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设计】(福建专版)2015中考化学总复习 知能优化单元训练 第五单元 化学方程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五单元化学方程式
训练
中考回顾
1.(2014福建泉州中考)下图是某个化学反应的微观示意图,从示意图中获取的信息正确的是( )
A.图①分子中两种原子的个数比为1∶4
B.图②对应的物质是化合物
C.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和个数不变
D.两种生成物的分子个数比为1∶2
答案:C
2.(2014福建漳州中考)汽车排气管中安装催化转化器可减少尾气污染,其反应原理是
2CO+2NO2X+N2,其中X的化学式是( )
A.C
B.NH3
C.CO2
D.H2O
答案:C
3.(2014福建厦门中考)某密闭容器中,物质变化过程的微观示意图如图所示,图中“”代表碳原子,“”代表氧原子。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过程Ⅰ反应类型为化合反应
B.过程Ⅱ发生了化学变化
C.示意图中所有物质均为氧化物
D.参加反应的CO与O2分子个数比为1∶1
答案:A
4.(2014福建厦门中考)化学在交通“节能减排”中发挥重要作用。
(1)液化天然气(LNG)是厦门市正在推广的公交车燃料,它具有燃烧效率高、污染小的优点。
写出天然气主要成分完全燃烧的化学方程式:。
(2)汽车尾气中NO与CO在催化剂的作用下,反应生成CO2和一种无污染的单质气体。
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3)氢化镁(MgH2)固体与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镁和氢气,可为氢动力汽车提供能源。
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4)厦门市倡导自行车“低碳出行”。
采用碳纤维材料的自行车轻便、机械强度大,这应用了碳纤
维的(填“物理”或“化学”)性质;自行车采用铝合金材料,金属铝具有较强抗腐蚀性的
原因:。
答案:(1)CH4+2O2CO2+2H2O
(2)2NO+2CO2CO2+N2
(3)MgH 2+2H2O Mg(OH)2+2H2↑
(4)物理表面容易生成一层致密的氧化物保护膜
5.(2014福建厦门中考)已知有些晶体按比例含有一定量特殊的水(称为结晶水),在一定的温度下可脱去结晶水,为了研究草酸亚铁晶体的组成,称取54.0 g草酸亚铁晶体在隔绝空气条件下加热,得
到剩余固体的质量随温度变化曲线如图所示。
已知:温度t1℃时,草酸亚铁晶体完全脱去结晶水,并生成草酸亚铁(FeC2O4)固体;温度t2℃时,草酸亚铁完全分解,发生反
应:3FeC2O4Fe3O4+4CO↑+2CO2↑。
(1)根据化学方程式计算草酸亚铁晶体完全脱去结晶水生成FeC2O4的质量。
(2)求该草酸亚铁晶体中结晶水的质量。
(3)求该草酸亚铁晶体中铁元素的质量分数(精确到0.1%)。
答案:解:(1)设草酸亚铁晶体完全脱去结晶水生成FeC2O4的质量为x,
3FeC2O4Fe3O4+4CO↑+2CO2↑
432 232
x23.2 g
x=43.2 g
(2)该草酸亚铁晶体中结晶水的质量:54.0 g-43.2 g=10.8 g;
(3)四氧化三铁中铁元素的质量:23.2 g××100%=16.8 g
该草酸亚铁晶体中铁元素的质量分数:×100%=31.1%;
答:(1)草酸亚铁晶体完全脱去结晶水生成FeC2O4的质量是43.2 g;
(2)该草酸亚铁晶体中结晶水的质量是10.8 g;
(3)该草酸亚铁晶体中铁元素的质量分数是31.1%。
模拟预测
1.化学实验中常常出现“1+1=2”或“1+1≠2”的有趣现象。
下列符合“1+1=2”的事实是( )
A.常温下,1 L水与1 L酒精混合后的体积等于2 L
B.室温下,1 g镁与1 g稀硫酸充分反应后所得的溶液质量为2 g
C.室温下,1 g硫粉在1 g氧气中完全燃烧后生成2 g二氧化硫
D.20 ℃,1 g氯化钠饱和溶液中加入1 g氯化钠固体能得到2 g氯化钠溶液
解析:1 L水与1 L酒精混合后的体积应小于2 L;镁和稀硫酸反应会生成氢气,故1 g镁与1 g稀硫酸充分反应后所得的溶液质量小于2 g,故B是错误的;硫在氧气中燃烧的化学方程式可知,在该反应中硫与氧气的质量之比为1∶1,所以1 g硫粉在1 g氧气中完全燃烧,两者恰好完全反应,生成二氧化硫的质量正好为2 g,C是正确的;20 ℃,1 g氯化钠饱和溶液中加入1 g氯化钠固体,氯化钠不再溶解,故氯化钠的质量仍为1 g,所以D是错误的。
答案:C
2.使用图中装置进行验证质量守恒定律的实验。
下列反应中应选择( )
A.6HCl+2Al(OH)32AlCl3+6H2O
B.CO 2+H2O H2CO3
C.NH4Cl+NaOH NaCl+NH3↑+H2O
D.4P+5O22P2O5
解析:非密闭容器中进行的反应选择无气体参与和生成的化学反应。
答案:A
3.在密闭容器中有甲、乙、丙、丁四种物质,在一定条件下充分反应,测得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
分数如下图所示:
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丙可能是单质
B.在该反应中丁一定为反应的催化剂
C.该反应是化合反应
D.甲和乙的质量之和一定等于生成丙的质量
解析:通过甲、乙、丙、丁四种物质反应前后的质量分数的变化可知此反应的表达式为甲+乙丙,所以此反应为化合反应,在化合反应中的生成物一定是化合物,因为在反应的前后丁的质量分数没
有变化,所以丁可能为反应的催化剂,在反应中参加反应的甲和乙的质量等于生成丙的质量。
答案:C
4.下列化学反应方程式书写正确且有共同特点的是( )
①MgCl2(熔融)Mg+Cl2↑
②2Fe+6HCl2FeCl 3+3H2↑
③3CO+Fe2O32Fe+3CO2
④NaCl+KNO 3KCl+NaNO3
⑤Ca(HCO3)2CaCO3+CO2↑+H2O
⑥Na 2CO3+BaCl2BaCO3↓+2NaCl
A.①⑤
B.②③
C.④⑥
D.⑤⑥
解析:化学方程式书写正确的有①、③、⑤、⑥,有共同特点的是①和⑤,两个化学方程式为分解反应。
答案:A
5.山茶油是一种绿色保健食品,其主要成分是柠檬醛。
现从山茶油中提取7.6 g柠檬醛,使其在氧
气中充分燃烧,生成22 g二氧化碳和7.2 g水,则柠檬醛中( )
A.只含碳、氢元素
B.一定含碳、氢、氧元素
C.一定含碳、氢元素,可能含氧元素
D.含有的元素无法判断
解析:根据质量守恒定律,计算出22 g CO2中含碳元素的质量,7.2 g H2O中含氢元素的质量,二者的质量和与7.2 g比较,相等时说明柠檬醛中只含碳氢两种元素,若质量和小于7.2 g则说明柠檬醛
中还含有氧元素。
答案:B
6.在化学反应2A+B 22AB中,A与B2反应的质量关系如图所示,现将6 g A和8 g B2充分反应,则生成AB的质量是( )
A.9 g
B.11 g
C.12 g
D.14 g
解析:由图示可知该物A与B2是按质量比为1∶1参加反应的,故6 g A能与6 g B2反应生成12 g AB。
答案:C
7.下面是某化学反应前后的微观模拟图,请根据图示回答:
(1)该化学反应中,参加反应的“”和“”与反应后生成的“”各粒子间的个数比
为。
(2)该反应的基本反应类型为。
(3)根据上图所示,以具体物质为例,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解析:对比反应前后各粒子的数目,可知参加反应的“”和“”的个数分别为2个和1个,生成的“”的个数为2个,故粒子间的个数比为2∶1∶2。
反应物有2种,生成物1种,故反应属于化合反应。
答案:(1)2∶1∶2 (2)化合反应
(3)2CO+O22CO2
8.某班同学按下图所示的实验探究质量守恒定律。
(1)同学们先按图1的方式实验,将盐酸加到碳酸钠粉末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为。
该实验中,大家进行了两次称量,有四个小组得到下列数据,其中有问题的两组数据是(
(2)同学们又按照图2的方式实验,当天平平衡后,挤压胶头滴管逐滴滴入盐酸,最终天平的状态是(填序号)。
A.左盘高
B.右盘高
C.保持平衡
该实验中通过化学反应生成的新物质有(填序号)。
A.HCl
B.CO2
C.Na2CO3
D.NaOH
解析:图1不是密闭装置,生成的二氧化碳逸散到空气中,反应后剩余物的质量会减轻,A、D显然错误。
图2是密闭装置,生成的二氧化碳又被氢氧化钠溶液反应,故天平保持平衡。
图2中发生两个反应,碳酸钠与盐酸反应的生成物有氯化钠、水和二氧化碳;二氧化碳和氢氧化钠反应的生成物是碳酸钠和水,故选B、C。
答案:(1)Na 2CO3+2HCl2NaCl+H2O+CO2↑AD
(2)C BC
9.写出下列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1)二氧化碳与水反应。
(2)电解水。
(3)一氧化碳高温还原磁铁矿(主要成分Fe3O4)。
(4)乙烯(C2H4)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
(5)向空中播撒碘化银(AgI)微粒可进行人工降雨,碘化银在光照条件下可分解为碘单质(I2)和银单质。
解析:(1)CO2与H2O反应生成H2CO3;(2)水通电生成H2和O2;(3)CO在高温条件下还原Fe3O4生成Fe和CO2;(4)C2H4燃烧生成CO2和H2O;(5)AgI见光分解生成I2和Ag。
答案:(1)CO 2+H2O H2CO3
(2)2H2O2H2↑+O2↑
(3)Fe3O4+4CO3Fe+4CO2
(4)C2H4+3O22H2O+2CO2
(5)2AgI2Ag+I2
10.图中A是高粱和薯类等经发酵、蒸馏得到的一种可再生能源,G为常见白色难溶盐。
(1)反应①的化学方程式是。
(2)反应②的基本反应类型是。
(3)反应③的化学方程式是。
解析:A是高粱和薯类等经发酵得到的一种可再生能源,则A为酒精,B为氧气;由后续反应可推知,C 为CO2,D是H2O,D与E(CaO)反应生成F[Ca(OH)2],CO2与Ca(OH)2反应生成白色沉淀CaCO3(G)。
答案:(1)C2H5OH+3O22CO2+3H2O
(2)化合反应
(3)CO 2+Ca(OH)2CaCO3↓+H2O
11.某纯碱样品中含有杂质NaCl,为测定该样品中Na2CO3的质量分数,称取样品6 g,放入20 g水中使其完全溶解,再加入稀盐酸26.2 g,恰好完全反应,反应后溶液的总质量为50 g。
试计算:(写出计算过程,结果保留一位小数)
(1)生成二氧化碳的质量。
(2)样品中Na2CO3的质量分数。
(3)反应后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
解析: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利用质量守恒定律,求出物质减少的质量即为生成的二氧化碳的质量,以此作为突破口,求出参加反应的碳酸钠以及生成的氯化钠的质量,再进一步求得质量分数。
答案:解:(1)根据质量守恒定律,生成CO2质量=20 g+6 g+26.2 g-50 g=2.2 g。
(2)设Na2CO3的质量为x,生成氯化钠的质量为y。
Na 2CO3+2HCl2NaCl+CO2↑+H2O
106 117 44
x y 2.2 g
x=5.3 g
则样品中Na2CO3的质量分数=×100%=88.3%。
(3)y=5.85 g
反应后溶液中溶质NaCl的质量为:5.85 g+(6 g-5.3 g)=6.55 g。
则反应后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100%=13.1%。
答:(1)产生CO2质量为2.2 g;
(2)样品中Na2CO3质量分数为88.3%;
(3)反应后所得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为13.1%。
12.小明同学将13.9 g含杂质的纯碱样品(碳酸钠与氯化钠的混合物)与90.5 g稀盐酸相混合,充分反应,
根据题目要求,回答下列问题:
(1)碳酸钠完全反应后,生成CO2的质量为 g。
(2)请在下面的坐标图中,画出反应生成气体的质量(m)随时间(t)变化的曲线。
(3)求完全反应后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
(Na 2CO3+2HCl2NaCl+CO2↑+H2O)
解析:(1)根据表中数据可知到t5时,碳酸钠完全反应,共生成CO2气体质量为4.40 g。
(2)根据反应过程中数据的变化,从t0~t5时产生的气体的质量越来越多,从t5开始气体的质量不再变化。
(3)由化学方程式Na 2CO3+2HCl2NaCl+CO2↑+H2O和CO2 4.40 g可求出Na2CO3和生成NaCl的质量,反应后溶质NaCl的质量是原混合物中NaCl和生成NaCl的质量和;反应后溶液的质量是反应前总质量减去生成CO2气体的质量;再根据溶液溶质的质量分数公式可求出反应后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
答案:(1)4.40
(2)
(3)解:设样品中碳酸钠的质量为x,反应生成NaCl的质量为y。
Na 2CO3+2HCl2NaCl+CO2↑+H2O
106 117 44
x y 4.40 g
x=10.6 g
y=11.7 g
样品中氯化钠的质量为13.9 g-10.6 g=3.3 g
反应后溶液中溶质的质量=11.7 g+3.3 g=15 g
反应后溶液的质量=13.9 g+90.5 g-4.40 g=100 g
完全反应后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15%
答:完全反应后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15%。
13.(2014山东济南中考)小明同学欲通过化学实验证明“质量守恒定律”,确定以“稀盐酸与碳酸钙反应”为研究对象,设计的实验装置如图所示。
(1)根据实验目的,小明应该测量的数据是(填“只有反应前”“只有反应后”或“反应前、后”)整个反应装置(包括锥形瓶、气球和药品)的质量。
(2)实验步骤如下:
①按如图方式放好仪器,使天平平衡,记录称量数据。
②将碳酸钙粉末全部倒入锥形瓶中,观察到锥形瓶中液体里出现的现象之一是,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③当反应结束时,气球已经完全鼓起,小明发现天平的指针已经向右偏了。
小明又重新称量,记录了数据。
他感到困惑:其他操作均正常,实验现象与数据为何与预测结果不符?你认为出现该实验现象的合理解释最应该是下列各项中的(填序号)。
A.该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数目变少
B.该反应生成物的总质量小于反应物的总质量
C.空气的浮力作用干扰了实验结果
D.生成气体的反应不遵守质量守恒定律
答案:(1)反应前、后
(2)②有气泡产生CaCO 3+2HCl CaCl2+H2O+CO2↑③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