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度对匙吻鲟胚胎与仔鱼发育的影响
不同催产方式对匙吻鲟繁殖效果的研究

光 滑,腹 部膨大 ,卵巢轮廓 明显,有 流动感 ,腹部较 软 有弹性 ,外生殖器末 端钝形 并且红肿 。试验共选择
1 2 尾 雌 鱼 、6 尾 雄鱼 ,雌雄 比例 为 2: 1 。 5 . 人 工催 产
催产试验均采用 二针注射催产 ,第一针 为总剂量
的1 / 3 。雄 鱼剂 量减 半且 一针注 射 。在催产 试验 中 ,
L R H — A 3 种方 式催产 ,每种方 式均为 4 尾雌 鱼 ,分 别 放在 3 个催产池 中,雄鱼放在 另一个池 中。催产采 用
二针法 ,总剂量 L R H - A : +D O M 合剂 ( 5 ~1 0 微 克+l 0 ~ 1 5 毫 克) / 千 克;L R H — A +催产 助剂 ( 5 ~1 0 微克 +l 0 b 2 0 毫 克) / 千 克和 L R H — A 5 ~1 0 微 克/ 千克。3 种方式人
用L R H — A +D O M 、L R H — A +催产助剂和 L R t t — A 。 都 能催产 成功 。从表 1 中可看 出 ,用 L R H — A +D O M 催产 效果最 好 ,催产成功率为 1 0 0 % ,用 L R H — A +催产助剂催产成
采用L R H — A 。 +D O M合 剂 、L R H — A +催 产 助 剂 和
尾 ,后 两 者 出苗 2 3 . 7 万尾 。
培育 l 栏目 编 辑宋 迁红
表1 匙 吻鲟雌 鱼 的人工 催产 结果
批次 亲 鱼 亲鱼 体重 催产 日期 水温 编 号 ( 千克) ( 月. 目) ( ℃)
此 时将 5 毫升精液均匀挤 入瓷盆 中,摇晃均匀 ,然后
4 . 雌雄鉴别和亲鱼选择 在生殖季节 ,成熟 的匙吻鲟雌雄极易分辨 ,雄鱼 体呈黑色 ,上颌前段和鳃盖两侧及长吻上可见成行 的 “ 珠星 ” ,用手 摸有粗 糙感 ,体 呈长 圆形 ,腹部 不膨
匙吻鲟人工繁殖及苗种培育技术的初步概况

匙吻鲟人工繁殖及苗种培育技术的初步概况作者:邹作宇杨洁董宏伟袁美云来源:《黑龙江水产》2020年第03期摘要:对近些年来在匙吻鲟(Polyodon sphatula)分布引种、生物学特性、人工繁殖、苗种培育、疾病防治,几方面的研究进行了概括总结,阐述了匙吻鲟在国内的人工繁殖、苗种培育技术,以期为匙吻鲟在黑龙江省规模化养殖提供基础资料。
关键词:匙吻鲟;遗传学特性;人工繁殖;苗种培育;生物絮团匙吻鲟(Polyodon sphatula),隶属鲟形目(Acipenseriformes),匙吻鲟科Polyodontidae (Bonaparte,1838),匙吻鲟属(Scaphirhynchus),是世界上仅存两种匙吻鲟科鱼类之一。
具有生长快、品质优、适应性广、抗逆能力强等特点,且肉质细腻、营养丰富,是一种大型淡水珍贵经济鱼类。
1 分布与引种匙吻鲟原始分布于北美洲的密西西比河流域、亚拉巴马州西部至得克萨斯州东部,以及密执安湖、休伦湖和伊利湖等地[1-2]。
美国自1912年起开展匙吻鲟的人工繁殖,1963年获得成功。
1990年,中国首次从美国引进匙吻鲟鱼苗,于2002年在湖北省成功完成了人工繁育[5]。
此后,多个省市开展了匙吻鲟的繁养等研究,成效显著[6-7]。
2009年黑龙江省成立省级匙吻鲟良种场。
2 生物学特性2.1 形态特征匙吻鲟头部前方、口的上端有1个长而扁平的颌,又称吻。
吻长度约占体长的1/3,故又名鸭嘴鲟。
匙吻鲟口大、眼小,鳃盖骨较大并向后延至腹鳍,上附有梅花状花纹。
鳃耙排列紧密、薄而细长。
匙吻鲟身体呈流线型,体表光滑无鳞,背部灰黑色并有一些斑点,两侧逐渐变浅,腹部灰白色。
匙吻鲟胸鳍较小、下位,腹鳍腹位,背鳍位于身体上端靠近尾鳍,尾鳍上叶及侧线上方有小块状鳞片。
尾鳍侧扁、分叉、不对称,上叶长于下叶[8-10]。
2.2 遗传学特性研究匙吻鲟的性别分化调控机制是实现全雌苗种培育、提高性别鉴定准确度、增加养殖效益的基础和有效途径。
史氏鲟鱼苗培育技术

鱼苗是养鱼生产上对仔鱼,稚鱼的统称,通常把仔鱼、稚鱼称为鱼苗。
一、鱼苗池选择常用鱼苗池的形状有圆形和八角形,最好配备气泵和控温装置,若鱼苗池建到室外,应设有遮阳棚,避免阳光直射鱼苗池。
二、水温与水量控制史氏鲟的培育水温控制在18-21℃,避免水温骤变,此时鱼苗对水体中的溶氧要求较高,水供应量应充足,应注意的是把仔鱼饲养至过度到主动营养以前的时期内,此时它们几乎不能克服水流,水流速度不应超过0.1米/秒,培育池内水交换量要根据苗种的放养密度和水温进行调节,水位保持在35-40cm。
三、鱼苗培育管理在人工养殖条件下,当观察到仔鱼长达2.1-2.3cm时,卵黄已基本消失,肛门有色素拴排出,就进入了开口期,开口期鱼苗体质娇弱,外界环境突变和恶化,食物不足或不适口都会引起鱼苗大批死亡。
四、鱼苗的饲养(饵料的投喂)1、配合饲料投喂:这种投喂方式,一般在较大规模的鱼苗培育生产或活饵来源比较困难的时候采用。
用配合饲料投喂时,饲料颗粒的粒径大小应严格同鱼苗的口径大小相适应,一般为鱼苗口径的5分之3为宜,改换颗粒饲料的粒径,应由小到大逐步进行。
日投喂次数第一星期大约每日投喂10-12次,第二星期可根据鱼苗的生长和摄食情况,调整到每天投喂5-7次。
用这种方法培育鱼苗成活率一般较低,最好不采用。
2、活生物饲料投喂:在史氏鲟的实际培育过程中,先用活生物饵料投喂培育一段时间,当鱼苗具备了一定的体力和抗饥饿能力之后,鱼苗身体各器官也得到了良好发育,再用配合颗料饲料与活饵混合投喂进行转口,最后用全配合颗粒饲料进行人工驯化,会取得良好的效果。
使用的活饵有水蚯蚓和枝角类。
初期,日投喂量按鱼体重的100%,开口后期投喂量可降低到按鱼体重的40%-50%。
放养在水池内的一日龄仔鱼,按照它们的种性和水温,经过(7-13天)开始过渡到混合营养(3-5天),而后过度到主动营养,饲喂仔鱼,开始是1千尾仔鱼用3-5克剁碎的水蚯蚓和小量最小的浮游动物(轮虫)。
不同培育温对匙吻鲟鱼苗培育的影响

不同培育温对匙吻鲟鱼苗培育的影响在匙吻鲟整个养殖生产中,鱼苗培育是难度最大的一个阶段,也是一个十分重要的环节,其中培育水温与匙吻鲟鱼苗的生长速度和发病率有着直接的关系。
我们于2006年4月24日~5月24日,进行了不同培育水温对匙吻鲟鱼苗生长速度和发病率影响的试验,现报告如下:1.材料与方法(1)试验材料供试鱼苗:用进口的美国匙吻鲟鱼卵自己孵化出来的水花鱼苗,体长约2厘米,活泼健康。
试验用水:曝气的地下井水,不断充气。
试验设备:直径2米、高80厘米的圆形玻璃钢水槽20个。
(2)试验方法试验分组:取4万尾刚开口鲟鱼幼苗,分成A、B两组,每组各2万尾。
将玻璃钢水槽用高锰酸钾消毒清洗干净后放入鱼苗进行培育。
培育密度:前期鱼苗体长2~4厘米时,培育密度3000~1000尾/平方米;中期体长4~6厘米时,培育密度1000~500尾/平方米;后期体长6~10厘米时,培育密度500~200尾/平方米。
培育水温:A组培育水温恒定在17~18℃;B组前期20~21℃,中期21~22℃,后期22~23℃。
饵料投喂:前期(鱼苗从开口到体长3厘米)投喂不漏过80目过滤网的轮虫、枝角类等小型浮游动物,投喂数量以肉眼观察浮游动物在水中呈现网状分布即可。
随着苗种生长,其摄食的浮游动物个体逐渐增大,中后期投喂不漏过60目或40目的过滤网的浮游动物。
水深及水质的控制:培育水深为60厘米,流水加充气。
2.试验结果与讨论1.在培育水质、密度、饵料相同条件下,从匙吻鲟鱼苗生长的速度来看,在其适宜生长的水温范围内(17~24℃)水温越高生长速度越快。
B组的生长速度明显高于A组,通过30天的培育,B组鱼苗的平均体长生长到9.6厘米、A组鱼苗的平均体长生长到5.7厘米。
两组鱼苗体长相差3.9厘米。
2.在培育水质、密度、饵料相同条件下,从匙吻鲟鱼苗的发病率来看,培育水温高的B组明显高于培育水温低的A 组,B组为57.9%,A组为22.9%;因小瓜虫病死亡的鱼苗数B组0.702万尾,A组0.212万尾,B组比A组多0.49万尾。
温度骤变对史氏鲟幼鱼活动状况及成活率的影响

温度骤变对史氏鲟幼鱼活动状况及成活率的影响
田甜;王京树;杨元金;张旭
【期刊名称】《畜牧与饲料科学》
【年(卷),期】2011(032)005
【摘要】温度是影响鱼类生存的重要环境因子之一.初步研究了温度骤变对史氏鲟幼鱼活动状况及成活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史氏鲟幼鱼能够耐受温度骤变
(28℃→16℃)/6h,成活率为100%.但在温度骤变过程中,当温差为-6℃时,史氏鲟幼鱼活动轻微异常;当温差为-8、-10、-12℃时,史氏鲟幼鱼沉在水底活动减慢,呼吸加快.
【总页数】2页(P3-4)
【作者】田甜;王京树;杨元金;张旭
【作者单位】中国长江三峡集团公司中华鲟研究所,湖北宜昌,443100;中国长江三峡集团公司中华鲟研究所,湖北宜昌,443100;中国长江三峡集团公司中华鲟研究所,湖北宜昌,443100;中国长江三峡集团公司中华鲟研究所,湖北宜昌,4431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S917.4
【相关文献】
1.温度对大菱鲆幼鱼生长、成活率和体内蛋白酶活性的影响 [J], 高淳仁;王印庚;马爱军;朱建新;刘新富;雷霁霖
2.盐度骤变对金钱鱼幼鱼鳃线粒体丰富细胞形态结构的影响 [J], 余焱方;刘鉴毅;冯广朋;赵峰;孙雪娜;王妤;邹雄;黄晓荣;李琪;孙艳秋;郑文明
3.盐度骤变对金钱鱼幼鱼鳃线粒体丰富细胞形态结构的影响 [J], 余焱方;孙艳秋;郑文明;刘鉴毅;冯广朋;赵峰;孙雪娜;王妤;邹雄;黄晓荣;李琪
4.盐度骤变对金钱鱼幼鱼抗氧化状态的影响 [J], 孙雪娜;冯广朋;刘鉴毅;王妤;庄平;余焱方;邹雄
5.投喂频率对史氏鲟幼鱼生长、抗氧化和免疫指标的影响 [J], 管敏;张德志;张厚本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广东海洋大学学报》第30卷(2010年)总目次

【 究论 文 】 研
北 部 湾江洪 扇 贝养 殖 区 的污损 生物 …… …… …… …… …… …… …… ……… 栗志 民,刘志 刚, 黄文庆 , ( ) 等 1
短期饥饿对奥尼罗非鱼幼鱼生长和几种消化酶的影响………………………王 辉, 强 俊, 李瑞伟 , ( ) 等 7 脂肪水平对厚唇弱棘蜊生长及肠道脂肪酶活性的影响……………………宋理平, 韩 勃,冒树泉, ( 3 等 1) 摄食水平对卵形鲳 幼鱼的生长和能量收支的影响…………………………黄建盛, 陈 刚, 张健 东, 1 ) 等( 8 温 度对 大珠母 贝滤 水率 的影 响 … …… ……… … ……… …… ……… …… …… 刘 永 ,焦宗壶 ,张春 芳 ( 3 2) 飞 机草 提取 物对斑 马鱼 心 、脑 毒性 的病 理组 织学 影响 … … ……… …… 张孝 敏 ,陈柳 红 ,郑 润凯 ,等 ( 7) 2 尼 罗罗非 鱼体 重与 体维 可量 性状 之 间的关 系 …… …… …… ……… …… ……董在 杰 , 梁政远 , 明俊 超 , ( 2) 等 3 温 度对匙 吻鲟 胚胎 与仔 鱼发 育 的影 响 ……… …… …… …… ……… ……黄 洪贵 ,胡振禧 ,黄种持 ,等 ( 9 3) 凡 纳滨对 虾不 同生 长 阶段 食 物组成 结构 的研 究 … ……… …… …… …… 申玉春 ,齐 明 ,朱春 华 ,等 (4) 4 培 育密度 、换 水量 和倒池 培 育对珠 母 贝浮游 幼虫 生长 发育 和存 活 的影 响 黄 海立 ,符 韶 ,邓 陈茂 ,等 ( 0 5) 淡水 有核 珍珠 大面 积养殖 技术 研究 …… ……… …… …… …… …… …… …… ……… …… ………谢 绍河 ( 5 5) 新加坡石斑鱼虹彩病毒 O F 6 蛋白的表达、 R 12 纯化及抗体制备 ……………夏立群, 梁海鹰 , 江韶英, (9 等 5) 水温变动对 20 年西北太平洋柔鱼产量下降的影响……………………陈 峰 ,陈新军,钱卫国,等 ( 5 09 6) 虾类 微量元 素含 量 的主成 分分 析 …… …… …… …… …… …… …… ………朱 国萍 ,曹文红 ,章 超桦 ,等 (2) 7 天然气水合物储层地震反射相干分析研究…………………………………李灿苹,李敏锋 , 刘学伟 , (6 等 7) 喉部 结构 不对称 的微 喷管数 值 计算 … …… …… ……… … ……… …… ……… …童 军杰 , 爱 霞 , 谢 岑继 文 ( 】
浅谈水温与鱼类的关系

浅谈水温与鱼类的关系作者:邓吉河来源:《黑龙江水产》 2019年第1期邓吉河(佳木斯市郊区水产技术推广站黑龙江省佳木斯 154004)水温对鱼类有重要的影响,了解这些影响对渔业生产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以下重点介绍水温与鱼类分类、体温关系,以及水温对鱼类生存环境、天然饵料、鱼类生长、鱼类疾病、鱼类性腺发育及产卵、鱼类越冬的影响。
1.水温与鱼类分类的关系鱼类体温的变化有一定的范围,超过限度就会影响鱼类的正常代谢活动,甚至引起死亡。
各种鱼类对水温的适应能力存在着较大差异,据此可把鱼类分为冷水性鱼类、温水性鱼类和热带性鱼类三类。
冷水性鱼类一般只能够生活在0℃~20℃以下的水体中,如大麻哈鱼、虹鳟、黑龙江茴鱼、大西洋鲑、哲罗鱼、细鳞鱼等;温水性鱼类适温范围较大,属于这种类型的鱼类很多,养殖种类也很多。
能够生活在0.1℃~38℃的水体中,如鲤鱼、鲫鱼、鲢鱼、鳙鱼、草鱼等大宗淡水鱼,在全国均有养殖。
热带性鱼类对水温的要求较高,适宜于在较高的水温中生活。
如广东重要养殖鱼类罗非鱼,当水温在30℃左右时摄食旺盛,生长加快。
25℃~35℃时生长均属正常。
但不能耐低温,其生活带下限不能低于12℃,在我国高寒地区很少养殖。
另外一种养殖较多的热带鱼类是淡水白鲳、革胡子鲶。
黑龙江省个别养殖者曾把革胡子鲶苗种放入自然水域,但到了秋季水温下降,革胡子鲶不耐低温而死亡。
根据鱼类对水温变化的适应能力,又可将鱼类分为广温性鱼类和狭温性鱼类。
广温性鱼类在水温多变的环境中,能够忍受较大的水温变化,如鲤鱼在炎热的夏季浅水池塘和稻田内或将近0℃的水域中,均能正常生活。
狭温性鱼类只能生活在水温变化较小的水域中,不能忍受温度的剧变,如热带、亚热带鱼类以及冷水性鱼类都属于狭温性鱼类。
如果温度变化过大,将有导致死亡的危险。
2.水温对鱼类生存环境的影响水温作为一个很重要的环境因子,直接或间接地影响鱼类的生存和发展。
往往表现为开始繁殖、索饵、越冬的信号因子,成为这些过程开始的天然刺激条件。
美国匙吻鲟的引进及仔幼鱼培育技术

美国匙吻鲟的引进及仔幼鱼培育技术摘要:笔者于1998~2005年在江苏南京六合区金牛山水库和山湖水库开展了美国匙吻鲟的引进、人工孵化及商品鱼养殖技术试验,取得了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现将近几年来的试验情况总结如下:一、匙吻鲟受精卵的引进及运输匙吻鲟受精卵经脱粘处理后,到原肠期检查受精率较高时,笔者于1998~2005年在江苏南京六合区金牛山水库和山湖水库开展了美国匙吻鲟的引进、人工孵化及商品鱼养殖技术试验,取得了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现将近几年来的试验情况总结如下:一、匙吻鲟受精卵的引进及运输匙吻鲟受精卵经脱粘处理后,到原肠期检查受精率较高时,开始运输和发往国内。
受精卵采用塑料袋加水充氧运输,每袋装受精卵5000~7000粒,外包装为40厘米×40厘米×100厘米的硬质纸板箱,并添置冰袋两包,用于控制箱内温度。
受精卵运到国内后,在机场附近的养殖场重新换水充氧,再运到人工孵化培育场。
二、匙吻鲟受精卵的孵化1.受精卵孵化前的准备(1)孵化用具的消毒:受精卵孵化前,孵化缸、缸罩、孵化带及所有孵化用具均要用20克/立方米漂白粉洗刷浸泡24小时以上,以杀灭病原体,然后用清水冲洗干净待用。
(2)孵化筛兼饵料筛的制作:根据几年的实践,采用孵化筛进行孵化较好。
孵化筛用筛绢布制作,绢布用木板固定,框架尺寸为40厘米×30厘米×10厘米,框架底部分别蒙上不同规格的筛绢,并用木条钉牢。
孵化筛日后可兼作饵料分离筛,作为过滤、分离开口饵料、前期和后期人工配合饵料之用。
2.受精卵的孵化(1)孵化用水的管理:匙吻鲟孵化用水为水库底函水,水质清新无污染,经渠道曝气自流进入育苗场,溶氧高,水温变化幅度较小。
孵化用水采用50目、60目、80目筛绢拦污栅三层过滤,滤去剑水蚤等敌害生物,孵化缸内不间断注入微流水,溶氧始终保持在5毫克/升以上。
(2)受精卵的孵化:匙吻鲟受精卵采用家鱼孵化缸内放置孵化筛孵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30卷 第1期 广东海洋大学学报 V ol.30 No.12010年2月 Journal of Guangdong Ocean University Feb. 2010收稿日期:2009-09-10基金项目:福建省科学技术厅重点项目(2008N0011)第一作者:黄洪贵(1970-),男,硕士,高级工程师,主要从事水产增养殖与育种工作,E -mail :fjdssagui@温度对匙吻鲟胚胎与仔鱼发育的影响黄洪贵,胡振禧,黄种持,吴妹英,黄柳婷(福建省淡水水产研究所,福建 福州 350002)摘 要:研究不同温度下匙吻鲟(Polyodon spathula )的胚胎与仔鱼发育。
结果表明,26 ℃时,匙吻鲟胚胎发育到大卵黄栓期全部死亡;在15 ~ 24 ℃范围内,胚胎均可孵化出膜,孵化时间与温度呈极显著的负相关关系(P < 0.01)。
胚胎发育的最适温度范围为18 ~ 22 ℃,最佳温度为20 ℃,生物学零度为12.30 ℃。
卵黄囊期仔鱼历时随温度的升高而缩短。
在16 ~ 22 ℃范围内,温度对卵黄囊期仔鱼生长的影响极显著(P < 0.01),22 ~ 24 ℃影响不显著(P < 0.05)。
在22 ~ 26 ℃范围内,仔鱼生长的差异不显著(P < 0.05),成活率低,且畸形率极显著地高于16 ~ 20 ℃(P < 0.01)。
匙吻鲟仔鱼早期发育的最适温度范围为18 ~ 20 ℃,温度过高是造成仔鱼畸形率增加的主要原因之一。
关键词:匙吻鲟;温度;胚胎发育;仔鱼发育中图分类号:S965.21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159(2010)01-0039-05Effects of Temperature on Embryonic and LarvaeDevelopment of Polyodon spathulaHUANG Hong-gui, HU Zhen-xi, HUANG Zhong-chi, WU Mei-ying, HUANG Liu-ting (Freshwater Fisheries Research Institute of Fujian Province , Fuzhou 350002, China )Abstract: The embryonic and larvae development of Polyodon spathula at different temperatures were investigated.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all the embryos died at the stage of big yolk plug at 26 ℃, and the embryos could be hatched at temperature between 15 and 24 ℃. There was significant obvious negative correlation between hatching time and temperature (P<0.01). The most proper temperature for embryonic development was 18-22℃, and the most optimal temperature was 20℃, the biological zero was found to be 12.30℃. The period of yolk-sac larva stage was shortened with the temperature rising. At temperature of 16-22℃, temperature had great significant effects on the growth of larvae at yolk-sac larva stage ( P < 0.01), but there was no effect of temperature on the growth of larvae when larvae began to be fed ( P < 0.05). There was no difference of larvae growth from 22 to 26℃ ( P < 0.05), and thesurvival rates were lower and the abnormality rates were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16-20℃ (P < 0.01). Overhigh temperature was one of the main reasons which cause the increase of abnormality rate of larvae, and the most proper temperature for early rearing of larvae was 18-20℃Key words : Polyodon spathula ;temperature ;embryonic development ;larvae development匙吻鲟(Polyodon spathula )原产于美国密西西比河流域,我国1988 年开始引进[1],并在孵化、苗种培育和成鱼饲养方面[2-13]作了较多研究,但其早期生活史阶段的形态特征报道较少[14-18],有关温度对匙吻鲟胚胎和仔鱼发育影响的研究则未见报道。
本课题组自2007年以来进行池养匙吻鲟人工繁殖技术研究,本文研究温度对其胚胎和仔鱼发育的影响,旨在探讨匙吻鲟胚胎发育的最适温度、不同温度下仔鱼开口摄食时间和仔鱼早期发育的最适温度,为南方地区匙吻鲟的苗种生产提供基础资料。
广 东 海 洋 大 学 学 报 第30卷 401 材料与方法1.1 材 料匙吻鲟受精卵及仔鱼取自福建省淡水水产研究所中试基地,分别为人工催产、干法人工授精的同批正常发育卵及17.0 ~ 19.8 ℃温度下同批孵化出膜、体形正常的仔鱼。
实验容器为水体容积为4 L 的圆筒形塑料篓。
将盛有受精卵或仔鱼的塑料篓放入100 cm ×40 cm ×50 cm 的水族箱内,进行水浴控温实验,昼夜微量充气。
水源为曝气24 h 以上的自来水。
1.2 温度对胚胎发育的影响根据预实验结果,共设15、16、18、20、22、24、26 ℃七个温度水平,每个水平各设置3个重复组,温差不超过0.5 ℃。
每组各放入50粒正常发育的受精卵,将温度缓慢调至实验温度(32细胞期前完成)。
每天上、下午各用等温水换水1/3。
早、中、晚检查并清除死卵。
仔鱼全部孵出后,统计孵化时间、脱膜孵化期历时、孵化率和畸形率,孵化时间为半数仔鱼出膜的时间,脱膜孵化期历时指从第1尾仔鱼开始出膜到全部仔鱼孵化出膜的时间。
1.3 温度对仔鱼发育的影响共设16、18、20、22、24、26 ℃六个温度水平,每个水平各设3个重复组,温差不超过0.5 ℃。
每组各放仔鱼50尾,将温度缓慢调至实验温度。
每天上、下午各用等温水换水1/3,每天吸污1次。
早、中、晚检查并清除、计数死苗。
仔鱼开口摄食后,每天投喂4次轮虫和小型枝角类,每次投喂前剩余饵料密度保持在20 个•mL -1以上。
仔鱼出膜初期每天观察2次,之后每天1次,每次每组随机取样5尾,用10 ~15 mg •L -1丁香酚麻醉后,用解剖镜(Olympus SM61)观察记录仔鱼形态特征,显微拍摄(Moticam 1300)后放回篓中,发育时间以50%以上个体到达该期的时间为准。
用软件Moticam Images Advanced 3.0测全长、卵黄囊长、短径,精确至0.01 mm 。
1.4 数据计算与分析卵黄囊体积以公式V = π lh 2/6计算,V 为卵黄囊体积(mm 3),l 、h 分别为卵黄囊长径与短径(mm )。
全长变异系数(CV )[19] 以CV = (s /x )×100%计算,其中s 为标准差,x 为平均全长。
胚胎发育速度的温度系数以Q 10=(H 0 / H a )a 010()t t −[20-21]计算,Q 10为温度升高10 ℃时胚胎发育速度加快的倍数,H 0和H a 分别为温度t 0和t a 时的孵化时间。
实验数据用Excel 计算,并进行单因素方差检验,组间差异显著性通过新复极差检验[19]。
2 结 果2.1 温度对胚胎发育的影响温度对匙吻鲟胚胎发育的影响结果如表1所示。
在26℃条件下,胚胎发育到原肠中期前后陆续死亡,到大卵黄栓期全部死亡;在15 ~ 24 ℃范围内,胚胎均可孵化出膜,孵化时间y 与温度x 呈极显著负相关关系,其幂函数曲线方程为:y =6795.3 x -1.3514,R 2=0.982(P < 0.01)。
22 ℃时孵化率最高且显著大于15 ℃时(P < 0.05),在16 ~ 24 ℃范围内,各温度组间的孵化率无显著差异(P > 0.05),24 ℃时孵化率较高,但其畸形率也显著高于16 ~ 20 ℃时;15 ℃的孵化率最低,且出膜仔鱼畸形率也较高。
因此,16 ~ 22 ℃可作为匙吻鲟胚胎发育的适宜温度范围,最适温度18 ~ 22 ℃,其Q 10值最接近2.0(表2)。
表1 不同温度下受精卵的孵化结果Tab.1 Results of fertilized eggs hatch at different temperatures初孵仔鱼主要形态特征 温度/℃ 孵化时间/h 脱膜孵化期历时/h 孵化率/%畸形率/%平均全长/mm 卵黄囊体积/mm 3 其他 26 ---- - 到大卵黄栓期全部死亡24 97.39±4.60 28.17±4.91b 75.3±16.8a 5.0±2.6a 8.16±0.228.46±1.82 22 99.61±0.38 31.56±8.76b 76.0±6.2a 3.0±0.0abc8.16±0.317.59±2.04 卵黄囊与头部夹角约45°,尾索上翘,背鳍褶隆起 20 117.50±1.53 26.39±9.30b 72.3±5.5ab1.3±1.5c8.31±0.367.83±2.47 18 133.50±4.04 22.78±1.55b 71.7±6.8ab 2.3±2.5bc 8.27±0.38 8.89±1.73 16 162.72±5.98 30.17±1.15b 63.0±19.3ab 1.3±1.5c8.46±0.15 6.79±1.71 15177.28±1.17 45.67±11.69a 58.0±11.5b 4.7±2.5ab8.35±0.347.94±1.61卵黄囊与头部夹角约30°,尾索平直,背鳍褶未隆起说明:表内数据形式为x ±SD (n = 3);同一栏内数据右上标没有含相同的小写字母表示差异显著(P < 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