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组织学与胚胎学】_18.泌尿系统_
合集下载
组织学与胚胎学课件泌尿系统PPT课件

球 旁 复 合 体
球 旁 细 胞
致密斑
球旁复合体
球旁细胞: 入球微动脉,平滑肌 上皮样细胞
分泌肾素
组 致密斑:远曲小管近血管极侧的上皮分化, 成 为钠离子感受器 球外系膜细胞:缝隙连接 ,传递信息 功能:①调节机体血压、水分和电解质平衡 ②产生促红细胞生成因子
肾血液循环
肾血液循环的特点:
血管系膜细胞
系膜基质
壁层:单扁
肾小囊腔:含滤液
பைடு நூலகம்
脏层:足细胞(突起、裂孔、
裂孔膜)
肾 小 体
肾 小 体
肾小体
毛细血管袢
肾小体血管系膜与血管系膜细胞
血管球毛细血管
足 细 胞
肾小体功能:形成滤液(原尿)
有孔内皮
滤过膜(滤过屏障) 基膜
足细胞裂孔膜
*影响滤过的因素
分子量
电荷
肾小体血管系膜与血管系膜细胞
肾血液循环特点, 问答:1、肾小体的结构与功能
2、试述原尿形成的结构基础 3、近端小管的结构与重吸收的关系 4、球旁复合体的组成、结构、功能
泌尿系统
Urinary system
.
1.肾单位、集合小管、球旁复合
体,输尿管及膀胱的 组织结构
2.肾的血液循环(动静脉)途径、淋巴 循环、尿路循环。
肾的解剖结构
被膜 皮质迷路(肾小体和近曲、远曲) 皮质 实质
髓放线(近直、远直和集合小管)
髓质:肾锥体(近直、远直和集合小管)
为肾脏组织的解剖结构名称。肾实 质分为皮质和髓质。髓质由10余个 肾锥体(renal pyramid)组成,肾锥 体呈浅红色条纹状。肾锥体的底与 皮质相连接,从肾锥体底呈辐射状 伸入皮质的条纹称髓放线 (medullary ray),位于髓放线之间 的肾皮质称皮质迷路(cortical毛少、质膜内褶
泌尿生殖系发生-组织学与胚胎学

05
泌尿生殖系统的病理学
泌尿系统的病理学
肾小球肾炎
包括急性弥漫性增生性肾小球肾 炎、膜性肾小球病等,主要表现 为蛋白尿、血尿、水肿和高血压
等症状。
肾小管间质性肾炎
由于药物、感染、免疫等因素导致 肾小管间质炎症,引起肾功能损害。
尿路感染
主要由细菌、真菌等微生物引起, 表现为尿频、尿急、尿痛等症状。
膀胱和尿道的发生
随着胚胎的发育,输尿管芽逐渐生长,形成膀胱和尿道的雏形。
生殖系统的发生
男性生殖系统的发生
男性生殖系统的发育始于胚胎第6周 ,睾丸开始从腰部腹膜后下降至阴囊 。
女性生殖系统的发生
女性生殖系统的发育始于胚胎第7周, 原始生殖细胞发育成卵子并开始在卵 巢内贮存。
泌尿生殖系统发育异常
肾发育异常
肾单位
肾单位是肾脏的基本功能单位,由肾小体和肾小管组成。肾小体由肾小 球和肾小囊组成,负责过滤血液,清除废物和多余水分。肾小管则负责 重吸收这些物质,维持体液平衡。
输尿管
输尿管是连接肾脏和膀胱的管道,主要功能是输送尿液。输尿管壁由肌 肉和结缔组织组成,可以调节尿液的流动速度。
03
膀胱
膀胱是储存尿液的器官,位于骨盆内。膀胱壁由三层组织构成,最内层
包括肾缺如、重复肾、马蹄肾等,可能影响尿液的 生成和排泄。
膀胱和尿道发育异常
如膀胱外翻、尿道下裂等,可能影响排尿功能和生 殖功能。
生殖系统发育异常
男性可能出现隐睾、睾丸下降不全等,女性可能出 现先天性无子宫、卵巢发育不全等,可能影响生殖 功能和
泌尿系统的组织学
01 02
尿道下裂
尿道下裂是一种常见的泌尿生 殖系统畸形,表现为尿道口位 于阴茎腹侧或更低的位置。
泌尿系统组织学与胚胎学课件

01
02
03
肾单位
肾单位是肾脏的基本功能 单位,由肾小球和肾小管 组成,参与尿液的生成和 排泄。
尿路上皮
泌尿系统的上皮组织主要 由尿路上皮构成,具有良 好的吸收和分泌功能。
腺体
泌尿系统中分布着多种腺 体,如肾上腺、前列腺等 ,分泌激素和液体,参与 泌尿生殖生理调节。
泌尿系统组织学研究方法
组织切片染色
泌尿系统组织学 与胚胎学课件
目录
• 泌尿系统组织学概述 • 泌尿系统主要组织类型 • 泌尿系统胚胎发育 • 泌尿系统先天性疾病与胚胎发育
关系
01
泌尿系统组织学概述
泌尿系统组成与功能
组成
泌尿系统由肾、输尿管、膀胱和尿道组成。
功能
泌尿系统的主要功能是排泄代谢产物和调节水分、电解质平衡。
泌尿系统组织学基本特点
这些组织类型和结构在泌尿系统中发挥着重要的 作用,通过对它们的深入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 理解泌尿系统的正常功能和相关疾病的发生机制 。
03
泌尿系统胚胎发育
泌尿系统胚胎发生概述
胚胎发生定义
泌尿系统胚胎发生是指泌尿系统 在胚胎期的形成和发育过程。
胚胎发生重要性
了解泌尿系统胚胎发生对于理解 泌尿系统结构和功能异常具有重
其他先天性疾病
尿道下裂
尿道下裂是一种男性尿道发育异常的疾病,表现为尿道开口位置异常。这种疾病的胚胎发育过程中,尿道沟的形 成和融合过程发生障碍,导致尿道开口位置异常。尿道下裂可能导致排尿异常、性功能障碍等并发症。
性别发育异常
性别发育异常是一类涉及性腺、性染色体和表型性别发育异常的疾病。这类疾病的胚胎发育过程中,性腺分化、 性染色体遗传和性激素作用等环节可能出现问题,导致性别发育异常。性别发育异常可能表现为性腺功能不全、 性征模糊等症状,对患者的生理和心理健康造成严重影响。
组织学与胚胎学课件:泌尿系统组织结构

Zhao Hui
(3)Distal tubule 远端小管 ❖LM:
▪ 上皮为立方形,游离面 无刷状缘,基底部有 纵纹;
▪ 核位于中央或近管腔; ▪ 胞质弱嗜酸性。
Zhao Hui
EM
❖ 1) Distal straight tubule远
Zhao Hui
EM
❖细胞游离面微绒毛发达;碱性磷酸酶和ATP酶 , 顶小管,顶小泡;
❖ 细胞侧面有大量的侧突,有利物质转运; ❖ 细胞基底面有大量的质膜内褶;线粒体;Na+、
K+-ATP酶 。
Zhao Hui
❖2)Proximal straight tubule 近 直小管 ▪ 微绒毛、侧突和 质膜内褶不如近 曲小管发达
❖Simple squamous epithelium ❖管径细、管壁薄 ❖LM:
▪ (1)细胞核卵圆形,突向管腔; ▪ (2)胞质着色较浅,呈嗜酸性; ▪ (3)无刷状缘。
Zhao Hui
❖EM: ▪ (1)细胞游离面有 少量短微绒毛; ▪ (2)基底面质膜内 褶少。 ▪ 极薄的管壁有利 于水和离子透过
胞之间伸入毛细血管腔内。 ❖ 系膜基质:填充在系膜细胞之间。 ❖ 少量巨噬细胞
Zhao Hui
(2) Renal Capsule
❖肾小管起始部凹陷而成的杯状双层上皮囊
Zhao Hui
Renal Capsule
❖Parietal layer
入球微动脉
▪ Simple squamous epithelium
Zhao Hui
(1) Glomerulus
❖Afferent arteriole
❖Efferent arteriole ❖Fenestrated capillaries
(3)Distal tubule 远端小管 ❖LM:
▪ 上皮为立方形,游离面 无刷状缘,基底部有 纵纹;
▪ 核位于中央或近管腔; ▪ 胞质弱嗜酸性。
Zhao Hui
EM
❖ 1) Distal straight tubule远
Zhao Hui
EM
❖细胞游离面微绒毛发达;碱性磷酸酶和ATP酶 , 顶小管,顶小泡;
❖ 细胞侧面有大量的侧突,有利物质转运; ❖ 细胞基底面有大量的质膜内褶;线粒体;Na+、
K+-ATP酶 。
Zhao Hui
❖2)Proximal straight tubule 近 直小管 ▪ 微绒毛、侧突和 质膜内褶不如近 曲小管发达
❖Simple squamous epithelium ❖管径细、管壁薄 ❖LM:
▪ (1)细胞核卵圆形,突向管腔; ▪ (2)胞质着色较浅,呈嗜酸性; ▪ (3)无刷状缘。
Zhao Hui
❖EM: ▪ (1)细胞游离面有 少量短微绒毛; ▪ (2)基底面质膜内 褶少。 ▪ 极薄的管壁有利 于水和离子透过
胞之间伸入毛细血管腔内。 ❖ 系膜基质:填充在系膜细胞之间。 ❖ 少量巨噬细胞
Zhao Hui
(2) Renal Capsule
❖肾小管起始部凹陷而成的杯状双层上皮囊
Zhao Hui
Renal Capsule
❖Parietal layer
入球微动脉
▪ Simple squamous epithelium
Zhao Hui
(1) Glomerulus
❖Afferent arteriole
❖Efferent arteriole ❖Fenestrated capillaries
组织学与胚胎学泌尿系统肾PPT课件

形成滤液原尿有孔内皮基膜足细胞裂孔膜影响滤过的因素分子量电荷17肾小体血管系膜与血管系膜细胞肾单位肾小体皮质迷路血管球肾单位肾小体皮质迷路血管球肾单位肾小体皮质迷路血管球肾单位肾小体皮质迷路血管球肾单位肾小体皮质迷路血管球47球旁细胞
▪ 掌握:肾单位、集合小管、球旁复合 体的结构与功能,肾的血液循 环特点,膀胱的组织结构
▪ 肾单位 肾小管
近端小管 细段 远端小管
曲部
直部
泌
髓袢
尿 小
直部(肾单位袢) 管
曲部
▪ 集合小管(髓放线、肾锥体)
▪ 球旁复合体
第28页/共58页
泌尿小管各 段在肾内的
分布
第29页/共58页
细段与远直小管
第30页/共58页
泌尿小管各 段上皮细胞 结构模式图
第31页/共58页
细段 管径小、单层扁平上皮 微绒毛短小 水、离子易通过
髓质:肾锥体(近直、远直和集合小管)
第3页/共58页
肾纵剖面
第4页/共58页
肾
第5页/共58页
肾皮质
肾髓质
第6页/共58页
肾的组织结构
血管球
肾小体(皮质迷路) 肾小囊
▪ 肾单位 肾小管
近端小管 细段 远端小管
曲部
直部
泌
髓袢
尿 小
直部(肾单位袢) 管
曲部
▪ 集合小管(髓放线、肾锥体)
▪ 球旁复合体
第57页/共58页
感谢您的观看!
第58页/共58页
▪ 集合小管(髓放线、肾锥体)
▪ 球旁复合体
第38页/共58页
集合管 结构 LM 立方上皮 弓形集合管
直集合管 柱状上皮 乳头管 EM 紧密连接多、微绒毛少、 线粒体少 功能 吸收水、99%水重吸收
▪ 掌握:肾单位、集合小管、球旁复合 体的结构与功能,肾的血液循 环特点,膀胱的组织结构
▪ 肾单位 肾小管
近端小管 细段 远端小管
曲部
直部
泌
髓袢
尿 小
直部(肾单位袢) 管
曲部
▪ 集合小管(髓放线、肾锥体)
▪ 球旁复合体
第28页/共58页
泌尿小管各 段在肾内的
分布
第29页/共58页
细段与远直小管
第30页/共58页
泌尿小管各 段上皮细胞 结构模式图
第31页/共58页
细段 管径小、单层扁平上皮 微绒毛短小 水、离子易通过
髓质:肾锥体(近直、远直和集合小管)
第3页/共58页
肾纵剖面
第4页/共58页
肾
第5页/共58页
肾皮质
肾髓质
第6页/共58页
肾的组织结构
血管球
肾小体(皮质迷路) 肾小囊
▪ 肾单位 肾小管
近端小管 细段 远端小管
曲部
直部
泌
髓袢
尿 小
直部(肾单位袢) 管
曲部
▪ 集合小管(髓放线、肾锥体)
▪ 球旁复合体
第57页/共58页
感谢您的观看!
第58页/共58页
▪ 集合小管(髓放线、肾锥体)
▪ 球旁复合体
第38页/共58页
集合管 结构 LM 立方上皮 弓形集合管
直集合管 柱状上皮 乳头管 EM 紧密连接多、微绒毛少、 线粒体少 功能 吸收水、99%水重吸收
组织学与胚胎学课件——泌尿系统

肾间质
由结缔组织、血管和神经 组成,为肾实质提供营养 和支持。
肾的功能
01
0203Biblioteka 04排泄功能通过肾小球滤过作用,将血液 中的代谢废物和多余水分形成
尿液排出体外。
维持水电解质平衡
通过调节尿液的成分,维持体 内水、钠、钾等电解质的平衡
。
维持酸碱平衡
通过排泄碱性物质和重吸收酸 性物质,维持体内酸碱平衡。
尿生殖膈具有固定和保护尿道和 生殖器官的作用,同时参与排尿
和性活动的控制。
THANKS
谢谢
肾的被膜
肾的表面由三层被膜包裹 ,由内至外分别为纤维囊 、脂肪囊和肾筋膜。
肾的内部结构
肾实质分为皮质和髓质, 皮质富含血管和肾小球, 髓质由10-18个肾锥体组 成。
肾的组织结构
肾小球
由血管球和肾小囊组成, 是过滤血液的重要结构。
肾小管
包括近曲小管、髓袢降支 和升支、远曲小管和集合 管,负责重吸收和分泌功 能。
输尿管的功能
输尿管的主要功能是输送尿液从肾盂到膀胱。 输尿管还具有调节尿液量和维持尿液酸碱平衡的作用。
在尿液输送过程中,输尿管通过节律性收缩将尿液不断 推送到膀胱,同时防止尿液回流。
输尿管的分泌和重吸收功能对于维持机体内环境稳定也 具有重要作用。
04
CHAPTER
膀胱的解剖与功能
膀胱的解剖与功能
组织学与胚胎学课件——泌尿 系统
汇报人:可编辑 2024-01-11
目录
CONTENTS
• 泌尿系统的概述 • 肾的结构与功能 • 输尿管的解剖与功能 • 膀胱的解剖与功能 • 尿道与尿生殖膈的解剖与功能
01
CHAPTER
泌尿系统的概述
胚胎学:泌尿PPT课件

胚胎学泌尿ppt课件
目录
• 泌尿系统的胚胎发育 • 泌尿系统的组织结构 • 泌尿系统的生理功能 • 泌尿系统疾病与治疗 • 泌尿系统的研究进展
01
泌尿系统的胚胎发育
早期胚胎发育与泌尿系统的形成
早期胚胎发育
受精卵经过卵裂、桑椹胚、囊胚等阶段,最终发育成为 胚胎。
泌尿系统的形成
在胚胎发育的早期阶段,泌尿系统开始形成,包括肾、 输尿管和膀胱等器官。
02
泌尿系统的组织结构
肾脏的结构与功能
总结词
肾脏是泌尿系统的主要器官,负责过滤血液、排除废物和多余水分,形成尿液。
详细描述
肾脏由肾小球、肾小囊和肾小管等结构组成。肾小球负责过滤血液,将废物和多余水分排入肾 小囊中;肾小囊将滤液浓缩成原尿;肾小管则负责重吸收其中的有用物质,最终形成尿液。
输尿管的解剖与功能
肾盂肾炎
肾脏感染,通常由尿路感 染上行引起,症状包括发 热、腰痛和尿频尿急。
膀胱炎
膀胱感染,常见症状包括 尿频、尿急、尿痛和血尿。
尿道炎
尿道感染,常见症状包括 尿道分泌物、尿频尿急和 尿痛。
泌尿系统疾病的诊断方法
尿液分析
通过检查尿液中的成分, 如红细胞、白细胞和蛋白 质,初步判断是否存在泌 尿系统疾病。
01
产生肾素和血管紧张素
肾脏是产生肾素和血管紧张素的重要器官,这些 激素对于维持血压和血容量具有重要作用。
02
产生1α-羟化酶
肾脏能够将维生素D转化为活性形式,有助于调 节钙磷代谢和骨骼健康。
04
泌尿系统疾病与治疗
泌尿系统常见疾病
肾结石
由于尿液中矿物质结晶沉 积在肾脏而形成的固体块 状物,可能导致疼痛和血 尿。
目录
• 泌尿系统的胚胎发育 • 泌尿系统的组织结构 • 泌尿系统的生理功能 • 泌尿系统疾病与治疗 • 泌尿系统的研究进展
01
泌尿系统的胚胎发育
早期胚胎发育与泌尿系统的形成
早期胚胎发育
受精卵经过卵裂、桑椹胚、囊胚等阶段,最终发育成为 胚胎。
泌尿系统的形成
在胚胎发育的早期阶段,泌尿系统开始形成,包括肾、 输尿管和膀胱等器官。
02
泌尿系统的组织结构
肾脏的结构与功能
总结词
肾脏是泌尿系统的主要器官,负责过滤血液、排除废物和多余水分,形成尿液。
详细描述
肾脏由肾小球、肾小囊和肾小管等结构组成。肾小球负责过滤血液,将废物和多余水分排入肾 小囊中;肾小囊将滤液浓缩成原尿;肾小管则负责重吸收其中的有用物质,最终形成尿液。
输尿管的解剖与功能
肾盂肾炎
肾脏感染,通常由尿路感 染上行引起,症状包括发 热、腰痛和尿频尿急。
膀胱炎
膀胱感染,常见症状包括 尿频、尿急、尿痛和血尿。
尿道炎
尿道感染,常见症状包括 尿道分泌物、尿频尿急和 尿痛。
泌尿系统疾病的诊断方法
尿液分析
通过检查尿液中的成分, 如红细胞、白细胞和蛋白 质,初步判断是否存在泌 尿系统疾病。
01
产生肾素和血管紧张素
肾脏是产生肾素和血管紧张素的重要器官,这些 激素对于维持血压和血容量具有重要作用。
02
产生1α-羟化酶
肾脏能够将维生素D转化为活性形式,有助于调 节钙磷代谢和骨骼健康。
04
泌尿系统疾病与治疗
泌尿系统常见疾病
肾结石
由于尿液中矿物质结晶沉 积在肾脏而形成的固体块 状物,可能导致疼痛和血 尿。
组织学与胚胎学PBL课件 泌尿系统

肾小球性:肾小球基底膜抗原、
内源性抗原
肾小球内皮细胞抗原等
非肾小球性:细胞核抗原、DNA抗
原、免疫球蛋白等
外源性抗原
生物性:细菌、病毒、真菌、 寄生虫等
非生物性:异种血清蛋白、 药物和化学制剂
2.肾小管(renal tubule)
肾单位
血管球
肾小体
(皮质迷路、肾柱)
肾小囊
近端小管 近曲(皮质迷路、肾柱)
• 形态结构
– 初级突起→指状次级突起→互相穿插成栅栏 状,紧贴于血管球毛细血管基膜外面
– 突起之间为裂孔,其上覆有裂孔膜 – 突起内有微丝,可调节裂孔的宽度
• 功能
– 裂孔膜参与构成滤过膜(滤过屏障) – 参与基膜更新,维持其通透性,调节血管球
滤过率
滤过膜(filtration membrane)
血管球(renal glomerulus) 肾小囊(renal capsule)
血管极(vascular pole) 尿极(urinary pole)
Development of the renal corpuscle
① renal glomerulus
位于入球微动脉 与出球微动脉之 间的蟠曲成球的
酚红排泄试验
85%水, 65%Na+,50%尿素
2.分泌、排泄:氢,氨,肌酐,马尿酸,药物
② 细段(thin segment)
管壁极薄,由单层扁平上皮围成。 有利于水和离子的透过。
③ 远端小管(distal tubule)
③ 远端小管(distal tubule)
直部(straight portion of the distal tubule)
有孔内皮(capillary endothelium) 基膜(basement membrane)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球外系膜:微动脉之间。 球内系膜:血管球毛细血管襻之间。 组成:系膜细胞+系膜基质。
系膜细胞 LM:形态不规则,有突起,可伸至内皮 和基膜之间,核小,色深。 EM:发达的 高尔基复合体和粗面内质网; 较多的溶酶 体和吞噬体;有微丝、微管和 中间丝。 8
功能
① 系膜基质对血管球起支持和通
透 的作用。
有孔毛细血管内皮
滤过屏障
基膜
足细胞裂孔膜
选择性滤过:
12
只能滤过水和小分子物质,不能滤过血细胞和大分子蛋白质。
极周细胞(peripolar cell)
位置:肾小囊壁层转折为脏层处。 结构:游离面有微绒毛,相邻细 胞间有连接复合体,胞内有膜包 颗 粒、粗面内质网、高尔基复合 体。 功能:不清。可能调节肾小管的 重吸收和分泌。
入球微动脉管径比出球微动脉粗,血管球内的
血压较高,便于血液中的水和小分子物质外渗。
有孔毛细血管,孔上无隔膜。
内皮细胞富含中间丝、微丝、微管。 内皮细胞表面覆盖富含阴离子的糖蛋白,构成
血浆滤过到肾小囊腔的第一道屏障。
7
血管系膜(mesangium)
形成:血管极处结缔组织细胞随血管进入血管球。 分布:
皮质浅层和中部 多 (85%) 小 短 短 尿形成
髓旁肾单位
靠近髓质的皮质 少(15%) 大 长 长 尿浓缩
5
1 肾小体(renal corpuscle) 分布
皮质迷路,肾柱。
形态
球形,直径约200 μm。
结构
血管球+肾小囊。 血管极和尿极。
6
血管球(glomerulus)
位于入球微动脉与出球微动脉之间蟠曲成球的毛细血管。
抗利尿激素 (ADH)
促进 重吸收水
21
细胞形状 胞质 溶酶体 线粒体 核 游离面 侧面 基底面
近端小管
锥体形,较大 强嗜酸性 较多 较少
靠近基底部 明显的刷状缘 无明显界限 纵纹,内褶相对较少
远端小管
立体形,较小 较弱嗜酸性
较少 较多 细胞中部 无刷状缘 相对明显界限 纵纹,内褶多、深
22
(二) 集合管(collecting duct)
位于细胞基部,胞质强嗜酸性。 ③ 细胞间分界不清。 ④ 细胞游离面有刷状缘,基底部有纵纹。
15
EM:
① 游离面有大量微绒毛,含碱性磷酸酶和ATP酶。 ② 微绒毛基部之间有胞膜内陷形成的小泡,可以
内吞方式重吸收蛋白。 ③ 细胞侧面有许多侧突。 ④ 细胞基部有发达的质膜内褶,内含大量线粒体。 ⑤ 细胞基部和侧面胞膜上富含Na+-K+-ATP酶。
管径:由细→粗。 管壁上皮:单层立方→单层柱状→高柱状。 上皮细胞:胞质清明,细胞分界清楚,核圆形,位 于中央,着色较深。 EM:细胞器少,微绒毛、侧突、质膜内褶短而少。
功能:进一步重吸收水, 浓 缩尿液,调节离子和酸碱 平衡, 形成终尿。其功能也 受激素(ADH和ALD)调节。23
原尿 (180L/日)
细段(thin segment)
肾锥体内,最细(12~15 μm)。
LM:管径细,管壁为单层扁平 上皮,含核部分突向管腔,胞质 着色浅,无刷状缘。
EM:细胞游离面有少量微绒毛, 基底面有少量内褶。上皮薄,有 利于水和离子通透。
★
18
远端小管(distal tubule)
直部:髓质 曲部:皮质
LM: ① 管径小(30 μm) 、管腔大而规则。 ② 上皮为立方形,细胞小,胞质染色浅,
② 系膜细胞参与合成基膜和系膜
基 质的成分,并参与基膜的修
复与 更新。
③ 系膜细胞吞噬基膜上沉积的免
疫 复合物,保持血管球的通透
性。
④ 特化的肌细胞,调节血管球的
血 流量。
9
肾小囊(renal capsule)/ Bowman囊
肾小管起始部膨大凹陷而成的双层囊。
肾小囊壁层:单层扁平上皮。
结构
肾小囊腔:与肾小管腔相通,内含原尿。
经各段泌尿小管的重吸收
终尿 (1~2L/日)
肾小体
24
肾小盏
(三) 球旁复合体(juxtaglomerular complex)
细胞分界清楚,核圆位于细胞中央。 ③ 游离面无刷状缘。 ④ 基底纵纹较明显。
19
EM:游离面有少量微绒毛,基底部质膜内褶发达,质膜上有丰富的 Na+-K+-ATP酶。
20
远端小管功能
重吸收Na+、 Cl- ,排出K+。 分泌H+、NH3,调节体液酸碱平衡。 重吸收尿素。
醛固酮 (ALD)
保Na+排K+
3
肾实质
肾单位 集合管
肾小体
血管球 肾小囊
近端小管
肾小管
细段
远端小管
皮质集合管
髓质集合管
乳头管
髓袢 (Henle袢)
曲部 直部 直部 曲部
泌尿小管 (uriniferous tubule)
4
(一) 肾单位(nephron)
“肾形成尿液的结构和功能单位”
分布 数量 肾小体 髓袢 细段 功能
浅表肾单位
泌尿系统 URINARY SYSTEM
泌尿系统
通过尿液排泄代谢产物(含 氮废物)。 维持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 分泌生物活性物质(如肾素、 前列腺素、EPO)。
2
肾(kidney)
结构
被膜 (肾纤维膜)
实质
髓质间质Leabharlann 皮质肾锥体 髓放线
肾柱 皮质迷路
肾叶:一个肾锥体及其周围的皮质。
肾小叶:每个髓放线与其周围的皮质迷路 。
16
直部:髓质
结构与曲部相似,但上皮较矮,微绒毛、侧突、质膜内褶不如曲部发达。
近端小管功能
重吸收绝大部分Na+、K+、Cl-、HCO3 -和水。 重吸收几乎全部的葡萄糖、氨基酸、蛋白质。 重吸收部分尿素。 向管腔中分泌H+、NH3、肌酐和马尿酸等。 转运和排出血液中的药物(如酚红和青霉素等)。
17
13
2 肾小管(renal tubule)
远曲小管
由单层上皮细胞围成 的连续性的上皮管道, 近端与肾小囊相连, 远端与集合管相连。
远直小管
皮质
髓质
近曲小管 近直小管 细段
14
近端小管(proximal tubule)
最长(14 mm)、最粗(40 μm)。
曲部:皮质
LM: ① 管径大、管壁厚、管腔小且不规则。 ② 上皮为立方形或锥体形,胞体较大,核 大而圆,
肾小囊脏层:足细胞。
10
足细胞(podocyte)
合成基膜蛋白,参 与基膜的更新。 清除基膜上的沉淀 物,维持基膜通透性。
初级和次级突起。 次级突起之间有裂孔, 覆以裂孔膜。 发达的高尔基复合体,溶酶体,微管,微丝,中间丝,肌动蛋白丝,
11
其收缩可调节裂孔的大小。
滤过膜/滤过屏障(filtration barrier)
系膜细胞 LM:形态不规则,有突起,可伸至内皮 和基膜之间,核小,色深。 EM:发达的 高尔基复合体和粗面内质网; 较多的溶酶 体和吞噬体;有微丝、微管和 中间丝。 8
功能
① 系膜基质对血管球起支持和通
透 的作用。
有孔毛细血管内皮
滤过屏障
基膜
足细胞裂孔膜
选择性滤过:
12
只能滤过水和小分子物质,不能滤过血细胞和大分子蛋白质。
极周细胞(peripolar cell)
位置:肾小囊壁层转折为脏层处。 结构:游离面有微绒毛,相邻细 胞间有连接复合体,胞内有膜包 颗 粒、粗面内质网、高尔基复合 体。 功能:不清。可能调节肾小管的 重吸收和分泌。
入球微动脉管径比出球微动脉粗,血管球内的
血压较高,便于血液中的水和小分子物质外渗。
有孔毛细血管,孔上无隔膜。
内皮细胞富含中间丝、微丝、微管。 内皮细胞表面覆盖富含阴离子的糖蛋白,构成
血浆滤过到肾小囊腔的第一道屏障。
7
血管系膜(mesangium)
形成:血管极处结缔组织细胞随血管进入血管球。 分布:
皮质浅层和中部 多 (85%) 小 短 短 尿形成
髓旁肾单位
靠近髓质的皮质 少(15%) 大 长 长 尿浓缩
5
1 肾小体(renal corpuscle) 分布
皮质迷路,肾柱。
形态
球形,直径约200 μm。
结构
血管球+肾小囊。 血管极和尿极。
6
血管球(glomerulus)
位于入球微动脉与出球微动脉之间蟠曲成球的毛细血管。
抗利尿激素 (ADH)
促进 重吸收水
21
细胞形状 胞质 溶酶体 线粒体 核 游离面 侧面 基底面
近端小管
锥体形,较大 强嗜酸性 较多 较少
靠近基底部 明显的刷状缘 无明显界限 纵纹,内褶相对较少
远端小管
立体形,较小 较弱嗜酸性
较少 较多 细胞中部 无刷状缘 相对明显界限 纵纹,内褶多、深
22
(二) 集合管(collecting duct)
位于细胞基部,胞质强嗜酸性。 ③ 细胞间分界不清。 ④ 细胞游离面有刷状缘,基底部有纵纹。
15
EM:
① 游离面有大量微绒毛,含碱性磷酸酶和ATP酶。 ② 微绒毛基部之间有胞膜内陷形成的小泡,可以
内吞方式重吸收蛋白。 ③ 细胞侧面有许多侧突。 ④ 细胞基部有发达的质膜内褶,内含大量线粒体。 ⑤ 细胞基部和侧面胞膜上富含Na+-K+-ATP酶。
管径:由细→粗。 管壁上皮:单层立方→单层柱状→高柱状。 上皮细胞:胞质清明,细胞分界清楚,核圆形,位 于中央,着色较深。 EM:细胞器少,微绒毛、侧突、质膜内褶短而少。
功能:进一步重吸收水, 浓 缩尿液,调节离子和酸碱 平衡, 形成终尿。其功能也 受激素(ADH和ALD)调节。23
原尿 (180L/日)
细段(thin segment)
肾锥体内,最细(12~15 μm)。
LM:管径细,管壁为单层扁平 上皮,含核部分突向管腔,胞质 着色浅,无刷状缘。
EM:细胞游离面有少量微绒毛, 基底面有少量内褶。上皮薄,有 利于水和离子通透。
★
18
远端小管(distal tubule)
直部:髓质 曲部:皮质
LM: ① 管径小(30 μm) 、管腔大而规则。 ② 上皮为立方形,细胞小,胞质染色浅,
② 系膜细胞参与合成基膜和系膜
基 质的成分,并参与基膜的修
复与 更新。
③ 系膜细胞吞噬基膜上沉积的免
疫 复合物,保持血管球的通透
性。
④ 特化的肌细胞,调节血管球的
血 流量。
9
肾小囊(renal capsule)/ Bowman囊
肾小管起始部膨大凹陷而成的双层囊。
肾小囊壁层:单层扁平上皮。
结构
肾小囊腔:与肾小管腔相通,内含原尿。
经各段泌尿小管的重吸收
终尿 (1~2L/日)
肾小体
24
肾小盏
(三) 球旁复合体(juxtaglomerular complex)
细胞分界清楚,核圆位于细胞中央。 ③ 游离面无刷状缘。 ④ 基底纵纹较明显。
19
EM:游离面有少量微绒毛,基底部质膜内褶发达,质膜上有丰富的 Na+-K+-ATP酶。
20
远端小管功能
重吸收Na+、 Cl- ,排出K+。 分泌H+、NH3,调节体液酸碱平衡。 重吸收尿素。
醛固酮 (ALD)
保Na+排K+
3
肾实质
肾单位 集合管
肾小体
血管球 肾小囊
近端小管
肾小管
细段
远端小管
皮质集合管
髓质集合管
乳头管
髓袢 (Henle袢)
曲部 直部 直部 曲部
泌尿小管 (uriniferous tubule)
4
(一) 肾单位(nephron)
“肾形成尿液的结构和功能单位”
分布 数量 肾小体 髓袢 细段 功能
浅表肾单位
泌尿系统 URINARY SYSTEM
泌尿系统
通过尿液排泄代谢产物(含 氮废物)。 维持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 分泌生物活性物质(如肾素、 前列腺素、EPO)。
2
肾(kidney)
结构
被膜 (肾纤维膜)
实质
髓质间质Leabharlann 皮质肾锥体 髓放线
肾柱 皮质迷路
肾叶:一个肾锥体及其周围的皮质。
肾小叶:每个髓放线与其周围的皮质迷路 。
16
直部:髓质
结构与曲部相似,但上皮较矮,微绒毛、侧突、质膜内褶不如曲部发达。
近端小管功能
重吸收绝大部分Na+、K+、Cl-、HCO3 -和水。 重吸收几乎全部的葡萄糖、氨基酸、蛋白质。 重吸收部分尿素。 向管腔中分泌H+、NH3、肌酐和马尿酸等。 转运和排出血液中的药物(如酚红和青霉素等)。
17
13
2 肾小管(renal tubule)
远曲小管
由单层上皮细胞围成 的连续性的上皮管道, 近端与肾小囊相连, 远端与集合管相连。
远直小管
皮质
髓质
近曲小管 近直小管 细段
14
近端小管(proximal tubule)
最长(14 mm)、最粗(40 μm)。
曲部:皮质
LM: ① 管径大、管壁厚、管腔小且不规则。 ② 上皮为立方形或锥体形,胞体较大,核 大而圆,
肾小囊脏层:足细胞。
10
足细胞(podocyte)
合成基膜蛋白,参 与基膜的更新。 清除基膜上的沉淀 物,维持基膜通透性。
初级和次级突起。 次级突起之间有裂孔, 覆以裂孔膜。 发达的高尔基复合体,溶酶体,微管,微丝,中间丝,肌动蛋白丝,
11
其收缩可调节裂孔的大小。
滤过膜/滤过屏障(filtration barri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