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篇 资本的积累过程

合集下载

政治经济学原理-资本积累

政治经济学原理-资本积累

• “积累的第一个条件,是资本家能够卖掉自己的商品, 并把由此得到的绝大部分货币再转化为资本。下面假 定资本是按正常的方式完成自己的流通过程的。对这
一过程的详细分析要在第二卷里进行。 生产剩余价值即直接从工人身上榨取无酬劳动并
把它固定在商品上的资本家,是剩余价值的第一个占 有者,但决不是剩余价值的最后所有者。以后他还必 须同在整个社会生产中执行其他职能的资本家,同土 地所有者等等,共同瓜分剩余价值。因此,剩余价值 分为各个不同的部分。它的各部分归不同类的人所有, 并具有不同的、互相独立的形式,如利润、利息、商 业利润、地租等等。剩余价值的这些转化形式要在第
政治经济学
许 光 伟
Hale Waihona Puke 第四章资本积累比较
第一节 资本的再 生产 第二节 资本积累 与资本有机构成的 提高 第三节 相对过剩 人口与资本积累的 一般规律
第七篇 资本的积累过程
第二十一章 简单再生产 第二十二章 剩余价值转 化为资本 第二十三章 资本主义积 累的一般规律 第二十四章 所谓原始积 累 第二十五章 现代殖民理 论
•“我们以前考察了剩余价值怎样从资 本产生,现在我们考察资本怎样从剩 余价值产生。把剩余价值当作资本使 用,或者说,把剩余价值再转化为资 本,叫做资本积累。”
• “古典经济学强调指出,积累过程的特点是,剩余产品由生产工人消费,而不由非 生产工人消费,这一点是对的。但它的错误也正是从这里开始。亚·斯密使人们形 成一种流行的看法,把积累仅仅看成剩余产品由生产工人消费,或者说,把剩余 价值的资本化仅仅看成剩余价值转变为劳动力。 ”
1-6 & 7
• 1-6 推导出“W=C+V+M” •7 关于“W=C+V+M”的存在形式:以运动(资本积累)的形式而存在

《资本论》的伟大发现

《资本论》的伟大发现

09(2)班47号陈琳《资本论》的伟大发现1848年,在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新世界观刚刚问世不久,一场席卷欧洲的革命就爆发了。

在欧洲的一些比较发达的国家中,新兴的无产阶级已经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了历史的舞台。

资产阶级在革命中为了保持自身的既得利益,表现出妥协性和动摇性,甚至同封建势力结成同盟,反对革命,导致革命失败。

由于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在革命中相互交织的复杂情况,在被压迫民族的国家中,争取民族解放成了这些国家革命的主要目的。

与此同时,马克思主义哲学也得到了丰富和发展。

深刻分析社会革命的根源,验证和丰富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原理。

对阶级斗争理论作出了新的概括:(1)阶级的存在仅仅同生产发展的一定历史阶段相联系。

(2)阶级斗争必然要导致无产阶级专政。

(3)这个专政不过是达到消灭一切阶级和进入无产阶级社会的过渡。

对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学说有了重大发现。

(1)深刻论述不断革命的思想,并将革命分为资产阶级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两个阶段的概念,而且已经提出了可以有资产阶级革命转变为社会主义革命的思想。

(2)首次提出无产阶级革命必须打碎旧的国家机器。

(3)第一次提出了无产阶级专政的科学概念。

通过巴黎公社经验对唯物史观的验证和发展(1)必须用巴黎公社式的国家政权代替被打碎的旧国家机器。

(2)尊重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高度重视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

这其中以《资本论》的发现最为显著。

资本论共为3卷。

第一卷的结构和内容为:资本的生产过程是考察剩余价值的生产,考察剩余价值的来源和实质,以及剩余价值生产的发展趋势。

《资本论》第一卷全文共七篇。

第一篇:商品和货币。

第一章商品。

1、商品的两个因素:使用价值和价值。

2、体现在商品中的劳动的二重性。

3、价值形式或交换价值。

4、商品拜物教性质及其秘密。

第二章交换过程。

第三章货币或商品流通。

对马克思的货币职能理论进行说明。

第二篇货币转化为资本。

第四章货币转化为资本。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6.7.3)--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导读)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6.7.3)--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导读)

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1867)<导读>《资本论》是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一部划时代的巨著,是马克思主义的“百科全书”,是工人阶级的“圣经”。

它深刻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本质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运动规律,科学论证了社会主义必然代替资本主义的历史趋势,为我们坚定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提供了理论指导。

《资本论》的写作和出版几乎倾注了马克思的毕生心血。

从19世纪40年代到80年代的40年间,马克思认真研究了亚当·斯密、大卫·李嘉图、魁奈、马尔萨斯等资产阶级经济学家的著作,以及空想社会主义者的经济学说,深入考察了欧洲各国的经济史以及经济状况与阶级斗争的关系,先后写下了“巴黎笔记”、“伦敦笔记”、《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1861—1863年经济学手稿》、《1863—1865年经济学手稿》,这些手稿构成了《资本论》的主要内容。

1867年9月,《资本论》第一卷德文第一版在德国汉堡正式出版。

此后,马克思继续为《资本论》第一卷的修订和出版付出了艰辛的劳动,并积极着手整理和修改《资本论》第二卷和第三卷。

马克思逝世后,恩格斯继承马克思未完成的事业,整理出版了《资本论》第二卷(1885年5月)和第三卷(1894年10月)。

恩格斯逝世后,《资本论》第四卷由考茨基整理,以《剩余价值学说史》为书名于1910年单独出版;1956—1962年苏联又重新整理出版了第四卷手稿,命名为《剩余价值理论》。

《资本论》的创作出版过程也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逐步成熟、不断完善的历史过程。

第一篇“商品和货币”,以一般商品生产为研究对象,以劳动创造价值为中心思想,分析商品到货币的转化,阐述了科学的劳动价值理论。

第二篇“货币转化为资本”,分析货币怎样和在什么条件下转化为资本,说明资本产生的条件和资本的本质,为整个剩余价值学说奠定了基础。

第三篇“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研究了剩余价值生产的一般原理,是马克思剩余价值学说最基本的部分。

马克思资本论

马克思资本论

马克思《资本论》马克思的《资本论》是一部宏编巨制。

全书共分四卷。

前三卷是理论部分,研究资本的运动,即资本的生产过程、流通过程和总过程、总形态,构成了一个以资本和剩余价值为核心的理论体系。

第四卷《剩余价值理论》是历史的批判部分。

《资本论》第一卷研究资本的生产过程,中心问题是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共分7篇25章。

第一篇马克思重点研究商品与货币。

首先揭示出商品是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使用价值和价值是商品的基本属性,二者的关系形成了商品的内部矛盾。

他通过分析生产商品的劳动的二重性,揭示了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的矛盾,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之间的矛盾。

此外,还详尽地阐述了价值的实质是凝结在商品中的一般人类劳动。

马克思通过分析商品的二因素,劳动二重性,价值形式和商品的拜物教性质,论述了自己完整的劳动价值论。

进而又研究了商品转化为货币的过程,说明了随着商品生产和交换的发展必然产生货币,商品的内部矛盾必然发展为商品和货币的对立,于是彻底解决了为古典学派所不能解决的问题。

他研究了货币发展的具体阶段和形式,对货币的本质和职能作了全面和系统的论述。

第二篇到第六篇研究资本怎样生产剩余价值,阐明剩余价值的源泉、实质、目的和方法,揭露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之间剥削和被剥削的关系,这是马克思全部经济理论中最根本的问题。

第七篇研究资本的积累过程及其后果,马克思以革命的辩证法最后论述了资本主义积累的历史趋势,提出了“剥夺者被剥夺”的著名结论,科学论述了资本主义制度为共产主义制度所代替的历史必然性。

《资本论》第二卷研究资本的流通过程,中心问题是剩余价值的流通和实现的过程。

共分3篇21章。

第一篇研究资本的形态变化及其循环。

马克思有序地分析了资本在循环中依次采取的三种形态,然后综述资本循环的三个公式,并阐明产生资本循环是这三个循环的统一。

第二篇研究资本的周转,着重分析资本在流通中的构成,把资本划分为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并说明它们在不同的时间里,依照不同的方法完成形态的循环。

资本论第一卷

资本论第一卷

一对一 一对多 多对一 劳动产品 货币(金银)—五大职能
价值尺度 流通手段 贮藏手段 支付手段 世界货币 商品
交换
生产资料的私有制 生产的社会化
抽象劳动
劳动二重性 具体劳动
价值 商品的二重性 使用价值
第二部分(剩余价值论)
第二篇 货币转化为资本——剩余价值的前提 “原来的货币所有者成了资本家,昂首前行;劳动力所有者 成了他的工人,尾随于后。一个笑容满面,雄心勃勃;一个 战战兢兢,畏缩不前,象在市场上出卖了自己的皮一样,只 有一个前途——让人家来鞣。” —全集(第一卷200) 一般商品流通:W-G-W (货币) 资本的总公式:G-W-G’(资本) 价值规律 ( 等价交换原则)Gˊ不能产生 剩余价值规律(剩余价值产生)Gˊ必须产生 剩余价值不在流通中产生,不得不在流通中产生(实现) W中产生 (特殊商品为劳动力)
第一部分(劳动价值论)
第一篇 商品和货币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占统治地位的社会的财富,表现为 ‘庞大的商品堆积’,单个的商品表现为这种财富的元 素形式。因此,我们的研究就从分析商品开始。” ——全集(第一卷47)
通过对商品和货币的本质,商品经济的内在矛盾及其运 动规律的分析,创立了马克思劳动价值论,为剖析剩余 价值奠定基础
绝对剩余价值 相对剩余价值
工资
资本有机构成提高 相对人口过剩
扩大再生产
资本积累
财富积累 贫困积累
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加剧
资本主义灭亡
六、相对剩余价值 概念:是以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从而劳动力价值 下降为条件,在工作日不变的情况下,通过缩短必 要劳动时间、相应地反向延长剩余劳动时间而实现 的。 过程:协作 分工和工场手工业 机器和大工业
第六篇 工资 (揭示资本家剥削工人的本质) “在资产阶级社会的表面上,工人的工资表现为劳动的价格, 在现代庸俗经济学那里表现为劳动的边际产出,只是由于边际 产出递减,而资本家按最低的边际产出支付工资,从而就象消 费者获得消费者剩余那样,资本家获得资本剩余。” —全集(第一卷585)

资本论:第六、七篇

资本论:第六、七篇
一、资本构成不变,对劳动力的需求随积累的增长而增长 (一)资本构成的基本概念 1.资本价值构成 2.资本技术构成 3.资本有机构成 4.资本平均构成 (二)资本构成不变,积累增加对工人阶级的影响 1.资本构成不变,积累增加,工人的工资提高。 2.工资增加不会改变资本主义生产的基本性质。 3.工资积累规定了工资变动的界限。
第二十一章 简单再生产
资本主义再生产的特点是扩大再生产。那末,为什么要先研究简单 再生产呢? 第一,简单再生产是扩大再生产的现实总础和出发点。 第二,扩大再生产包含有简单内生产。 从物质生产方面看,扩大再生产不过是原来物质生产规模基础上的 扩大,它包含着简单再生产;从生产关系方面看,必须有原有资本 和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再生产出来,才能有资本和资本主义生产关系 的扩大再生产。 第三,从简单再生产开始分析,也符合由抽象上升到具体的方法论 的要求。
第二十一章 简单再生产
(一)物质资料的再生产 1.什么叫再生产。 2.物质资料的替换时再生产的条件。 3.物质资料再生产是资本主义再生产的手段。 4.资本主义简单再生产。 (二)资本价值的再生产 1.从再生产的过程看,可变资本是由工人自己生产出来的。 2.从再生产过程看,全部资本都是由工人生产出来的。
第二十一章 简单再生产
考察资本主义再生产过程,可以得到以下几个重要结论: (1)从再生产过程看,工人不仅不断创造、维持劳动力再生产的 价值,而且还包括养活资本家的剩余价值。 (2)从再生产过程看,工人不仅创造了可变资本,而且创造了全 部资本。 (3)从再生产过程看,资本主义再生产还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 再生产。
第二十二章 剩余价值转化为资本
这一章与上一章研究对象的区别在于:前一章讲的是资本家把剩 余价值当作收入使用,因而再生产只能在原有规模反复进行;这一 章则是资本家把剩余价值当作资本来使用,因而再生产是在不断扩 大的规模上来进行。 这一章共五节。第一节分析资本积累的本质是资本主义扩大再生 产;第二节批判古典政治经济学关于扩大再生产的错误见解;第三 节说明在剩余价值量已定的情况下,积累由剩余价值分为资本和收 入的比率来决定;第四节分析在资本和收入的比率已定的情况下决 定积累量的因素;第五节批判所谓劳动基金。

第七篇 资本的积累过程

第七篇 资本的积累过程

第七篇资本的积累过程前面6个篇章内容回顾商品和货币货币转化为资本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绝对剩余价值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工资关键词:商品、货币、资本、剩余价值前六篇为后面资本主义生产和再生产提供了分析的元素(基本概念)。

第七篇资本的积累过程第七篇是资本论第一卷(资本的生产过程)的最后一篇,具有综合性和总结性。

是在前六篇基本概念的基础上,在资本主义再生产中,将这些概念联系起来。

????主要内容第二十一章简单再生产第二十二章剩余价值转化为资本第二十三章资本主义积累的一般规律第二十四章所谓的原始积累第二十五章现代殖民理论第七篇资本的积累过程引言部分讲述研究资本积累的两个假设条件和研究资本积累方法第二十一章简单再生产着重论述资本主义的再生产过程也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再生产过程。

第二十二章剩余价值转化为资本研究资本主义的扩大再生产,着重论述资本主义占有方式和占有规律,批判资产阶级经济学在扩大再生产问题上的种种错误观点。

第二十三章资本主义积累的一般规律着重论述资本积累和资本有机构成提高对工人阶级的影响,论述在资本主义制度下无产阶级的贫困和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激化过程。

第二十四章所谓原始积累阐述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形成的历史过程,揭示资本主义的积累的历史趋势,提出剥夺者就要被剥夺的革命结论。

第二十五章现代殖民理论批判资产阶级经济学的现代殖民理论,进一步论证了资本是在一定历史条件下产生的一种社会关系。

第七篇总论部分第七篇是资本论第一卷的总结;对后面三卷内容的预先阐述。

总论主要内容:1.研究资本积累的两个假设2.研究资本积累的方法3.对后面几卷的内容进行预告共5段第1段:资本流通的形成。

资本的第一个运动是在流通领域货币转化为生产资料和劳动力;第二个运动是在生产领域,生产资料转化为商品;第三个运动是商品又进入流通领域,换成货币,货币又重新转化为资本。

简言之,货币(资本)——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商品——货币——资本。

资本论读书笔记7

资本论读书笔记7

第七篇资本的积累过程第二十一章简单再生产1、物质资料再生产2、资本价值再生产从再生产的过程看,可变资本是由工人自己生产出来的从再生产的过程看,全部资本都是由工人生产出来的。

总之,从再生产的过程看,工人不仅创造了剩余价值,而且创造了可变资本,不仅创造了可变资本,而且创造了全部资本。

3、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再生产资本价值的再生产过程中,不断地再生产着劳动者和劳动条件的分离,不断地再生产雇佣劳动和资本的关系,也就是不断地再生产着资本主义生产关系。

作为生产过程结果的产品被资本家占有,资本家就仍然作为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的所有者,不断地被再生产出来。

工人在走出生产过程时仍然是除了劳动力以外就一无所有的人。

雇佣劳动者这样不断再生产或永久化是资本主义生产的必不可少的条件。

劳动力的再生产是资本主义生产必不可少的条件。

表面看,工人用工资购买生活资料,似乎是个人消费。

但对资本和国家来说却是生产的,因为它生产了创造别人财富的力量。

因此,从社会角度看,工人阶级,即使在直接劳动过程以外,也同死的劳动工具一样是资本的附属物。

所以,资本主义生产过程,只要是在联系中考察,或作为再生产过程考察,它就不只生产商品,不只生产剩余价值,并且生产和再生产资本关系本身:一方面是资本家,另一方面是工资雇佣劳动者。

第二十二章剩余价值转化为资本1、资本积累的实质。

所谓资本积累就是把剩余再转化为追加的资本,从而使资本和雇佣劳动的关系扩大再生产出来。

这种转化并不违反商品的价值规律,这种转化还促进了商品生产的发展2、在资本积累进程中,撇开资本家的消费不说,待转化为资本的剩余价值又霏微两部分,一部分转化为可变资本,另一部分转化为不变资本,而古典学派却认为是全部转化为可变资本,这个错误见解应该排除3、剩余价值总的来讲是转化为资本和转化为收入这两大部分。

在剩余价值量不变下,积累量就是它们的比重关系,或者说由积累率来决定。

积累率又是由客观的经济规律来决定,而不是由资本家的节欲决定的4、剩余价值是积累的唯一源泉,在积累率已定的情况下,积累量由剩余价值量从而由决定剩余价值量的有关因素决定。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七篇资本的积累过程前面6个篇章内容回顾商品和货币货币转化为资本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绝对剩余价值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工资关键词:商品、货币、资本、剩余价值前六篇为后面资本主义生产和再生产提供了分析的元素(基本概念)。

第七篇资本的积累过程第七篇是资本论第一卷(资本的生产过程)的最后一篇,具有综合性和总结性。

是在前六篇基本概念的基础上,在资本主义再生产中,将这些概念联系起来。

????主要内容第二十一章简单再生产第二十二章剩余价值转化为资本第二十三章资本主义积累的一般规律第二十四章所谓的原始积累第二十五章现代殖民理论第七篇资本的积累过程引言部分讲述研究资本积累的两个假设条件和研究资本积累方法第二十一章简单再生产着重论述资本主义的再生产过程也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再生产过程。

第二十二章剩余价值转化为资本研究资本主义的扩大再生产,着重论述资本主义占有方式和占有规律,批判资产阶级经济学在扩大再生产问题上的种种错误观点。

第二十三章资本主义积累的一般规律着重论述资本积累和资本有机构成提高对工人阶级的影响,论述在资本主义制度下无产阶级的贫困和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激化过程。

第二十四章所谓原始积累阐述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形成的历史过程,揭示资本主义的积累的历史趋势,提出剥夺者就要被剥夺的革命结论。

第二十五章现代殖民理论批判资产阶级经济学的现代殖民理论,进一步论证了资本是在一定历史条件下产生的一种社会关系。

第七篇总论部分第七篇是资本论第一卷的总结;对后面三卷内容的预先阐述。

总论主要内容:1.研究资本积累的两个假设2.研究资本积累的方法3.对后面几卷的内容进行预告共5段第1段:资本流通的形成。

资本的第一个运动是在流通领域货币转化为生产资料和劳动力;第二个运动是在生产领域,生产资料转化为商品;第三个运动是商品又进入流通领域,换成货币,货币又重新转化为资本。

简言之,货币(资本)——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商品——货币——资本。

第2段:资本积累的第一个条件:“资本家能够卖掉自己的商品,并把由此得到的绝大部分货币转化为资本。

”并假定资本按照正常的方式完成自己的流通过程。

(第二卷进行详细分析)___假设资本流通顺利,撇开剩余价值的实现。

第3段:剩余价值的瓜分。

产业资本家是第一个剩余价值占有者,但不是剩余价值的最后所有者。

产业资本家和社会生产中执行其他职能的资本家共同瓜分剩余价值,如利润、利息、地租等。

(第三卷研究剩余价值的转化形式)第4—5段:为了理论研究需要,即对积累过程进行纯粹分析,提出了两个假定。

第一个假定:生产商品的资本家按照商品的价值出售商品,暂不考虑其他诸如资本的其他形式、再生产的条件等因素。

第二个假定:把资本主义的生产者当成全部剩余价值的所有者,当做分赃人的代表。

抽象地考察积累,也就是把积累看作直接生产过程的一个要素。

(抽象法)这样并不影响理论研究的准确性,因为剩余价值无论如何分割,其总量和性质不会发生改变。

此外,剩余价值的分割和流通的中介运动模糊了积累过程的简单的基本形式。

为了对积累过程进行纯粹的研究,把积累当成直接生产过程中的一个要素,我们暂时忽略积累过程中的一切细节和现象。

第21章简单再生产简单再生产资本的再生产雇佣工人的再生产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再生产第一部分(1—3段):再生产的含义、条件和性质。

第1段:生产过程必须是连续不断的。

一个社会不能停止消费,也不能停止生产。

每一个社会生产过程,从经常的联系和不断更新来看,同时也就是再生产过程。

第2段:再生产的条件:不断地把一部分产品再转化为生产资料和生产要素。

‘任何一个社会,如果不是不断地把它的一部分产品在转化为生产资料或新的生产要素,就不能不断地生产,即再生产。

”“在其他条件不变情况下,……社会在一年里消费的生产资料,只有在实物形式上为数量相等的新物品所替换,社会才能在原有的规模上再生产……这些新物品要从年产品总量中分离出来,重新并入生产过程。

”第3段:再生产和生产一样,都具有资本主义的形式。

“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劳动过程只表现为价值增殖的手段,同样再生产也只表现为把预付价值作为资本,即作为自行增殖的价值来生产的手段。

”剩余价值作为资本的周期果实,取得了“收入”形式。

“剩余价值作为资本价值的周期增加或处于过程中的资本的周期果实,取得了来源于资本的收入的形式。

”第二部分(第4段):简单再生产的含义。

工人在生产过程中创造出来的剩余价值全部用于资本家个人消费,使再生产维持在原有的规模上重复进行。

“如果这种收入只是充当了资本家的消费基金,或者说,它周期地获得。

也周期地消费掉,那么,在其他条件不变情况下,这就是简单再生产。

”第三部分(5—6段):工人不仅生产剩余价值,可变资本也是由工人自己生产的。

第5—6段:资本家预付给工人的工资,即可变资本,是由工人自己创造的。

工人既创造了剩余价值,也创造了可变资本。

“……但是,工人只是在自己的劳动发挥了作用,把它的价值和剩余价值实现在商品上以后,才得到了报酬。

因此,工人既生产了我们只看做作资本家的消费基金的剩余价值,也生产了付给他自己报酬的基金即可变资本。

”(p5)“工人今天的劳动或者是下半年的劳动是用他上星期或者是上半年的劳动来支付的。

只要我们不是考察单个资本家和单个工人,而是考察资本家和工人阶级,货币形式所造成的错觉就会立即消失……掩饰了这种交易。

”(p5)“因此可变资本不过是工人为维持和再生产自己所必需的生活……特殊的历史表现形式;这种基金在一切社会生产制度下都始终必须由劳动者本身来生产和再生产。

(P6)“……丝毫没有改变这样一个事实:资本家把工人对自己的对象化劳动预付给工人。

”(p6)第四部分(7—9段):,资本家的全部资本都是由工人创造的,都是由剩余价值转化而来的。

第7—9段:全部预付资本都是由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转化而来的。

“……简单再生产,经过一个或长或短的时期以后,必然会使任何资本都转化为积累的资本或者资本化的剩余价值。

”第五部分(10-25段):资本主义再生产不仅生产商品和剩余价值,而且还再生产“资本关系本身”。

资本主义再生产是物质资料再生产和生产关系再生产的统一。

资本家把工人当做雇佣工人来生产,资本家不断占有物质财富,工人阶级仍然一无所有。

“劳动产品和劳动本身的分离,客观劳动条件和主观劳动力的分离,是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事实上的基础或起点。

”(p10)“但是,起初仅仅是起点的东西,后来通过过程的单纯连续,即通过简单再生产,就作为资本主义本身的结果而不断重新生产出来,并且永久化了。

一方面,生产过程不断地将物质财富转化为资本家的价值增殖手段和消费品。

另一方面,工人不断地……他是财富的人生源泉,但被剥夺了为自己实现这种财富手段的一切手段。

”(p11)“一句话,就是把工人当雇佣工人来生产。

工人这种不断再生产或永久化是资本主义的必不可少的条件。

”(p11)无论是工人的生产性消费还是个人消费,最终导致的结果都是劳动力的再生产,为资本主义再生产服务,工人是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的一个要素。

“工人的个人消费,无论在工厂、工厂等以外或以外,在劳动以内或者以外进行,总是资本生产和再生产的一个要素。

”(p14)“工人阶级的不断为维持和再生产始终都是资本再生产的条件。

”(p14)“实际上,工人的个人消费对他自己来说是非生产的,因为这种消费仅仅是再生产贫困的个人;而对资本家和国家来说是生产的,因为它生产了创造他人财富的力量。

”(p15)“从社会角度看,工人阶级,即使在直接劳动过程以外,也是同死的劳动工具一样是资本的附属物。

”(p16)“工人阶级的再生产,同时也包括技能的世代传授和积累。

”(p18)资本在它认为必要的时候,就通过强制性法律来实现他对自由工人的所有权。

1815年以前,英国禁止机器工人移居国外,违者予以惩罚。

以 1863年3月24日《泰晤士报》发表的埃蒙德.波特尔的一封信为例,说明了资本对劳动的所有权。

(17—22段)“因此……再生产出劳动力和劳动条件的分离……再生产出剥削工人的条件并使之永久化。

……实际上,工人在把自己出卖给资本家以前就已经属于资本了。

”(p23)“可见,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不仅生产商品,不仅生产剩余价值,而且还生产和再生产资本关系本身:一方面是资本家,另一方面是雇佣工人。

”(p24)关注注释部分:p667“资本以雇佣劳动为前提,而雇佣劳动又以资本为前提。

两者相互制约,相互产生。

一个棉纺织厂的工人是不是只生产棉织品呢?不是,他生产资本。

他生产重新供人利用去支配他的劳动并通过他的劳动创造新价值的价值。

”——卡尔.马克思《雇佣劳动与资本》资本主义简单再生产的特点【助于理解】(1)资本家付给工人的工资即可变资本,是工人自己创造的。

资本家开办企业,雇佣工人进行生产,并支付给他们工资。

如果单独、孤立地从一次生产过程来看,资本家支付给工人的工资,好像是掏自己腰包里的货币给工人发工资,这就造成了一种假象,似乎是资本家在养活工人。

但如果把生产过程看做是不断重复、不断更新的再生产过程,就不难发现资本家支付给工人的工资,只不过是工人在以前的生产过程中所创造的价值的一部分,因为工人在拿到工资的时候,他们以前生产的产品已被资本家卖掉并转化为货币了,资本家把产品价值中相当于剩余价值的部分据为已有,而相当于可变资本的部分则用来支付工资。

工人创造的新价值不仅包含了自己的工资,还有一部分作为剩余价值,供资本家享用。

所以,并不是资本家养活了工人,恰恰相反,是工人靠自己的劳动,既创造了可变资本,养活了自己,同时又为资本家创造了剩余价值,养活了资本家。

(2)可变资本是工人创造的,且全部预付资本都是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转化而来的。

资本家的全部预付资本,不管它最初是通过劳动积攒起来的,还是通过继承得到的,经过一定时期以后,统统都会变成积累起来的剩余价值。

假如某个资本家有10万元资本,每年能带来2万元剩余价值,在简单再生产的条件下,这2万元剩余价值每年全部被资本家用于个人消费。

这样经过5年以后,资本家一共消费掉了10万元,与原有的资本量正好相等。

实际上已经把原来的资本全部消费掉了。

但5年后资本家手里还有10万元资本。

显然,这10万元资本不是别人的,正是由工人在5年里所创造的全部剩余价值转化而来的,是剩余价值的资本化。

可见,资本家的全部资本都是靠剥削工人的劳动得来的。

(3)劳动力的再生产也从属于资本,是资本主义再生产的必要条件。

劳动力的再生产就是工人用工资购买各种消费资料以满足自己生活的需要,这种个人消费是在生产过程以外进行的。

如果孤立地从一次生产过程来看,工人的个人消费好像完全是他自己的事情,同资本主义生产无关。

但是,如果从再生产的角度来考察,工人进行个人消费,不过是为了恢复消耗了的劳动力,以便继续出卖给资本家,使资本主义再生产得以不断进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