夫子之墙赋第十二段赏析【元代】汪克宽骈体文

合集下载

冬日可爱赋第十段赏析【清代】汪绂骈体文

冬日可爱赋第十段赏析【清代】汪绂骈体文

精美图片
作者简介
• 汪绂,[清](一六九二-一七五九)初名烜,字灿人,号双池,又号重生。徽 州婺源(今属江西)人。博综儒经,以宋五子为归。著述颇富。晚年之闽中, 馆枫岭、浦城间。少时家贫,佣于江西景德镇为画碗之役。所绘山水、人物、 花鸟,精细适异聚工,惜无款识,人罕知之。对《六经》及天文、地理、乐律、 阵法等皆有研究,皆以宋五子之学为归。著有《易经诠义》十五卷,《尚书诠 义》十二卷,《诗经诠义》十五卷,《四书诠义》十五卷,《诗韵析》六卷, 《春秋集传》十六卷,《礼记章句》十卷,《或问》四卷,《参读礼志疑》二 卷,《乐经律吕通解》五卷,《乐经或问》三卷,《孝经章句》一卷。乾隆二 十四年卒。卒年六十八。
骈体文
冬日可爱赋 第十段
清代 汪绂
作品赏析
• 冬季,是四季之一,传统是以二十四节气“立冬”作为冬 季的开始,“立冬”意味着风雨、湿度、光照、气温等, 处于转折点上,开始从秋季向冬季气候过渡。冬,即“终 也、万物收藏也”,立冬后万物开始闭藏。“四立”划分 四季反映了气候、物候等多方面特征。现在划分四季常根 据气温变化划分,采用的是近代学者张宝堃的“候平均气 温”法,按候平均气温法划分的四季,日平均气温连续五 天等于或低于10摄氏度以下算是入冬。
• 汪绂家贫自学,在景德镇为烧窑者画碗。后至福建浦城,以教读为生,声名渐 著,浙闽赣三省之士皆知之。以宋五子(周敦颐、程颢、程颐、张载、朱熹)之 学为宗旨,涉猎极广,精深不足。于不同学派见解,比之为奸色淫声。有《双 池文集》,其余所撰不下三十种。
THANK YOU!
光天猗歟化日,頓忘慘裂之摧其慶,黃綿之密,既幸旴旦之相依,猶恐桑 榆之易入其恈恈,而僎憓之情,有不待相謀,而共識者,殆猶父母念人子
之心,偶依違焉,而憂虞見色。

天下可传檄而定赋第十二段赏析【南宋】楼钥骈体文

天下可传檄而定赋第十二段赏析【南宋】楼钥骈体文
• 楼钥历官温州教授、乐清知县、翰林学士、吏部尚书兼翰林侍讲、资政殿学士、 知太平州。 乾道间,以书状官从舅父汪大猷使金,按日记叙途中所闻,成 《北行日录》。
THANK YOU!
国学 骈体文
天下可传檄而定赋
第十二段
南宋 楼 钥
文书,就可以降服敌方,安定局势。出自《史 记·淮阴侯列传》。
• 《汉书.蒯通传》载:秦末,楚汉初起,原陈胜部将武臣攻取赵地,自号武信君,赵国各边 城十分震恐。范阳人蒯通跑去劝说武臣,告诉他范阳令徐公想率先投降,并建议:“为君计 者,莫若以黄屋朱轮迎范阳令,使驰鹜于燕赵之郊,则边城皆将相告‘范阳令先下而身富贵’ ,必相率而降,犹如阪上走丸也。此臣所谓传檄而千里定者也。”意思是说,以厚礼待范阳 令,那么其他将领就会纷纷效仿投降,而不必用兵了。“檄”系古代用来征召、晓喻或声讨的 文书。后用“传檄而定”表示不战而胜。
• 《三国演义》四一回:“获操则威震天下,中原虽广,可传檄而定。” • 偏正 檄,声讨敌人的文书。传布檄文就可以平定天下。形容威力极大,不战而胜。《三国
演义》41回:“获操则威震天下,中原虽广,可~。”△用于战事。
作品赏析
• 《史记·淮阴侯列传》:“大王当王关中,关中民咸知之。大王失职入汉 中,秦民无不恨者。今大王举而东,三秦可传檄而定也。”
图片欣赏
作者简介
• 楼钥(1137~1213年),南宋大臣、文学家。字大防,又字启伯,号攻媿主 人,明州鄞县(今属浙江宁波)人。楼璩的三子,有兄长楼鐊、楼锡,与袁方、 袁燮师事王默、李鸿渐、李若讷、郑锷等人。
• 隆兴元年(1163年)进士及第。历官温州教授,起居郎兼中书舍人。大定九年 (1169年),随舅父贺正旦使汪大猷出使金朝。嘉定六年(1213年)卒,谥 宣献。袁燮写有行状。有子楼淳、楼濛(早夭)、楼潚、楼治,皆以荫入仕。

思子台赋第十一段赏析【北宋】苏轼骈体文

思子台赋第十一段赏析【北宋】苏轼骈体文

图片欣赏
作者简介
• 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 坡、苏仙,汉族,眉州眉山(今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 画家,历史治水名人。]
• 嘉祐二年(1057年),苏轼进士及第。宋神宗时在凤翔、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职。 元丰三年(1080年),因“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宋哲宗即位后任翰林学士、侍 读学士、礼部尚书等职,并出知杭州、颍州、扬州、定州等地,晚年因新党执政被贬惠州、儋 州。宋徽宗时获大赦北还,途中于常州病逝。宋高宗时追赠太师;宋孝宗时追谥“文忠”。
• 《苏轼全集》之《飓风赋(并叙)》、《思子台赋(并引)》或以为苏过之作。 • 《思子台赋并引》,只有前面的引为苏轼所作,赋为苏过作。其引云:“予先君宫师(指苏洵)之友史君,讳经臣,字
彦辅,眉山人。与其弟沆子凝皆奇士,博学能文,慕李文饶之为人,而举其议论。彦辅举贤良,不中第。子凝以进士 得官,止著作佐郎。皆早死,且无子。有文数百篇,皆亡之。予少时尝见彦辅所作《思子台赋》,上援秦皇,下逮晋 惠,反复哀切,有补于世。盖记其意而亡其辞,乃命过作补亡之篇,庶几后之君子,犹得见斯人胸怀之仿佛也。”苏 轼《史经臣兄弟》(《苏文忠公全集》卷72)所记略同。苏轼《思子台赋引》谓“乃命过作补亡之篇”,这是《思子台 赋》为苏过所作的铁证。中华书局《苏轼文集》此赋校记云:“《外集》卷有此文之引‘予先君’云云,无赋。《文 鉴》卷十收此文,谓为苏过作。今附存于此。”《文鉴》作苏过作品收是对的,明人所编的《苏轼外集》只收引而不 收赋,也是对的,因为只有引是苏轼所作,赋乃“命过作”。由于《思子台赋引》有“乃命过作补亡之篇”语,因此 前人很少把此赋误为苏轼作。王偁云(注:《东都事略》卷93《苏轼列传》,台北文海出版社宋史资料萃编本。) : “(苏)过终于通判定州,有《飓风赋》、《思子台赋》行于世。”周密云(注:《浩然斋雅谈》卷上,四库全书 本。) :“小坡《思子台赋》云:‘彼杨公之爱修兮,岂减吾之苍舒。’皆深中人情。”“小坡”即指苏过。浦铣云 (注:《复小斋赋话》卷下,槜李遣书本。) :“苏叔党《思子台赋》盖坡翁命补亡史君彦辅篇也。正使坡翁自作, 未必能过。观其上援秦皇,下逮晋惠,又及夷灭张汤、主父偃之流,孟德、杨公之事,波澜愈阔,然去题稍辽矣。即 结之曰‘吾将以嗜杀为戒也’,故于末而并书,不独宾主分明,抑亦法律精细。国Leabharlann 骈体文思子台赋 第十一段

槐厅赋第十段赏析【明代】廖道南骈体文

槐厅赋第十段赏析【明代】廖道南骈体文

国学 骈体文
槐厅赋
第十段
明代 廖道南
作品赏析
• 槐厅代称官署。清郑燮《青玉案•宦况》词“雨过槐厅天似水,正宜泼茗,正宜开酿,又是文书累。” 宋 沈括《梦溪笔谈》卷一: “学士院第三厅学士阁子当前有一巨槐,素号槐厅。旧传居此阁者,多至入相。 学士争槐厅,至有抵彻前人行李而强据之者。” 槐厅: 唐宋时学士院内的厅名。旧传居槐厅的学士,多 数官至宰相。北宋沈括为学士时,曾亲眼见到学士争居槐厅,以至有人挪开他人行李而强行占居。
图片欣赏
作者简介
• 廖道南(?-1547年),字鸣吾,蒲圻人。正德十六年 (1521年)进士,改庶吉士,授翰林院编修。著有《楚纪》 六十卷、《殿阁词林记》。
• 廖道南嘉靖四年(1525年)纂修《明伦大典》,擢中允, 充日讲官。累官至侍讲学士。嘉靖十五年八月忧归,嘉靖 二十六年卒于家。家居期间,为世宗作《楚纪》六十卷。 又有《殿阁词林记》及艺苑、词垣、讲幄、拱极、玄素子 诸集。
潜虬夭矫以揭孽,蛰龙连蜷而靡阤。容成引穹倪而泱瀼, 偓佺布壤维而﨑嶬。
………………………………………………………
………………………………………………………
《周礼·秋官·朝士》载:“面三槐,三公立焉。”古代朝廷种有三槐九棘,公卿大夫坐于其下,面 对三槐者为三公。苏轼《三槐堂铭》记载,北宋初年,兵部侍郎王祐颇有才能,政绩突出,为官 清廉,有望出任宰相,但王祐为人过于刚正,不被当世所容,未能拜相。遗憾之余,王祐在自家 庭院里种下三棵槐树,并信心满满地说:“我的后世子孙一定有位列三公者。”后来,他的儿子 王旦果然做了宰相。于是,庭院种槐更加受人追捧。《谈苑》中载:“吕蒙正方应举,就舍建隆 观,缘干入洛,鏁室而去。自冬涉春方回,开户视之,床前槐枝丛生,高二三尺,蒙茸合抱。是 年登科,十年作相。”这个吕蒙正就是北宋时期一举夺魁、三度拜相、封许国公、授太子太师的 神人,据说,他就是依靠槐的力量中了状元。

鲁秉周礼所以本赋第十二段赏析【北宋】欧阳修骈体文

鲁秉周礼所以本赋第十二段赏析【北宋】欧阳修骈体文

THANK YOU!
• 欧阳修是在宋代文学史上最早开创一代文风的文坛领袖。领导了北宋诗文革新 运动,继承并发展了韩愈的古文理论。他的散文创作的高度成就与其正确的古 文理论相辅相成,从而开创了一代文风。欧阳修在变革文风的同时,也对诗风、 词风进行了革新。在史学方面,也有较高成就,他曾主修《新唐书》,并独撰 《新五代史》。有《欧阳文忠集》传世。
作品赏析
• 鲁人都知道礼有“经国家,定社稷,利后嗣”的功能,因而他们认识到“服于有礼,社稷之卫也”、“无礼必亡”, 对周礼怀有极大热忱。《礼记·礼运》说:“坏国、丧家、亡人,必先去其礼。”礼尚在,国便不亡,周礼关乎国泰民 安,于此可见。鲁闵公元年,齐欲伐鲁,齐公问“鲁可取乎”,其大夫仲孙湫说:“不可。犹秉周礼。周礼,所以本 也。臣闻之:国将亡,本必先颠,而后枝叶从之。鲁不弃周礼,未可动也。”此时,鲁国正值庆父内乱,但尚秉周礼 就难以攻取,因为周礼可以起到一种协调人心的作用,在统治者内部,它可以防止和调节矛盾,而对下层人民来说, 周礼则既有慑服之威,又有收罗人心之用。
国学 骈体文
鲁秉周礼所以本赋 第十二段
北宋 欧阳修
作品赏析
• 《左传·闵公元年》:冬,齐仲孙湫来省难。书曰:“仲孙”,亦嘉之也。仲孙归曰:“不去 庆父,鲁难未已。”公曰:“若之何而去之?”对曰:“难不已,将自毙,君其待之。”公曰: “鲁可取乎?”对曰:“不可。犹秉周礼。周礼,所以本也。臣闻之,国将亡,本必先颠,而 后枝叶从之。鲁不弃周礼,未可动也。君其务宁鲁难而亲之。亲有礼,因重固,间携贰,覆昏 乱,霸王之器也。”
图片欣赏Βιβλιοθήκη 作者简介• 欧阳修(1007年8月1日-1072年9月22日),字永叔,号醉翁,晚号六一居士, 汉族,吉州永丰(今江西省吉安市永丰县)人,北宋政治家、文学家,且在政 治上负有盛名。因吉州原属庐陵郡,以“庐陵欧阳修”自居。官至翰林学士、 枢密副使、参知政事,谥号文忠,世称欧阳文忠公。累赠太师、楚国公。与韩 愈、柳宗元、苏轼、苏洵、苏辙、王安石、曾巩合称“唐宋八大家”,并与韩 愈、柳宗元、苏轼被后人合称“千古文章四大家”。

求志赋第二十三段赏析【北宋】晁补之骈体文

求志赋第二十三段赏析【北宋】晁补之骈体文
• 宋哲宗元祐初年(1086年),晁补之任太学正,李清臣推荐并认为他可任馆阁, 皇帝召他面试,他被升为秘书省正字,又迁校书郎。
• 元祐五年(1090年),晁补之终因校书郎官奉微薄,不足赡养,乃乞补外官, 得以秘阁校理通判扬州。元祐七年(1092年),晁补之被召回朝廷后,任著作 佐郎。元祐末,绍圣初宋王朝政局大变,用章惇为相、倡绍述之说,新党复起, 乃尽逐元祐相臣,晁补之亦受累离开京师。
属岁秋之有谷兮,河出坟而汤汤。于陵子之终褊 兮,井工李其犹饱服。
……………………………………………………… ………………………………………………………
晁补之生性聪敏,有很强的记忆力,他刚懂事就会写文章,王安国一见到他就感到很惊奇。十七 岁那年,父亲到杭州做官,他随同前往,于是荟萃了钱塘山川风景人物的秀丽,写成《七述》一 书,带去见杭州的通判苏轼。苏轼原先也想有所感赋,读了他的书赞叹说:“我可以搁笔了!” 苏轼又称赞他的文章写得博雅隽永瑰伟很有说服力,超过一般人甚远,以后一定会显名于世,因 此人人都知道了晁补之的名字。
作品赏析
• 绍圣元年(1094年),晁补之出知济州(今山东巨 野)。当时有一群强盗白天抢劫街巷,晁补之暗中 记住他们的姓名,并对他们的行装都记得很清楚。 一天,他设宴请客,传召贼曹官,并将捕贼的方法 教给他,席间依次斟酒还没有斟完,贼曹官就已经 把盗贼全部抓来了,整个府城为此撤除了警戒。
图片欣赏
作者简介
• 晁补之(1053年-1110年),字无咎,号归来子,济州钜野 (今山东巨野一。
• 晁补之曾任吏部员外郎、礼部郎中。 工书画,能诗词,善 属文。与张耒并称“晁张”。其散文语言凝练、流畅,风 格近柳宗元。诗学陶渊明。其词格调豪爽,语言清秀晓畅, 近苏轼。但其诗词流露出浓厚的消极归隐思想。著有《鸡 肋集》、《晁氏琴趣外篇》等。

吴山赋第二段赏析【元代】汪克宽骈体文

吴山赋第二段赏析【元代】汪克宽骈体文

国学 骈体文
吴山赋
第二段
元代 汪克宽
作品赏析
• 吴山,在今浙江杭州府城内,春秋为吴东南界,故名。吴山亦名胥山,其支麓所分为宝月山, 蛾眉山,宝山,浅山,竹园山,石佛山,金地山,宝莲山,清平山,瑞石山,狗儿山,武林山, 云居山,螺蛳山。因地立名不一,而总谓之吴山。
• 按《后汉书·郡国志》:桂阳郡浈阳有苲领山。〈注〉始兴郡记有吴山。 按《水经》:渐江水注钱塘,县东有定巳。〈疑作包〉诸山皆西临浙江,水流于两山之间。江 川急浚,兼涛水昼夜再来,来应时刻。常以月晦及望尤大。至二月八月最高,峨峨二丈有馀, 《吴越春秋》以为子胥、文种之神也。昔子胥死于吴而浮尸于江,吴人怜之,立祠于江上,名 曰胥山。《吴录》云:胥山在太湖边,去江不百里。故曰:江上。文种城于越,而伏剑于山阴。 越人哀之,葬于重山。文种既葬一年,子胥从海上负种,俱去游夫江海。故潮水之前扬波者, 伍子胥。后重水者,大夫种。是以枚乘曰:涛无记焉,然海水上潮,江水逆流,似神而非于是 处焉。秦始皇三十七年将游会稽,至钱塘临浙江。所不能渡故道,馀杭之西津也。 按《方舆胜览》:浙西路临安府吴山,在钱塘县南六里。上有伍子胥庙,名曰胥山。有井,泉 清而且甘。
作品赏析
• 按《杭州府志·山川考》:吴山,杭之镇山也。在城西南。春秋时为吴南界,故曰吴山。或曰 以伍子胥故,曰伍山,亦曰胥山,又曰越沼。吴时,即此山以祀泰伯伍员。俗讹伍为吴,则又 谓之吴山。云其山哨崿奇峰,澄波靓浦,周回环拱,扶舆清淑之气钟焉。立山而环眺,则官司 廨署,卫镇营堠,九陌三条,红雾蔚起,隐隐振振,漏尽犹喧。道院僧庐,朱楼画阁,参差掩 映,仙灵宅之升其巅,则恍惚凌虚,碧天倒匝,山川包络,界脉缕分,脊腋首尾,历历可数山 之顶。背西面东为城隍之庙,盖通浙城隍之大神也。先是永乐中,锦衣卫指挥纪纲有宠,使千 户往浙纵横不法,按察司使周新捕而治之,千户诉于纲,纲诬新以他恶。帝怒,逮新至陛前, 抗声陈其罪,且曰:按察按事与都察院同,陛下之明诏也。臣奉诏行法,奈何罪臣。帝命戮之, 大呼曰:臣生为直臣,死为直鬼。帝寻悟,深为悼惜,后数日,朝退见一人直立不去,曰:臣 周新也。上帝怜臣,命总司浙江城隍事。帝即以此封之。威灵赫然,奇迹不可胜纪。故凡浙官 之初莅任也,必先赴庙中斋宿。次日晨,礼神读誓,以洗其心。而旧例每月朔,县供香烛至期 三,台而下皆入庙谒神。拈香而拜,道士百馀人,皆习于虚静之教,孤清淡穆,事神惟虔,玉 磬琅璈,笙歌迭奏,步虚之声缥缈出于云霄之上。州人仰之若天际,然晓望初日透海而出,万 顷摇赤,层霞弄殷。久之乃升,则草树烘台殿朗矣。入夜,家家灯火繁若坠星,遥与隔城渔照 递相辉现,则又无夕。非上元也。至若匹练横空,堆银拥雪,排空鼓怒,势若雷奔,天下之奇 惟浙有之。而吴峰一望则尤胜他处,斯又枚叟之所,扼腕而谈,元虚之所,腐毫而赋者也。杭 州为全浙之都会,而吴山又为一州之钜观,岂虚也哉。

泮宫赋第十二段赏析【元代】汪克宽骈体文

泮宫赋第十二段赏析【元代】汪克宽骈体文
• 泮水和入泮:古代学校前有半圆形的池,名泮水;科举时代生员入学称入泮。
图片欣赏
作者简介
• 汪克宽,(公元一三o一年至一三六九年)字德辅,(一作仲裕, 亦作德一)别号环谷,南乡桃墅(今属塔坊)人。生于元成宗大德 五年,卒于明太祖洪武二年,年六十九岁。自幼资质聪颖,6岁时 即读书成诵,日记数百言,10岁读《四书》便能自定标点,体会书 中精义。(续疑年录据明史本传作生于元大德八年,卒于明洪武五 年,年岁同。此从补疑年录据元诗选小传)十岁,父授以双峰问答 之书,辄有悟。后问业于吴仲迁,学益笃。泰定三年,(公元一三 二六年)中乡试。会试以答策切直见黜。弃科举业,尽力于经学, 教授宣歙间。学者称环谷先生。洪武初,(公元一三六八年)徵修 元史。书成,将授官,以老疾辞归。克宽著有环谷集八卷,经礼补 逸九卷,(均《四库总目》)又有程朱易传义音考、诗集传音义会 通,并传于世。
THANK YOU!
国学 骈体文
泮宫赋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第十二段
元代 汪克宽
作品赏析
• 泮宫,西周诸侯所设大学。《诗.鲁颂.泮水》:"既作泮宫﹐淮夷攸服。"《汉书.郊祀志上》:"周公相成 王﹐王道大洽﹐制礼作乐﹐天子曰明堂辟雍﹐诸侯曰泮宫。"后泛指学宫。唐杨炯《少室山少姨庙碑》:" 辟雍所以行其礼﹐泮宫所以辨其教。"清钱泳《履园丛话.笑柄.两耳太聪》:"族叔印川少府﹐少与前两 广总督吴槐江先生﹐同入泮宫﹐最为莫逆。"一说﹐泮宫为春秋鲁僖公筑于泮水边的宫室。是僖公饮酒作 乐﹑演武庆功之所。汉代始以之为诸侯的学宫﹐后人遂因袭汉说。见清姚际恒《诗经通论》。
• 至元二十四年(1287年) 设置国子监, 掌管国 家教令, 国 子监中 央的 主体建筑就是辟雍, 属于官方 大学, 也是皇帝讲学之所。 地方官学则有路、府、州 、县学。泮宫, 本是 西 周 诸 侯 所 设 大 学, 与 周 天 子 辟 雍 类 似。《 礼记 ·王 制 》 曰: “ 大 学 在 郊, 天 子 曰 辟 雍, 诸 侯 曰 泮宫”。辟雍四 面 环 水 ( 圆 环) , 而 诸 侯 泮 宫 等 级 逊 于 雍, 三面环水(半圆 环)。 故郑玄说: “泮之言半也, 半水者,盖东西门以南通水, 北无也。”汪克宽 有《 泮宫赋》: “予幼 好此竒服兮, 希 前哲而进修。 曰 侯邦 之有学 兮, 慕泮宫 而 来游。”开篇即表明了 因仰慕而来游观的心态,“焕奎壁之煌煌兮, 亶 属目 而夷犹。 由 义闼之轩朗兮, 造道阃之严邃。 瞻崔嵬之层构兮, 趋广袤之敞序。 登伦堂之博大兮, 伟俊髦之是处。 聆弦诵之琅琅兮, 侈 文物 之煜炜, 厯 元 重 阶 而 拾级兮同, 陟圣域之穹崇。 叩大成 之巨殿兮, 辟绮疏之玲珑。 拜素王之遗像兮, 俨龙巻之仪容。 想过化存神之妙兮, 更千百年而愈隆。” 述游观泮宫所见博大之伦堂、伟俊之贤士、烨炜之文物等, 同样也是表现出 仰慕和赞叹的情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THANK YOU!
彼州仇之何人,固无惑乎,不足以窥圣域之渺茫。主人 展然而笑曰:繄尼父之诲人,若太虚之时雨。
……………………………………………………… ………………………………………………………
夫子:孔门尊称孔子为夫子,后因以特指孔子。仞:七尺。 老师的围墙有几丈高,找不到大门走 进去。 比喻人的才德高不可攀。语出《论语.子张》:“子贡曰:‘夫子之墙数仞,不得其门而 入,不见宗庙之美,百官之富。得其门者或寡矣。’”唐.刘知几《史通.惑经》:“凡所未谕, 其类尤多,静言思之,莫究所以;岂夫子之墙数仞,不得其门者欤?”
• 【注释】 • 叔孙武叔:鲁国大夫,名州仇,“武"是他的谥号。子服景伯:名何,
鲁国的大夫。官:通“馆",这里指房舍。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片欣赏
作者简介
• 汪克宽,(公元一三o一年至一三六九年)字德辅,(一作仲裕, 亦作德一)别号环谷,南乡桃墅(今属塔坊)人。生于元成宗大德 五年,卒于明太祖洪武二年,年六十九岁。自幼资质聪颖,6岁时 即读书成诵,日记数百言,10岁读《四书》便能自定标点,体会书 中精义。(续疑年录据明史本传作生于元大德八年,卒于明洪武五 年,年岁同。此从补疑年录据元诗选小传)十岁,父授以双峰问答 之书,辄有悟。后问业于吴仲迁,学益笃。泰定三年,(公元一三 二六年)中乡试。会试以答策切直见黜。弃科举业,尽力于经学, 教授宣歙间。学者称环谷先生。洪武初,(公元一三六八年)徵修 元史。书成,将授官,以老疾辞归。克宽著有环谷集八卷,经礼补 逸九卷,(均《四库总目》)又有程朱易传义音考、诗集传音义会 通,并传于世。
作品赏析
• 叔孙武叔语大夫于朝曰:“子贡贤于仲尼。"子服景伯以告子贡。 子贡曰:“譬之宫墙,赐之墙也及肩,窥见室家之好。夫子之墙数 仞,不得其门而人,不见宗庙之美、百官之富。得其门者或寡矣。 夫子之云,不亦宜乎!”叔孙武叔在朝廷上对大夫们说:“子贡比 仲尼更强些。”子服景伯把这话告诉了子贡。子贡说:“就用围墙 作比喻吧,我家围墙只有齐肩高,从墙外可以看到里面房屋的美好。 我老师的围墙有几仞高,找不到大门走进去,就看不见里面宗庙的 雄美、房屋的富丽。能够找到大门的人或许太少了。所以叔孙武叔 先生那样说,不也是很自然的吗?”
国学 骈体文
夫子之墙赋
第十二段
元代 汪克宽
作品赏析
• 《论语注疏·子张》:叔孙武叔语大夫于朝,曰:“子贡贤于仲尼。” 子服景伯以告子贡。子贡曰:“譬之宫墙,赐之墙也及肩,窥见室 家之好。夫子之墙数仞,不得其门而入,不见宗庙之美,百官之富。 得其门者或寡矣,夫子之云,不亦宜乎。”
• 叔孙武叔在朝廷上对大夫们说:“子贡比仲尼更贤。”子服景伯把 这一番话告诉了子贡。子贡说:“拿围墙来作比喻,我家的围墙只 有齐肩高,老师家的围墙却有几仞高,如果找不到门进去,你就看 不见里面宗庙的富丽堂皇,和房屋的绚丽多彩。能够找到门进去的 人并不多。叔孙武叔那么讲,不也是很自然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