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方案】 高中语文 1.3《再别康桥》知能优化演练精品练习 鲁人教版必修2
《2诗两首再别康桥徐志摩》作业设计方案-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1

《再别康桥徐志摩》作业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作业目标本作业设计旨在通过学习《再别康桥》这首诗,使学生能够:1. 理解徐志摩的诗歌风格和表达技巧;2. 掌握诗歌中的意象和情感表达;3. 培养学生对现代诗歌的鉴赏能力和文学素养。
二、作业内容1. 预习诗歌:学生需提前预习《再别康桥》全文,了解诗歌的背景和主题。
2. 词语注释:要求学生查找并理解诗歌中生词的含义,并尝试分析其在诗中的作用。
3. 诗歌朗诵:学生需以个人或小组形式进行诗歌朗诵,并尝试体会诗人的情感。
4. 情感解读:学生需就诗歌中表达的离别情感进行讨论,尝试从自身角度出发理解诗人的情感体验。
5. 写作练习:以“告别”为主题,写一篇短文,内容可围绕自己的告别经历或对告别情感的理解与思考。
三、作业要求1. 预习诗歌时,学生需做好笔记,标注出不明白的词汇或句子。
2. 词语注释部分,学生需准确理解生词的含义,并记录在笔记本上,同时分析其在诗中的作用。
3. 诗歌朗诵时,学生应注意语音语调的把握,准确表达出诗人的情感。
小组朗诵时,组内成员需互相配合,确保朗诵的流畅性。
4. 情感解读环节,学生需积极参与讨论,大胆表达自己的看法和感受,尝试从不同角度理解诗人的情感体验。
5. 写作练习时,学生需围绕主题展开,内容要真实、具体,表达清晰、连贯。
字迹工整,格式规范。
四、作业评价1. 教师将对预习情况进行检查,了解学生的预习程度和笔记记录情况。
2. 教师将根据学生的词语注释完成情况,评价其词汇理解和分析能力。
3. 对于诗歌朗诵和情感解读环节,教师将观察学生的表现和参与度,给予相应的评价和建议。
4. 对于写作练习部分,教师将根据学生的短文内容、结构、语言表达等方面进行评价,并给出修改建议。
五、作业反馈1. 教师将在课堂上对预习情况进行简单回顾,对出现的问题进行解答和补充说明。
2. 对于词语注释和诗歌朗诵部分,教师将在课堂或课后给予评价和反馈,帮助学生改进和提高。
3. 在情感解读和写作练习环节后,教师将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和交流,分享彼此的理解和感受,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和思维能力。
再别康桥 练习 人教版高一语文必修一

高一年级语文练案课题:《再别康桥》练案《再别康桥》练案答案一、1、解析:选B A项,“付之一笑”,一笑了之,表示毫不介意。
句中指友善,不合语境。
B项,“独树一帜”,指单独树起一面旗帜。
比喻独特新奇,自成一家。
C项,“异彩纷呈”,奇异的光彩纷纷呈现。
不能形容“流派”,且与“呈现”重复。
D项,“捉襟见肘”,形容衣服破烂。
比喻顾此失彼,穷于应付。
不合语境。
2、解析:选C A项,成分残缺,在“诗人魏尔伦”之后加“的诗”;B项,语序不当。
“从现在起到年底”,应该放到“国家大剧院宣布”之后,修饰限定承办演出的时间段;D项,最后一句缺少主语,可删掉“使读者”。
3、解析:选B文段的整体思路是从旧诗写到新诗,注意“它”“同时”等词语。
4、解析:选A A项,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其他三项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
5、试题分析:解答此题,可结合具体语境分析,B项“信手拈来”指随手拿来,多形容写文章时能得心应手地运用词汇和选用材料,此处应指思路畅通;C项“举步维艰”形容行动困难或生活艰难,与语境不符;D项“栩栩如生”形容生动逼真,与语境不合。
所以选A。
6、A7、参考答案:(1)黄昏,夕阳如血,我站在海边,惊涛骇浪拍击着脚底的岩石,像孩子的呜咽,像夜里的狼嚎,像台风夜里的呼啸,可是,这些声音都不能掩盖我心底如海浪般的悲伤。
(运用了比喻及排比)(2)戴望舒,穿着一袭深色长袍,如一棵挺拔的树,直直望着小巷深处,眼神似乎直直望向了天边,望向了小巷另一边如丁香花般的女孩。
(运用了比喻、夸张及比拟)(3)徐志摩,挥一挥衣袖,衣袖中掉落下了一片云彩,那是他如油纸伞般悠久的青春,再挥一挥衣袖,回头看看这青葱岁月,告别康桥。
(运用了比喻、比拟)二、8.参考答案:表现了诗人之爱如雪花一般纯净和晶莹,如雪花一般飞旋、欢快、喜气洋洋。
9.参考答案:“飞飏,飞飏,飞飏”写出雪花的坚定、欢快及对自由的执着追求,诗人为我们绘出一幅深邃的灵魂图画。
10.参考答案:诗人愿化作雪花,自由地毫无拘束地飘舞在空中,去追寻永恒的东西。
高一语文再别康桥练习题

再别康桥【同步达纲练习】Ⅴ.课后巩固练习(60分钟80分)一、基础题(12分)1.填空。
(4分)撑一支,向青草更青处。
我衣袖,不带走。
2.体会加粗词表现的意境。
(4分)①油油的在水底招摇②满载一船星辉3.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2分)A.轻手蹑脚水波荡漾飘浮B.柔声细语波光艳影破锭C.力挽狂澜招摇过市回溯D.悄无生息沉默寡言沉淀4.下列加粗词与例句中的词意思相同的是()(2分)例句:我总觉得他说话不大漂亮,非自己插嘴不可。
A.父亲忽然看见两位先生在请两位打扮漂亮的太太吃牡蛎。
B.这件事办得很漂亮。
C.这件衣服不大漂亮。
D.这房间布置得很漂亮。
二、整体感悟(6分)1.诗人在诗中选取了几个意象来渲染和表现对康桥的眷恋?(2分)2.在最后一节,诗人说“悄悄的我走了”,为什么要“悄悄的”?(4分)三、课文阅读题(14分)阅读第2~6节,回答问题。
1.选文可划分两层,第一层是,第二层是。
(2分)2.由诗中内容可看出,诗人寻不着梦而流露出的内心感受。
(2分)3.“揉碎在浮藻间,沉淀着彩虹似的梦”。
这里的“梦”是指(当时、昔日)的梦。
(2分)4.《再别康桥》是徐志摩的名篇之一,多年来被人们所欣赏,试从中举例简析诗歌融情于景的特点。
(8分)四、类文阅读题(10分)雪花的快乐徐志摩假若我是一朵雪花,翩翩的在半空里潇洒,我一定认清我的方向——飞飏,飞飏,飞飏,——这地面上有我的方向。
不去那冷寞的幽谷,不去那凄凉的山麓,也不上荒街去惆怅——飞飏,飞飏,飞飏,——你看,我有我的方向!在半空里娟娟的飞舞,认明了那清幽的住处,等着她来花园里探望——飞飏,飞飏,飞飏,——啊,她身上有朱砂梅的清香!那时我凭借我的身轻,盈盈的,沾住了他的衣襟,贴近他柔波似的心胸——消溶,消溶,消溶——溶入了她柔波似的心胸!1.给加粗字注音。
(2分)翩( ) 麓( )2.诗人把自己比作雪花,借此去追求。
(2分)3.文中反复出现“飞飏,飞飏,飞飏”表现出一种的执著。
《2 诗两首 再别康桥 徐志摩》作业设计方案-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1

《再别康桥徐志摩》作业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作业目标1. 理解和欣赏徐志摩的《再别康桥》这首诗,深入理解诗歌的情感和艺术表达。
2. 提高学生对诗歌的鉴赏能力和审美水平。
3. 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独立思考和表达能力。
二、作业内容1. 完成《再别康桥》的诗歌抄写,要求字迹工整,格式正确。
2. 挑选一首你最喜欢的现代诗,写一篇简短的赏析文章,内容包括诗歌的主题、语言、意象、手法等。
3. 阅读徐志摩的其他作品,如《偶然》、《翡冷翠的一夜》等,并选择其中一首进行仿写,尝试运用不同的语言风格和表达方式。
4. 小组讨论:讨论徐志摩诗歌的特点和风格,分享你的理解和感受,并邀请其他同学进行点评。
三、作业要求1. 抄写诗歌时,要认真体会诗歌中的情感和艺术表达,注意字迹工整,格式正确。
2. 赏析文章要言之有据,观点明确,语言通顺,字数不少于300字。
3. 仿写诗歌要结合徐志摩的风格特点,力求表达出自己的独特感受,字数不少于500字。
4. 小组讨论时,要积极参与,认真听取他人的观点和评价,尊重他人的发言。
5. 提交作业的时间为下周一前,提交方式为课堂口头展示或书面提交。
四、作业评价1. 老师将根据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进行评价,包括抄写质量、赏析文章深度、仿写质量、小组讨论参与度等。
2. 对于完成优秀的作业,将在课堂上展示并给予一定的奖励,以激励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3. 对于完成欠佳的学生,将进行个别指导,帮助其找出问题所在,并鼓励其继续努力。
五、作业反馈1. 学生完成作业后,请在作业本上预留一块空间,以便老师或同学对你的作业进行点评或建议。
2. 老师将收集所有作业进行整体评价后,将反馈给相关同学和个人,以便学生了解自己的优缺点,并针对性地进行改进。
3. 同学之间也可以互相交流学习,分享自己的作业评价和建议,共同提高语文学习的水平。
通过这个作业设计方案,学生们不仅可以深入理解和欣赏徐志摩的《再别康桥》,还可以提高自己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审美水平,同时培养自己的独立思考和表达能力。
【高中语文】《再别康桥》教案+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

【高中语文】《再别康桥》教案+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一、教学目标1. 理解徐志摩的诗歌创作背景,感受其在英国留学期间的生活经历对其诗歌风格的影响。
2. 分析《再别康桥》中的意象、节奏和韵律,领悟诗歌的音乐美。
3. 领会诗歌中所蕴含的作者对康桥的留恋、对爱情的理解和对生活的追求。
4. 提高学生对现代诗歌的鉴赏能力,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
二、教学重点1. 分析《再别康桥》中的意象群,理解其丰富的内涵。
2. 感受诗歌的音乐美,掌握鉴赏现代诗歌的方法。
三、教学难点1. 把握《再别康桥》中的意象群,深入理解诗歌的主题。
2. 引导学生从诗歌中感受音乐美,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相关背景资料,如徐志摩的生平、诗歌创作背景等。
2. 学生提前预习课文,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介徐志摩及《再别康桥》的背景。
2. 学生朗读课文,感受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3. 分析诗歌中的意象群,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内涵。
4. 讨论诗歌中的音乐美,学习鉴赏现代诗歌的方法。
5. 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布置课后作业。
课后作业:1. 结合课文,分析《再别康桥》中的意象群,写一篇短文。
2. 选取一首现代诗歌,鉴赏其音乐美,分享给同学。
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再别康桥》的理解有了深入的把握,能够分析诗歌中的意象群,感受诗歌的音乐美。
但在鉴赏能力的培养上,部分学生仍存在一定的困难,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继续引导和培养。
六、教学拓展1. 组织学生进行诗歌创作,以《再别康桥》为灵感,写一首自己的告别诗。
2. 邀请语文爱好者进行诗歌朗诵表演,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魅力。
七、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2. 作业完成评价:评估学生在课后作业中的表现,检查对诗歌意象分析和鉴赏能力的掌握。
八、教学调整1. 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适时调整教学节奏和难度,确保教学内容适合学生的实际需求。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1全册同步练习试题及答案整理

人教版语文必修1同步练习及答案目录1-1《沁园春-长沙》2-1《雨巷》1-1-2-2《再别康桥》1-3《大堰河一我的保姆》2-4《烛之武退秦师》5《荆轲刺秦王》2-2-6《鸿门宴》3-7《刘和珍君》3-8《小狗包弟》3-9《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4-10《别了,“不列颠尼亚”》10《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4-11《包身工》4-4-12《飞向太空的航程》1.1《沁园春长沙》同步练习A【同步达纲练习】基础知识强化:1.下面加黑字的音、形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A.廖廓(1i a o k u d)百舸(k&)碧(bi)透B.苍茫(can g man g)沉浮(f u)携(x i e)带C.峥蝶(z hen g r on g)遒(q i u)劲挥斥(chi)D.惆怅(ch6u c han g)遏(仓)阻激(ji)扬橘(j11)子洲竟-(j i n g)自由岁月稠(c h6u)万户侯(h6u)2.下列语句朗读节奏错误的一项是()A.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B.忆往昔/峥峰/岁月稠C.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D.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3.对下列句子修辞手法说明错误的一项是()A.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夸张)B.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反问)C.指点江山,激扬文字(对偶)D.粪土当年万户侯(比喻)4.词受格律的制约,与散文的句法有较大的差别,“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如用散文表述,其语序应是()A.寒秋时节,我独自站在橘子洲头,凝望着滚滚北去的湘江B.我独自站在寒秋之中,凝望着从橘子洲头流过的滚滚北去的湘江C.寒秋时节,我独自站在滚滚北去的湘江边的橘子洲头D.,我独自站在寒秋之中,湘江滚滚北去,从橘子洲头流过5.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诗歌在形式上不是以句子为单位,而是以行为单位。
分行的主要根据是节奏,而不是内容。
B.词是我国古代一种可以配乐歌唱、句式长短不齐的诗体,又名长短句、诗余等。
《再别康桥》 教学设计 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下册

再别康桥教学设计目标呈现:1.学生通过反复诵读体会诗歌三美。
2.学生通过教师的分析赏析学会从诗歌的意象及形式等方面入手赏析诗歌。
目标达成:导入古人云: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所以在古人的作品中,既有西出阳关无故人的无奈,又有天下谁人不识君的豪迈,还有相见时难别亦难的苦涩,那么现代人是如何理解离别的呢?那么我们现在就来学习徐志摩的《再别康桥》,领略一下现代人笔下的别离之情!一.诵读,并说出读完时的情感。
(集体读,个别读,听名家诵读。
教师点评)二.知人论世徐志摩(1896—1931),浙江海宁人,笔名云中鹤、南湖、诗哲。
1918年赴美留学,1920年赴英国,就读于剑桥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其间徐志摩邂逅了林徽音,度过了一段美好的留学时光。
《再别康桥》这首诗,较为典型地表现了徐志摩诗歌的风格。
诗歌记下了诗人1928年秋重到英国、再别康桥的情感体验,表现了一种含着淡淡忧愁的离情别绪。
康桥,即剑桥,英国著名剑桥大学所在地。
康桥的一切,早就给他留下了美好的印象,如今又要和它告别了,千缕柔情、万种感触涌上心头。
康河的水,开启了诗人的性灵,唤醒了久蜇在他心中的激情,于是便吟成了这首传世之作。
三.从诗歌的意象入手赏析诗歌。
讨论1:本文在意象的选择上独具特色,请同学们找出本文的意象分别是哪些?明确:云彩,金柳,柔波,青荇,青草,星辉等自然景物。
讨论2.学生讨论这些意象的选择有什么作用?明确:诗人告别康桥时,避开送行的人,周围的高楼大厦,车水马龙等平常物象,而选取云彩等自然景物,这就避开了人间烟火,造出一种清新感。
如把河畔的金柳喻成夕阳中的新娘,这样就把无生命的景物化作有生命的活动,温润可人。
柳树倒映在康河里的情景,浸透了诗人无限欢喜和眷恋的感情。
夕阳照射下的柳枝,渡上了一层妩媚的金黄色。
那金色的枝条随风轻轻摇摆,影子倒映在水中,像美丽的新娘。
这波光里的艳影,在水中荡漾,也在诗人的心头荡漾。
景中见情,情中有景,情景交融在一起。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1第1单元第2课《诗两首 再别康桥》学案+练习有答案-word文档资料

第一单元2诗两首再别康桥学习目标1.了解徐志摩诗歌三美的内涵。
2.解读文本,分析意象,体会诗歌的意境美。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作者在其诗歌中表现出的轻烟似的离别情绪。
自主认知一、整体感知(一)读准字音,读对节奏。
(二)查阅徐志摩的生平资料。
二、自练自测1.给下面加点的字注音。
荡漾.( ) 青荇.( ) 沉淀.( )长篙.( ) 漫溯.( ) 斑斓.( )满载.( ) 笙箫..( )2.徐志摩(1897-1931),现代诗人、散文家。
名章垿,笔名南湖、云中鹤等,浙江海宁人。
作品有《》《》《》等。
3.补出下面的诗句。
(1)桃花潭水深千尺,。
(李白《赠汪伦》)(2),唯见长江天际流。
(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3),西出阳关无故人。
(王维《送元二使安西》)(4),天下谁人不识君!(高适《别董大》)三、质疑问难通过预习本文,你有什么疑问,请写在下面。
合作探究1.本文在意象的选择上独具特色,请同学们找出本文的意象分别有哪些。
2.这些意象的选择有什么作用?分别构成了一种什么样的意境?请以你喜欢的一种意象为例进行分析。
3.选择的这些意象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4.如何读出你所体会到的美?读一读,总结一下。
5.下面是《康桥再会吧》的片段,比较本诗,你能看出《再别康桥》的形式上的特点吗?“我但自喜楼高车快的文明,不曾将我的心灵污抹,今日我对此古风古色,桥影藻密,依然能坦胸相见,惺惺惜别。
康桥,再会吧!你我相知虽迟,然这一年中我心灵革命的怒潮,尽冲泻在你妩媚河身的两岸,此后清风明月夜,当照见我情热……康桥!汝永为我精神依恋之乡!”课堂练习一、基础知识积累运用1.下列各组中注音无误的一项是( )A.撑.着(zhǎng)彷.徨(páng)凄.清(qī)寂寥.(liáo)B.踟蹰..(chì chù)漫溯.(sù)满载.(zǎi)迷茫.(máng)C.河畔.(pàn)荡漾.(yàng)青荇.(xìng)长篙.(gāo)D.斑斓.(lán)沉淀.(dìng)似.的(sì)笙.箫(shēng)2.下列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陷井哀怨轻手蹑脚水波荡漾B.破锭凄婉柔声细语波光艳影C.回溯太息力挽狂澜招摇过市D.沉淀迷茫悄无生息沉默寡言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A.徐志摩可以说是新诗的诗魂,茅盾说他既是中国的布尔乔亚的“开山诗人”,又是“末代诗人”,他以后的继承者未有能望其项背....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3《再别康桥》知能优化演练(鲁人教版必修2)[学生用书P21]一、语段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
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
软泥上的青荇,油油的在水底招摇;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条水草!那榆阴下的一潭,不是清泉,是天上虹;揉碎在浮藻间,沉淀着彩虹似的梦。
1.仔细体味“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所蕴含的情感及在全诗中的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诗歌第一节连用三个“轻轻的”,实写只身悄悄来到和离开康桥时的情景,同时流露了难分难舍的离情,并且以轻微跳跃的节奏,托出了缓步飘然而去的形象,给全诗定下抒情基调。
连用三个“轻轻的”,使我们仿佛感受到诗人踮着足尖,像一股清风一样来了,又悄无声息地荡去;而那至深的情丝,竟在招手之间,幻成了“西天的云彩”,使人产生无限的想象和联想。
2.第二至四节,诗人用“金柳”“艳影”“青荇”与“榆阴下的一潭”“彩虹似的梦”等一系列色彩鲜明的意象描绘康河的美景,抒发____________之情。
答案:眷恋3.第三节中“招摇”一词好在哪里?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招摇”一词增强了水草的自由自在感,而且使我们想起了水草得以“招摇”的河;微风轻拂,水波轻涌,水质清澈,有光润的水草在水中随微波来回轻摆,自在安闲。
这个词渗透了作者强烈的情感体验,物我融为一体。
4.第三节中写道:“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条水草!”作者为什么会这么说?这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体验?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徐志摩选择这样的词语,创造这样的境象,全是为情驱使。
康河的流水,水草在作者眼中所呈现的那份安闲、自在,正是诗人心向往之的境界,由此而生出“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条水草”的情绪就是很自然的事情了。
二、语言运用5.《再别康桥》中诗人选取了“云彩”“金柳”“夕阳”“波光”“艳影”“青荇”“天上虹”“青草”“斑斓”等词语,给读者以视觉上的色彩想象,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康桥的一片深情。
请将下面提供的词语扩展成一段话,要求描绘出优美的意境。
(不少于50字) 小河柳树夕阳青草歌儿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村边,一条弯弯曲曲的小河奏着叮叮咚咚的曲子流向远方,夕阳把一片金辉洒在微波上,也给河边的柳树描出金色的轮廓,柔嫩纤细的柳枝在风中摇曳着,青草丛中的青蛙们也伴着流水的曲子唱起了婉转动听的歌儿。
6.(2011年高考浙江卷)仿照下面的示例,另写一段话。
世上有多少这样的事呢?树在,叶去;叶在,花去;花在,香去;香在,闻它的人去。
世上有多少这样的事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解答本题既要做到形似,也就是顶真的修辞,又要兼顾到神似,即树、叶、花、花香的关系。
答案:(示例1)心在,情去;情在,爱去;爱在,人去;人在,识他的心去。
(示例2)天在,风去;风在,云去;云在,雨去;雨在,听它的人去。
(示例3)池在,荷去;荷在,水去;水在,鱼去;鱼在,赏它的人去。
(示例4)屋在,人去;人在,心去;心在,情去;情在,懂它的心去。
(示例5)琴在,弦去;弦在,音去;音在,谱去;谱在,写它的人去。
(示例6)路在,亭去;亭在,人去;人在,情去;情在,想它的人去。
一、基础考查1.下列加点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青荇.(xìnɡ)长篙.(hāo)漫溯.(sù)B.笙.箫(shēnɡ) 撑.开(chēnɡ) 哀.怨(āi)C.寂.寥(jì) 彷.徨(pánɡ) 河畔.(bàn)D.凄婉.(wǎn) 斑斓.(luán) 浮藻.(zǎo)解析:选B。
A.篙读“ɡāo” 。
C.畔读“pàn” 。
D.斓读“lán ”。
2.下列各句中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波光里的妍影,在我的心头荡漾B.软泥上的青荇,油油的在水底招摇C.寻梦?撑一支长篙,向青草更青处漫溯D.满载一船星辉,在星辉斑斓里放歌解析:选A。
“妍”应为“艳”。
3.下列对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有错误的一项是( )A.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作别:告别B.软泥上的青荇,油油的在水底招摇..招摇:故意张大声势,引人注意C.揉碎在浮藻间,沉淀着彩虹似的梦.....彩虹似的梦:暗指诗人往日的美好理想D.撑一支长篙,向青草更青处漫溯..漫溯:随意地逆流而上解析:选B。
“招摇”意为“摇动、摇摆”的意思。
4.下列各项中,诗歌节奏划分错误的一项是( )A.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B.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C.软泥上的/青荇,/油油的/在水底/招摇D.夏虫/也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解析:选B。
应为“在我的心头/荡漾”。
5.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A.徐志摩可以说是新诗的诗魂,茅盾说他既是中国的布尔乔亚的“开山诗人”又是“末代诗人”,他以后的继承者未见有能望其项背....的。
B.诗人在乘船离开马赛的归国途中,面对汹涌的大海和辽阔的天空,展纸执笔,信手拈...来.,记下了这次重返康桥的切身感受。
C.他完全沉醉在大自然的怀抱里,临到他要离开伦敦的前夕,在一个美丽的黄昏,他漫步于康桥,举步维艰....,写下了这首诗。
D.夕阳下流淌的康河,波光潋滟,栩栩如生....,河畔的金柳姿态婀娜如妩媚的新娘,动人心弦。
解析:选A。
B项“信手拈来”指随手拿来,多形容写文章时能得心应手地运用词汇和选用材料,而此处应指思路畅通。
C项“举步维艰”形容行动困难或生活艰难,与语境不符。
D 项“栩栩如生”形容生动逼真,与语境不符。
二、阅读理解(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再别康桥徐志摩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
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
软泥上的青荇,油油的在水底招摇;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条水草!那榆阴下的一潭,不是清泉,是天上虹;揉碎在浮藻间,沉淀着彩虹似的梦。
寻梦?撑一支长篙,向青草更青处漫溯;满载一船星辉,在星辉斑斓里放歌。
但我不能放歌,悄悄是别离的笙箫;夏虫也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来;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
6.诗人在诗中选取了哪几个意象来渲染和表现对康桥的眷恋?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意象”即“诗人运思而成寓意深刻的事物”,要充分把握诗歌所描绘景物。
答案:三个,即金柳、青荇、潭水。
7.由诗中内容可看出,诗人寻不着梦而流露出怎样的内心感受?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要抓住诗人在诗歌中贯穿始终的感情。
答案:悲伤、遗憾、苦闷。
8.在最后一节,诗人说“悄悄的我走了”,为什么要“悄悄的”?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要结合诗歌的写作背景来理解。
答案:诗人不愿把来寻旧梦这件事嚷出去,尤其是不想让人知道自己复杂的处境和复杂的内心,此外“悄悄”也有“寂寞”的含义,这一片感情领域是属于他自己的。
9.《再别康桥》是徐志摩的名篇之一,多年来被人们所欣赏,试从中举例简析诗歌融情于景的特点。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解答此题,要把景物描绘的内容写出来,同时把寄寓的情道出来。
答案:(示例)如“那榆阴下的一潭,不是清泉,是天上虹;揉碎在浮藻间,沉淀着彩虹似的梦。
”既是写景,又是写意,融情于景,情景交融,迷离恍惚,色彩斑斓。
清泉潭底的浮藻间荡漾着染有晚霞的榆树的倒影,美丽得如同幻觉,使诗人遥想当年的欢乐。
这些美丽的、斑驳的颜色和水草,仿佛是当年欢乐和理想的沉淀,像梦一样遥远,可它又在眼前。
(二)阅读下面的一首诗,完成10~12题。
我不知道风——徐志摩我不知道风是在哪一个方向吹——我是在梦中,在梦的轻波里依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