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验科项目临床意义总汇

合集下载

检验科基本项目及临床意义

检验科基本项目及临床意义
减少:见于伤寒、副伤寒初期、大手术、烧伤等应激状态 ,或应用肾上腺和促肾上腺皮质激素。
(5)嗜碱性粒细胞: 增多:骨髓增殖性疾病、重金属中毒、溃疡性结肠炎、甲 状腺功能低下、肾病综合征、获得性溶血性贫血。 减少:失血性休克、传染病急性期。
血常规检查主要是对血液中的白细胞、红细胞、血小板等 参数进行检测,通过血液分析筛查是否有贫血、细菌感染 、白血病、败血症、病毒感染等和血液有关的一些疾病。 血常规检查结果是否准确和进食是没有关系的,因此血常 规检查不需要空腹。
凝血功能检测
• 凝血四项属于检验科临检检查项目之一,归属于血栓性疾 病检查。为手术前必查项目、血栓前检查项目及监控临床 口服抗凝药物患者。患者住院做手术前,医生总会要求患 者取血做凝血4项检查,凝血四项包括凝血酶原时间(PT)、 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 白原(FIB)。
• 标本采集:早晨空腹时进餐一个约100克的馒头或进餐75克葡 萄糖,然后于餐后2小时抽静脉血测血糖,并收集尿液做尿糖 测定。
• 参考范围:正常餐后2小时血糖小于7.78mmol/L(140mg/dL)
• 临床意义: 1.餐后2小时血糖7.78~11.1 mmol/L(140~200mg/dL)之间,为 糖耐量减退。 2.餐后2小时血糖>11.1 mmol/L(>200mg/dL),诊断为糖尿病。
例如:通常感染性疾病会使白细胞的数值和分类发生变化 ;贫血时血红蛋白或红细胞的检验值会降低;而血小板的 减少会导致容易出血或出血后不容易止住,而血小板增多 会增加血栓发生的可能;另外,有些肿瘤、变化反映性疾 病也可以引起血常规检查部分数值的变化。
血常规项目检测临床意义
• 白细胞计数(WBC)(单位:10^9/L): 白细胞减少:

检验科检查项目临床意义册

检验科检查项目临床意义册

检验科检验项目临床意义一、生化检验项目(一)肝功九项1、谷丙转氨酶(ALT)临床意义:(1)ALT活性在下列疾病可见升高a.肝胆疾病:传染性肝炎、肝癌、肝硬化活动期、中毒性肝炎、脂肪肝、胆管炎和胆囊炎等。

b.心血管疾病:心肌梗死、心肌炎、心力衰竭时的肝脏淤血、脑出血等。

c.骨骼肌疾病:多发性肌炎、肌营养不良等(2)一些药物和毒物可引起ALT活性升高如氯丙嗪、异烟肼、奎宁、水杨酸制剂及酒精、铅、汞、四氯化碳或有机磷等2、谷草转氨酶(AST)临床意义:(1)AST在心肌细胞内含量较多当心肌梗死时血清中AST活性增高在发病后6-12小时之显著增高在48小时达到高峰约在3-5天恢复正常(2)疟疾、流行性出血热、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多发性肌炎、肌营养不良、急性胰腺炎、胸膜炎、肾炎及肺炎等也可引起血清AST活性轻度增高(3)肝炎时AST和ALT均可明显增高可高与正常值上限10-30倍这在其它疾病时少见.在黄疸期间AST和ALT即可见增高有助于早期诊断由于肝中AST含量增高往往AST>ALT但由于ALT清除率较慢所以不久以后即ALT>AST.恢复期一般ALT 恢复较慢持续ALT、AST增高往往说明有慢性肝炎.AST/ALT比值如1则很有可能是慢活肝.。

3、γ-谷氨酰转移酶(GGT)临床意义:增高:(1)原发性肝癌、腺癌、乏特氏壶腹癌等,血清Υ- GT 活力显著升高,特别在诊断恶性肿瘤患者有无肝转移和肝癌手术后有无复发时,阳性率可达 90% 。

(2)嗜洒或长期接受某些药物,如苯巴比妥、苯妥因钠、安替比林等。

(3)口服避孕药会使Υ- GT 值增高 20% 。

(4)急性肝炎、慢性肝炎活动期、阻塞性黄疸、胆道感染、胆石症、急性腺炎等。

4、碱性磷酸酶(ALP)临床意义:(1)碱性磷酸酶活性增高可见于下列疾病:a.生理性增高:妊娠期、儿童生长发育期、射入性血糖增多及紫外线照射后b.肝胆疾病:阻塞性黄疸、急性或慢性黄疸性肝炎、肝癌、肝脓肿等。

临床检验项目临床意义

临床检验项目临床意义

临床检验项目临床意义临床检验项目临床意义:一、血常规检查:1.1 白细胞计数:①临床意义:白细胞计数是评估机体免疫功能、感染性疾病及炎症反应的重要指标。

通过白细胞计数,可以判断某些细菌或感染的程度,以及判断体内炎症反应的程度和类型。

②参考值范围:标准.4.0-10.0×10^9/L1.2 红细胞计数:①临床意义:红细胞计数是评估贫血、血液疾病及某些慢性疾病的重要指标。

通过红细胞计数,可以判断贫血的类型、程度,以及某些慢性疾病如肾功能不全的程度。

②参考值范围:标准.4.0-5.5×10^12/L二、生化指标检查:2.1 血糖:①临床意义:血糖是评估血糖代谢异常、糖尿病及胰岛功能的重要指标。

通过血糖检测,可以判断糖尿病的类型、血糖控制情况,以及胰岛功能是否正常。

②参考值范围:空腹血糖.3.9-6.1 mmol/L2.2 肝功能检查:①临床意义:肝功能检查是评估肝脏疾病、肝炎及药物依赖性肝损害的重要指标。

通过肝功能检查,可以判断肝脏功能是否受损、是否有肝炎感染,以及判断某些药物对肝脏的损害程度。

②参考值范围:谷丙转氨酶(ALT):男性:0-40 U/L;女性:0-32 U/L三、免疫指标检查:3.1 C-反应蛋白检查:①临床意义:C-反应蛋白主要用于评估感染性炎症反应、风湿性疾病及肿瘤的辅助诊断。

通过C-反应蛋白检查,可以判断某些细菌或感染的程度,以及评估某些炎症性疾病的活动性。

②参考值范围:标准:0-10 mg/L3.2 免疫球蛋白检查:①临床意义:免疫球蛋白主要用于评估免疫功能、免疫疾病及感染性疾病的重要指标。

通过免疫球蛋白检查,可以判断免疫功能异常、某些免疫疾病如系统性红斑狼疮的活动性,以及评估感染性疾病的免疫状态。

②参考值范围:IgG.6.0-16.0 g/LIgM:0.4-2.5 g/LIgA:0.7-4.0 g/L附件:1.血液检查报告样本2.肝功能检查报告样本3.免疫指标检查报告样本法律名词及注释:1.标准:指临床常用的参考范围,表示正常人群中的数值范围。

检验科检验项目及临床意义

检验科检验项目及临床意义

STAGO COMPACT 血凝仪检测项目临床意义STAGO COMPACT 血凝仪检测项目指南已开展项目及其临床意义血浆纤维蛋白原(FIB)1.减少:严重的肝实质损害(如肝坏死、慢性肝病晚期、肝硬化等);严重的低纤维蛋白原血症也可见于肺及前列腺手术中。

2.增加:(1)感染:毒血症、肺炎、轻型肝炎、胆囊炎、肺结核及长期的局部炎症(2)无菌炎症:肾病综合症、风湿热、恶性肿瘤及风湿性关节炎等。

(3)其他:如外科手术、放射治疗、月经期及妊娠期也可轻度增高。

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测定(APTT)1.延长:(1)凡参于血浆凝血活酶生成的各种因子缺乏时,均引起APTT延长,尤其Ⅷ、Ⅸ、Ⅺ因子含量减少所致的各种血友病时多见延长。

(2)凝血酶原、纤维蛋白原严重减少及有抗凝物质存在时也可延长。

(3)可作为血友病治疗和抗凝药物治疗过程中的观察指标之一。

2.缩短:DIC高凝期、血栓前状态及血栓性疾病。

血浆凝血酶原时间测定(PT)1.延长:(1)先天性因子Ⅱ、Ⅴ、Ⅶ、Ⅹ缺乏症和低(无)纤维蛋白原血症;(2)获得性凝血因子缺乏,如DIC 、原发性纤溶亢进症、肝病的阻塞性黄疸、维生素K缺乏症、血循环中抗凝物质增多等。

2.缩短:(1)先天性Ⅴ因子增多(2)DIC早期(高凝状态)(3)口服避孕药、其他血栓前状态及血栓性疾病(凝血因子和血小板活性增高、血管损伤等均为血栓形成的基础)。

3.口服抗凝药的监护:临床上,当INR为2-4时为抗凝治疗的合适范围。

当INR>4.5时,如纤维蛋白原水平和血小板数仍正常,则提示抗凝过度,应减少或停止用药。

INR>4.5时,同时伴有纤维蛋白原和(或)血小板减低,则可能是DIC或肝病所致,也应减少或停止口服抗凝剂。

凝血酶时间测定(TT)1.延长:(1)见于肝素增多或类肝素抗凝物质存在(如SLE、肝病、肾病等);(2)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FDP)增多及DIC、低(无)纤维蛋白原血症等。

2.缩短:见于血样本有微小凝块或钙离子存在时。

检验科项目危急值及临床意义

检验科项目危急值及临床意义

检验科项目危急值及临床意义检验科项目危急值是指一些特定检验指标的结果超出了正常范围,且对患者的健康状况造成严重威胁的情况。

这些危急值的出现需要及时采取紧急措施,以避免患者出现不可逆的损伤甚至危及生命。

临床意义是指回顾患者的病史和症状,结合检验结果,对患者的诊断、治疗和预后提供有价值的信息。

1.血液学项目:-血红蛋白浓度:危急值<7.0g/dL,在意识模糊、心动过速、肢体无力等症状下提示严重贫血,可能需要输血治疗。

-血小板计数:危急值<10×10⁹/L或>1000×10⁹/L,低于10×10⁹/L提示严重的血小板减少症,可能导致出血,而高于1000×10⁹/L提示严重的血小板增多症,可能增加血栓形成的风险。

2.生化学项目:- 血糖:危急值<2.0 mmol/L或>22.2 mmol/L,在低血糖时可能出现抽搐、昏迷等症状,而高血糖可能提示糖尿病或其他急性并发症。

-肝功能标志物(ALT、AST、总胆红素):危急值可以提示肝脏受损或黄疸的程度。

-肾功能指标(肌酐、尿素氮):危急值的升高可能表明肾功能急性损伤,这对筛查急性肾衰竭、肾结石等疾病很重要。

3.微生物学项目:-血培养:可能检测到严重的细菌感染,如果结果为阳性,可能需要立即开始抗生素治疗。

-尿培养:可能检测到泌尿系统感染,对尿路感染的早期筛查很重要。

4.血气分析:-pH值:危急值<7.2,可能提示酸中毒或碱中毒的严重程度。

- 二氧化碳分压(pCO₂):危急值<20 mmHg,可能表明严重的呼吸性酸中毒。

危急值的确定需要参考临床指南、国际标准和本地实际情况,不同机构可能会有略微的差异。

检验科作为临床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病人的生命安全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通过设定危急值并及时报告给医生,可以帮助医生迅速采取必要的紧急处理,提高病人的生存机会,为病人提供更好的医疗保障。

总结起来,检验科项目危急值及临床意义对于及时发现患者健康状况严重紊乱、及时采取治疗措施具有重要意义。

检验科各项目意义

检验科各项目意义

1. 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临床意义】人血清中丙氨酸氨基转移酶(谷丙转氨酶,EC2.6.1.2)在肝脏中有较高的浓度,而在心肌、骨骼肌、肾、胰、脾脏中则含量较少。

(1)ALT升高通常是由某些与肝脏有关的疾病引起的,这些疾病包括:病毒性或中毒性肝炎、肝癌、脂肪肝、胆道疾患、阻塞性黄疸和肝硬化。

在急性病毒性或中毒性肝炎时,ALT明显高于AST,而对于绝大多数的慢性肝炎病人ALT则低于AST。

(2)ALT升高也见于广泛肌肉损伤,心肌梗死、心力衰竭、心肌疾病和溶血性疾病。

【参考范围】 8~54U/L。

2. 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临床意义】AST在心肌细胞内含量较多,当心肌梗死时,血清中AST活力增高,在发病后6~12h之内显著增高,在48h达到高峰,约在3~5d恢复正常。

血清中AST也可来源于肝细胞,各种肝病可引起血清AST的升高,有时可达1200U,中毒性肝炎还可更高。

肌炎、胸膜炎、肾炎及肺炎等也可引起血清AST的轻度增高。

【参考范围】8~45U/L。

3. 碱性磷酸酶(ALP)【临床意义】增高可见于下列疾病:(1)肝胆疾病:阻塞性黄疸,急性或慢性黄疸型肝炎、肝癌等。

(2)骨骼疾病:由于骨的损伤或疾病使成骨细胞内所含高浓度的碱性磷酸酶释放入血液中,引起血清碱性磷酸酶活力增高。

如纤维性骨炎、成骨不全症、佝偻病、骨软化病、骨转移癌和骨折修复愈合期等。

【参考范围】15~112U/L。

-谷氨酰转移酶(GGT) 4.【临床意义】人体各器官中GGT含量按下列顺序排列:肾、前列腺、胰、肝、盲肠和脑。

在肾脏、胰腺和肝脏中,此酶含量之比约为100:8:4。

肾脏中GGT含量最高,但肾脏疾病时,血液中该酶活性增高却不明显。

有人认为,肾单位病变时,GGT经尿排出,测定尿中酶活力可能有助于诊断肾脏疾患。

(1)GGT主要用于诊断肝胆疾病。

原发性肝癌、胰腺癌和乏特壶腹癌时,血清GGT活力显著增高,特别在诊断恶性肿瘤患者有无肝转移和肝癌术后有无复发时,阳性率可达90%。

检验科新开项目临床意义

检验科新开项目临床意义
检验科新开项目临 床意义
目录
• 引言 • 检验科新开项目介绍 • 新开项目的临床应用 • 新开项目的临床意义和价值 • 新开项目的挑战和前景 • 结论
01
引言
背景介绍
医学技术的快速发展
检验科与临床的紧密联系
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进步,检验科新 项目不断涌现,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 供了更多选择。
检验科是临床诊断和治疗的重要辅助 科室,新项目的开展对于提高诊疗水 平和满足临床需求具有重要意义。
新项目可以满足不断发展的医 疗需求,提高医疗质量和效率 ,降低医疗成本。
新项目有助于推动检验医学的 科技进步,提升学科整体水平 。
展望
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检验科新 开项目将更加丰富多样,涉及更多领 域和病种。
未来检验科将更加注重与其他学科的 交叉融合,推动多学科协同发展,为 患者提供更加全面、高效的诊疗服务 。
项目名称和内容
项目名称
循环肿瘤细胞检测
内容
通过特定的技术手段,从患者血液中检测循环肿瘤细胞,为肿瘤诊断、复发监测和疗效评估提供依据 。
项目的技术和方法
技术
采用流式细胞术和免疫荧光技术进行 检测。
方法
采集患者血液样本,分离出单个核细 胞,进行染色和检测,最后通过数据 分析判断是否存在循环肿瘤细胞。
对临床科研的贡献
推动医学研究
新开项目能够为临床科研提供新的研究方法和思路, 推动医学发展。
发现新的疾病标志物
新开项目可能发现新的疾病标志物,为疾病的早期发 现和治疗提供新的手段。
验证新的治疗方法
新开项目能够对新的治疗方法进行验证,为临床治疗 提供科学依据。
05
新开项目的挑战和前 景
面临的挑战和困难

检验项目临床意义

检验项目临床意义

检验项目临床意义总汇检验科贺小利呼霞血常规临床意义1、红细胞计数(RBC)临床意义:增加:生理性:新生儿,高原居住者病理性:真性红细胞增多症, 代偿性红细胞增多症(如先天性心脏病,慢性肺脏疾病,脱水)减少:各种贫血,白血病,各种急慢性失血(如:痔出血,月经过多,消化出血,产后或手术后大量出血,钩虫病)2、白细胞计数(WBC)临床意义:增加:生理性: 新生儿、妊娠末期、分娩期、经期、饭后、剧烈运动后、冷水浴及极度恐惧与疼痛等。

病理性:大部分化脓性细菌引起的炎症、尿毒症、严重烧伤、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

减少:病毒感染、伤寒、副伤寒、黑热病、疟疾、再障、极度严重感染、X 线及镭照射、肿瘤化疗、非白血性白血病、粒细胞缺乏症。

3、白细胞分类临床意义:增加:中性粒细胞: 急性化脓性感染、粒细胞性白血病、急性出血、溶血、手术后、尿毒症、酸中毒、急性汞和铅中毒。

嗜酸性粒细胞:变态反应、寄生虫病、术后、烧伤。

嗜碱性粒细胞:慢性粒细胞白血病、嗜碱性粒细胞白血病、何杰金病、癌转移、铅中毒。

淋巴细胞:百日咳、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腮腺炎、结核、肝炎。

单核细胞:结核、伤寒、亚急性心内膜炎、疟疾、黑热病、单核细胞白血病、急性传染病恢复期。

减少:中性粒细胞:伤寒、副伤寒、疟疾、流感、化学药物中毒、X 线和镭照射、化疗、极度严重感染。

嗜酸性粒细胞:伤寒、副伤寒、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后。

淋巴细胞:多见于传染性疾病急性期、放射病、细胞免疫缺陷。

嗜碱性粒细胞:见于速民型变态反应、甲状腺功能亢进。

单核细胞:临床意义不大。

4、血红蛋白(HGB )临床意义:增加:生理性: 高原居住者病理性:真性红细胞增多症、代偿性红细胞增多症。

减少:各种贫血、白血病、急慢性失血。

血红蛋白能更好地反映贫血程度,如缺铁性贫血时,血红蛋白的减少多于红细胞的减少5、红细胞压积(HCT )临床意义:增高:大面积烧伤,各种原因引起的红细胞与血红蛋白增多,脱水。

减少:各类型贫血随红细胞减少而有不同程度的降低。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科尔沁右翼中旗人民医院临床检验科检查项目的适应症血常规临床意义1、红细胞计数(RBC)临床意义:增加:生理性:新生儿,高原居住者病理性:真性红细胞增多症 , 代偿性红细胞增多症(如先天性心脏病,慢性肺脏疾病,脱水)减少:各种贫血,白血病,各种急慢性失血(如:痔出血,月经过多,消化出血,产后或手术后大量出血,钩虫病)2、白细胞计数 (WBC)临床意义:增加:生理性 : 新生儿、妊娠末期、分娩期、经期、饭后、剧烈运动后、冷水浴及极度恐惧与疼痛等。

病理性:大部分化脓性细菌引起的炎症、尿毒症、严重烧伤、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

减少:病毒感染、伤寒、副伤寒、黑热病、疟疾、再障、极度严重感染、 X 线及镭照射、肿瘤化疗、非白血性白血病、粒细胞缺乏症。

3、白细胞分类临床意义:增加:中性粒细胞 : 急性化脓性感染、粒细胞性白血病、急性出血、溶血、手术后、尿毒症、酸中毒、急性汞和铅中毒。

嗜酸性粒细胞:变态反应、寄生虫病、术后、烧伤。

嗜碱性粒细胞:慢性粒细胞白血病、嗜碱性粒细胞白血病、何杰金病、癌转移、铅中毒。

淋巴细胞:百日咳、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腮腺炎、结核、肝炎。

单核细胞:结核、伤寒、亚急性心内膜炎、疟疾、黑热病、单核细胞白血病、急性传染病恢复期。

减少:中性粒细胞:伤寒、副伤寒、疟疾、流感、化学药物中毒、 X 线和镭照射、化疗、极度严重感染。

科尔沁右翼中旗人民医院嗜酸性粒细胞:伤寒、副伤寒、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后。

淋巴细胞:多见于传染性疾病急性期、放射病、细胞免疫缺陷。

嗜碱性粒细胞:见于速民型变态反应、甲状腺功能亢进。

单核细胞:临床意义不大。

4、血红蛋白( HGB )临床意义:增加:生理性 : 高原居住者病理性:真性红细胞增多症、代偿性红细胞增多症。

减少:各种贫血、白血病、急慢性失血。

血红蛋白能更好地反映贫血程度,如缺铁性贫血时,血红蛋白的减少多于红细胞的减少5、红细胞压积( HCT )临床意义:增高:大面积烧伤,各种原因引起的红细胞与血红蛋白增多,脱水。

减少:各类型贫血随红细胞减少而有不同程度的降低。

6、网织红细胞计数( RET )临床意义:增加:表示骨髓造血功能旺盛 , 各型贫血尤为显著,恶性贫血或缺铁性贫血应用维生素 B12 或供铁质后显著增多,表示有疗效。

减少:再障7、红细胞分布宽度 (RDW)临床意义:反应红细胞大小不均程度的指针,增大多见于缺铁性贫血 , 营养不良性贫血8、红细胞平均体积 (MCV)临床意义:增大 : 急性溶血性贫血 , 巨幼细胞性贫血减小 : 严重缺铁性贫血 , 遗传性球形细胞增多症 , 铁粒幼细胞性贫血 , 地中海贫血9、红细胞平均血红蛋白浓度 (MCHC)临床意义:科尔沁右翼中旗人民医院大于正常 : 巨幼细胞性贫血 , 溶血性贫血 , 再障小于正常 : 缺铁性贫血 , 铁粒幼细胞性贫血 , 地中海贫血10、红细胞平均血红蛋白含量 (MCH )大于正常 : 巨幼细胞性贫血 , 溶血性贫血 , 再障小于正常 : 缺铁性贫血 , 铁粒幼细胞性贫血 , 地中海贫血11、血小板计数 (PLT)临床意义:增多 : 见于骨髓增生综合征、急性大出血、急性溶血、急性化脓性感染 , 脾切除术后 , 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 , 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

减少 : 造血功能障碍如 : 急性白血病 , 再障 ; 血小板破坏过多如 : 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 脾功能亢进 ,SLE; 血小板消耗增多如 :DIC, 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12、血小板压积 (PCT)临床意义:增高:见于骨髓纤维化、切除,慢粒。

减低:见于再障、化疗后、血小板减少症。

13、血小板分布宽度 (PDW)PDW 是反映血小板体积大小的异质性参数。

增大:见于急非淋化疗后,巨幼细胞性贫血,慢粒,脾切除,巨大血小板综合征,血栓性疾病。

尿常规1、尿颜色:淡黄色临床意义:深茶色尿见于胆红素尿,见于肝细胞性黄疸、阻塞性黄疸等;红色尿见于血尿,见于泌尿系统结石、肿瘤、感染(包括结核)等;啤酒样至酱油色尿见于血红蛋白尿,见于蚕豆病等;乳白色尿见于乳糜尿、脓尿,常见于丝虫病,或尿内含有大量无机盐类结晶。

2、尿透明度:透明科尔沁右翼中旗人民医院临床意义:混浊多见于尿酸盐结晶、乳糜尿、脓尿、血尿。

3、尿比重: 1.003-1.030临床意义:增高:尿少时见于急性肾炎、高热、心功能不全。

尿增多时见于糖尿病。

降低:见于慢性肾小球肾炎、肾功能不全、尿崩症、大量饮水。

4、尿 PH 值: 5.5 -6.5临床意义:肉食者多为酸性,蔬菜、水果可致碱性,服用氯化铵等酸性药物可呈酸性。

酸性尿见于糖尿病性酸中毒、饥饿、严重腹泻、呼吸性酸中毒、发热等。

碱性尿见于剧烈呕吐、持续性呼气过度、尿路感染等。

5、尿蛋白定性(PRO):阴性临床意义:生理性蛋白尿属功能性、体位性及摄食性。

病理性蛋白尿又可分为肾前性蛋白尿,见于发热、心功能不全、缺氧、恶性肿瘤、多发性骨髓瘤等;轻度蛋白尿:可见肾小管及肾小球病变的非活动期,肾孟肾炎、体位性蛋白尿。

中度蛋白尿:可见于肾炎、高血压、肾动脉硬化、多发性骨髓瘤。

重度蛋白尿:可见于急性或慢性肾小球肾炎及红斑狼疮性肾炎、肾病综合征等。

6、尿葡萄定性(GLU):阴性临床意义:阳性见于糖尿病、肾性糖尿病、甲亢、内服或注射大量葡萄液、精神激动。

7、尿隐血试验(BLD):阴性临床意义:尿血呈阳性,镜下可见大量红细胞时称血尿,不能称隐血。

血型不合时的输血、严重烧伤或感染、恶性疟疾、以及某些药物或毒物所致炎症可呈阳性。

科尔沁右翼中旗人民医院各种溶血性贫血发作时可能出现血红蛋白尿。

此外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病人及过敏性血红蛋白尿病人发作期可呈阳性。

8、尿胆红素定性(BIL) : 阴性临床意义:阳性 :见于肝外阻塞性黄疸,即总胆管结石、胆囊癌、胆管癌及胰头癌;肝内阻塞性黄疸,即肝癌、肝脓疡及毛细胆管炎;以用肝实质损害,即急性肝炎、慢性活动性肝炎及肝硬化。

9、尿胆原定性(URO):弱阳临床意义:阴性:完全阻塞性黄疸增高:溶血性黄疸、肝细胞性黄疸、心力衰竭、败血症、恶性疾患及肝实质性病变如肝炎等。

正常结果为弱阳性(<1:20)。

10、尿酮体定性(KET):阴性临床意义:严重未治性糖尿酸中毒患者酮体可呈强阳性,妊娠剧吐、长期饥饿、营养不良、剧烈运动后也可呈阳性反应。

11、尿妊娠定性试验:阴性临床意义:妇女正常妊娠后超过月经期 5-14 天后呈阳性反应,其后阳性率逐渐增高, 50-70 天后达高峰,妊娠 120 天后阳率降低。

流产后或死胎后很快转为阳性,但如果子宫尚有胎盘组织存活,仍可呈阳性反应。

子宫外孕可呈阳性,但阳性率较低。

绒毛膜上皮瘤、葡萄状胎块或睾丸畸胎瘤时亦可呈阳性。

12、乳糜尿检查:阴性临床意义:乳糜尿多因丝虫或其它原因阻塞淋巴管使尿路淋巴破裂而形成。

13、尿沉渣显微镜细胞学检查。

临床意义:(1)、红细胞增多,见于肾结核、肾结石、肾盂肾炎、肾肿瘤或外伤、急性和慢性肾小球肾炎、肾移植术后。

(2)、白细胞增多,见于肾盂肾炎、膀胱炎、尿路感染、前列腺炎、肾肿瘤、肾结核及能小球肾炎等。

科尔沁右翼中旗人民医院(3)、上皮细胞增多,见于大量的鳞状上皮细胞同时伴有较多的红细胞、白细胞,尿路炎症,小圆上皮肤细胞示肾小管或尿路深层病变。

14、尿沉渣显微镜管型检查。

临床意义:(1)、透明管型,肾脏有轻度或暂时性功能改变时,如剧烈运动、高热和心功能不全时,尿中可见少量透明管型;肾脏有实质性病变时,可见多量透明管型。

(2)、红细胞管型见于急性肾小球肾炎、急性肾小管坏死、肾出血及肾移植急性排异反应。

(3)、白细胞管型见于肾脏有化脓性炎症,如急性肾盂肾炎、间质性肾炎等。

(4)、颗粒管型见于肾器质性病变,如慢性肾炎、药物中毒引起的肾小管损伤。

(5)、蜡样管型见于重症肾小球肾炎、慢性肾炎晚期,它的出现提示肾脏有长期而严重的症变。

(6)、脂肪管型是肾上皮细胞脂肪变性的产物,见于慢性肾炎及类脂性肾病等。

正常结果为:无或偶见透明管型。

大便隐血试验大便隐血是测定消化道出血的一种方法,主要用于检验肉眼不可见的少量出血。

大便隐血试验仍是当今大肠癌普查中使用最广泛而且评估最多的一项试验。

此项试验快速简单,而且无痛。

注意事项:1、粪便标本在粪块中央挑取,不能混入肛门、直肠的出血,粪便应新鲜,为提高检出便中血液的几率,可多次采集大便样本。

2、试验前3天内不要食用动物血、肉、肝、铁剂(硫酸亚铁,枸缘酸亚铁、红色补丸、富马酸铁)、富含叶绿素的食物(菠菜、青菜),避免假阳性反应;亦不可大量服用Vc或其他有还原作用的物质,避免出现假阴性反应。

3、牙龈出血,鼻出血、经血亦可导致阳性反应。

4、用具应杀菌处理临床意义:1、上消化道有出血:OB呈阳性科尔沁右翼中旗人民医院2、消化性溃疡:阳性率40%-70%,呈间断性阳性,治疗粪便外观正常时,OB仍可持续5-7天阳性,此后若出血停止OB可转阴;只要消化道出血大于5ml,即可出现阳性,但不作为诊断的直接依据;若OB呈强阳性提示消化性溃疡合并出血3、消化道癌症:阳性率95%,呈持续阳性,可OB可作为消化道癌筛选指标4、流行性出血热:阳性率84%,OB为重要佐证5、药物导致胃粘膜损伤(Eg阿司匹林、消炎痛、糖皮质激素等)肠结核、溃疡性结膜炎、结肠息肉、钩虫病等,OB显示阳性。

凝血四项一、凝血因子测定:1、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秒数:25-37,需与正常对照比较超过10s以上异常。

临床应用: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是检查内源性凝血因子的一种过筛试验,是用来证实先天性或获得性凝血因子Ⅷ、Ⅸ、Ⅺ的缺陷或是否存在它们相应的抑制物,同时,APTT也可用来凝血因子Ⅻ、激肽释放酶原和高分子量激肽释放酶原是否缺乏,由于APTT 的高度敏感性和肝素的作用途径主要是内源性凝血途径,所以APTT成为监测普通肝素首选指标。

临床意义:1、延长:(1) 因子ⅧⅨ和Ⅺ血浆水平减低,如血友病甲乙,因子Ⅷ减少还见于部分血管性假血友病患者。

(2) 严重的凝血酶原(因子Ⅱ) 因子ⅤⅩ和纤维蛋白原缺乏,如肝脏疾病,阻塞性黄疸,新生儿出血症,肠道灭菌综合征,吸收不良综合征,口服抗凝剂,应用肝素以及低(无)纤维蛋白原血症。

(3) 纤容活力增强,如继发性,原发性纤溶以及血循环中有纤维蛋白(原)降解物(FDP)。

(4) 血循环中有抗凝物质,如抗因子Ⅷ或Ⅸ抗体,SLE等。

2、缩短:(1)高凝状态,如DIC的高凝血期,促凝物质进入血流以及科尔沁右翼中旗人民医院凝血因子的活性增高等。

(2)血栓性疾病,如心肌梗塞、不稳定性心绞痛、脑血管病变、糖尿病伴血管病变、肺梗死、深静脉血栓形成、妊娠高血压综合征和肾病综合征等。

2、凝血酶原时间(PT):秒数:11-14 ,需与正常对照超过3s以上异常。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