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课件(新人教版必修3)
合集下载
人教版必修三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课件(25张PPT)

“百家争鸣”思想研究小组成果展示(一)
派别
代表人物
主要思想
孔子
1以、待核心自思己想:的“态仁度”。对“待仁者人,,爱和人”谐
,“己所 不欲,勿施于人”。
2、政治上,主张以德治民,反对苛政。
3、 “克己复礼”。局限性
4、教育上,主张“有教无类”。
儒家学派
孟子
1、政治上:“仁政”。
2、民贵君轻
民本思想
是
B
A.是当时社会大变革的产物
B.各派相互洁难批驳,彼此水火不容 C.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D.对社会发展的影响重大而深远
6.儒、道、墨、法四家是先秦诸子学说的重 要流派。下列语句中最符合道家思想的是
A.兼相爱,交相利
D
B.仁者爱人
C.抱法处势则治,背法去势则乱
D.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D
A.鼓励儿童活泼机智
B.突出地方教育特色
C.提倡父子教学相长
D.注重儒家伦理道德
4.孔子主张社会和谐,墨子主张“兼 爱”“非攻”,孟子主张“政在得民”。 这些主张产生的共同社会背景是
A.社会长期动荡不安
B.百家争鸣趋于合流
A
C.奴隶制度全面崩溃
D.封建经济逐步兴起
5.下列关于“百家争鸣’,的表述,不正确的
一、“百家争鸣”产生的原因。
经济 井田制崩溃。封建经济的发展,为学术文化 的繁荣提供了物质条件。
政治 春秋战国是社会大变革时期,各种力量在争 斗激烈。
阶级 “士”阶层的活跃和受重用。 文化 从“学在官府”到“学在民间”。
春秋五霸 战国七雄
官学
私学
二、“百家争鸣”产生的内容 研究小组
人教版必修三第1课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共40张PPT)

──司马迁《史记·魏公子列传》
“士”阶层的活跃和受重用。
第1课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一、“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
为什么会出现“百家争鸣”?
当周宣时,失其守,而为司马氏,司马氏典周史,惠襄 之间,司马氏去周适晋……或在卫,或在赵,或在秦。
──司马迁《史记·太史公自序》
仲尼曰:天子失官,学在四夷。 ──左丘明《左传·昭公十七年》
礼: 社会行为规范,是外在的。
“中庸”之道
理想: 和谐社会
仁: 自我的道德约束,是内在的
M——Man、Medium、Management、26个英文字母中间
1.面对礼崩乐坏的乱世,孔子救世的“药方”是什么? ①礼:恢复周礼 —外在社会规范、他律 —稳定社会秩序
②仁:仁爱之心 —内在道德自觉、自律 —调整人际关系 2.孔子的思想有什么特点? ①子不语怪力乱神 ——重视现世事功(实践理性) ②爱人、德政、孝悌、仁义礼智信 ——重视道德修养 ③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欤? ——重视血亲人伦 ④为政以德;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重视民本思想 ⑤克己复礼、正名、齐之以礼 ——重视社会秩序
子曰:“克己复礼为仁。”
儒家学派。”“请问之?” 孔子被后人尊称为
曰:“恭、宽、信、敏(勤勉)、惠(仁慈)……” “至圣”。
(1)“仁” 基本内涵是什么? “爱人”(人与人的关系)
《史记-孔子世 家》:“孔子长九
(2)实现“仁”的途径有哪些?通过自身努力,待人要宽容,以尺礼六规寸范,自俗己谓的长行人为
晋卻至与周争田。王命刘康公、单襄公讼诸晋。……晋 侯使卻至勿敢争。
──左丘明《左传·成公十一年》
初者,始也,古者什一,藉而不税。……初税亩者,非 公之去公亩而履亩,十取一也,以公之与民为己悉矣。
“士”阶层的活跃和受重用。
第1课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一、“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
为什么会出现“百家争鸣”?
当周宣时,失其守,而为司马氏,司马氏典周史,惠襄 之间,司马氏去周适晋……或在卫,或在赵,或在秦。
──司马迁《史记·太史公自序》
仲尼曰:天子失官,学在四夷。 ──左丘明《左传·昭公十七年》
礼: 社会行为规范,是外在的。
“中庸”之道
理想: 和谐社会
仁: 自我的道德约束,是内在的
M——Man、Medium、Management、26个英文字母中间
1.面对礼崩乐坏的乱世,孔子救世的“药方”是什么? ①礼:恢复周礼 —外在社会规范、他律 —稳定社会秩序
②仁:仁爱之心 —内在道德自觉、自律 —调整人际关系 2.孔子的思想有什么特点? ①子不语怪力乱神 ——重视现世事功(实践理性) ②爱人、德政、孝悌、仁义礼智信 ——重视道德修养 ③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欤? ——重视血亲人伦 ④为政以德;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重视民本思想 ⑤克己复礼、正名、齐之以礼 ——重视社会秩序
子曰:“克己复礼为仁。”
儒家学派。”“请问之?” 孔子被后人尊称为
曰:“恭、宽、信、敏(勤勉)、惠(仁慈)……” “至圣”。
(1)“仁” 基本内涵是什么? “爱人”(人与人的关系)
《史记-孔子世 家》:“孔子长九
(2)实现“仁”的途径有哪些?通过自身努力,待人要宽容,以尺礼六规寸范,自俗己谓的长行人为
晋卻至与周争田。王命刘康公、单襄公讼诸晋。……晋 侯使卻至勿敢争。
──左丘明《左传·成公十一年》
初者,始也,古者什一,藉而不税。……初税亩者,非 公之去公亩而履亩,十取一也,以公之与民为己悉矣。
第1单元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课件新人教版必修3(1)

1.定义: 春秋战国时期,众多学者、思想流派,
相互批驳、彼此融合。
诸子百家
何谓“百家”?何谓“争
• 所鸣谓“”百?家”,是泛指,意为数量多,
主要分为:儒家,墨家、道家、法家、 阴阳家、杂家、名家、纵横家、兵家、 小说家等十家。
• 所谓“争鸣”,各家针对当时社会和 学术上的各种问题,争相发表不同见 解,相互诘难批驳,彼此吸收融合, 形成争鸣局面
为以什上么看?法你怎都么有看局这限个性问。题性?相近、性善论、性 恶论、性无善无不善的观点都没能真正揭示人 性的本质和内涵。从客观上说,人性随着人的 生存环境而变化;从主观上说,人性随着人生 实践的发展而发展。
三、道家、法家和墨家
学派 代表
道家 老子 庄子
主要思想
法家 韩非 子
墨家 墨子
• 材料一: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 所伏,孰知其极(最后的结果)?
庄子 演变、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
朴素的辩证法思想
法家 韩非
子
历史向前发展、政治改革、主张 法治和君主专制中央集权
墨家 墨子 “兼爱”、 “非攻”、 “尚贤”、
节俭
儒家学说产生与发展
小结
背景:百家争鸣
创立:孔子
发展:孟子、荀子
小结
主要学派: 1)儒家:孔子、孟子、荀子(仁) 2)道家:老子、庄子(无为而治,朴素辩证 3)墨家:墨子(兼爱,非攻) 4)法家:韩非子(法治,中央集权)
•
安全象只弓,不拉它就松,要想保安 全,常 把弓弦 绷。20.11.701:09:3001:09Nov-207-N ov-20
•
重于泰山,轻于鸿毛。01:09:3001:09:3001:09Saturday, November 07, 2020
相互批驳、彼此融合。
诸子百家
何谓“百家”?何谓“争
• 所鸣谓“”百?家”,是泛指,意为数量多,
主要分为:儒家,墨家、道家、法家、 阴阳家、杂家、名家、纵横家、兵家、 小说家等十家。
• 所谓“争鸣”,各家针对当时社会和 学术上的各种问题,争相发表不同见 解,相互诘难批驳,彼此吸收融合, 形成争鸣局面
为以什上么看?法你怎都么有看局这限个性问。题性?相近、性善论、性 恶论、性无善无不善的观点都没能真正揭示人 性的本质和内涵。从客观上说,人性随着人的 生存环境而变化;从主观上说,人性随着人生 实践的发展而发展。
三、道家、法家和墨家
学派 代表
道家 老子 庄子
主要思想
法家 韩非 子
墨家 墨子
• 材料一: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 所伏,孰知其极(最后的结果)?
庄子 演变、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
朴素的辩证法思想
法家 韩非
子
历史向前发展、政治改革、主张 法治和君主专制中央集权
墨家 墨子 “兼爱”、 “非攻”、 “尚贤”、
节俭
儒家学说产生与发展
小结
背景:百家争鸣
创立:孔子
发展:孟子、荀子
小结
主要学派: 1)儒家:孔子、孟子、荀子(仁) 2)道家:老子、庄子(无为而治,朴素辩证 3)墨家:墨子(兼爱,非攻) 4)法家:韩非子(法治,中央集权)
•
安全象只弓,不拉它就松,要想保安 全,常 把弓弦 绷。20.11.701:09:3001:09Nov-207-N ov-20
•
重于泰山,轻于鸿毛。01:09:3001:09:3001:09Saturday, November 07, 2020
人教版必修三第1课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共30张PPT)

孔子 : 名丘,字仲尼,春秋时 期鲁国人,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 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被后人尊称为 “至圣”。
孔子出身于没落贵族家庭,其身世 对他的思想形成有着重大的影响。贵 族的身份决定了他希望恢复周朝的 “礼”;家族的“没落”,地位的下 降,则促使他希望以“仁”作为处理 社会人际关系的原则。
1、孟子的思想
① “仁政” “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
② “民贵君轻”(民本思想)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③ 人性论: “性本善”
“亚圣”
“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
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仁义礼智非 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
孟子的简介
• 孟子,名轲,战国中期邹国人, 他曾受业于孔子的孙子子思,自 认为是儒家学派的正宗。一生以 教书为主,也曾游说于各诸侯国 。晚年著书立说,他的言论被整 理成《孟子》一书。冯友兰认为 孟子是儒家的理想主义代表。
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为政)
4、整理编订“六经” 编订整理出《诗》、《书》、《礼》、《易》、《乐》、 《春秋》等“六经”。 (四)孔子的地位
1、“万世师表”——教育家 2、“至圣”—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
3、世界文化名人——世界十大历史名人之一
孔子在汉城
孔子在柏林
战国时期儒家思想的继承发展:
二、孔子和早期儒学
曲阜是春秋时期鲁国的都城,是我国思想家、教育家、 儒家创始人孔子的故乡。这里有着丰富的文化遗产,其 中最著名是曲阜三孔——孔庙、孔府、孔林。
孔 庙 杏 坛
——
孔庙
规模仅次于故宫的古建筑群。孔庙是祭祀孔子的地方。全庙南北 长1公里多,占地327亩,共有厅堂殿庑400多间,包括三殿、一 阁、一坛、三祠、两庑、两堂、两斋、十七亭、五十四门坊,前 后共9进庭院,布局严谨,气势雄伟。
人教版 必修三 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34ppt公开课优质课件

13.儒家学说中蕴含着丰富的人文主义思想。以下言论能 体现这一思想的是( ) A.“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B.“天理人欲,不容并立” C.“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D.“是非之心,不虑而知,不学而能,所谓‘良知’也”
14.某班同学在对孟子和荀子的思想进行比较时,提出了以 下观点,其中明显不正确的是( ) A.二人所代表的阶级利益相同 B.二人都推崇孔子“仁”的思想 C.二人对人性的理解高度一致 D.二人的主张都体现了“民本”思想
08 1 9 世 纪 以 来 的 世 界 文 学 艺 术
第一单元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第1 课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一、背景
1、经济:生产力发展,井田制崩溃,封建经济迅速发展。 2、政治:周王室衰微,诸侯争霸、兼并战争频繁。 3、阶级关系:“士”阶级的崛起。 4、文化:私学兴起,从“学在官府”到“学在民间”。
(1)“仁”的思想:仁政
儒家
孟子
(2)民本思想:民贵君轻
(4)其他:重义轻利
(3)人性论:性本善
(1)“仁”的思想:仁义
(2)民本思想:君舟民水 荀子
(3)人性论:性本恶
王道、礼法并用、“天行有常”、“制
(4)其他: 天命而用之”
影响
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首创私学,被后人尊 称为“至圣”
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 使儒学体系更加完整, 战国时期成为诸子百 家中的蔚然大宗
孟子(前372年—前289年) 名轲,字子舆,山东邹城人。战国 时期儒家代表人物。相传师承子思。 著有《孟子》,文章说理畅达,长 于论辩。元代追封他为“亚圣”。
① “仁政”
“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
②民本思想:“民贵君轻”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教学课件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共20张PPT)

孔府 位于孔庙
东侧,有“天下第 一家”之称,是孔 子嫡系长期居住的 府第,也是中国封 建社会官衙与内宅 合一的典型建筑。
二 孔子和早期儒学
2.战国时期: 孟子、荀子
简介:孟子,名轲,战国中期邹国人, 代表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他曾受业于 孔子的孙子子思,自认为是儒家学派的 正宗。一生以教书为主,也曾游说于各 诸侯国。
2 .民本思想: “君舟民水” 3 .人性论: 性本恶 4 .主张礼法并用 5 .哲学观: “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之”
比较孔子、孟子、荀子思想的异同
孔子
孟子
荀子
仁的思想
爱人
同 民本思想 为政以德
异 人性论
性相近
仁政 民贵君轻 性善论
仁义 君舟民水 性恶论
创立儒家学派
使儒学体系更加完 整,成为蔚然大宗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
第 1课
学习目标
课程标准
1.知道诸子百家,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 的重要意义。 2.了解孔子、孟子和荀子等思想家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
目录
一 “中百央家集争权鸣的”发局展面的形成 二 孔子和早期儒学 三三 道家和法家
一 “百家争鸣”局面的形成
含义:
诸子百家:春秋战国 时期,社会上形成一批 以…、…为宗旨的学者和思 想流派。这些学者和思想流 派,被称为“诸子百家”。 所谓“百家”,是泛指,意 为数量多,主要分为:儒家, 墨家、道家、法家等。
意义:①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②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发展的重要阶段, ③奠定了中国文化的基础;
二 孔子和早期儒学
1.孔子的思想 : ⑴政治思想
①孔子的思想核心:“仁”,“仁者爱人”,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历史:第1课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课件(人教版必修三)

材料一:天不为人之恶寒也,辍冬;地不为人之恶辽远 材料一:天不为人之恶寒也,辍冬; 辍广。 天行有常, 也,辍广。……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天行有常 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材料二:从天而颂之,孰与制天命而用之!望时而待之, 材料二:从天而颂之,孰与制天命而用之!望时而待之, 孰与应时而使之! 孰与应时而使之! ——摘自《荀子》 摘自《 摘自 荀子》 思考:概括荀子的观点并指出其思想倾向, 思考:概括荀子的观点并指出其思想倾向,分析其产生 的根源。 的根源。 观点:荀子认为自然界的发展是有其规律的,不以人 观点:荀子认为自然界的发展是有其规律的, 的意志为转移;但人在自然面前不是无能为力的, 的意志为转移;但人在自然面前不是无能为力的,可 以利用自然为人类服务。 以利用自然为人类服务。 倾向:这是唯物主义的思想倾向。 倾向:这是唯物主义的思想倾向。 根源:反映了战国时期社会生产力的进步, 根源:反映了战国时期社会生产力的进步,人类对自 然认识、利用和改造能力的增强。 然认识、利用和改造能力的增强。
、
已欲立而立人,已欲达而达人” 忠:“已欲立而立人,已欲达而达人” 已所不欲,勿施于人” 恕:“已所不欲,勿施于人” (推己及人 推己及人) 推己及人
思维拓展 :“礼”强调的实质是什么? 依仁成礼,以礼成仁 强调的实质是什么? 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 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 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子曰:礼云礼云,玉帛云乎哉? 子曰:礼云礼云,玉帛云乎哉 子曰:不学礼,无以立。 子曰:不学礼,无以立。 子曰:兴于诗,立于礼。 子曰:兴于诗,立于礼。 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 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 “礼” 是一种外在的规范, 礼 是一种外在的规范, 是一种内在的修养。 “仁”是一种内在的修养。 孔庙——杏坛 杏坛 孔庙
人教版必修三 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共45张PPT)

儒家思想在今天有何现实意义呢?
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因材施教 德治、仁政 先义后利 ……
和谐社会 素质教育 以人为本 见义勇为
人教版必修三 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 形成 (共45张PPT)
人教版必修三 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 形成 (共45张PPT)
(二)道家
一、主要派别
1.起源——春秋晚期,老子
人教版必修三 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 形成 (共45张PPT)
人教版必修三 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 形成 (共45张PPT)
儒家学派创始人,后被尊为“至圣”
曲阜“三孔”:孔庙、孔府、孔林
▲相传孔▲▲▲子孔孔孔讲府林庙学(((的嫡氏祭地系族祀方居墓)—住地—地)杏)坛
人教版必修三 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 形成 (共45张PPT)
人教版必修三 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 形成 (共45张PPT)
截至2017年12月31日,全球146个国家(地区) 建立525所孔子学院和1113个孔子课堂
人教版必修三 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 形成 (共45张PPT)
(战国)荀子的思想主张
①政治思想: 仁义和王道,以德服人 “行一不义,杀一无罪,而得天下,仁者不为也。”
②民本思想:君舟民水
儒家提出的一
③伦理观: 性恶论(主张礼法并用) 种以仁义治天
“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
下的政治主张, 与 “霸道”
2.发展——战国时期,孟子、荀子
•荀子, 名况,字卿,赵国人, 先秦思想的集大成者,对各家学 说进行了批判吸收,成为融汇 百家的大学者、大思想家。被 视为“儒家的异端”。韩非和 李斯都曾是他的学生。晚年失 官在家,专事著书立说。 •作品:《荀子》
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因材施教 德治、仁政 先义后利 ……
和谐社会 素质教育 以人为本 见义勇为
人教版必修三 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 形成 (共45张PPT)
人教版必修三 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 形成 (共45张PPT)
(二)道家
一、主要派别
1.起源——春秋晚期,老子
人教版必修三 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 形成 (共45张PPT)
人教版必修三 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 形成 (共45张PPT)
儒家学派创始人,后被尊为“至圣”
曲阜“三孔”:孔庙、孔府、孔林
▲相传孔▲▲▲子孔孔孔讲府林庙学(((的嫡氏祭地系族祀方居墓)—住地—地)杏)坛
人教版必修三 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 形成 (共45张PPT)
人教版必修三 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 形成 (共45张PPT)
截至2017年12月31日,全球146个国家(地区) 建立525所孔子学院和1113个孔子课堂
人教版必修三 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 形成 (共45张PPT)
(战国)荀子的思想主张
①政治思想: 仁义和王道,以德服人 “行一不义,杀一无罪,而得天下,仁者不为也。”
②民本思想:君舟民水
儒家提出的一
③伦理观: 性恶论(主张礼法并用) 种以仁义治天
“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
下的政治主张, 与 “霸道”
2.发展——战国时期,孟子、荀子
•荀子, 名况,字卿,赵国人, 先秦思想的集大成者,对各家学 说进行了批判吸收,成为融汇 百家的大学者、大思想家。被 视为“儒家的异端”。韩非和 李斯都曾是他的学生。晚年失 官在家,专事著书立说。 •作品:《荀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百家讲坛》“制造”的“学术明星”于丹
超女于丹《论语》热
孔子三千弟子手執竹簡漫漫歌頌
四海之内皆兄弟也
湖南长郡卫星远程学校
制作 07
2008年上学期
湖南长郡卫星远程学校
制作 07
2008年上学期
孔庙
规模仅次于故宫的古建筑群。孔庙是祭祀孔子的地方。全庙南北 长1公里多,占地327亩,共有厅堂殿庑400多间,包括三殿、一 阁、一坛、三祠、两庑、两堂、两斋、十七亭、五十四门坊,前 后共9进庭院,布局严谨,气势雄伟。
一.“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 (春秋战国时期)
百家 争鸣
1、“百家争鸣”的含义:
指春秋战国时期知识分子中不同学派的涌现 及各流派争芳斗艳的局面。 所谓“百家”:是泛指,意为数量多,主要分 为:儒家,墨家、道家、法家、阴阳家、杂家、 名家、纵横家、兵家、小说家等十家。 所谓“争鸣”指当时代表各阶层,各派政治力量 的学者或思想家都希望按照本阶级的利益和要 求,对宇宙、社会对万事万物作出解释,于是 他们著书立说,广收门徒,争相发表自己的见 解。
孔子对文化教育的贡献:
1、首创私学,扩大了教育范围,培养大批人才(孔子 弟子三千,成就突出者72人),形成一整套教育思想。 2、整理文化典籍,保存了古代文献——《诗》、 《书》、《礼》、《易》、《春秋》《乐》(已佚 失),即五经
② 教育思想
主要贡献在于:以“有教无类”的思想创办私学。
此外:在教学方法、学习态度与学习方法方面孔子都提 出许多对后世的教育产生深远影响的主张
•子曰:“有教无类。” (论语·卫灵公) •子曰:“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论语·为 政)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 (论语·为政); •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论语·学而); • 子曰:“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论语·述而)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为政) •子曰:“当仁不让于师。” (论语·卫灵公)
孔子在汉城
孔子在柏林
2005年9月28日上午,来自全球24个国家和地区的 2556名儒家思想推崇者冒着绵绵秋雨在全球联合祭孔主会 场——孔子故里山东曲阜万仞宫墙前,隆重举行2005年全 球联合祭孔曲阜孔庙祭孔大典,揭开了全球首次联合祭孔 活动的序幕。
2006 全 球 联 合 祭 孔 活 动 图 片 展
孔子
时 期
孟子
荀子
春秋
战国中期 战国末期Fra bibliotek仁的 仁 同 思想 民本 以德治民 思想 性相近 异 人性论 奠定 基础
仁政
仁义
民贵君轻 君舟民水 性善论 性恶论
体系完整, 成为大宗。
儒学的兴起(春秋战国) 1.背景: “百家争鸣”局面的形成 2.形成过程
时间
春秋
历程
代表人物
思想主张
“仁”(核心)“为 应运而生 孔子(至圣) 政以德” “有教无类 “仁政” 孟子(亚圣)“民贵君轻” “性本善” 荀子 “仁义”和“王道” “君舟民水” “性恶论”
荀子的主张
孟子主张实行“仁政”,目地是调和 阶级矛盾,以利于封建统治; 荀子“制天命而用之”的思想体现了 上升时期的地主阶级利用自然,发展 生产方面的朝气和信心。 体现了地主阶级阶层随着封建经济的 发展和自身实力的增强,对于如何改 造社会也发表了自己的观点。
孟子、荀子对孔子思想的发展
统治,反映了随着春秋时期奴隶 如何看待孔子的“仁” “德”“礼” ? 制的瓦解,代表没落的奴隶主贵 1.进步性: 族利益的思想家,维护、挽回奴 A、调和社会关系,促进社会稳定 B、提高人民地位,促进生产发展 隶制统治的观点。
C、有利于抑制统治者的暴政 2.保守性: 主张恢复周朝制度,维护奴隶主的统治
较 古代民本思想以“君”为本,维护君主专
制统治;
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以维护和实现人民群众
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和目的。
湖南长郡卫星远程学校 制作 07 2008年上学期
评价:
①“仁政”、“民本”思想对约束暴 政、缓和阶级矛盾发挥了重要作用, 但并不是以维护人民利益为出发点的, 是封建统治的一种策略。 ②“重义”对今天的精神文明仍然有 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战国
蔚然大宗
三、道家和法家 三、道家和法家
1、老子又名老聃,是春秋时期著名的思 想家,道家学派的创始人,著有《老 子》。
三、道家和法家
1. 老子的思想: 老子主张“无为”,希望社 ①世界万物的本原是 “ 道 ” 会退回到“小国寡民”的状 ②政治主张: “无为而治”, 态,反映了对春秋奴隶制崩 消极悲观;政治理想:“小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 溃,战乱不断的社会局面的 国寡民” 三,三生万物。”(道: 消极、没落的情绪。
合作探究:在春秋时期,孔子为安定社 会秩序,开出了 “仁”的处方,但他周 游列国十四载,积极推销他的政治方案, 为什么未被诸侯们采纳?
社会背景:春秋时期分封制崩溃,诸侯割据,社 会秩序相当混乱,统治者为在兼并战争中取胜, 热衷于强化中央集权和加强对人民的控制 儒家自身:虽然儒家思想符合人民的利益,但在 当时未能适应形势,满足统治者兼并战争的需要。
据说在美国历史上曾有这样两个家族。 一个是爱德华家族,其始祖爱德华是位满 腹经纶的哲学家,他8代子孙中出了13位大 学校长。100多位教授。80多位文学家。20 多位议员和一位副总统;
另一个家族的始祖叫珠克,是个缺乏 文化修养的赌徒和酒鬼。他8代子孙中有 300多名乞丐。7个杀人犯和60多个盗窃犯。 一个人有没有文化修养,竟可以产生如此 源远流长的影响.
• 子曰:“仁者爱人。” • 曰:“仁者先难而后获,可谓仁矣。” 《论 语·雍也》 • 子曰:“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请问 之?”曰:“恭、宽、信、敏、惠。„„” • 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 焉。„„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 勿动。” 《论语·颜渊》 • “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 “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拱) 之。”《论语·为政》 • “„„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君 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 《论语·颜渊》
当代哲学家冯友兰认为:孟子是儒家的理想主 义代表
1、孟子的学说是对孔子 学说的继承和发展。 2、《孟子》在唐后成 为儒学经典,位列 “四书之一。”
四书: 《大学》《中庸》 《论语》《孟子》 五经: 《诗》《书》《礼》 《易》《春秋》
3、孟轲被后世尊为“亚圣”,地位 仅次于孔丘。
易混点
孟子的“民本”思想与社会主义民主的比
王道(以德服人)和霸道(以力服人) 是两种不同的统一天下的指导思想。 孟子主张王道,谴责霸道;荀子却兼 谈王、霸。 《荀子》书中,反复地将王道霸道作 了对比分析。他推崇王道理想,坚持 王道胜过霸道
荀子的名言
1、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2、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 舟,水则覆舟。 3、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 (注:伪, 人为之意) 荀子的思想:儒家思想的集大成者(吸 收法家和道家思想的积极部分)
这是中央电视台记者在采访中与一个西北放 羊娃的对话: “你每天干什么?”“放羊。”“放羊 为了什么?”“挣钱。”“挣了钱 呢?”“娶媳妇。”“娶了媳妇呢?”“生 娃。”“生了娃,让他干什么?”“放 羊。”…… • 一定时期的思想文化是一定时期社会经济、政治 发展的反映。 • 个人情感与命运裹挟在历史潮流中,关注人的思 想,就是认识时代特征,了解历史发展趋势。
3. 百家争鸣的历史地位
①逐步形成了中国的传统文化体系
②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③是中国学术、思想道德发展史上的 重要阶段
④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
4、“百家争鸣”的历史影响
1).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2).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发展的重要 阶段,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 3)、儒家思想孕育了我国传统文化中的政治 理想和道德准则;道家学说构成了2000多年传 统思想的哲学基础;法家思想中的变革精神成 为历代进步思想家、政治家改革图治的理论武 器。在很大程度上,它们共同构造了中华民族 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
空前繁荣
取代周天子的地位,因而特别地礼贤 ③阶级关系:“ 士 ”阶层活跃,受诸侯国统 下士;“士”们也希望实现用自己的 治者重用; 私学的兴起造就了一大批知识渊博阅历 思想主张治国平天下的政治愿望。 ④思想文化:学术下移,“ 学在官府 ”发展 丰富的文士,也为学术繁荣提供了舆论 阵地。 到“ 学在民间 ”,私学的兴起。
鸡犬相闻, 包含着世界万物的道理) ③哲学思想: 世界万物和人 塞翁失马; 类社会总在运动,事物是相 民至老死不 互依存和不断转化的(朴素 福祸相依 相往来 的辩证法思想)
2. 主要流派
儒家: 孔子、孟子、荀子 道家: 老子、庄子 墨家: 墨子 法家: 商鞅、韩非子
补充资料
阴阳家(阴阳五行,解释天地运行)齐国的邹衍 名家:代表人物公孙龙(白马非马) 纵横家:著名的有苏秦(主张“合纵”,即六国 团结抗秦)、张仪(主张“连横”,即瓦解六国 的团结,使之分别奉事秦国)。这两类策士统称 “纵横家”。 杂家:战国至秦汉间杂揉各学派思想的一部分学 者,代表著作为《吕氏春秋》、《淮南子》 农家:战国时反映农业生产和农民思想的学术流 派。
孔林
孔子及家族专用 墓地。 相传孔子死后, 他的学生从四方带奇 木异树来此种植2000 多年来不断增植,已 达3万余株,为我国 最大的人工园林,园 林内栖息着多种禽鸟, 为旅游观赏胜境。
孔府 位于孔庙东侧,有 “天下第一家”之 称,是孔子嫡系长 期居住的府第,也 是中国封建社会官 衙与内宅合一的典 型建筑。
第一单元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主流思想是什么? 它是怎样出现和形成的?
第 1 课
单 元 它怎样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 解 第 2 课 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