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资本的生产过程
第三章资本的生产过程

第三章资本的生产历程讲授目的与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全面认识和理解资本主义聚敛的实质与剩余代价产生的源泉,阐发剩余代价理论;正确认识资本主义制度下人为的实质。
讲授要点钱币转化为资本;剩余代价的生产历程;劳动力商品;资本主义制度下的人为。
讲授时数6课时资本与剩余代价是资本主义生产方法的两个最根本最主要的领域。
“只是由于劳动接纳雇佣劳动的形式,生产资料接纳资本的形式这样的前提,——也就是说,只是由于这两个根本生产要素接纳这种奇特的社会形式,——代价(产物)的一部门才体现为剩余代价,”社会经济才有了资本主义的性质。
资本主义就是以生产资料的私人所有制和雇佣劳动为底子的社会经济制度。
钱币岂论从理论上照旧实际上都是资本的起点。
第一节钱币转化为资本一、作为钱币的钱币与作为资本的钱币1.钱币是资本的最初体现形式。
2.作为钱币的钱币与作为资本的钱币有着本质的区别1)二者都是买和卖两个阶段的统一,每一阶段都有商品和钱币互换。
2)二者在形式和内容上都有本质的区别:马克思把这个凌驾原代价的余额叫剩余代价。
当钱币能够带来剩余代价时,钱币就酿成了资本。
资本就是能够带来剩余代价的代价。
二、资本总公式及其矛盾1.资本的总公式G——W——G′综合反应了所有资本包罗商业资本、财产资本和生息资本的最一般运动形式,所以把这个公式称之为资本的总公式。
2.资本总公式的矛盾1)资本的总公式表明,资本在运动中、在流通中要实现代价的增值,这是资本的本质所在。
然而,这同商品、代价、钱币的性质,同商品经济的代价纪律是矛盾的。
这就是资本总公式的矛盾。
具体体现在2) 剩余代价不能在流通中产生。
3)商品生产者在流通领域之外,差别其他商品所有者打仗,也不会使代价增值。
3.劳动力成为商品是解决资本总公式矛盾的底子条件劳动力成为商品上问题的要害,是解决资本总公式的矛盾的底子条件。
只用马克思揭露了这个秘密。
三、劳动力成为商品,劳动成为雇佣劳动1.劳动力成为商品的两个根本条件第一,劳动者有完全的人身自由,是自己劳动能力的所有者,有权自由的出卖自己的劳动力;并且,劳动力只是根据一定时间出卖,而不是终身出卖成为奴隶。
第三章 资本的生产过程

资本的生产过程
第三章
资本的生产过程
第一节 货币转化为资本 一、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产生 二、资本总公式及其矛盾 三、劳动力商品 第二节 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 一、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特征 二、资本的本质 三、剩余价值生产的两种方法 第三节 资本主义制度下的工资 第四节 资本主义再生产和资本有机构成 一、资本主义简单再生产 二、资本主义扩大再生产和资本积累 三、资本有机构成提高的趋势及相对过剩人口
第一节 货币转化为资本
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产生
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是在封建社会末期小商品生产者分化的基 础上产生的。 础上产生的。 在工业中,13世纪以后 拥有进步技术条件的手工业者( 世纪以后, 在工业中,13世纪以后,拥有进步技术条件的手工业者(行 首先冲破封建行会的限制,发展出新兴的雇佣劳动关系。 东)首先冲破封建行会的限制,发展出新兴的雇佣劳动关系。 在商业中,手工业的发展,推动了商人资本的发展, 在商业中,手工业的发展,推动了商人资本的发展,商人包 买主中出现了工业资本家。 买主中出现了工业资本家。 在农业中,货币地租代替实物地租, 在农业中,货币地租代替实物地租,地主和农民建的人身依 附关系逐渐变为契约关系,大部分农民成为农业雇用工人。 附关系逐渐变为契约关系,大部分农民成为农业雇用工人。
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
资本主义的劳动过程
劳动过程,是指劳动者与生产资料相结合,生产出预定的使用价值的过程。 劳动过程,是指劳动者与生产资料相结合,生产出预定的使用价值的过程。 劳动过程反映人与自然的关系,无论任何社会, 劳动过程反映人与自然的关系,无论任何社会,都要使劳动者和生产资料 结合起来,这是劳动过程的一般性质。 结合起来,这是劳动过程的一般性质。 劳动过程又总是要和一定的社会经济形态相联系,不同的生产关系下, 劳动过程又总是要和一定的社会经济形态相联系,不同的生产关系下,劳 动过程具有不同的性质。在资本主义制度下,生产资料归资本家所有, 动过程具有不同的性质。在资本主义制度下,生产资料归资本家所有,劳 动者是通过劳动力的买卖才与资本家的生产资料间接地结合在一起。 动者是通过劳动力的买卖才与资本家的生产资料间接地结合在一起。 资本主义劳动过程有两个特点:第一,劳动者的劳动属于资本家;第二, 资本主义劳动过程有两个特点:第一,劳动者的劳动属于资本家;第二, 劳动产品归资本家所有。 劳动产品归资本家所有。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

值。 产业资本的增殖过程使我们清晰地看
到了资本家是怎样获取剩余价值的。
第三节 剩余价值最大化
资本主义生产的最主要目的就是使得剩余价值最
大化
如何最大化呢?他们想出了2个妙法:从劳动者身上
想办法—榨取绝对剩余价值和相对剩余价值。
一、绝对剩余价值—在必要劳动时间不变的
A
G—---W ----P—W’---G’
Pm
三个阶段的总结
通过上述三个阶段的分析,我们 发现价值增殖的根本原因是由劳动力 引起的,是劳动力创造出了高于其自 身的价值(生活资料+抚养子女+教育) 的部分,即剩余劳动创造的剩余价值。 实现了资本家资本的增殖
劳动力为什么能够创造出高 于自身价值的价值呢?
第一阶段:购买阶段
在这个阶段,资本首先以货 币形式出现,但经过运动后变为 实物和劳动力,它已经具备了资 本的基本条件。
第二阶段:生产阶段
即资本家将劳动力和生产资料结合 起来
A
W
-----P----W’
Pm
P是生产过程;W’是新商品,(含剩余价值)
第二阶段:生产阶段
三个阶段的总结
同时,从产业资本运动的过程中我们 又可以看到,是劳动力使得资本增殖了。 因此马克思又非常形象地将将资本区分为 可变资本和不变资本。
可变资本—是指用于购买劳动力的那部分 资本。
不变资本—是指用于购买生产资料的那部 分资本。
三个阶段的总结
在有了这两个概念后,我们可以将生 产过程产出的商品价值表示为:
一般特指工业。如产业工人、产业革命等。
他一般是和商业相对应的,商业—指商品
流通行业
第三章资本和剩余价值

政治经济学
资本总公式及其矛盾
G—W—G′实质上是一个矛盾的公式:一方 面,货币资本在流通中发生了价值增殖,产生 了多于预付资本价值的价值,即剩余价值;另 一方面,按照价值规律的要求,作为资本的货 币在买卖过程中奉行等价交换原则,不能发生 价值的增值。
对G—W—G′矛盾的有效解释与说明,能够 回答剩余价值的来源,从而能够回答货币如何 转化为资本,价值增值“必须在流通中,又必 须不在流通中”产生,“这就是问题的条件” (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188—189页)。
劳动日取决于两个因素:一是生理界限,二是社会的 和道德的界限。
政治经济学
“我们要把世界变个样,我们厌倦了白白的辛劳,光得到仅能糊 口的工饷,从没有时间让我们去思考。
我们要闻闻花香,我们要晒晒太阳,我们相信:上帝只允许八 小时工作日。”
19世纪80年代,为了刺激 经济的高速发展,榨取更多 的剩余价值,资本家不断采 取增加劳动时间和劳动强度 的办法来残酷地剥削工人。 1883年,美国工人平均日工 作超过10小时,每天工作12 至15个小时的现象非常普遍。 在很多工厂,白班倒夜班时, 工人会连轴干24小时。
政治经济学
一、劳动过程与价值增殖过程
资本主义劳动过程的特点 物质资料的生产过程首先是劳动的过程。无论任何社 会,都要使劳动者与生产资料以某种方式结合起来,生 产有用的产品。这是劳动过程的一般。 但由于生产资料所有制不同,不同社会的劳动过程又 具有特殊性。在资本主义社会,生产资料归资本家所有, 决定了劳动者作为雇佣劳动者对资本的从属地位,在 资本家监督下为资本家劳动;也决定了劳动者在劳动 中创造的产品归于资本家,而不是归于劳动者。 资本主义的生产过程,是资本主义的劳动过程与价 值增殖过程的统一 资本主义劳动过程是生产使用价值的过程,价值增殖 过程是生产价值和剩余价值的过程。前者是后者的物质 基础 ,后者则是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本质所在。 根据马克思的劳动二重性学说,对资本价值增殖过程 的考察可以分成两个层次: 首先,是“到达一点”的价值形成过程,即预付资本 价 值的补偿过程。
第3章 资本的价值增殖过程

3、劳动力成为商品的基本条件 、
劳动力即人的劳动能力,是指“活的人体中存在的, 劳动力即人的劳动能力,是指“活的人体中存在的, 每当生产某种使用价值时所运用的体力与智力的总和” 每当生产某种使用价值时所运用的体力与智力的总和”。 基本条件:一个是劳动力的所有者必须具有人身自由, 基本条件:一个是劳动力的所有者必须具有人身自由, 才能把他的劳动力当作商品出卖; 才能把他的劳动力当作商品出卖;另一个是劳动力的所有 者必须丧失生产资料,只能靠出卖劳动力为生。 者必须丧失生产资料,只能靠出卖劳动力为生。这两个基 本条件是在历史长期发展中形成的。 本条件是在历史长期发展中形成的。
二、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 资本在生产过程中以两种形式存在, 资本在生产过程中以两种形式存在 , 一部分以生产资料 的形式存在,一部分以劳动力的形式存在。 的形式存在 , 一部分以劳动力的形式存在 。 马克思根据这 两部分资本在剩余价值生产中所起的作用不同, 两部分资本在剩余价值生产中所起的作用不同 , 把资本区 分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 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 分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 以生产资料形式存在的那部分资本, 以生产资料形式存在的那部分资本 , 在资本主义生产过程 中借助于雇佣工人的具体劳动, 中借助于雇佣工人的具体劳动 , 把原有的价值转移到产品 中去, 不改变自己的价值量,即不增殖价值, 所以叫不变 中去 , 不改变自己的价值量 , 即不增殖价值 , 所以 叫不变 资本( ) 它不是剩余价值的来源, 资本(C)。它不是剩余价值的来源,而只是工人劳动的吸 收器,是剩余价值生产必备的物质条件。 收器,是剩余价值生产必备的物质条件。 以劳动力形式存在的那部分资本, 以劳动力形式存在的那部分资本 , 在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 能够创造出比劳动力自身价值更大的新价值, 能够创造出比劳动力自身价值更大的新价值 , 使原有的价 值量发生变化,即发生价值增殖,所以叫可变资本(V)。 值量发生变化,即发生价值增殖,所以叫可变资本( ) 叫可变资本
资本主义的生产过程

资本主义的生产过程资本家在购买了劳动力之后,就离开流通领域,进入生产过程。
在生产过程中,资本家消费所购买的劳动力,让它和生产资料结合起来,生产具有一定使用价值的商品,并使预付的资本发生价值增殖。
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
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劳动过程是价值增殖过程的手段。
如何理解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1)劳动过程劳动过程是人们通过有目的的活动,运用劳动资料对劳动对象进行加工,创造具有特定使用价值的产品的过程。
这个过程是一切社会所共有的。
但是,资本主义的劳动过程具有以下两个重要特点:一是工人在资本家的监督下劳动。
工人出卖劳动力给资本家,劳动力在一定时间内的使用权就属于资本家。
资本家为使工人的劳动合乎自己的目的,就要对工人的劳动进行监督,迫使工人紧张地劳动,并节省生产资料的耗费。
二是劳动产品归资本家所有。
资本主义劳动过程是资本家的各种生产要素相结合的过程.因而劳动成果也就归资本家所有。
(2)价值增殖过程在资本主义的生产过程中,工人所消耗掉的生产资料的价值,转移到新生产出的产品中,成为产品价值的一部分;同时,工人所支出的活劳动创造出新价值,这个新价值也构成产品价值的一部分。
工人的活劳动所创造的新价值如果等于劳动力的价值,那么资本家就不可能获得剩余价值.达不到实现价值增殖的目的,这样的生产过程对资本家毫无意义。
实际上,生产过程不会到此结束。
那么,资本家是怎样实现价值增殖过程,从而剩余价值是怎样生产出来的呢?实际上,在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资本家购买工人一天的劳动力,支付的是一天劳动力的价值,于是作为买者的资本家就取得劳动力一天的使用权。
假定一天劳动力的价值工人只需要4小时就能生产出来,但这并不能限制资本家把工人的劳动时间延长到4小时以上,假定让工人再继续劳动4小时,这继续劳动的4小时就是工人为资本家所提供的无偿劳动,它为资本家创造出剩余价值。
由此可见,剩余价值的产生是由于资本家把雇佣工人的劳动时间延长到补偿劳动力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以上,从而劳动力所创造的全部价值,超过了劳动力的价值,价值增殖过程就实现了,这就是资本价值增殖的秘密。
马克思政治经济学复习-第三章资本积累与再生产

第三章资本积累与再生产第一节资本主义再生产和资本主义积累一.资本主义再生产1.社会再生产:物质资料再生产和生产关系的统一。
2.简单再生产:生产在原有的规模上重复进行.实现条件:资本家把剩余价值全部用于个人消费.3.扩大再生产:生产在扩大的规模上重复进行。
VS.简单再生产:简单再生产是扩大再生产的因素和基础.4.从再生产中看到的资本主义生产的特点:(1)不是资本家养活工人,而是工人养活资本家。
(2)资本家的全部资本都是工人劳动创造的。
(3)工人阶级即使在劳动之外也是从属资本的.二.资本主义扩大再生产和资本积累1.资本积累:资本家把无偿占有的一部分剩余价值作为资本使用,或者说剩余价值资本化.剩余价值是资本积累的唯一来源。
2.商品所有权规律:是以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为基础的占有规律.3.商品生产所有权规律是以生产资料所有权和劳动的结合为基础的4.资本主义占有规律:占有生产资料的资本家无偿占有工人生产的产品,而劳动者反而不能占有自己的劳动产品。
所有权对资本家来说表现为无偿占有别人劳动产品的权力,而对工人来说则表现为不能占有自己的劳动产品。
5.影响资本积累的因素:(1)在剩余价值量一定的情况下,积累量由剩余价值分为积累和消费的比率来决定的.(2)在剩余价值分为消费和的积累比率一定的情况下,积累量由剩余价值量决定。
①剩余价值率的高低②劳动生产率的高低③所用资本和所费资本的差额的大小④预付资本的多少第二节资本主义积累的一般规律一.资本的有机构成、资本积聚和资本集中1.资本的价值构成:不变资本/可变资本2.资本的技术构成:由生产的技术水平所决定的生产资料和劳动力之间的量的比例关系3.资本的有机构成:由资本的技术构成决定并反映技术构成变化的资本价值构成,用C:V.它的提高以个别资本增大为前提。
4.资本积聚:单个资本直接通过积累而在价值形式和生产要素形式上都扩大起来。
资本积累是资本积聚的基础,资本积聚是资本积累的直接结果。
第三章 资本的生产过程、流通过程和分配与消费

不 变 资 本 可 变 资 本
是以生产资料形式存在的那 部分资本。即资本家为生产 购置的原材料及机器、设备、 厂房等。用“c”表示
是资本家用于购买劳动力的 那部分资本。它以工资形式 被支付给工人,用于工人的 个人消费。用“v”表示
预付资本价值 新产品价值
c+v
c+v+m
• 二、剩余价值——量上的分析 • 1、剩余价值率 • m′=m/v
• 3)超额剩余价值 • ——超额剩余价值是由于商品个别价 值低于社会价值而多得的那部分剩余价值
• 计算题: • 某资本家纺纱厂原来属于中等生产条件,按社会 劳动生产率,月产棉纱1万斤。投资在机器设备等 劳动资料上面价值6万元,平均使用年限五年,价 值逐渐转移到商品中去;每月消耗原材料等劳动 对象价值1万6千元;雇佣工人50人,每人平均月 工资80元;剩余价值率为100%。 • 而本月由于改进技术,企业个别劳动生产率比社 会劳动生产率提高了半倍,除原材料等劳动对象 价值消耗按比例增加外,其它资本价值消耗没有 增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社会价值 个别价值 超额剩余价值
如某生产酒的企业,按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计算,1个工人1小时生产1箱酒,1箱酒耗费 的原料及机器损耗为20元,工人1小时新创造 的价值为10元,剩余价值率为100%,则每箱 酒的社会价值为 20+10=30元。资本家可以从每箱酒中获得的 剩余价值是5元。如果1个工人1天劳动10小 时,则资本家一天就可从1个工人身上获得50 元的剩余价值。
剩余价值:剩余价值是雇佣工人在生 产过程中所创造的价值中超过劳动力价 值的部分。 剩余价值是由雇佣工人的剩余劳动所 创造,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那部分价 值。 剩余价值体现着资本所有者阶级及其 代表者对工人剩余劳动的占有关系。
三、资本的本质、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
资本的本质: 现实经济中,资本采取了各种物质形态,如货 币、商品、生产手段(厂房、机器设备)、原材 料、能源、辅助材料等。但是这些客观实体本身 并不是资本。只有当它们用来当作生产与获取剩 余价值的手段时,它们才是资本。 因此,资本不是物,而是体现在物上的资本主 义生产关系,是资本的所有者凭借对生产条件的 占有,以价值的形式无偿占有工人剩余劳动的关 系。
现在该资本家为了获得更多的剩余价值,决定改 进技术,提高个别劳动生产率,在社会劳动生产率 不变的前提下,该企业工人一小时可以生产2箱酒, 每箱酒转移的价值仍是20元,但是商品在的市场价 值仍为30元,工人1小时生产的2箱酒在市场上能卖 30*2=60元,除了转移的价值20*2=40元,则6040=20元为工人新创造的价值,如果资本家付给工人 的每小时的价值仍为5元,资本家可以在工人1小时 劳动中无偿得到15元价值。比其他没有提高技术的 资本家多得了10元,1天仍按劳动10小时计算,就可 从1个工人身上多得100元。
第三章 资本的生产过程
第一节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基 本特征和前提条件
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基本特征
(一)商品生产占统治地位,商品的范围扩大 了,劳动力成为商品 (二)生产的直接目的是榨取剩余价值
二、资本主义生产的前提条件 (一)货币转化为资本 1、简单商品流通与货币流通的区别 (作为货币的货币与作为资本的货币的 区别)
1)
W1—G—W2 作为货币的货币
2)
G—W—G′ 作为资本的货币
3)两种流通形式的不同之处 A、买卖的次序不同 B、流通的起点与终点不同 C、媒介物不同
D、流通的目的不同 G′=G+△G E、运动的限度不同 G—W—G’—W— G’’—W—G’’’ …… 4)货币转化为资本 5)资本的含义及本质 A、资本首先必须表现为一定量的价值 B、资本必须在不断的运动中带来剩余价值
二、资本积累是扩大再生产的源泉 (一) 资本积累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客 观要求
资本积累是由剩余价值规律决定的 资本积累是资本主义竞争规律的必然要求
(二) 资本积累受到诸多客观因素的影响
在剩余价值量已定的条件下,积累的规模取决于对剩 余价值分割为积累基金和资本家个人消费基金的比例
在积累率已定的条件下,资本积累的规模,取决于 剩余价值总量
六、剩余价值规律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 的基本经济规律
1、剩余价值规律的内容 资本主义生产的根本目的与决定性动机, 就是无限追求剩余价值。 第一、它反映了资本主义生产目的; 第二、它体现在资本主义经济的一切主要 方面和主要过程; 第三、它决定着资本主义生产的历史趋势
第三节 资本主义工资
一、工资的现象和本质 1、工资的现象:在资本主义经济中, 工资表现为“劳动的报酬”。因而,在西方 经济学中也把工资作为“劳动的价格”。 2、工资的本质:工资的本质是劳动力 的价值或价格。 工资是劳动力价值或价格的转化形式。
2)劳动力商品的使用价值 A、劳动力商品使用价值的特殊性 B、资本总公式的矛盾被解决
第二节 资本主义生产的实质是剩余 价值的生产
一、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二重性 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劳动过程和价值增值过程 的统一 资本主义劳动过程具有自己独特的社会性质— —雇佣劳动。 有两个显著特点: 第一、劳动者在资本家的监督和支配下按照资 本家的意志进行劳动; 第二、劳动产品归资本家所有。
2、资本的价值增殖过程 资本要增殖,生产仅仅作为价值形成 过程是不够的,价值形成过程必须持续 到一定的长度,使劳动者抽象劳动创造 的价值超过他自身劳动力的价值。 所谓价值增殖过程,不外是超过了补 偿劳动力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而延长 了的价值形成过程。
举例:假定:纺纱工人每天工作12小时,纺10 公斤纱。棉花价格:2元/公斤 消耗棉花10公 斤,总价值为20元;机器消耗价值 4元 ——————————————————— 棉纱中的生产资料总价值 =24元 假定:12小时新创造价值 = 6元 棉纱的总价值 =30元 假定:纺纱工人劳动力日价值为3元, 生产中投入的资本价值 =27元 剩余价值 = 3元
1、用于购置生产资料的资本 ——不变资本 (c) 从物质上看,这部分资本随着具体 劳动过程变为商品的一部分,因而它们 的价值也转移到商品中,或者说再现于 商品中。这部分资本转移的价值以它们 原有的价值量为限,不会发生数量上的 变化,所以,称为不变资本。
2、用于购置劳动力的资本—可变资本 (v) 在生产中,可变资本是以劳动力的 形式存在的,劳动力的使用就是劳动, 劳动创造价值,而且可以创造比劳动力 自身价值更大的价值。可变资本在生产 中不仅再生产出自身价值,而且生产出 一个额外的价值——剩余价值(m)。因而 可变资本发挥作用是资本价值增殖的原 因,可变资本是剩余价值的源泉。
3、为什么工资不是“劳动的价格” (1)劳动是价值形成的源泉和内在尺 度,但本身没有价值; (2)“劳动是商品”这一命题带来的逻 辑矛盾。
4、劳动力价值表现为工资掩盖了剩余价 值的真实来源 原始社会解体后的各个社会形态 里,劳动者的劳动都分为有酬劳动和无 酬劳动两部分。但是,资本主义社会工 人收入表现为工资,把全部劳动都表现 为有酬劳动,从而掩盖了剩余价值的来 源。
商品价值
C 新价值
举例说明:
假定:纺纱工人六个小时可纺纱5公斤。 棉花价格:2元/公斤 总价值为10元 机器消耗价值 2元 总价值为 2元 —————————————————— 棉纱中的生产资料总价值=12元 假定:六小时新创造价值=3元 生产结果:棉纱的总价值=15元
这一结果是否符合资本主义生产的目的取 决于劳动力的日价值。 如果劳动力的日价值大于或等于3元,即劳 动力创造的新价值小于或等于劳动力的日价 值,资本家虽然也可以拿到商品的价值,但这 并不符合他们的目的。 原因在于,这样的生产虽然形成价值,但没 有生产出剩余价值,因而只是一般价值形成过 方法
1、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 1)绝对剩余价值(生产)的含义 2)工作日的界限及决定因素 2、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 1)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的定义 2)缩短必要劳动时间的方法
价值公式
可变资本
C+V+M
不变资本 物化劳动 转移价值 剩余价值
工人 新创 造的 价值
3)超额剩余价值
2、资本总公式的矛盾 1)资本总公式 G—W—G′ 2)资本总公式的矛盾 3)资本总公式矛盾的解决 ——说明价值增殖如何发生?
(二)劳动力成为商品 1、劳动力成为商品的两个基本条件 2、劳动力商品的二因素 1)劳动力商品的价值 A、由生产、发展、维持和延续劳 动力所必须的生活资料的价值决定的 B、要考虑历史与道德的因素
二、剩余价值的来源和本质 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本质: 资本主义生产中劳动产品是作为商 品生产出来的,因此,生产是为了获得 价值。但是,仅获得商品的价值是不够 的,还必须获得比生产中投入的价值更 多的价值,即获得剩余价值。 资本主义生产的决定性目的是生产剩 余价值。
1、商品的价值形成过程 商品生产也是由生产资料与劳动力相结合进 行的生产过程。 商品的价值由两部分组成: 生产中耗费的生产资料价值(C); 劳动者在劳动过程中新创造的价值。
3、不变资本与可变资本的划分依据 划分依据:资本的不同部分在价值增 殖中的不同作用。 ★投在生产资料上的称为不变资本C; ★投在劳动力上的资本可以使自已的价 值增殖,被称为可变资本V。
四、剩余价值率与剩余价值量
1、剩余价值率
m′=m/v
剩余劳动(时间)
m′=
必要劳动(时间)
2、剩余价值量 1)含义
第四节 资本主义再生产和资本积累
一、资本主义简单再生产与扩大在生产
资本主义简单再生产,是指资本家把工人创 造的剩余价值全部用于个人消费,再生产只是 在原有规模上重复进行。 资本主义再生产过程,既不断地再生产出资 本家,又不断地再生产出雇佣工人,是物质资 料再生产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再生产的统一
资本主义生产是以扩大再生产为特征的。 资本主义扩大再生产是指资本家把剥削来的 剩余价值的一部分转化为资本,购买追加生 产资料和劳动力,使生产在扩大的规模上重 复进行。 把剩余价值当作资本使用,即剩余价值资 本化,叫做资本积累
(二) 资本有机构成不断提高,产生相对 过剩人口 (三) 资本主义积累的一般规律,无产阶 级贫困化
思考题
1.为什么说劳动力成为商品是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 2.剩余价值是怎样生产出来的? 3.资本的本质是什么,把资本区分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 有什么意义? 4.对生产剩余价值的两种基本方法你是怎样理解的? 5.为什么自动化机器设备不是剩余价值的源泉? 6.资本主义工资的本质是什么,它又怎样掩盖了资本主义 剥削的实质? 7.资本积累怎样引起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给工人带来什 么结果?
3、工资量及其变动趋势 1)名义工资 2)实际工资 3)二者关系
名义工资与实际工资的关系: 在物价水平不变的情况下,两者变动是 一致的,即实际工资随名义工资提高而 提高。 在物价水平提高时,实际工资上升低于 名义工资上升,当物价上涨速度很快 时,名义工资上升的同时,实际工资有 可能下降。 3)工资的国民差异
三、资本积累的发展趋势 (一) 资本有机构成和资本积聚、资本集 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