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墙上的斑点》精品教案设计2-教学教案

合集下载

《墙上的斑点》高中语文教案

《墙上的斑点》高中语文教案

《墙上的斑点》高中语文教案教案:《墙上的斑点》教学目标:1.通过学习《墙上的斑点》这篇文章,使学生了解人与人之间的亲情,感受亲情的力量;2.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3.通过本文的学习,让学生了解作文的写作技巧,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教学重难点:1.文章的整体理解,把握文章的主题;3.学会运用修辞手法,提高作文的表达水平。

教学过程:一、导入(10分钟)1.师生读课文标题,引导学生猜测文章的内容。

2.师生一起讨论“墙上的斑点”可能有什么寓意。

二、阅读课文(30分钟)1.学生课前阅读的基础上,师生共同阅读课文,并结合情感描写、细节描写等要点进行解读。

2.学生快速浏览全文,回答问题:“文章写的是什么亲情关系?”3.学生带着问题再次阅读课文,同时教师进行点拨指导。

三、课堂讨论(30分钟)1.学生分组讨论问题:“为什么作者会把故事发生在一晚上?”2.各小组发言,共同探讨。

四、写作练习(30分钟)1.学生分组进行小组讨论,写一段话描述自己家中的亲情场景。

2.各小组交流展示,互相评价。

五、课堂总结(10分钟)1.提示学生总结课堂内容,回答问题:“亲情对一个人的重要性是什么?”2.学生作文片段展示。

教学反思:通过本次教学,学生了解了亲情的力量,感受到亲情对人的重要性。

通过亲情的描写,让学生发现了身边的人对自己的关爱和付出。

通过写作练习,提高了学生的写作水平和阅读理解能力。

同时,学生在小组讨论中也进行了合作学习,增强了团队合作意识。

但是,在教学过程中,由于时间的限制,课堂讨论环节没有过多展开,因此,以后需要将这个环节进行深化,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

另外,要关注学生的写作练习情况,及时纠正错误,提供指导,帮助学生提高写作水平。

从细节入手,打造阅读课——《墙上的斑点》教案

从细节入手,打造阅读课——《墙上的斑点》教案

一、引言阅读是人类知识获取的重要途径。

学校的阅读课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和提高学生阅读水平的重要环节。

然而,如何打造一堂精品阅读课,是每一位阅读教师都需要思考和探索的问题。

本文以《墙上的斑点》的阅读教案为例,说明如何从细节入手,打造精品阅读课。

二、教材分析《墙上的斑点》是一本以“人与环境”为主题的小说。

小说的主人公王建国是一名农村小学教师,他与学生们在学校的校园里、乡村的小河边、庄稼地里,以及他的住处——一间小瓦房里,发生了许多有趣的故事。

故事通过王建国的眼睛,呈现出一幅农村生活的真实画卷,展现了自然美与人文美相互交织的美丽田园风光。

三、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了解和掌握《墙上的斑点》这一文本的基本情节和主要人物形象,掌握基本的阅读分析与解读方法。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和分析《墙上的斑点》,培养学生综合分析、综合评价、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情感态度:通过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引导学生形成珍视环境、尊重生命、关爱他人、感恩社会的情感态度。

四、教学方法1、多媒体教学法:通过多媒体课件,呈现生动形象的图片和视频,以及相关课文内容,激发学生的视觉与听觉感受。

2、听读同步法:老师和学生共同读课文,强化学生的听说读写综合能力,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技能。

3、讨论式教学法:老师和学生进行对话,引导学生思考和表达自己的观点,增强学生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4、小组合作学习法: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读后感和精读练习,促进学生之间的合作与交流,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五、教学流程1、引入通过多媒体展示学生家乡的风土人情,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引导学生产生阅读的兴趣和热情。

2、阅读听读阅读整篇课文,了解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将注意力集中在文本的主题和作者想要表达的意思上。

3、钩沉对于课文中中心思想,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和分析,找出课文重点和难点,积极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

4、解读通过讲解文本的重要段落和知识点,切入文本的细节,解读深层含义,引导学生形成自己的阅读思路和方法。

人教版选修《墙上的斑点》word教案2

人教版选修《墙上的斑点》word教案2

【教学目标】1.叙述的角度对于故事内容和题旨呈现的的作用。

2.叙述的加法(繁复)在小说中的特殊运用。

【教学重点、难点】叙述的加法(繁复)在小说中的特殊运用。

【教学建议】由叙述的角度来切入对小说的阅读理解,引导同学深入思考叙述的繁复在小说中的特殊运用及对主旨呈现的作用。

【教学过程】一、初读小说,了解概貌(一)这篇小说的叙述者是谁?“我”(二)“我”是谁?讨论、交流:从小说的叙述来看,“我”应该是一个受过良好教育的知识女性,她很敏感,喜欢幻想、冥思,想像力非常丰富。

(三)《桥边的老人》采用第一人称、有限视角,《墙上的斑点》也是第一人称,你认为是有限视角还是全知视角?讨论:应该界定为全知视角。

因为这篇小说带着极强的主观性,坚决地拒绝他人参与,没有他人视角和其他思想存在的可能。

二、再读小说,体验内容(一)这篇小说,“我”叙述了什么内容?可能出现的讨论:1、这篇小说没什么内容,根本没有情节,没有故事。

2、整篇小说就像一个百无聊赖的女人坐在椅子上傻傻地瞎想,思绪飘到东飘到西,她的思绪是没有规律的,她的思绪就是小说的内容。

3、也不能说完全没有规律,她是对墙上的斑点进行猜测。

由猜测引发的思绪就是小说的内容。

(二)这是一篇反传统的小说,它抛弃了传统小说的三要素,而是以她对墙上的斑点猜测为主要内容,这正表现了伍尔芙的小说理论:(PPT展示)伍尔夫否定生活的客观性和现实性,强调“ 内心真实” 。

她认为在一个普通的日子里,一个普通人的“头脑接受着千千万万个印象——细小的、奇异的倏忽即逝的,或者用锋利的钢刀刻下来的。

这些印象来自四面八方,宛如一阵阵不断坠落的无数微尘”这就是真实的生活。

因此,视接近生活的本来面目为己任的作家,就应该深入到人物的意识深层, “按照那些微尘纷纷坠落到人们头脑中的顺序,把它们记录下来” ,“追踪它们的这种运动模式”。

《墙上的斑点》是伍尔夫于1919年发表的第一篇意识流小说。

(三)课文中作者对斑点的猜测共有几次?阅读后交流:课文中主人公对于斑点的猜测共有六次:1、为了确定是在哪一天第一次看到这个斑点。

《墙上的斑点》高中语文教案

《墙上的斑点》高中语文教案

《墙上的斑点》高中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理解《墙上的斑点》这篇课文的基本内容,把握作者的写作思路和表达技巧。

(2)学会欣赏现代诗歌,提高审美情趣。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课文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2)学会通过朗读、默写等方式,感受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生活的观察力和想象力。

(2)激发学生对美的追求和热爱生活的心情。

二、教学重点1. 理解课文内容,把握作者的写作思路和表达技巧。

2. 分析课文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三、教学难点1. 理解课文中的深层含义和象征意义。

2. 学会欣赏现代诗歌,提高审美情趣。

四、教学方法1. 启发式教学: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激发学生的思考和兴趣。

2. 互动式教学: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3. 情感教学:引导学生感受诗歌中的美,激发学生对生活的热爱。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引导学生回顾现代诗歌的特点和欣赏方法。

(2)简介《墙上的斑点》的作者背景和创作背景。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让学生分析课文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做好笔记。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交流各自的学习心得和感悟。

(2)各组选代表进行分享,总结讨论成果。

4. 课堂讲解:(1)讲解课文中的难点和重点,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

(2)分析课文中的象征意义和深层含义。

5. 情感体验:(1)让学生朗读课文,感受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2)让学生默写课文,提高记忆力和审美能力。

6. 课堂小结: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重点和难点。

7. 课后作业:(2)让学生收集其他现代诗歌进行欣赏和分析。

六、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互动情况,评估学生的参与度和积极性。

3. 单元测试:通过单元测试了解学生对《墙上的斑点》及现代诗歌欣赏的整体掌握情况。

七、教学资源1. 课文文本:《墙上的斑点》的原文及其注释。

《墙上的斑点》教案(人教版高二选修教案设计)共3篇

《墙上的斑点》教案(人教版高二选修教案设计)共3篇

《墙上的斑点》教案(人教版高二选修教案设计)共3篇《墙上的斑点》教案(人教版高二选修教案设计)1《墙上的斑点》教案(人教版高二选修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认识本篇文章的作者和作品背景知识。

2.了解瓜达尔卡纳尔的文学题材、风格。

3.对文学思想、创作手法有所认识。

4.培养学生用生活中的素材写作的意识与能力。

5.通过学习《墙上的斑点》,培养学生的语言审美和阅读技巧,提高他们的语言文学素养。

二、教学内容1. 背景知识介绍墨西哥瓜达尔卡纳尔(Guadalajara)是一个著名的大都市,在那里,各种流派的文学层出不穷。

代表当地文学的人物有何塞·略伊斯·帕拉乔,华金·阿炳,美国作家凯瑟琳·安·波特曼(Katherine Ann Porter)等。

而本篇文章作者安东尼奥·布恩菲尔德(Antonio Buendía) 也算得上是当地文坛上崭露头角的青年才俊。

作家的名字不会让人感到陌生,因为《墙上的斑点》获得了1991年的“瓜达尔卡纳尔文学奖”。

2.作家介绍安东尼奥·布恩菲尔德(Antonio Buendía),1958年出生于墨西哥瓜达尔卡纳尔市。

他毕业于瓜达尔卡纳尔大学,获硕士学位。

他拥有丰厚的文学底蕴,经常在《国际批评》、《普拉多文学》等杂志上刊登小说和散文。

1989年,他因长篇小说《生命之火》获得了墨西哥全国小说奖。

1991年,他以《墙上的斑点》获得了瓜达尔卡纳尔文学奖。

现在,布恩菲尔德担任瓜达尔卡纳尔大学拉美文学系的主任,他一直在为墨西哥和拉美的文学事业做出贡献。

3.文学题材和风格《墙上的斑点》是一篇小说,灵感来源于作者小时候看到的一幅画。

小说虽然内容不多,但文字却是紧凑而激烈的,读起来给人以强烈的冲击力。

小说采用了现实主义的手法,通过对日常小事的描写来反映现实中的人情世故,表现出了墨西哥社会的温馨和险恶。

又具有一定的幽默感和讽刺意味,既展示了人的美好品质,又揭露了人的丑恶本性。

《墙上的斑点》教案

《墙上的斑点》教案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课文《墙上的斑点》的主要内容,把握作者的写作思路。

(2)学会生字词,并能正确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及其作用。

(2)学会通过细节描写来表现人物形象和情感。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生活的观察力,发现生活中的美好。

(2)培养学生珍惜时光,珍惜生命中的每一个瞬间。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理解课文《墙上的斑点》的主要内容。

(2)学会生字词及其运用。

2. 教学难点:(1)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及其作用。

(2)通过细节描写来表现人物形象和情感。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利用图片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细节,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板书课题,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斑点?为什么会在墙上?2. 自主学习:(1)学生自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学生通过字典、词典查阅生字词,并跟读、书写。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课文中的修辞手法有哪些?它们分别起到了什么作用?(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总结。

4. 细节描写练习:(1)学生选取生活中一个人物,进行细节描写,表现人物形象和情感。

(2)学生互相交流、评价,教师指导、修改。

5. 总结拓展:(1)学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收获。

(2)教师布置课后作业,拓展学生学习空间。

四、教学评价:1. 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程度。

2. 学生生字词的掌握情况。

3. 学生对修辞手法的分析能力。

4. 学生细节描写的能力。

五、课后作业:1. 熟读课文,巩固生字词。

2. 观察生活中的人物,进行细节描写,表现人物形象和情感。

3. 搜集关于珍惜时光、珍惜生命的名言警句,进行摘抄和赏析。

六、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课文《墙上的斑点》的课件或黑板报。

2. 准备生字词卡片,用于学生自学和游戏环节。

3. 准备细节描写的相关素材,如图片、故事等。

4. 准备课后作业的素材,如名言警句等。

墙上的斑点教案(精选3篇)

墙上的斑点教案(精选3篇)

墙上的斑点教案(精选3篇)墙上的斑点篇1一、教学目标1、领会叙述的角度对于小说内容和主旨呈现的的作用;2、认识叙述的繁复在意识流小说中的特殊运用;3、把握意识流小说的特点及其思想内涵。

二、学情分析本文是高三年级的一篇外国文学赏析课文,而且是意识流小说,学生的情况是:一方面学生对西方社会的人文背景缺乏感性认识,对西方现代主义作品的表现手法和叙述方式更是陌生;另一方面,进入高三后,学生要应付大量的专项基础训练,课时紧张,性情浮躁,难以对这些篇幅较长而且艰涩难懂的课文产生浓厚的兴趣。

因此讲授本课有较大难度。

三、重点难点重点:1、感知人物的意识流动过程;2、分析意识流小说的表现手法。

难点:引导学生从传统的阅读经验中走出,抛弃单纯的思想意义式的追求和“情节结构”式的层次分析,了解意识流小说特有的叙事特征和艺术美。

四、教学过程活动1【讲授】导入新课1941年,一位有着高贵典雅气质的妇女,在她的上衣口袋里装满鹅卵石,然后慢慢地沉入乌斯河的深处,沉入生命黑暗而神秘的本源。

她活着,为世人创作了一部部不朽的著作,即使死,也要让一条原本寻常的河流从此名扬天下。

今天,我们来一起学习她的一篇代表性作品——《墙上的斑点》(板书),去感受一下这篇小说与传统小说的差异性,探究这篇小说所要表现的主旨是什么。

活动2【活动】教学过程一、初读小说,了解意识流小说叙述主体及其视角(一)这篇小说的叙述者是谁?——“我”(二)“我”是什么样的人?【讨论交流】从小说的叙述来看,“我”应该是一个受过良好教育的知识女性,她很敏感,喜欢幻想、冥思,想像力非常丰富(三)这篇特殊的小说怎样体现传统小说的元素?(时间、地点、人物、情节事件)【讨论明确】回忆、瞬间房间我联想、发现是蜗牛二、再读小说,体验意识流小说的内容、主旨及结构(一)这篇小说,“我”叙述了什么内容?【阅读讨论】1、这篇小说没什么内容,根本没有情节,没有故事;2、整篇小说就像一个百无聊赖的女人坐在椅子上傻傻地瞎想,思绪飘到东飘到西,她的思绪是没有规律的,她的思绪就是小说的内容;3、也不能说完全没有规律,她是对墙上的斑点进行猜测由猜测引发的思绪就是小说的内容。

墙上的斑点教案教学设计

墙上的斑点教案教学设计

墙上的斑点教案教学设计墙上的斑点教案教学设计「篇一」苏鹏程教学目的:1. 了解作者及意识流小说;2. 理解“斑点”这一形象在结构上的作用;3. 比较意识流小说与传统小说的不同之处;4. 训练辐射式联想能力。

教学重点:独特的艺术构思和结构形式。

教学难点:意识流小说的特点。

教学课时:2课时。

(第一课时感知诊断性学习;第二课时研究性比较、拓展)教学方法:研究解读法。

教学设备:多媒体系统,用于播放课件●-1,●-2。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板书课题由《变形记》的表现手法不同于传统小说导出课题。

屏显课题、作者。

(●-1-2)屏显资料(●-1-3),教师深情的诵读:1941年3月28日,一位年届59岁,拥有高贵典雅气质的贵族妇女,在她的上衣口袋里装满鹅卵石,然后毫无留恋地走进了英国罗德梅尔附近萨塞克斯乡间住处旁的乌斯河,慢慢地沈人了水的深处,沉人生命黑暗而神秘的本原。

她活着时,为世人创造了一部部不朽的著作,即使死也要让一条原本寻常的河流从此名扬天下。

她就是被誉为现代小说高贵的女祭司,意识流文学的创始人,伟大的女权主义者弗吉尼亚伍尔夫。

屏显弗吉尼亚伍尔夫照片(●-1-4)二了解作家的真实观及艺术主张1.请一生读注①2.补充作家生平资料及其“内在真实”观(屏显●-1-5)弗吉尼亚伍尔夫(1882-1941),是英国现代著名的女小说家、评论家。

生于伦敦一个颇有声望的学者家庭。

伍尔夫自幼在父亲的书房里受教育。

当时许多学者名流是她家的常客。

家境的富裕、父亲的博学、书籍的滋养以及学者名流的影响熏陶,使她具有极丰富细腻的情感和高贵敏感的气质。

也许是精神世界太丰富敏感的缘故,伍尔夫漠视甚至否定生活的客观性和现实性,强调“内心真实”。

她认为在一个普通的日子里,一个普通人的“头脑接受着千千万万个印象--细小的、奇异的、倏忽即逝的,或者用锋利的钢刀刻下来的。

这些印象来自四面八方,宛如一阵阵不断坠落的无数微尘”,这就是真实的生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导学新概念]
这篇小说的鉴赏重点,一是“墙上的斑点”这一形象在结构上的作用,二是比较意识流小说与传统小说的不同。

[资料显示屏]
意识流小说不是一个统一的文学流派,也没有公认的统一的定义。

对于这种手法的运用也不尽相同:有的作家整部作品都用这种手法,有的则在部分章节或某些片断使用;有的作家使用这种方法重点在于再现外部世界,有的则侧重对问题的思索或表达一种感情状态;有些作品的特点是回忆性质的,但并不是所有运用意识流手法的人都用回忆的办法,有些作品既有回忆也有对未来的憧憬和遐想。

总的说来,这些作品的结构与传统的写实主义作品的结构是不同的。

它打破了传统小说基本上按故事情节发生的先后次序或是按情节之间的逻辑联系而形成的单一的、直线发展的结构,故事的叙述不是按时间进展依次循序直线前进,而是随着人的意识活动,通过自由联想来组织故事。

意识流小说中故事的安排和情节的衔接,一般不受时间、空间或逻辑、因果关系的制约,往往表现为时间、空间的跳跃、多变,前后两个场景之间缺乏时间、地点方面的紧密的逻辑联系。

时间上常常是过去、现在、将来交叉或重叠。

但这样的作品也不是毫无组织的一片混乱,自由联想也不是毫无依据或漫无边际。

这种小说常常是以一件当时正在进行的事件为中心,通过触发物的引发,人的意识活动不断地向四面八方发散又收回,经过不断循环往复,形成一种枝蔓式的立体结构。

(《中国大百科全书•外国文学(二)》第1195—1196页)
生活并不是一连串左右对称的马车车灯,生活是一圈光晕,一个始终包围着我们意识的半透明层。

传达这变化万端的,这尚欠认识尚欠探讨的根本精神,不管它的表现会多么脱离常轨、错综复杂,而且如实传达,尽可能不羼入它本身之外的、非其固有的东西,难道不正是小说家的任务吗?(伍尔夫《现代小说》,转引自《西方现代派文学简论》,陈慧著,花山文艺出版社1985年版第93页)
她(指伍尔夫)强调写主观真实……她认为艺术的任务在于揭示人物“心理的隐曲”,要敢于“撇开一切她认为是外来的因素”,要把内心一切“微尘”,“连同它的光彩,它的粗俗,它的缺乏连贯,它的闪电般突然跃现的意义”全部记载下来,即使这样写出来“没有情节,没有喜剧,没有悲剧,没有已成俗套的爱情穿插或最终结局”,也不要紧。

(《西方现代派文学简论》陈慧著,花山文艺出版社1985年版第104页)
伍尔夫的小说,除了意识流小说的一般特点外,还有以下主要特征:
①小说的人物不多,主要角色一般为女性,且常常是母亲,如达洛卫夫人、拉姆齐夫人。

反映的是中上层社会在两次世界大战之间这段动荡时期里的精神世界。

②善于运用象征暗示等手法去反映人物心灵世界的微妙变化,表现生活的意义、人生的价值。

③描写富有诗意,文笔流畅委婉。

④人物意识的流转方式多姿多彩。

(摘自《世界文学历程》(上卷),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97年版第608页)
[教学设计abc]
设计a
导语设计:意识流小说的代表作家伍尔夫的小说创作实践推动了现代小说的发展,她的理论进一步巩固了意识流小说的地位,她也成了英国文学界的一位传奇人物。

今天,我们来赏析她的第一篇意识流小说《墙上的斑点》,看看意识流小说与传统小说有什么不同。

教学过程
一、导入(见导语设计)
二、简介伍尔夫及意识流小说。

三、指导学生反复阅读课文,了解小说的内容。

四、探究:《墙上的斑点》这篇小说写法上的特点。

方法:意识流小说学生平日接触较少,可采取合作学习的方法,研究这篇小说写法上的特点。

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教师归纳要点:
1 《墙上的斑点》通篇是内心独白。

“我”看到墙上有一块黑色的“污迹”,意识就随之飘逸开去,后来发现,这一污迹原是一只蜗牛。

这一斑点是蜗牛或别的什么,在小说中其实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这一客观事物“蜗牛”充当了“我”意识转向的契机,使得“我”把表面上那些互不相关的零碎的思绪连成一体。

2 “我”从看到墙上有一斑点引发了一连串漫无边际的自由联想。

想到人生无常,想到莎士比亚,想到收藏古物,想到树木生长,意识随意流动,最后才回到那斑点,原来是一只蜗牛。

这一过程旨在落实课后练习二的要求。

设计b
比较阅读
读了《墙上的斑点》后,想一想意识流小说和传统小说相比,有哪些不同。

1 意识流小说打破了传统小说由作家出面介绍人物、安排情节、评论人物的心理活动的方式,重在表现人物的各种意识流动的过程。

它常常集中笔墨去开掘人物的内心世界,特别是人物的意识流动。

《墙上的斑点》描写主人公看到墙上有一个斑点而引发的一连串漫无边际的遐想,采用内心独白的方式,用第一人称的写法剖析内心的奥秘,把探索的注意力凝聚在人物的灵魂世界。

此外,意识流小说主张取消作品的故事情节,让人物自己直接展开自己的意识活动过程。

在意识流小说里,即使是描绘环境、外貌、举止和性格,都不是作家从旁叙述,而是通过人物自身的回忆、体验、感知和想象表现出来。

2 自由联想是意识流小说的又一艺术特征。

自由联想包括事实与梦幻、现实与回忆的相互交织,来回流动。

意识流小说家直接从弗洛伊德那里吸取了“自由联想”的理论,把它们作为自己创作的基本方法之一。

一般正常的联想,是人脑对客观事物之间相互关系的反映。

意识流小说家在运用自由联想时,却表现出意识流动的跳跃性、随意性和突兀多变、无规则的特点。

《墙上的斑点》写主人公看到墙上的斑点,思绪就“一哄而上”,想到人生的无常,想到莎士比亚,想到收藏古物,想到树木生长,意识随意流动,最后才回到那斑点,原来是一只蜗牛。

这一连串的“自由联想”展现了主人公头脑中意识流动的随意性、跳跃性。

3 打破时空界限,进行立体交叉式的叙述以及多层次结构是意识流小说的又一特点。

传统小说的回忆倒叙,虽然也有将时序颠倒、打破时空界限的,但在具体“回忆”的那段时间,时序依然是正常有序的。

意识流小说则不同,它们在表现人物的内心世界时,把过去、现在和未来互相倒置,甚至互相渗透,而导致作品在时间与空间上形成多层次的结构,颇具立体感。

意识流小说的“回忆”是大量的,而且常常是许多回忆互相冲击碰撞,用以显示人物意识活动的突兀变化。

小说《墙上的斑点》中主人公的遐想,“斑点”成了主人公从一种思绪转向另一种思绪的中间媒介,从而使描述符合心理轨迹,使作品浑然一体,具有内在的和谐。

4 伍尔夫否定生活的客观性和现实性,强调“内心真实”。

她认为“生活是一圈光晕,一个始终包围着我们意识的半透明层”,在一个普通的日子里,一个普通人的“头脑接受着千千万万个印象——细小的、奇异的、倏忽即逝的,或者用锋利的钢刀刻下来的。

这些印象来自四面八方,宛如一阵阵不断坠落的无数微尘”,这就是真实的生活。

因此,视接近生活的本来面目为己任的作家,就会深入到人物的意识深层,他们的作品也就会“没有情节,没有喜剧,没有悲剧,没有已成俗套的爱情穿插或是最终结局”。

她呼吁:“让我们在那万千微尘纷坠心田的时候,按照落下的顺序把它们记录下来,让我们描出每一事每一景给意识印上(不管
表面看来多么互无关系,全不连贯)的痕迹吧。


设计c
拓展训练
意识流小说注重探索人的灵魂世界,往往通过人的内心独白和自由联想来发掘人的内心深层的奥秘。

人物的意识流动不受客观时空的限制,有很大跳跃性。

按照意识流小说的这一特点,自拟题目,练习写一篇描绘人的心理意识流动的短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