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2017学年人教版选修三 第一单元 第1课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 教案
高中历史选修3第一单元第1课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

第1单元 第一次世界大战第1课 第一次世界大战一.动荡不安的世界1. 背景:发展不平衡;更需殖民地;列强间矛盾加剧2. 列强的应对: 纠集军事集团;扩军备战二.剑拔弩张的两大军事集团1. 同盟国:德奥意2. 协约国:英法俄3. 几大矛盾: ◆ 法德:宿敌 ◆ 英德:殖民地◆ 俄奥:巴尔干三.巴尔干火药桶1. 巴尔干半岛国家相继从奥斯曼土耳其独立出来2. 两次巴尔干战争:为列强干涉提供了机会◆ 1912民族解放战争,巴尔干国家 vs 奥斯曼土耳其◆ 1913 巴尔干国家之间3.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1914.7.28德国 支持 奥匈塞尔维亚 支持 俄国导火索:萨拉热窝事件(塞尔维亚刺杀奥匈皇储)4. 20世纪爆发世界大战的原因◆ 世界整体联系加强◆ 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之间争夺激烈◆ 影响到其控制下的小国和殖民地◆ 生产力,科技进步提供物质基础前言:英国中世纪时就有了议会,但英国国王认为议会妨碍了专制统治,经常使议会处于休会状态。
1640年,为了镇压苏格兰起义,国王不得不召开休会多年的议会。
会上,国王要求征收新税来筹集军费,议会则拒绝加税,并批评国王的内政外交政策,要求限制国王权力。
双方矛盾激化,结果引发了一场革命,诞生了一种崭新的制度。
总结 共同关心巴尔干宣战 不满1. 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特点是议会权力至上,君主统而不治2. 君主立宪制确立了资产阶级代议制度,有利于促进资产阶级民主,避免独裁统治公元5世纪中期,在日耳曼人的迁徙浪潮中,他们中的一些部落从欧洲大陆进入不列颠,建立了一些小国,这些国家经过长期兼并,于9世纪早期形成统一的英吉利王国13世纪后半期英国议会制度开始萌芽1640年英国爆发资产阶级革命1688年英国光荣革命1689年《权力法案》颁布,英国君主立宪制确立1721年英国责任制内阁逐渐形成1832年议会进行选举改革,工业资产阶级获得了更多议席英国君主立宪制有什么特点和作用?特点:1. 是君主制、贵族制与民主制三者融为一体的混合物。
高中历史人教版选修3教案-1_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_教学设计_教案

教学准备1.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能说出一战爆发的原因、经过和结果以及产生的影响.能运用历史地图了解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基本情况.并根据地图简要介绍三条战线的地理位置及交战国家.能列举出一战中所经历过的几次重大战役.知道促使战争形势发生转折性的战役的名称.(2)分析一战背景.原因、性质、结局,清楚两大军事对抗集团的形成过程.培养学生辨证思维能力,培养学生对因果关系的认识。
分析各国间矛盾中的三对主要矛盾.其中英德矛盾是最为主要矛盾.培养学生运用历史资料的能力。
引导学生对战争双方力量的对比,培养学生获取信息、分析信息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1)通过小组辩论分析一战的起因,学会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2)阅读教材、观察图片,概括归纳知识点,学会从图片、史料中获取有效信息的方法。
(3)让学生收集有关一战的文学艺术作品,并组织交流,使学生学会从文学作品中去感知历史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播放凡尔登战役的视频呈现出战争的残酷性,使学生的心灵受到震撼,进而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战争?人类应该怎样避免这样的惨剧重演?2. 教学重点/难点(1)教学重点两大军事对抗集团(即三国同盟和三国协约)的形成;两大军事对抗的形成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矛盾发展的结果.新崛起的帝国主义国家要求按照新的实力对比重新分割世界.为此各国展开了长期的斗争.(2)教学难点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性质首先,第一次世界大战主要是一场帝国主义战争.从战争全局来看,无论是起因.作战双方的目标还是酝酿的过程都能够说明这场战争是帝国主义为争夺世界而进行的非正义战争.其次,塞尔维亚反对奥匈帝国的战争是正义的民族解放的性质,但它并不能改变非正义的帝国主义战争的性质。
3. 教学用具幻灯片。
图片。
4. 标签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首先播放一段视频:提问这是一战中的哪次战役?引出问题:你知道发生这次惨剧的原因是什么?(2)直接原因是什么?(3)根本原因又是什么?然后导入新课。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3第1单元第1课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

问题探究1
第一次世界大战为什么会爆发?
资本主义国家的生产力获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
各国工业生产在资本主义世界所占比重
1870 年
美国 23%
其他 22%
1913 年
美国 35%
897年12月6日)
●假使德国明天从地面上被消灭掉,那末,后天在世界 上就找不到一个不因此而更富的英国人。过去,各国为 争夺某一城市或某种遗产而厮杀若干年,难道现在它们 不应该为每年五十亿英镑的商业收入而从事战争吗?
——(英)《星期六评论》(1897)
第1课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
(1907年) 欧洲最终形成两大
军事集团对峙的局面
俄国
1904年 英法协约
1907年 英俄协约
欧洲开始出现两大 军事集团对峙的局面
从三大矛盾的对立到两大军事集团的形成
三 英德矛盾 大 法德矛盾 矛 俄奥矛盾 盾
发展
两 同盟国: 大 德意奥 集 协约国:
团 英法俄
1914年8月,当战争爆发时,一位德国官员绝 望地评论道:“这一切都来自这种该死的联 盟体系,它们是现代的祸根。”
13%
德国
英国 32%
法国 10%
英国 14%
法国 16% 6%
一战前英法德美力量变化表、1870-1913工业增长倍数
类别
英国 德国 美国 法国
1870-1913年工业增长倍数 1.3 4.6 8.1 1.9
1860年工业产量所占位次 1 3 4 2
1913年工业产量所占位次 3 2 1 4
1913年殖民地面积位次
--[英]吉尔伯特《二十世纪世界史》
历史选修3第1单元第1课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

4. 19世纪60—90年代中期,英国在 欧洲大陆奉行“光荣孤立”的外交政策。英 国海军大臣戈申对此解释道:“它是一种故 意选择的孤立。”此话表明英国( ) A. 力图使欧美大国之间相互牵制 B. 关注世界霸权,无意卷入欧洲事务 C. 力图保持欧洲大国之间势力平衡 D. 势力开始衰落,无力插手欧洲事务
疯狂的扩军备战!
1914年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陆海军总人数
结合教材 P6-7资料及 地图,说说 为什么巴尔 干半岛会成 为欧洲的火 药桶?
①民族关系复杂 ②两次巴尔干战争给列强 争夺和插手的机会(主要)地理位置重要
巴尔干半岛成为了欧洲的火药桶,原因是? 1.民族关系复杂,民族矛盾不断激化; 2.列强争夺和插手——主要原因。 3.地理位置重要;
三国同盟和三国协约
大
英
西
俄 德 奥匈
黑 海
洋
法
意
地
中 海
本模块着重反映人类对20世纪以来战争与和 平的运动发展的重要内容。共设6个专题: 第一单元 第一次世界大战; 第二单元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下的世界; 第三单元 第二次世界大战; 第四单元 雅尔塔体制下的冷战与和平; 第五单元 烽火连绵的局部战争; 第六单元 和平与发展
一战中投入使用的新式武器:
一战中英军的坦克
一战中德军的飞机
第一单元 第一次世界大战
(1914—1918)
欧洲列强之间的矛盾
意
1882
突尼斯问题
法
1904
同 1882 盟 国
德
1879
世界市场 、殖民地问题
英
1907协 1892 约 国 Nhomakorabea奥
高二历史人教版选修三讲义第一单元第1课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

第1课第一次世界的爆发[学习目标]1.了解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开展不平衡的缘由和表现,理解第一次世界爆发的根源。
2.了解20世纪初资本主义列强之间的三对主要冲突,把握两大事集团的形成及影响。
3.理解“巴尔干火药桶〞的由来,探究20世纪消失世界的缘由。
一、动乱担心的世界┄┄┄┄┄┄┄┄①1.缘由(1)20世纪初的世界,已经被列强根本瓜分完毕。
全球各国各地区都被纳入资本主义世界体系之中,成为一个整体。
(2)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进入垄断阶段即阶段,经济政治开展的不平衡加剧。
2.表现(1)后起的资本主义国家德国不仅同英国绽开剧烈竞争,而且还想从英法等国手中夺取殖民地,重新瓜分世界。
(2)为了争夺世界霸权和殖民地,欧洲列强一方面纠集各自的事集团,另一方面进行大规模扩备战。
二、剑拔弩张的两大事集团┄┄┄┄┄┄┄┄②1.三对主要冲突(1)法德冲突:普法战斗中法国战败,失去欧洲大陆霸主地位;德国深怕法国崛起和报仇,舍命扩充陆,试图压制法国。
(2)英德冲突:英国一贯推行维持欧洲大陆均势政策,不愿看到德国过分强大,加上在殖民地等问题上冲突的加剧,英德冲突逐步深化。
(3)俄奥冲突:主要表现在对巴尔干半岛的争夺上。
①奥匈帝国把巴尔干视为自己的势力范围。
②俄国打着斯拉夫主义的旗号向巴尔干渗透。
2.两大事集团的形成1.巴尔干半岛的简单关系(1)形势:巴尔干半岛长期处于奥斯曼帝国的统治之下,民族关系简单。
(2)两次巴尔干战斗①1912年秋,“巴尔干同盟〞发动了对奥斯曼帝国的第一次巴尔干战斗。
②1913年,其次次巴尔干战斗爆发,保加利亚战败。
(3)干预巴尔干事务①缘由:巴尔干半岛的战乱给资本主义列强的干预供应了时机。
②表现:俄国、奥匈帝国投入对巴尔干半岛的争夺。
③影响:列强的争夺、民族冲突的不断激化,使巴尔干地区成为欧洲的“火药桶〞。
2.萨拉热窝大事:1914年6月,奥匈帝国皇储斐迪南大公夫妇在萨拉热窝被刺杀,它成为第一次世界的导火线。
人教版选修3第一单元第1课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

萨拉热窝事件——一颗子弹改变了世界
1914年6月,奥匈帝国皇储斐迪南大公偕夫人 到新被奥国吞并的波斯尼亚检阅军事演习,并访问 其首府萨拉热窝。这次演习是以塞尔维亚做为假想 敌人的,引起塞尔维亚民族主义者极大愤怒,他们 组织暗杀小组。6月28日皇储车队经过萨拉热窝街 头时,19岁的青年普林西普冲出人群射杀了斐迪南 夫妇,这就是震惊世界的“萨拉热窝事件”,它成 为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线。
—— 德国外长皮洛夫1899年的一次演说 火药是干的,剑是磨过的,目标明确,悲观者 已被赶走,我为我武装的人民干上一杯。
——德皇威廉二世
思考:要原因是什么?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 19世纪末20世纪初德国外交政策的变化: • 由争夺欧洲大陆霸权到争夺世界霸权。 • 变化原因: • 19世纪末20世纪初,德国的工业产值跃居世界第
英
俄
三
德
三
国
协
法
约
国
同 奥匈 盟
意
三对主要矛盾:英德矛盾、法德矛盾、俄奥矛盾
1 1
• 一位美国历史学家在谈到一战前夕欧洲的 形势时说:
欧洲变成一只火药桶,只等一粒火 星将它引爆。
思考:火药桶在哪儿?火星指什么?
巴尔干地区民族成分、宗 教信仰复杂;
战略位置重要;
列强(俄、奥)插手;
巴尔干同盟内部争夺领土。 巴尔干半岛成为一只“火 药桶”。
——丘吉尔《第二次世界大战回忆录》
“光荣孤立政策”,又称“大陆均势政策”,是英国传 统的外交政策。
• 英国传统外交政策“光荣孤立”解读: • 含义: • 不与任何欧洲国家结成持久固定的同盟。 • 原因: • 1.英国经济实力雄厚,军事实力(海军)强大,可
以自保;
高中历史人教版选修3 第一单元 第1课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 【名校课件—集体备课】

3.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参加了同盟国集团, 战争开始后又参加到协约国方面作战的国 家是 ( D )
A.英国 B.法国 C.德国 D.意大利
解答题:
一战爆发的根本原因、具体原因和 直接原因分别是什么?
根本原因: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 新老帝国主义为争夺霸权和重新瓜分殖民地 而引起的。
2.萨拉热窝事件:
塞尔维亚青年枪杀斐迪南夫妇
萨拉热窝事件:奥匈帝国皇储斐迪南是一个 积极主张进行战争的军国主义代表人物,他极 力鼓吹对塞尔维亚进行战争,因此被塞尔维亚 的民族主义者视为凶恶的敌人和压迫者,对其 深恶痛绝。奥匈帝国为了向塞尔维亚炫耀武力, 进行威胁,决定在临近塞尔维亚边境的波斯尼 亚举行军事演习,把塞尔维亚作为假想敌。这 种蓄意挑衅行为,引起塞尔维亚民族主义者的 极大愤怒,决定刺杀斐迪南。1914年6月28日, 斐迪南夫妇在检阅完军事演习后,乘敞篷车前 往波斯尼亚首府萨拉热窝的市政厅。车队返回 时,塞尔维亚族青年普林西普枪击了斐迪南夫 妇,斐迪南夫妇当场毙命。萨拉热窝事件点燃 了欧洲的“火药桶”。
爆发:
1914年7月28日奥匈帝国向塞尔维 亚宣战随后德国、俄国、法国、英国 相继投入战争。
各国相互宣战
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的征兵招贴画
交战的双方:
一方: 同盟国的德国和奥匈帝
国以及支持它们的奥斯曼帝 国、保加利亚;
另一方: 协约国的英国、法国和俄
国,以及支持它们的塞尔维亚、 比利时、意大利、日本等国。
课堂练习
选择题
1.19世纪末20世纪初,改变帝国主义国家 力量对比的根本原因是 ( A ) A. 帝国主义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的加剧 B. 德奥为了加强同俄法对抗,缔结军事同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3课件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

(2)概况:1914年6月28日,塞 尔维亚的民族主义者刺杀了奥 匈帝国的皇储______________夫 妇。
[思维点击]
3.漫画的主题为“欧洲火药 桶”。
欧洲列强坐在代表巴尔干半岛的 火
药桶上,象征此地局势因列强介 入
二、剑拔弩张的两大军事集团
1.三对基本矛盾 (1)法德矛盾
欧洲大陆
①普法战争中,法战国 败的法国割地
赔款,失去了原来在 ________欧_洲_大_陆的均势霸主地位。法
国力图殖“民地复仇”。
②德国要继续削弱和遏制 _______,不让它东山再起, 扩军备战,压制法国。
(3)俄奥矛盾:主巴要尔干表半岛现在对 斯拉夫主义 _____________的争夺上
•第一单元 第一次世界大战
第1课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
一、动荡不安的世界
1.背景
(1)20世纪初的世资界本主义世界体系 ①世界被列强基经济本政瓜治 分完毕。
②全球各国各地区都被纳入 ____________________之中。
(2)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之间 __________发展的不平衡加 剧。
济实力及其占有殖民地的情况:
国家
英国 法国 德国 日本 美国
占世界工业总产 值(%)
14
6
16
1
38
殖民地面积(万 平方千米)
3 350
1 060
290
30
30
殖民地人口(万 人)
39 350
5 550
1 230
1 920
970
探究问题
(1)据史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 析德国发动第一次世界大战的 历史原因和现实原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单元第一次世界大战第1课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课标要求探究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原因。
★教学目标:(一)知识与目标:1、识记: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形成;德国与英法矛盾的激化;帝国主义国家的扩军备战;欧洲列强之间的主要矛盾;三国同盟;三国协约;两次巴尔干战争;奥匈帝国吞并波黑;萨拉热窝事件;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
2、简述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历史背景,理解人类为什么发展到20世纪才会出现世界大战。
(二)过程与方法:1、问题探究:德国与英法矛盾激化的原因;三国同盟比三国协约晚形成的原因;巴尔干地区为何成为欧洲的火药桶;萨拉热窝事件为何成为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线。
2、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评价列强之间的矛盾,分析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原因。
3、理解人类历史发展到20世纪才出现世界大战的原因和条件,认识第一次世界大战是资本主义列强矛盾激化的结果。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正确认识历史和现实问题,逐步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历史观。
2、资本主义生产的特性决定其对市场和原料的需求是无止境的,资本主义经济政治的不平衡性是导致列强矛盾激化的原因,帝国主义矛盾激化到不可调和的程度就必然会爆发战争。
★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帝国主义列强的主要矛盾和两大军事集团的形成。
难点:英国的大陆均势政策与帝国主义列强主要矛盾的变化;巴尔干地区为何成为欧洲的“火药桶”。
★教材内容分析与建议:本课主要介绍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前的世界形势:帝国主义两大军事集团的形成;巴尔干地区成为欧洲的火药桶;萨拉热窝事件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线。
20世纪初,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进入帝国主义阶段。
各资本主义国家经济政治发展的不平衡加剧,殖民地对各国的发展有更重要的意义。
后起的资本主义国家如德国经济发展迅速,超过了英法等老牌国家,但殖民地却已被老牌资本主义国家分割完毕,因此德国同英法等国矛盾激化。
法德矛盾、英德矛盾、俄奥矛盾成为欧洲列强间的主要矛盾。
列强间的矛盾和冲突促成剑拔弩张的两大军事集团形成:19世纪七八十年代,德、奥、意三国同盟建立;20世纪初,英、法、俄三国协约签订。
由于列强的争夺、民族矛盾的激化,巴尔干地区成为欧洲的“火药桶”。
1914年6月的萨拉热窝事件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线。
本课内容涉及很多国际政治外交的理论问题,建议教师采用讲解法、问题比较法、问题探究法,引导学生思考、讨论,进行教学。
★教学过程及要点:〔新课导入〕采用谈话导入法:进入20世纪不久,数千年历史上的第一次世界性大战降临,把人类拖进了苦难的深渊。
战争远远超出了发动者的预想,按照自身的规律展开。
第一次世界大战在空间上以欧洲为主战场,亚洲、非洲、美洲和澳洲也被卷入,在时间上长达四年之久,许多文明的成果毁于一旦,留下了一串触目惊心的破坏数字。
惨烈的战争不能不引起人们认真的思考:是什么原因引发前所未有的世界大战?是否应该把战争作为解决国家矛盾的手段?如何才能防止类似悲剧重演?由此导入新课学习。
一、动荡不安的世界:1、新老资本主义国家的矛盾:(1)根源: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规律第二次工业革命后,主要资本主义进入帝国主义阶段,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性加剧,列强力量对比出现显著的新变化。
19世纪中期,英国率先完成工业革命,处于世界工厂的地位,按工业实力排队是英、法、美、德;到19世纪末,美国引进科学技术,大力发展新兴工业部门,迅速地赶上了英国,跃居世界工业生产的第一位。
另一个新兴工业强国──德国也先后超过了法国和英国,跃居世界工业生产的第二位。
资本主义政治发展不平衡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①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进入资本主义阶段的方式不一样,水平和特征不同。
英、法、美三国属于一种类型,它们是通过资产阶级革命而确立资本主义臸度的。
资产阶级革命更彻底地扫清了资本主义发展的障碍,因此三国最终都确立了比较完善的资产阶级民主臸度。
另外,俄、日、德三国属于另一种类型。
它们是通过自上而下的改革或王朝战争,从而走上资本主义道路的,因而保留了大量的封建残余,其政治上专臸主义色彩和军国主义倾向相当浓厚。
②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占有的殖民地多寡不同。
英法是老牌殖民国家,占有的殖民地最多,尤其是英国掌握了世界殖民霸权,德、日等国是后起的资本主义国家,占有的殖民地较少。
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发展的不平衡,特别是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改变了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力量对比,必然造成它们之间的新矛盾,而矛盾的激化往往带来战争。
两次世界大战的发生,其根源就在于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发展的不平衡。
法国14%6%1870年1913年(2)实质:争夺殖民地、世界霸权(3)表现:三对基本矛盾(见后述)2、欧洲列强的扩军备战:(1)目的:争夺世界霸权和殖民地(2)表现:英德矛盾的根源——畸形的军备扩张在这场军备竞赛中,德国的行动最引人注目。
德国拥有一支庞大的装备精良的陆军。
同时,它感到要同英国争霸,必须掌握臸海权。
因此,德皇威廉二世叫嚣:“海神的三叉戟必须握在我们手里。
”德国通过了庞大的海军建设计划,决心与英国在海上一争高下。
殖民霸权和海上霸权是英国得以称霸世界300年的两大法宝,英国海军一直维持着“双强标准”,即英国海军的总吨位不少于在它之后的两个大国海军吨位的总和。
对德国海军咄咄逼人的扩张势头,英国十分担心德国的海军力量超过自己,决心不惜血本,保持自己的海军优势。
由此引发了一场英德海军竞赛。
英国率先造出了新型的“无畏舰”,使得旧式军舰的作用相形见绌。
德国不甘示弱,很快就造出了自己的“无畏舰”。
德国的急起直追对英国海上霸权的威胁与日俱增,英国决定,德国每造一艘大型军舰,英国就造两艘,以保持“双强标准”。
到大战爆发前,德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二海军强国。
这样,德国在殖民霸权、海上霸权两方面都对英国构成了挑战,英德矛盾就成为帝国主义国家间的主要矛盾。
【资料回放】德国对外扩张的野心我们不能容忍任何外国对我们说:怎么办?世界已经分割完了!……我们不愿消极站在一边,而让别人分割世界。
——德国外长皮洛夫让别的国家去分割陆地和海洋,而我们只能欣赏蓝色天空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我们也要求阳光下的地盘!——皮洛夫在帝国议会上的演讲(1897年12月6日)【备课资料】英国传统的外交政策——欧洲大陆均势政策(即“光荣孤立”政策)英国“大陆均势”政策的含义是英国为了维护霸主地位,依靠自己的经济和军事实力,使欧洲大陆的列强彼此牵制和相互争夺,防止一国称霸欧洲。
这种政策的核心就是,英国在任何时候都“必须反对一个最强大的国家或者几个国家联合起来的政治上的独裁”。
不希望欧洲大陆被一个最强国的霸权所统治,不愿意欧洲大陆出现强权,均势政策使英国的外交通过离强合弱、扶弱抑强、孤立、干涉等手段的交替应用,维持着一种对自己有利的欧洲大陆均势,并成为这种均势的操纵者。
实质是由英国操纵欧洲的政治天平,维护英国在欧洲大陆的海外利益,保持英国的海上霸权。
主要原因:(1)国家利益:英国资本主义工商业发达,需要广阔的海外市场和殖民地,为了维护资产阶级的利益,为了争夺和掌管欧洲和世界霸权而长期实行这一政策。
(2)国家实力:英国于17世纪较早经过资产阶级革命,确立了资本主义制度;18世纪中期成为世界最大的殖民帝国,掌握了海上霸权;英国又是最早进行并完成工业革命的国家,1840年,英国的工业产量约占世界工业总产量的45%,对外贸易占世界贸易总额的21%,处于“世界工场”的地位。
(3)客观条件:同她独特的地理位置和强大的海权是分不开的。
英国是一个海岛国家,位于欧洲大陆的边缘,对于欧洲大陆上的列强之间的争斗可以坐山观虎斗;同时法、德、俄等国为争夺大陆霸权而进行的斗争从未停止,也为英国推行这一政策创造了客观条件。
主要步骤:联合抗法——联合败俄——联合制德——扶德抑法——纵德反苏。
英国实行“均势政策”的主要具体措施有:①17世纪~18世纪,为了争夺欧洲霸主地位和世界殖民霸权,与法国进行多次战争,击败法国,确立了世界殖民霸权。
②18世纪末至19世纪初,先后组织和领导七次反法同盟,干涉法国革命,目的是争夺世界市场和霸权,打破拿破仑称霸欧洲的局面。
③19世纪上半期,沙俄向欧洲扩张,成为欧洲大陆的强国,严重影响了英国的大陆利益。
为了争夺巴尔干,联合法国在1853—1856年的克里木战争中打败沙俄。
④19世纪后半期,普法矛盾激化,发生普法战争。
后因法德矛盾发展为三国同盟与法俄军事协约集团对峙.英国保持了“光荣的孤立”。
⑤19世纪末德国崛起,严重威胁英国在欧洲大陆和全球的利益,英德矛盾成为帝国主义的主要矛盾。
英国先后调整了与法俄的关系,形成了三国协约与以德国为核心的三国同盟对峙。
并在一战中联合法俄打败德国。
⑥一战后,德国战败,在欧洲安全和赔款问题上,英国不愿法国独霸欧洲,在巴黎和会上反对过分削弱德国。
并扶持德国提高了政治地位和经济实力。
20年代,法国一时势力弥漫于东欧一带。
英国拒绝了法国的结盟建议。
⑦20世纪30年代,德国法西斯势力上台,在欧洲侵略扩张,英国为确保在欧洲的利益,采用了祸水东引的纵容德国侵略苏联的绥靖政策。
直到二战后的1973年,英国才放弃了均势政策,加入欧共体。
(3)影响:加剧了欧洲列强之间的矛盾,欧洲出现两个对立的集团。
二、剑拔弩张的两大军事集团:1、欧洲列强之间的三对主要矛盾:法德矛盾、英德矛盾和俄奥矛盾(1)法德矛盾——由来已久,结怨很深普法战争中,法军大败,拿破仑三世皇帝被俘,德军长驱直入,包围了巴黎。
在法国引以为骄傲的路易十四修建的凡尔赛宫镜厅里普鲁士国王威廉一世宣布德意志帝国成立。
战后,法国被迫割让了阿尔萨斯和洛林,还支付了50亿法郎的赔款。
法国从此失去了欧洲大陆的霸主地位。
这些对法国人来说是奇耻大辱,复仇主义思想弥漫在整个法国。
德国被法国视为最大的敌人。
德国深怕法国崛起和复仇,拼命扩充陆军,试图压臸法国。
从1911年起,德国每年都通过新的军事法案,增加军事预算。
其常备军增加到89万,并有可以广泛利用的预备役兵员,军队中军官成分所占比例很大,这就使德军可能在战时迅速扩编。
德军在技术装备上也占有优势,特别是它拥有大量的野战重炮。
此外,德国稠密的铁路网,使它能够迅速实行内线调动,更好地掌握战场机动权。
由于扩军备战,德国的军费开支也从1899年的9.3亿马克,猛增到1913年的21亿马克。
法国的备战活动开始也较早。
在德国使用77毫米速射野炮之后,法国紧跟着发明了75毫米野炮装备陆军。
1913年,法国通过新的军事法案,常备军增加到80万。
1914年的军费开支达到15亿法郎,占全部预算开支的38%。
法德两国为争夺欧洲大陆的霸权已是磨刀霍霍了。
(2)英德矛盾——帝国主义国家之间最主要的矛盾英国传统的外交政策是维持欧洲大陆的均势,希望欧洲大陆上出现强国对臷的局面,便于自己插手欧洲事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