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语理解模块宝典,不看后悔

合集下载

言语理解必考知识点总结

言语理解必考知识点总结

言语理解必考知识点总结1. 主旨大意:理解文章的主旨大意是言语理解的重点之一。

主旨大意通常是文章的中心思想或核心概念。

要理解文章的主旨大意,需要读懂文章的标题、首段和尾段,并注意文章中的关键词和句子。

通过理解这些部分,你可以较为准确地把握文章的主题。

2. 文章结构:了解文章的结构对于理解文章的内容非常重要。

文章结构包括开头、过渡、中间段落和结尾。

有的文章采用总分总的结构,有的则采用因果推理的结构,还有的采用对比论证的结构。

了解文章的结构可以帮助你更好地理解文章的逻辑和观点。

3. 词汇理解:理解文章所用的词汇是言语理解的基本功。

有的词汇是常见词汇,有的是生僻词汇,有的词汇还可能是多义词。

要理解文章,需要通过上下文来猜测生词的意思。

此外,对语法、逻辑关系和语义的理解也可以帮助你更好地掌握文章的词汇。

4. 推理理解:推理理解是言语理解的高级技能之一。

推理理解是指通过文本中的线索推断出隐含的信息和推理出作者的观点和态度。

在做推理理解题时,需要注意文章中的因果关系、对比关系和逻辑关系,并通过这些关系来进行推理。

5. 观点态度识别:理解文章的观点和态度对于把握文章内容非常关键。

有时候,作者的观点和态度可能并不是直接表述的,而是藏在文本的细节中。

通过分析作者的用词、语气和情感色彩,可以帮助你更好地辨别作者的观点和态度。

6. 修辞手法:修辞手法是文章中常用的修辞技巧。

例如,比喻、拟人、排比、反问等都是常见的修辞手法。

了解这些修辞手法可以帮助你更好地理解文章,甚至发现文章的深层含义。

7. 引用理解:有时候,文章中会引用其他人的观点或数据来支持自己的观点。

理解引文是很重要的,因为它可以帮助你更好地理解文章的论点和作者的观点。

8. 语言表达:了解不同文体和不同作者的写作风格对于言语理解也是非常重要的。

不同的文体有不同的表达方式,例如新闻报道、评论文章、科普文章等都有各自的特点。

了解这些特点可以帮助你更好地理解文章。

在真实的考试中,言语理解通常包括阅读理解和完形填空两个部分。

言语理解背诵知识点总结

言语理解背诵知识点总结

言语理解背诵知识点总结言语理解有可能是注重于口头语,但也能够专注于书面语言。

言语理解内容可分为听力理解和阅读理解两种。

1. 听力理解(1)听力理解的能力包括听懂、理解并回答表面和深层次的问题。

这需要听者对所听取的信息进行快速的处理、分析和整合。

(2)一个人在进行听力理解时,需要专注、细心并灵敏。

在这个过程中,分辨声音、领悟意象、识别要点、理解逻辑、预测结果是非常重要的。

2. 阅读理解(1)阅读理解的能力包括读懂、理解并回答表面和深层次的问题。

这需要读者对所读取的信息进行快速的处理、分析和整合。

(2)一个人在进行阅读理解时,需要关注细节、推理逻辑、分析信息和理解作者的意图。

言语理解的知识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语音知识语音是语言行为的根本,在言语理解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

语音知识包括语音意识、语音辨析、语音记忆和音节切分等。

语音知识对于提高言语理解的能力是非常重要的。

2. 词汇知识词汇是语言的基本单位,是理解语言的基础。

扩大词汇量,掌握词语的意义和用法对提高言语理解的能力至关重要。

3. 语法知识语法是语言的基本结构,掌握语法知识有助于理解语言的组织结构和信息传递方式。

语法知识包括词类、句子成分、句子结构、句型和语法规则等。

4. 语篇知识语篇是语言的运用方式,包括口头语篇和书面语篇。

语篇知识包括上下文理解、语义逻辑、篇章结构和修辞手法等,对于理解语言的整体意思和信息传递方式至关重要。

5. 表达能力言语理解不仅仅是理解别人的语言,更包括表达自己的意见和观点。

表达能力包括口头表达和书面表达,需要掌握恰当的词汇和语法知识,能够清晰、流畅地传递信息。

要提高言语理解的能力,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 了解语音、词汇、语法和语篇知识,掌握基础知识是提高言语理解能力的基础。

2. 注重语言训练,多听多读多练,提高语言储备和理解能力。

3. 培养逻辑思维能力,善于推理和分析信息,提高理解能力。

4. 注重阅读,多阅读各种类型的书籍、文章和资料,了解各种风格的语言,提高语篇理解能力。

申论言语知识点总结大全

申论言语知识点总结大全

申论言语知识点总结大全言语是人类交流的主要工具,通过言语交流可以传达思想、情感和信息。

言语知识是指人们掌握和运用语言的能力,包括语法、词汇、语音、修辞和交际等方面的知识。

本文将从语法、词汇、语音、修辞和交际五个方面总结言语知识点,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运用语言。

一、语法知识点总结1. 主谓一致主谓一致是指主语和谓语在人称和数上要保持一致。

例如:She is a teacher. They are students. he goes to school.2. 时态英语动词有多种时态,包括一般现在时、一般过去时、一般将来时、现在进行时、过去进行时、现在完成时等。

时态的正确使用能够帮助表达清晰准确的信息。

3. 语态英语动词有主动语态和被动语态之分,主动语态的句子结构为主语+谓语+宾语,被动语态的句子结构为宾语+be+过去分词+by+主语。

4. 名词名词是指表示人、事物、地点、抽象概念等的词,包括可数名词和不可数名词。

名词有单数和复数之分,还有所有格的形式,如's、s'或of等。

5. 代词代词是指用来代替名词的词,包括人称代词、物主代词、反身代词、指示代词、不定代词等。

6. 冠词冠词是指修饰名词的词,包括不定冠词a/an和定冠词the。

7. 介词介词是连接名词、代词或动词短语与其他成分的词,用来表示时间、地点、方向、原因、目的等。

例如:in, on, at, by, with, from, to等。

8. 形容词形容词是用来修饰名词或代词的词,用来描述人或事物的特征、性质或状态。

形容词有比较级和最高级的形式,还可以用来修饰名词前面的程度副词。

9. 副词副词是用来修饰动词、形容词或其他副词的词,用来表示时间、地点、程度、方式等。

常见的副词有well, quickly, slowly, carefully, often, always等。

10. 连词连词是用来连接句子成分的词,包括并列连词和从属连词。

言语理解与表达宝典

言语理解与表达宝典

言语理解与表达——文章阅读【通过试题讲方法】哈勃望远镜是美国航天局联合制造的,长13米,重达12吨。

它于1990年4月24日由美国"发现"号航天飞机带入太空,在25日被施放到613公里高的空间轨道,开始了为期15年探索宇宙奥秘的使命。

1990年5月20日,哈勃太空望远镜首次睁开了它的电眼观察宇宙。

它的对焦精度设计制造为0.007弧秒,也就是说相当于在965公里之外对准一个直径0.03米的目标。

它升空两个月以后,科学家发现望远镜的2.4米主镜的精密度长大约为一根头发丝的 1/50,使进入望远镜的光线不能全部聚焦,造成成象模糊。

原先预期它能辨别140亿光年的物体。

但是由于主镜的缺陷,只能清楚地显示40亿光年的物体。

另一个大问题是太阳能电池板颤抖。

哈勃太空望远镜的轨道运行周期为97分钟,即每隔97分钟绕地球运行一击,一天之内日出日没15次,哈勃望远镜24小时要进出地球阴影区15次,科学家发现,哈勃望远镜每次进出地球阴影都不断产生剧烈振动,是由于其金属支架在地球阴影内外的温差幅度为150℃--50℃情况下,反复热胀冷缩所致。

进入地球阴影区时,振动持续6分钟左右;飞出阴影区时,振动约持续20分钟,这个时段出现的颠簸,造成图像失真,严重地影响了哈勃太空望远镜观测宇宙遥远天体这一主要任务的完成。

1993年12月2日,美国"奋进"号航天飞机载着7名宇宙员,从卡纳维拉尔角发射中心升入太空,执行对哈勃望远镜进行在轨维修的任务。

1、对哈勃望远镜是什么物体,判断对的是()A、它是安装在"发现"号航天飞机上的天文望远镜。

B、它是由"发现"号航天飞机指挥运行的宇宙探测器。

C、它是由美国航天局和欧洲航天局联合制造的天文望远镜。

D、它是在近地球轨道上运行的观测宇宙天体的天文仪器。

2、不属于哈勃望远镜设计制造预期功能的是()A、对焦精度为0.007弧秒B、主镜精密度差大约为一根头发丝的1/50。

言语理解归纳知识点总结

言语理解归纳知识点总结

言语理解归纳知识点总结首先,言语理解的基本概念。

言语理解是指通过阅读、听力等方式理解语言并进行归纳总结的能力。

其中,阅读理解是指通过阅读文字材料,理解并把握作者观点、信息和观点的能力;听力理解是指通过听力材料,理解并把握说话者的观点、信息和态度的能力。

言语理解还涉及到逻辑推理、归纳概括等方面的能力。

其次,言语理解的方法和技巧。

首先要注重提高语言文字的理解能力。

可以通过大量阅读不同类型的材料来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如报纸、杂志、小说、散文等;通过多听不同类型的听力材料来提高听力理解能力,如新闻、访谈、演讲、广播剧等。

其次,要注重提高逻辑推理和归纳总结的能力。

可以通过逻辑思维训练、归纳总结练习等方法来提高逻辑推理和归纳总结能力。

再次,言语理解的知识点和技巧。

首先要掌握文段主旨的归纳总结技巧。

在阅读理解中,要能够抓住文段的主旨,理解作者的观点和态度,从而掌握文段的中心思想。

其次,要掌握信息细节的归纳总结技巧。

在阅读理解和听力理解中,要能够捕捉和理解细节信息,例如时间地点、人物关系、事情发展等,从而全面理解材料内容。

再次,要掌握逻辑推理和判断的技巧。

在阅读理解中,要理解作者的论据和结论,进行逻辑推理和判断;在听力理解中,要理解说话者的观点和态度,进行逻辑推理和判断。

最后,要掌握归纳概括的技巧。

在阅读理解和听力理解中,要能够对内容进行归纳概括,总结出材料的主要内容和观点。

最后,言语理解的实践方法。

要通过大量的实践来提高言语理解能力。

可以通过阅读各种类型的文章、听取不同类型的演讲和讲座、参与逻辑推理和归纳总结的训练等方式来提高言语理解能力。

此外,要注重积累知识和提高思维能力。

可以通过学习增加知识储备,通过思维训练提高逻辑推理和归纳总结能力。

同时,要注重提高语言文字表达能力。

通过多写、多说和实践来提高语言文字表达能力,从而增强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总之,言语理解是一种非常重要的能力,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言语理解知识点精选

言语理解知识点精选

言语理解是人类与人类之间进行交流的重要方式之一。

它涉及到对语言中的词汇、语法、语义和上下文的解读和理解。

在人类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遇到需要进行言语理解的情境,比如听取他人讲话、阅读文章或书籍、解答问题等等。

本文将从各个角度介绍言语理解的知识点精选,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应用这一重要技能。

第一步:词汇理解词汇是语言的基本构成单位,正确理解词汇的意义对于整个言语理解过程至关重要。

在进行词汇理解时,我们需要考虑词汇的字面意义、词汇的上下文含义以及词汇的语法功能。

例如,当我们遇到一个陌生词汇时,可以通过查字典或者询问他人的方式来获取其字面意义。

而在上下文含义和语法功能方面,我们需要仔细阅读整个句子或篇章,从中推断出词汇的实际意义。

第二步:语法理解语法是语言的结构规则,通过语法规则的应用,我们可以将单个词汇组合成有意义的短语、句子和段落。

在语法理解的过程中,我们需要考虑词汇之间的语法关系,例如主谓关系、动宾关系以及形容词与名词之间的一致性等。

通过正确理解语法,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他人的意图和表达方式。

第三步:语义理解语义是关于词汇和句子意义的学科,它研究语言符号和其所指之间的关系。

在语义理解的过程中,我们需要考虑词语的词义、上下文和推理能力。

例如,当我们遇到一个多义词时,需要根据上下文来确定其具体含义。

另外,推理能力也在语义理解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我们需要从语言表达中推断出说话人的意图或隐含信息。

第四步:上下文理解上下文是指在言语交流中,语言表达的周围环境和背景。

理解上下文对于准确理解他人的意图和信息至关重要。

在上下文理解中,我们需要考虑对话的背景、说话人的身份、前后文的逻辑关系等。

通过综合考虑上下文信息,我们可以更好地把握对话的真正含义。

第五步:信息整合言语理解的最后一步是将前面所述的各个部分整合起来,形成一个完整的语言理解过程。

在这一步中,我们需要将词汇、语法、语义和上下文等各个方面的理解进行综合运用,从而对他人的表达进行准确、全面的理解。

《公务员录用考试华图名家讲义系列教材 言语理解与表达模块宝典 》读书笔记思维导图PPT模板下载

《公务员录用考试华图名家讲义系列教材 言语理解与表达模块宝典 》读书笔记思维导图PPT模板下载

(四)信息推断 类
一、词语理 解题
二、语句理 解题
一、代词指 代题
二、词语指 代题
第三章 语句表达
01
语句表达 题型综述
02
突破模块 一:从语 用层面, 考查优化 表达第 一...
03
考点透析 及真题精 粹
04
第二节 语句衔接 题
06
第三节 下文推断 题
05
考点透析 及真题精 粹
考点透析及真题 精粹
考点透析及真题 精粹
第二节 成语辨析
考点透析及真题 精粹
第三节 关联词辨 析
考点透析及真题 精粹
逻辑填空全真测 试题库
一、感情色彩 二、语义轻重
三、表达风格 四、语素差异
★六、搭配范围
五、词性功能
★七、语境信息 与限定性选项
01
一、成语 的感情色 彩
02
二、成语 的搭配范 围
03
三、成语 的句法功 能
02
二、修辞 手法
03
三、诗词 鉴赏
04
四、错别 字辨析
06
六、字词 释义及使 用
05
五、字词 注音
七、关联词使 1

2
八、文体风格
3
九、纪年方法
4
十、说明方法
5 十一、句式结

一、应该删 类
二、可以删 类
读书笔记
谢谢观看
06
第二节 意图判断 题
01
考点透析 及真题精 粹
02
第三节 态度观点 题
03
考点透析 及真题精 粹
04
第四节 细节理解 题
06
第五节 词句理解 题
05

言语理解知识点总结归纳

言语理解知识点总结归纳

言语理解知识点总结归纳言语理解是认知心理学的一个重要领域,它研究人们是如何理解和使用语言来进行沟通交流的。

在现代社会中,言语理解是人们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能力之一,通过言语理解,人们能够理解他人的意图,获得信息,表达自己的思想等。

因此,对言语理解的深入了解,不仅有助于提高语言能力,还能够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人际交往和社会互动。

在这篇文章中,我将对言语理解的一些重要知识点进行总结与归纳,希望能够对读者有所启发和帮助。

言语理解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它涉及到语音理解、词汇理解、语法理解和语义理解等多个方面。

在这些方面的研究中,我们可以发现一些重要的知识点,下面我们将逐一进行总结。

语音理解是言语理解的第一步,它主要指的是人们对语音的感知和理解能力。

语音是一种由声波组成的信号,它包括语速、音高、音调、音长等多个方面。

人们在理解语音时,需要通过听觉系统感知声音,然后将声音解码成语言中的单元,如音素、音节等。

在语音的识别中,重要的知识点包括声学特征、音位理论、听觉模型等。

词汇理解是言语理解的第二步,它指的是人们对词语的理解能力。

词汇是语言的基本单位,它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等多种词类,每种词类都有其特定的语义和语法特征。

在词汇理解中,人们需要通过词义、词性、词形等信息对词语进行理解。

在词汇的理解中,重要的知识点包括词汇习得、词汇存储、词汇检索等。

语法理解是言语理解的第三步,它指的是人们对句子结构和语法规则的理解能力。

句子是语言的基本单位,它由词语按照一定的语法规则组成。

在语法的理解中,人们需要通过句子结构、句子成分、句法规则等信息对句子进行理解。

在语法的理解中,重要的知识点包括句子成分的划分、句法树的构建、句法分析的方法等。

语义理解是言语理解的第四步,它指的是人们对语言意义的理解能力。

语言意义是指语言表达的含义和信息,它包括词义、句义、语篇意义等多个层次。

在语义的理解中,人们需要通过词义、句义、语境等信息来理解语言的含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选词填空【名师点拨】选词填空这种题型比较成熟,是公务员考试中言语理解与表达部分非常重要的一种题型,无论是国家公务员考试还是地方公务员考试都涉及到对这种题型的考察,尤其是2007年的国家公务员考试更是出了20道选词填空的题目,可见该题型在言语理解与表达部分所占比例是相当重的。

因此作为备考的考生,首先要足够重视这种题型,进行重点复习。

其次要明确该题型的考核点,从而有针对性地练习提高。

事实上选词填空主要考察了考生准确掌握、运用、辨析常用及特定词语的能力,能够在给定上下文的语境中选择最恰如其分的表达方式,从侧面可以考察考生的语言文字功底及文学感知能力等较高的素质。

因此考生在平时复习时要注意培养自己对语言的规范表达,以及一种良好的语感。

这两点就基于对词汇、短语包括关联词等熟练、扎实的掌握。

因此我们为考生精心编排了三个词表,以历年考点所涉及的词汇短语为中心点,通过辨析和误用举例的方式进行引申,同时配以例句帮助考生更好理解,以期达到熟练掌握,准确运用的效果。

词表(一)近义词辨析和误用“遏制”和“遏止”“遏制”和“遏止”的差别在“制”和“止”上体现的很明显,“遏止”侧重抑制、迫使其停止,强调使之停止。

而“遏制”则侧重抑制、控制、压制,强调制约性。

如“虽然他尽了最大的努力,还是没能遏止住对方凌厉的攻势,痛失奖杯”。

这里的“遏止”应该换为“遏制”,因此“遏止”既然已经表示停止,就不能再有“住”搭配。

●“权利”和“权力”“权利”是指依照法律和章程应当享有的权力和利益,其和“义务”相对。

而“权力”表示政治上的强制力量,也可以表示在职责范围内的管理和指挥权。

两者的侧重点不同,如下面句子中的“权利”就是误用:“而‘四人帮’一伙,则利用篡夺的权利,假公济私,挥金如土。

过着穷奢极欲的资产阶级腐朽生活。

”这一句子中的“权利”指的是某中职责范围内的支配力量,因此不应该使用“权利”,而应该改为“权力”。

●“推脱”和“推托”“推脱”和“推托”读音相同,意义相近,但略有差别。

“推脱”侧重指摆脱、开脱,使之与自己无关,多指推脱责任、问题或与自己相关的事情等;“推托”侧重借故拒绝,指婉言谢绝、表示不接受,后面经常带有托词或者表示拒绝的原因,多指推托自己不愿意做的事情。

两者不能混用。

如:“我们来你们公司领取材料,你们的保管员却相互推托,支吾搪塞。

”,该句中的“推托”应该是“推脱”,因为作为“保管员”发放材料是其责任,而不是其不愿意做的事情,因此用“推托”不妥,应该改为“推脱”。

●“侦察”和“侦查”同“考察”与“考查”类似,“侦察”和“侦查”的区别也在“查”和“察”的意义区别上,“侦察”指的是了解敌方的情况;“侦查”的意思则是检察机关或公安机关的调查行动。

两者不能混用。

如:“为了了解对手的情况,球队专门派了一名助理教练去对方训练场地侦查情况”。

这里的“侦查”是误用,应该改为“侦察”,意思是了解对方的情况。

●“起用”和“启用”“起用”有两个意思,一是重新任用已经退职或者免职的官员,二是指提拔、任用。

“启用”只有一个意思,是开始使用。

一般来说“起用”的对象应该是人,而“启用”的对象则是事物。

如:“机场新建的候机大楼已经起用了。

”这一句子中的“起用”应该改为“启用”,因为其宾语是事物,表示的是开始使用的意思,因此应该用“启用”。

●“谋取”和“牟取”“谋取”和“牟取”都是指想办法得到的意思,但是“谋取”是一个中性词,可以指合法的取得,也可以指非法的获取。

而“牟取”则是贬义色彩较强的词语,多指非法的获取。

因此下面句子中的“谋取”属于误用:“必须坚决打击不法商人制假贩假谋取暴利的犯罪行为。

”这一句子中的“谋取”显然是错误的,句子表达的意思是非法地获取的意思,应该改为“牟取”。

词表(二)关联词及虚词辨析与误用●“凡是……不少……”“凡是”强调主语的总括性,强调主语所涉及的范围内的“所有”性,常常与“都”“总”等搭配组成关联词组,而“不少”强调的是大多数,很多,但不是所有,所以“不少”和“凡是”在语义上是相互矛盾的,不能构成搭配,属于误用。

如:“凡是在学问和科学研究上有成绩的人,不少是在客观物质条件十分艰难的情况下,经过顽强刻苦的努力才获得成功的。

”这一句子中应该删掉“凡是”,保留“不少”,因为并不是每个成功的人都缺乏“客观物质条件”的。

●“虽然……但是……”和“即使……也……”“虽然……但是……”和“即使……也……”表示的都是让步关系,但是“虽然……但是……”侧重让步和转折,“虽然”引出的让步的事实只能是已然性的事实,而不能是未然的、假设的情况;“即使”引出的让步的事实则多是未然的,假设的情况,侧重假设和让步。

因此,把“虽然……但是……”用于对假设事实的让步,则是误用。

如:“虽然我们的工作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是我们绝对不能骄傲,何况我们的工作作得还并不好呢?”这里因为实际上“工作作得还并不好”,可见“我们的工作取得了很大的成绩”并不是已然的事实,而只是一种假设,因此不能用“虽然”引出,而要用表示假设的“即使”,后面也相应地换为“也”,构成“即使……也……”结构,表示假设让步。

词表(三)成语辨析与误用●“不刊之论”“不刊之论”的意思是十分正确,不能进行更改的言论,“刊”是修改的意思,而不是刊登的意思,最初出自汉代扬雄的《答刘歆书》“是悬诸日月不刊之书也”。

如:“他的这篇文章写得狗屁不通,简直就是不刊之论。

”这里的“不刊之论”显然属于误用,“不刊之论”指文章时应该是字字珠玑、不可修改的好文章,而不是“狗屁不通”的文章,显然说话人是把“刊”理解成了“刊登”,认为“不刊之论”是“不好到不能刊登出来的言论”了。

●“差强人意”“差”,稍微、尚、还;“强”,振奋。

“差强人意”的本意是“还算能够振奋人心”。

《后汉书·吴汉传》中有“吴公差强人意,隐若一敌国矣”。

现在的意思是指大致上能够使人满意。

如:“京沪线上的救护工作,比起其他各线来,还是差强人意的。

”需要注意的是,“差强人意”尽管不是“非常使人满意”,但是还是使人满意的,不能用来表示不满意的情况。

如:“他的学习总是差强人意,天天都要挨老师的批评。

”这里的“差强人意”明显属于误用,说话人要表达的应该是“不令人满意”的意思,不能用“差强人意”。

又如:“我对学生工作不熟悉,你却偏让我去做学生工作,这不是差强人意吗?”这一句子中的“差强人意”也是误用,说话人要表达的意思是“强人所难”,而不是“还算满意”,因此可以改用“强人所难”。

●“屡试不爽”对“屡试不爽”理解的偏差主要出现在对“爽”的理解上,“不爽”并不是“不高兴”“失败”的意思,而是“没有差错”的意思,“爽”的意思是“差错”,因此“屡试不爽”的意思是“经过多次实验都没有任何差错”,而不是“多次尝试都让人不高兴”的意思。

下面句子中的“屡试不爽”属于误用:“他一直想在这家报纸的主版上留几个铅字,可惜的是他水平不济,屡试不爽。

”显然,这里把“屡试不爽”理解为“屡试不中”的意思,是误用。

●“名不虚传”和“名副其实”“名不虚传”指流传开来的名声和实际的相符,侧重指确实很好,不是空有虚名。

宋朝华岳《白面毒渡》:“系船白面问溪翁,名不虚传说未通”。

“名副其实”侧重名声或名称和实际的一样,不论名声好坏都可以,而不一定带有“很好”的意思。

因此下面句子中的“名不虚传”属于误用:“到了中学,就要遵守中学的饿一切规章制度,学好中学相应的课程,做一个名不虚传的中学生。

”这里的“名不虚传”显然并不一定是“好的名声”,只是说“中学生”的名称要和实际相符合,所以应该改为“名副其实”。

●“巧夺天工”和“鬼斧神工”“巧夺天工”的意思是人工的精巧胜过天然,形容技艺高超冠绝。

“夺”胜过。

出自元朝赵孟頫的《赠放烟火者》诗,“人间巧艺夺天工,炼药燃灯清昼同”。

“鬼斧神工”也作“神工鬼斧”,形容技艺精妙、高超,几乎不是人工所能制作的。

出自《庄子·达生》“梓庆削木为鐻,鐻成,见者惊犹鬼神”。

在强调技艺精巧高超的程度上,“巧夺天工”侧重指胜过天然,而“鬼斧神工”侧重指非人力所能做到的。

因此下面句子中的“巧夺天工”属于误用:“翘首西望,海面托着的就是披着银发的苍山,苍山如眉,洱海如镜,真是巧夺天工。

”这里用“巧夺天工”来形容本来就是天然形成的“苍山”“洱海”,显然是不确切的,应该改为“鬼斧神工”来赞美。

●“无所不至”和“无微不至”“无所不至”是指没有达不到的地方,多指什么坏事都做得出来。

《礼记·大学》中有“小人闲居为不善,无所不至”。

“无所不至”明显带有贬义色彩。

“无微不至”是指没有一个细小地方没有照顾到。

形容关怀、照顾得十分细心和周到。

是褒义色彩较强的词语。

因此,下面句子中的“无所不至”是明显的误用:“在些年来,乡亲们对我的照顾,真是无所不至,让我终身难忘。

”这里用“无所不至”形容“照顾”,显然是错误的,应该改用“无微不至”。

二.解题技巧【名师点拨】在熟练掌握上述词表的基础之上,我们结合实例对方法和技巧进行讲解,旨在提高考生作答的准确性及速度。

希望考生在复习过程中按部就班地顺序进行,首先讲词表的基础打牢,其次讲方法融会贯通,再结合历年真题详解进行总体复习,最后通过题型演练做到选词填空这种题型的全面提升。

(一)实词辨析学习和掌握近义词辨析的方法,最主要的是从词义上对近义词加以辨析。

一般来说,词义包括理性意义、色彩意义、搭配意义、语法功能等几个方面。

1.词语的理性意义要确切地了解词语的意义,首先要区分近义词的理性意义,一般来说,几个近义词之间多带有相同的语素和不同的语素,相同的语素是他们意义相近的基础,而不同的语素则体现着他们彼此之间的差别。

如“亲密”“亲切”和“亲热”,三个词都有共同的语素“亲”,意思上也都带有“关系近、感情好、态度好”的意思,但是他们又有不同的语素“密”“切”“热”,这三个语素又体现了他们之间的细微差别。

“密”和“疏”相对,指距离近,因此“亲密”侧重指关系近、关系紧密,常常用来描写关系、友谊等;“切”侧重“密切”“恳切”,因此“亲切”侧重表示感情真挚、恳切,常常用来描写照顾、关怀、教导、声音等方面,可以用来形容人在感受某一事物时的心情;“热”是“热情”的意思,“亲热”侧重指“亲密而热情”,常用于对人的态度等方面。

在词语的理性意义里,我们给出考生几方面的标准进行量化考察,从而能够提高速度和准确性。

①词义的大小一般来说,不同的词语有着其不同的使用范围,如“平凡”和“平庸”,两个词语都是指“一般的,不突出的”,但是“平庸”多指人,或者人的所作所为;而“平凡”则不仅限于人,还可以用于事物等多个方面。

又如“事件”和“事情”,两者都表示人类社会生活中的活动和社会现象,但是“事件”多指那些重大的、不平常的活动或社会现象,而“事情”则是泛指人类生活中的一切活动和社会现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