税负的计算以及技巧大全,真的非常使用
税负率计算公式

税负率计算公式税负率是指税收占收入的比例,是衡量税收对经济影响的重要指标之一。
税负率的计算公式为:税负率 = 税收 / 收入。
其中,税收是指政府从个人、家庭或企业收取的各种税收,包括个人所得税、消费税、企业所得税等;收入是指个人、家庭或企业在一定时期内获得的各种经济收入,包括工资、薪金、利润、股利等。
税负率的计算公式简单明了,但是在实际应用中需要考虑多种因素。
首先,税收的种类和税率会影响税负率的计算。
不同类型的税收对经济主体的影响不同,税率的高低也会直接影响税负率的大小。
其次,收入的计算范围也会影响税负率的计算。
如果只考虑工资收入而不考虑其他形式的收入,得出的税负率可能会偏高;反之,如果将所有形式的收入都计入,得出的税负率可能会偏低。
因此,在实际应用中,需要根据具体情况来确定税收和收入的范围。
税负率的计算公式还可以进一步拆分为不同层次的税负率。
例如,个人所得税负率可以分为边际税负率和平均税负率。
边际税负率是指单位增加收入所应缴纳的税额与增加收入的比率,是衡量税收对个人劳动收入的影响程度的重要指标;平均税负率是指纳税人在一定时期内的平均税负水平,是衡量纳税人整体税负情况的指标。
企业所得税负率也可以分为平均税负率和边际税负率,用来衡量企业税负的不同方面的情况。
税负率的计算公式在实际应用中有着重要的意义。
首先,它可以帮助政府监控税收对经济的影响。
通过计算税负率,政府可以了解税收对不同经济主体的影响程度,从而调整税收政策,促进经济的健康发展。
其次,税负率的计算可以帮助个人和企业了解自己的税负水平,从而合理规划财务,优化税务筹划,降低税负压力。
最后,税负率的计算还可以帮助学者和研究人员了解税收对经济的影响,为税收政策的制定和调整提供理论依据。
总之,税负率的计算公式简单明了,但在实际应用中需要考虑多种因素。
通过计算税负率,可以帮助政府、个人和企业了解税收对经济的影响,从而合理调整税收政策,优化个人和企业的税务筹划,促进经济的健康发展。
各行业税负及计算公式

各行业税负及计算公式各行业税负及计算公式(供参考)一般税负率过低往往会引起税务局的关注,可以掌握在不低于1%(商业企业 1.5%左右),各行业的税负率是不同的,具体的税负率表是:增值税税负率={[年度销项税额合计+免抵退货物销售额*应税货物实用税率-(年度进项税额合计-年度进项税额转出合计+年初留抵税额-年末留抵税额)]/[年度应税货物或劳务销售额+免抵退货物销售额]}*100%1 农副食品加工 3.502 食品饮料 4.503 纺织品(化纤) 2.254 纺织服装、皮革羽毛(绒)及制品 2.915 造纸及纸制品业 5.006 建材产品 4.987 化工产品 3.358 医药制造业 8.509 卷烟加工 12.5010 塑料制品业 3.5011 非金属矿物制品业 5.5012 金属制品业 2.202 通常情况下,当期应纳增值税=应纳增值税明细账"转出未交增值税"累计数+"出口抵减内销产品应纳税额"累计数企业增值税税负率推荐:财务人员必看的一部好书《战略预算-管理界的工业革命》。
《战略预算-管理界的工业革命》是国内第一部走直线、全过程案例、系统化管理的著作!也是国内第一部敢于对财务人员承诺全过程系统化实战效果的好书,财务人员必看!问:1.我单位是进出口贸易公司,以自营出口为主,取得进出口权及出口业务已有3年,但最近业务比较少,不知现在对销售收入方面是否还有规定,比如说,年销售额最少要达到180万.2.外销收入占总销售收入的95%以上的自营生产企业的增值税税负率如何计算.征税率为17%,退税率为13%.请列计算公式。
答:1、具有进出口经营权的企业在增值税一般纳税人年审时,不受年应征增值税销售额须达到180万元以上的限制。
但2004年7月1日以后新办的具有进出口经营权的小型商贸企业必须自税务登记之日起,一年内实际销售额达到180万元以上,方可申请一般纳税人资格认定。
附加税税负率计算公式

附加税税负率计算公式税负率,一般是各项税负与销售收入的比值。
主要用以看看取得的这些销售收入,有多少要贡献于税收。
或者说,税收给企业取得的收入带来了多大的负担。
一、税负计算的基本方法计算税负,首先要计算出税收。
当然在某些特殊情况下,不需要计算,直接可以得出税负率的结论。
比如,小规模纳税人的增值税税负,就是征收率。
又比如,以收入核定所得税的企业,其所得税税负,就是附征率或者核定利润率*相应的税率。
但是,在大多数情况下,还是要经过计算才能得出。
【举个例子】老王在县城里开办了一个商贸公司,为增值税一般纳税人,本期销售收入1000万,供应商也均为一般纳税人,采购成本600万元,其他成本共计208万,不考虑其他影响因素。
以此来计算老王的公司税负。
1、增值税税负:计算公式为(销项-进项)/收入或者可以做一个变形,(销项税率*收入-进项税率*成本)/收入=销项税率-进项税率*成本率由于进销项均为一般纳税人,税负率相同,因此实际负担的增值税为1000*13%-600*13%=52万,税负率=5.2%,用变形后的公式计算也是一样,13%-60%*13%=5.2%。
其实,工作中,可能并不是所有的采购都能够取得进项票,并且也并不是所有的供应商都是一般纳税人,能够提供13%的税票。
很有可能提供的是3%的税票或者购买了一些服务,提供的是6%的税票,这种情况下,企业的增值税税负还会更高。
因此,实际的税负可能受多重因素的影响。
2、所得税税负:先计算企业的所得。
可以通过一个简单的利润表来帮助理解。
税金及附加:52*(5%+3%+2%)+(1000+600)*0.0003=5.68万所得税=(1000-600-5.68-208)*25%=186.32*25%=46.58万所得税税负=46.58/1000=4.66%这里的计算基于一个假设,即企业发生的成本都取得合规的税前扣除凭证,并且没有其他的调整事项。
实际中,企业可能有未取得发票,或者取得了不合规的发票,或者有些项目税法规定不能扣除的情况,这些都会影响企业的所得税税负。
税负率计算公式

含税销售额 销售税额 不含税销售额 进项税额 增值税率 税负率
已知进项税额用此表 税负率计算公式1
7,858,882.20 1,141,888.87 6,716,993.33 1,007,549.00
17% 2%
含税销售额
销售税额 不含税销售额 进项税额 增值税率 税负率
已知不含税销售额用此表 税负率计算公式2
7,858,882.20
1,141,888.87 6,716,993.33 1,007,549.00
17% 2%
含税销售额 销售税额 不含税销售额 进项税额 增值税公式3
7,858,882.20 1,141,888.87 6,716,993.33 1,007,549.00
税负率开票公式
M:为不含税销售额
X:为不含税进项额 税负率=(M*17%-X*17%)/M≥1%
M*17%-X*17≥M*1% M*16%≥X*17%
M≤(X*17%)/M*16%
开票金额≤进项税/(17%-税负率)
1%:为税负率
所以:进项税已知,税负率已知,开票金额便可以计算出来。一般税负率过低往往会引起税务局的关 注,可以掌握在不低于1%(商业企业 1.5%左右)
17% 2%
各行业税负及计算公式

各行业税负及计算公式(供参考)一般税负率过低往往会引起税务局的关注,可以掌握在不低于1%(商业企业 1.5%左右),各行业的税负率是不同的,具体的税负率表是:增值税税负率={[年度销项税额合计+免抵退货物销售额*应税货物实用税率-(年度进项税额合计-年度进项税额转出合计+年初留抵税额-年末留抵税额)]/[年度应税货物或劳务销售额+免抵退货物销售额]}*100%1 农副食品加工 3.502 食品饮料 4.503 纺织品(化纤) 2.254 纺织服装、皮革羽毛(绒)及制品 2.915 造纸及纸制品业 5.006 建材产品 4.987 化工产品 3.358 医药制造业 8.509 卷烟加工 12.5010 塑料制品业 3.5011 非金属矿物制品业 5.5012 金属制品业 2.2013 机械交通运输设备 3.7014 电子通信设备 2.6515 工艺品及其他制造业 3.5016 电气机械及器材 3.7017 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 4.9518 商业批发 0.9019 商业零售 2.5020 其他 3.5企业税负率计算企业税负率计算目前一般指增值税:理论税负率:销售毛利*17%除以销售收入实际税负率:实际上交税款除以销售收入税负率是指增值税纳税义务人当期应纳增值税占当期应税销售收入的比例.对小规模纳税人来说,税负率就是征收率:商业4%,工业6%,而对一般纳税人来说,由于可以抵扣进项税额,税负率就不是17%或13%,而是远远低于该比例,具体计算:税负率=当期应纳增值税/当期应税销售收入当期应纳增值税=当期销项税额-实际抵扣进项税额实际抵扣进项税额=期初留抵进项税额+本期进项税额-进项转出-出口退税-期末留抵进项税额注:1 对实行"免抵退"的生产企业而言,应纳增值税包括了出口抵减内销产品应纳税额2 通常情况下,当期应纳增值税=应纳增值税明细账"转出未交增值税"累计数+"出口抵减内销产品应纳税额"累计数企业增值税税负率推荐:财务人员必看的一部好书《战略预算-管理界的工业革命》。
全面税负率计算公式

全面税负率计算公式税负率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的税收占国民生产总值(GDP)的比例。
它是衡量税收对经济的影响和负担的重要指标之一。
全面税负率是指所有税种(包括直接税和间接税)对GDP的影响,是一个国家或地区整体税收负担的综合体现。
计算全面税负率的公式如下:全面税负率 = 直接税收 + 间接税收 / GDP。
其中,直接税收包括个人所得税、企业所得税等直接征税;间接税收包括消费税、关税等间接征税。
全面税负率的计算涉及到国家或地区的税收政策、经济结构、税收体制等多个方面的因素。
下面将从这几个方面来详细解释全面税负率的计算公式及其影响因素。
税收政策是影响全面税负率的重要因素之一。
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税收政策直接决定了税收的规模和结构。
一般来说,税收政策越宽松,税收规模越小,全面税负率就越低;反之,税收政策越严格,税收规模越大,全面税负率就越高。
因此,税收政策的调整对全面税负率有着直接的影响。
经济结构也是影响全面税负率的重要因素之一。
不同的经济结构对税收的依赖程度不同,从而影响了全面税负率的高低。
例如,如果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以制造业为主,那么其对间接税收的依赖就会更大,全面税负率也会相应较高;而如果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以服务业为主,那么其对直接税收的依赖就会更大,全面税负率也会相应较低。
税收体制是影响全面税负率的另一个重要因素。
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税收体制直接决定了税收的征收和管理方式,进而影响了税收的规模和结构。
例如,如果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税收体制相对完善,税收征管效率较高,那么其税收规模相对较大,全面税负率也会相应较高;反之,如果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税收体制相对滞后,税收征管效率较低,那么其税收规模相对较小,全面税负率也会相应较低。
除了上述因素外,全面税负率的计算还受到国际因素的影响。
全球化的发展使得国际贸易和投资日益频繁,国际税收政策的协调和税收竞争的加剧也对全面税负率产生了影响。
例如,一些国家或地区通过降低税收来吸引外资,从而降低了全面税负率;而另一些国家或地区则通过提高税收来保障公共利益,从而提高了全面税负率。
一般纳税人的增值税税负率的计算方法

【tips】本税法知识是由梁志飞老师精心收编整理!
一般纳税人的增值税税负率的计算方法
税负率是反映增值税一般纳税人增值税负担水平的一个重要指标,也是税务机关在日常管理和纳税评估时的一个主要评价指标。
按照国家税务总局中的计算方法,税负率计算公式为税负率=应纳税额÷应税销售额。
在实务操作中,有免抵退出口货物销售的企业,计算公式则为税负率=(应纳税额+免抵税额)÷(内销收入+外销收入),该计算方法计算简单,取数容易,直观反映增值税一般纳税人当期的实际税收负担情况(以下称该方法计算出来的税负率为实际税负率)。
但在实践中我们发现,即使在产品的销售价格和材料成本都相同、发票开具和取票情况都正常的情况下,实际税负率也是同一企业的不同期间时高时低,生产同一产品的不同企业之间有高有低,相互之间不可比,降低了实际税负率指标的评估价值。
造成实际税负率波动大,可比性差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二个因素:
1、增值税实行购进扣税法,不论当期材料是否实际耗用,只要购进入库并认证通过便可抵扣,不体现会计核算中销售与成本的配比性原则,存货的变动影响当期实际税负率。
2、免抵退办法出口货物的企业单证收齐才计算免抵退,免抵税额的产生类似于政府会计中的收付实现制,实现销售与收齐单证有一定的时间差,单证收齐的进度快慢也影响当期实际税负率。
为体现增值税税负率这个指标的合理性和科学性,克服实际税负率波动大、可比性差的缺点,就必须消除以上两个因素对实际税负率的影响。
我们根据增值税销项税额减进项税额的计税原理和。
税负率的计算方法

税负率=应交增值税/销售收入
即,税负率=本年累计应纳税额/本年累计应税销售额(不含企业管理规范,市场竞争力强。
税负即税收负担。实际交纳的税款占销售收入净额的百分比。
税负可以单指增值税税负、所得税税负、营业税税负等。也可以把所有本年度上交的所有税款加总计算一个总体税负。
税负率是指增值税纳税义务人当期应纳增值税占当期应税销售收入的比例。
对小规模纳税人来说,税负率就是征收率:3%,而对一般纳税人来说,由于可以抵扣进项税额,税负率就不是17%或13%,而是远远低于该比例,具体计算:
税负率=当期应纳增值税/当期应税销售收入
当期应纳增值税=当期销项税额—实际抵扣进项税额
实际抵扣进项税额=期初留抵进项税额+本期进项税额—进项转出—出口退税—期末留抵进项税额
税负就是税收负担率,是纳税人对应期间的应纳增值税与销售收入的比例,但如果是出口企业或免税企业,主要把出口收入和免税收入按应税税率算出销项税加入计算就纳增值税,如果有进料加工的话,还要考虑这部份的税金,具体公式如下:增值税税负率=[销项税-免\退税收入—适用税率—(进项税—进项税转出—期初留抵期末留抵以及海关核销免税进口料件组成的计税价格×17%)]/(计征增值税的销售额-免抵退销售额),以上公式是通用的,如果是业务简单的公司,上式中没有涉及的就是0税负了。
另外对于免税及出口企业来说,运费税,城建税依然要扣,抵税比例为6%,应计入公式中。
税负率与税率的区别
税负率指纳税人实际交纳税额与其实际收益的比例;而税率则指对课税对象的征收比例或征收额度。二者之间既有密切联系,又有差别。税率是形成税收负担率的基础,税收负担率则是税率的反映。但税收负担率往往并不直接等于税率。只有当课税对象与纳税人的实际收益额相等(即与税收负坦率的分母项相等)时,税收负担率才等于税率。[2]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税负及税负的计算
一. 税负
税负,顾名思义就是税收负担,是指纳税人向国家交纳税款所承受的经济负担程度或负担水平。
既然是一种“程度或水平”的表示,实际中我们就习惯性地以百分率来表达。
纳税人依法向国家交纳的税款是多种多样的。
依据税目有:增值税、消费税、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营业税、资源税、房产税、城镇土地使用税、城市维护建设税、土地增值税、城市房地产税、车辆购置税、车船使用税、车船使用牌照税、屠宰税、筵席税、印花税、耕地占用税、契税、固定资产投资方向调节税、烟草税等等,国家的这些种类繁多的税收收入的总和与整个国家的经济总量(用GDP来代表)的比值,就构成了我们全国的税负水平。
这是宏观上的税负。
微观上的税负,就是单个纳税人的实际税负负担,包括个人与单个企业,这儿税负承担的主体是实际负税人,不是名义纳税人,负税人即最终负担税收的单位和个人,负税人与纳税人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因为在微观上,税负的实现是流动的,其中有各种各样的税负转嫁。
所以,税负的最后归宿就是微观税负的实际负税人。
一个国家的宏观税负水平的高低,同国家的财政政策、产业结构的合理性、本国企业的生产较率、进出口水平及国内商品价格等等经济因素相联系。
宏观税负水平必须与我国的生产力水平和现阶段的税收征收管理水平相适应。
税负,是一种负担,但纳税是一种义务。
只要是真正做到“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税负是高是低就不是关键。
略......税收收入是真金白银啊.......那纳税钱难道都长翅膀了?!!
题外少说,言归正传。
我们经常在说的“税负”,其实是狭义意义上的概念。
我们经常在说的“税负”只是仅仅单指增值税的税负水平。
但这个“税负”是我们所有财会人员,特别是税务人员,都很关心和重视的。
增值税的税负就是企业产品增值部分所承担的税金负担,国家对不同行业规定不同的税率,大多数行业的增值税税率都是17%,同国民生活密切联系的行业,如食品类,水、气,煤制品、报刊图书等等是13%,我们知道的小规模纳税人是6%,技术创新高科技企业是4%等等。
由于税收实现的流动性、税负转嫁等原因,各行业、各企业实际负担的增值税税负又是互不相同的。
也是不等同于所定的增值税税率。
增值税的税负水平是跟企业的生产成本紧密相关,企业库存量变化也是“税负”变化的一个变量。
下面讨论时,为了简化明了,都将在企业库存量变化不大,权当为零的大前提下进行。
二. 增值税税负的计算(仅指生产性企业)
根据定义得基本公式1:
1.税负=(应纳税额÷计税销售总收入)×100%
其中:
应纳税额=销项税额-进项税额
销项税额=计税销售总收入×增值税税率
计税销售总收入=内销收入+外销收入
所以得新公式2:
2.税负={(内销收入+外销收入)×增值税税率-进项税额}÷(内销收入+外销收入)×100%
这个公式是最明了直观的公式,不管有没有外销,都适用。
但这个公式忽略了那些刚刚开始出口业务而还不能退税,且又有留抵税额余额的企业。
有朋友也许对于自己的“免抵退税额”与这儿的“应纳税额”的关系还是迷惑不解。
那你得理解,这里的应纳税额是你依法按适用税率计算的纳税数据,至于你有外销退税是另外一件事,理论上你的“免抵退税额”是已经交了税(前几年是先征后退就容量理解了),然后,国家再给你退回来的。
因此,可以这样理解基本公式1。
中的应纳税额:
应纳税额=增值税纳税申报表的应纳税额(即你现金实际交纳数)+外销收入的“免抵退税额”
得新公式3:
3.税负={[增值税纳税申报表的应纳税额(即你现金实际交纳数)+外销收入的“免抵退税额”]÷计税销售总收入}×100%
好,现在请你拿出一份增值税纳税申报表,看看报表上面的“应纳税额”是如何计算的:
税款计算销项税额11
进项税额12
上期留抵税额13
进项税额转出14
免抵退货物应退税额15
按适用税率计算的纳税检查应补缴税额16
应抵扣税额合计17=12+13-14-15+16
实际抵扣税额18(如17<11,则为17,否则为11)
按适用税率计算的应纳税额19=11-18
期末留抵税额20=17-18
简易征收办法计算的应纳税额21
简易征收办法计算的纳税检查应补缴税额22
应纳税额减征额23
应纳税额合计24=19+21-23
这儿忽略21、23则:
24=19
19=11-18 (这儿11=内销收入×增值税税率,18=实际抵扣税额)
18--------如17<11,则为17。
否则为11
18=17
17=12+13-14-15+16 (16可忽略,12、13、14均是明确的,只有15还须求得)
15“免抵退货物应退税额”理论上就是全部出口免抵的有余部分,反映在账面上就是你的期末留抵税额净值。
所以:
15=本期留抵税额
因此可得:
24“应纳税额合计”=19=11-18=11-(12+13-14-15)=11-12-13+14+15
=内销收入×增值税税率-进项税额-上期留抵税额+进项税额转出+本期留抵税额
把24等等代入公式3得新公式4:
4.税负={【内销收入×增值税税率-进项税额-上期留抵税额+进项税额转出+本期留抵税额+外销收入×退税率】÷【内销收入+外销收入】}×100%。
上述公式中:
进项税额转出=外销收入×征退税率之差
进项税额转出+外销收入×退税率=外销收入×增值税税率
简化后得新公式5:
5.税负={【(内销收入+外销收入)×增值税税率-进项税额-上期留抵税额+本期留抵税额】÷【内销收入+外销收入】}×100%。
这个公式比较全面,但要理解是有点困难的,为了更能说明公式含义,我们把公式进行拆分说明:
(内销收入+外销收入)×增值税税率-进项税额=基本公式1。
中的应纳税额
本期留抵税额-上期留抵税额=在本会计期间的留抵税额净值
关键就是弄明白这个净值反映了什么,我们知道留抵税额是各种税收优惠政策下(包括免抵退政策)的免、抵有余部分,免、抵有余反映在财务上就是你的应纳税额合计数为负值(即你现金实际交纳数为负值),这时,你就把这个负值记入了留抵税额而应纳税额合计数归零。
而负值是反映已经多交了的增值税额。
在前面已经说过“免抵退税额”在理论上是你已经交纳的税负中的一部分,而“留抵税额”是你已经多交的那部分,是国家要退给你但尚未退的数据。
两者是不同的概念。
简单地说,这个净值就是你的多交数。
所以,公式5用语言表示就是:
税负={(应纳税额+多交的增值税)÷计税销售总收入}×100%
这个公式才是企业真实的增值税税负反映。
三.税负理论的现实意义
对于宏观税负,我不想说什么,我只对大家关心的增值税税负说几点。
增值税税负也是一种税收负担的表示,但本质上是一种行业平均成本的体现,对税负发生本质作用的也是一个企业的生产成本。
企业的生产成本有两大块,一块是相对稳定的物质不变成本C,一块是可变成本V。
从这里可以看出C变动引起的税负变化是全行业的,比如现阶段有色金属材料的涨价就会引起比如那些以铜为原材料的行业的成本上升,从而抵扣增加,引发整体税负下降。
而V是人的劳动,是价值创造的真正源泉,也是产品增值的主要动力,同行业不同企业的差异性主要体现在V的成本上。
增值税税负也主要体现在对V产生的增值部分的税负。
因此,如果一个企业发生了不正常的抵扣行为就为在增值税税负上反映出来。
在文章第二部分开始时的大前提中,企业存货的变化也是一个引起税负变动的大变量,但它对税负起的不是本质上的作用。
比如你现在在做6月份的账,但如果6月发生了一笔2月份已经销售的贷物的退贷,这时你的进项抵扣还是正常的抵扣,但你的当月销售额且因此进行了红字冲减,这时的税负就发生了大大的变化。
一般而言,产业结构决定经济增长方式和增长速度,同行业企业的材料耗用、生产工艺、平均利润相近,因而增值税税负趋近。
因此,税务机关对同行业企业在税负上进行监控和评估,是有其合理性的。
这也是税收管理的最基本、最重要的工作。
行业税负预警是税收预警管理的主要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