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本论课程作业 资本积累过程
第四章 资本的积累过程

所用资本
所费资本
积累基金与消费基金的比例 对劳动力的剥削程度 m=m’·v 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水平W=c+v+m 所用资本与所费资本的差距 预付资本的大小
C=c+v
m=m’·v
三、商品生产所有权规律 转化为资本主义占有规律
所谓商品生产所有权规律转变为资本 主义占有规律,就是商品生产的等价交换 规律转变为资本主义的剩余价值规律。 关于资本主义占有规律,可以从以下 两个方面来理解:
资本积累的一般规律说明: 第一,资本主义积累的一般规律包括 资本积累规律,相对人口过剩规律和无产 阶级贫困规律。 第二,资本主义积累的一般规律是绝 对的规律,只要资本主义制度存在,就必 然存在这个规律。 第三,资本主义积累一般规律是客观 存在的,但在现实中其表现形式多样。
二、无产阶级的贫困及其 在当代的表现
一 100 80C+20V+20m=120 二 100 80C+20V+20m=120 三 100 80C+20V+20m=120 …………
简单再生产下资本主义生产的新特征 资本家付给工人的工资即可变资本, 是工人自己创造的
一 100 80c+20v+20m=120 20v 120 二 100 80c+20v+20m=120 20v 三 100 80c+20v+20m=120 20v
第五,劳动强度不断提高,精神痛苦不断加
深。
第四节
资本积累的历史 趋势
8.8△c 11 11 2.2△v
24.2m 三 121 96.8C+24.2V+24.2m=145.2 …………
资本主义扩大再生产的实质
解释:资本积累的主要过程_

解释:资本积累的主要过程_
从表面上看,资本积累过程中对追加劳动力的购买,完全符合商品生产和商品流通的规律:工人出卖自己的劳动力,资本家向工人支付工资,他们是以平等的商品所有者的资格进行等价交换的。
但是,这只是表面形式,是一种假象,只要我们对扩大再生产过程加以考察,就会很清楚地看出隐藏在这种等价交换背后的真实内容。
第一,资本家用来购买追加劳动力的资本,不过是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的一部分。
第二,由剩余价值转化而来的资本,在购买劳动力并变成工人的消费基金以后,不但要由工人在生产中把它重新生产出来,而且还要加上新的剩余价值。
所以劳动力的不断买卖只是资本积累的形式,其内容只是资本家不断地利用无偿占有的别人劳动的成果,来继续无偿占有别人更多的劳动,以扩大资本规模和增殖资本价值,这就是资本积累的实质。
一句话,资本积累的实质是用剩余价值去生产更多的剩余价值。
第 1 页共 1 页。
第四章 资本的积累过程

2、扩大再生产
扩大再生产则是在扩大规模上重复进行的再生产,即新 生产出来的产品,除了补偿生产中已消耗的物质资料以外, 还有多余的物质资料可以追加到生产中去,借以扩大原有 生产的规模。
第三节
资本有机构成与相对过剩人口
一、资本有机构成 (一)含义 1、资本的技术构成
反映生产技术水平的生产资料和劳动力的比例,叫做资 本的技术构成。
2、资本的价值构成
从价值形态上看,资本是由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构成的, 它们之间也存在着一定的比例,这种比例叫做资本的价值 构成。 资本的技术构成与价值构成之间有密切的联系。一般说 来,资本的技术构成决定资本的价值构成,技术构成的变 化会引起价值构成的变化。
三、影响资本积累的因素
(一)对劳动力的剥削 (二)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水平 1、由于生活资料价值降低,使得劳动力价值下降和缩短必要 劳动时间,取得相对剩余价值。 2、由于劳动力和生产资料价值下降,同量资本可以购买更多 的生产要素,扩大生产规模,取得更多的剩余价值。 3、资本家在不减少甚至增加个人消费的情况下,减少自己的 消费基金,增加积累基金。 4、可由效率更高和价格更便宜的新的生产资料代替旧的生产 资料,获取更多的超额剩余价值和相对剩余价值。
课堂思考题:资本集中带来的是否总是 效益的提高? 见案例7.3
二、相对过剩人口
(一)相对过剩人口的形成 1、相对过剩人口的含义 指超过资本增殖的平均速度需要的过剩人口, 即劳动力的供给超过了资本对它的需要。
这种人口过剩不是绝对的,而是相对于资本的需要 来说,有一部分劳动人口成为剩余的或多余的人。失业现 象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其内容和表式都在不断地变化。 但是,劳动力供给相对于资 本对其需求的过剩这一本质 没有变。
第6讲 《资本论》第一卷的第七篇“资本的积累过程”

1.规模扩大的资本主义生产过程。 1.规模扩大的资本主义生产过程。商品生 规模扩大的资本主义生产过程 产所有权规律转变为资本主义占有规律
A.资本主义扩大再生产过程。 A.资本主义扩大再生产过程。 资本主义扩大再生产过程 (1)什么叫资本积累? (1)什么叫资本积累? 什么叫资本积累 (2)剩余价值转化为资本的过程。 (2)剩余价值转化为资本的过程。 剩余价值转化为资本的过程 (3)剩余价值转化为资本的条件。 (3)剩余价值转化为资本的条件。 剩余价值转化为资本的条件 (4)资本积累是一个不断扩大的过程。 (4)资本积累是一个不断扩大的过程。 资本积累是一个不断扩大的过程 (5)追加资本的实质是在扩大规模上对无酬劳 (5)追加资本的实质是在扩大规模上对无酬劳 动的占有。 动的占有。
3.相对过剩人口或产业后备军的累进生产 3.相对过剩人口或产业后备军的累进生产
A.相对过剩人口是资本积累的 A.相对过剩人口是资本积累的 必然产物。 必然产物。 B.相对过剩人口是资本主义生 B.相对过剩人口是资本主义生 产方式存在的条件之一。 产方式存在的条件之一。
4.相对过剩人口的各种存在形式。 4.相对过剩人口的各种存在形式。 相对过剩人口的各种存在形式 资本主义积累的一般规律
2.剩余价值分为资本和收入。节欲论 2.剩余价值分为资本和收入。 剩余价值分为资本和收入
A.积累的大小取决于剩余价值分为资本和收入的 A.积累的大小取决于剩余价值分为资本和收入的 比率。 比率。 B.资本积累是由资本主义客观经济规律决定的。 B.资本积累是由资本主义客观经济规律决定的。 资本积累是由资本主义客观经济规律决定的 C.在资本主义不同发展时期资本家个人消费与积 C.在资本主义不同发展时期资本家个人消费与积 累的关系。 累的关系。
第3讲资本的积累过程.

三、资本积累的一般规律
(二)工人阶级的贫困 1.工人阶级相对贫困化:无产阶级的工资收入
在国民收入中所占的比重日益下降,即在无产阶级 创造的价值中,无产阶级的工资所占的比重越来越 小。
2.无产阶级绝对贫困化:资本主义制度下,无产
阶级的经济生活状况的绝对恶化。
表现:A、失业人口大量增加
B、实际工资下降
剩余价值、资本积累、扩大再生产关系
剩余价值
源泉
资本积累
源泉
扩大再生产
资本积累
1.含义:资本积累就是剩余价值的资本化。
2.关系:剩余价值是资本积累的源泉,资本积累又 是扩大再生产的源泉。 3.资本积累的实质:资本家无偿地占有剩余价值, 进行资本积累,扩大生产规模,进一步无偿地占有更 多的剩余价值。
2、资本的集中: 若干个已经存在的资本合并为一个较大的 资本,叫做资本的集中。 资本集中的两种方式:兼并与联合。 加速资本集中的两个有力杠杆:竞争与信 用。
资本集中的经济意义: 资本集中通过合并社会上已经存在 的资本,使更大规模的潜在生产力变 为现实的生产力。因而,进一步提高 了生产力水平和生产的社会化程度。
二、资本主义基本矛盾
一、资本原始积累
(一)资本原始积累
1.资本原始积累含义:是生产者和生产资料相分离, 它的实质是资产阶级用暴力手段剥夺生产者,强迫生 产者与生产资料的分离,并使生产资料和货币财富迅 速集中在自己手中的过程。
(二)资本原始积累的主要形式
1.用暴力剥夺农民的土地,迫使他们变成无产者,为 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提供大量廉价劳动力。它在英国表 现得最典型、最彻底,即历史上有名的“圈地运动”。 2.从国内外榨取、掠夺大量财富,为资本主义的迅速 发展积累货币资本。
资本的积累过程pdf 78.pdf

一、社会再生产及其类型
4、技术进步条件下的再生产 对技术进步条件下的再生产的考察是
再生产研究中相对复杂的一个层次。这 种再生产为经济理论带来了许多比较困 难问题。对这些问题的深入思考,不仅 对理解政治经济学,而且对于理解西方 经济学都会有所帮助。
——马克思
资本主义简单再生产 反映出的经济关系
2、资本家的全部资本都是工人创造的
由于资本家每年都要消费一定量的剩余 价值,这样在经过一个或长或短的时期 后,资本家消费掉的剩余价值就相当于 他的资本的价值。他仍持有的资本的价 值“不过只代表他无偿占有的剩余价值总 额。他的原有资本的任何一个价值原子 都不复存在了。”
资本积累过程中商品生产所有权规律转化为 资本主义占有规律。
商品生产所有权规律:所有权建立在劳动基 础上,生产者凭借劳动获得商品的所有权。
资本主义占有规律:所有权与劳动互相分离。 资本家享有占有别人劳动或产品的权利,工人 则不能占有自己的劳动产品。
出现这一转化的关键在于劳动力商品的买卖。
影响资本积累量 的主要因素
5、垄断没有消除竞争而是与竞争并存
资本主义扩大再生产 与资本积累
资本主义扩大再生产 与资本积累
1、资本主义扩大再生产的涵义: 资本家把无偿占有的剩余价值的一部分
转化为资本,用以追加生产所需要的生产 资料和生活资料(劳动力),使生产在扩 大了的规模上进行。
剩余价值转化为资本,就是资本的积累。
资本主义扩大再生产 与资本积累
1、资本的积聚: 单个资本通过剩余价值转化
为资本,使自身规模扩大。
二、单个资本规模扩大的两个途 径——资本的积聚与集中
资本的积累过程

第三章资本的积累过程直接生产过程揭示了资本产生剩余价值,但剩余价值又会变成资本。
资本的积累过程就是剩余价值转化为资本的过程,也就是资本主义扩大再生产过程。
马克思资本积累理论,从再生产过程揭示了资本积累的实质和一般规律,分析了资本积累对无产阶级命运的影响,以及资本积累的历史作用和必然趋势。
第一节资本主义的再生产和资本积累一、社会再生产的分类人类社会为了自身的生存和发展,必须拥有各种各样的物质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以满足生产和生活的需要,为此就要进行物质资料的生产。
一个社会任何时候都不能停止消费,因而也就不能停止生产。
社会生产总是连续不断、周而复始地进行的。
这种不断重复、不断更新的生产过程,就是社会再生产过程。
社会再生产就其内容来讲,首先是物质资料的再生产。
因为任何一次生产过程,都要消耗掉一定的物质资料,这些物质资料既包括生产资料,也包括生活资料。
与此同时,任何一次生产过程又会生产出一定的物质资料,它们既为下一次生产过程提供物质条件,也满足人们生活上的需要,从而使再生产能够顺利地进行。
社会再生产,不仅是物质资料的再生产,也是生产关系的再生产。
这是因为,任何一次生产过程,都是在一定的生产关系下进行的,离开了一定的生产关系,任何生产和再生产过程就都无法进行。
随着生产过程的不断重复和不断更新,这种生产关系也会不断地得到维持和发展。
因此,任何社会再生产都包含两方面的内容:一方面是物质资料的再生产,另一方面是生产关系的再生产。
所以,社会再生产是物质资料再生产和生产关系再生产的统一。
社会再生产按照它的规模来划分,可分为简单再生产和扩大再生产。
简单再生产是指生产在原有规模上重复进行的生产,即新生产出来的产品完全用来补偿在生产中所消耗掉的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扩大再生产是指生产在扩大的规模上进行的生产,即新生产出来的产品,除了补偿生产中已消耗的物质资料以外,还要为扩大的生产规模提供追加的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
扩大再生产从其实现的方式来看,分为外延的扩大再生产和内涵的扩大再生产两种类型。
第四章 资本的积累过程

第四章资本的积累过程前面分析了资本如何产生剩余价值,本章考察剩余价值如何转化为资本,进而揭示资本积累的本质及其对无产阶级状况的影响;同时,揭示资本主义积累的一般规律和资本主义人口规律,从而进一步揭示资本主义剥削的实质和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加深。
第一节资本主义再生产和资本积累一、资本主义的简单再生产(一)再生产的涵义人类社会为了自身的存在和发展,必须要有各种各样的物质资料,以满足生产和生活的需要,为此就要进行物质资料的生产。
社会生产总是连续不断、周而复始地进行的。
这种不断重复、不断更新的生产过程,就是再生产过程。
社会再生产按其规模来划分,可以分为简单再生产和扩大再生产。
简单再生产就是在原有规模的基础上进行的再生产,即生产出来的新产品,只能够补偿在生产过程中所消耗掉的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扩大再生产则是在扩大的规模上进行的再生产,即生产出来的新产品,除能补偿生产过程中所消耗掉的物质资料外,还有剩余的物质资料,可以用于追加的生产要素,从而生产规模在扩大的基础上进行。
资本主义生产的特征是扩大再生产,而不是简单再生产。
但是,简单再生产是扩大再生产的基础和出发点,是扩大再生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因此,对于资本主义再生产的分析,要从简单再生产开始。
(二)资本主义简单再生产析简单再生产,就是要把资本主义生产当作一个不断重复进行的过程,从而可以消除从一个孤立的生产过程的分析中所产生的某些假象,发现其新的重要特点,从而揭露资本主义剥削关系的实质。
1、可变资本和剩余价值是工人用自己的劳动创造的。
2、不变资本也是工人创造。
3、劳动力的再生产从属于资本。
以上特点告诉我们,在资本主义简单再生产中,不仅再生产出新的物质资料,而且再生产出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
一方面不断再生产出资本家,另一方面又不断再生产出雇佣劳动者。
因此,资本主义再生产是物质资料再生产和生产关系再生产的统一。
二、资本主义扩大再生产和资本积累(一)资本主义扩大再生产的涵义1、资本主义扩大再生产是资本家将自己所占有的剩余价值的相当部分转化为资本投资生产领域,从而使生产在扩大的规模上重复进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资本的积累过程
资本的积累过程在整个资本论体系中它的理论地位可以从这样两个不同的角度加以分析。
总的来说,本篇在《资本论》第一卷的范围内,是把资本积累当作资本直接生产过程的一个要素加以考察,这句话至少包含了两层意思,在这里讲的资本积累过程或者说简单再生产、扩大再生产过程不是与资本生产过程相对立的另外一个理论部分,而是从属于资本的生产过程这个理论,而且是直接生产过程。
因此从这个意义上人们把资本论第一卷划分三大块,大体结构上是对的,但是说成是三个理论就错误了。
第一篇讲价值理论,第三到六篇讲剩余价值理论,第七篇讲积累理论,如果把这种说法当做是教条,三大块是三个不同的理论这样的看法那就是一种形而上学错误的看法,整个资本论第一卷都是讲资本的直接生产过程,而这个直接生产过程就是剩余价值生产过程。
所以第七篇也不例外。
这里不是和资本生产过程相对立的,相独立的,相分割的另外一个理论,把积累当做资本直接生产过程的一个要素考察,这是在第七篇前言里讲过的。
首先说明了积累理论不是另外一个独立的理论,而是从属于资本的生产过程。
而资本论第一卷对资本直接生产过程的分析所要揭示的问题就是资本主义生产公式和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最一般最基本、最本质的规定。
是在抽象程度最高的层次上来揭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以及与它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最基本最本质的规定。
所以第七篇仍然从属于资本生产过程,用来说明资本主义最本质的经济关系的。
作为资本的直接生产要素这句话决定的第二点,这里所讲的资本的积累和再生产过程暂时撇开了流通过程这个中介。
在现实的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资本主义的生产过程和流通过程是一个对立的统一。
资本主义生产过程就是生产过程和流通过程的统一。
在这里,流通过程和生产过程互为中介。
所以资本的生产过程是包含资本的流通过程在内的一个再生产过程。
但是在本篇范围内对于资本积累过程和在生产过程的分析是暂时撇开了它的流通过程。
把资本的积累和再生产过程仅仅看作是生产过程单纯的重复或者是扩大规模的重复,把流通的中介只在必要的范围内提一下,所以研究对象的性质把握这一点,第七篇这里讲资本积累过程是把它当作直接生产过程的一个要素来考察。
从另一方面上说,如果资本论全三卷的理论联系来看,一二三卷不仅作为从整体上有一个抽象上升的理论发展过程,而且对应的篇章也有这样的关系。
如果从全三卷的关系来看,那么第七篇同时具备了这样两个地位和作用。
第一,它成为由资本论第一卷资本的生产过程向第二卷资本的流通过程的一个过渡的中介和起点。
因为在这篇里面资本的生产过程已经看作是一个连续的往复不断的过程。
而这个连续不断的过程是以流通为中介。
因此要进一步八五资本主义经济运行经济运动的全貌,哪怕是在抽象层次上完整地把握资本主义经济运行全貌就必须把流通过程纳入到资本主义再生产过程,流通过程和再生产紧密联系在一起,所以资本的流通过程从另外一个意义上就叫做资本的再生产过程,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二卷里多次指出以流通为中介的再生产过程。
第二,它又是资本论第二卷第三篇社会总资本再生产理论的逻辑起点。
第一卷第七篇和第二卷第三篇所讲有一个共同点。
这个共同点都要涉及到资本在生产的物质条件问题。
这都是它们的前提,这是共同的,这个物质前提包括两个方面:一个实物方面,一个价值方面。
那么在第一卷第七篇我们简单地把它作为一个前提。
虽然在第一卷第五篇涉及到价值的再生产,但那是部分的。
价值和实物是不一样的,只有劳动力的价值是属于真正的再生产。
第三,跟第三卷的关系来看,主要是从第三卷里的第三篇利润率的下降,资本积累导致利润率的下降,导致资本过剩时的人口过剩,导致由于消费不足而引起资本主义经济危机。
导致资本的毁灭。
那么如果说资本论第二卷第三篇主要是从社会总资本的内部结构和比例失调的角度,以资本主义生产周期的角度说明了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不可避免性和它的物质基础。
那么第一卷的第七篇则是从社会两极分化的角度,资本主义积累的一般规律这个角度揭示了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不可避免性。
在不同的周期变化
中,马克思通过劳动供求对劳动供求规律的批判。
第二是第三卷则是从结构比例失调的角度说明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可能。
而第三卷第三篇则是从资本积累当中资本过剩这个角度进一步揭示了资本增长的边际。
关于在生产的一般概念和一般原理,包括一般意义的再生产,简单再生产,扩大再生产等。
任何社会都不能停止生产,也不能停止消费。
补充了外延的扩大再生产和内涵的扩大再生产。
这个概念没有统一的定义,从生产一般的角度来分析内涵和外延就只需看生产要素,这里生产要素就看生产资料和劳动力是否增长。
在增加生产资料和劳动力这两种要素的情况下实现外延的扩大再生产,而外延的生产要素也包括生产场所扩大。
这里从生产一般的角度来看外延的扩大再生产,从生产一般的角度看内涵的扩大再生产就是在不增加生产要素后者增加一种而不增加另一种的情况下,不增加或少增加生产要素的情况下而实现了生产规模的扩大。
跟生产要素的增长不成比例,这叫做内涵的扩大再生产。
内涵的扩大再生产也叫做集约的经济增长。
但是对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来说,内涵和外延的简单再生产与扩大再生产都又增加了新的规定。
除了生产要素本身的考察之外,第一,还需从价值方面考察,不仅要看实物量价值量,还要来看剩余价值是否增加,要分清四个方面:物质,价值,投入,产出。
要考虑这四个不同的方面。
关于再生产的一般条件:任何社会的再生产过程都需要一定的物质条件,不论简单再生产,扩大再生产,那么为了保证简单再生产的顺利进行,需要两个条件:一,生产上消耗掉的生产资料必须得到补偿或者替换。
二,劳动力也要得到不断地替换和补偿,劳动力的再生产就需要一定的生产资料,劳动者的生活水平要维持在一定程度,保持正常的消费资料要得到保证,这是从一般意义上的简单再生产,生产上消耗掉的生产要素要能够得到补偿,按照原有的规模得到补偿,其次如果是扩大再生产,那么社会除了要补偿简单再生产之外,总产品当作还必须要有一部分用作追加的生产资料和追加劳动力的生活资料,这就是从生产一般的角度,任何社会都是这样。
当然这个扩大再生产过程用作追加的生产资料和追加工人的生活资料,这里当然有一个条件,是在技术条件不变的情况下。
如果在技术条件变动的情况下,那么通过总产品用途的改变或重新组合也可以实现扩大再生产,这里我们都没有涉及资本,也没有涉及价值,这就是从生产一般的角度来看,那么资本论第一卷第七篇已经涉及这些条件。
而若从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角度来讲,这里还要增加时价值的实现问题,不仅要考虑物质,还要考虑它的价值,不仅要考虑资本的补偿,还要考虑剩余价值的实现等问题。
追加的生产要素可以在生产规模扩大的基础上生产出来。
第三,再生产过程的物质内容和社会形式的关系。
如果说资本主义的生产过程是劳动过程和价值增值过程的统一,如果进一步说往前追溯,我们追溯到生产商品的劳动具有二重性。
也具有特殊的社会性质,这个二重性是指有用劳动和抽象劳动,特殊的社会性质是指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资本主义的生产过程是劳动过程和价值增值过程的统一,它的物质内容是劳动过程,它的社会形式是价值增值过程。
那么在第七篇当中马克思指出正如资本主义生产过程具有二重性。
它是劳动过程和价值增值过程统一一样。
资本主义的再生产过程同样具有二重性。
它也是物质资料的再生产过程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资本主义生产的社会形式,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的统一。
《资本论》第一卷第七篇读后感
姓名:高峥
学号:104753100228
专业:马克思基本原理
课程名称:《资本论》导读
指导老师:许兴亚(教授)
成绩认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