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教学”的逆向思考教师“非学勿教”-文档资料

合集下载

逆向点评教师心得体会

逆向点评教师心得体会

作为一名教师,我深知自己肩负着培养下一代的重要使命。

然而,在教育过程中,我也不断遇到挑战和困惑。

近期,我参加了一次逆向点评培训,对教师的角色、教学方法以及与学生互动的方式有了全新的认识。

以下是我对这次培训的心得体会。

首先,逆向点评让我重新审视了教师的角色。

传统的教育观念中,教师是知识的传授者,学生是被动接受者。

然而,逆向点评让我意识到,教师应该成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合作者。

在逆向点评中,教师不再是高高在上的权威,而是与学生平等对话、共同成长的伙伴。

这种转变让我更加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尊重他们的学习需求,从而更好地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潜能。

其次,逆向点评让我重新思考了教学方法。

在传统教学中,教师往往注重知识的灌输,而忽视了学生的主动参与。

逆向点评强调以学生为中心,通过问题引导、小组讨论、实践操作等方式,让学生在探究中发现知识,提升能力。

这种教学方式让我意识到,教学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因此,我开始尝试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如案例教学、角色扮演等,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

再次,逆向点评让我更加重视与学生的互动。

在传统教学中,教师往往忽视学生的情感需求,导致师生关系紧张。

逆向点评强调师生之间的沟通与理解,鼓励教师关注学生的心理变化,及时发现并解决他们的困惑。

通过逆向点评,我学会了倾听学生的心声,尊重他们的意见,与他们在教学过程中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这种关系不仅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有利于教师自身的成长。

此外,逆向点评让我更加关注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在传统教学中,教师往往按照统一的标准来评价学生,忽视了他们的个性差异。

逆向点评强调因材施教,关注每个学生的特长和兴趣,帮助他们找到适合自己的发展方向。

在这次培训中,我学会了如何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制定教学计划,开展个性化辅导,让每个学生都能在课堂上找到自己的位置。

最后,逆向点评让我认识到教师自身需要不断学习。

在知识更新迅速的今天,教师必须具备终身学习的意识。

对“教学”的逆向思考:教师“非学勿教”

对“教学”的逆向思考:教师“非学勿教”
二、 教师的有效学 习方式 } 其正确性 , 并努力探索矛盾的现象 。他们非常关注 自
1 性学习 . 研究
l 己的教学行 为可能造成的个人结果( 教师对学生 自身
“ 研究性学习”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新增板块的 l 观念的影响 ) 、学术结果 ( 教师对学生智力发展的影
重要内容。研究性学习” “ 作为学习方式 , 具有学 习性 、・ ) 及 社 会 和 政 治 结 果 ( 师 对 每 个 学 生 生 活 状 态 以 响 教
1 程 改革 对 教 师 身份 的 重新 定 义 . 课
教 学 实 践 理 论 化 意 味着 教 师 的教 学 经 验 应 当 通 主要教学形式 , 。 仅有约5 %的教师倡 导学生 自主探 究。 过 自我反思不断升华为教学理论 , 以指导实 践。同 同时 , 少教 师将 学生的探究活动模 式化 , 用 l 不 片面追求
《 教学 与管 理 》
21 00年 5月 2 0日
“ 教学" 响避向思考
教师 “ 非学 勿教 ’ ’
◎河 南师范大学外语部 王清杰
J “ 国基 础 教 育 改 革 贯 穿 着 这 样 一 个 清 晰 的 逻 我 教师是终身的学习者。理想 的学习者是 自主的 ,
辑 : 育 改 革 的 核 心 环 节 是课 程 改 革 ; 程 改 革 的 核 他能在某种帮助下自我调控 , 教 课 I 从而最大化地实现 自 我 心 环 节 是 课 堂教 学 ; 堂教 学 的核 心 环 节 是 教 师 的 专 潜能。他愿意与人合作 , 课 } 在交流合作中通过讨论协 商 来解决 问题 。他承担责任并 主动把握学习机会 , 断 不 业 发 展 ”。 对 于 广大 教 师 来 说 , 变 教 学 观 念 是 实 现 课 堂 教 完善 自己的知识框架。 转 f 学 转 型 的 首要 问题 。 师需 要 以教 学 观 念 为 主 导 对 教 教 l 教师是积极主动的自 我教育者。 课改后的教师要 I 通过学习 、 实践和反思 , 运用直觉 学 目的 、 学内容 、 教 教学方法 、 教学组织形式 、 教学物 学会在某种帮助下 ,

对语文课堂德育“逆向”现象的处理与思考

对语文课堂德育“逆向”现象的处理与思考
2, 3 l . , 1
d vl e yCG Jn M S n o i ,C :S o r s 9 1 ee p d g[ ]. a t M n a A i e ,18 : o b u a c gPs
1 -2 7 0, 1 5. 1


九 月
[ ] 申荷永 . 4 心理 分析与 中国文化 J 中国心理卫 生杂志 [].
比较 重 视 在 教丑 美 的正
力量。不过 ,在 教学实践 中 ,教 师往往会遭遇德 育 “ 逆向” 的现象 ,即学生对于事物 的是非 、善 恶 、丑美 的认 识与教


— -
确判断 和相应 的爱憎喜厌情 感 ,培养 学生调节行动 的精神
p r6 3 a 2 .
[0 o rn L ‘ nat ei g ain i Iw r or 2 ]ynFazM— . O ci i t ’ n n adJu・ v ma n o ny r a hrp M]. aSl n odn:O e o r 9 3 e :at s eay[ t L a eadL n o l pnC u ,1 8 : t
[7 t hno . u gs sc0 e p u cP c c o P r n 1 ]S p esn Jn ’ Pyh t r e t r t e f e o — e C h a i a i s
i igC mpee M]. f n o l s[ y x 第四届 心理分 析与 中 国文 化 国际论坛 ,上
海 :2 0 . 09
号 上


[9 ugCJ D e n l i n t fh m n r[ ]. d 1 ]Jn . r m A a s - o s e e i a ys e ot s a M e.

关于高中数学“逆向教学设计”的思考

关于高中数学“逆向教学设计”的思考

关于高中数学“逆向教学设计”的思考高中数学的“逆向教学设计”是一种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法,通过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和发现,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师通常是知识的传授者,学生只是被动接受和消化知识。

而在逆向教学中,学生扮演了更为积极的角色,他们主导学习的过程,通过自主思考和合作探究,从中获得知识和技能。

逆向教学设计的核心思想是将学生的学习目标放在教学的前导位置,教师通过设立情境、问题或任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学生在感兴趣的情境中主动探究问题,从而获得知识和技能;教师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起到指导和引领的作用,及时给予学生反馈,帮助他们纠正错误和加深理解。

逆向教学设计在高中数学教学中具有以下特点和优势。

首先,逆向教学设计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

传统的数学教学往往被视为枯燥和抽象的,学生缺乏学习的积极性。

而逆向教学设计通过设计生动有趣的情境和问题,能够让学生在探究中感受到数学的美妙和实用性,激发他们对数学的兴趣和热情。

其次,逆向教学设计能够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逆向教学中,学生需要主动思考和探究问题,通过合作和讨论来解决问题。

这种学习方式能够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分析思维和创造性思维,提高他们的问题解决能力和创新能力。

再次,逆向教学设计能够增强学生的学科知识和技能。

在逆向教学中,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和合作学习,主动获得知识和技能。

相对于传统的教学方式,学生通过主动学习能够更加深入地理解数学概念和原理,提高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最后,逆向教学设计能够促进学生的交流和合作能力。

在逆向教学中,学生通过合作学习和讨论,共同探究问题并解决问题。

这种学习方式能够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沟通和协作能力,提高他们与他人合作解决问题的能力。

然而,逆向教学设计也存在一些挑战和问题。

首先,逆向教学设计对教师的教学能力和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教师需要具备较强的教学设计和引导能力,能够根据学生的需求和特点设计合适的情境、问题和任务。

教师反向交流心得体会范文

教师反向交流心得体会范文

在我国教育改革的大背景下,教师反向交流作为一种新型的教育模式,逐渐受到了广泛关注。

我有幸参与了一次教师反向交流活动,通过这次活动,我收获颇丰,以下是我的一些心得体会。

首先,教师反向交流让我深刻认识到了教师角色的转变。

在传统的教育模式下,教师是知识的传授者,而学生则是被动接受者。

而在教师反向交流中,教师不再是高高在上的知识权威,而是与学生共同学习、共同成长的伙伴。

这种角色转变让我意识到,作为一名教师,我们要时刻关注学生的需求,关注他们的成长,努力成为他们的良师益友。

其次,教师反向交流让我明白了合作学习的重要性。

在这次活动中,我与其他教师共同备课、共同研讨教学问题,通过集体的智慧,提高了教学质量。

这使我深刻体会到,合作学习不仅可以激发教师的教学热情,还能提高教学效果。

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将继续加强与同事的合作,共同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

再次,教师反向交流让我学会了反思与改进。

在活动中,我反思了自己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以及学生的学习状况。

通过与其他教师的交流,我发现自己在某些方面还存在不足,如教学手段单一、对学生关注不够等。

针对这些问题,我制定了相应的改进措施,并在今后的教学中努力实践。

这种反思与改进的过程,让我不断成长,成为了一名更加优秀的教师。

此外,教师反向交流还让我认识到了终身学习的重要性。

在活动中,我接触到了许多新的教育理念、教学方法,这使我意识到,作为一名教师,我们不能固步自封,要不断学习,不断提升自己。

只有不断充实自己,才能更好地适应教育改革的需求,更好地为学生服务。

最后,教师反向交流让我感受到了团队的力量。

在活动中,我们共同面对困难,共同解决问题,共同成长。

这种团队精神让我深刻认识到,只有团结协作,才能取得更大的成功。

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将积极参与团队活动,为团队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总之,教师反向交流活动让我受益匪浅。

通过这次活动,我深刻认识到了教师角色的转变、合作学习的重要性、反思与改进的必要性、终身学习的紧迫性和团队的力量。

语文教学中“好课”的逆向深思

语文教学中“好课”的逆向深思

语文教学中“好课”的逆向深思在语文教学中,几乎没有人能够断言好课的具体标准是什么,也没人能够说清楚语文课上教师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

到底什么样的课才是好课呢?这个问题,至今没有人能明确做出答复。

此外,判定“好课”的标准也是众说纷纭,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笔者通过多年的语文教学实践,对语文教学活动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引发出如下几点对“好课”的逆向深思。

一、不注重对学生创造能力培养的课,不是好课是否注重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是好课与差课的重要区别之一。

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是新时期追求的重要的教育目标。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不能把自己的思维方式或对某些问题的看法强加给学生,而是应启发学生自己思考,得出自己的结论,尽可能地尊重学生的不同观点和意见,允许学生自由讨论和争鸣。

对有独立见解的学生,作为教学主体的教师要有意识地表扬、鼓励,为其创设有助于学生求异思维、多项思维的学习氛围,增加思维的多维性,减少思维的单向性,发展思维的流畅性,使学生能有意识地在克服思维的惯性、定势束缚中创新。

因此,不注重对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课,束缚了学生的思考能力,不利于思维的多项延伸与发展,这样的课是算不上好课的。

二、不注重对教学内容深度与广度挖掘的课,不是好课语文教师在教学设计中对教学内容思考的深度和广度,是评价好课与否的重要标准。

教师如果没有自己的深入思考,照抄教案、参考书,悉心揣摩,尽情模仿,按部就班,千人一面,这样的教学是不能培养出有创新思维的学生的,因为这样的教学,教师首先就把自己束缚在既定的教案上了,老师没有创新,如何教学生创新呢?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其创新与求索的精神都是值得肯定的。

所以,教师对教学内容深度与广度挖掘不够的课,也不算好课。

三、忽视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审美情操教育的课,也不是好课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忽视或根本不进行思想品德、审美情操的教育,这就违反了执教标准,也违反了语文教学的基本原则,因而算不上是好课。

一个逆向思考问题教学实录与反思

一个逆向思考问题教学实录与反思

一个逆向思考问题教学实录与反思四川省叙永县水尾镇敦梓完小李波摘要:实录某新教师执教的西师版《数学》一年级(上)《8加几》一节的一个逆向思考问题的教学片断,依据有关教育教学理论对教材及教学方法进行分析并提出改进建议。

关键词:实录;分析;改进正文:西师版《数学》一年级(上)《8加几》例3如下:这是一个需要通过逆向思考解决的问题,是整册教学内容的一个难点。

笔者近日听了一位新教师执教这道例题,由此引发了对本例教学的一些思考。

现将课堂实录、教材及教法分析与改进建议奉献于下,以期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一、课堂教学片断实录(教师出示情境图)师:请孩子们仔细观察插图,花园里有多少盆花?生:8盆。

师:小明已经拿走了几盆?生:7盆。

师:要求“原来有多少盆花”,怎样列式?生1:8-7。

生2:8+7。

……(全班学生开始为是“8+7”还是“8-7”而争论。

)师:(边说边随意地演示)我手里有8根小棒,已经拿走了7根,原来有多少根?应当怎样列式计算?生3:8+7。

生4:8-7。

……(全班学生继续为是“8+7”还是“8-7”争论不休。

)师:应当是8+7。

(教师开始引导学生计算8+7。

)二、教材及教法分析笔者认为,在引导学生分析解决这一问题时,应以启发、诱导为主,而不是把结论硬“塞”给学生。

我们不仅要引导学生弄清为什么要用8+7计算,还要引导学生弄清为什么不能用8-7计算。

当有学生提出用8-7计算时,不应回避其错误,而要引导他们说一说理由,只有引导学生把错误的思考过程展示出来,教师才知道其思考过程究竟错在哪里,从而有针对性地予以纠正。

综观整个教学过程,很多学生自始至终没有弄清本题倒底该用8+7计算还是用8-7计算。

个人认为造成部分学生认为要用8-7计算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方面:1.没有理解文字意思即学生不知道“小明已经拿走了7盆”中的“已经”指小明先拿走了7盆,还剩下图上的8盆,误认为要从图上的8盆中拿走7盆;对“原来有多少盆花”中“原来”的意思也没有理解清楚,不知道“原来”指小明没有拿走7盆花时。

王老师反向教学心得感悟

王老师反向教学心得感悟

王老师反向教学心得感悟一、反向教学的理念与实践反向教学是一种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它要求教师在设计和实施教学过程中,将学生的需求、兴趣和能力作为出发点,引导学生主动探索、主动学习。

这种教学模式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带来了更多的挑战。

在反向教学实践中,我首先做了以下几点:1. 深入了解学生:我通过观察、交流和测试等途径,全面了解学生的知识基础、学习兴趣和个性特点,以便更好地设计符合他们需求的教学方案。

2. 设定明确的学习目标:在每节课的开始,我会与学生共同确定学习目标,让他们明确本节课要达到的学习效果。

3. 设计具有挑战性的任务:我根据学生的兴趣和能力,设计具有挑战性但又是他们可以通过努力达到的任务,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动力。

4. 提供学习资源和支持:我会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如图书、网络资源、实验器材等,并指导他们如何有效利用这些资源。

5. 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我在课堂上创设轻松、自由的学习氛围,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发表见解,引导他们通过自主学习解决问题。

6. 及时反馈和评价:我会密切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及时给予反馈和评价,帮助他们调整学习策略,提高学习效果。

二、反向教学的挑战与反思尽管反向教学带来了许多积极的变化,但在实践过程中,我也遇到了不少挑战。

1. 挑战:时间管理困难。

由于反向教学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课堂上需要花费较多时间让学生进行讨论、实践等活动,这使得教学进度难以控制。

反思:我需要提高自己的时间管理能力,合理安排课堂活动,确保教学目标的实现。

2. 挑战:学生学习水平参差不齐。

反向教学要求教师关注每个学生的学习需求,但对于学习水平参差不齐的学生,如何做到因材施教是一大难题。

反思:我需要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设计差异化的教学任务和评价标准,使每个学生都能在课堂上得到有效的锻炼。

3. 挑战:教师角色转变。

反向教学要求教师从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引导者、协助者,这需要教师具备较高的教育理念和教学能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对“教学”的逆向思考教师“非学勿教”
“我国基础教育改革贯穿着这样一个清晰的逻辑:教育改革的核心环节是课程改革;课程改革的核心环节是课堂教学;课堂教学的核心环节是教师的专业发展”。

对于广大教师来说,转变教学观念是实现课堂教学转型的首要问题。

教师需要以教学观念为主导对教学目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组织形式、教学物质条件等各种教学要素进行统整,进而表现为课堂教学中的教学行为。

教师的现代教学观念只有转化为课堂教学行为,体现在有效的课堂教学活动中,直接作用并影响自身和学生的发展,才具有价值。

最近几年来的相关研究数据集中暴露出来的教师发展过程中的主要问题有:(1)教师缺乏明晰的专业发展方向和计划,未掌握有效的专业发展途径。

(2)教师对专业方面的理论知识的重要性认识不够,对专家讲座和专题研讨兴趣不大,只对操作层面的“匠艺”感兴趣。

(3)教师解决教学中遇到问题的途径单一,未能较好地利用有效的资源。

(4)教师缺乏自主学习的意识和能力,未能形成有效的学习方式。

教师学习与否直接决定其发展与否,教师发展与否直接影响课改的顺利与否、成功与否,教师不“学”就无法实施“教”。

那么,目前教师的学习方式有哪些?这些学习方式与教师专业发展之间的关系如何?
一、教师“非学勿教”的挑战来源
1.课程改革对教师身份的重新定义
教学实践理论化意味着教师的教学经验应当通过自我反思不断升华为教学理论,用以指导实践。

同时,教学理论又通过教学实践的证实得以不断修正和发展。

如此,教师不再是知识的接受者和理论的执行者,而是教学研究者、实践者和理论建构者的统合体,如果不主动通过学习来提高自身的业务素质,教师是无法实现“统合体”这一角色的功能的。

教师是终身的学习者。

理想的学习者是自主的,他能在某种帮助下自我调控,从而最大化地实现自我潜能。

他愿意与人合作,在交流合作中通过讨论协商来解决问题。

他承担责任并主动把握学习机会,不断完善自己的知识框架。

教师是积极主动的自我教育者。

课改后的教师要学会在某种帮助下,通过学习、实践和反思,运用直觉和洞察力,逐渐形成自己关于“什么是好的教学”的认识,从而确立科学的教学理念,掌握科学的研究方法,成为自主的反思性从业者。

2.课程改革对教师学习的迫切要求
课程改革的核心是教师。

课改要求教师要“不断提高专业化水平,与新课程同步发展,转变教育教学观念、转变教学中的角色、具备开发课程资源的能力、形成开放的教学和研究的工作方式、具备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

事实上,有研究数据显示:(1)大多数教师对课程改革理念认
真学习过并非常了解,乐于接受,但在教学行动中却难以实施,因此,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难以提高。

(2)近一半的教师是按照学校的要求被动参与教学研究的,且教学与科研无法贯通,没有形成自主研发的意识和能力。

(3)能够从事校本课程研发的教师比例不足1?10,他们反映“虽然学校经常谈到校本课程,都是口头上的,不清楚具体程序和操作方法,也不知道如何开发”。

(3)80%以上的教师仍以讲授为主要教学形式,仅有约5%的教师倡导学生自主探究。

同时,不少教师将学生的探究活动模式化,片面追求课堂教学的活跃场面,探究过程缺乏思维深度,造成学生愉悦情感体验与学习目标之间的较大错位和落差。

要想改善以上种种局面,教师就必须首先改进自己的学习方式,树立终身学习和发展的理念。

二、教师的有效学习方式
1.研究性学习
“研究性学习”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新增板块的重要内容。

“研究性学习”作为学习方式,具有学习性、研究性和经验性等性质。

“研究性学习”的价值具有双重性:能有效地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发展学生的主体性、促进学生的智力开发、创新意识的培养与自我教育等方面,同时,能有效地转变教师的学习方式、发展教师的主导性、促进教师的智力开发、创新意识与自主专业发展等方面,从而实现教育机会均等、重构课堂教学、革新学校文化等。

“研究性学习”主要有两种表现方式:“以项目为中心的学习”和“以问题为中心的学习”。

“问题解决学习”呈现的是研究性学习的“开放式问题、真实性情境、渐进式解决、发展性评价”等特点。

“项目研究学习”呈现的则是研究性学习的“跨学科、实践性、体验性”的特质。

教师的“研究性学习”可以将两者兼并,将课堂教学中的问题转化为教学研究的项目进行分析、讨论、解决。

教师的研究问题主要来源于课堂教学。

课堂教学中出现频率较高的问题往往就是最值得研究的项目或课题。

因此,教师要从课堂教学入手,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

“研究性学习”方式能有效地帮助教师追求以下目标,促进教师发展:(1)使教师能够分析、讨论、评估和改变他们自己的教学实践,对教学持分析的态度;(2)促进教师重视其工作的社会与政治环境,帮助他们认识并充分利用各种教学因素之间的互动关系;(3)鼓励教师对其自己的专业发展承担起更大的责任,鼓励其获得一定程度的专业自主权;(4)促进教师探究适合自己的学习
方式,发展他们自己关于教育实践的理论,从而更好地在教育决
策中发挥更积极主动的作用。

2.反思性学习
反思是指教师以自己的教学过程为思考对象,对自己的教学行为、教学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从而改进自己的教学实践并使教学实践更具合理性的过程。

这种对教学经验或教学实践的反思,
不是简单的思考,而是一种思考教育问题的方式,要求教师具有作出理性选择,并对这些选择承担责任的能力。

它往往不是一个人独处时的静坐冥想,而是一种需要理智的思考和批判性的态度和方法。

杜威指出,具有反思性教学行为的教师通常具有三种心态:开放态度、责任感、执著精神。

具有开放精神的教师要不断地检验自己已经运用理论的本质及其正确性,并努力探索矛盾的现象。

他们非常关注自己的教学行为可能造成的个人结果(教师对学生自身观念的影响)、学术结果(教师对学生智力发展的影响)以及社会和政治结果(教师对每个学生生活状态转变的客观影响)。

具有执著精神的教师会定期地检验自己的假设、信念、行为的结果和在各种情景下学习新知识的方法。

他们不断地钻研自己的教学,并用有效的方法去影响学生。

执著的精神能使开放态度和责任感成为反思型教师专业生活的核心要素。

如果教师不具备基本的反思意识和能力,他们就会忽视自我分析,从而导致课堂教学中的“盲目模仿、死搬硬套、缺乏主体意识”等现象。

教师在探索教学问题上通常采用两种方法:试误法和反思法。

试误法设置的是一种随意的、不具预言性的班级活动,在这种环境中,学生感到心烦意乱、受到威胁。

而当老师采用反思法作出决定时,学生就会体验一种具有预言性的、富有魅力的班级环境,他们就会渴望学习。

实践证明,反思性教学是教师研究教学问题的一条重要、有效的途径,有助于教师成长为研究者。

教师课堂教学中的问题客观存在,具有反思意识的教师会主动从教和学两个方面去探究问题产生的原因、收集并处理相关信息、研究设计并具体实施解决问题的策略和方法。

教师在这一过程中所从事的就是“基于问题或项目的研究性学习”。

这一过程实际上就是教师选择和完善自己学习方式的过程,就是教师自主专业发展的过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