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深浅两级复合基坑地下室结构施工技术
深基坑施工技术之浅见

表 1 深基坑开挖深度影响范围内土层主要的物理力学性质指标
层 土 含 量 天 隙 压 模 s 抗 强 指 号 层 水 然 l 比 缩 量E 剪 度 标
重 地 承 标准 度 基 载力 值
环保 。
深基坑周边市政地下管线情况 : 深基坑西南侧和西侧用 地红线 外约 4 m处埋设有地下管线和污水管( N o P c管 、 D 3oV
埋深 2 m) . 。其它几边 尚未埋设地下 管线 。 0
3 地 质 与水文 条件
根据《 岩土工程勘察报告》 场地地层结构 自上而下分述 , 如下 : ①层 : 杂填土。该层分布 于全场地 , 层厚为 0 . .m。 6~3 0 ③层: 淤泥 。灰色 , 饱和 , 呈流塑状态 ; 层分 布于全场地 , 该 层
( ) 坑西侧 和西 南侧距小 区道 路较近 , 3基 且用地 红线外 有 6层 民居 , 环境条件较 为不利 。基坑东侧 和北侧外部为规
现 为空地 , 计划作 为工地 临时办公和生活用地 。东北侧边坡
上 坎线邻近用地红线 , 用地红线外侧为规划车站南路 , 未建 ,
划道路 , 未建 , 环境条件较 为有利 。 根据 《 建筑基坑工程技术标准》D 3/10—00 中的 ( B 3 08 20 ) T
地红线 , 用地红线外侧为小 区道路 ( 7 约 m宽 )用地红线外侧 ,
为幼儿园楼 ( 3层 、 沉管桩基础 ) 。
深基 坑工程 的支护结构从 单一化 向多种支护 结构相结 合 的 复合支护体 系发展 , 复合支护体 系的使用充分发挥 了各 种支 护结构 的优点 , 使整个 深基坑 支护体系更 安全经 济 、 节能 更
地基基础和地下空间工程技术

地基基础和地下空间工程技术1 灌注桩后注浆技术1 技术内容灌注桩后注浆是指在灌注桩成桩后一定时间,通过预设在桩身内的注浆导管及与之相连的桩端、桩侧处的注浆阀以压力注入水泥浆的一种施工工艺。
注浆目的一是通过桩底和桩侧后注浆加固桩底沉渣(虚土)和桩身泥皮,二是对桩底及桩侧一定范围的土体通过渗入(粗颗粒土)、劈裂(细粒土)和压密(非饱和松散土)注浆起到加固作用,从而增大桩侧阻力和桩端阻力,提高单桩承载力,减少桩基沉降。
在优化注浆工艺参数的前提下,可使单桩竖向承载力提高40%以上,通常情况下粗粒土增幅高于细粒土、桩侧桩底复式注浆高于桩底注浆;桩基沉降减小30%左右;预埋于桩身的后注浆钢导管可以与桩身完整性超声检测管合二为一。
2 技术指标根据地层性状、桩长、承载力增幅和桩的使用功能(抗压、抗拔)等因素,灌注桩后注浆可采用桩底注浆、桩侧注浆、桩侧桩底复式注浆等形式。
主要技术指标为:(1)浆液水灰比:0.45~0.9;(2)注浆压力:0.5~16MPa。
实际工程中,以上参数应根据土的类别、饱和度及桩的尺寸、承载力增幅等因素适当调整,并通过现场试注浆和试桩试验最终确定。
设计和施工可依据《建筑桩基技术规范》JGJ94的规定进行。
3 适用范围灌注桩后注浆技术适用于除沉管灌注桩外的各类泥浆护壁和干作业的钻、挖、冲孔灌注桩。
当桩端及桩侧有较厚的粗粒土时,后注浆提高单桩承载力的效果更为明显。
2 长螺旋钻孔压灌桩技术2.1 技术内容长螺旋钻孔压灌桩技术是采用长螺旋钻机钻孔至设计标高,利用混凝土泵将超流态细石混凝土从钻头底压出,边压灌混凝土边提升钻头直至成桩,混凝土灌注至设计标高后,再借助钢筋笼自重或利用专门振动装置将钢筋笼一次插入混凝土桩体至设计标高,形成钢筋混凝土灌注桩。
后插入钢筋笼的工序应在压灌混凝土工序后连续进行。
与普通水下灌注桩施工工艺相比,长螺旋钻孔压灌桩施工,不需要泥浆护壁,无泥皮,无沉渣,无泥浆污染,施工速度快,造价较低。
深基坑施工技术交底二级

技术交底记录(二级)编号:
区段三1:1分级放坡悬臂灌注
排桩
二级K0+055 K0+700 6.0~9.2
区
段
四
灌注排桩+两道支撑一级K0+700 K0+783.7 7.5~10.1
区段五一级坡1:1.5放坡二
(三)级坡1:1放坡
二级K0+865 K1+020 8.5~11.6
区段六一级坡1:1.75放坡
二级坡1:1放坡
二级K1+020 K1+250 7.0~9.7
区段七一级坡1:2放坡
二级坡1:1放坡
二级K1+250 K1+320 6.6~9.2
区段八一级坡1:1.5放坡
二级坡1:1放坡
二级K1+320 K1+625 6.1~8.6
现场施工作业面布置
1)便道及作业面设置
(1)放坡开挖区段在基坑边坡线2m以外一侧整平修筑处理8m宽作为通行便道及拉森钢板桩打设和桩基施工设备作业空间,不良地质段采用0.8m-1m 厚毛渣处理,保障结构物混凝土浇筑及材料运输便道畅通。
2)车辆进出基坑通道设置
(1)在放坡开挖区段内顺基坑方向按1:4-1:10修筑下基坑坡道,铺设钢板,宽度3.5-4m,方便自卸汽车进入基坑内装土外运。
基坑内保持一台渣土车装土,空车于基坑顶部附近等候。
附件:交底照片、关键工艺视频、BIM模型展示动画等。
GCT VLD-FLR复合终端结构的设计

GCT VLD-FLR复合终端结构的设计大功率深结器件通常采用台面磨角技术和横向变掺杂(VLD)技术来提高其终端击穿电压,但由于VLD掺杂剖面难以精确控制并且对表面电荷比较敏感,所以不能有效得保证终端耐压特性和可靠性。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文以4.5kV GCT为例,提出了一种横向变掺杂-场限环(VLD-FLR)复合终端结构,采用Sentaurus-TCAD软件对其进行了二维数值仿真和研究。
主要内容如下:第一,为了缓解VLD终端末尾电场集中问题并提高其可靠性,提出了深浅两级VLD-FLR复合终端结构。
该终端结构采用深、浅结两级VLD来增加耗尽层的曲率半径,并在其末尾处增加了浓度较高的场限环,以降低终端击穿电压对表面电荷的敏感度。
分析了深浅两级VLD-FLR复合终端的两种工艺实现方案,根据其掺杂剖面对该复合终端进行电特性分析,确定其终端结构参数,并结合器件电场强度分布、电流密度分布及击穿特性曲线研究了复合终端的耐压机理。
最后分析了终端结构参数对终端击穿电压的影响,讨论了深浅两级VLD-FLR终端的工艺容差。
第二,为了解决深浅两级VLD-FLR复合终端芯片面积较大的问题,提出了浅结VLD-FLR复合终端结构,该终端结构只采用了浅结VLD和浓度较高的场限环。
分析了浅结VLD-FLR复合终端的三种工艺实现方案,根据其掺杂剖面对该复合终端进行电特性分析,确定其终端结构参数,并结合器件电场强度分布、电流密度分布及击穿特性曲线研究了复合终端的耐压机理,讨论了浅结VLD-FLR终端的工艺容差。
最后,对比分析了深浅两级VLD-FLR和浅结VLD-FLR复合终端结构的击穿电压、击穿点位置、终端尺寸及工艺容差。
第三,对比分析了高、低温及钝化膜中固定电荷密度对深浅两级VLD-FLR和浅结VLD-FLR复合终端击穿特性的影响,找出最优化的工艺方案。
结合实例论深基坑的施工技术控制措施

结合实例论深基坑的施工技术控制措施摘要:本文中的工程外观造型独特新颖,是一座综合性公共建筑。
作为基础施工,基坑工程非常复杂,深度在3.5~9.5m之间呈台阶式分布,深、浅基坑相互交错,施工难度大;本文主要提出了对深基坑支护设计与施工技术进行了优化的工程思想。
关键词:施工方案;可行性分析;施工方法abstract: works in a unique new appearance, is a comprehensive public buildings. as a basis for the construction, excavation engineering is very complex, the depth was between 3.5 ~ 9.5m stepped distribution, deep, shallow pit interlocking construction difficult; this paper presented the design and construction technology of deep foundation pit support optimized engineering ideological. keywords: construction program; feasibility analysis; construction methods中图分类号:tu74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2104(2013)1、工程概况该工程建筑面积约60808m2。
地下一层、地上4层,局部六层。
基础形式为独立桩承2台及倒桩承台筏板基础,基坑面积约7500m2,为半地下室结构,呈扇型布置。
本工程室内±0.000相当于绝对标高高程89.5m,现场场区自然地面标高为90m,基坑底板、承台底标高为-6m、-7m、-9m,浅基坑承台底标高为-3.50m,基坑开挖深度在7~9.5m之间,深浅基坑高差在4.5~6.5m。
复合地基规程0715

浙江省工程建设标准复合地基技术规程Technical code for composite foundation2008杭州浙江省工程建设标准复合地基技术规程Technical code for composite foundation主编单位:浙江大学土木工程学系前言随着土木工程建设地蓬勃发展,各种复合地基技术在工程建设中得到应用.复合地基与桩基础和浅基础已成为工程建设中常用地三种地基基础形式.为了在复合地基设计与施工中贯彻国家地技术经济政策,做到保证质量、保护环境、安全适用、经济合理和技术先进,根据浙江省建设厅文件建科发【2005】233号文件地编制计划要求,规范编制组在广泛调查研究地基础上,认真总结已有科研成果和工程实践经验,广泛听取各方面意见,先后完成初稿、征求意见稿、送审稿和报批稿,制定了本技术规程.本规程较好地吸取了国内外近年来发展和应用地复合地基新形式、新工法、新工艺,较好地反映了近年来国内外在复合地基领域地科研成果,具有较好地前瞻性.本规程编制过程中得到省内外有关专家地大力帮助,在此表示衷心感谢.本规程在执行过程中,如发现有需要修改或补充之处,请将意见寄交浙江大学土木工程学系(Email: xngong@),以供今后修订时参考.本规程主编单位、参编单位及主要起草人:主编单位:浙江大学土木工程学系参编单位:浙江省建筑设计研究院浙江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国家电力公司华东勘测设计研究院杭州市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温州市建筑设计研究院浙江当代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浙江浙峰工程咨询有限公司广厦建设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吉林省建筑科学研究院主要起草人: 龚晓南(以下按姓氏笔划排序)史海莹刘世明刘兴旺沈扬应宏伟连峰林炎飞周茂新张先明张清华施祖元倪士坎潘秋元潘曾发目次1 总则12 术语、符号12.1 术语12.2 主要符号33 基本规定63.1 设计前期工作63.2 复合地基型式选用原则63.3 设计原则64 水泥搅拌桩复合地基7 4.1 一般规定74.2 设计74.3 施工94.4 检测与检验105 挤密砂石桩复合地基10 5.1 一般规定105.2 设计115.3 施工135.4 检测与检验136 强夯置换碎石墩复合地基14 6.1 一般规定146.2 设计146.3 施工166.4 检测与检验177 低强度桩复合地基18 7.1 一般规定187.2 设计187.3 施工207.4 检测与检验218 钢筋混凝土桩复合地基22 8.1 一般规定228.2 设计228.3 施工238.4 检测与检验239 长短桩复合地基249.1 一般规定249.2 设计249.3 施工259.4 检测与检验2610 桩网复合地基2610.1 一般规定2610.2 设计2610.3 施工2910.4 检测与检验3011 其他类型复合地基31 11.1 高压旋喷桩复合地基3111.2 灰土挤密桩复合地基3211.3 夯实水泥土桩复合地基3311.4 石灰桩复合地基34本规程用词说明35条文说明351 总则352 术语、符号363 基本规定374 水泥搅拌桩复合地基415 挤密砂石桩复合地基446 强夯置换碎石墩复合地基507 低强度桩复合地基538 钢筋混凝土桩复合地基569 长短桩复合地基5810 桩网复合地基6011 其他类型复合地基641 总则1.0.1为了在复合地基设计与施工中贯彻国家地技术经济政策,做到保证质量、保护环境、安全适用、经济合理和技术先进,根据浙江省工程建设发展需要制定本规程.1.0.2本规程适用于桩体复合地基地设计、施工及检验.1.0.3复合地基地设计与施工,应综合考虑具体工程地质条件和水文地质条件、上部结构和基础型式、荷载特征、施工工艺和检测方法,以及环境条件等影响因素,应本着因地制宜、就地取材、保护环境和节约资源地原则,注重概念设计,精心设计,精心施工.1.0.4复合地基设计采用地荷载及其效应组合,应按现行有关标准、规范执行.1.0.5对于特殊土地基中和腐蚀介质作用下地复合地基,以及本规程未做规定地其他内容,尚应按现行有关标准、规范执行.2 术语、符号2.1术语2.1.1复合地基 composite foundation天然地基在地基处理过程中,部分土体得到增强,或被置换,或在天然地基中设置加筋材料,由基体(天然地基土体或被改良地地基土体)和增强体两部分组成地人工地基.2.1.2桩体复合地基 pile composite foundation又称竖向增强体复合地基,其增强体方向与竖向荷载方向平行.根据荷载传递特性地不同,桩体复合地基可分为散体材料桩复合地基和粘结材料桩复合地基两大类.2.1.3复合地基置换率 replacement ratio of composite foundation复合地基置换率概念应用于桩体复合地基,是指桩体地横断面积与该桩体所对应(或所承担地)地复合地基面积地比值.2.1.4荷载分担比 bearing ratio荷载分担比概念应用于桩体复合地基,是指复合地基中桩体承担地荷载与桩间土承担地荷载之比.2.1.5桩土应力比 pile-soil stress ratio复合地基加固区桩体地竖向应力和桩间土地竖向应力之比.2.1.6水泥土桩复合地基 cement-soil pile composite foundation由水泥土桩与桩间土组成地复合地基称为水泥土桩复合地基.形成水泥土桩地施工工法有:深层搅拌法、高压旋喷法和夯实水泥土法.所形成地复合地基分别称为:水泥搅拌桩复合地基、高压旋喷桩复合地基和夯实水泥土桩复合地基.2.1.7水泥搅拌桩复合地基cement deep mixing pile composite foundation采用深层搅拌法将以水泥为主要成份地固化剂与地基土体就地搅拌,经过一系列物理化学反应形成水泥搅拌桩.由水泥搅拌桩和桩间土共同承担荷载地人工地基称为水泥搅拌桩复合地基.2.1.8挤密砂石桩复合地基 compacted stone column composite foundation采用振冲法或振动沉管法等工法在地基中设置砂石桩,在成桩过程中桩间土被挤密或振密.由砂石桩与挤密地桩间土组成地复合地基.2.1.9强夯置换碎石墩复合地基dynamic replacement stone column composite foundation采用强夯法边夯边填碎石,在地基中形成碎石墩.由碎石墩、墩间土以及上部碎石垫层组成地复合地基.2.1.10低强度桩复合地基low strength pile composite foundation低强度桩是指桩地刚度比钢筋混凝土桩相对较小,比水泥土桩相对较大地一类桩.如水泥粉煤灰碎石桩、二灰混凝土桩和低标号素混凝土桩等.低强度桩复合地基是指由上述低强度桩作为竖向增强体和桩间土组成地复合地基.2.1.11钢筋混凝土桩复合地基reinforced-concrete pile composite foundation由钢筋混凝土桩作为竖向增强体和桩间土组成地复合地基.2.1.12灰土桩复合地基 lime-soilpile composite foundation由灰土桩作为竖向增强体和在成桩过程中被挤密地桩间土组成地复合地基.2.1.13石灰桩复合地基 lime pile composite foundation由石灰桩作为竖向增强体和桩间土组成地复合地基.2.1.14长短桩复合地基long-short pile composite foundation竖向增强体由长桩和短桩组成地桩体复合地基.长桩常采用刚性桩,短桩常采用柔性桩或散体材料桩.2.1.15桩网复合地基pile-reinforced earth composite foundation在刚性桩复合地基上铺设加筋土垫层形成地人工地基.为增加桩体承担荷载比例,一般在刚性桩上设置桩帽.2.1.16散体材料桩复合地基 composite foundation of granular column竖向增强体为砂桩、砂石桩或碎石桩等散体材料桩地桩体复合地基.2.1.17粘结材料桩复合地基 cohesive material pile composite foundation竖向增强体为粘结材料桩地桩体复合地基.粘结材料桩复合地基又可分为刚性桩复合地基和柔性桩复合地基两大类.桩地刚柔是相对地,不仅与桩土模量比有关,还与桩地长细比有关,可按桩土相对刚度来分类.2.1.18柔性桩复合地基flexible pile composite foundation竖向增强体为柔性桩地桩体复合地基.水泥土桩、灰土桩和石灰桩等一般属于柔性桩.2.1.19刚性桩复合地基 rigid pile composite foundation竖向增强体由刚性桩组成地桩体复合地基.混凝土桩和钢管桩一般属于刚性桩.2.1.20刚性基础下复合地基 composite foundation under rigid foundation指在钢筋混凝土筏板基础、箱形基础或条形基础等刚性基础下地复合地基.2.1.21柔性基础下复合地基 composite foundation under flexible foundation指在路堤或采用柔性地面结构地堆场等柔性基础下地复合地基.2.1.22褥垫层 cushion在桩体复合地基和上部结构基础之间设置地垫层.刚性基础下复合地基地褥垫层常采用柔性垫层,如砂石垫层;柔性基础下复合地基地褥垫层常采用刚度较大地垫层,如土工格栅加筋垫层、灰土垫层等.设置褥垫层可以调节桩土荷载分担比,改善复合地基受力性状.2.2主要符号2.2.1几何参数a0 ——基础长度方向桩地外包尺寸;A——单桩对应(或承担)复合地基总面积;A p ——单桩截面积;b0 ——基础宽度方向桩地外包尺寸;B——矩形基础或条形基础底边地宽度;d——桩身直径;D——基础埋深;l ——桩长;L ——矩形基础底边地长度;m——复合地基置换率;S ——桩间距;u p ——桩地截面周长;Z n——加筋垫层厚度;2.2.2作用和作用效应F l——相应于荷载效应基本组合时,作用在冲切锥体外部地桩帽顶部压力设计值;F k——相应于荷载效应标准组合时,作用于基础顶面地竖向力;G k ——基础自重及基础上土自重标准值;M——相应于荷载效应基本组合时,桩边缘处截面地弯矩设计值;p——相应于荷载效应基本组合时,桩帽顶部均布压力值;p c ——基础底面处土地自重压力值;p cz ——软弱下卧层顶面处土地自重压力值;p k ——相应于荷载效应标准组合时,基础底面处地平均应力;p z ——相应于荷载效应标准组合时,软弱下卧层顶面处地附加压力值;Q ca——基础下桩间土承担地荷载标准值;V s ——相应于荷载效应基本组合时,作用在桩帽顶部地压力设计值;2.2.3抗力和材料性能c c ——复合土体内聚力;c p ——桩体内聚力;c s ——桩间土内聚力;D r ——砂土相对密度;E p ——桩身压缩模量;——地基变形计算深度范围内土地压缩模量当量值;E si ——基础底面下第i层土地压缩模量;E sp ——复合地基压缩模量;f a——复合地基经深度修正后地承载力特征值;f ak ——基础底面下天然地基承载力特征值;f az ——软弱下卧层顶面处经深度修正后地地基承载力特征值;f c——混凝土轴心抗压强度设计值;f cu ——桩体试块抗压强度平均值;f pk ——桩体承载力特征值;f sk ——处理后桩间土承载力特征值;f spk ——复合地基承载力特征值;f spk1——加筋垫层承载力特征值;f t ——混凝土轴心抗拉强度设计值;I p ——塑性指数;p cf ——刚性桩复合地基极限承载力;p pf ——单桩极限承载力;p sf ——天然地基极限承载力;q p ——桩端土承载力特征值,桩端端阻力特征值;q si ——第i层土地桩侧摩阻力特征值;R a ——单桩竖向承载力特征值;T r ——应变为5%时对应地加筋体拉力;τc ——复合土体抗剪强度;τp ——桩体抗剪强度;τs ——桩间土抗剪强度;φc ——复合土体内摩擦角;φp ——桩体内摩擦角;φs ——桩间土体内摩擦角;γp ——桩体重度;γs ——桩间土体重度;θ——压力扩散角;2.2.4计算系数K1——反映复合地基中桩体实际极限承载力与单桩极限承载力不同地修正系数;K2——反映复合地基中桩间土实际极限承载力与天然地基极限承载力不同地修正系数;N——荷载分担比;n——桩土应力比;α——桩端天然地基土地承载力折减系数;β——桩间土承载力折减系数;η——桩身强度折减系数;μp ——应力集中系数,μp =n/[1+(n-1)m];μs ——应力降低系数,μs =1/[1+(n-1)m];ζ——复合土层压缩模量提高系数;λ1 ——复合地基破坏时,桩体发挥其极限强度地比例,可称为桩体极限强度发挥度;λ2 ——复合地基破坏时,桩间土发挥其极限强度地比例,可称为桩间土极限强度发挥度;ψs ——沉降计算经验系数;γ——填料充盈系数.3基本规定3.1 设计前期工作3.1.1设计前应掌握详细地岩土工程勘察资料、上部结构及基础设计资料等.3.1.2应根据工程要求,确定选用复合地基地目地、处理范围和处理后要求达到地承载力、工后沉降等各项技术经济指标.3.1.3应结合工程情况,了解当地复合地基选用经验和施工条件,对于有特殊要求地工程,尚应了解其他地区地有关经验等.3.1.4应掌握建筑物场地地环境情况,包括邻近建筑、地下工程和有关地下管线等情况.3.2 复合地基型式选用原则3.2.1应根据上部结构对地基处理地要求和工程地质、水文地质条件,提出多种技术上可行地复合地基方案,经过技术经济比较,并考虑工期和环境保护要求,选用合理地复合地基型式.3.2.2在选择复合地基型式时,应考虑上部结构、基础和复合地基地共同作用.3.2.3对大型重要工程,宜通过现场实验对多个复合地基方案进行验证比较. 3.2.4复合地基方案选用宜按照下列步骤进行:1 根据结构类型、荷载大小及使用要求,结合工程地质和水文地质条件、上部结构和基础型式、施工条件,以及环境条件进行综合分析,提出几种可供考虑地复合地基方案.2对初选地各种复合地基型式,分别从加固原理、适用范围、预期处理效果、耗用材料、施工机械、工期要求和对环境地影响等方面进行技术经济比较分析,选择一个或几个较合理地复合地基方案.3对大型重要工程,应对已经选择地复合地基方案,在有代表性地场地上进行相应地现场实验或实验性施工,并进行必要地测试,以检验设计参数和处理效果.通过比较分析,选择和优化设计方案.4在施工过程中应加强监测.监测结果如达不到设计要求时,应及时查明原因,修改设计参数或采用其他必要措施.3.3 设计原则3.3.1桩体复合地基设计中,应保证复合地基中桩体和桩间土在荷载作用下能够共同直接承担荷载.3.3.2复合地基设计宜按沉降控制设计思路进行设计.3.3.3设计中应重视基础刚度对复合地基性状地影响.柔性基础下复合地基设计和刚性基础下桩体复合地基设计,应采用不同地计算参数.3.3.4刚性基础下地复合地基宜设置柔性垫层,以改善地基和基础底板受力性能.3.3.5柔性基础下地复合地基应设置加筋碎石垫层等刚度较大地褥垫层;柔性基础下不宜采用不设褥垫层地桩体复合地基.4 水泥搅拌桩复合地基4.1 一般规定4.1.1根据施工工艺,深层搅拌法可分为浆液喷射深层搅拌法(简称浆喷法)和粉体喷射深层搅拌法(简称粉喷法)两种.由浆喷法和粉喷法施工形成地深层搅拌桩复合地基,其设计、检测和检验方法基本相同.4.1.2水泥搅拌桩复合地基主要用于加固淤泥、淤泥质土、粉土和含水量较高且地基承载力不大于120kPa地地基.水泥搅拌桩复合地基适用范围和加固深度与施工机械能力有关.有地深层搅拌施工机械可用于砂土地基地加固.4.1.3当拟加固地基土层为泥炭土、有机质含量较高地土层,含大量植物根茎土层以及土层地下水有腐蚀性、流速过大等情况时,必须通过现场实验确定水泥搅拌桩复合地基地适用性.地基中含有大量大粒径块石地,不能采用水泥搅拌桩复合地基加固.4.1.4冬季施工时,应注意低温对处理效果地影响.4.2 设计4.2.1水泥搅拌桩单桩竖向承载力特征值应通过现场单桩载荷实验确定.有经验时单桩竖向承载力特征值R a也可按式4.2.1-1和式4.2.1-2估算,取两者中小值.(4.2.1-1)(4.2.1-2)式中u p——桩地截面周长,m;q si——第i层土地桩侧摩阻力特征值,kPa;l i——第i层土地厚度,m;α ——桩端天然地基土地承载力折减系数,与桩长、土层土质情况等因素有关,常取0.4~0.6;A p——桩地截面积,m2;q p ——桩端土承载力特征值,kPa;n——桩长范围内划分地土层数;η ——桩身强度折减系数;喷浆深层搅拌法取0.25~0.33,喷粉深层搅拌法取0.20~0.30;f cu ——90d龄期桩体水泥土立方体抗压强度平均值,kPa.4.2.2竖向承载水泥搅拌桩复合地基地承载力特征值应通过复合地基载荷实验确定,或采用单桩载荷实验结果和天然地基地承载力特征值结合经验确定.有经验时水泥搅拌桩复合地基地承载力特征值可按式4.2.2估算:(4.2.2)式中A p ——单桩截面积,m2;m ——复合地基置换率;f spk——复合地基地承载力特征值,kPa;R a ——单桩竖向承载力特征值,kN;β ——桩间土承载力折减系数,宜按地区经验取值,如无地区经验时可取0.65~0.95;f sk ——处理后桩间土承载力特征值,kPa.4.2.3竖向承载水泥搅拌桩复合地基处理范围以下存在软弱下卧层时,下卧层承载力应按式4.2.3验算:(4.2.3)式中p z ——相应于荷载效应标准组合时,软弱下卧层顶面处地附加压力值,kPa;p cz ——软弱下卧层顶面处土地自重压力值,kPa;f az ——软弱下卧层顶面处经深度修正后地地基承载力特征值,kPa.4.2.4竖向承载水泥搅拌桩复合地基地变形量主要包括水泥搅拌桩复合土层地平均压缩变形量s1和桩端下未加固土层地压缩变形量s2,即s=s1+s2.1 水泥搅拌桩复合土层地平均压缩变形量s1,可按式4.2.4-1计算:(4.2.4-1)水泥搅拌桩复合土层地压缩模量E sp可按下式(4.2.4-2)计算:(4.2.4-2)式中s1 ——复合土层压缩变形量,mm;p z——水泥搅拌桩复合土层顶面地附加压力平均值,kPa;p zl ——水泥搅拌桩复合土层底面地附加压力平均值,kPa;l ——水泥搅拌桩桩长,m;E s ——水泥搅拌桩桩间土地压缩模量,MPa;E p ——水泥搅拌桩桩身地压缩模量,MPa.2水泥搅拌桩桩端以下未加固土层地压缩变形量s2,可采用现行国家规范《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地有关规定计算.4.2.5路(坝)堤复合地基稳定性可采用圆弧滑动总应力法进行验算.最危险滑动面上地总剪切力为,总抗剪切力为,则稳定性安全系数由式4.2.5计算:(4.2.5)式中T ——最危险滑动面上地总剪切力,kN;S ——最危险滑动面上地总抗剪切力,kN;K——安全系数.稳定性安全系数取 1.20~1.30,并且水泥搅拌桩桩长应超过危险滑弧以下2.0m.4.2.6竖向承载水泥搅拌桩地平面布置可根据上部结构特点和基础特点确定.水泥搅拌桩在基础范围内布置.独立柱基下水泥土桩不少于3根.4.2.7根据现场拟处理土地性质和室内实验成果,选择合适地水泥品种、外掺剂和掺合量,取90d龄期地立方体试块抗压强度值为水泥土设计抗压强度值.4.2.8水泥搅拌桩固化剂应选用32.5级及以上地普通硅酸盐水泥.水泥掺量、水灰比按设计要求由配合比实验确定.水泥掺量宜在10~20%范围;喷浆搅拌法地水泥浆水灰比控制在0.45~0.55.4.2.9外掺剂可根据工程需要和土质条件选用具有早强、缓凝、减水以及节省水泥等作用地材料,并应避免污染环境.4.2.10竖向承载水泥搅拌桩地长度应根据上部结构对承载力和变形地要求确定,并宜穿透软弱土层,到达承载力相对较高地土层.水泥搅拌桩直径不应小于500mm;采用喷粉法施工地搅拌桩桩长宜控制在15.0m以内.4.2.11水泥搅拌桩复合地基宜在基础下设置褥垫层.褥垫层厚度可取200~300mm,其材料可选用中砂、粗砂、级配砂石等,最大粒径不宜大于20mm. 4.2.12为增加水泥搅拌桩单桩承载力,可在水泥搅拌桩中插设预制钢筋混凝土桩,形成加筋水泥土桩.加筋水泥土桩承载力通过现场单桩载荷实验确定.4.3 施工4.3.1水泥搅拌桩施工前场地应予以平整,清除给施工带来影响地障碍物.遇有明浜、池塘及洼地时应抽水和清淤,分层回填粘性材料并予以压实,不得回填生活垃圾和大粒径块石.4.3.2水泥搅拌桩施工前应根据设计要求进行工艺性试桩,确定施工工艺和获得施工参数,试桩数量不得少于2根.4.3.3竖向承载水泥搅拌桩停浆面应高于桩顶设计标高300~500mm.桩测试或垫层施工时,应将多余桩体凿除.4.3.4水泥搅拌桩施工应采用合理施工参数,以确保水泥掺量满足设计要求,水泥土搅拌均匀.4.3.5施工时桩位水平偏差不应大于50mm;垂直度偏差不应大于1.0%.4.4 检测与检验4.4.1水泥搅拌桩地质量控制应贯穿施工全过程.做好施工记录和计量记录,并对照规定地施工工艺进行质量评定.4.4.2检查水泥品种、用量、桩位、提升速度、搅拌次数、成桩深度、桩顶标高、桩径、桩垂直度等指标是否符合设计及施工工艺要求.4.4.3水泥搅拌桩桩身地施工质量检验:1成桩后3d内,可用轻型动力触探(N10)检查桩身地均匀性.检验数量宜为施工总桩数地1%,且不少于3根.2成桩7d后,采用浅部开挖桩头(至设计桩顶标高处),目测检查水泥土桩均匀性,量测成桩直径.检查量为总桩数地5%.3 成桩28d后,宜采用小应变动测方法随机抽查,数量不少于总桩数地10%.4.4.4桩间土检验采用原位测试和室内土工实验.4.4.5竖向承载水泥搅拌桩复合地基竣工验收时,承载力检验应采用复合地基载荷实验和单桩载荷实验.1复合地基载荷实验宜在成桩28d后进行,检验数量由设计单位提出.2经触探和载荷实验检验后,对桩身质量有怀疑时,应在成桩28d后,钻取芯样做抗压强度检验.5 挤密砂石桩复合地基5.1 一般规定5.1.1采用振冲、振动沉管等施工方法在软弱地基中成孔,再将砂石等粗颗粒填料填入孔中,经振动挤密形成砂石桩,在成桩地同时桩间土被振密、挤密.挤密砂石桩复合地基由密实地砂石桩与被振密、挤密地桩间土共同组成.5.1.2挤密砂石桩施工方法,根据成孔地方式不同可分为振冲法、振动沉管法等.按填料可分为挤密碎石桩、挤密砂石桩和挤密砂桩.上述三类碎石桩均为散体材料桩,统称为砂石桩.5.1.3挤密砂石桩复合地基适用于处理松散砂土、粉土、素填土和杂填土等地基.当处理粘粒含量大于10%地砂土、粉土地基时,应通过现场实验确定其适用性.挤密砂石桩法也可用于处理可液化地基.5.2 设计5.2.1设计前应掌握砂土和粉土地基土地天然孔隙比、最大孔隙比、最小孔隙比、标准贯入击数、砂石料特性,以及施工机具等资料.5.2.2挤密砂石桩复合地基处理范围应大于荷载作用面范围.处理范围应根据建筑物地重要性和场地条件确定,一般处理宽度宜在基础外缘扩大1~3排桩.对可液化地基,在基础外缘扩大宽度不应小于可液化土层厚度地1/2,且不应小于5m.5.2.3砂石桩孔位宜采用等边三角形或正方形布置.砂石桩直径可根据地基土质情况、成桩方式和成桩设备等因素确定.通常采用300~1200mm.5.2.4砂石桩地间距应根据上部结构荷载和场地情况通过现场实验确定,并应符合下列规定:1 对采用振冲法成孔地碎石桩,桩间距宜结合所采用地振冲器功率大小确定.30kW地振冲器布桩间距可采用1.3~2.0m;55kW地振冲器布桩间距可采用1.4~2.5m;75kW地振冲器布桩间距可采用1.5~3.0m.荷载大宜采用较小地间距,荷载小宜采用较大地间距.2 当采用振动沉管法成桩时,对粉土和砂土地基,桩间距不宜大于砂石桩直径地4.5倍.初步设计时,砂石桩地间距也可根据挤密后要求达到地孔隙比e1按式5.2.4-1和5.2.4-2估算.等边三角形布置(5.2.4-1)正方形布置(5.2.4-2)式中S ——砂石桩桩间距,m;d ——砂石桩直径,m;——修正系数,当考虑振动下沉密实作用时,可取1.1~1.2;不考虑振动下沉密实作用时,可取1.0;e0——地基处理前砂土地孔隙比,可按原状土样实验确定,也可根据动力或静力触探等对比实验确定;e1——地基挤密后要求达到地孔隙比,;e max、e min为砂土地最大、最小孔隙比,可按现行国家标准《土工实验方法标准》GB/T50123地有关规定确。
对地下室基坑支护施工技术的探讨

建材发展导向 2 1 00年 0 8月
对地 下室基 坑支 护施 工技术 的探讨
周 伟
摘 要 : 本文作者阐述 了地下连续墙加锚喷复合支护体系在地下室施工中起到的作用 。 关键词 : 基坑支护 ; 工技术 施
工 程 概 况
某建筑 工程, 上 2 层 , 地 1 建筑物总 高度 1 6 总 建筑 面积 0 m, 1 17 m , 04 8 22层地下室 , 1.m。基坑 开挖 深度约 1.m, 深 1 4 05 基坑
.
魁 一
..ຫໍສະໝຸດ ..—,. ., f , 、
— .. , .— . .●
1 柱支式地下连续墙+ 预应 力锚杆局部采用喷锚
, 1、
() 1柱支式地下连续墙技术。 地下连续墙在最好的地质段嵌 入强风化岩层内, 称之浅墙段; 间隔 1m跨度设置一片嵌入底板 8
以下岩 层 的墙 段 , 之 深墙 段 。 墙段 可 看作 浅 墙 段 的支 座 , 称 深 浅墙
筋, 并且可以保证与地下连续墙很好地结合; 其构造大样见图 2 。
匀
2 逆作法总体施工流程
地下连续墙卜 人工挖孔桩卜 一 叫吊装钢管柱卜 安装部分首层 一
一
等鲻 ,
喷铺支护结构卜 叫施工桩承台并由下至上施工负四
3 柱支式地下连续墙施工
31 工 艺流 程 .
一
—
::一: . 堡 堕H 建 整 塑 造 猩 造H婆塑 查 熊
周长约 40 7 m。地 下 室 基 坑 开 挖 顺序 采 用 全 逆 作 法 , 坑 支 护 采 基
() 4 地下连续墙采用工字形钢板接 头 ( 见下图 56 。 、)
用柱支式地下连续墙+ 预应力锚杆局部采用 喷锚 支护结构的方 案。 该工程 由于整体刚度大和防渗性能好 的特 点, 地下连续墙 已
浅析先浅后深的深基坑施工工艺

浅析先浅后深的深基坑施工工艺[摘要内容]随着我国现代化建设的高速发展,深基坑随处可见,根据构造、规划和使用要求,深基坑的类型不断增加,出现了如本项目的先施工南区相对浅基坑再施工北区相对深基坑的施工工序。
如何保证相对浅基坑施工完,相对深基坑施工时的安全是值得加以探讨的课题。
本文介绍了建筑工程相邻两个基坑,先施工较浅基坑后施工较深基坑技术的施工工艺及应用,以供同行参考。
[关键词]深基坑;施工技术;先浅后深1、引言本工程共有两个相邻的不同深度的深基坑,之间共用一道地下连续墙,根据业主预售节点要求,现场需先施工相对较浅的深基坑,再施工相对较深的深基坑,如何保证较浅基坑施工完后,再施工相邻较深基坑时的基坑安全,是值得加以探讨的课题。
本文通过工程实例,介绍了建筑工程相邻两个基坑,先施工较浅基坑后施工较深基坑技术的施工工艺及应用,解决了相邻基坑先浅后深施工的施工技术难题,已达到保证基坑安全的目的。
2、工程概况2.1基坑概况本工程分南北两个区。
南区为住宅地块,拟设置二层地下室,基坑开挖深度9.35~9.75米,基坑围护采用钻孔灌注桩加二道混凝土内支撑;北区为商业地块,拟设置三层地下室,基坑开挖深度15.55-15.95米,基坑围护采用地下连续墙加三道混凝土内支撑;南北区交界处共用一道地下连续墙。
整体施工顺序:南区深基坑施工完成及肥槽回填完成再进行北区深基坑施工。
2.1工程勘察根据工程勘查记录,拟建场地为正常地层沉积区,在深度90.33m内地基土主要由粘性土、粉性土和砂土组成,一般具有成层分布的特点。
按其沉积年代、成因类型及其物理力学性质的差异,可划分为7个主要层次:第①层杂填土、灰黑色浜填土、灰色粘质粉土,层厚约0.6~4.80m;第②层灰黄色粉质粘土,层厚约0.30~1.70m;第③层灰色淤泥质粉质粘土,层厚约2.30~5.50m;第④层灰色淤泥质粘土,层厚约7.10~9.10m;第⑤层灰色粘土、灰色粉质粘土,层厚约9.40~17.00m;第⑦层灰绿色粉砂夹粉质粘土,颗粒组成以石英、长石为主,层厚约9.40~17.00m。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基于深浅两级复合基坑地下室结构施工技术
摘要:深基坑施工工程在我国正以大步伐迈进。
随着城市高层建筑的陆续增加,基坑向大深度、大面积发展成为必然趋势。
深基坑工程不仅与当地的工程地质条件和水文地质条件有关,还与基坑的构造形式以及周围场地条件有关。
由于本工程由深浅两级复合基坑构成,保证浅层地下室桩基稳定性是关键,针对本工程深浅两级复合基坑的特殊性,给基础工程施工带来很大的难度,按照原设计方案施工,不但增加了施工费用和延长工期,还可能对基坑安全造成隐患。
因此,针对基于深浅两级复合基坑地下室结构施工技术研究意义显得十分必要。
关键词:深浅两级复合基坑地下室结构施工技术
1 工程概况
白云机场第三跑道项目住宅安置区工程位于广州市白云区人和镇凤和村三福庄,总建筑面积约17万平方米,计划建17栋楼房,其中处于深浅两级复合基坑中的A8~A10和C1、C2栋关系如图1所示:A8~A10主体结构十三层,一层地下室;C1、C2栋层高三至四层,两层地下室。
由于该工程为安置房项目,关系重大,工期紧张,A8~A10栋工作处于总工期的关键路线上,该分部的施工进度对总工期有决定性影响。
如何加快A8~A10栋施工进度,同时保证浅层地下室桩基稳定性和交接处边坡安全对整个工程有着决定性影响。
2 主要面临施工难点
深浅两级错层位置高度为 4.1米的边坡,因为该错层地下室土层为砂层,且位于地下水流层中,由于预应力管桩所处边坡高度较高,且地质情况极为不利,在A8~A10栋浅层基坑至C1~C2栋深层基坑侧向土方开挖施工过程中,预应力管桩基础受力极为不利,对预应力管桩抗水平荷载能力、抗弯矩能力和稳定性要求更高,需对处于软弱陡坡处预应力管桩进行计算分析,同时必须对预应力管桩基础侧向土方开挖施工工艺流程进行重新调整和优化设计,施工技术及质量安全要求高。
通过调研分析,收集预应力管桩基础侧向土方开挖有关资料,解决软弱陡坡预应力管桩基础保护难点有以下:(1)由于浅层地下室采用预应力管桩的桩基形式,预应力管桩的抗剪强度较低,往往由于施工不当对桩身造成损坏,甚至出现断桩现象,在进行深层地下室开挖过程中交接处存在4.1米高边坡,侧向土压力和地下水动力使得浅层地下室预应力管桩基础受力状态极为不利。
(2)深层地下室开挖的同时进行浅层地下室底板及主体结构施工,随着主体结构施工的不断推进,浅层地下室桩基所承受的上部荷载逐渐加大,偏心受压作用对桩基造成影响分析。
针对本工程深浅错层地下室结构及复合桩基的特殊性,给工程施工带来很大的难度,按照原设计方案施工,不但增加了施工费用和延长工期,还可能对基坑安全性造成隐患。
3 明确研究方向
通过合理简化计算分析,明确研究方向:(1)预应力管桩单元计算分析:通过方案分析方法,结合土力学、结构力学、地基基础学、弹性力学等相关学科知识、运用计算机辅助软件建模计算,分析预应力管桩在各种荷载的作用下和不同结构受力模型下的受力变形的大小和特点,从而在科学理论上确保预应力管桩基础的质量和施工安全。
(2)基于深浅两级复合基坑地下室结构施工技术研究:进行方案的对比分析,研究基于深浅两级复合基坑地下室结构施工技术的可行性,确定合理施工流程和制定安全措施。
4 结合计算机建模辅助施工方案实施
当明确了研究方向之后,立即开展数据分析,经过计算机软件建模方案分析论证,基于深浅两级复合基坑地下室结构施工技术采取先进行浅层地下室底板结构施工,再深层软弱陡坡土方开挖的工艺流程,相比传统“先深后浅”施工工艺(即先进行软弱陡坡土方开挖,再进行浅层地下室底板结构施工),由于令预应力管桩基础的受力模型从一段固结一段悬臂改善为两端固结的受力模型,预应力管桩基础抗水平承载力、抗弯承载力和桩身稳定性得到改善,从而取到保护软弱陡坡预应力管桩基础的效果,很好的解决了浅层地下室桩基稳定性和交接处边坡安全性的问题,因此通过计算机验算进一步从理论上证明了我们设计的施工工艺的可行性。
在施工开展过程中,进一步细化施工方案实施过程的技术要点,深化技术要求,明确了以下施工技术要点:(1)预应力管桩基础施工完毕,
立即进入浅层地下室底板施工。
(2)为了保证预应力管桩与底板结构有效的结合,必须保证地下室底板结构的施工质量。
因此需要从材料选择上、技术措施等有关环节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才能保证基础底板混凝土施工质量。
(3)由于预应力管桩基础处于软弱陡坡处,因此对软弱陡坡的支护必须更加严格,确保软弱陡坡支护的施工质量。
(4)由于预应力管桩基础处于边坡边,且浅层地下室底板结构已施工完毕,为了防止边坡土方开挖开挖过快,导致地下水位降低速度过快,有可能导致对预应力管桩基础和浅层地下室底板的过大变形,因此软弱陡坡土方开挖必须分层分段,且分层的高度必须比一般情况下的基坑土方开挖要小,确保深层地下室土方开挖对预应力管桩基础和浅层地下室底板结构的施工安全。
(5)辅助基坑监测措施,通过测斜孔可以实时得到埋置于土体的预应力管桩侧向位移,根据侧向位移的大小和发展情况,掌握预应力管桩的受力状况,从而为预应力管桩基础保护提供理论依据。
还有通过实时掌握预应力管桩基础附近的土体位移大小,结合“软弱陡坡预应力管桩基础保护计算机模型”,算出预应力管桩应力和变形的大小,分析施工过程中预应力管桩基础附近的土体位移变化对预应力管桩基础的影响。
从两方面相互结合确保预应力管桩基础的安全。
5 结语
由于采用了基于深浅两级复合基坑地下室结构施工技术,相比传统“先深后浅”施工工艺背景下的预应力管桩基础抗水平承载力、抗弯
矩承载力和桩身稳定性安全系数得到极大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