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我国扩大内需政策的几点质疑
扩大内需战略下的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

扩大内需战略下的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随着我国进入了扩大内需的新阶段,为了促进经济的良性发展,政府对于区域发展不平衡的问题开始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
但是,我们依然需要深入探究这一问题,分析其成因并寻找解决之道。
解析问题首先,我们来看看目前我国区域发展不平衡的状况。
总的来说,东部地区相对发达,而中西部地区则相对落后。
在诸多方面,东部地区在科技水平、经济实力以及文化影响力等方面均领先于中西部地区。
这一问题也正在逐渐加剧,随着时间的推移,巨大的发展差距对于国家整体发展的影响也将日益凸显。
这一局面的形成,其根本原因在于历史上的不平衡性发展,以及现实的制度性缺陷。
在我国经济飞速崛起的过程中,国家高度重视东部地区的发展,而较为落后的中西部地区则未能得到足够的支持和重视。
在过去的几十年,尽管中西部地区的经济增长速度也很快,但起点过低使得在近年来其迎头赶上的难度变得更大。
此外,当前还存在一些明显的制度性因素,如高校、国企、央企等大型资源向东部地区集中的制度性缺陷,以及基础设施、教育、医疗等公共事务的不均衡发展,也导致了中西部地区的发展不平衡。
解决之道为了解决这一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需要采取一系列的措施:一、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政府可以与投资机构、企业等合作,一方面加大对中西部地区的投入,另一方面简化投资手续,降低投资风险和成本,提高投资回报率。
同时,政府可以大力推进吸引外资的工作,吸引大量的外资流入中西部地区进行投资,从而形成区域经济协同发展的局面。
二、优化基础设施建设基础设施建设一直是影响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
政府应该加大对中西部地区基础设施,如交通、电力、通信等的建设和改善,从而促进中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和创新。
三、推进教育、技术等支持体系建设加强技术培训与转移中西部地区在人才、科技方面的短缺是制约其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政府需要加强对中西部地区教育、科技、人才等支持体系的建设,发展高等教育、高质量职业教育等,积极推广先进的科技成果和技术,提高中西部地区的科技水平,促进地区经济的快速发展。
扩大消费:我国启动内需的难点

扩大消费:我国启动内需的难点摘要:近年来,我国政府推出了多项启动内需、扩大消费的政策,取得经济平稳增长的效果。
由于投资增长过快,用于消费的部分减少,社会保障机制不健全,挤压民众的消费能力的局面仍没有改变。
只有增加城乡居民收入,增加税收,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才能实现启动内需、扩大消费拉动我国经济增长。
关键词:消费;内需;居民收入;社会保障负债累累的过度消费成为近年来撬动世界动经济增长的杠杆,我国企业看准走出去、最大获取世界市场份额的苗头,在发达国家经济增长走势低迷徘徊而不断受挫;造成国内产业规模过度扩张,产能过剩,外向型企业大量倒闭产业结构失衡的结症。
现由政府出手一揽子救市计划,在原有投资规模上加大投资力度,很有可能给未来造成更大规模的产能扩张;引发更严重的经济失衡。
因此,我国在启动内需的战略举措上,切忌追求数量增长的短期经济繁荣的假象。
一、扩大消费是启动内需稳定经济增长的必须选择扩大消费、启动内需,成为我国在世界经济不景气下,保持增长的第二战略手段。
十七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坚持扩大消费需求的战略,充分挖掘我国内需的巨大潜力,着力破解制约扩大内需的障碍,加快形成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经济增长的局面。
(一)扩大消费需求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引擎。
我国居民的消费率,一直偏低,只有15到20个百分点,属典型的高储蓄、低消费的国家,截至2004年10月,我国城乡居民储蓄余额已达11.6万亿元,平均消费率在60%徘徊,低消费率已明显成为经济增长的不利因素。
提高城乡居民消费水平,尤其是国内消费需求对经济增长的基础性作用已显的至关重要[1]。
西方经济学认为,消费与需求呈正相关的函数。
当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起飞以后,随着人民收入水平的提高,消费能力也随之相应扩大;如果还是一味依靠投资和出口来拉动经济发展,“用一条腿走路”是难以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
(二)扩大消费是我国经济均衡发展的稳定器。
关于扩大内需的讨论综述_0

关于扩大内需的讨论综述一、扩大内需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第一种观点认为,当前扩大内需的制约因素主要有以下几点:1、持币动机增强,影响现期消费。
在商品经济条件下,社会成员有一种储备倾向的内在愿望。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收入水平的提高,人们在提高消费的同时,谨慎动机也在增强,特别是在当前,城镇居民的谨慎动机更为明显,这主要是由三个因素造成的:一是大批国有企业职工下岗;二是政府机构改革,精简机关工作人员;三是子女上学、购买住房、医疗养老保险等费用增加。
2、市场供求的结构性矛盾影响消费的有效增长。
我国目前的买方市场具有明显的结构性特征。
供给与需求的不协调直接制约着消费的实现。
主要是市场供给未能适应不同收入水平和富裕程度的消费群体的需要。
地区之间的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雷同,多年的重复建设形成大量的无效供给,造成生产能力的相对过剩。
相当多的企业只是把生产的着眼点定位于城市居民,但对拥有8亿多消费者的农村市场却研究不够,使许多产品生产脱离了农村的实际,也就等于放弃了农村这一广阔的市场。
另一方面,产品质量也影响着消费者的需求心理和消费行为。
据资料显示,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重点监控129类产品,近几年抽查的4411家企业的5233种产品,合格率均低于80%。
3、收入水平的不均衡制约了消费的扩大。
据测算,我国近年来居民的个人可支配收入的基尼系数逐步增大,目前已超过。
另据国家统计局调查,1996年底城镇居民储蓄存款余额为亿元,其中20%以上属于公款私存,%的城镇居民人均储蓄存款仅元。
由于高收入者的消费倾向小于低收入者,当国民收入一定时,分配差距扩大超过一定限度,就可能使总消费水平下降。
4、投资性支出增加,分流了消费资金。
近年来城镇居民股票投资不断增加。
1997年,沪、深两个证券交易所通过发行股票筹资655亿元,比上年增加倍;同年还发行国债2412亿元。
5、体制性因素和改革滞后的影响。
当前社会成员普遍感兴趣的消费产品,如住宅、汽车等,虽然出现供大于求和积压的现象,但这并不是生产能力绝对地超过了市场容量,而是有着诸多的复杂原因。
【中心组研讨发言】厘清扩大内需的八个认知误区

【中心组研讨发言】厘清扩大内需的八个认知误区尊敬的领导、各位同事:大家好!我今天的发言主题是关于厘清扩大内需的八个认知误区。
在当前经济形势下,扩大内需被认为是促进经济增长的重要途径之一,但在实践中,我们也面临着一些误区。
我希望通过今天的研讨,能够对这些误区进行深入的分析和讨论,为我们更好地推动经济发展提供启示。
第一个误区是认为扩大内需只需要增加消费。
事实上,扩大内需涉及到消费、投资和出口三个方面。
单纯追求消费的增长,可能会导致经济结构失衡,而忽视了投资对于经济发展的重要性。
第二个误区是认为扩大内需就是放任消费和借贷。
扩大内需需要有合理的消费结构和健康的借贷环境,否则将会引发金融风险。
我们需要注意引导消费需求,促进消费升级,同时也要严格控制过度借贷的风险。
第三个误区是认为扩大内需只是政府的责任。
事实上,扩大内需需要政府、企业和个人共同参与。
政府通过政策引导、投资建设等方式提供支持,企业主动拓展市场,个人增强消费能力,共同构建良好的内需环境。
第四个误区是认为财政支出就是扩大内需的最佳方式。
财政支出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刺激内需,但过度依赖财政支出可能导致债务风险加大。
我们需要综合运用财政、货币和产业政策,推动内需的多方面增长。
第五个误区是认为扩大内需就是无限制地消费。
过度消费不仅对环境造成压力,也无法持续维持经济增长。
我们需要坚持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引导合理消费,加强环保意识。
第六个误区是认为扩大内需就是扩大物质消费。
事实上,扩大内需还包括增加服务消费和文化消费。
我们需要积极培育和推动服务业和文化产业的发展,以满足人们多样化的消费需求。
第七个误区是认为扩大内需就是简单地提高收入水平。
收入水平的提高只是扩大内需的前提条件,而不是目的。
我们要注重提高居民收入的可持续性和稳定性,通过创新发展和产业升级,增强居民的消费能力。
最后一个误区是认为扩大内需只是短期的经济刺激措施。
事实上,扩大内需是一个长期的任务,需要持续的政策支持和结构性的改革。
关于扩大内需的讨论综述

关于扩大内需的讨论综述
扩大内需是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战略,旨在促进就业增长、增强消费能力、优化产业结构和推动经济转型升级。
在当前国际贸易形势的不确定性和经济增速的下行压力下,扩大内需成为了中国经济发展的关键一环。
扩大内需的措施包括降低税费负担、提高居民收入、促进消费品质量提升和提高消费信心等。
其中,提高居民收入可以增加个人消费能力,提高消费品质量可以增强人们的消费信心。
同时,降低税费负担可以减轻企业负担,刺激其增加投资和扩大雇佣。
然而,扩大内需面临着许多挑战。
首先,中国的城乡收入差距较大,农村居民的消费能力相对较低。
其次,中国的老龄化问题日益突出,老年人消费需求的增长速度较慢。
此外,中国的许多消费品市场已经饱和,消费升级的空间也有限。
在应对这些挑战的过程中,中国需要采取一系列的政策措施。
其中,加快城乡收入差距缩小的步伐,提高农民收入,将会有利于扩大农村消费市场。
此外,加强养老服务,提高老龄人群福利,也可以刺激老年人消费需求的增长。
此外,政府还应加强对消费品质量和安全的监管,提高消费者的消费信心。
刺激创新型企业,培育新兴消费市场,并加强宣传,引导人们养成健康消费的习惯,也是加强内需的有效方式之一。
总而言之,扩大内需是一个艰巨而重要的任务,需要政府和企业持续努力。
在加强内需的同时,要深化改革,加快体制机制的改
革和优化,加快转型升级,推动经济创新,以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和提高国家综合实力。
在拉动内需过程中不容忽视的问题及对策

在拉动内需过程中不容忽视的问题及对策摘要:当前拉动内需确实有相当难度。
但在扩大内需,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相配合发挥作用的过程中,有限的资金如何在使用中不浪费,就要高度重视资金使用的监管问题;有限的资金如何安排,首先要解决迫在眉睫的问题,诸如大学生就业和农民工返乡问题,如果解决不好可能演变为社会危机;如何让财政补贴使农民真正得到实惠,家电下乡农民买的起,但用不起的问题;第三代移动通信业务成为扩大内需的热点,被淘汰的废旧手机如何回收和有效处理,如果处理不当,废旧手机对环境的污染不可小觑,这将成为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的拉动内需的方式,难以为继。
这些都是在拉动内需过程中不容忽视的问题。
应采取项目跟踪监管制度,使有限的财政资金在使用中不浪费;采取多种措施解决毕业生就业问题;尽快建立政府、社会各方面参与,培训与就业紧密结合的培训机制,解决农民工就业;提高农民的收入及调整对农民补贴的结构,让财政补贴使农民真正得到实惠;成立专业废旧手机回收市场,防止被淘汰的废旧手机对环境的污染。
关键词:拉动内需金融危机扩大就业财政补贴Abstract:In current drawing must have the suitable difficulty needs in the expansion,the financial policy and the monetary policy coordinate to play thelimited fund waste in the use,must take the fund use highly the supervising and managing question;How does the limited fund arrange,first must solve the imminent problem,such as the university student employment and the peasantthe question,if the solution not good possible to evolve for the social crisis;How lets the fiscal subsidyenable the farmer to obtain the actual benefit truly,the electrical appliances goes to the country the farmer to buy,but cannot use question;The third generation mobile communication service becomes the hot spot which in the expansion needs,the worn out handset which eliminates how is recycled and effective processing,if processes improper,the worn out handset cannot belittle to the environmentpollution,this will become sacrifices 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the way which will need for in price drawing,will be difficult to all are needs in the process in drawing the not allow to neglect adopt the project track supervising and managing system,causes the limited financial fund not to waste in the use;Takes many kinds of measures to solve the graduate to get employed the question;Establishes thegovernment,the social various aspects as soon as possibleparticipation,training and the employment close union training mechanism,solves the peasant laborer toand the adjustment to the farmer subsidy structure,lets the fiscal subsidy enable the farmer to obtain the actual benefit truly;The establishment specialized worn out handset recycles the market,prevented worn out handset which eliminates to environment pollution.Keywords:In drawing needs Financial crisis Expansion employment Fiscal subsidy当前我国所面临的是复杂和困难的经济形势。
【中心组研讨发言】厘清扩大内需的八个认知误区

【中心组研讨发言】厘清扩大内需的八个认知误区尊敬的领导、各位同仁:大家好!今天我想就扩大内需这个重要问题给大家做一个发言,希望能够厘清其中的八个认知误区,以便进一步推动我们的工作。
首先,我们要认识到,扩大内需不等于消费过度。
有些人可能误以为扩大内需就是鼓励人们无节制地消费,这是不正确的。
扩大内需要建立在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上,要注重发展质量而非数量。
其次,我们要摒弃“扩大内需就是增加投资”的观念。
扩大内需不仅仅依赖于增加投资,更重要的是要提高人民的收入水平,增加居民的消费能力。
第三,我们要正确理解“扩大内需就是增加政府支出”的说法。
政府支出是扩大内需的重要手段,但并不是唯一手段。
我们要采取多种措施,鼓励企业和个人加大消费支出。
第四,在扩大内需时,不要过分依赖于出口。
有时候,我们可能会误以为出口是扩大内需的最便捷途径,但这种想法忽略了内需对经济稳定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
第五,我们要正确认识“扩大内需就忽略外需”的观念。
扩大内需并不意味着不考虑外需,而是要在更好地满足国内市场需求的同时,开放外贸市场,促进国内外需的协调发展。
第六,我们要摒弃认为“扩大内需就是推动经济增长”的迷思。
扩大内需是促进经济增长的重要手段,但经济增长并不完全依赖于内需,还需要其他要素的协同作用。
第七,扩大内需不是一蹴而就的任务。
有些人或许会期望扩大内需可以立竿见影,但实际上,这是一个需要长期努力的过程,需要我们全社会的共同参与和推动。
最后,我们要明确扩大内需的目的是为了实现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和人民美好生活的愿望。
我们不能仅仅为了形式而扩大内需,而是要通过扩大内需,不断提升人民的福祉和生活质量。
以上是我对于厘清扩大内需的八个认知误区的发言,希望对我们的工作有所启示和帮助。
谢谢大家!尊敬的领导、各位同仁:刚才我已经就厘清扩大内需的八个认知误区进行了简要发言,接下来我将进一步深入探讨相关内容,以便更好地推动我们的工作。
首先,我们需要了解,扩大内需是指通过刺激消费、加大投资和提高政府支出来增加国内经济活动的总量。
扩大内需面临的困难及对策探析

和资源密集型产品进 口的比较优势:另一方 面 与我 们很 多主要 贸 易伙 伴 形成 了 比较大 的 贸 易顺 差 , 出现 贸易摩 擦 ,这 些 是对 我们 不 利的。这就需要我们主动地调整 自身贸易增 长 模式 ,需要 找 到一 个平 衡 点 ,所 以中央 在 十一 五 ”规 划 《 议 》中 首次提 出,我 们 建 6 1 ,居世界第三位。因此中国确实要面对 “ .% 款 X10 0% 该指标用来分析 企业是否有挤 占挪用 如何利用两个市场、利用两个资源的问题 , 的对外开放战略是互利共赢 的战略 。 积极扩大内需和充分利用外需是我们的经济 2 扩 大 内需 的 主要 困难 . 国 家 税 款 的 违 法 行 为 。 该 比值 越 大 ,表 明 2 1收 入 不 平衡 的存 在 . 发展政策的两大互补性政策。中国作为一个 企业 的税 收 法 律 责 任越 好 。 改 革 开 放 3 年 , 中 国农 民 的 数 目还 是 O 快速发展的大国,内部存在不平衡性 ,所以 ( )就 业 贡献 率 。 3 扩大 内需 不是 要加 大 不平 衡 性 ,而 是要 减弱 八亿 ,跟 改革初期差不 多。发达 地区 ( 珠 就 业 贡 献 率 = 支 付 给 职 工 以及 为 职 工 不平衡性 。一提起 出口导 向为主的发展模 三角和 长三角等地 区)的农 民人 均纯收入 支付 的现金 ÷平均净资产 98 3 . 元增)  ̄ 20 年 的4 4 . J t0 7 WJ 10 4 该指标用来衡量 企业运用全部 净资产 式 ,大家 首先会想到广东 。其实不只是广 由1 7 年的13 6 l 3元 东,江浙模式也是 出口导 向的,整个东部地 元 ,增长近3 倍 ,平均每年增加1 8 ,年 为社会公众提供 就业 的能力 。一般 来讲 , . %。而有些省份不发达地区的农 该 比率越高 ,说 明企业为社会提供 的就业 区都是如此 。东部地区又 占了中国经济的大 均增长7 1 半壁江 山,因此说广东模式,出口导向的发 民人均纯收入 由1 8 年的2 0 97 0 元增)  ̄ 20 J I0 8 H] 能力越强 ;反之 ,则说明企业 为社 会提供 00 81 展模式 ,就是中国发展模式。反思或超越广 年的10元 ,平均每年增加3. 元,这样的 的 就业 能力 越 弱 。 ( )社 会 贡 献 率 。 4 0 31 . ( 2 应 交 产 品销 售税 金 及 附加 、应 交 所 得 税 、 济 2 0 , ) 社会贡献率 =企业社会贡献 总额 ÷企 【1 4胡孝 权. 业 可持 续发 展 与企 业社 会 责任 Ⅱ. 企 ] 重庆 其 他税 费等 。 业平均资产总额 X10 % 0 邮电 学院学报 ,0 ,) 2 4(. 0 2 ( )社 会 捐 助 率 。 6 该指标用于 评价企业运用全 部资产为 【 周 祖城 . 社 会责任 : 角、形 式与 内涵U. 5 ] 企业 视 】 理论 社会捐助 率 =社会捐助额 ÷净利润 × 学刊, 0,) 国家或社会创造 或支付价值 的能力,在一 2 52. 0 ( 10 0 % 【 5颜剩 勇, 庆 华. 业社 会责 任财 务分 析 指标 研 究 6 J 刘 企 定程度上表 明了公司的社会责任 。企业社 优 秀 的 企 业 一 般 都 制 订 了 社 会 捐 助 计 D. 会通讯  ̄ o , ) 】 财 2 5 5. o ( 会贡献总额包括 :工资 ( 含奖金 、津贴等 孙薇, 刘俊 勇. 业业 绩评 价: 略的 观 点[ . 京: 企 战 M1 北 划 ,而 且 企 业 对 社 会 捐 助 的 力 度 一 般 与 企 工资性收入 ),劳保退休统筹及其 他社会 2 6 o 业 的实力成 正 比,它一方 面反映 了企业对 中国税务 出版 社, 0. 福利支 出,利息 支出净额 ,交纳 的税金 , [ 8李正, 8 ] 向锐. 国企 业社 会责 任信 息披 露 的 内容界 中 社会 的一种 贡献 ,另一方 面又为企业带来 净利润和捐赠支 出等。 定 和现 状研 究U. J 会计研 究, 0 , . 27 0 了巨大 的声誉,社会宣传 了品牌。该指标 ( )社 会 积 累 率 。 5 值越大反映企业承担的社会 责任越多 。◆ 基金项 目:湖南 工业 大学 “ 两型社 会 ”建设专 社会积 累率 =上交 国家财政 总额与公 项课 题基金 ( 目编号 :0 H D K 4 1 项 8 G S 0 0 )。 益性捐赠支 出之 和÷企业社会 贡献 总额 × 参考文献: 1 0% 0 【罗宾斯. 1 】 管理学l1 M. 中国人民 北京: 大学出 版社,9. 作者简介: 18 9 该 指标 用 于 衡 量企 业 社 会 贡献 总 额 【 沈 艺峰 , 洪涛 . 司 社会 责任 与相关 利 益者 理 2 】 沈 论公 刘善 球 (94 ) ,男 ,博 士 ,湖南工 业大 学 16一 中多少用于上交 国家财政和支持社 会公益 论 的全 面结合趋 势Ⅱ. 国经 济 问题 , 0,) 】 中 2 32. 0 ( 教授 ,研 究方 向:企 业管理 与企 业家人 力资本。 事业 ,从而直接 或间接反映企业 的社会责 【 陈宏 辉, 华. 业社会 责 任观 的演 进 与发展 : 3 ] 贾生 企 基 周清 明 (98 ) ,男 ,硕 士 ,湖南工 业大 学 16一 】 中国工 业经 副教 授 ,研 究方 向:财会 。 任 。上交 国家财政 总额包括应交增值税 、 于综 合性社 会 契约的理 解Ⅱ.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对我国扩大内需政策的几点质疑―――由两则新闻想到的2008年11月28日《每日经济新闻》报道说,明年全社会总投资达20万亿,千亿投资下达计划已超40%。
无独有偶,《新财经》杂志,2008年12月03日报道,据不完全统计各地方政府为扩大内需将配套资金近20万亿。
读罢两则新闻,内心颇不平静,感慨多多,于是有下文:1、政府真有“钱”,动辄4万、10万、20万;失地农民怎么办?不管统计是真是假,这些年来,政府特别是地方政府确实有钱了,除了得益于经济增长、税基扩大外,有很大一部分是来自于“卖地收入”,这就是很多学者都呼吁和批判的“地皮财政”。
卖地成了地方政府聚财的不二法宝。
这些钱进入地方财政的钱袋子,就失去了应有的监管(是地方政府的预算外收入啊),他们(地方政府)有很大的支配权和自由裁量权,用在什么地方完全由地方政府说了算!实际上,这些钱最应该成为社会保障基金而专款专用,否则,那些失去土地的农民若干年后或现在的生活保障由谁来负?请问各级地方政府,土地卖完了,你们还能卖什么?有人说政府并没有钱,而是借钱搞建设。
但无论是国债资金或是银行贷款,都是需要政府还的,没有钱,哪敢如此开大口地借?2、政府真是“牛”,政府不是“裁判员”,而是比姚明还姚明的“超级运动员”。
改革开放30年了,我们的政府职能依然没有什么大的变化,在经济发展过程中依然扮演着超级运动员的角色。
我们不反对在经济萧条时,政府首先出面进行公共投资,引导和启动内需。
但这样大规模地政府投资,在我国几乎成为常态,政府有“与民争利”的重大嫌疑。
在市场经济国家,连最重要的基础设施都可以由私人投资,政府只需要出政策、颁法规、定标准,从而达到政府不出资也能高效地提供基础设施或其他公共产品的目的。
反观,我国的政府特别是地方政府,他们更热衷于投资、搞建设,谋发展(俨然是一个超级运动员),而在公共产品的提供和服务上以及公共政策的制定与完善上严重地缺位了。
我国政府的经济功能太强大了,而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职能太弱小了!3、政府真能“干”,20万亿如若都见效,中国经济增长坐火箭。
面对危机,中央政府有“出手要狠、出手要准、出手要快”的思考,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了在今后5年拿出4万亿投资的设想,并且有扩大内需的“十条措施”,应当说这都是英明和及时的。
但这种措施与设想被地方政府不适当地理解和运用了!地方政府在中央政府的影响下,纷纷出台扩大内需政策,动辄上万亿,据不完全统计各个地方政府计划的总投资在20万亿左右。
先不说这些钱从哪里来,单说这些投资如果都能兑现,那中国的经济不是增长,而是在“飞”!急于求成啊,俨然是一场投资的“急行军,大跃进”。
历史上我国的“大跃进”的例子还少吗?教训还不够深刻吗?实践证明,这种做法百害而无一利。
再者,政府动用这么多的资源,总是会产生“挤出效应”的,影响企业和私人的投资。
要知道我国GDP 到2007年也不过246619亿元,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到2007年底也不过176213亿元左右。
政府用5年的时间都要集结20万亿的财富,挤出效应可想而知!另外,如果地方政府的投资结构和投资方向再偏离中央政府的目标,通过各种途径或各种变通方法再流向不该投资的领域(比如房地产),那情况可能会更糟糕!结果会更严重!4、政府真会“想”,只靠投资拉增长,消费十几年不带响。
自90年代以来,我国的经济增长主要是靠投资和出口拉动,消费在这十多年中一直处于“疲软”状态,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和其他国家比较处于很低的水平。
一说到扩大内需,政府首先想到的是扩大投资需求,而对于扩大消费需求要么轻描淡写要么束手无策,这多少反映了政府在扩大内需问题上的“一厢情愿”,认为只要扩大了投资需求就可以扩大消费需求。
其实这绝对是两码事,非常地不关联。
因为扩大投资需求,主要是扩大了中间需求,对生产部门和中间产品的生产是有利的,而对于消费需求则是间接的。
扩大投资固然可以扩大水泥、钢材等需求,但不等于扩大了住房、汽车、面包等最终产品的需求,这完全是两码事。
虽然扩大的投资中要有一部分转化为消费或消费者收入的,但这是个比较小的比例问题。
另外,住房、汽车、面包的最终需求起根本作用的还是看居们收入的多少。
居民的收入没有随着经济增长同步增长,至少是慢于房价的增长。
同时,压在居民头上的教育、医疗、住房等“三座大山”还远没有根除。
因此,在居民收入增长缓慢、三座大山没有根除的情况下,消费需求无论如何是起不来的,只能一直“疲软”下去!所以扩大内需的关键不再投资需求,而在消费需求,而扩大消费需求的关键在于增加人们的“钱袋子”和减少人们的“预期支付”,加大社会保障支出扩大社会保障支出的覆盖面,让人们有钱敢花敢消费。
消费需求上去了,生产自然也就上去了,生产上去了就会带动投资,形成良性循环。
日本在90年代面临和我们一样的情况:币值升值出口萎缩房子过剩消费需求不足,当时的日本政府也采取了类似扩大投资的政策特别是政府的投资,结果怎么样了?有目共睹,日本至今未能走出低谷!为什么,经济发展的主要矛盾不是投资需求不足,而是消费需求特别是房子需求不足,日本把错了脉、走错了路,难道我们还要再犯类似错误吗?因此,我们现在当务之急是怎样通过社会保障制度把潜在消费需求激发出来,而不是一味地扩大投资需求。
现在的政府手里有钱,是大力建立社会保障的最佳时机,机不可失。
当前,扩大内需的重点应在农民和城市低收入阶层。
增加对农业的基础设施投资、切实增加农民的收入,农民的边际消费倾向远远高于城市居民,会形成一个很大的消费需求,能够带动电子、建材等相关的产业再发展。
增加城市中低收入家庭的消费需求,可以消化前期累积的房地产过剩问题,使房地产业真正步入健康发展的轨道。
5、政府真会“讲”,增长增长再增长,就是没有科学地发展。
出台4万亿乃至20万亿扩大内需政策的出发点就是“保增长”,中央明确提出明年的经济增长速度要保八。
经济增长速度真的那么重要吗?科学发展观已经提出好几年了,为什么只有“增长”而没有“科学发展”呢?现在全国各地不是正在掀起学习科学发展观的高潮吗?为什么在决策中却把她弃之一边呢?为什么说和做两个样呢?科学发展观是一个很正确的指导思想和行动指南。
她要求我们在经济发展中要处理好各种深层次的矛盾,做到五个统筹,兼顾各方面的关系,协调经济增长和结构优化,使经济发展的效益更为明确和突出,而不是只要那点可怜的经济增长。
困扰我国当前经济发展的不是增长问题,而是各种深层次的矛盾问题:比如环境污染问题、城乡差距和地区差距问题、居民收入分配差距和消费需求不足问题、官僚腐败问题、产业结构的优化与升级问题;这些问题不能很好地解决,最终必将影响经济增长,拖经济增长的后腿,而且这种只求速度的数量型增长,并无多少的实际意义。
笔者认为,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我们甚至可以牺牲一些经济增长,集中精力认认真真、踏踏实实地做一些结构优化的工作,把各方面的关系理顺,是为了将来一个更为长期的更好更快地增长。
自2002年以来,我国房地产业的突飞猛进、长驱直入,固然带动了我国近五六年的经济增长,但这种增长是以牺牲结构优化、资源耗竭、居民收入增长为代价的经济增长,不能持久,现在不得不面对他带来的衰退并加以调整。
历史上,我们吃这种“重中之重”最后孤立发展一个产业的亏还少吗?君不见“以粮为纲,全民闹荒”;“以钢为纲,全民炼钢”;“以房为主,全民买不起房”的现实吗?谁能保证这次全国上下大搞铁路建设的“铁路大跃进”不出问题呢?我们的政府什么时候能够切实地贯彻科学发展观呢?什么时候能够放弃只追求速度的“数量型”经济增长模式呢?什么时候能够追求以“结构优化、提高民生、环境改善、速度适度”的“质量型”经济增长模式呢?6、政府的心真叫“齐”,20万亿泰山移。
中央政府出台4万亿的启动内需政策,应当说是一种反周期的宏观调控措施,是一种正确的决策。
改革开放30年来,地方政府已经演化成一个宏观调控对象而不再是一个宏观调控主体,对于中央政府以往的宏观调控措施,地方政府并不都是积极配合的和买账的,而是有选择地响应或者干脆采取“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做法对抗之。
唯有这次宏观调控措施,得到了地方政府的积极响应和支持。
中央政府的一声号令,地方政府就计划投资20万亿,真可谓“人心齐、泰山移”,经济想滑坡都难!仔细想想,地方政府为什么会积极响应呢?原来是利益驱动:一方面是为了地方的经济增长和政绩,另一方面也是为了从中捞取好处。
不管是如何安排的投资,无论是财政直接支付或是国债资金或是银行贷款,在监督约束机制不健全的情况下,等于是无人看管的公共财物,不捞白不捞,不拿白不拿,这就是当前许多学者所担心的。
1998年后的扩大内需的积极财政政策以高速公路建设为主,绊倒了一大批交通厅厅长,谁敢说这次以高速铁路建设为主的积极财政政策,不会绊倒一大批铁路局局长呢?在此,中央政府忘记了一条不成文的经验:那就是在投资问题上“我们的地方政府是绝对不能随便号召的”,他们本身就有“投资饥渴症”,一旦号召就会走偏!7、政府出手真叫“快”,4万亿、20万亿冒出来!一种政策的出台,需要经过各方充分的辩论、不断矫正和调整才能符合各方利益,然后才能颁布实施。
但我们的经济政策大多数是经过中央全会的形式形成并颁布的,并没有经过人大的充分辩论和投票,从某种程度上讲是缺乏法理基础的。
有些人可能会说,交给人大讨论又能怎么样啊,还不是照样通过吗?与其这样,多一事还不如少一事哩!确实如此,在我国的人大中,缺乏这种辩论和协调机制,致使我们许多临时性的不合理政策轻易出台,危害挺大。
但这不能说明政府政策出台的必要程序有错误,只能说明我们人大的功能和内部结构有问题。
首先是我们人大代表的构成就不能为各种政策提供辩论和修正的机会。
若我们的人大代表都是“懂政策懂法律、非政府官员非劳动模范非知名人士非兼职的、经过人民切实选举出来并能代表各阶层人民利益的专业人士”,且宪法真正赋予人大监督权力时,我们的监督机制就进步了,我们的政府就不会那么随意了!在此,我无意批评中央政府的做法,毕竟中央政府享有较高的权威,能够代表全局利益和长远利益,其政策就总体来讲不会有大问题(但也不是没有失误)。
温家宝总理最近也指出,越是在最困难最急需的时候,我们的政策越要协调越要谨慎,这说明中央高层也意识到政策的出台要有法理基础和思辨过程。
中央政府已经意识到政策的慎重性,地方政府是否也意识到了呢?对此,笔者很怀疑。
因为地方政府的政策历来有较大的随意性,其法理基础更薄弱,而且越往下,政策的随意性越强。
谁能保证在这次扩大内需的财政政策中,市县乡政府不蠢蠢欲动、做傻事呢?8、政府的政策真叫“狠”,杀鸡常常取卵,矫枉常常过正。
面对07年至今年上半年的通货膨胀,央行连续十几次使用提高存款准备金率等手段加以调控,高举猛打,都未能制止物价上涨的走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