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剧《白毛女》鉴赏

合集下载

浅析歌剧《白毛女》中喜儿的形象塑造

浅析歌剧《白毛女》中喜儿的形象塑造

浅析歌剧《白毛女》中喜儿的形象塑造1. 引言1.1 介绍歌剧《白毛女》歌剧《白毛女》是中国文化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作为中国歌剧史上的经典之作,它通过音乐和戏剧的完美结合,展现了一个感人至深的故事。

该歌剧以上世纪30年代的陕北为背景,讲述了一个农村妇女白毛女在抗日战争中不幸失去丈夫,被恶霸三家村控制的悲惨命运,以及她与改造分子喜儿之间的情感纠葛和曲折命运。

整部歌剧以白毛女为主线,通过她与喜儿之间的感情纠葛展现出了人性的善良与邪恶,展现了正义与邪恶的斗争,展现了人民群众的顽强拼搏和奋勇斗争。

《白毛女》以其感人至深的情节,多样化的音乐表达和强烈的社会正义感,成为中国歌剧史上不朽的经典之作,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文化内涵。

1.2 喜儿在《白毛女》中的重要性在歌剧《白毛女》中,喜儿这一角色的重要性不可忽视。

作为故事中的女主角,喜儿承载着故事情节的主要发展线索,她的命运也代表了整个剧情的发展方向。

喜儿的形象塑造既是对历史人物的还原,也是对普通农民妇女的呈现,她的坚强和勇敢让人动容,同时也展现了中国农民阶级的艰辛与顽强。

喜儿的成长历程表现了一个女子从懦弱到坚强的蜕变,她的爱情与家庭关系影响了整个故事的走向。

与其他角色的关系也体现了喜儿的人格魅力和社会责任感,她的形象深深地触动了观众的内心。

整个故事中,喜儿的存在不仅仅是一个普通女性形象,更是一种对社会现实的抨击和对人性的思考。

通过分析喜儿在《白毛女》中的重要性,可以更好地理解歌剧的主题和精神内涵,同时也能更深刻地感受到中国人民在抗战年代的坚毅与顽强。

2. 正文2.1 喜儿形象的塑造喜儿形象的塑造是歌剧《白毛女》中的一个重要部分。

在整部歌剧中,喜儿的形象被塑造得既坚强又善良,是整个故事的中心人物之一。

喜儿的外貌与性格的描写为她塑造了独特的形象。

她是一个身材娇小、面庞清秀的少女,但却有着坚强的意志和无私的奉献精神。

她背负着家族的使命,不畏艰险,勇往直前,展现出了一个乡村姑娘的坚韧和勇敢。

歌剧白毛女赏析

歌剧白毛女赏析

歌剧白毛女赏析Document number:NOCG-YUNOO-BUYTT-UU986-1986UT歌剧《白毛女》赏析歌剧《白毛女》创作演出于1942年延安文艺座谈会讲话以北后,它的诞生,开创了中国歌剧发展的新阶段。

歌剧《白毛女》曾做多次加工修改,艺术日臻完美;先后改编成电影、戏剧、歌舞等多种文艺形式,在全国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它以其强烈的艺术感染力,为广大观众所深深喜爱。

剧演抗战期间贫农农杨白劳和独生女喜儿一直相依为命。

由于还不起地主黄世仁的阎王债,杨白劳被迫在卖女文书上按下手印。

因羞愤难当,除夕之夜喝卤水自尽。

喜儿的未婚夫王大春和来抢人的狗腿子穆仁智发生冲突,终被逼出走。

喜儿被掳去当丫头受尽黄家母子折磨。

还被丧尽天良的黄世仁侮辱,并被卖给人贩。

在佣人张二婶的帮助下,喜儿迩出虎口,只身藏在深山野洞,熬过三年非人生活,全身毛发皆白。

大春带八路军回乡反霸,镇压了黄世仁和穆仁智,救出苦难的喜儿。

1938年春,在共产党的领导下,打倒了地主阶级,喜儿和广大农民报仇雪恨、翻身解放了,新旧社会两重天。

这朵在延安歌剧运动的沃土上绽放的先进文化之花——承载的“旧社会把人逼成鬼、新社会把鬼变成人”主题,在我国歌剧史上树立了一座里程碑。

《白毛女》围绕喜儿命运的发展这条主线,安排了扣人心弦的戏剧情节。

命运大起大落,人物个性色彩鲜明强烈。

结构上,线条单纯,一环紧扣一环。

剧作中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得到了完美的结合。

在语言和音乐等方面的特点与成就也都很突出。

许多歌词的语言就是诗的语言。

如杨白劳躲帐回家,从怀里掏出给喜儿买的一根红头绳时的唱词:“人家的闺女有花戴,爹爹钱少不能买,扯上了二尺红头绳,给我喜儿扎起来!哎!扎起来!”又如恶霸地主黄世仁强迫杨白劳在女儿卖身文契上按了手印后把他赶出黄家大门外,杨白劳悲愤得昏过去后刚苏醒过来时的唱词:“老天杀人不眨眼,黄家就是鬼门关!”这些唱词利用了诗的语言,押韵上口,适宜吟唱。

前一段唱词表现了杨白劳无钱给女儿买花的歉疚和对女儿深挚的感情与对生活的热爱。

《白毛女》赏析

《白毛女》赏析

《白毛女》赏析《白毛女》赏析《白毛女》以晋察冀边区的民间传说为主要素材,又根据当时革命斗争的现实进行了提炼和加工。

主要情节是:恶霸地主黄世仁逼死了善良老实的佃户杨白劳,抢走了他的女儿喜儿并奸污了她,最后又逼得她逃进深山。

喜儿怀着强烈的复仇意志顽强地活下来了,因缺少阳光与盐,全身毛发变白,被附近村民称为“白毛仙姑”。

八路军解放了这里,领导农民斗倒了黄世仁,又从深山中搭救出喜儿。

喜儿获得了彻底的翻身,开始了新生活。

全剧通过喜儿的遭遇,深刻地表达了“旧社会把人逼成‘鬼’,新社会把‘鬼’变成人”的主题思想,真实地反映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农村中贫苦农民与地主阶级的矛盾,证明了只有共产党领导的人民革命,才能砸碎封建枷锁,使喜儿以及与喜儿有着共同命运的千千万万农民得到解放。

1945年5月,《白毛女》在延安公演,向党的第七次代表大会献礼,取得极大的成功。

在此后的演出过程中,剧本又不断修改,日臻完美。

由于思想上和艺术上的高度成就,《白毛女》在土改运动和解放战争中充分发挥了艺术作品的感染力量,起到了巨大的宣传教育作用。

《白毛女》全剧共五幕。

第一幕有四场,课文只选了第一场和第二场。

第一幕是剧情的开端,交代了剧情发生的时间(1935年冬,抗日战争爆发的前夜)和地点(河北某县杨格村,被封建地主阶级统治的农村),提供了本剧主人公生活、活动的具体环境和支配人物行动、形成人物性格的时代和社会环境。

在头两场戏里,剧中的主要人物先后登场,显示了各自的鲜明性格,很快形成了尖锐的戏剧冲突,将剧情引向深入。

第一场写喜儿盼爹爹回来和杨白劳躲账后回到家里的情景。

点明是除夕之夜,增强了悲剧气氛。

喜儿是全剧浓墨重彩塑造的反抗型的农民形象,但她的性格有一个发展过程。

在她刚出场时,我们看到的喜儿还涉世不深。

生活虽已给她心中投下阴影,但她仍充满希望和幻想。

她焦急地盼望出外躲债的爹爹“快回家”,为的是好“欢欢喜喜过个年”。

杨白劳回来后,喜儿高兴地接过爹爹带回的二斤白面,惊喜地让爹爹给她扎上红头绳,羞涩地和爹爹撒娇,欢快地贴上门神“叫那要账的穆仁智也进不来”,“故作不知”地打断爹爹谈她婚事的话头,作品通过不多的动作和唱白,使一位天真、淳朴、热爱生活的农村姑娘跃然纸上。

歌剧《白毛女》鉴赏

歌剧《白毛女》鉴赏

歌剧《白毛女》鉴赏
《白毛女》是中国文化大革命时期的经典歌剧。

它以一个小山村的白毛女为主角,以
她的人生经历为线索,表现了苦难的生活、对敌人的仇恨以及人民的团结与斗争精神。


部歌剧的成功不仅在于其深刻的社会性质,而且在于其深厚的思想内涵和卓越的艺术表
现。

歌剧以传统的器乐开场,突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特色。

乐曲中穿插了锣鼓和古琴等民
族乐器,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开场节目既有昂扬的激情和雄壮的气势,又充满了呼
唤和感人的情绪。

这种开场方式代表了中国传统音乐的魅力,表达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
不朽魅力。

歌剧的歌曲采用了大量民族音乐元素,使剧情更加真实以及感人。

如“白毛女之爱情”等经典歌曲,将白毛女和她爱人的爱情描绘的淋漓尽致,唱出了深情厚爱,慷慨赴义的英
雄气质。

再如《灰色的天空》这首歌曲,以悲怆而庄重的曲风,表达了农村人民在艰苦卓
绝的环境中的愁苦和茫然。

这些歌曲不仅有着极高的艺术价值,也代表了当时中国乐曲创
作的绝佳水准,展现了中国文化的深厚内涵、浓重气息和博大精深。

《白毛女》歌剧通过细腻的音乐表现、完整的剧情头有原则地阐述了一个农村女性的
成长历程,展现了人民群众不屈不挠、坚毅无畏的革命精神,同时也深刻表现了中国农民
的斗争历程。

这场歌剧不仅成为了中国文化的重要标志,展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灿烂辉煌,同时也展现了中华民族的海纳百川、凝聚精神和奋斗精神。

白毛女观后感音乐鉴赏

白毛女观后感音乐鉴赏

白毛女观后感音乐鉴赏《白毛女》这部经典的歌剧作品,以其深刻的主题、动人的情节和精彩的音乐,深深触动了无数观众的心灵。

观看完《白毛女》后,其音乐给我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

这部作品的音乐具有强烈的民族风格和浓郁的地方特色。

它巧妙地融合了河北梆子、山西梆子等多种民间音乐元素,形成了独特而富有魅力的音乐语言。

这种融合并非简单的堆砌,而是经过精心的编排和创作,使得音乐既保留了民间音乐的质朴和纯真,又具有了歌剧音乐的宏大和丰富。

音乐在塑造人物形象方面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喜儿的主题音乐欢快而活泼,展现出她天真无邪的少女形象。

当喜儿遭受迫害,音乐变得深沉而悲怆,充分体现了她命运的悲惨和内心的痛苦。

杨白劳的音乐则充满了无奈和沧桑,尤其是那首《十里风雪》,低沉的旋律和沉重的节奏,生动地刻画出一个被生活压弯了腰的穷苦农民形象。

音乐的节奏运用也十分精妙。

在表现欢快的场景时,节奏明快,如喜儿和大春的爱情段落,轻快的节奏让人感受到他们的喜悦和幸福。

而在表现紧张和激烈的情节时,节奏急促,如喜儿在黄世仁家中的挣扎,强烈的节奏增强了戏剧的冲突和张力。

旋律是这部作品音乐的灵魂所在。

那些优美动听的旋律,不仅易于记忆,而且能够深深打动人心。

比如《北风吹》,其旋律简单而优美,仿佛在诉说着喜儿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还有《扎红头绳》,温馨的旋律中洋溢着父女之间的深厚情感。

从音乐的配器来看,也展现出了高超的艺术水准。

通过不同乐器的组合和运用,营造出了丰富多样的音乐效果。

弦乐的悠扬、管乐的激昂、打击乐的震撼,相互配合,为观众呈现出了一场听觉的盛宴。

《白毛女》的音乐还具有强烈的时代特征。

它反映了当时中国社会的阶级矛盾和人民的苦难,同时也表达了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渴望和追求。

在那个特殊的历史时期,这部作品的音乐成为了鼓舞人民斗志、激发革命热情的有力武器。

此外,音乐与剧情的紧密结合也是其成功的关键之一。

每一段音乐都与剧情的发展相得益彰,推动着故事的进展,增强了观众的情感共鸣。

《2024年歌剧《白毛女》研究》范文

《2024年歌剧《白毛女》研究》范文

《歌剧《白毛女》研究》篇一一、引言歌剧《白毛女》作为中国民族歌剧的经典之作,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刻的社会内涵,在中国艺术史上留下了深刻的烙印。

该剧以真实的历史背景为依托,通过生动的剧情和鲜活的人物形象,展现了旧社会劳动妇女的悲惨命运和她们的抗争精神。

本文旨在通过对歌剧《白毛女》的深入研究,探讨其艺术特色、社会价值以及在当代的启示。

二、歌剧《白毛女》的艺术特色1. 剧情与人物形象歌剧《白毛女》以抗日战争时期的农村为背景,讲述了佃农杨白劳之女喜儿被地主黄世仁迫害,头发变白成为“白毛女”后,在共产党的帮助下重获新生的故事。

该剧通过喜儿、杨白劳、黄世仁等人物形象的刻画,展现了旧社会劳动妇女的悲惨命运和她们的抗争精神。

2. 音乐与演唱歌剧《白毛女》的音乐以民间音乐为基础,融入了戏曲、曲艺等元素,形成了独特的音乐风格。

剧中演唱技巧高超,旋律优美动听,既展现了民族音乐的魅力,又突出了歌剧的情感表达。

3. 舞台与表演歌剧《白毛女》的舞台设计简洁大方,通过灯光、布景等手段,营造出浓郁的农村氛围。

演员们的表演真实自然,情感真挚,将剧中人物形象栩栩如生地展现在观众面前。

三、歌剧《白毛女》的社会价值1. 反映社会现实歌剧《白毛女》以真实的历史背景为依托,通过生动的剧情和鲜活的人物形象,反映了旧社会劳动妇女的悲惨命运和她们的抗争精神。

该剧让观众深刻认识到旧社会的黑暗和不公,激发了人们的正义感和责任感。

2. 传承民族文化歌剧《白毛女》以民族音乐为基础,融入了戏曲、曲艺等元素,充分展示了中国民族文化的独特魅力。

该剧的创作和演出,对于传承和弘扬民族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3. 弘扬正能量歌剧《白毛女》通过喜儿的抗争精神和她的成长历程,弘扬了正义、勇敢、坚韧等正能量。

该剧让观众深刻认识到,在困难和挫折面前,只有勇敢地抗争,才能实现自己的梦想和价值。

四、当代启示歌剧《白毛女》作为一部经典的民族歌剧,对于当代社会仍然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歌剧之白毛女的赏析

歌剧之白毛女的赏析

歌剧之白毛女的赏析歌剧《白毛女》赏析歌剧《白毛女》是在延安新秧歌运动基础上创作的第一部具有中国气派的新歌剧。

剧本由延安鲁迅艺术学院集体创作,贺敬之.丁毅执笔,马可、张鲁、瞿维等作曲,剧本是根据民间传说《白毛仙姑》改编、创作的。

主题思想是:旧社会把人逼成鬼,新社会把鬼变成人“。

全剧分五幕十六场,该剧的音乐采用民歌素材和地方戏曲的音调加以创造发展,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和时代特点。

它继承中国民族音乐传统,借鉴西洋歌剧形式技法方面的成功经验,开创了中国民族歌剧的崭新道路。

1945年4月为中国共产党第七次代表大会首演于延安。

歌剧版《白毛女》采用北方民间音乐的曲调,吸收戏曲音乐,借鉴西欧歌剧的创作经验,作者用河北民歌《青阳传》的欢快曲调所谱写的“北风吹,雪花飘”来表现喜儿的天真和期待;用深沉、低昂的'山西民歌《拣麦根》的曲调塑造杨白劳的音乐形象;用河北民歌《小白菜》来表现喜儿在黄家受黄母压迫时的压抑情绪;用高亢激越的山西梆子音乐突现喜儿的不屈和渴望复仇的心情等等艺术处理,都是在民间音乐的土壤上生出的永恒旋律。

《北风吹》节奏轻柔,舒展,曲调亲切动人,塑造了喜儿活波、纯朴、天真无邪地向往幸福的形象,也表达了她盼望爹爹归来的急切心情。

《扎红头绳》节奏欢快活波跳喜悦,曲调流畅、优美。

它于北风吹主题配合得天衣无缝,充分表达了喜儿心中盼望、喜悦的心情。

《太阳出来了》宽广、明亮、兴奋而充满希望,如太阳光芒四射,激奋、有力显示了已经解放的人民的力量。

经过不断的修改,《白毛女》最终成为新中国最经典的一出文艺作品。

首先是歌剧,然后是芭蕾舞剧,还曾被拍成电影和改编成京剧。

其中芭蕾舞剧的音乐部分由严金萱主创,芭蕾舞剧版在歌剧的这些艺术特点和基础上,结合舞蹈的特点进行二度创作,并承接了歌剧版的一些经典旋律。

1965年在上海之春音乐节首演。

【关于歌剧之白毛女的赏析】。

歌剧《白毛女》研究

歌剧《白毛女》研究

歌剧《白毛女》研究歌剧《白毛女》是中国文化大革命时期的一部重要作品,它以一个劳动人民的悲惨命运为主线,讲述了一位善良贫困的农村姑娘因冤屈而流离失所,最终通过坚持真理、英勇斗争和众人的努力,走向胜利的故事。

这部歌剧以其深刻的社会主题、感人的音乐和动人的剧情,深深触动了广大观众,成为中国戏剧史上的经典之作。

首先,我们可以从《白毛女》中看到其对当时中国社会现实的深刻反思。

这部歌剧以农村为背景,展示了农民在封建主义和剥削制度下所遭受的苦难。

白毛女这一形象,既代表了普通农民的贫困困境,也象征了各个阶层在封建统治下的无助和不公。

作曲家蒋劲夫通过音乐巧妙地表达了这一主题,歌曲中悲苦的旋律和词句都直击观众的心灵深处,引发了对社会不公的思考和反思。

其次,歌剧《白毛女》突出了女性在当时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

白毛女作为女主角,她倔强而善良的形象,展示了女性坚强不屈的一面。

在冤屈遭遇之后,她不失勇气,以智慧和毅力战胜了困难,最终获得了幸福。

这一形象既赋予了观众希望,也彰显了女性的崇高力量。

这在当时是非常前卫和突破性的,对于推动女性地位的提高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此外,歌剧《白毛女》还通过艺术手法将人民群众的力量彰显得淋漓尽致。

剧中小人物的形象设置和情感描写,让观众能够感受到普通人通过团结和斗争所取得的胜利。

在歌曲《红旗颂》中,人民群众以雄壮的歌声表达了对新生命和新希望的追求,使观众不禁对未来充满了信心和希望。

这种人民群众的力量感和凝聚力,让观众在观看歌剧时产生一种内心的震撼和共鸣。

最后值得一提的是,歌剧《白毛女》在音乐上的创新。

蒋劲夫在创作中融入了中国传统音乐元素,使歌剧在旋律和节奏上更加丰富多样。

歌曲中的合唱部分以及角色的吟唱,配合雄壮的交响乐器,使观众能够在音乐中感受到情感的激荡和冲击。

这种音乐的创新让《白毛女》成为了一部独特而令人难忘的作品,也为中国歌剧开辟了一条新的道路。

综上所述,歌剧《白毛女》是中国文化大革命时期一部重要的作品,具有深刻的社会主题和感人的剧情,展示了女性的勇气和力量,彰显了人民群众的力量,同时在音乐上的创新也使它与众不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歌剧《白毛女》鉴赏
摘要:《白毛女》是根据我国民间传说而改编的的一部歌剧,不仅在中国
歌剧历史上成为一个重要的里程碑,而且在中国文艺史上也写下了光辉的一页。

本文就对歌剧《白毛女》的剧本内容、人物形象、艺术形式和主题思想进行简
单的赏析。

绪论:通过对《白毛女》的剧本内容、人物形象以及创作风格的研究,了
解《白毛女》创作的题材、经历、艺术形式和主题思想,在更好的欣赏歌剧
《白毛女》的同时更重要的是认识封建制度下旧社会农民受到的非人待遇,更
加珍惜现在美好的生活。

主体:
《白毛女》是根据我国民间传说而改编的的一部歌剧。

故事的内容源于抗
战期间的晋察冀边区白毛仙姑的民间传说。

1945年延安鲁迅艺术学院据此集体
创作出歌剧《白毛女》,同年 4月为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演出,受
到热烈欢迎,后在解放区各地陆续上演,深受广大人民和八路军官兵的喜爱。

一,《白毛女》剧本内容
《白毛女》以晋察冀边区的民间传说为主要素材,又根据当时革命斗争
的现实进行了提炼和加工。

主要讲了:恶霸地主黄世仁逼死了善良老实的佃户
杨白劳,抢走了他的女儿喜儿并奸污了她,最后又逼得她逃进深山。

喜儿怀着
强烈的复仇意志顽强地活下来了,因缺少阳光与盐,全身毛发变白,被附近村
民称为“白毛仙姑”。

八路军解放了这里,领导农民斗倒了黄世仁,又从深山
中搭救出喜儿。

喜儿获得了彻底的翻身,而且与年轻时的恋人已是八路军战士
的大春重新团聚,开始了新生活。

二,人物形象
杨喜儿:
喜儿是《白毛女》的主人公,也是全剧所着力塑造的反抗的农民形象。


的性格和生活道路与杨白劳迥然相异。

剧本在开头描写了她的天真淳朴,接着
描写她在生活中所受到的一系列打击,最后才把她的反抗性推上了最高点。


她受到黄世仁的污辱后,也曾喊着“爹呀!我要跟你去啦!”企图自尽。

但在
遇救后很快就抛弃了“不能见人”的思想,决心为复仇而活下去。

她表示“我
就是再没有能耐,也不能再象我爹似的了。

”她决然地告别了父辈的屈辱的道路。

在她的性格发展过程中,正是一系列苦难的折磨,培育了她对地主阶级的
不共戴天的仇恨。

喜儿的悲惨命运,是旧社会妇女的苦难典型,她的顽强反抗
精神,凝聚了我国农民在恶势力下不屈不挠的反抗意志和复仇愿望。

杨白劳:
杨白劳是喜儿的父亲,是与喜儿相对照的形象。

他勤劳善良,对生活要
求很低,年关躲债七天,但忍耐使他遭受地主更残酷的剥削和压迫,虽看清地
主等的反动本质,却看不到出路,没能反抗,卖女后,痛苦自杀。

他的形象告
诉人们:劳动人民不奋起反抗旧制度,非但不能改变苦难的命运,反而会被旧
社会所吞吃。

一定要勇敢,敢于与一切压迫势力作斗争才能换来“黎明”。

三,艺术形式
《白毛女》是创造我国民族新歌剧的奠基石。

它在艺术上最突出的特点是
富有浓郁的民族色彩。

它以中国革命为题材,表现了中国农村复杂的斗争生活,反映了民族的风俗、习惯、性格、品德、心理、精神风貌等。

同时,它继承了
民间歌舞的传统,借鉴了我国古典戏曲和西洋歌剧,在秧歌剧基础上,创造了
新的民族形式,为民族新歌剧的建设开辟了一条富有生命力的道路。

就文学结构而言,《白毛女》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少有的将强烈的浪漫主
义精神和大胆的浪漫主义手法完美和谐地融为一体的典范之作。

剧作由前半部
分的现实主义向后半部分的浪漫主义的过渡,即见作者的集体智慧,也反映了《白毛女》在加工修改过程中的发展趋向和基本色调。

在音乐上
《白毛女》采取了河北、山西、陕西等地的民歌和地方戏的曲调,加以改
编和创作,又借鉴了西洋歌剧注重表现人物性格的处理方法,塑造了各有特色
的音乐形象。

杨白劳躲账回来所唱的“十里风雪一片白”,是根据山西民歌
《拣麦根》改编的,曲调深沉低昂,是刻画杨白劳基本性格的音乐主题。

刻画
喜儿性格的音乐主题主要来自河北民歌《青阳传》和《小白菜》,并贯穿全剧,随着喜儿性格的变化而变化。

如“北风吹”一段,选用的是河北民歌《青阳传》的比较欢快轻扬的曲调;当在奶奶庙与黄世仁相遇时,为了表现喜儿强烈的阶
级仇恨,就采用高亢激越的山西梆子的曲调。

在歌剧的表演上
《白毛女》借鉴了古典戏曲的歌唱、吟诵、道白三者有机结合的传统,学
习了中国传统戏曲的表演手段,适当注意舞蹈身段和念白韵律,同时,又学习
了话剧台词的念法,以此表现人物性格和内心活动,推动剧情发展,既优美又
自然,接近生活。

如喜儿出场就是用歌唱叙述了戏剧发生的特定情境:“北风吹、雪花飘,雪花飘飘年来到。

爹出门去躲账整七天,三十晚上还没回还。


婶子给了玉茭子面,我等我的爹爹回家过年。

”然后用独白向观众介绍了身世
和家庭。

其他人物,如杨白劳、黄世仁、穆仁智也都在出场时,通过歌唱作自
我介绍,有的地方也用独白叙述事件过程。

人物对话采用的是话剧的表现方法,也注意学习戏曲中的道白。

在语言上
《白毛女》的对白是提炼过的大众化口语,自然、淳朴,常使用民间谚语、俗语或歇后语。

如穆仁智说的“穷生奸计,富长良心”,“吃不了兜着”,
“胳膊抗不过大腿”,就是富于性格的口语,有民族特色。

歌词凝练、深刻,
一般采用传统戏曲唱段中句句押韵的方式,音韵和谐、铿锵,琅琅上口;同时
学习了民歌和传统戏曲中抒情写意的方式,大量使用比兴、对偶、排比、比喻
等修辞手段,增强了语言的表现力。

巧用对比,也是《白毛女》的一个重要特色。

杨家贫寒凄凉,苦度年关,
黄家张灯结彩,欢度除夕,场景气氛的对比反映了严重的阶级对立;黄家堂后
猜拳行令,狂欢作乐,堂前讨租索债,逼迫卖女,内外情景的对比揭示了地主
阶级用穷人的尸骨建筑自己天堂的罪恶本质。

特别是在人物塑造上,剧中人物
性格迥然不同,黄家主奴的凶残,杨白劳的纯朴忠厚,正反分明,对比强烈,
形成尖锐的戏剧冲突,突出地表现了主题。

在刻画反面人物时,多以夸张的语
言突出其本质特征。

如穆仁智上场时“讨租讨租,要账要账”的唱段和黄世仁
上场时“花天酒地辞旧岁,张灯结彩过除夕”的唱段,就把狗腿子和恶霸地主
的不同身份与丑恶灵魂表现得入木三分。

四,主题思想
全剧通过杨白劳和喜儿父女两代人的悲惨遭遇,深刻地表达了“旧社会把
人逼成‘鬼’,新社会把‘鬼’变成人”的主题思想,真实地反映出半殖民地
半封建社会农村中贫苦农民与地主阶级的矛盾,愤怒控诉了地主阶级的罪恶,
热烈歌颂了共产党和新社会,指出了农民翻身解放的必由之路,证明了只有共
产党领导的人民革命,才能砸碎封建枷锁,使喜儿以及与喜儿有着共同命运的
千千万万农民得到解放。

结论:
通过对歌剧《白毛女》的剧本内容、人物形象、艺术形式和主题思想的阐释,使我们更加深刻地了解了这部作品的真正内涵。

不仅学会了如何更好地欣
赏《白毛女》的音乐价值,同时也认识到歌剧《白毛女》在我国音乐史上的重
要地位,更重要的是深刻地认识到旧社会的黑暗和腐朽,提醒我们要珍惜现在
的美好生活。

参考文献:
卜大炜;从歌剧《白毛女》重演看民族歌剧现代化;光明日报;2010年
袁成亮,袁翠;从歌剧到舞剧:《白毛女》的变迁;党史纵览;2005年06期
马可;《白毛女》的创作和演出;新文化史料;1996年06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