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剧《白毛女》对抗战时期人心倾向及政治的影响

合集下载

影视歌剧《白毛女》作品分析

影视歌剧《白毛女》作品分析

影视歌剧《⽩⽑⼥》作品分析2019-03-10[摘要] 《⽩⽑⼥》是根据我国民间传说⽽改编的⼀部歌剧。

通过对《⽩⽑⼥》的创作背景以及对作品⼈物形象、创作风格的阐释,使我们更加深刻地了解《⽩⽑⼥》创作的题材、经历,更深刻地认识了封建制度下的旧社会农民受到怎样⾮⼈的待遇,教育我们应该珍惜今天美好的⽣活。

[关键词] 演出形式;歌剧;京剧;舞剧《⽩⽑⼥》是根据我国民间传说⽽改编的⼀部歌剧。

故事的内容源于抗战时期的晋察冀边区⽩⽑仙姑的民间传说。

这部歌剧于1945年初创作于延安。

是由贺敬之、丁毅执笔,马可、张鲁、瞿维、焕之、向隅、陈紫、刘炽等完成歌曲的创作。

同年4⽉在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会上进⾏了第⼀次演出,受到党中央和边区⼈民的热烈欢迎。

后来在解放区的各地⽅陆续上演,深受⼴⼤⼈民和解放军官兵的喜爱。

新中国成⽴以后,电影⼯作者根据这部歌剧的题材,改编成京剧、舞剧等艺术形式并搬上了银幕。

⼀、《⽩⽑⼥》剧本内容介绍这部歌剧讲述了贫苦农民的⼥⼉喜⼉(注:罗昌秀,1923年出⽣于宜宾县凤仪乡,2002年12⽉31⽇,80岁⾼龄的四川宜宾“⽩⽑⼥”罗昌秀在家乡因⼼肌梗塞去世),由于⽣活的窘迫被迫卖给当地地主恶霸黄世仁抵债,喜⼉不堪忍受凌辱,拼命地逃⼊了深⼭。

由于长年吃不到带盐的⾷物,因⽽头发变成了⽩⾊,所以很多不知情的⼈见到了都以为她是“⽩⽑仙姑”(⿁)。

后来⼋路军的部队路过这⾥,见到了喜⼉并救了她,⽽且与年轻时的恋⼈已是⼋路军战⼠的⼤春重新团聚。

这部歌剧上演以后感动了中国千千万万的⽼百姓。

⼆、《⽩⽑⼥》艺术演出形式:电影、现代京剧、⼤型舞剧《⽩⽑⼥》这部剧本先后由东北电影制⽚⼚(长春电影制⽚⼚前⾝)1950年摄制。

由⽔华、王滨、杨润⾝根据同名歌剧改编。

主要演员有⽥华、李百万、陈强等。

然后1958年马少波、范钧宏把歌剧《⽩⽑⼥》改编成了京剧的艺术形式,在中国京剧院进⾏了⾸演。

李少春饰杨⽩劳;杜近芳饰喜⼉,叶盛兰饰王⼤春,袁世海饰黄世仁。

浅谈歌剧《白毛女》的创作及其意义.doc

浅谈歌剧《白毛女》的创作及其意义.doc

浅谈歌剧《白毛女》的创作及其意义一九四五年由延安鲁迅艺术学院集体创作,贺敬之、丁毅执笔的《白毛女》是我国民族新歌剧的奠基石。

它在群众艺术实践的基础上,继承了民间歌舞的传统,同时也借鉴我国古典戏曲和西洋歌剧,在秧歌剧基础上,创造了新的民族形式,拉开了我国现代民族歌剧的序幕。

1943年,诗人邵子南从前方带着这个民间素材返回延安。

这个故事在四十年代初开始流行于河北省的阜平一带。

内容叙述一个被地主迫害的农村少女只身逃入深山,在山洞中坚持生活多年,因缺少阳光与盐,全身毛发变白,又因偷取庙中供果,被附近村民称为“白毛仙姑”。

后来在八路军的搭救下,她得到了解放。

这些生动的情节立刻吸引了人们。

为了向即将召开的党的第七次代表大会献礼,鲁艺师生决定以它为题材,创作一个新型歌剧。

经过讨论,大家认识到这个故事虽然带着浓厚的传奇性,却反映了中国农村阶级斗争的真实情况,它包含着“旧社会把人逼成‘鬼’,新社会把‘鬼’变成人”的深刻的主题思想,因而是很有意义的。

为了突出“鬼”与“人”的主题,歌剧特地安排了满头白发的喜儿在雷雨之夜的奶奶庙里,不期撞见地主黄世仁的场面。

在这个场面中,黄世仁把喜儿当作鬼魅,引出了喜儿一段悲愤的唱词:“我是人!让你们逼成了鬼!”而在歌剧结尾处,全体村民和唱的主题是“太阳出来了”,喻示着“仙姑”重返村庄,斗争地主黄世仁,过上正常人的生活。

《白毛女》成功地塑造了杨白劳、喜儿等农民形象。

通过杨白劳年关出外躲账带回的三样东西,生动地表现了一个勤劳善良的贫苦农民的十分朴素的生活愿望。

二斤白面和一根红头绳,表明他希望能有一个起码的人的生活。

门神虽是迷信的东西,却反映了他向往着摆脱地主压迫,过上平平安安日子的朴素要求。

开头的一场戏充满了农村生活的情调,把杨白劳和广大受压迫农民的愿望做了充分的表现。

但是他的这种卑微的生活要求却不能得到满足,反而被逼上绝路,含恨而死。

杨白劳是在地主阶级长期压榨之下,尚未觉醒的老一辈农民的典型形象。

浅析歌剧《白毛女》的创作艺术特征

浅析歌剧《白毛女》的创作艺术特征

浅析歌剧《白毛女》的创作艺术特征歌剧《白毛女》是中国音乐剧史上的经典之作,它以描绘陕北农民起义中的真实故事为基础,展现了人民群众在革命斗争中的英勇和坚强。

《白毛女》的创作艺术特征体现在剧本的深刻、音乐的悲壮、舞美的鲜明和表演的感人。

下面就从这几个方面对《白毛女》的创作艺术特征做一些浅析。

歌剧《白毛女》的剧本具有深刻的现实主义精神和人道主义情怀。

剧作家贾樟柯在剧本创作中以真挚的情感和深刻的思考,描绘出了白毛女与杨白劳这对阶级冲突中的形象。

剧作家通过对农民起义和封建统治的抨击,展现了革命斗争的伟大和人民的斗争精神。

剧本中的对白和台词,既真实又富有诗意,在展现现实生活的又蕴含着对美好理想的追求。

这种现实主义的精神和人道主义的情怀,为《白毛女》的创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歌剧《白毛女》的音乐具有悲壮的气息和丰富的民族特色。

作曲家郑律成通过音乐的精湛表现了农民起义的艰难险阻和人民的不屈精神。

音乐中融入了大量的陕北民歌和戏曲音乐元素,富有浓厚的民族特色。

在歌曲中,旋律激昂悲壮,歌词内容真挚感人,通过音乐,让观众更加深刻地感受到了剧情中人民的苦难和斗争。

在配乐和音效上,也采用了大量的民族乐器,使整个音乐更加饱满和生动。

这种悲壮的气息和丰富的民族特色,使得《白毛女》的音乐成为了歌剧中的一大特色。

歌剧《白毛女》在舞美方面也具有鲜明的特点。

舞美设计师充分考虑了剧情的背景和时代的特征,通过布景、服装和道具等,营造出了极具视觉冲击力的舞台效果。

剧中的陕北黄土高原、农民起义的战场以及人民群众的生活场景,都被真实地还原在舞台上。

服装的设计充分考虑了角色的特点和社会地位,使得人物形象更加栩栩如生。

舞美设计师还通过灯光和舞美效果的设置,增加了舞台的戏剧张力和视听的享受。

这种鲜明的舞美特点使得观众在欣赏剧情的也能够享受到舞美带来的视觉盛宴。

歌剧《白毛女》的表演具有感人至深的特点。

演员们通过精湛的表演技巧和真挚的情感,将剧中的人物形象栩栩如生地展现在观众面前。

歌剧《白毛女》赏析

歌剧《白毛女》赏析

歌剧《白毛女》赏析《白毛女》的主题是“旧社会剥削阶级把人逼成鬼、毛主席共产党领导的新社会把鬼变成人”。

《白毛女》是1940年代抗日战争末期在中国共产党控制的解放区创作的一部具有深远历史影响的文艺作品。

此作品后来被改编成多种艺术形式,经久不衰。

创作背景1942年5月2日,毛泽东在陕西延安发表《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提出文艺不是超阶级的,文艺要和工农兵群众结合。

在同一个时期,延安的共产党人还发动了整风运动和大生产运动。

这使得延安的文艺工作者意识到要创作出一个全新的反映共产党的理念的艺术作品。

1945年中共七大准备召开之际,当时苏联红军已经向德国反攻,第二次世界大战胜利的曙光已经来临。

延安的鲁迅艺术学院的一些艺术家在院长周扬的指示下,根据“白毛仙姑”的传说,创作出歌剧《白毛女》。

《白毛女》将强烈的浪漫主义精神和共产党的阶级斗争理论结合在一起,成为解放区文艺标志物,迅速风靡各个解放区。

之后这出歌剧还在国统区演出,广受赞誉。

《白毛女》以晋察冀边区的民间传说为主要素材,又根据当时革命斗争的现实进行了提炼和加工。

主要情节是:恶霸地主黄世仁逼死了善良老实的佃户杨白劳,抢走了他的女儿喜儿并奸污了她,最后又逼得她逃进深山。

喜儿怀着强烈的复仇意志顽强地活下来了,因缺少阳光与盐,全身毛发变白,被附近村民称为“白毛仙姑”。

八路军解放了这里,领导农民斗倒了黄世仁,又从深山中搭救出喜儿。

喜儿获得了彻底的翻身,开始了新生活。

全剧通过喜儿的遭遇,深刻地表达了“旧社会把人逼成‘鬼’,新社会把‘鬼’变成人”的主题思想,真实地反映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农村中贫苦农民与地主阶级的矛盾,证明了只有共产党领导的人民革命,才能砸碎封建枷锁,使喜儿以及与喜儿有着共同命运的千千万万农民得到解放。

1945年5月,《白毛女》在延安公演,向党的第七次代表大会献礼,取得极大的成功。

在此后的演出过程中,剧本又不断修改,日臻完美。

由于思想上和艺术上的高度成就,《白毛女》在土改运动和解放战争中充分发挥了艺术作品的感染力量,起到了巨大的宣传教育作用。

浅析歌剧《白毛女》的革命化倾向

浅析歌剧《白毛女》的革命化倾向
安 召 开 了文 艺 座 谈 会 , 在会 上 根 据 中 国的 革命 深 刻 地论 述 了在 文 艺上 过一 番残 忍 的折 磨 后 , 她 对 地 主 阶级 产 生 了不 共 戴 天 的 仇 恨 。 强 烈 让 一 存 在 的根 本 问 题 。毛泽 东 认 为 应 该 把 文 艺 和 生 活结 合 起 来 , 过 文艺 的 复仇 愿 望 让 她 具 有 了 顽 强 的求 生 意志 , 定 要 活 着 等 待 看 到 太 阳 的 通 反 映 生 活不 断 提 高 人们 的政 治 水 准 。 泽 东 号 召广 大 革 命 的 文 艺 工作 那 一 天 。喜 儿 是 一 个 深 受 封 建社 会 贞操 观 影 响 的 女 子 , 于 自己 不 幸 毛 对 她 在 被 者深人群众生活 , 创造 出能够宣传群众、 教育群众 、 鼓舞群众 的文艺作 的遭 遇 , 没 有 马 上 就 进 行反 抗 . 经 过 极 大 的 苦 难 后 , 人 吃 人 的 封
才 翻 由此 可 见 , 剧 《 歌 白 歌剧《 白毛 女 》 特 的创 作 背景 决 定 了其 革 命 化 倾 向 。2 独 0世 纪 上 共 产 党 的领 导 下 , 能 打 倒 地 主 阶 级 , 身得 解 放 。 的 半 时 期 , 国 正处 于 由半 殖 民 地半 封 建 社 会 向新 民 主 主 义 社 会 与 社 会 毛 女 》 人物 塑 造 和 故 事 情 节 正 是 围 绕 着文 艺 作 品 的革 命 化 倾 向进 行 中 主义社会转变的伟大时代 , 民族 矛 盾 成 为 次 要 矛 盾 , 农 民 阶级 反对 创 作 的 。 而 从 喜 儿 的人 物 塑 造 上 看 , 儿本 是 一个 天 真 、 良的 农 家 女 , 经 喜 善 在 地 主 阶级 剥 削 的 矛 盾 成 为 国家 的主 要 矛 盾 。14 92年 5月 , 泽 东 在延 毛

重构“革命经典”:从复杂到“纯粹”--以歌剧《白毛女》和舞剧《白毛女》为例

重构“革命经典”:从复杂到“纯粹”--以歌剧《白毛女》和舞剧《白毛女》为例

重构“革命经典”:从复杂到“纯粹”--以歌剧《白毛女》和舞剧《白毛女》为例重构“革命经典”:从复杂到“纯粹”--以歌剧《白毛女》和舞剧《白毛女》为例第7卷第2期2006年4月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Jottrnal0fNardmaUniversity(SocialScienceEdition)V01.7No.2Apr.2006重构”革命经典”:从复杂到”纯粹”——以歌剧《白毛女》和舞剧《白毛女》为例胡军(湖南工业大学中文系,湖南株洲412007)[摘要]延安文艺界所开创的文艺创作方向作为建国后的文艺主潮一直延续到”文革”时期.在这一长达近四十年的文艺实践过程中,左翼文艺界为了在文学艺术中创造一个”绝对无我”之境,不断地调整自己的文化战略目标,追求一种”绝对的纯粹”.从20世纪40年代的歌剧《白毛士》到60年代的舞剧《白毛士》,就很好地反映了革命激进文学派别的这种鸟托邦冲动,即以”净化”的方式修改一些”具有一定思想基础”,但又有可能模糊政治伦理观念的”复杂性”作品,展开对自我,阶级本质等想象,以建立一个全新的文艺形态.[关键词]《白毛女》;复杂;”纯粹”[中图分类号]1207,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0755(2005)02—0076—0320世纪40年代前后,中国共产党在陕甘宁边区建立了自己的根据地和政权.在这块象征着中国未来和希望的土地上,在新的文艺思想指导下,延安进步,革命的文艺作家进行了一场全新文艺实践,创作了一批符合当时意识形态的作品,如《白毛女》,《小二黑结婚》,《太阳照在桑干河上》,《暴风骤雨》等.也从这个时代开始,延安文艺界所奠定的创作方向作为建国后的文艺主潮一直延续到”文革”时期.在这一长达近四十年的文艺实践过程中,左翼文艺界为了在文学艺术中创造一个”绝对无我”之境,不断地调整自己的文化战略目标,追求一种”绝对的纯粹”.从40年代的歌剧《白毛女》到6o年代的舞剧《白毛女》,就很好的反映了革命文学界这种激进的乌托邦冲动——以”净化”的方式,彻底肃清一些“具有一定思想基础”,但又含混暧味的作品,展开对自我,阶级本质等想象,以建立一个全新的文艺形态(即无产阶级文艺).本文以《白毛女》的两个版本(即歌剧和舞剧)为例,探讨”革命文学”在追求这一文化战略目标的过程中,是如何通过弥补,缝合多种话语的裂痕,修改对”自我”,”阶级本质”的想象,表现激进年代”想象共同体”的集体意识.歌剧《白毛女》的产生,首先经历了一个从民间传说向知识分子改造的革命文艺演变的过程.”白毛女”的故事最早流传于20世纪4o年代晋察冀边区,其真实原型已无从考察了.从歌剧作者多次转述传说故事来看,它已经包含了阶级对抗这一现代性因子,但不可否认,传说素材电蕴藏了多种语义发展的可能性.根据它可以写成一个有钱人家的少爷和丫鬟之间发生的社会地位不同的男女情爱纠葛故事,也可以从反抗男权压迫出发,描绘妇女遭受男权蹂虐的女性文本,甚至还可以写成一对青年男女历经各种考验,破镜重圆的故事.但在经历了延安文艺整风之后的解放区作家手里,传说故事所蕴藏的多种语义之一——”贫农女儿遭受地主压迫与欺辱,在共产党解救下翻身”这一线索被牢牢抓住,将其定位于”旧社会把人变成了鬼,新社会把鬼变成了人”的主题.应该说,这一主题对于当时的解放区文学而言是全新的,因为它不仅仅表现了”旧社会”的黑暗,更重要的是还展现了”新社会”的现实场景—-----”农民和八路军共产党一结合,在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很快就翻了身,鬼变成了人,人成了主人,过着从未有过的自由平等幸福的生活”.…而这一场景在此前的”革命文学”中并未得到很好反映,这也是该剧首场演出之后获得高度评价的主要原因之一.然而必须看到,”白毛女”故事从传说到剧本的经过还有另一个大背景,这就是解放区的”大众文艺”运动.加世纪40年代前后,中国共产党在陕甘宁边区建立了自己的根据地.新政权的巩固,往往依赖于新意t}{形态的推行.这不仅需要武力,同时也要在民众中植入新的认同理念.这种理念必须是讲道理的,它不能依靠武力来建立,而是要依靠”新鲜活泼的,为中国老百姓喜闻乐见的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_2J的文艺实践.反映在剧中,这个实践就体现为”以一个民间日常伦理秩序的道德逻辑作为情节的结构原则.”血就是说,歌剧《白毛女》并不仅仅是一个单纯的压迫与反抗的故事,它还有一个借鉴和化用民问文化资源,将阶级斗争故事民间化和伦理化的过程,这就使文本呈现出”多层,含混”的[收稿日期]2005—08—16[作者简介]胡军(1969一),男,湖南株洲人,湖南工业夫学中文系讲师.第2期胡军:重构”革命经典”:从复杂到”纯粹”——以歌剧《白毛女》和舞剧《白毛女》为例77复杂性.熟悉《白毛女》创作过程的人都知道,最初的”白毛女”口头传说中5={有两个人:区干部和”白毛仙姑”,故事情节也只有奶奶庙”捉鬼”和追踪”仙姑”并将其解救.但在创作完成的歌剧中,区干部不见了,取其代之的是另一个重要角色王大春,并赋予了他喜儿未婚夫的身份.由大春和喜儿的恋人关系,衍生出王杨两家邻里亲情.此外,故事开头的设计也颇具意味:喜儿等回了在外躲账的父亲杨白劳,高兴地扎上了父亲买回的红头绳,大春一家也热情地邀请杨家父女一起去包饺子吃团圆饭,正在这时涡从天降,地主管家强行带走了杨白劳并逼迫他在女儿的卖身契上按下了手印,绝望的杨白劳在除夕之夜喝卤水自杀.初一早上,喜儿被抢人黄世仁家.这种人物关系的设置和故事开端的处理,生动地演绎出,对青梅竹马恋人是怎样被恶人拆散,终致生离死别音讯全无的民间情爱故事,以及充满伦理亲情的和睦节日气氛被反人伦反道德的恶势力打破的家破人亡的惨剧.有了男女情爱故事的插人,有了”除夕夜”生活故事的反衬,代表旧制度的地主恶霸黄世仁的种种行径,就愈发可恶.也就是说,黄世仁不仅仅是政治意义上的敌人,也是民间伦理秩序的破坏者.正是他破坏了乡问社会的亲情,恋情,邻里之情,使得一个正常家庭顷NI?~1家破人亡,一对有情人生离死别.按照中国传统的”恶有恶报,善有善报”的观念,大春的报仇雪恨也就顺理成章了.值得注意的是,大春归来时,除了是喜儿的未婚夫身份还是”新政治力量”的代言人,这样,走出山洞的喜儿才有可能来到斗争会场控诉黄世仁的罪恶.于是,我们“在民间伦理逻辑的运作于政治话语运作之间便可以看到一种回合及交换.”可以说,吸收并化用民间文化资源,将阶级斗争故事作充分民间化,伦理化处理,最大限度激发当时解放区文化程度并不高的广大农民的政治热情,提高他们对新意识形态的认同,是边区执政党期望通过自己控制的文化资源所要达到的目的.从演出效果来看,这一目的基本上达到了:当时解放区的土改运动,首先就是用演《白毛女》来发动群众的,”为喜儿报仇”也成为解放战争中战士们的普遍口号.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还很少见到有哪一部戏会像《白毛女》这样,起到如此直接的宣传教育作用.在这个意义上,《白毛女》”一方面集中反映出现代政治方式对人类象征行为,艺术活动的…功利主义?式的重视和利用,另一方面也表达了人类艺术活动本身所包含的最深层,最原始的欲望冲动—-直接实现意义,生活的充分艺术化.”然而,任何一部稍具有丰富性和艺术表现力的作品,都难以维持观念上的”纯粹”,其本身就存在着裂痕和矛盾,潜在着…种自我颠的力量.”这是一个?中世纪式?的悖论:政治,宗教敦谕需要文艺来?形象地?,?感情地?表现,但?审美?也会转而对政治和宗教产生?消解?,?破坏?的作用.”歌剧《白毛女》在创作过程中对民间丈化资源的借重,使得激进文学派的”纯洁性”的诉求难以彻底实现更何况”当代”中国进入20世纪6o年代之后,一场前所未有的革命风暴——无产阶级史化革命,已经到来.所谓的”文化革命”,是”触及人民灵魂的大革命,要解决人民群众的世界观问题”,其中心是要”斗私”,”批修”,其方式就是发动群众”自己教育自己”和”自己解放自己”.因此,”文化革命”是一场自我革命——用马尔库塞的话来说, 是一场”群众整个主观生活形式的变革”.在这场革命中,对立的双方不是敌对力量和政权,而是我们内在的本质,即每个人都要以”不断革命”的方式将”革命”推进到自己的”灵魂深处”,将个体的爱与恨转化为集体的情感,创建一个”无我之境”的大同群体社会.因此,延安文学为新政权提供的最初的”新文化猜想”范本——歌剧《白毛女》,在一个新的”讲述话语的时代”(即无产阶级文化革命时代),显然已经过时, 它不仅无法表现新的意识形态诉求,而且对民间伦理的借用已经成为了新意识形态生长的障碍.舞剧《白毛女》与歌剧《白毛女》最大的不同,就在于以“文化革命”的主题取代了后者的”旧社会把人变成鬼,新社会把鬼变成人”的政治革命主题.与含混,多层的歌剧剧本相比,舞剧《白毛女》已经脱胎换骨,完全”纯粹化”了——人物,情节高度被本质化和抽象化,每一个人物的意义都有它所属的抽象的阶级本质所决定.一个20世纪4o年代的革命故事由此演变成一个6o年代的文学寓言.这一寓言隐含了一个执政党对”历史”,对自我的重新设计和认同.如与歌剧一开幕喜儿和爹爹过年的场面不同,舞剧一开场,即向观众展开了一个强烈的象征画面,将一幅”三座大山”压迫中国农村的缩影推到观众面前:序幕黄世仁家大门口.在解放以前,我国农民遭受地主,官僚资产阶级和帝国主义的残酷压迫和剥削,经历了多少苦难.但是他们并没有屈服,面对敌人的屠刀,挺起胸膛,进行英勇顽强的反抗和斗争.f】与此同时,舞剧完全改变了杨白劳,喜儿等形象.在歌剧中,杨白劳表现了一个勤劳善良的贫苦农民的十分朴素的生活愿望,他的悲惨结局(服毒自杀)虽然是对地主阶级的有力揭露,但也显现了其性格中懦弱的一面.这一情节在当时就受到了一些思想超前的批评家,观众的质疑.因此,在舞剧中,为了强化阶级斗争的主题思想,突出农民不屈不饶的坚决斗争精神,剧作者们设计了杨白劳拿起扁担三次奋起反抗,最后被黄世仁打死的情节.尽管还是逃脱不了悲惨命运,但”杨白劳抡起扁担向黄世仁的有力一击,大长了革命农民的志气,这是他临死前向旧制度进行的坚决的挑战.”相类似的是,为了”革命农民”这一本质,歌剧中另一主角喜儿的形象也彻底被改变.事实上,在歌剧《白毛女》中,喜儿已经具有了杨白劳所不具有的斗争精神.这个天真纯朴的少女,在遭受到黄世仁奸辱,父亲自杀等一系列毁灭性打击之后,也曾哭喊着”爹呀!我要跟你去啦!”企图自尽,但在遇救后她逐渐抛弃了”不能见人”的思想,决心为复仇而活着,并最终成为一个”复仇女神”..歌剧为我们完整地展示了喜儿的这一”成长”过程但与40,50年代的”革命文学”组织, 78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o()6年建构”本质”不同,无产阶级文化革命时代的文艺则是展示已经通过叙事所获得的”阶级本质”.”本质”无须借助道德伦理的力量,它将自我证实,自我呈现.因此,如果说在歌剧中,喜儿对黄世仁的仇恨是逐渐生长起来的,那么,在舞剧中,喜儿的仇恨则是与生俱来的.在这个意义上说,舞剧《白毛女》正是通过喜儿性格的刻画完成了一个执政阶级在”想象中的自我描绘”,这个”自我”就是所谓的”阶级意识”所以,舞剧中喜儿对黄世仁的仇恨就不仅仅是对个人的仇恨, 而是对整个”地主阶级”的阶级仇恨.李希凡对舞剧中喜儿形象给予了高度评价:被抢进黄家强迫为奴的喜儿,并没有忍辱屈从,她燃烧着强烈的阶级仇恨,反抗地主婆对她的虐待,反击黄世仁侮辱她的企图.在佛像前那高举香炉的一掷,和影片中黄世仁在”大慈大悲”横匾下奸污喜儿的情节形成了尖锐的对照. 这一掷,岂只是掷向黄世仁,而是掷向吃人的旧制度.一个英勇不屈的贫民女儿的高大形象,就在这一掷间矗立在观众面前.这才是我们贫苦农民的喜儿,肩负着几千年来阶级的深仇大恨的喜儿…….这一没有历史的抽象的”自我”,只能以康德在《判断力批判》中定义的”崇高”来加以解释:”崇高是,仅仅由于能够思维它,证实了一个超越任何感官尺度的心意能力”,”它不能含在任何感性的形式里,而只能涉及理性的观念”. J“革命”这一概念终于在越来越抽象和越来越现代的自我本质”想象——认同”过程中绝对神圣化和纯洁化了.于是,我们在舞剧《白毛女》中看到了一个”不在场”的”反抗阶级”英雄群像:”一个刚强质朴的老贫农杨白劳,一个坚贞不屈的贫农女儿喜儿,一个英武勃勃的子弟兵王大春,一个沉毅坚定的共产党员赵大叔.他们和广大的革命农民心连心,凝结成一股任何反动暴力也压不垮的,敢于起来砸烂旧世界的钢铁般的力量”,他们”对广大观众揭示了:在沉重的奴役压迫下的旧中国农民,始终没有屈服,而是顽强不屈地英勇战斗着!广大的革命农民在毛主席和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拿起了枪杆子,为夺取政权进行着武装斗争,不断地扩大战行列,从一个胜利走向又一个胜利,将革命不断地推向前进很显然,这里的杨白劳,喜儿等已经不再是某个具体反抗者形象,而是”反抗阶级”这一现代性本质.将具体,感性的人物升华为抽象,超历史的人物,这是”文化革命”的性质决定的.因此,与另一个时代的”革命”经典歌剧《白毛女》中的主人公相比,舞剧《白毛女》中的英雄群像不仅满足了当时的中国人”对镜自观”,确认自身本质的内在要求,更以一个充满了主体自豪感的集体群像表达了对”劳动人民”这一共同本质的想象.惟其如此,它才被认为是”无产阶级”的文学.【参考文献][1]周而复.新的起点[M].北京:群众文艺出版社,1949.23.[2]毛泽东.新民主主义论[A].毛泽东着作选读[c].北京:人民文艺出版社,1986.312.[3]盂悦.《白毛女》演变的启示[A].王晓明.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史论(3)[C].上海:东方出版中心,1997.191.[4]唐小兵.再解读——大众文艺与意识形态[M].香港:牛津大学出版社,1993.17.[5]洪予诚.关于5O至70年代的中国文学[J].文学评论, 1996,(2).[6]《红旗杂志》社论.文化战线上的一个大革命[J].红旗杂志,1964,(12).[7]上海市舞蹈学校.”革命现代芭蕾舞剧”白毛女[M].北京:北京出版社,1967.3.[8]李希凡.在两条路线尖锐斗争中诞生的艺术明珠[N].光明日报,1967一()5—19.[9]康德.判断力批判(上)[M].上海:商务印书馆,1964.9O.84.[1O]公盾.谈芭蕾舞剧《白毛女》的改变[N].人民日报,1967—06—11.Reconstructionof”RevolutionaryClassics”:Fromcomplextopurity??——taketheopera”theWhite—HairedGirl”andtheballet”theWhite—HairedGirl”astheexampleHUjliB(fhuumIndustrialUnivers.Zhuzho,z412007,China)Abstract:TheYananliteraryandartcirclesfoundtheliteraryandartisticcre ationdirectionafterthefoundingofthenationandtIlite.raryhosttidecontinuedto”theGreatCulturalRevolution”thetime.Innearl y40yearsofliterarypractieeproee~,tl1eleftwingliteraryandarlcircles,inordertocreatethe”absoluteahrulsm”,adjustedtheCu]tttt~.st rategictarget,ptwsued0Rekindof”absolutepuritv”.Jn1e1940?soperas”Wlle—HairedGirl”and1960?Sballet”lile—HairedGirl”,reflectedradicalliteraturefactionoftIlisUtopiaimpulse.whiel1re.visedthepossibilityfuzzypoliticsetkiesidea.imaqinedthe(:lassnatu.re, midestablishedabrand—Rewliteraryslmpe.Keywords~”111eWte—HairedGirl”;complex;purity。

歌剧《白毛女》鉴赏

歌剧《白毛女》鉴赏

歌剧《白毛女》鉴赏
《白毛女》是中国文化大革命时期的经典歌剧。

它以一个小山村的白毛女为主角,以
她的人生经历为线索,表现了苦难的生活、对敌人的仇恨以及人民的团结与斗争精神。


部歌剧的成功不仅在于其深刻的社会性质,而且在于其深厚的思想内涵和卓越的艺术表
现。

歌剧以传统的器乐开场,突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特色。

乐曲中穿插了锣鼓和古琴等民
族乐器,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开场节目既有昂扬的激情和雄壮的气势,又充满了呼
唤和感人的情绪。

这种开场方式代表了中国传统音乐的魅力,表达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
不朽魅力。

歌剧的歌曲采用了大量民族音乐元素,使剧情更加真实以及感人。

如“白毛女之爱情”等经典歌曲,将白毛女和她爱人的爱情描绘的淋漓尽致,唱出了深情厚爱,慷慨赴义的英
雄气质。

再如《灰色的天空》这首歌曲,以悲怆而庄重的曲风,表达了农村人民在艰苦卓
绝的环境中的愁苦和茫然。

这些歌曲不仅有着极高的艺术价值,也代表了当时中国乐曲创
作的绝佳水准,展现了中国文化的深厚内涵、浓重气息和博大精深。

《白毛女》歌剧通过细腻的音乐表现、完整的剧情头有原则地阐述了一个农村女性的
成长历程,展现了人民群众不屈不挠、坚毅无畏的革命精神,同时也深刻表现了中国农民
的斗争历程。

这场歌剧不仅成为了中国文化的重要标志,展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灿烂辉煌,同时也展现了中华民族的海纳百川、凝聚精神和奋斗精神。

说音乐《白毛女》赏析

说音乐《白毛女》赏析

说音乐:歌舞剧《白毛女》防城港市第三中学张琪各位老师好,我今天说音乐的题目是歌剧《白毛女》,该歌剧是在延安新秧歌运动基础上创作的第一部具有中国气派的新歌剧。

剧本由延安鲁迅艺术学院集体创作,贺敬之.丁毅执笔,马可、张鲁、瞿维等作曲,剧本是根据民间传说《白毛仙姑》改编、创作的。

主题思想是:旧社会把人逼成鬼,新社会把鬼变成人。

该剧的音乐采用民歌素材和地方戏曲的音调加以创造发展,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和时代特点。

歌剧版《白毛女》采用北方民间音乐的曲调,吸收戏曲音乐,借鉴西欧歌剧的创作经验,作者用河北民歌《青阳传》的欢快曲调所谱写的“北风吹,雪花飘”来表现喜儿的天真和期待;用深沉、低昂的山西民歌《拣麦根》的曲调塑造杨白劳的音乐形象;用河北民歌《小白菜》来表现喜儿在黄家受黄母压迫时的压抑情绪;用高亢激越的山西梆子音乐突现喜儿的不屈和渴望复仇的心情等等艺术处理,都是在民间音乐的土壤上生出的永恒旋律。

其中较为典唱段《北风吹》(自唱一小段北风那个吹,雪花那个飘,雪花那个飘飘,年来到。

爹出门去躲帐,整七那个天,三十那个晚上,还没回还。

)节奏轻柔,舒展,曲调亲切动人,带有一点点的凄美,为什么说凄美呢,凄就是快过年了爹爹还要出门躲帐,美就是喜儿能很快见到爹爹并和能爹爹一起过年那种幸福,塑造了喜儿活波、纯朴、天真无邪地向往幸福的形象,也表达了她盼望爹爹归来的急切心情。

《扎红头绳》这一小段,虽然爹爹没有能力给喜儿买头花,但喜儿能等回爹爹已经很幸福,自已的心情也无比的兴奋。

(自唱人家的的闺女有花戴,我爹钱少不能买,扯回了二尺红头绳,给我扎起来,哎扎呀扎起来)节奏欢快曲调流畅、优美。

它以北风吹主题配合得天衣无缝,充分表达了喜儿心中盼望、喜悦的心情。

在后面那部分《太阳出来了》曲调又转为宽广、明亮、兴奋而充满希望。

《白毛女》整个歌剧故事很丰富,紧凑,又体现了当时党的领导人所推崇的思想主题,而且人物故事深入人心,歌声,舞蹈,对于整体效果都相当和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歌剧《白毛女》对抗战时期人心倾向及政治的影响
作者:王永春
来源:《文艺生活·文海艺苑》2015年第03期
摘 ; 要:歌剧《白毛女》是我国音乐史上融合民族音乐元素与西洋歌剧元素创作的新型民族歌剧,是我国近现代歌剧音乐发展史上的重要代表及里程性标志作品。

它从诞生之初到现今一直是艺术界的优秀成果,光舞剧《白毛女》版本都已经演到了第六代。

本文试图以民国期刊内收录的关于歌剧《白毛女》的史料为基础,看该剧自诞生之时到二十世纪后半叶对抗战时期人心的把握及对政治的影响。

关键词:歌剧《白毛女》;抗战时期;政治影响
中图分类号:J822 ; ; ; ;文献标识码:A ; ; ; ;文章编号:1005-5312(2015)09-0111-01
歌剧《白毛女》是我国音乐史上融合民族音乐元素与西洋歌剧元素创作的新型民族歌剧,是我国近现代歌剧音乐发展史上的重要代表及里程性标志作品。

从创作上演之初至今日,乐界对其创作背景、艺术特征、表演唱腔等诸多方面均进行了细致深入地研究,研究成果极其丰富。

本文则试图以民国期刊内收录的关于歌剧《白毛女》的史料为基础,看该剧自诞生之时到二十世纪后半叶对抗战时期人心倾向的把握及对政治的影响。

民国期刊从1911年至1949年收录了关于歌剧《白毛女》的剧照、演出消息、剧中选曲、创作、评论等史料。

其中《正报》收录六篇、《青春电影》四篇、《新音乐月刊》四篇、《胶东大众》三篇、《戏世界》三篇、《沪剧周刊》三篇、《开明少年》两篇、《世界与中国(北平)》两篇、《音乐评论》两篇、《群众》两篇、《清华旬刊》一篇、《新音乐》一篇、《新上海》一篇、《文萃》一篇、《中国青年(陕北)》一篇、《中华少年》一篇、《图书展望》一篇、《影剧新地》一篇、《蚂蚁小集》一篇、《大众新闻》一篇、《大众文艺丛刊:文艺的新方向》一篇及《大众影剧》一篇,总计四十三条。

从期刊可知,关于《白毛女》的消息与史料集中在1946年、1947年、1948年及1949年四年中,其中1946年三篇、1947年八篇、1948年十一篇、1949年二十一篇。

1949建国年收录为最多。

该时期歌剧《白毛女》的史料主要有如下分类:介绍、消息通告类、歌剧选曲类、内容解说类、意见类、评论类等等。

在这些零散的史料中有些关于广大群众在观看歌剧《白毛女》之后发生的一些故事,通过对这些故事的梳理笔者看到了人民在艺术背后思想觉悟的体现,看到了政治的附属物文艺对政治的隐形影响。

一、歌剧《白毛女》对抗战时期人心倾向的影响
歌剧《白毛女》的故事来自于晋察冀地区的“白毛仙姑”民间传说,其中主人公“喜儿”的原型真实存在。

据欧阳文彬发表在1949年《开明少年》的《白毛女》中所述“这是一个真实的故
事,白毛女也真有其人的,她现在还活着,是当地的妇女队队长。

”①由文可知,至1949年“喜儿”真实原型尚还健在,而且成为当地妇女干部。

从受压迫的奴隶阶级成为解放区人民大众的带头人,这种深受旧社会其害的亲身经历的社会影响力远超其他形式的宣传力度。

从解放区到其他地区,以音乐的形式宣传伟大的中国共产党将带领广大人民群众翻身做主人。

不管是歌剧中的经过加工塑造的主人公“喜儿”还是民间传说中真有其人的“喜儿”,群众观看该歌剧之后的“感动”、“流泪”、“憎恨”、“振奋”等等真实反应皆说明了这件艺术作品给人民群众带来推翻旧社会、建立人民政权、勇于反抗、坚决拥护中国共产党的信心与希望。

因为《白毛女》这部剧有着强烈的直逼人心的现实性。

在解放时期的中国这种无形的力量对建设新民主主义的新中国、促进社会不断进步与完善有着重要影响。

另据《开明少年》之《白毛女》所载,“有些战士说…看《白毛女》比听指导员上课还强,看了戏我就懂得我们解放军是什么人的队伍了‟”②、“有些战士说:…当大春、大锁打穆仁智的时候,我在下面拍手喊好,但是大锁给打伤了,大春也跑了。

到最后八路军到来才报了仇,知道啦,世界不变,受苦人是报不来仇的。

一两个人更不用说,就是把穆仁智打死了,又算的了什么呢?我们一定要团结起来,革命到底,来个大翻身。

‟”③。

这是观看《白毛女》后人民笔下真实的感受,这已经明显地显示出百姓拥护中国共产党、进行大革命的人心倾向了。

从把文艺变成抗战的一股强大力量的角度来看,《白毛女》完美地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

二、歌剧《白毛女》对政治的隐形影响
从根源上讲,歌剧《白毛女》的诞生是政治影响下的产物。

反之,它对政治也有着丝丝联系。

1945年至1949年,中国共产党与国民党处于两党相争的局面。

国民党所依赖的基础是地主阶级,因此代表的是地主阶级的利益。

国民党区域内的艺术家没有人身自由,不能创作反映底层农民现实的艺术作品。

因此,这段时期,有许多艺术家逃离了国统区、沦陷区跑到了解放区。

而中国共产党所依赖的基础是广大大民群众,代表的是中国最底层贫苦大众的切身利益。

艺术家们可以走进群众、贴近大众,与群众一起创作反映人民生活与现实的作品,《白毛女》就是这样的产物。

因此,从代表人民利益方面来说,中国共产党无疑获得了无数群众的支持,这是中国共产党能成为执政党的最根本原因。

但是,《白毛女》的诞生所得到的人心和在这样一个特殊的时期内对全国的影响是不容忽视的。

它是文艺与政治背后一股隐形的力量,是艺术的胜利也是政治的胜利,昭示着“记住吧,总有改朝换代的一天”④。

注释:
①②③欧阳文彬.白毛女[J].开明少年,1949(48):6、8、19.
④《白毛女》本事[J].青春电影,1949(15).当黄世仁逼死了杨白劳又强占了喜儿,年老的赵大叔讲的一句话。

参考文献:
[1]《白毛女》中的反派角色[J].青春电影,1949(15).。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