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腺的解剖及淋巴引流-精品文档

合集下载

乳房疾病淋巴引流

乳房疾病淋巴引流

1、腋窝淋巴结 按照解剖学,可将腋窝淋巴结分为5组: • 前群淋巴结
• 外侧群淋巴结 • 后群 又称肩胛下淋巴结 • 中央群 为腋窝最大的一组淋巴结群
• 尖群
2、内乳淋巴结
3、锁骨上淋巴结
第8页,共19页。
第9页,共19页。
乳腺的淋巴引流途径
四个输出途径
⑴ 经胸大肌外侧缘淋巴管→同侧腋窝淋巴结→锁 骨下
2、 间质 实质以外组成,称为间质。由纤维结缔组织,脂肪
组成,其间有血管、神经和淋巴系统。
第3页,共19页。
2、间质 实质以外组成,称为间质。由纤维结缔
组织,脂肪组成,其间有血管、神经和淋巴 系统。
第4第6页,共19页。
淋巴结
第7页,共19页。
1994年,Guliano等首先采用活性蓝示踪将前哨淋巴结活检 (sentinel lymph node biopsy, SLNB)引入乳腺癌的外科治疗。 至今,欧美国家已有大量研究结果进一步证实SLNB在乳腺癌外科治 疗中的可行性和准确性,腋窝SLN一般为1~11个,2个以上者占 50%。
第14页,共19页。
20世纪70年代,美国学者Fisher提出乳腺癌是一种全身性疾 病,区域淋巴结并非癌细胞滤过的有效屏障,血流扩散具有更重要 的意义理论后,乳腺癌手术逐步向保乳手术迅速发展。近年来,不 少学者对乳腺癌常规行ALND这一金标准的必要性提出质疑,引发 了乳腺癌外科治疗的又一次革命。近期也有资料显示,较小范围的 腋淋巴结切除对确定分期、估计预后及决定治疗策略已足够。因而 能准确预测腋淋巴结状态的微创新技术—SLNB将有可能代替创伤 大、并发症多的ALND。
ALN的转移率高达55%,提示原发肿瘤为T1或T2期,而SLN 为微小转移时,没有必要进行ALND。可见SLNB对于合理选择 乳腺癌的手术范围,具有及其重要的地位。

第二章乳腺的生理解剖学

第二章乳腺的生理解剖学
2018/6/6 3
2018/6/6
4
4
一.乳房的外部形态
成年未孕的女性,乳房呈半球形,紧张有弹性。妊娠 后期和哺乳期,因为乳腺增生,乳房明显增大。当哺乳停 止后,乳腺萎缩,乳房变小。老年妇女的乳房,因为弹性 纤维的减少,乳房松弛下垂。 乳房表面正中为乳头,其表面是输入管的开口。乳头 由致密的结缔组织和平滑肌组成。平滑肌呈环装或放射状 排列,起括约作用。当有机械刺激或是神经信号来临时, 平滑肌会收缩挤压导管,乳头勃起挺直,乳汁能顺着输乳 管,经过乳头的小孔外流。乳头旁边的色素沉着区被称为 乳晕。乳晕表面的点状隆起是深部乳晕腺开口部位。它们 可分泌脂性物质,是起润滑和保护作用.因为乳头和乳晕 的皮肤薄弱,容易损伤。
2018/6/6
38
中医讲乳房
对乳房经络、解剖、生理、病理的认识,在 最早的中医经典著作《内经》中已有记载,后世 医家也多有论述,如“男子乳头属肝,乳房属肾; 女子乳头属肝,乳房属胃”,指出了乳房的经络 归属;“妇人乳有十二穰”,指出乳房的解剖结 构:“冲任为气血之海,上行则为乳,下行则为 经”,指出了乳汁的生成来源;“妇人以冲任为 本,若失于将理,冲任不和,或风邪所客,则气 壅不散,结聚乳间,或硬或肿,疼痛有核”,指 出了冲任不和是乳房病重要的发病因素之一。 这些论述,为中医乳房病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奠定 了基础,是现代中医乳房病理论研究和临床诊治 的学术渊源。
2018/6/6 36
2018/6/6
37
乳汁分泌及排出的过程:
腺泡上皮大部分呈顶浆分泌,即腺上皮细 胞向腔内突出部分,含乳汁各种成分,分泌时 一起脱离细胞,游离至腺腔内,即为乳汁,脂 类多通过此种方式。部分如乳汁为开口分泌方 式,即分泌物由腺细胞浆内排出至腺腔内,不 伴细胞脱落,蛋白质多通过此种方式。水及无 机盐多通过弥散及渗透。

乳腺癌

乳腺癌

(二)鉴别诊断
• 1.乳腺增生 乳腺增生又称乳腺结构不良, 乳腺增生 是妇女最常见的非炎性、非肿瘤性乳腺疾 病。 发病年龄多为20~40岁,主要表现为 乳腺组织增厚,稍晚则可触到大小不等的 结节,与皮肤和乳腺后方均无粘连。好发 生在乳腺外上象限,多为双侧。病人多伴 有不同程度的疼痛,月经前明显,月经来 潮后即可缓解或解除。
2.乳腺导管扩张 本病又称浆细胞性乳腺炎,多发生在 乳腺导管扩张 37~50岁中年妇女。主要表现为乳房疼痛,乳头溢液,乳 头可内陷,极似乳腺癌。 • 以下各点可与乳腺癌鉴别:①病人年龄较轻,多在40 岁左右。②乳头溢液多为浆液性或脓性,少数也可为血性。 ③乳头或乳晕下有时可触到增粗的乳管。④乳房肿块多位 于乳晕周围,伴有疼痛,与大导管关系密切。⑤乳腺有炎 性表现或有炎症病史及哺乳障碍史,乳房肿块可有缩小或 增大的情形。⑥乳管造影可显示导管扩张。⑦乳头溢液有 大量的炎细胞。⑧乳腺肿块穿刺可见大量炎细胞或脓细胞。 ⑨腋窝淋巴结肿大,质较软并有压痛。 •
二病理
• • • • • • • • • • • • • • • 1、非浸润性癌: 1)小叶原位癌: 2)导管内癌: 2、早期浸润癌: 。 1)早期浸润小叶癌: 2)早期浸润导管癌: 3、浸润性癌 1)浸润性非特殊型癌: ①单纯癌:较多见,约占乳腺癌一半以上 ②硬癌:约占乳腺癌总数的10%左右, ③髓样癌:约占乳癌总数10~20%, 2)浸润性特殊型癌 ①乳头状癌: ②粘液腺癌:又名胶样癌,较少见。发病年龄大,生长缓慢,境界清楚,切面半 透明胶冻样物,癌组织中含有丰富粘液,恶性程度较低,腋下淋巴转移较少见。 腺样癌:又称乳腺派杰氏病。
• 3.X线检查:乳腺照相(钼靶)是乳腺癌诊断的 常用方法,常见的乳腺疾病在x线片上表现一般可 分为肿块或结节病变,钙化影及皮肤增厚征群, 导管影改变等。肿块的密度较高,边缘有毛刺征 象时对诊断十分有助。 • 4.超声显像检查:超声显象检查无损伤性,可以 反复应用。对乳腺组织较致密者应用超声显象检 查较有价值,但主要用途是鉴别肿块系囊性还是 实性。超声检查对乳腺癌诊断的正确率为80%~ 85%。癌肿向周围组织浸润而形成的强回声带, 正常乳房结构破坏以及肿块上方局部皮肤增厚或 凹陷等图像,均为诊断乳腺癌的重要参考指标。

乳腺的解剖及淋巴引流

乳腺的解剖及淋巴引流

临床表现
clinic manifest
• 乳房胀痛和乳房肿块或者 腺体增厚,特点是部分病 人具有周期性疼痛(疼痛 与月经周期有关)
乳房肿瘤
breast tumour
• 女性乳房肿瘤的发病率(incidence )甚高
• 良性肿瘤中纤维腺瘤(fibroadenoma)为最多 (占3/4),乳管内乳头状瘤(intraductal papilloma)占1/5.
• 2、腋淋巴结: 乳癌出现腋淋巴结转移时,有助 于选择治疗方案和 判断预后。位置越高,预后越 差。
• 3、胸骨旁淋巴结(内乳淋巴结);乳癌出现内乳 淋巴结转移是预后不良的标志。位于乳腺内侧及 中央的肿瘤内乳淋巴结转移 率较高。
• 4、胸肌间淋巴结:也是乳癌转移的重要部位之一 。
• 5、两侧乳房借广泛吻合的浅淋巴管网相互交通, 一侧乳房的淋巴液可流向对侧;一侧乳房癌变可 转移至对侧。
• 4、哺乳期 乳腺受泌乳素影响,小叶内腺 体大量增多,官腔明显扩大,腺泡上皮顶
• 三、内分泌激素对乳房的影响
• (一)卵巢激素 • 1、雌激素:刺激乳导管生长(青春发育期)及
乳腺小叶腺泡发育及乳汁形成。 • 2、孕激素:在雌激素作用下产生生物学效应,
共同作用于乳腺促进其发育,二者比例适当,乳 腺发育正常。 • (二)脑垂体激素 • 1、催乳素:促进乳房生长、发育,发动、维持泌 乳 • 2、促性腺激素:促卵泡激素、黄体生成素。参与 雌、孕激素调节。
。关系密切的有:
• 1、浅静脉:乳静脉、颈浅静脉,颈前静脉
乳房的淋巴引流
• ①乳房外侧和上部大部分淋巴液经胸大肌 外侧缘淋巴管引流至腋窝淋巴结,再流向 锁骨下淋巴结;
• ②乳房上部部分淋巴液可不经腋窝直接经 穿过胸大肌的淋巴管流入锁骨下淋巴结, 继而汇入锁骨上淋巴结

乳腺解剖课件(中英文版)

乳腺解剖课件(中英文版)
胸大肌和胸小肌被深筋膜包裹。 胸大肌深筋膜的表面接触到包裹 乳腺的浅筋膜的深层。
Pectoralis major fascia
胸大肌筋膜
Pectoralis major al fascia (deep layer) 深层浅筋膜
Superficial fascia (superficial layer)
Central axillary nodes
parenchyma will drain to the lymphatic
Brachial
system associated with the internal
(lateral axillary)
nodes
thoracic vessels.
Subscapular
Over time, due to factors scientist poorly understand, the cells in the breast lobules and ducts may undergo changes. Some of these changes increase a woman’s risk of developing breast cancer while other changes are cancerous. To understand these changes let’s look at a duct in cross section. This view is what it would be seen if a piece of breast tissue were removed from the breast and then examined under a microscope. 随着时间推移, 由于某些无法解释的原因, 乳腺小叶和乳管会发生变化. 有些 变化会增加妇女罹患乳腺癌的风险. 而有些变化本身就是癌变. 要了解这些 变化, 让我们来看一看乳腺的横截面.

乳腺解剖介绍课件

乳腺解剖介绍课件
乳腺癌:乳腺组织中的恶性肿瘤,可表现为乳房肿块、疼痛等
常见乳腺疾病的症状和诊断
乳腺增生:乳房胀痛、肿块、乳头溢液等,可通过乳腺超声、钼靶X线等检查确诊。
乳腺纤维瘤:乳房肿块、疼痛,可通过乳腺超声、钼靶X线等检查确诊。
乳腺癌:乳房肿块、乳头溢液、皮肤改变等,可通过乳腺超声、钼靶X线、活检等检查确诊。
乳腺的血管和淋巴:相互交织,共同维持乳腺的正常生理功能
乳腺的血管和淋巴:在乳腺疾病的诊断和治疗中具有重要价值
01
02
03
04
2
乳腺的分泌功能
STEP4
STEP3
STEP2
STEP1
乳腺是乳房的重要组成部分,负责分泌乳汁
乳腺细胞在激素的调节下,可以合成和分泌乳汁
乳汁是婴儿的主要营养来源,含有丰富的蛋白质、脂肪、矿物质等营养成分
乳腺的分泌功能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如激素水平、哺乳期等
乳腺的免疫功能
乳腺是免疫系统的一部分,具有免疫调节作用
1
乳腺能够产生免疫细胞,如T细胞、B细胞和自然杀伤细胞
2
乳腺能够分泌免疫因子,如白细胞介素、干扰素和肿瘤坏死因子
3
乳腺的免疫功能有助于抵抗病原体和肿瘤细胞的侵袭
4
乳腺的再生功能
2
1
乳腺组织具有较强的再生能力,可以在损伤后自我修复。
乳腺炎:乳房红肿、疼痛、发热等,可通过乳腺超声、血常规等检查确诊。
乳腺疾病的预防和治疗
定期体检:定期进行乳腺检查,早期发现疾病
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保持乐观、积极的心态,避免过度紧张和焦虑
及时就医:发现乳腺疾病后,及时就医,积极配合治疗,提高治愈率
02
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保持良好的饮食习惯,避免吸烟、酗酒等不良习惯

乳腺的解剖及淋巴引流课件最新版

乳腺的解剖及淋巴引流课件最新版
3、胸骨旁淋巴结(内乳淋巴结);乳癌出现内乳
淋巴结转移是预后不良的标志。位于乳腺内侧及 中央的肿瘤内乳淋巴结转移 率较高。
4、胸肌间淋巴结:也是乳癌转移的重要部位之一。 5、两侧乳房借广泛吻合的浅淋巴管网相互交通,
一侧乳房的淋巴液可流向对侧;一侧乳房癌变可 转移至对侧。

总之,乳房淋巴的主要引流方向是腋窝和内乳 淋巴结,它们都是乳腺癌转移的第一站淋巴结。 此外,乳房的淋巴引流与静脉回流,尤其是椎静 脉系统相互关系,这就是临床上乳癌在出现肺转 移之前较早地出现脊椎、骨盆或颅骨转移的原因 所在。
(二)乳房的主要内部结构
乳房主要由腺体、导管、乳头、
脂肪组织和纤维组织等构成。其内 部结构有如一棵倒着生长的小树。 1、腺体:有15-20个腺叶—— 腺小叶——小乳管、腺泡。 2、导管:导管系统——大导管 ——各级导管——末端导管, 以乳头为中心放射状排列。 3、纤维组织:皮下浅筋膜与乳房 腺体之间有纤维索带相连,称之为 乳房悬韧带,cooper韧带。
乳头
1.位置 乳腺后间隙 2.形态 乳头 乳晕 乳晕腺
输乳管窦
乳晕 乳晕腺
输乳管 乳腺小叶
3.结构 乳腺叶 乳腺小叶 输乳管 输乳管窦 乳房悬韧带 或Cooper韧带
乳腺小叶 乳房悬韧带 乳腺后间隙 输乳管 输乳管窦 输乳孔 胸大肌
5
乳房构造的临床意义
正常乳房腺体最多的是外上象限淋巴液可流向对侧;
⑤乳房深部淋巴网可与腹直肌鞘和肝镰状韧带的淋巴
管相通,从而可使乳房深部的淋巴液引流向肝脏; ⑥乳房淋巴管有时直接注入颈深下淋巴结。
乳房的淋巴输出途径图
临床意义
1、乳房皮肤淋巴管:分布于乳头、乳晕及其周围 皮肤。 乳腺癌累及乳房浅淋巴管网时,可导致所

乳腺解剖

乳腺解剖
腺体外上部呈角状伸向腋窝称为“Spence氏腋 尾区”,在作乳癌根治切除时有重要意义
Part 2
乳房周围肌肉
女性乳房大部分位于胸大肌表面,其深 面外侧位于前锯肌表面,内侧与下部位 于腹外斜肌与腹直肌筋膜表面
① 乳癌手术时的解剖境界必须包括上述范围 ② 乳房的大小、形态、位置和机能与女性的发育、妊娠等因素有关 ③ 儿童和成年男子乳房不发育,故患病者极少
2
PART 02
形态位置
Part 2
乳房形态
根据乳房的前突长度可将乳房分为:圆盘状、半球状、圆椎状和 山羊状(下垂)四种类型。东方女性多为圆盘状及半球状;欧罗 巴人种多为圆锥状;而在西非地区的女子中,可见到山羊状乳房
Part 2
乳房的位置
女性乳房位于浅筋膜所构成的囊内,上下位 据4至5个肋间
上界一般在第2肋水平 下界在第6-7肋水平 内侧缘达胸骨旁线 外侧缘可达腋中线
Part 5
乳房周围肌肉
3
PART 03
乳房构成
Part 3
乳房构成
乳腺的中心为乳头 周围为环状乳晕 乳晕内含有乳晕腺,为变形的皮脂腺,
妊娠时显著增大,称“蒙氏结节”
Part 3
乳房构成
乳腺导管
乳腺腺泡紧密地排列在小乳管周 围,腺泡的开口与小乳管相连
多个小乳管汇集成小叶间乳管, 多个小叶间乳管再进一步汇集成 一根整个腺叶的乳腺导管,称输 乳管
纵行静脉向锁骨上窝走行,注入颈 下部浅静脉,尔后汇入颈前静脉。
静脉及无名静脉。此为乳癌血行肺
B
转移的又一途径
浅组静脉
5
PART 05
乳房神经
Part 5
乳房神经
乳房神经概述
胸肌神经:起自臂丛神经,C5-8、T1形成襻状,发出外侧胸壁神经、内侧胸壁神经来支配胸大小 上胸肌神经:分布于胸大肌的锁骨部和胸肋部的上半部 下胸肌神经:分布于胸大肌的腹侧部 中间胸肌神经:分布到胸肋部的下半 肋间臂神经:第2和第3肋间神经的外侧皮支称为肋间臂神经;肋间臂神经在胸小肌起始部外侧胸壁传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临床意义
1、乳房皮肤淋巴管:分布于乳头、乳晕及其周围 皮肤。乳腺癌累及乳房浅淋巴管网时,可导致所 属范围的淋巴回流受阻,发生淋巴水肿。由于皮 肤在毛囊处与皮下组织连结紧密,可见毛囊处出 现很多点状凹陷,呈“桔皮样”改变。
月经期:月经开始到行径后7-8天止,生理所致的内分 泌改变导管末端和小叶明显退化复原,小腺管系统萎 缩,间质紧缩,多余的水分吸收,乳腺变软变小,若 内分泌紊乱,乳腺小叶周期变化月与经周期改变不协 调可导致乳腺小叶增生
四、血管分布及淋巴引流
(一)动脉分布 1、胸廓内动脉的穿支:又称内乳动脉,分布于乳腺内侧。 2、腋动脉分支:为乳腺上部和外侧的血供。自内向外依次
(二)乳房的主要内部结构
乳房主要由腺体、导管、乳头、
脂肪组织和纤维组织等构成。其内
部结构有如一棵倒着生长的小树。 1、腺体:有15-20个腺叶——
腺小叶——小乳管、腺泡。 2、导管:导管系统——大导管
——各级导管——末端导管, 以乳头为中心放射状排列。 3、纤维组织:皮下浅筋膜与乳房 腺体之间有纤维索带相连,称之为 乳房悬韧带,cooper韧带。
乳腺的解剖及淋巴引流
马丽
2019年6月
乳腺
一、乳房的解剖 二、乳房的胚胎发生及各生理期的变化 三、内分泌激素对乳腺的影响 四、乳房的血液供应及淋巴引流
二、乳房的解剖
(一)乳房外部结构
位置 乳房位于前胸部,胸大肌和胸肌筋膜的表面, 上起第2-3肋间,下至6-7肋间,内侧至胸骨旁线,外 侧可达腋中线,外上角可延伸向腋前线,称之为乳房尾 部。
一、(1)乳腺胚胎发生
自胚胎第6周,在躯干腹面双侧形成两条对 称的带状乳腺(6-8对始基);第9周,第5 肋间一对乳腺始基继续发育,形成乳芽,其 他退化。若未退化而继续发育则形成副乳。 乳腺在胚胎发育中出现异常:一侧或双侧乳 腺缺如;副乳;先天性乳头凹陷。
(2)、乳腺主要生理期特点
1、青春期 乳腺在雌激素作用下,乳腺导管及间质增 生,导管扩张分支增加,最后形成小叶;
(三)其他激素:甲状腺激素、肾上腺皮质 激素、胎盘激素。
乳房在月经周期中的变化
乳腺在月经周期中主要表现为月经前增殖,月经后复旧, 周而复始,不断重复。
增殖期:停经后7-8天开始至18-19天止,此期乳腺导管 延伸,管腔扩大,腺管末端分支增多扩张为腺泡构成 新小叶,自行经前5-7天开始到月经来潮为止,乳腺小 叶扩大,腺泡增生肥大,管周纤维组织变软、疏松、 水肿及少许淋巴细胞侵润,乳房增大发胀,轻度疼痛 和压痛,行径后症状减轻或消失
5、老年期 乳腺腺体逐渐萎缩变薄,脂肪相对增多, 是因为雌激素分泌减少所致。
三、内分泌激素对乳房的影响
(一)卵巢激素 1、雌激素:刺激乳导管生长(青春发育期)及
乳腺小叶腺泡发育及乳汁形成。 2、孕激素:在雌激素作用下产生生物学效应,
共同作用于乳腺促进其发育,二者比例适当,乳 腺发育正常。
形态 成年未产妇女的乳房呈半球形,老年时乳房萎 缩下垂,乳房中央有乳头,通常在第4肋间隙或第5肋 间隙与锁骨中线相交处,男性位置较固定,女性因发 育程度和年龄而有所差异,乳头色素深,表面皮肤粗 糙,呈颗粒状,形成乳晕,其内有15-20个乳导管开口 ,乳头周围有皮脂腺开口及一圈色素沉着,称乳晕区 ,其表面有较多小隆起,深面为乳晕腺,可分泌脂性 物质润滑乳头。
转移的主要途径。 注意:椎静脉系统:椎静脉系统与腔静 脉系统的血液可相互流通,是乳腺癌发生骨转移的主要途
乳房的淋巴引流
①乳房外侧和上部大部分淋巴液经胸大肌外侧缘淋巴 管引流至腋窝淋巴结,再流向锁骨下淋巴结;
②乳房上部部分淋巴液可不经腋窝直接经穿过胸大肌 的淋巴管流入锁骨下淋巴结,继而汇入锁骨上淋巴结
③一部分乳房内侧淋巴液,经肋间淋巴管流向胸骨旁 淋巴结,继而引流至锁骨上淋巴结;
④两侧乳房借广泛吻合的浅淋巴管网相互交通,一侧 乳房的淋巴液可流向对侧;
⑤乳房深部淋巴网可与腹直肌鞘和肝镰状韧带的淋巴 管相通,从而可使乳房深部的淋巴液引流向肝脏;
⑥乳房淋巴管有时直接注入颈深下淋巴结。
乳房的淋巴输出途径图
2、性成熟期 乳腺随着月经周期的变化而改变,分增 殖期、分泌期及月经期;
3、妊娠期 妊娠早期乳腺小管增大、增多,腺泡也增 多,导管扩张,妊娠后期,除腺体导管增大外,腺泡 细胞开始有分泌活动,管腔内出现分泌物;
4、哺乳期 乳腺受泌乳素影响,小叶内腺体大量增多 ,官腔明显扩大,腺泡上皮顶端脱落形成乳汁,进入 扩大的导管内储存,待泌乳用;
为—胸最上动脉、胸肩峰动脉、胸外侧动脉、胸背动脉。 3、肋间动脉 (二)静脉分布 乳房静脉回流对乳腺癌转移有重要意义。关系密切的有: 1、浅静脉:乳静脉、颈浅静脉,颈前静脉。 2、乳房深静脉: 1)内乳静脉,这是引流乳腺最大静脉。 2)腋静脉,周围有丰富淋巴组织。 3)肋间静脉 三条静脉血流均可经上腔静脉进入肺,是乳腺癌发生肺
1.位置 乳腺后间隙
2.形态 乳头 乳晕 乳晕腺
3.结构 乳腺叶 乳腺小叶 输乳管 输乳管窦 乳房悬韧带
或Cooper韧带
乳头
输乳管窦
乳晕 乳晕腺
输乳管 乳腺小叶
乳腺后间隙 胸大肌
乳腺小叶 乳房悬韧带 输乳管 输乳管窦 输乳孔
5
乳房构造的临床意义
正常乳房腺体最多的是外上象限,因此,此处患病的 机会也最多。 乳管内衬有上皮细胞,其基底层(生发层)明显增生 时,可形成不同的病变,如囊性增生病和导管瘤等。 距乳头约1.5cm处输入管膨大形成输乳管窦,有储存 乳汁的作用,是乳管内乳头状瘤的好发部位。 乳腺癌时,如癌块侵入Cooper’s韧带,使此韧带收 缩而失去弹性,可导致癌块表面皮肤凹陷,称“酒窝 征” 。
(二)脑垂体激素 1、催乳素:促进乳房生长、发育,发动、维持泌

2、促性腺激素:促卵泡激素、黄体生成素。参与 雌、孕激素调节。
3、促甲状腺激素:促进甲状腺素分泌,刺 激全身代谢,间接促进 乳房生长、发育。
4、生长激素:在甲状腺素协同下发挥生物 学效应,间接影响 乳房发育。
5、促肾上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皮质激素:促进雌、雄激素分 泌,影响乳房发育。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