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IP专享]抒情的书法和书法的抒情
书法以线的飞动,墨的润华,心手相合,抒情写意,划出了中国文化的深层精神轨迹

书法以线的飞动,墨的润华,心手相合,抒情写意,划出了中国文化的深层精神轨迹书法的美,虚实相映,沁人心脾,是书法家对美的诠释,带给欣赏者最美的享受;微雕的美,细腻精粹,似神来之笔,是微雕家精细的抚摸,也带给观赏者无尽的享受。
想象之中,既从事书法艺术,又精工微雕的人,必是一身浓浓书卷之气。
初见唐龙先生,厚厚的镜片、朴素的衣着、光亮的脑壳,豪爽直率,满腔热情,立即给人以文人的谦逊厚德与老北京人的大气豪放融于一身的感觉。
进入唐龙先生的书斋,便进入了书法艺术的殿堂。
其中,屋里的“龙书案”最为显眼,占据了屋中的最大面积,大大小小的毛笔在笔架上,一副大的黄铜镇尺格外醒目,满屋飘然弥漫着浓厚的书香气息。
唐龙先生说:“我是北京人,北京是享誉世界的历史文化名域,文源深、文脉广、文气足、文运盛,文化是这座城市发展进步的灵魂。
文化不仅是重要的内容、衡量的指标,更是强大的动力和支撑。
”他谈到,中国书法是中国文化精神的迹化形式,文化是“人化”与“化人”。
书法是人的书法,而人是文化的人。
中国书法以线的飞动、墨的润华,心手相合,抒情写意,划出了中国文化的深层精神轨迹。
“中国书法的灵魂是文化,我们责无旁贷,努力运用笔点线条与结构章法规律的组合和刚柔相济的笔情墨趣产生的美,书写时展和社会新篇章。
”唐龙说。
书为心画,字如其人。
唐龙讲究修身立德,为人朴实沉静,不事张扬。
他的淡定、从容、安静,正是由于爱好书法的高雅志趣和孜孜不倦的艺术追求。
所以他在书法艺术的道路上默默笔耕,不哗众取宠,不以奇取巧,也不以怪掩实。
唐龙先生学书习书是认真的,绝非沽名钓誉,而且他还选择了篆书这样一条十分费力、一般人不敢染指的道路。
因为,学习篆书必先过古文字这一关,否则不能识字结字。
唐龙先生出身于书香门第,承传家学,五岁习书。
就算是大学毕业工作以后的数十年,虽东奔西忙,但书法仍然是他的最爱,笔耕不缀。
他曾计划按篆隶真草逐一严习,如今数十年过去了,虽然他仍盘垣于篆隶,在秦砖汉瓦中寻觅古圣先贤遗留下的书艺精华,但是作为一个书法家他的确是多才多艺:擅篆、能隶、粗通真行;而于金石一道也有写意之风,苍厚朴拙、畅快爽迈。
运用抒情议论书法 你的爱国情怀作文

运用抒情议论书法你的爱国情怀作文全文共5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篇1亲爱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大家好啊!今天我要和大家分享一下我对书法的热爱,以及通过书法培养了我的爱国情怀。
我从小就非常喜欢书法这门古老的艺术,那遒劲有力、娟秀飘逸的笔锋,深深吸引着我。
妈妈说,我从三四岁就开始模仿大人写字了,虽然那时只是一些简单的笔画,但已经渐渐体会到了书法的魅力所在。
记得上小学后,我就经常逗留在课余书法班,跟着老师一笔一画地临习,从最基本的笔画、结构,到偏旁部首的书写,再到整个字的形体。
虽然过程很辛苦,笔画往往歪歪扭扭、断断续续,但只要得到老师的一个赞许眼神,我就觉得前功尽弃也无怨无悔了。
渐渐地,我的书法水平越来越高,也越发热衷于这门古老的艺术。
我发现,书法不仅需要技巧,更需要融入自己的思想感情。
举笔落纸之时,我会想象自己化身大自然的风雨,有时猛烈汹涌,有时沉静悄然;有时像夕阳余晖般温暖动人,有时又如玉龙腾空、遒劲非凡。
这种书写的体验,让我感受到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除了钻研技艺,我也渐渐理解了书法所蕴含的哲学思想。
书法的笔画源于"象形"和"指事",很多字形都来自人们对大自然的观察和领悟。
比如"日"字就是太阳的画像,"山"字就是高高的山峰。
这种对世界的敬畏之心,与我们民族的朴素智慧和对大自然的热爱是分不开的。
书写时,我还会想象前人们是如何在砚台前提笔著书的。
从古至今,无数仁人志士和文人学者,都通过书写抒发了自己的理想和情操。
他们的篆、隶、草、行多么潇洒挺拔,多么豪迈奔放,无不透露着对祖国的热爱和民族的自豪!我常常幻想自己就是一位文人墨客,有才学有品德,也为中华文明的传承和发扬尽自己的一份绵薄之力。
除了写字,我最近也沉醉于临摹名家的手迹。
王羲之、颜真卿、苏轼、文征明……这些大师的每一种书体、每一种笔法,都蕴含着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人文精神的追求。
初二抒情作文:书法,给了我宁静

书法,给了我宁静曾几何时,我陶醉在黑白相间的行云流水中;曾几何时,我学会在黑白的世界中沉淀自我。
宣纸上那一道道浓墨重彩的笔画,不仅写下了往昔,更写下了我的一世宁静。
小时候,常看见爷爷手里握着一支饱满坚挺的毛笔,庄重而又沉稳地在纸上留下那单一的痕迹。
我很好奇,便时常趴在桌旁看爷爷写字,或许注定,那时我的心中便为文房四宝留下了一席之地。
再长大些,我就开始缠着爷爷,让他教我写毛笔字。
我至今也不会忘记,当我第一次拿起那根笔时,心中的激动与澎湃。
爷爷抓着我稚嫩的小手,将笔按在纸上,像有魔法一样控制着笔,笔尖如跳舞般在纸上留下了我书法之路的开端“书”。
之后,我便奔驰在书法的世界里。
在这个世界,我认识到王羲之练一字而废寝忘食,我了解到柳公权潜心向学,独创“柳书”一派,看着那飘逸半世的《兰亭序》和截然不同的“颜筋柳骨”,心里默默立志,定要将书法坚持下去,而且这坚持,也带给我别样的宁静。
中学后,练字的时间日益减少,沉重的学习压力也压得我心情烦躁。
国庆前的考试失利,让本来黑压压的天空更是阴云密布。
假期时,我终于有时间再翻开那压箱已久的“文房四宝”。
铺开纸,洁白的纸面上一尘不染,似乎在等待着我为它的命运添上色彩,那种熟悉的感觉又从心底里涌出。
窗外初秋的微风带着些许清凉吹进屋来,吹过我的脸庞,挑起几根发丝,吹得宣纸嘶嘶作响。
我一手扶着笔,一手压着纸,用饱满的笔触写下了“净、竞、静”三个大字,顿时压抑在心头的不快被宣泄在纸上,成为一道道笔痕。
看着这黑白相间的图画,我的心情骤然宁静,清晰的线条理清了我心中缠绕已久的繁杂与喧嚣,还了我一片宁静。
翰墨抒情的意义

翰墨抒情的意义
每个人都会用不同的方式,抒发自己的感情。
翰墨抒真情,书法作为一种艺术形式,不仅是记事的工具,也具有丰富的形象特征,优秀的书画作品一般能很好地展示当时的历史风貌、人文情怀,是历史的再现,因而也就具备了它的历史定位和历史价值。
书画艺术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绚丽瑰宝,一笔一划饱含深情,一纸一页品格高雅,书画艺术的起源,是人类相对解决温饱后的精神追求、精神享受或精神输出。
我们的文化体系里有万物皆有灵的说法和认知,这是中国书画创作的旨要。
对于每一个中国人来说,传统书画是艺术,是借用物象剖析自然的一种科学,更是血脉文化与哲学。
传承并不是机械性地反复循环,而是要在传统本质的基础上不断革新、改善、创新,才能有发展、有改善。
将传统文化与书画艺术结合,在创新中让中华文化历久弥新。
当今书法艺术是从古代书法艺术中继承来的,然而很多优秀的古代书法艺术技法已经失传。
许多书法家都是以继承古人书法的优秀传统为己任。
翰墨抒真情的书画是陶冶文化素养的重要方面,在创作书画的同时,又能怡情养性,让个人的情操浸润在艺术中。
对中国书法艺术的感悟

对中国书法艺术的感悟——对书法艺术特点的剖析一,概述书法是中华文化的瑰宝,是最能体现中华民族审美意识的艺术,它不同于绘画的是:书法借助于汉字的书写、运用丰富的笔墨变化与多样的线条组合,抒发、寄托创作者内心的艺术理解和思想感情。
文字的表现是自由的,书法家笔下的汉字或粗狂豪放、风驰电掣,或婉柔清丽、含蓄隽永,这些都属于比较纯粹的艺术创作。
中国书法在艺术界是独一无二的,在黑与白、点与线的千变万化中完成人的精神创造和情感宣泄,它所表现的精神内涵与中华文化传统密切相关、一脉相承。
作为华夏儿女,我们应当为我们民族拥有这宝贵丰富的艺术文化遗产而感到骄傲。
书法艺术是纯粹生长于中华大地上、并且与中国传统文化发展密切相关的传统艺术。
书法艺术对后世的影响与其他的文化形式不同,书法从古至今、从里到外散发的都是地道的中国作风和气派,是中国璀璨文化的标本。
作为一门艺术,必然会有她的表现方式与特点。
对于书法艺术来说,线条是她的基础和灵魂,因为毕竟书法的载体是用以表情达意的汉文字。
线条也是书法赖以延续其生命力的重要媒介,因为线条美是具体的,也是可以传承的。
二、中国书法艺术的线条美我们在欣赏一幅书法作品时,首先被欣赏者感觉到的是线条,所以它也是沟通欣赏者和书家的桥梁。
通过线条,欣赏者可以获得精神上美的享受,心灵上的慰藉和震撼。
以毛笔作为工具,这为线条美的高层次塑造提供了极理想的支持。
欣赏者以书法线条作为审美对象,从视觉上把握作品的深层内涵,书法家们也把线条看成其作品的生命象征。
康有为在《广艺舟双楫·碑评第十八》中,有这样的论述:“书若人然,须备筋骨血肉。
血浓骨老,筋藏肉莹,加之姿态奇逆,可谓美矣”。
在这里,“筋”、“骨”、“血”、“肉”四者,都是针对书法线条而言。
康有为认为书法线条美犹如一个人体的美,它体现出书法美的最高原则[4]。
在中国书法艺术领域中,书法线条的审美特征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力量感这里所谈的力量感,是书法中的一种巧力,是掌、指、腕、臂在人的意识协调和控制下,融合了书写者审美观念、书写经验的自然运动。
工夫与抒情

工夫与抒情作者:暂无来源:《江苏教育.书法教育》 2018年第4期王延智书法作为汉文化圈独有的艺术门类,向来比较注重“工夫”与“抒情”两大传统,“工夫”包含法度、规则、通约性等方面,而“抒情”更多的指向心灵、精神、个性等方面,此二者既有对立的一面,也有互相交涉、融合的一面。
从广义上讲,书法伴随着造字之初就已经诞生了,这个时候的书法就是汉字书写的方法,这种传统在正体的书写历史中保留并延续下来,注重文字书写的实用性;从狭义上讲,书法是伴随着汉末魏晋士大夫的自觉而自觉的,“草书热”促进了书法的艺术化运动,草书也就顺理成章地成为士大夫抒发情感的重要艺术形式,注重“无用之用”的艺用性。
前者是不期而然成为书法艺术的,后者则是由内在激发而成就书法艺术的;前者奠定了“工夫”传统的基础,后者则奠定了“抒情”传统的基础,二者在对立、交融的历史进程中深化了书法的内涵。
古人造字建立在“仰观天文,俯察地理”的基础上,通过“近去诸身,远取诸物”,对具体事物进行抽绎与概括——“囊括万殊,裁成一相”,也就是说汉字本身就具有浓郁的意象性,汉字本身也可以作为审美对象,这也是为何文字书写能上升为艺术行为的内在因素。
因此,古人在阐释文字书写的基本技法要求时,也往往通过意象来描述,诸如点如“高山坠石”、横如“千里阵云”、竖如“万岁枯藤”、撇如“陆断犀象”等等,这是在一种整体直观的视角中透析、观照汉字书写规律,而不是具体地把点画书写框定在固定的模式中。
那么,从某种意义上讲,“工夫”并非简单地把汉字写端正、写美观,而是通过“工夫”创造生动的形象。
书法艺术的“抒情”传统由来已久,内涵极其丰富。
孙过庭云:“情动形言,取会风骚之意;阳舒阴惨,本乎天地之心。
”这是孙氏对书法艺术本质的高度概括——书法成为艺术源于内在情感的驱动、情志的激发,是在中国特有的诗心诗意的感荡中抒发内在情感、创造自我精神世界的关键,是与天地精神相往来的自由境界。
那么,这种“抒情”传统强调的是自由自在地情感抒发、不受拘碍的超逸绝尘,可以把心中的喜、怒、哀、乐“一寓于书”,与造化同工,与自然同气,透过阴阳刚柔交错的笔墨语言完成深刻的志趣表达和自由的精神创造。
赞美书法的诗词

赞美书法的诗词书法之美自古已有诗人赞美,他们以精妙的笔触和深刻的思想表达了对书法的敬佩和赞赏。
下面是一些赞美书法的诗词,带您一同欣赏并感受书法艺术之美。
一、苏轼《兰亭集序》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
群贤毕至,少长咸集。
此地有崇山峻领,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
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二、杜甫《赠王十二使君》幽闺窣地久,相帷巳几年。
羞听竹底语,教谢树边船。
沤谷走天人,松风贮芬烟。
春融北岸晓,露合舞门前。
三、贺知章《竹石》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四、王羲之《临兰亭序》三月严威,四月晴明。
一朝之昼乎长,至于极夜之盛。
燕北其徙,瞻望罔极。
挹涕泗耰,婉若清沸。
曰会稽山脚之廕,茂竹深幽,阴湿之阜。
圮焦既复蔓,延蔓有不穷之意。
夜中朗朗,拂地乌风,清风凉月。
群气怡然而神辉,模马相覆,有胜於余。
五、黄庭坚《绝句》松风水月两相宜,韵蕴杨花共颐和。
唯有此身藏书画,五千卷对雕龙骰。
六、辛弃疾《钗头凤·世情薄》独立曲径云初入,新晴巴峡自寻常。
十年窗下防风雨,只为相思几人狂。
七、陆游《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二首》之一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八、辜鸿铭《瞻视》目尽意能尽,心即字亦成。
观全中千古,瞥逸有风声。
以上诗词尽情赞美了书法的美妙与价值,它们不仅通过字句间的碰撞展现了书法艺术的独特魅力,也表达了对书法家们创作与精神的崇敬。
每一字、每一句中蕴含着审美和情感,让人沉醉其中。
书法是中华民族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它通过一笔一划的洒脱流畅、有力而又婉转的笔触传递着作者的情感。
书法家在源远流长的书法传统中,通过不断的学习和创新,形成了各种不同的书法体系和风格。
每一种风格都有着自己的独特之处,让人沉醉其中。
书法的美并不仅仅体现在笔触上,更重要的是其背后蕴含的思想和意境。
论书法的抒情功能

论 书 法 的 抒 情 功 能
李志刚
( 运城 学院 美 术系 ,山西 运城 04 0 4 0 0)
摘要 : 书法作 品是 书法家的精 神产物。本质上是精神 的映照, 书法作 品凝聚着作者 的功力 、 心血 , 同时也是其学 识、 修养 、 性情 、 气质
的体现。具有抒情的功能 , 无论 作者在创作之 时有没有注入 自身的 即时情感 , 欣 赏过 程 中人们 都无 法通 过其 艺术语 言直接 获 但 在
湿等 具有 节 奏 美 感 的专 业 艺术 语 言 。 如 果 说 在 书 法 作 品欣 赏 时 观 众 能 得 到 相 应 的情 感 体 验 ,那 么 这 种
也 很 明 确 地 指 出 了 书 法 有 抒 发 情 感 的 功 能 。 韩 愈
《 高 闲上人 序》 中也提 到张 旭 把 草 书当作 抒 情 的重 送
艺术。 在 由汉 而 晋 ,直 至 唐 代 的 历 史 发 展 中 ,汉 字 书
结 构 、象形 形 体 使 汉 字 在 初 创 阶 段 就 隐 含 了成 为 艺
术 美范 式 的 属 性 。随 着 劳 动 实 践 和 社 会 进 步 ,汉 字 书体 不 断 演 变 ,人 们 在 汉 字 书 写领 域 总 结 出一 系 列 技 法技巧 ,使 汉 字 的 线 条 、 形 体 逐 渐 艺 术 美 化 。而 且 ,人们 还会 在 书 写 过 程 中不 自觉 地 融入 自身 的性 情气 质 。 因此 ,书 法 艺术 便 有 了既 能 昭示 美 感 又 能
一
情 感 的 催 动 促 使 书 家 以 书 写 的 方 式 完 成 一 种 “ 宣泄 ” ,作 品 中会 留 下作 者 或 高 昂 或低 沉 或 平 和 或 激荡 的情 感 波 动 ,这 种 情 感 波 动 最终 会体 现 为 书 写 速度 的快 慢 徐 疾 、字 形 的 大 小 收 放 、 墨色 的 浓 淡 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书,心画也。
”就是说通过走笔泼墨的书写过程,“把貌似简单的笔墨运动,升腾为抽象的律动”,造成汉字点化线的曲直、畅涩、起落、轻重、刚柔、停顿、连接、粗细、交叉……以及结体上的欹正变化、章法布局等,从而使人产生庄重、轻快、强劲、文雅、妍媚……等联想,同时传达出作者的人格、意趣、情感、审美经验等;并通过作品的抒发,进而去影响和感染别人。
对于书法的这种功能或宗旨,孙过庭在《书谱》中作了极其精辟地概括,即“达其性情,形其哀乐”是也。
(一)“达其性情”——个性的极端张扬 关于“达其性情”,刘熙载曾有一段著名的比喻:“书,如也。
如其学,如其才,如其志,总之曰,如其人。
”说明书法作品与写者的性格特征有着必然的不可避免的联系,并反映出书家的文化与道德修养等,一部璀璨的书法史,实际上就是各具个性,风貌迥异的名家大师为我们树起的一座座骄人的里程碑!“圣哲之书温醇,骏雄之书沉毅,畸士之书历落,才子之书秀颖”(《艺概》)。
综观王羲之、柳公权、颜真卿、米芾、黄庭坚、郑板桥、徐渭、金农、……其书作无一不与他们个人的气质、个性、品格以及深厚学识、修养相关联;也无一不是其个性的张扬!正如《书谱》所总结的:“虽学一家,而变成多体,莫不随其性欲,便以为姿。
刚狠者倔强无润;衿敛者弊于拘束;脱易者失于规矩;温柔者伤于软缓;躁勇者过于剽勇;狐疑者溺于滞涩;轻琐者染于俗吏。
”这里的刚狠、衿敛……就是指创作者的个性特征。
值得一提的是,从古代书家的遗墨看,大都属于自撰自书。
其文自然真情流露,也更变于表达作者的性情。
刘熙载云:“观人于书,莫如观其行草”;古语亦云:“文则数言乃成其义,书则一字已见其心”,其义一也! “唐人尚法”!天下统一,无法度则无以“治天下”。
从本质上说,封建社会本身就是一个扼杀个性的时代。
由于当时强大的封建礼教观念十分严格,书家个性的“庐山真面目”被无情地扼杀或抑制,要求“以儒家君子为做人的楷模,以仁义道德为人格理想,以文质彬彬为精神风貌”。
这也是历来把法度几乎提到至高无上地位的社会基础。
而不少有新意的书画家,不拘于成法,却又不敢公开站出来反对封建统治者所提倡和赏识的如孔孟之道“温而厉,威而不猛,恭而安……气质浑然”的、抹杀个性的“中和气象”的法度,就只好隐逸山林,简居民间,甚至装疯卖傻,借酒气以行其“道”——毫无遮拦地个性抒发!于是,便有了浪漫不羁的米芾、郑板桥,雄奇放肆、孤傲狂狷的徐渭等画家书法,或荒诞不经,八面出锋;或随意“刷”写(米芾戏语),不受拘束;于是,便有了“癫张狂素”、“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甚至有敢于当着皇帝的面“反系袍袖,狂跳便捷”等等近似或直接“犯上”,然而却又十分合乎情理的现象,倒反而成就了书法史上一些极富个性的大家、大师级人物! (二)“形其哀乐”——书法艺术的最高境界 如果说,“达其性情”尚属一个“书法家”的基准要求的话,那么,“形其哀乐”则明确地对书法创作的意境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追求。
众所周知,书法本身是一种极具抽象性的艺术。
由于单体汉字一般并不具有随意表情的作用(有人统计,在五万多个汉字当中,既使象形文字也只有三百多个,大约是汉字总数的十七分之一);而书作者,特别是书作所依托的文辞所传递的“哀乐”,却偏偏要通过书法作品的“形”表达出来,这个“形”的含义,就很值得我们书法家品味了。
因为,它并不是某个理论家或书法家随意提出来就能提出来的,而是有无数优秀的经典作品事实上已经体现了的。
而且,她们其所以能够成为优秀,成为经典,也正是由于她们既具备了“达其性情”,又能够“形其哀乐”这样的“功能”和标准,才使他们得以成其为优秀或经典的。
因之,其表述“哀乐”的“形”的关键,就必然落在了汉字结体的欹正变化、用笔的骨力强弱、运毫的疾徐畅涩、使墨的轻重淡浓以及章法布局的开塞稳险……等方面,并使其给人产生以联想才会发挥作用,于是,便形成了这样一种模式: (受文辞意境等诸多因素启迪的)作者的心境——通过(受个性、学养、情绪等字外工夫所滋养的)运笔、使墨、布局等“形”迹 + (与作者心境具有共识的相对数量的社会群体)欣赏者的联想所产生的共鸣——最终实现作者所要表述的情感的恰切外化,即“形其哀乐”(形式和内容的高度统一)! 这是一种美仑美奂的艺术境界。
而能否达到这一境界,则是一个书法大师和书法艺术大师的最显著的区别标志之一! “有动于心,一表于书” 关于“作者的心境”和“情感的恰切外化”,韩愈在《送高闲上人序》中有十分具体的表述:“往时张旭善书,不治他技,喜怒窘穷,忧悲愉佚,怨恨思慕,酣醉无聊,不平,有动于心,必于草书焉发之。
(如何“发”?一笔者注。
以下括号内文同)观于物,见山水岩谷,鸟兽虫鱼,草木之花实,日月星列,风雨水火,雷霆霹雳,歌舞战斗,天地万物之变,可喜可愕,(产生联想!)一表于书:变化如神,不可端倪”。
这里,首先是“有动于心”,然后才(动用“库存学养”所产生的联想所得)“一表于书”。
所谓担夫争道、观舞剑、看蛇斗……都是产生于联想,有所感悟,方于书中“发之”焉。
试看: 那乘醉意朦胧间“一表于书”,信笔写下了为历代书家称道的清逸秀丽,充满生机,能够充分体现晋人精神解放的自由之美并和王羲之那种 “放浪形骸”、神情散浪似清风明月、真气扑人那种人格美境界相“如”的《兰亭集序》;那在极度悲愤之中笔随心哭、至性郁结的颜真卿的《祭侄文稿》;以及自谓其书“自出新意,不践古人”。
“我书意造本无法,点画信手烦推求”。
其诗写得苍凉多情,书作更是起伏跌宕的苏轼的《黄州寒食诗帖》,不都是中国书法史上脍炙人口的“顶尖级”行书佳作么!陈绎曾《翰林要决·变化》云:“喜怒哀乐,各有分数,喜则气和而字舒,怒则气粗而字险,哀则气郁而字敛,乐则气平而字丽。
情有轻重,则字之敛舒险丽亦有深浅,变化无穷。
”大家知道,世界上既没有无缘无故的爱,也有没有无缘无故的恨。
人的“喜怒哀乐”情感变化,总是有诱因的:因环境、因事件、因人际之间的交流……等等,当然更多的则是受所书文辞的启迪,因之才有可能依据其所激发的“情”之“重轻”,“决定”字之敛舒险丽;始能“一表于书”,“变化无穷”。
可见书法的抒情性,则是书法之所以能否成其为艺术的最重要条件之一! 这里有一个极为有趣的现象:就是在行草书中,最为人们推崇的佳作,包括《肚痛帖》、《鸭头丸帖》、《韭花帖》等,几乎都是“无意于佳作而自作”的“信手拈来”之作;而许多“认真创作”的书作,包括多次重抄的《兰亭集序》等,倒反而不如她们,何也? “书者抒也”。
除了个性的张扬,更高的境界则在于和所书文辞内涵产生“共鸣”后激情的抒发。
元·张宴评《祭侄文稿》时云:“告不如书简,书简不如起草。
盖以告是官作,虽端楷终为绳约;书简出于一时意兴,则颇能放纵矣;而起草又能出于无心,使其手心两忘,其妙见于此也。
”好一个“心手两忘”,以至“无心”顾及任何形式的约束!抱三怀纵,“意兴”出矣,“其妙”见矣!于是,情趋笔使,“醉来信手三两行,醒后却书书不得”,“兴来小豁胸襟气,忽然绝叫三五声;满壁纵横千万字”;“十杯五杯不解意,百杯以后始癫狂;一颠一狂多意气,大叫数声起攘臂”。
“吾师醉后倚绳床,须臾扫尽数千张”。
极其生动地道出了在长期封建礼教压抑下,文人们只有在醉意朦胧的酒意(或假借酒醉)之后,才能真情袒露的那种“姿情任性,了无障碍”状态下淋漓尽致的创作过程。
仔细研读历代书作,无论是“多意气”也好,“三两行”的“兴”也罢,或则“千万字”的“胸襟气”、“数千张”之前的“倚绳床”,等等,等等。
这种情之所至而不能自已的“有感而发”,有时竟然能让“满座失声看不及”!这种情以书抒、抒情并茂的佳作,才是构成中国书法艺术的真正“脊梁”! 近代的弘一法师(李叔同)由于看破红尘,虔诚向佛,把“种种恶逆世界看作真实收益处”,因而他的墨迹不激不励,心平气和,潇洒自如,给人一种大智若愚,大巧若拙的感觉,“平淡、宁静、冲逸”,充满了宗教所赋予的超脱和恬淡,呈现出一派“空”“寂”的禅家气息,不同样是“情移书变”的佐证么? 然而,这种意境不是任何书法作者都可能达到的。
即使当代一些被奉为“泰斗级”的书家,有谁能拿得出一件称得上既能“达其性情”,又能“形其哀乐”的精品佳作?而更多的人则是苦习终生,充其量作到“达其性情”。
甚或只能在××大师的阴影或××名家的麾下往来游走,千幅万幅不离“家门”,因而被斥为书匠、书奴,自然是理所当然的了! (三)文情书趣双峰并秀 中国书法从诞生之日起,就与文学,特别是诗词结下了不解之缘。
有人说,书法是文化人的事。
《艺概》云:“写字者,写志也。
”文学的意境于书法的意境既有各自的独特性,而作为艺术又具有其一致性。
而二者巧妙完美的结合,即对意境的追求,不仅完全相同,而且是中国书法艺术重要特征之一。
综观中国书法史上所有优秀作品,无论是事先经过作者倾注全部学养等,精心酝酿、设计(意在笔先);或者由于激情所使,信笔拈来,都无一例外地和作品内容有着极其密切的关系。
也就是说,象《兰亭集序》、《祭侄文稿》、《黄州寒食诗帖》等等优秀作品的产生是这样,其它能被后世所认知和推崇的作品,同样是这样。
著名的六朝摩岩石刻《泰山金刚经》,字里行间,隐隐中透出一种超然心态和庄重肃穆的虔诚信念。
“它表现的不仅是一种具体范畴的书法美,而且是一种慑人心魂的博大精深的境界,十分和谐地将宗教与艺术凝结在一起。
若不是宗教和书法艺术有着深层的理解,是很难写出如此超凡脱俗的妙品来的。
”(参见杜中信等合著《历代名碑技法》) 《松风阁诗帖》同样值得一谈:“我来名之意适然”,“想看不归卧僧毯”,“山川光辉为我妍”,“舟载诸友常周旋”。
其诗闲逸恬淡,潇洒而又放荡不羁。
这闲逸的生活、无尘的竟境,反映到书法上,其笔调舒适自然,有一种山林散仙野之风。
真可谓诗情书趣,浑然一体,魅力无穷! 又如,苏轼到黄州的第三年。
“流放地的非人生活,报国无门、家有难归的愤懑情绪,使苏轼再也难以沉默。
他完全忘记了写诗招祸的惨痛教训,在一种不可抑制的创作激情推动下,挥毫写下了《黄州寒食诗二首》……从笔墨的转合之际、节奏起伏之间强烈地感受到诗人内心的强烈斗争和莫大痛苦。
这种斗争和痛苦是随着笔墨的逐渐延伸而加重加深的。
开始写的时候,还显得从容舒缓,但越写到后来,越发显得哀情难抑,不可扼止。
深情的文学语言和天才的书法语言,给我们塑造了一个崇高的悲剧美。
可以说,除了颜真卿的《祭侄文稿》外,几乎难以再找到如此强烈的具有感情冲击力和穿透力的作品。
”(李进孝《感受崇高,再说风流》见《中国书画报》 99/86 期 2 版)。
我们不妨再看看劲逸雄伟的《送裴将军诗》。
这是又一幅文书同构的杰作:“猛将清九垓,战马若龙虎,腾陵何壮哉!”“入陈破骄虏,威声雄震雷,一射白马倒,再射万夫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