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本论》第一卷 资本的生产过程 第一篇商品和货币 第一章商品

合集下载

资本的生产过程培训课件(共 35张PPT)

资本的生产过程培训课件(共 35张PPT)

等价形式
简单价值形式的总体
B 总和的或扩大的价值形式
扩大的相对价值形式 特殊的等价形式
总和的或扩大的价值形式的缺点
C 一般价值形式
价值形式的变化了的性质 相对价值形式和等价形式的发展关系
从一般价值形式到货币形式的过渡
D 货币形式
四、商品拜物教性质及其秘密P88
第三讲 商品和货币
第一篇 商品与货币
第一卷 资本的生产过程
阐述了商品价值、剩余价值的生产、资本 积累等基本理论,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关 系的本质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发展规律。
7篇25章共分三部分
第1篇,商品与货币,揭示商品生产的本质和
一般规律,阐述劳动价值理论,为分析资本主 义生产奠定基础。 2-6篇,资本主义生产的前提条件、过程和本 质揭示M生产规律 第7篇,资本的积累过程,揭示资本积累与资 本主义生产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
本章的研究对象是商品的交换过程,说明 随着交换的发展怎样从商品中必然分化出 货币的历史过程。中心是货币的起源与实 质。 是一、三章的过渡与桥梁 与上一章的区别:
以交换过程的现实矛盾来说明货币的产生 侧重于揭露交换过程的矛盾
一、货币是交换过程矛盾的必然产物103-6 二、货币形成的历史过程及本质106-9 三、各种货币理论的批判109-13
读下面的话,说明你对“生产方式”的理 解
读下面的话,说明你对“生产方式”的理解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是一种特殊的、具有独特历史规 定性的生产方式;它和任何其他一定的生产方式一 样,把社会生产力及其发展形式的一定阶段作为自 己的历史条件,而这个条件又是一个先行过程的历 史结果和产物,并且是新的生产方式由以产生的现 成基础;同这种独特的、历史规定的生产方式相适 应的生产关系,——即人们在他们的社会生活过程 中、在他们的社会生活的生产中所处的各种关系, ——具有独特的、历史的和暂时的性质;最后,分 配关系本质上和生产关系是同一的,是生产关系的 反面,所以二者都具有同样的历史的暂时的性质。

《资本论》的结构

《资本论》的结构

《资本论》的结构《资本论》的结构概述I第一卷的结构1.商品、货币的形式规定(第一篇<商品和货币>)(1)商品的价值和使用价值(2)商品的价值形式(3)商品的拜物教性质及其隐秘(4)货币2.货币的资本化(第二篇<货币转化为资本>)3.资本的生产过程(第三篇至第五篇)(1)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第三篇<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2)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第四篇<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A 协作B分工C机器(3)资本家和工人的差不多关系(第五篇<绝对剩余价值和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4.劳动力的价值或价格转化为工资(第六篇<工资>)5.资本的积存过程(第七篇<资本的积存过程>)(1)简单再生产(2)扩大再生产(3)资本主义积存的一样规律(4)所谓原始积存II第二卷的结构1.资本的形状变化及其循环(第一篇)2.资本周转(第二篇)3.社会总资本的再生产和流通(第三篇)III第三卷的结构1.利润轮(第一篇至第三篇)2.商业利润、利息、地租(第四篇至第六篇)(1)商业利润(第四篇<商品资本和货币资本转化为商品经营资本和货币经营资本(商人资本)>)(2)利息(第五篇<利润分为利息和企业产业收入(生息资本)>)(3)地租(第六篇<超额利润转化为地租>)3.资本主义社会的阶级关系(第七篇<各种收入及其源泉>结语《资本论》是由第一卷《资本的生产过程》、第二卷《资本的流通过程》、第三卷《资本主义生产的总过程》三卷构成的。

第一卷又分作七篇二十五章;第二卷分作三篇二十一章;第三卷分作七篇五十二章。

《资本论》第一卷题为《资本的生产过程》是和第二卷的《资本的流通过程》、第三卷的《资本主义生产的总过程》相对应的。

从第一篇《商品和货币》到第七篇《资本的积存过程》的整个体系,是在生产过程的基础上阐明资本主义的商品经济,在最后的二十四章《所谓原始积存》中,与资本主义的发生相对应,论述了资本积存的历史趋势,同时也说明了它的崩溃,体系大体上是完整的。

资本论第一卷第一章读后感

资本论第一卷第一章读后感

资本论第一卷第一章读后感《资本论》第一卷第一章读后感。

《资本论》是德国哲学家马克思的代表作之一,也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著作之一。

第一卷第一章《商品与货币》是《资本论》的开篇,它详细地分析了商品的本质和货币的起源,揭示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基本运行规律。

阅读完这一章后,我深深地感受到了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经济的深刻洞察和对人类社会发展的深刻思考。

在这一章中,马克思首先对商品的本质进行了深入的分析。

他指出,商品是一种特殊的经济形式,它既是使用价值,又是价值。

使用价值是商品所具有的满足人们需求的特性,而价值则是商品所具有的能够交换的特性。

马克思通过对商品的分析,揭示了商品经济的本质是商品的交换,商品的价值是由劳动创造的。

这一观点深刻地揭示了资本主义经济的本质,即劳动力成为商品并参与市场交换的过程。

接着,马克思对货币的起源和发展进行了详细的阐述。

他指出,货币是商品交换的媒介和尺度,是商品交换的一种特殊形式。

货币的出现使得商品交换更加便利和灵活,也促进了商品生产的发展。

然而,货币本身也具有价值,并且可以成为资本的形式,从而引发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马克思的这一观点深刻地揭示了货币在资本主义经济中的重要作用,以及货币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通过阅读《资本论》第一卷第一章,我对资本主义经济的运行规律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

马克思通过对商品和货币的分析,揭示了资本主义经济中价值和剩余价值的产生和实现过程,以及资本主义经济的基本矛盾和危机。

他深刻地揭示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内在规律,为我们理解和改造现实世界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指导。

此外,马克思对商品和货币的分析也为我们认识和改造现实世界提供了重要的启示。

通过对商品和货币的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和理解资本主义经济的运行规律,为改造现实世界提供了理论基础。

同时,我们也可以更好地认识和理解商品和货币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为促进经济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经验借鉴。

总之,阅读《资本论》第一卷第一章让我对资本主义经济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也为我认识和改造现实世界提供了重要的启示。

《资本论》导读(第二版) 第一卷 第一篇

《资本论》导读(第二版) 第一卷 第一篇
如果把使用价值抽象掉,他就只剩下一个属性,那就是劳动产品,如果把使用价值撇开,那么作为劳动产品的劳动的具体形式也必然被撇开了。.
因此,一个商品如果把使用价值抽取,那就只剩下凝结在它里面的相同的人类劳动,那就是都是无差别的人类劳动的凝结,是人类劳动和力耗费的单纯凝结。根据上述分析,马克思得出结论说:“这些物,作为它们共有的这个社会实体的结晶,就是价值。”
本片共分3章,第一章商品,第二张交换过程,第三章货币和商品疏通。在第一章里是对单个商品的分析,即“解剖”。不过这里不是用手术刀,而是运用思维抽象力。通过分析发现,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这两个因素的统一体,由于价值是这个矛盾统一体的矛盾的主要方面,所以马克思主要是对价值本身进行考察,揭示了价值实体和价值量以及价值的形式和价值所体现的生产关系的本质特征及其历史性质。
第一卷 资本的生 商品
第二章 交换过程
第三章 货币或商品流通
目录
《资本论》的研究对象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目的是揭示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结构和他的经济运动规律,为了达到这一目的,科学上正确的方法是从抽象上升到具体,有简单上升到复杂,因为具体的事物都是一个复杂的,包含多种规定的统一题,不是凭借表面的观察就能认识的,只有先把复杂的整体分解为组成它的尽可能简单的要素,并对这些要素一一加以研究,找到他的内在联系,发现这些要素的共同基础,然后再从这个共同基础出发,逐步进行综合上升到它的具体总体。
“社会必要的劳动时间是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
Premium Design
Design Inspiration
TEXT HERE
马克思就是这样从交换价值的等式的分析中引出了价值,价值实体由此得到了科学的说明。 价值的实体是价值的质的规定。明确价值的质,价值的量的决定也就明确了。既然价值实体是相同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那么这就确定了价值量不是由个别的特殊的劳动耗费决定。而是只能由平均的或社会必要的劳动时间决定。

《资本论》导读第一篇

《资本论》导读第一篇
• 交换价值是价值的形式。交换价值首先 表现为一种使用价值与另一种使用价值量 的关系或比例。
• 各种使用价值能按一定的比例交换, 说明它们之间有着共同的东西。它们都是 劳动产品,都包含着人类劳动。交换价值 是价值的表现形式。
• 交换价值的内容是价值,即抽象人类劳动的 凝结。交换价值是价值的现象形态,价值才是交

第三,《资本论》第一卷还揭示了资
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本质,阐述了资本主义
产生、发展及其被代替的规律。
• 第一篇 商品与货币
• 本篇分三章,第一章 商品,第二章交 换过程,第三章货币和商品流通。
• 这里的商品是作为资本主义财富元素的 形式,即撇开了资本的特性后的抽象的、 简单的、一般的商品。
• 第一篇分析的是商品和货币。讲的是价 值实体和价值形式的关系。中心是论述劳 动价值论学说。劳动价值论在马克思政治 经济学中占有重要地位。剩余价值理论是 马克思经济理论的基石,而剩余价值理论 又是以劳动价值论为基础的。
量)

这里马克思分析商品的内在矛盾之一——使用价值
和价值的对立统一。

(1) 解剖资本主义社会必须从商品开始。(第47页一
段话)

首先,《资本论》的论述是从商品开始,这种思维逻
辑的进程正是客观历史的反映。

其次,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是通过生产商品而剥削劳动
者的方式。在奴隶社会,奴隶主是通过占有奴隶全部生产
间来计量。价值量不是由个别劳动时间决定,而
是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来决定。
•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定义(52页)。解释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该使用价值的价值量。
这是价值规律的基本规定性。商品生产的价值规
律从商品交换的领域来说,按照凝结在商品中等

资本论第一卷目录

资本论第一卷目录

资本论第一卷目录1. 引言2. 商品和货币在《资本论》的第一卷中,马克思首先探讨了商品和货币的概念。

他认为,商品是一种既有使用价值又有交换价值的物品。

使用价值是指物品满足人们的需求和欲望的能力,而交换价值是商品能够与其他商品进行交换的量度标准。

马克思进一步指出,货币是商品交换的媒介,它使得商品能够更轻松地进行交换。

3. 商品的生产和商品的流通过程接下来,马克思分析了商品的生产过程和商品的流通过程。

他指出,商品的生产过程包括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

劳动过程是指生产者通过劳动将商品生产出来的过程,而价值增殖过程则是指劳动过程中创造的价值超过生产者所消耗的价值的过程。

商品的流通过程则是指商品从生产者到消费者的流通过程,其中包括分配、交换和消费。

4. 资本的价值和剩余价值接下来,马克思探讨了资本的价值和剩余价值的概念。

他认为,资本是一种价值的积累形式,它代表着一定量的劳动价值。

而剩余价值则是工人在劳动过程中创造的超过他们自身维持生活所必需的价值的价值。

马克思进一步指出,资本家通过剥削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来实现对资本的积累。

5. 生产过程和价值形成的矛盾马克思进一步分析了生产过程和价值形成的矛盾。

他指出,在生产过程中,资本家通过控制和组织劳动的方式来实现对剩余价值的掠夺。

然而,这种剥削关系也同时导致了生产过程中的内在矛盾,例如资本家与工人之间的利益冲突和劳动过程中的危机。

6. 资本主义的扩大再生产接下来,马克思探讨了资本主义的扩大再生产过程。

他认为,资本主义的扩大再生产是通过资本家不断积累剩余价值,并将其投资于新的生产过程中来实现的。

然而,这种扩大再生产过程也带来了一系列问题,例如过度生产和经济危机。

7. 资本主义的矛盾和危机最后,马克思讨论了资本主义的矛盾和危机。

他认为,资本主义社会存在着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这是由于资本主义制度的剥削性质所致。

这种矛盾会导致经济危机和社会不平等的增加。

总结《资本论》第一卷目录涵盖了商品和货币、商品的生产和流通过程、资本的价值和剩余价值、生产过程和价值形成的矛盾、资本主义的扩大再生产以及资本主义的矛盾和危机等多个关键主题。

资本论第一章主要内容

资本论第一章主要内容

资本论第一章主要内容
《资本论》第一章主要探讨的是商品和货币的含义及其关系。

商品是用价值来衡量的物品,货币则是一种通用等价物,能够用来交换商品。

通过商品与货币的关系,人们可以实现商品的生产和交换。

马克思提出了“劳动价值论”,即商品的价值来源于生产商品所花费的劳动时间和劳动强度。

他强调了价值和价格的区别,价格是由市场供求规律决定的,而价值则是由包含其中的劳动时间和劳动强度决定的。

在讨论货币时,马克思强调了信用的重要性,认为货币的流通离不开信用,货币本身只是一种物理符号。

此外,他还指出了通货膨胀和货币贬值的原因,即货币供应量的增加和信用扩张。

总的来说,本章是《资本论》中最基础的一章,主要介绍了商品和货币的概念、价值理论以及货币流通和信用的作用。

这些基础概念为后续章节的探讨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资本论一二三卷主要内容

资本论一二三卷主要内容

资本论一二三卷主要内容
《资本论》是由卡尔·马克思创作的一部重要著作,分为一、二、三卷。

下面是《资本论》一、二、三卷的主要内容概述:
第一卷:《资本论》第一卷主要讨论商品和货币形态、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以及剩余价值的生产和实现等问题。

马克思通过分析商品交换中的价值和使用价值的关系,揭示了货币的本质和资本的起源。

他详细阐述了剩余价值是如何通过剥削工人而产生,并进一步讨论了资本主义经济体系的内在矛盾和扩大再生产问题。

第二卷:《资本论》第二卷主要探讨资本主义经济体系中的流通过程和再生产过程。

马克思对资本循环过程中的商品流通过程进行了深入分析,包括简单再生产和扩大再生产的规律。

他讨论了资本主义经济体系中的各种市场和价格形成机制,同时也涉及货币和信用的作用。

第三卷:《资本论》第三卷主要讨论资本主义经济体系中的整体循环过程、利润率的倾向下降和资本主义崩溃危机等问题。

马克思进一步深入剖析了商品生产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探讨了利润率下降和资本有机构成上升对经济周期和崩溃的影响。

此外,他还涉及了货币和信用的作用、国家干预经济以及工人阶级的斗争等方面内容。

《资本论》通过透彻地剖析资本主义经济体系的本质和运行规律,揭示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内在矛盾和不稳定性,并提出了对资本主义的批判。

这部著作对于理解和分析现代资本主义经济体系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资本论》第一卷资本的生产过程
一、《资本论》第一卷的研究对象:资本的生产过程
1、是指产业资本。

2、分析的是资本的直接生产过程。

3、实质是剩余价值生产过程。

4、包括物质资料生产过程和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生产过程。

二、《资本论》第一卷体系结构
七篇25章,可划分为三大部分:
第一部分:第一篇,以一般商品生产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商品和货币的分析,阐述科学的劳动价值论;
第二部分:第二至六篇,以资本主义商品生产为研究对象,阐述剩余价值生产理论;
第三部分:第七篇,分析剩余价值转化为资本,阐述资本积累理论。

第一卷三大部分之间的关系:
第一篇商品和货币
第一章商品
第一节商品的两个因素:使用价值和价值(价值实体,价值量)
一、研究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要从分析商品开始
第一、是资本论研究对象的要求。

第二、是资本论研究方法的要求。

第三、是资本自身实际运动的要求。

二、商品使用价值的属性和特点
1、商品使用价值的涵义:物品能够满足人某种需要的有用性。

2、商品使用价值的质和量
①质:由物本身的自然属性决定的物的用途。

包括:一物一质;一物多质。

②量:指使用价值的计量。

使用价值的计量尺度是一种社会尺度。

3、商品使用价值的特点:①-⑥P.2、P6
三、商品价值的质和量
1、交换价值
2、价值的质
第一、看不见,摸不着,但客观存在;
第二、价值的实体是凝结状态的抽象劳动;
第三、要通过交换价值来表现。

劳动的各种形态与价值决定的关系:(撇开供求关系)
潜在劳动流动劳动物化劳动
(劳动过程前)(劳动过程中)(劳动过程后)↓↓↓
劳动力劳动发挥作用凝结为产品的劳动
↓↓↓
价值形成的基础形成价值价值
3、价值的量
①价值量的涵义
②价值量的决定
③价值量变动的一般规律
四、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对立统一体
1、决定商品的要素
第一、是否是劳动产品;
第二、是否是社会的使用价值;
第三、是否通过交换;
第四、价值是决定性要素。

2、统一性:
3、对立性:
第一、质和量的对立;
第二、人和物的对立;
第三、买者和卖者的对立;
第四、使用价值量和价值量的对立;
第五、源泉上的对立。

第二节体现在商品中的劳动的二重性
一、劳动二重性学说的意义
1、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历史创新
2、劳动二重性是理解政治经济学的枢纽
第一、劳动二重性学说是建立科学劳动价值论的基础;
第二、劳动二重性学说是剩余价值理论的基础;
第三、劳动价值论解决了政治经济学理论上的一系列问题,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的基础。

二、生产使用价值的具体劳动的特点
1、具体劳动的涵义
2、具体劳动的特点
第一、性质不同;
第二、其总和表现为社会分工;
第三、是人类生存的永恒条件;
第四、是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之一。

三、形成价值的抽象劳动及其特点
1、抽象劳动的物质内容:
人类劳动力在生理学意义上的耗费
2、抽象劳动是指简单平均劳动
3、抽象劳动形成商品的价值
四、生产商品的劳动是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的对立统一
1、同一性:同一劳动的两个方面
2、对立性:
第一、质和量的对立;
第二、是商品使用价值量和价值量对立运动的来源;
第三、是商品两因素的根源。

第三节价值形式或交换价值
前言:
第一、商品具有自然形式和价值形式;
第二、研究主题是价值的表现形式;
第三、目的为了阐明货币的起源和本质、
A.简单的、个别的或偶然的价值形式
(1)价值形式表现的两极:相对价值形式和等价形式
①相对价值形式和等价形式的涵义
②相对价值形式和等价形式的关系
③相对价值形式和等价形式的根本区别
(2)相对价值形式
①相对价值形式的质
1)相对价值形式地位上的商品价值怎样被表现
第一、质上的同一性是价值被表现的基础。

第二、必须通过等价形式地位上的商品的使用价值来表现。

因为:
a.它不能通过自己来表现自己;
b.与它相交换的是处在等价形式地位上的、具有使用价值的商品。

2)等价形式地位上的商品为什么能表现相对价值形式地位上商品的价值因为处在等价形式地位上的商品在交换关系中的作用。

第一、是价值物(作为表现价值的物);
第二、是价值体(作为价值的化身);
第三、是价值镜(作为价值反映)。

②相对价值形式的量
1)20码麻布=1件上衣的前提是两者包含相等的量
2)商品相对价值量的表现
3)价值量与相对价值量的区别:
第一、涵义不同;
第二、决定不同;
第三、变化不同。

(3)等价形式
①等价形式的质
第一、是能够和另一商品直接交换的形式;
第二、以自身的使用价值量来表现其他商品的价值量,自身的价值量不能表现。

②等价形式的特点
第一、使用价值成为价值的表现形式。

第二、具体劳动成为抽象劳动的表现形式。

第三、私人劳动成为直接社会形式的劳动。

③对最早分析价值形式的亚里士多德的评价
1)功绩:
第一、看到了商品的货币形式是简单价值形式进一步发展的形式;
第二、在商品价值的表现中发现了一种均等关系。

2)历史局限性:
由于亚里士多德受他所处的奴隶社会这一历史条件的限制,所以他不能进一步揭示两种商品交换中的共同东西是什么。

(4)简单价值形式的总体
第一、交换价值是价值的表现形式。

第二、价值在交换中表现,而不是在交换中产生。

第三、交换使商品内部使用价值和价值的对立表现为两个商品之间的外部对立。

第四,价值形式的发展同商品交换的发展是一致的。

第五,简单价值形式是不充分的,是一种胚胎形式。

因为:
a.不表现一种商品同其它商品在质上的等同性和量上的比例;
b.等价物只是对一种商品而言的个别等价物。

第四节商品的拜物教性质及其秘密
一、商品的拜物教来自商品形式本身
1、商品的神秘性不是来自商品的使用价值
因为商品的使用价值可以直接被感觉。

2、商品的神秘性也不是来自价值规定的内容
劳动的质;劳动的量;劳动的社会形式
3、商品的神秘性来自商品形式
因为:劳动产品采取商品形式后
第一、人类劳动表现为商品价值,使人难以弄清;
第二、劳动量表现为价值量,使人迷惑不解;
第三、劳动者之间的社会关系表现为物与物之间的关系。

二、商品拜物教存在的根本原因在于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
第一、私人劳动的社会性质必须通过物的交换才能表现,使人产生了幻觉。

第二,私人劳动的二重社会性:社会有用性和社会均等性采取了使用价值和价值形式,又使人把劳动产品的社会属性看作物本身的属性,产生幻觉。

第三,商品价值量运动规律的客观强制力,造成了物的运动支配人的幻觉。

第四,货币形式进一步加深了商品拜物教的幻觉。

三、在非商品生产社会里不存在商品拜物教
第一、生活在孤岛上的鲁滨逊;
第二、封建社会的农奴和地主阶级;
第三、自给自足的农村家长制;
第四、未来的自由人联合体。

四、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与商品拜物教
第一、资产阶级古典经济学不能揭露商品拜物教的秘密
第二、一部分庸俗经济学家对商品拜物教迷惑不解。

第三、另一部分资产阶级经济学家在商品拜物教基础上,又发展了形形色色的拜物教,如货币拜物教、资本拜物教、土地拜物教等。

第四、还有一些资产阶级经济学家则完全颠倒商品的属性,即把使用价值看作是商品的社会属性,把价值看作是商品的自然属性。

复习思考题
1、商品价值的质和量。

2、劳动二重性是理解政治经济学的枢纽。

3、为什么说简单价值形式包含一切价值形式的秘密?
4、如何理解商品拜物教是商品生产关系的必然产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