗人盛放的诗风所影响的。
而李白在诗中也历数了长安的风土人情:“凭谁问,此地是何方。
大道如青天,我独行其间,信步群物到人家。
群物俱归尘,尘馀成烟雾。
世事一场大梦,梦觉流年不可断。
”这
段诗中,融合了“长安”周边徐徐而自然的风景,而“世事一场大梦,梦觉流年不可断”也是
言犹在耳,弥足珍贵,可谓是巨大的文字之绝唱。
再来说下李白诗歌创作中的长安意象,可以说,李白对长安的描绘可谓全面而又精准,他
以细腻的语言描绘了城市的繁华与热闹,长安的集市繁华,还有那种不可一世的安宁,它
不仅映射了当时的社会现实,而且也歌咏了古人追忆过去的伟大及不朽的历史痕迹。
总而言之,在盛唐诗人范围内,李白以其灵性的文笔和诗句,对长安形象的表述淋漓尽致,他在抒情的同时也因地制宜,唱尽了千古的长安的繁华及历史的久远,留下了一份不朽的艺术气象。
以李白诗歌为例, 分析盛唐气象的内涵及其意义分析李白(分析“诗人”文档)共79张PPT

璘谋乱,兵败,白坐长流夜郎,会赦得还。
族人阳冰为当涂令,白往依之。代宗立,以左 拾遗召,而白已卒。
文宗时,诏以白歌诗、裴旻剑舞、张旭草
书为三绝云。 集三十卷。今编诗二十五卷。
(一)家世
1.汉人说。
2.胡人。 3.胡化之汉人。
(二)出生地
明人胡应麟:
“古今诗人出处,未有如太白之难定者。”
(《少室山房笔丛》卷五)
初隐岷山,益州长史苏颋见而异之,
曰:“是子天才英特,可比相如。”
从各个不同的生活侧面,通过各种典故,运用
镐》),“南风一扫胡尘天静宝,西初入 ,至长安,往见贺知章。知
远别离,古有皇英之二女, 乃在洞庭之南,潇湘之浦。
直接抒情:“长章啸梁见甫其吟”,文起句,突叹兀,曰情感:“子谪仙人也。”言
当出现,英才不会埋没,定能有所作为。 狰狞凶恶的神话人物,无一不是现实人生的投
《宿五松山下荀媪家》、《丁
都护歌》、《秋浦歌》“炉火照天 地”,分别描绘了农民、船夫、矿 工的生活,表现了对劳动人民的关 怀。
3、李白 安史乱起,他参与李璘幕府, “一生好入名山游”
远别离,古有皇英之二女, 乃在洞庭之南,潇湘之浦。
(1)开头两句:(“长啸《梁庐甫吟山,何谣时见寄阳春卢?”侍御虚舟》),
他如“吟诗作赋北窗里,万言不值一杯水” (《答王十二寒夜独酌有怀》),写自己的怀才不 遇;“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行
路难》),写仕途艰难;“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 汪伦送我情”(《赠汪伦》),写朋友间的深厚友 谊等,都以鲜明突出的形象打动读者。
2、想象丰富惊人
他的“狂风吹我心,西挂咸阳树”(《金乡送韦八
杜甫的长篇排律远优于太白诗。 初隐岷山,益州长史苏颋见而异之,
从李白诗歌看

“盛唐气象”在李白诗歌中的体现众所周知,我国的唐代到了开元、天宝年间,经济文化发展到了空前繁荣的阶段。
声名大噪、威震四海。
“声教所及,唯唐之大。
”“冠带百蛮,车书万里”。
当时的诗人幸逢这个“政和世理音洋洋,开元之人乐且康”,社会安定、经济文化高度发展的时代,个个皆有施展宏图的雄心壮志。
昌盛的经济文化,强大的国力,开明的政策不仅陶冶了他们积极向上的精神,开拓了他们的视野。
而且也滋长了冲破传统束缚,追求自由解放的精神。
他们讴歌显赫的国势,繁荣的经济和路不拾遗的淳朴民风,还赞叹万国来朝,中外文化交流的盛况。
用他们苍劲有力的笔锋,谱写了一曲曲太平盛世的颂歌。
鼎盛的国力,催生了一批批名垂千古的诗人,也把诗歌的发展演变推到了顶峰。
这时候的诗歌,无论意象、声律还是风骨,无不臻于极致,精英荟萃、名家辈出、群星璀璨、竞相辉映。
诗的题材广泛、内容丰富,形成了百花齐放的局面。
也正是在这一背景下,盛唐诗歌形成了协调和谐的统一风貌。
“笔力雄壮,气象浑厚”的盛唐诗歌,常被诗评家概括为“盛唐气象”。
而这一概念,在唐诗学上,最早来自严羽。
严羽《沧浪诗话·考证》中说:“‘迎旦东风骑蹇驴’绝句,绝非盛唐人之气象。
”严氏辩其“非盛唐人之气象”,显然是指这句诗瑟缩委琐,没有盛唐之人的笔力,也缺少盛唐劲健的主体精神。
这与《答吴景仙书》中说的:“盛唐诸公之诗,如颜鲁公书,既笔力雄壮,又气象浑厚。
”可以说是分别从正反两面对“盛唐气象”涵义的一种阐发。
因此,“盛唐气象”指的是诗歌风貌,具体指诗歌“笔力雄壮,气象浑厚”,与内容上是否直接歌颂国家之盛、文治武功,乃至粉饰太平毫无关系。
具有“盛唐气象”的诗可以分成两类:一类是感动激发,希望趁时而起,建功立业;一类是理想与现实矛盾,针对自身所受到的不公平待遇和社会上的不公平现象发出怨怼之词。
感激与怨怼看似相反,但实际上联系非常紧密。
感激而渴望功成名就,一旦遇挫即成怨怼。
在具体作品中,两者常常交织在一起,而且在风貌上往往都具有“笔力雄壮,气象浑厚”的特点。
李白诗歌与盛唐气象

李白诗歌与盛唐气象唐朝是中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也是文学取得极高成就的时期;盛唐(一般指玄宗开元元年至代宗永泰元年)乃是唐诗的黄金时代。
李白、杜甫的出现标志着唐诗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高峰。
李白、杜甫是中国古代文学银河中的两颗巨星。
“阖辟纵横,变幻超忽,疾雷震霆,凄风急雨,歌也;位置森严,筋脉联络,走月流云,轻车熟路,行也。
太白多近歌,少陵多近行。
”(胡应麟:《诗薮》内编卷三) 盛唐精神哺育了李白,盛唐之衰又无情地粉碎了他的期望,理想和现实的尖锐矛盾迸发出*** 的火花,构成了李白诗歌积极浪漫主义精神的基本内容。
早年也深受盛唐文化的熏陶,生活态度基本是盛唐的,诗歌创作也受到了“盛唐气象”的影响,高唱自己的理想。
但由于社会矛盾的巨流把他卷入生活的底层,使他接触到“安史之乱”的现实和苦难的人民,再加上谋官的失败,使他从追求理想的生活境界,逐渐转向对人生的现实思考,沉郁的心境代替了他早期的自豪,最终磨练成为我国古代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成了盛、中唐转折期一位承上启下的伟大诗人。
李白生于唐朝盛期。
其家庭是一个官宦之家。
生于书香门第的他天生就是为诗而生。
在李白20岁时以才华与剑术而闻名乡里,当时的唐朝为官的有两中办法入仕一是参加科举另一是他人举荐。
李白诗气冲天才华横溢他决定要人为他举荐。
当时的白居易在朝为官。
当他看到李白的诗时大呼文曲星下凡。
李白在一群重才的官员举荐下进入了朝廷。
但是他那放荡不羁的性格却不可能在官场混下去。
终究李白是李白。
他最终选择了离开李白身上的爱国情怀为盛唐所称颂、、、其身的性格与盛唐的文化分不开的、、、、、“开元全盛日”、“天宝承平时”,讲的是盛唐时期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繁荣昌盛状况,如政治开明,思想比较开放,社会秩序稳定,人口增加,经济繁荣,各族间联系密切,国际交往频繁等,史称“开元盛世”。
生活于这样环境、条件中的知识分子,大多具有积极进取、追求功名、建功立业的理想抱负。
因此,对个性解放的热烈追求,大胆的批判精神和昂扬进取劲头就成了盛唐诗歌的重要特征,亦有人称之为“盛唐气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李白诗歌中的盛唐气象德阳赵昀就个人与社会而言,个人的生存发展总是受一定时代的社会生活制约和影响的,在其身上不可避免的带有一定时代的特点,并且不同时代的社会生活状况与个人的思想情绪是不同的,反映在文学作品中也会呈现不同的风格特点。
主要生活在盛唐时代的李白,时代精神,文艺风格,影响到他的诗歌创作,加上个人的思想性格与非凡的文才,使他成为了盛唐时代杰出的诗人。
在李白身上,爱国主义,理想主义与英雄主义,侠客精神可谓交织融合,难分彼此。
他二十五岁出巡远游,隐居安陆,客鲁郡。
期间西入长安,求取功名却失意而归;至天宝初,奉诏入京,供奉翰林。
不久又被谗出京,漫游各地。
安史乱起,入永王李璘军幕,及永王为肃宗所杀,因受牵连,身受囹圄,长流夜郎。
途中遇赦东归,往依族叔李阳冰,不久病逝。
在他六十二年的生命里,李白足迹踏遍祖国大好河山。
在人生道路上的坎坷多舛,再加上诗人横溢的才华,至今有存诗九百余首,内容及其丰富,而由此而生的万千气象,也可以说是盛唐气象的折射吧。
他的诗歌充分地体现了盛唐诗歌的“神来气来情来”,充满了发兴无端的澎湃激情和神奇想象,既有气势浩瀚变幻莫测的壮观奇景,又有标举风神情韵而自然天成的明丽意境,美不胜收。
杜甫说他的诗“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又说他“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
一言概之,李白的诗鲜明地表现了盛唐气象,同时又发展丰富了盛唐气象。
他像一阵惊雷,一股狂飙,带着惊天动地的声威,以一种震撼的力量征服了同时代的作者,影响后世。
盛唐气象继承北朝体系建立的唐王朝,在开疆拓土稳定边疆国内的政治秩序以后,将重心转向如何构建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体系,采取了一系列比较适应当时生产力的措施。
同时社会风气开放,对外来文化兼收并蓄,这促进了中外文化的交融,对文学题材的拓广,文学趣味文学风格的多样化都有重要意义。
唐朝强大的国力为唐士人展开了一条宽阔的人生道路。
使其有更为恢宏的胸襟、气度、抱负与强烈的进取精神,这种怀着繁荣时代强盛民族的优越感、自信心和诗人积极的人生态度,远大的政治抱负反映到文学上来,便是文学中积极向上、昂扬奋进的情调;再者,经过初唐四杰的反对纤巧绮靡,提倡刚健骨气,陈子昂的高举汉魏风骨和风雅兴寄联系的大旗,要求将壮大昂扬的情思与声律和词采的美结合起来,创造健康和瑰丽的文学。
文章四友的诗体定型。
张若虚和刘希夷在诗歌意境上要求将真切的生命体验融入美的兴象,将诗情和画意相结合,形成浓烈的情思氛围,空明纯美的诗境,这一切为盛唐气象的形成做了充分的准备。
唐开元天宝年间,统治者不拘一格降人才,长安成为了四方文士的聚散地。
他们是禀受山川英灵之气而天赋极高的诗人。
殷璠说他们“既闲新声,复晓古体。
文质半取,风骚两挟。
言气骨则建安为传;论宫商则太康不逮。
”作诗笔参造化,韵律与抒情相辅相成,气协律而出,情因韵而显,做到了“神来气来情来”,达到了声律风骨兼备的完美境界,并形成了不同风格的群体,创造出各种诗歌之美。
王维的空明境界和宁静之美,孟浩然的自然平淡静逸明秀之美,王昌龄的豪爽明丽清刚俊健之美,高适的沉雄浑厚慷慨奇伟之美,李昕的雄浑旷放苍凉悲怆之美,岑参的雄奇阔大意调高远之美……遂形成盛唐诗风,也就是文史称之的在诗人群体,诗歌的体式,诗歌内容,诗歌情感,艺术风格等方面以开阔的眼界,对个性解放的热烈追求,自由活跃的思想,大胆的批判精神,蓬勃向上的生命力,激奋昂扬的气概,展现了强大民族鼎盛时代的整体精神风貌的盛唐气象。
李白诗盛唐气象之体现盛唐气象体现于李白诗的内容和风格中一政治抱负诗——自信豁达昂扬,盛唐气象的最强音李白在诗中歌唱理想,赞美时代,体现了积极向上,拼搏进取的时代精神。
李白有着强烈的“济苍生”“安社稷”的儒家用世思想,他常以鲁仲连、范蠡、乐毅、谢安等人自许,但他既看不起白首死章句的儒生,又不愿走科举入世之路或从军边塞,而是寄希望于风云际会、平交王侯、一匡天下而立扺卿相,建立盖世功业后归隐江湖。
诗歌《出山》:晓峰如画碧参差,藤影摇风拂槛垂。
野径来多将犬伴,人间归晚带樵随。
看云客倚啼猿树,洗钵僧临失鹤池。
莫谓无心恋清境,已将书剑许明时。
诗之最后两句表明了诗人的四方之志。
《驾去温泉宫赠杨山人》:少年落魄楚汉间,风尘萧瑟多苦颜。
自言管葛竟谁许?长吁莫错还闭关。
一朝君王垂拂试,剖心输丹雪胸臆。
忽蒙白日四景光,直上青云生羽翼。
幸陪鸾辇出鸿都,身骑飞龙天马驹。
王公大人借颜色,金章紫绶来相趋。
当时结交何纷纷,片言道合唯有君。
待吾尽节报明主,然后相携卧白云。
诗人扬眉吐气,激昂青云。
在《送梁公昌从信安王北征》中说“高谈百战术,郁作万夫侯”。
李白在追求人生理想中不断遭受挫折,但他坚持不懈,始终保持着自负、自信和豁达昂扬的精神风貌,他坚信“天生我材必有用”《将进酒》,也坚信“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行路难》。
即使安史之乱也没有使他灰心,反而激起他在乱世中建功立业的希望。
他在《独漉篇》中说:独漉水中泥,水浊不见月。
不见月尚可,水深行人没。
越鸟从南来,胡鹰亦北渡。
我欲弯弓向天射,惜其中道失归路。
落叶别树,飘零随风。
客无所托,悲与此同。
罗帏舒卷,似有人开。
明月直入,无心可猜。
雄剑挂壁,时时龙鸣。
不断犀象,绣涩苔生。
国耻未雪,何由成名。
神鹰梦泽,不顾鸱鸢。
为君一击,鹏抟九天。
诗人想效法搏击九天的神鹰,一击成功,歼灭敌人,报效国家。
即使诗人愤激不平,惆怅。
但是他的愤激惆怅里体现的是个性独立斗志昂扬,绝不是消极避世,自叹自怜。
《古风》:咸阳二三月,宫柳黄金枝。
绿帻谁家子,卖珠轻薄儿。
日暮醉酒归,白马骄且驰。
意气人所仰,冶游方及时。
子云不晓事,晚献《长杨》辞。
赋达身已老,草《玄》鬓若丝。
投阁良可叹,但为此辈嗤。
又《古风》二十四:大车扬飞尘,亭午暗阡陌。
中贵多黄金,连云开甲宅。
路逢斗鸡者,冠盖何辉赫。
鼻息干虹霓,行人皆怵惕。
世无洗耳翁,谁知尧与跖。
诗中诗人看到官场的黑暗,他虽然不满,但没有失望。
他只是以“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这样豪气横溢的诗句结尾,千载之后,使人们也不难领略其英风豪气。
二山水田园诗——万千磅礴气势,展现盛唐昂扬气概李白对祖国山川异乎寻常的热爱,他写了很多的山水诗,在诗中,李白半是仙人、半是侠士的豪迈的性格借祖国壮丽山川极好地得到表现。
那咆哮愤怒一泻千里的江河,奇险挺拔高出天外的峰峦,与前代以及后的山水诗相比,明显体现出他的个性特色和盛唐气象。
诗《望庐山瀑布》:西登香炉峰,南见瀑布水。
挂流三百丈,喷壑数十里。
欻如飞电来,隐若白虹起。
初惊河汉落,半洒云天里。
仰观势转雄,壮哉造化功。
海风吹不断,江月照还空。
空中乱潈射,左右洗青壁。
飞珠散轻霞,流沫沸穹石。
而我乐名山,对之心益闲。
无论漱琼液,还得洗尘颜。
且谐宿所好,永愿辞人间。
诗人以高度夸张的艺术手法,将飞流直泻的瀑布描写得雄奇壮丽、气象万千,可以看出作者对祖国山河的热爱,热爱山河的壮丽以及自然界的一种无拘无束的境界。
适中蕴含的那种气势,是吟风弄月所不能比的,而这种心胸气势也只有盛唐人才能淋漓尽致地表现。
又如诗《望天门山》: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以及《庐山谣》:庐山秀出南斗傍,屏风九叠云锦张,影落明湖青黛光。
金阙前开二峰长,银河倒挂三石梁。
香炉瀑布遥相望,回崖沓嶂凌苍苍。
翠影红霞映朝日,鸟飞不到吴天长。
登高壮观天地间,大江茫茫去不还。
黄云万里动风色,白波九道流雪山。
好为庐山谣,兴因庐山发。
闲窥石镜清我心,谢公行处苍苔没。
早服还丹无世情,琴心三叠道初成。
遥见仙人彩云里,手把芙蓉朝玉京。
先期汗漫九垓上,愿接卢敖游太清。
诗中壮丽山河的展现,气势磅礴,又有一种青春的旋律,给人一种无限的展望,这正是盛唐诗歌的普遍特征。
三游仙寻道诗——飘逸洒脱,盛唐自由解放个性李白诗歌当中体现的神仙道教信仰。
渴望任随自然、融入自然,在其内心深处深藏着对于人生自由的向往。
这是盛唐精神的体现。
在他的人格里,有一种与自然的亲和力。
山水漫游,企慕神仙,终极目的是要达到一种不受约束的逍遥的人生境界。
他的狂傲不羁的性格,飘逸洒脱的气质,都来源于这样的思想基础。
道教为李白富有浪漫主义风格的诗歌的表达提供了广阔的意象空间。
如李白所写的那样:“仙人游碧霞,处处笙歌发”——道教世界里,仙人们腾云驾雾,上天入地,而且还一路仙乐嘹亮,真是令人飘飘欲仙、无限向往。
长期处于这种环境的熏陶,必然会刺激李白的想象力,并为李白浪漫主义诗歌的表达提供了构筑“想象世界”的大量意象,如大鹏、巨螯、高山、急流、大江大河、仙境、梦境等。
李白在《游泰山》一诗中就以神仙自诩:“朝饮王母池,暝投天门阙……举手弄清浅,误攀织女机。
明晨坐相失,但见五云飞。
”而诗中的许多意象如“王母池”、“天门阙”、“织女”等也都与道教离不开。
无疑,道教鼓吹的神仙世界,投合了李白飘逸洒脱的个性。
现实生活的黑暗龌龊使他更强烈地幻想和追求美好的神仙世界。
道教给李白安上了神游四方的想象翅膀,使他的诗歌增加了恍惚飘逸、光怪陆离的神异浪漫色彩。
李白人格的最突出的特点,便是独立不羁,不受任何约束。
这是魏晋开始的人的觉醒发展至巅峰的产物,是盛唐精神的高度升华的产物。
四个性风格——热烈追求大胆批判,强化盛唐气象“风格即人”。
(布封语)“作家的世界观、个性、爱好、艺术修养和创作才能等主观因素,决定了作家选用某一创作方法,从而在艺术风格上造成明显的区别。
”在诗中,李白善于运用浪漫主义的创作方法,使他的诗歌具有奔放飘逸的风格。
作为一个浪漫主义诗人,李白又善于调动了一切浪漫主义手法,使诗歌的内容和形式达到了完美的统一。
其运用浪漫主义手法创作的诗歌鲜明体现盛唐诗歌“气来、情来、神来”、,这些诗“笔力雄壮,气象浑厚”,给人以充实饱满、旺盛有力之感。
在诗中,李白喜好大胆想象夸张。
在《梦游天姆吟留别》中,他用梦幻的形式对超现实的幻想境界的追求和描摹。
全诗可分为入梦、梦游、惊梦三部分。
乍一开篇,诗人出以对句,“海客谈瀛洲,烟波微茫信难求。
越人语天姥,云霞明灭或可睹。
”故意推宕一笔,以神山的不可觅求,反衬出天姥之分明可睹,点示题旨。
接着,进入对天姥的刻画。
诗人写其山之壮阔:“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
天台四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
”天姥拔地耸天,大有横空出世之气概。
正因为天姥高峻无比,气势雄伟,诗人不禁心动身驰,浮想翩然。
诗人“一夜飞渡镜湖月”,进入全诗的梦游部分。
“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从奇丽壮观的海日到危耸险峻的高山,“千岩万转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
熊咆龙吟殷岩泉,栗深林兮惊层巅”,从曲折迷离的千岩万转的道路到令人惊栗的深林层巅,“列缺霹雳,丘峦崩摧”,突兀的意象打开了另一境界,把幻想托上了高峰,想象的彩翼振翮直上。
“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
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
”这是诗人梦游畅想的最高境界,也是全诗最为饱满、明朗的艺术画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