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腺的解剖及淋巴引流
乳房解剖PPT课件

解剖
淋巴引流
➢ 乳房大部份淋巴腋窝淋巴结 锁骨下淋 巴结
➢ 内侧乳房 肋间淋巴管 胸骨旁淋巴结 ➢ 部份乳房上部淋巴 胸大小肌淋巴结
锁骨下淋巴结
➢ 两侧乳房间皮下交通 ➢ 乳房深淋巴网 腹直肌鞘 肝镰状韧带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剖
第一节 急性乳 腺炎
概念
• 乳腺的急 性化脓性炎症, 多发于产后 3~4周。
病情观察
• 生命征 • 肿块与伤口情况 • 血常规 • 细菌学检查
发病机制
• 抵抗力下降 • 乳汁淤积 • 乳头破损 • 细菌入侵
乳汁淤积
• 乳汁分泌过多 • 婴儿吸允不足 • 乳头发育不良
常见细菌
• 金黄色葡萄球菌 • 链球菌
健康史
• 乳房发育不良 • 哺乳是否正常 • 乳头破损
身体状况
• 红、肿、热、痛 • 脓肿形成 • 淋巴结肿大 • 感染中毒症状 • 败血症
认识乳房的淋巴系统

认识乳房的淋巴系统认识乳房的淋巴系统1.乳腺的形态和位置乳腺的形态和位置存在较大的个体差异,在各个不同的生理时期也存在着差异。
成年女性的乳房一般呈半球形或圆锥形,轮廓均匀,两侧大小相似。
一般来说,少女的乳房娇小,挺拔,质地饱满,乳房间距较宽;青年女性的乳房丰满、圆润,饱满而富有弹性。
哺乳後的乳房有一定程度的下垂和松弛;老年女性的乳房常萎缩,下垂,较为松软。
乳房的中央是乳头,直径约为0.8-1.5cm,表面呈粉红或棕色,其上面有许多小窝,是输乳管的开口。
乳头周围颜色较深的环形区域称为乳晕,直径为3-4cm,青春期呈现玫瑰红色,妊娠期,哺乳期时乳晕的颜色会加深。
乳房的位置在两侧胸大肌的表面,一般位於第2到第6肋骨之间,内侧靠近胸骨旁,外侧达腋前线,其外上极形成乳腺的尾部伸向腋窝,因此整个乳腺犹如一个倒置的逗号。
2. 乳腺淋巴管循环特点及通道神经怎么分布在女性乳房的组织内有极其丰富的淋巴管互相吻合成丛,整个腺体、腺叶、腋小叶都被稠密而微细的淋巴网所包围。
但小叶内无淋巴管。
乳房的淋巴循环主要引流到:腋窝淋巴结、内乳淋巴结、锁骨下/上淋巴结、腹壁淋巴管及两侧乳房皮下淋巴网的交通。
其中最重要的是腋窝淋巴结和内乳淋巴结,他们是乳房淋巴引流的第1站,也是癌细胞最容易集结的地方,所以也是女生“自我检查”的重要部位。
乳腺各个象限的淋巴液都可以向腋窝或内乳淋巴结引流,腋窝淋巴结约收集75%的乳房淋巴液,另外约25%流向内乳淋巴结。
因此,乳房外侧的肿瘤向腋窝淋巴结转移较多,肿瘤位於内侧时内乳淋巴结的转移率较高。
乳房的神经由第2-6肋间神经皮肤支及颈丛3-4支支配,乳头,乳晕处的神经末梢丰富,感觉敏锐,发生乳头皲裂时,疼痛剧烈。
除了感觉神经外,还有交感神经纤维走行分布於乳头、乳晕和乳腺组织,因此,当产妇的乳头受到婴儿的吸吮刺激时,可以引起催乳素及催产素的反射性分泌,引起乳汁的分泌。
乳腺癌术後很多患者会感觉胸壁切口麻木感、跳痛,这也与皮神经受损有关。
乳腺癌

(二)鉴别诊断
• 1.乳腺增生 乳腺增生又称乳腺结构不良, 乳腺增生 是妇女最常见的非炎性、非肿瘤性乳腺疾 病。 发病年龄多为20~40岁,主要表现为 乳腺组织增厚,稍晚则可触到大小不等的 结节,与皮肤和乳腺后方均无粘连。好发 生在乳腺外上象限,多为双侧。病人多伴 有不同程度的疼痛,月经前明显,月经来 潮后即可缓解或解除。
2.乳腺导管扩张 本病又称浆细胞性乳腺炎,多发生在 乳腺导管扩张 37~50岁中年妇女。主要表现为乳房疼痛,乳头溢液,乳 头可内陷,极似乳腺癌。 • 以下各点可与乳腺癌鉴别:①病人年龄较轻,多在40 岁左右。②乳头溢液多为浆液性或脓性,少数也可为血性。 ③乳头或乳晕下有时可触到增粗的乳管。④乳房肿块多位 于乳晕周围,伴有疼痛,与大导管关系密切。⑤乳腺有炎 性表现或有炎症病史及哺乳障碍史,乳房肿块可有缩小或 增大的情形。⑥乳管造影可显示导管扩张。⑦乳头溢液有 大量的炎细胞。⑧乳腺肿块穿刺可见大量炎细胞或脓细胞。 ⑨腋窝淋巴结肿大,质较软并有压痛。 •
二病理
• • • • • • • • • • • • • • • 1、非浸润性癌: 1)小叶原位癌: 2)导管内癌: 2、早期浸润癌: 。 1)早期浸润小叶癌: 2)早期浸润导管癌: 3、浸润性癌 1)浸润性非特殊型癌: ①单纯癌:较多见,约占乳腺癌一半以上 ②硬癌:约占乳腺癌总数的10%左右, ③髓样癌:约占乳癌总数10~20%, 2)浸润性特殊型癌 ①乳头状癌: ②粘液腺癌:又名胶样癌,较少见。发病年龄大,生长缓慢,境界清楚,切面半 透明胶冻样物,癌组织中含有丰富粘液,恶性程度较低,腋下淋巴转移较少见。 腺样癌:又称乳腺派杰氏病。
• 3.X线检查:乳腺照相(钼靶)是乳腺癌诊断的 常用方法,常见的乳腺疾病在x线片上表现一般可 分为肿块或结节病变,钙化影及皮肤增厚征群, 导管影改变等。肿块的密度较高,边缘有毛刺征 象时对诊断十分有助。 • 4.超声显像检查:超声显象检查无损伤性,可以 反复应用。对乳腺组织较致密者应用超声显象检 查较有价值,但主要用途是鉴别肿块系囊性还是 实性。超声检查对乳腺癌诊断的正确率为80%~ 85%。癌肿向周围组织浸润而形成的强回声带, 正常乳房结构破坏以及肿块上方局部皮肤增厚或 凹陷等图像,均为诊断乳腺癌的重要参考指标。
乳腺的解剖及淋巴引流

临床表现
clinic manifest
• 乳房胀痛和乳房肿块或者 腺体增厚,特点是部分病 人具有周期性疼痛(疼痛 与月经周期有关)
乳房肿瘤
breast tumour
• 女性乳房肿瘤的发病率(incidence )甚高
• 良性肿瘤中纤维腺瘤(fibroadenoma)为最多 (占3/4),乳管内乳头状瘤(intraductal papilloma)占1/5.
• 2、腋淋巴结: 乳癌出现腋淋巴结转移时,有助 于选择治疗方案和 判断预后。位置越高,预后越 差。
• 3、胸骨旁淋巴结(内乳淋巴结);乳癌出现内乳 淋巴结转移是预后不良的标志。位于乳腺内侧及 中央的肿瘤内乳淋巴结转移 率较高。
• 4、胸肌间淋巴结:也是乳癌转移的重要部位之一 。
• 5、两侧乳房借广泛吻合的浅淋巴管网相互交通, 一侧乳房的淋巴液可流向对侧;一侧乳房癌变可 转移至对侧。
• 4、哺乳期 乳腺受泌乳素影响,小叶内腺 体大量增多,官腔明显扩大,腺泡上皮顶
• 三、内分泌激素对乳房的影响
• (一)卵巢激素 • 1、雌激素:刺激乳导管生长(青春发育期)及
乳腺小叶腺泡发育及乳汁形成。 • 2、孕激素:在雌激素作用下产生生物学效应,
共同作用于乳腺促进其发育,二者比例适当,乳 腺发育正常。 • (二)脑垂体激素 • 1、催乳素:促进乳房生长、发育,发动、维持泌 乳 • 2、促性腺激素:促卵泡激素、黄体生成素。参与 雌、孕激素调节。
。关系密切的有:
• 1、浅静脉:乳静脉、颈浅静脉,颈前静脉
乳房的淋巴引流
• ①乳房外侧和上部大部分淋巴液经胸大肌 外侧缘淋巴管引流至腋窝淋巴结,再流向 锁骨下淋巴结;
• ②乳房上部部分淋巴液可不经腋窝直接经 穿过胸大肌的淋巴管流入锁骨下淋巴结, 继而汇入锁骨上淋巴结
乳腺淋巴系统的了解和病因

乳腺淋巴系统的了解和病因
乳房内有丰富的淋巴网及淋巴管.互相吻合成丛。
因此乳腺癌转移的主要途径是淋巴系统。
了解乳腺的淋巴及其回流,赫赛汀整理了这些材料,对理解乳腺癌的临床表现及拟定治疗方案非常重要。
一、乳腺的淋巴管
乳腺淋巴管包括乳房皮肤的淋巴管和乳腺实质的淋巴管两部分。
另外,胸前外侧壁的淋巴引流与乳腺癌的淋巴转移有重要的关系(一)、乳房皮肤的淋巴管
(二)、乳腺实质的淋巴管
(三)、胸前外侧壁淋巴管
1:主要引流途径
(1)乳腺外侧部及中央的集合淋巴管,向外上方走行.经过胸大肌外缘.沿胸外侧动静脉向上注人腋淋巴结的前群及中央群。
(2)乳腺内侧部的集合淋巴管.向内侧走行.穿过胸大肌和第1-5肋间隙.注入胸骨旁淋巴结。
(3)乳腺底部的集合淋巴管.穿过胸大肌.经胸肌间淋巴结或直接沿胸小肌上缘.注人腋淋巴结尖群,亦可沿胸小肌下缘注人腋淋巴结中央群和前群。
另一少部分集合淋巴管向后注入肋间淋巴结。
(4)乳腺内上部的部分集合淋巴管有时可穿过胸大肌,向上直接注人锁骨上淋巴结。
2、异常病理性引流途径
(1)当肿瘤浸润乳腺实质并阻塞其淋巴回流时,产生淋巴逆流,
癌细胞可随乳腺皮肤淋巴管内的逆流淋巴液转移到对侧乳腺、对侧腋窝、胸腹部皮肤.或沿腹直肌前鞘转移到肝脏。
(2)癌症侵及胸大小肌时.可循胸大小肌的淋巴引流转移到腋窝淋巴结或锁骨上淋巴结及胸骨旁淋巴结。
(3)癌症侵及肋间时,则可随肋间的集合淋巴管转移到胸骨旁淋巴结及肋间后淋巴结。
(4)脚骨旁淋巴逆流。
造成癌的肝脏转移。
(了解更多,请登录)。
乳房的外科解剖2018.12.07

乳房血供
乳房动脉
胸廓内动脉穿支
起于锁骨下动脉第一段下壁,上内侧约60%
第3-7肋间动脉的穿支
来源于胸主动脉,上外侧约10%
腋动脉的分支
根据胸小肌分为:第1段(内侧)、第2段(背侧)、 第3段(外侧),上外侧30%
Part 4
乳房血供
Part 4
乳房血供
胸最上动脉:第1段
发出,沿胸小肌上 缘下行,下进入乳 腺实质
排列方向一致,故称此线为langer皮肤裂线,简
称langer线。
Part 3
乳房构成的临床意义
Not recommended
Recommended
乳腺外科良性肿瘤切口选择
Part 3
乳房手术切口设计
恶性肿瘤切口演变
Part 3
乳房手术切口设计
恶性肿瘤切口选择4PART 04乳房血供
Part 4
Part 4
乳房血供
肩胛下动脉
系腋动脉分支之一。此 动脉是一粗大短干,在 肩胛下肌的外侧缘附近, 分为胸背动脉和旋肩胛 动脉。胸背动脉营养背 阔肌和前锯肌;旋肩胛 动脉穿三边孔至冈下窝, 营养邻近的肌肉,并与 肩胛上动脉吻合。此动 脉分布区域如有外伤或 手术时应注意处理该动 脉。
Part 4
乳房血供
胸背动脉
• 胸背动脉 系肩胛下 动脉的直 接延续。 此动脉与 胸背神经 伴行,分布 于背阔肌 及附近诸 肌,营养该 区域。
Part 4
乳房血供
胸背动脉
19.胸背动脉 胸背神经
Part 4
乳房血供
胸背动脉
• 23.胸外侧动脉 • 25.胸背神经 • 26.胸背动脉
Part 4
乳房血供
乳腺正常解剖组胚结构

乳腺正常解剖组胚结构 Document serial number【UU89WT-UU98YT-UU8CB-UUUT-UUT108】乳腺正常一、乳腺的大体解剖范围乳腺位于胸前部,内侧达到同侧的胸骨缘,外侧为同侧的腋中线,上缘达到第二肋骨水平,下缘到第六肋骨水平,大部分的乳腺位于胸大肌的表面,小部分乳腺位于前锯肌、腹外斜肌及腹直肌前鞘的表面,有时乳腺可向外上方延伸至腋窝,成为乳腺的尾部,又称为Spence腋尾(spenceaxillary tail),应与腋窝的副乳腺相鉴别,当其内有小叶增生或纤维腺瘤时应与腋窝的肿大淋巴结相鉴别。
二、乳房的组织结构1、乳腺是由表面的皮肤、皮下的纤维结缔组织以及乳腺组织共同组成,乳腺组织内又包含着纤维结缔组织组成的间质和乳腺的小叶导管系统所组成的实质。
性成熟期未生育女性的乳腺呈圆锥形或半球形,富有弹性,而已生育哺乳的女性及绝经期的女性则有不同程度的下垂,弹性降低。
2、乳腺腺叶:乳腺的本质上是一种复管泡状腺体,10-15个末梢膨大的腺泡、与腺泡相连续的腺泡管及与腺泡管相连接的终末导管共同组成了乳腺小叶,许多的乳腺小叶构成乳腺腺叶,15-20个左右的乳腺腺叶构成乳腺的实质,乳腺腺叶呈放射状排列,腺叶之间无相交通的导管,故在手术时在切开乳腺实质时,应取放射状切口,这样对乳腺腺叶的影响最小。
而男性的乳腺与女性不同之处就是无小叶结构,故男性乳腺癌无小叶癌。
3、乳腺输乳管:乳腺的导管系统是构成乳腺实质的重要结构,是乳腺腺泡分泌乳汁的排出通道,与腺泡直接相通的导管为腺泡管,向外依次为终末导管、分枝导管、输乳管,输乳管在近乳头部与一个梭形膨大相连续,成为乳管壶腹部,或称为输乳窦,后者向外管径出现一个短距离的狭窄部后开口于乳头区。
在临床的乳腺导管镜检查时,上述乳腺导管在乳腺导管镜下不易区分,其中终末导管不能窥见,有时仅能观察到终末导管向分枝导管的开口,我们从乳头开始由浅入深以分枝导管口为标志,将乳腺导管人为地分为大导管、Ⅰ级、Ⅱ级、Ⅲ级导管等,实际上我们对乳腺内镜下的导管分级标准,分别属于解剖学范畴的输乳管、分枝导管。
乳腺的解剖及淋巴引流课件最新版

淋巴结转移是预后不良的标志。位于乳腺内侧及 中央的肿瘤内乳淋巴结转移 率较高。
4、胸肌间淋巴结:也是乳癌转移的重要部位之一。 5、两侧乳房借广泛吻合的浅淋巴管网相互交通,
一侧乳房的淋巴液可流向对侧;一侧乳房癌变可 转移至对侧。
总之,乳房淋巴的主要引流方向是腋窝和内乳 淋巴结,它们都是乳腺癌转移的第一站淋巴结。 此外,乳房的淋巴引流与静脉回流,尤其是椎静 脉系统相互关系,这就是临床上乳癌在出现肺转 移之前较早地出现脊椎、骨盆或颅骨转移的原因 所在。
(二)乳房的主要内部结构
乳房主要由腺体、导管、乳头、
脂肪组织和纤维组织等构成。其内 部结构有如一棵倒着生长的小树。 1、腺体:有15-20个腺叶—— 腺小叶——小乳管、腺泡。 2、导管:导管系统——大导管 ——各级导管——末端导管, 以乳头为中心放射状排列。 3、纤维组织:皮下浅筋膜与乳房 腺体之间有纤维索带相连,称之为 乳房悬韧带,cooper韧带。
乳头
1.位置 乳腺后间隙 2.形态 乳头 乳晕 乳晕腺
输乳管窦
乳晕 乳晕腺
输乳管 乳腺小叶
3.结构 乳腺叶 乳腺小叶 输乳管 输乳管窦 乳房悬韧带 或Cooper韧带
乳腺小叶 乳房悬韧带 乳腺后间隙 输乳管 输乳管窦 输乳孔 胸大肌
5
乳房构造的临床意义
正常乳房腺体最多的是外上象限淋巴液可流向对侧;
⑤乳房深部淋巴网可与腹直肌鞘和肝镰状韧带的淋巴
管相通,从而可使乳房深部的淋巴液引流向肝脏; ⑥乳房淋巴管有时直接注入颈深下淋巴结。
乳房的淋巴输出途径图
临床意义
1、乳房皮肤淋巴管:分布于乳头、乳晕及其周围 皮肤。 乳腺癌累及乳房浅淋巴管网时,可导致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2年6月
乳腺
一、乳房的解剖 二、乳房的胚胎发生及各生理期的变化
三、内分泌激素对乳腺的影响 四、乳房的血液供应及淋巴引流
二、乳房的解剖
(一)乳房外部结构 位置
乳房位于前胸部,胸大肌和胸肌筋膜的表面, 上起第2-3肋间,下至6-7肋间,内侧至胸骨旁线,外 侧可达腋中线,外上角可延伸向腋前线,称之为乳房尾 部。 形态 成年未产妇女的乳房呈半球形,老年时乳房萎 缩下垂,乳房中央有乳头,通常在第4肋间隙或第5肋 间隙与锁骨中线相交处,男性位置较固定,女性因发 育程度和年龄而有所差异,乳头色素深,表面皮肤粗 糙,呈颗粒状,形成乳晕,其内有15-20个乳导管开口 ,乳头周围有皮脂腺开口及一圈色素沉着,称乳晕区 ,其表面有较多小隆起,深面为乳晕腺,可分泌脂性 物质润滑乳头。
乳管内衬有上皮细胞,其基底层(生发层)明显增生
时,可形成不同的病变,如囊性增生病和导管瘤等。
距乳头约1.5cm处输入管膨大形成输乳管窦,有储存乳
汁的作用,是乳管内乳头状瘤的好发部位。 乳腺癌时,如癌块侵入Cooper’s韧带,使此韧带收缩 而失去弹性,可导致癌块表面皮肤凹陷,称“酒窝征 ” 。
乳腺癌
breast cancer
占女性恶性肿瘤第二位(7%-10%),在上海等 大城市报告占首位目前呈逐年上升趋势,在年龄 上有年轻化趋势 发病的高危人群(易感人群):月经初潮<12岁、 绝经>52岁、40岁以上未孕、第一胎足月产>35 岁、乳癌家族史、曾患一侧乳癌、患伴上皮不典 型增生的乳腺囊性增生症、肥胖妇女、有精神创 伤的妇女.
非浸润性癌:导管内癌;小叶原位癌 ;乳头湿疹样乳 腺癌.属早期,预后好. 早期浸润性癌:早期浸润性导管癌;早期浸润性小叶 癌.仍属早期,预后较好. 浸润性特殊癌:乳头状癌;髓样癌;小管癌;粘液腺癌 等;分化较高,预后尚好. 浸润性非特殊癌:硬癌,单纯癌,腺癌;浸润性导管癌; 浸润性小叶癌等.分化低,预后较差.占80% 其它罕见癌
左右不对称,乳头不在同一水平面
特殊类型的乳腺癌
special types of breast cancer
炎性乳腺癌inflammatory breast carcinoma
局部皮肤呈炎症性改变并迅速扩展至乳腺大部分 皮肤,酷似急性乳腺炎(acute mastitis ),临床均 以乳房急性炎症就诊,转移复发率高,抗炎治疗 无效,发展快、病程短、预后差。
炎性乳腺癌
inflammatory breast carcinoma
乳头湿疹样乳腺癌
Paget’s carcinoma of the breast
乳头湿疹样乳腺癌(Paget’s carcinoma of the breast):初起乳头有瘙痒、烧灼感 ,以后出现 乳头和乳晕的皮肤湿疹样改变,进而出现溃疡和 肿块等,易与乳头湿疹和接触性皮炎混淆,治疗 上首选手术切除。
本病也称慢性囊性乳腺病(简称乳腺病 ,mastopathy),是乳腺实质的良性病理性增生,常见 于中年妇女. 1、体内女性激素代谢障碍,内分泌失调和 精神因素黄体酮分泌减少、雌激素增多乳腺 实质增生过度和复旧不全 2、 部分乳腺实质中 ER、PR质和量异常使乳腺各部分增生程度参差 不齐。
临床表现
乳头湿疹样乳腺癌
Paget’s carcinoma of the breast
谢谢!
四、血管分布及淋巴引流
(一)动脉分布
1、胸廓内动脉的穿支:又称内乳动脉,分布于乳腺内侧。 2、腋动脉分支:为乳腺上部和外侧的血供。自内向外依次
为—胸最上动脉、胸肩峰动脉、胸外侧动脉、胸背动脉。 3、肋间动脉 (二)静脉分布 乳房静脉回流对乳腺癌转移有重要意义。关系密切的有: 1、浅静脉:乳静脉、颈浅静脉,颈前静脉。 2、乳房深静脉: 1)内乳静脉,这是引流乳腺最大静脉。 2)腋静脉,周围有丰富淋巴组织。 3)肋间静脉 三条静脉血流均可经上腔静脉进入肺,是乳腺癌发生肺 转移的主要途径。 注意:椎静脉系统:椎静脉系统与腔静 脉系统的血液可相互流通,是乳腺癌发生骨转移的主要途
乳腺癌的病因
pathogeny of breast cancer
与雌二醇、雌酮水平升高有关(见高危人群)
营养过剩、肥胖、高脂饮食加强或延长雌激素 对乳腺上皮的刺激
长期饮酒血中雌激素水平升高
其他:哺乳时间<半年、不良情绪长期困扰、农 药和辐射等环境因素
乳腺癌的病理类型
pathology types of breast cancer
clinic manifest
乳房胀痛和乳房肿块或者
腺体增厚,特点是部分病 人具有周期性疼痛(疼痛 与月经周期有关)
乳房肿瘤
breast tumour
女性乳房肿瘤的发病率(incidence )甚高 良性肿瘤中纤维腺瘤(fibroadenoma)为最多
(占3/4),乳管内乳头状瘤(intraductal papilloma)占1/5. 恶性肿瘤大多数是乳癌(98%),肉瘤 (sarcoma)少见 男性乳房肿瘤极少,男性乳癌发病率为女性 的(1%)
乳房的淋巴液可流向对侧;
⑤乳房深部淋巴网可与腹直肌鞘和肝镰状韧带的淋巴
管相通,从而可使乳房深部的淋巴液引流向肝脏; ⑥乳房淋巴管有时直接注入颈深下淋巴结。
乳房的淋巴输出途径图
临床意义
1、乳房皮肤淋巴管:分布于乳头、乳晕及其周围 皮肤。 乳腺癌,发生淋巴水肿。由于皮 肤在毛囊处与皮下组织连结紧密,可见毛囊处出 现很多点状凹陷,呈“桔皮样”改变。 2、腋淋巴结: 乳癌出现腋淋巴结转移时,有助于 选择治疗方案和 判断预后。位置越高,预后越差。
病情进展--乳房皮肤凹陷(“酒窝征)(Cooper韧
带受累)、桔皮样外观(皮下淋巴管堵塞真皮水肿 )、乳头抬高或凹陷、肿块与胸肌或皮肤粘连固定、 卫星结节、皮肤溃疡(恶臭)腋窝淋巴结无痛性肿大 甚或融合、肺骨肝等远处转移表现
乳房皮肤凹陷(“酒窝征 ”fossette)
桔皮样外观(orange skin)
三、内分泌激素对乳房的影响
(一)卵巢激素 1 、雌激素:刺激乳导管生长(青春发育期)及 乳腺小叶腺泡发育及乳汁形成。 2 、孕激素:在雌激素作用下产生生物学效应,
共同作用于乳腺促进其发育,二者比例适当,乳 腺发育正常。
(二)脑垂体激素
1、催乳素:促进乳房生长、发育,发动、维持泌 乳
2、促性腺激素:促卵泡激素、黄体生成素。参与
雌、孕激素调节。
3、促甲状腺激素:促进甲状腺素分泌,刺
激全身代谢,间接促进 乳房生长、发育。
4、生长激素:在甲状腺素协同下发挥生物
学效应,间接影响 乳房发育。
5、促肾上腺皮质激素:促进雌、雄激素分
泌,影响乳房发育。 (三)其他激素:甲状腺激素、肾上腺皮质 激素、胎盘激素。
3、胸骨旁淋巴结(内乳淋巴结);乳癌出现内乳
淋巴结转移是预后不良的标志。位于乳腺内侧及 中央的肿瘤内乳淋巴结转移 率较高。
4、胸肌间淋巴结:也是乳癌转移的重要部位之一。 5、两侧乳房借广泛吻合的浅淋巴管网相互交通,
一侧乳房的淋巴液可流向对侧;一侧乳房癌变可 转移至对侧。
总之,乳房淋巴的主要引流方向是腋窝和内乳 淋巴结,它们都是乳腺癌转移的第一站淋巴结。 此外,乳房的淋巴引流与静脉回流,尤其是椎静 脉系统相互关系,这就是临床上乳癌在出现肺转 移之前较早地出现脊椎、骨盆或颅骨转移的原因 所在。
(二)乳房的主要内部结构
乳房主要由腺体、导管、乳头、
脂肪组织和纤维组织等构成。其内 部结构有如一棵倒着生长的小树。 1、腺体:有15-20个腺叶—— 腺小叶——小乳管、腺泡。 2、导管:导管系统——大导管 ——各级导管——末端导管, 以乳头为中心放射状排列。 3、纤维组织:皮下浅筋膜与乳房 腺体之间有纤维索带相连,称之为 乳房悬韧带,cooper韧带。
一、(1)乳腺胚胎发生
自胚胎第 6周,在躯干腹面双侧形成两条对
称的带状乳腺( 6-8 对始基);第 9 周,第 5 肋间一对乳腺始基继续发育,形成乳芽,其 他退化。若未退化而继续发育则形成副乳。 乳腺在胚胎发育中出现异常:一侧或双侧乳 腺缺如;副乳;先天性乳头凹陷。
(2)、乳腺主要生理期特点
乳房在月经周期中的变化
乳腺在月经周期中主要表现为月经前增殖,月经后复旧, 周而复始,不断重复。 增殖期:停经后7-8天开始至18-19天止,此期乳腺导管 延伸,管腔扩大,腺管末端分支增多扩张为腺泡构成 新小叶,自行经前5-7天开始到月经来潮为止,乳腺小 叶扩大,腺泡增生肥大,管周纤维组织变软、疏松、 水肿及少许淋巴细胞侵润,乳房增大发胀,轻度疼痛 和压痛,行径后症状减轻或消失 月经期:月经开始到行径后7-8天止,生理所致的内分 泌改变导管末端和小叶明显退化复原,小腺管系统萎 缩,间质紧缩,多余的水分吸收,乳腺变软变小,若 内分泌紊乱,乳腺小叶周期变化月与经周期改变不协 调可导致乳腺小叶增生
乳腺癌的临床表现
clinic manifest of breast cancer
早期表现(early manifest )--无痛 单发小肿块(亚临床早期可无肿块
) (特点(specialty):质硬、表面 不光滑、与周围分界欠清、活动度 差)
乳腺癌的临床表现
clinic manifest of breast cancer
乳房的淋巴引流
①乳房外侧和上部大部分淋巴液经胸大肌外侧缘淋巴
管引流至腋窝淋巴结,再流向锁骨下淋巴结; ②乳房上部部分淋巴液可不经腋窝直接经穿过胸大肌 的淋巴管流入锁骨下淋巴结,继而汇入锁骨上淋巴结
③一部分乳房内侧淋巴液,经肋间淋巴管流向胸骨旁
淋巴结,继而引流至锁骨上淋巴结;
④两侧乳房借广泛吻合的浅淋巴管网相互交通,一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