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河坝战役革命精神及历史启示

合集下载

三河坝战役:三千武装抗三万敌军,奠定井冈山会师,谱写壮烈篇章

三河坝战役:三千武装抗三万敌军,奠定井冈山会师,谱写壮烈篇章

三河坝战役:三千武装抗三万敌军,奠定井冈山会师,谱写壮烈篇章三河坝战役纪念馆多年以后,参加过南昌起义的开国上将肖克,曾这样评价三河坝战役:“没有三河坝战役,便没有井冈山会师,没有井冈山会师,罗霄山脉根据地的建立及其对南方游击战争的影响就不会那么大。

”作为承前启后的一场关键战役,此战使得我党我军的精锐得以保存,为之后革命之火形成燎原之势,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1927年9月,粤东北丛山环绕的大埔县城内,开赴进一支部队。

居民们急匆匆躲避,街旁的铺面甚至吓得纷纷关门歇业。

老百姓原本以为,部队会和以前的军阀兵痞一样,进城后四处掳掠破坏。

南昌起义油画但一些胆子大的民众很快发现,这支带着红领巾的队伍,军容整洁、纪律严明。

夜里的时候,战士们宁可在大街上宿营,也不打搅老百姓。

他们不知道,这正是由朱德、周恩来、贺龙等人领导的南昌起义军队。

此刻,战士们都已歇下,朱德等人还在举行紧急会议,以讨论部署下一步的进军方案。

自8月起义南下以来,部队遵照中央预先制定的方案,经临川、宜黄、广昌等地,而后进入广东省内。

起义队伍的进军目标是潮州、汕头、海陆丰地区,在那里发动群众建立工农政权,站稳脚跟队伍壮大起来后,拿下广州,再次北伐。

《朱德血战三河坝》连环画起义部队南下,很快便招致国民政府军队的围追堵截,尤其在我军进入广东境内后,粤军已渐渐逼近。

因此在作战部署上,必须要有队伍留下来阻击敌人的围追,掩护主力部队继续南下。

“我留下来,恩来、贺龙还有叶挺,你们继续南下。

”这是当时的第9军副军长朱德的个人意见。

那一年,朱德已41岁,在全体起义官兵中,年纪应该是最大的。

他时刻像一位沉静稳重的老大哥,行军路上关心伤病员疾苦;会议讨论中往往将极难危险的重任揽到自己肩上。

《建军大业》中,朱德在三河坝战役前线局势已经不容他们继续讨论,彼时,钱大钧、黄绍竑部两万多人已逼近大浦,一旦主力部队被国民政府军队缠上,形势将对我极为不利。

最终会议的决定是:周恩来、贺龙和叶挺率主力继续南下潮汕地区,朱德率领25师以及第9军的军官教导团共3000余人,留下阻击敌人。

三河坝战役

三河坝战役

三河坝战役1927年 10月4日凌晨,黄晴川营长率领第3营迎来了三河坝最惨烈的一战。

敌人以炮火狂轰滥炸笔枝尾山,一万多敌人从四面包围阵地,起义军勇士们打完最后一颗子弹,甩出最后一颗手榴弹,跳出战壕,与敌人展开肉搏。

除极少数幸存者外,全营200多名勇士壮烈牺牲,鲜血染红了笔枝尾山和韩江。

三河坝之战是一次伟大的壮举,影响了中国革命的进程。

1927年10月6日,撤至饶平茂芝的朱德部队作出“保持革命力量,穿山西进,直奔湘南”的战略决策。

起义军余部避开强敌,游击于闽、粤、赣、湘边,于1928年4月,上井冈山和毛泽东率领的秋收起义部队会合组成红四军,开始了“农村包围城市”的新篇章。

①①1927年9月18日,南昌起义军主力进入大埔县(茶阳)。

不久,蒋介石嫡系第32军(军长钱大钧)2万余人,从梅县松口一带挺进三河坝,妄图消灭朱德所率领的留守部队。

②②1927年10月 1日入夜时分,朱德和第25师师长周士第、党代表李硕勋指挥约 3000多人的起义军,与近十倍于他们的敌人展开了恶战。

起义军部队利用笔枝尾山天险,坚守阵地,打退了敌人一次又一次的进攻。

③③第二天午后,朱德等起义军将领召开紧急会议,制定“半渡而击”的战术,将敌军的船只击沉在河中央,牢牢钳制住敌军。

④④第三天,战斗势态发生了变化,敌军钱大钧部正面部队在猛烈炮火掩护下,部分渡过了韩江,直逼起义军阵地,同时,敌军还从另外两路进攻,对朱德部队形成三面夹攻之势。

⑤⑤在这危急关头,为了保存力量与潮汕主力会合,朱德等起义军领导及时作出“士第掩护、逐步撤退”的决策,决定东撤饶平,与主力部队会合。

⑥⑥起义军第25师第75团第3营奉命留守笔枝尾山,掩护部队转移。

三河坝战役心得

三河坝战役心得

三河坝战役心得
三河坝战役是新中国军队在遭受日军凌迟第一次大规模全歼灭性
攻击时作出的一次反抗,并使中国人民逐步取得胜利。

三河坝战役对
中国革命事业有着不可低估的重要意义。

从战略上考虑,三河坝战役有助于建立起以抗日联军为主的统一
战线,军事上的胜利也使中国赢得了更多的时间来进行抵抗、筹划反击,最终实现抗日胜利。

从政治上考虑,三河坝战役的胜利具有重大意义,它为中国的统
一抗战行动打开了序幕,中国人民也因此建立了对日本侵略者的信心,并勇敢地团结起来共同抵抗侵略。

从技术上看,三河坝战役表明中国军队已经有能力和技术有效地
对抗日本军队,它也为中国发展现代军事科技奠定了基础。

从军事战术上看,三河坝战役的胜利,表明中国军队在以较少优
势数量的情况下,能够凭借着军事精神、战斗技巧及正确的军事战术,击败日本军队。

从意识形态上看,三河坝战役的胜利,不仅保证了中国基本的发展,而且由此衍生出抗日救国报国的爱国主义情绪,使各民族能够以
共同的意识和力量担负起应对侵略和维护国家安全的重任。

总之,三河坝战役的胜利,不仅在军事上帮助中国抗日,而且文化、政治及意识形态方面的意义都是深远的,中国从此宣告全面抗日
抗战将进入正式的阶段。

三河坝战役对中国人民的斗争和革命事业有
着重大的历史意义,它标志着中国作为一个独立自由社会参与国际事
务的重要起点。

三河坝战役革命精神及历史启示

三河坝战役革命精神及历史启示

三河坝战役革命精神及历史启示
三河坝战役是中国革命战争时期的一场战役,这场战役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革命武装在极端困难的情况下,为了保卫革命根据地和革命政权而进行的一场英勇斗争。

这场战役虽然失败了,但是它所体现的革命精神以及历史启示仍然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三河坝战役的革命精神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不畏强敌,英勇斗争。

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革命武装在面对强大敌人时,不屈不挠,英勇战斗,表现出了顽强的斗志和革命的勇气。

2.实事求是,因地制宜。

中国共产党在领导革命战争时,始终坚持实事求是,因地制宜,根据实际情况制定作战计划和策略,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3.群众路线,密切联系群众。

中国共产党在领导革命战争时,始终坚持群众路线,密切联系群众,得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为革命战争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历史启示方面,三河坝战役也给我们提供了许多启示:
坚持实事求是,因地制宜。

在革命战争中,我们必须坚持实事求是,根据实际情况制定作战计划和策略,不断调整和改进作战策略,以适应不同的环境和敌情。

加强群众工作,密切联系群众。

在革命战争中,我们必须加强群众工作,密切联系群众,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为革命战争的胜利奠定基础。

重视军事斗争与政治斗争的结合。

在革命战争中,我们必须重视
军事斗争与政治斗争的结合,坚持军事斗争与政治斗争并重,以政治斗争推动军事斗争,以军事斗争保障政治斗争。

总之,三河坝战役是中国革命战争历史上的重要战役之一,它所体现的革命精神以及历史启示仍然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八一起义军三河坝战役

八一起义军三河坝战役

八一起义军三河坝战役1927年8月,中共在南昌城独立领导革命武装,打响反抗国民党右派的第—枪后,叶挺、贺龙、朱德、刘伯承等率部跟随中共前敌委员会书记周恩来,实施中共中央制定的“南征”决策,南下广东创建革命根据地。

9月上旬,起义军进入福建后,周恩来在闽西汀州召开军事会议,决定朱德率第11军第25师及第9军军官教育团驻大埔三河坝,阻击尾追之敌,掩护主力南下潮汕。

三河坝地处梅江、汀江、梅潭河的汇合口。

史有“得此控闽赣,失此失潮汕”之称。

朱德获敌人进占梅县的消息后,为避背水作战之危,率部横渡韩江,驻守于东岸的东门部、龙虎坑、笔枝尾山、下村一带。

此时,国民党钱大钧、黄绍竑等部2万余人由梅县、松口进逼三河坝,向起义军进攻。

10月1日,朱德部3000余人在大埔农军、民众配合下,与敌激战。

敌军从河西强征民船载兵轮流东渡强攻。

起义军依凭滩头、竹林、山头工事,严阵以待,采用“半渡而击”的战术将敌船大部打沉打漏,多次击退了敌军的强渡。

1日夜,敌军从上游又强征50多条木船,正面掩护强渡,起义军击毙敌人一部,半数敌人爬上东岸,占据滩头竹林。

七十五团团长孙一中等,乘敌立足未稳,带领6个连战士猛扑敌群,全歼登岸的300余敌兵。

次日,敌军集中大炮,机枪于旧寨天子屻(今火车站)向我军猛烈射击,掩护强渡。

起义军英勇反击,毙伤其一部。

另一部分敌军数百人在下游几里的石子笃山脚偷渡,七十三团在陈毅等的指挥下全歼这股敌军。

是夜,敌军一部从下游十里的大麻附近渡江,占领了梅子岽山头。

二十五师参谋处长游步仁、七十三团团长黄浩声、团党代表陈毅协同指挥,起义军官兵英勇出击,但因敌军人多势众,并且占领了有利地形,形成双方对峙的态势。

3日早晨,大雾封江,敌人从上游的恭沙渡口偷渡汀江、梅潭河占领了东门部。

此时,桂系黄绍竑部吕焕炎师、黄旭初师二个师占据韩江东岸的高陂,截断起义军南下潮汕的通道,钱大钧部新编一师、苏世安十八师又在大麻、恭州两处渡江占据太阳岽,王文翰第二十师在东文部向起义军发动强攻。

三河坝战役心得

三河坝战役心得

三河坝战役心得
在历史上,三和坝战役是中国革命军队取得的一次重大胜利,标
志着苏维埃政府在中国的封建制度毁灭的过程中的一次重要里程碑。

革命军队在三河坝牺牲了大量的人民军队,也让许多革命先驱付
出了宝贵的生命,泪水流淌地最后打破了封建的统治的围墙。

三河坝战斗取得了巨大的胜利,中国革命军队在此战斗使其在武
力上取得了重大突破,这也成为反封建主义思想在中国传播的催化剂。

从这次战役中我们可以学到:
首先,要不惧牺牲,勇敢地冒险,不怕死亡,就有可能取得胜利。

三河坝战役就是一个典型的反面例子,革命军队用极少的兵力战胜了
大量的士兵,这说明了只要拥有革命精神,就有可能取得最后的胜利。

其次,一定要坚定信念,勇敢地发挥自己的作用,积极参与,不
但能够为独立自由做出贡献,而且还能建立起自己的信念,让自己在
困难时刻不屈服。

最后,要把握历史,三河坝战役也让更多的年轻人们意识到要把
握历史,不仅要学习历史,更要从中汲取教训,使其成为我们永远的
指引,成为我们的座右铭。

三河坝观后感200字左右

三河坝观后感200字左右

三河坝观后感200字左右
2011年8月12日,我和家人一起乘车去梅州市大埔县三河坝战役纪念馆参观。

三河坝战役纪念馆是大埔县红色爱国廉政教育基地,它是为纪念三河坝战役而建立的纪念馆。

三河坝战役是八一南昌起义后,起义军转战广东最关键的一战,它为继续高举革命旗帜,保存革命种子,保存起义军的骨干和力量起到了重要的历史作用,而此后朱德领导的“八一”起义军和毛泽东领导的秋收起义部队胜利会师井冈山,为全国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巩固、发展和壮大奠定了基础,是毛泽东同志“工农武装割据”、“农村包围城市”思想理论伟大实践的重要组成部分。

正因为这样,三河坝战役,在中国革命史和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页。

我们在纪念馆中参观了三河坝地区模型图、当时战役遗留下的枪支弹药、国民党将军佩戴过的中正剑和朱德元帅的雕像等,还看到了一些关于辽沈战役、淮海战役等大战役的奖章和纪念章。

我感觉以前的革命先烈实在太伟大了,现在的幸福生活是他们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

我一定要好好学习,天天向上,将来报效祖国。

三河坝分兵

三河坝分兵

三河坝分兵三河坝古战场是中国历史上的一处重要战略要地,位于陕西省榆林市横山县境内。

在中国古代历史上,这里曾经发生了一场著名的战役,被称为三河坝分兵之战。

这场战役在中国历史上具有重要的意义,不仅影响了当时的政治格局,也对后来的军事战略产生了深远影响。

三河坝分兵之战发生在西汉时期,具体时间是公元前205年。

当时,西汉朝廷派遣了数万大军,希望能够削弱其中一支野蛮部落的实力,以此确保边疆的安定与稳定。

这个部落被称为匈奴,是当时边疆地区的主要威胁。

由于当时的军事力量有限,西汉朝廷决定采取分兵的策略。

他们把军队分成两支,其中一支主力军向北出发,进入匈奴境内展开攻势;另一支守军则留在三河坝的防线上,等待主力军获胜后的回援。

这样的策略被认为是一种“破釜沉舟”的决策,意在各个击破匈奴。

然而,事情并没有如西汉朝廷预期的那样发展。

主力军在进入匈奴境内后遭受到了匈奴的伏击,损失惨重。

与此同时,守军也无法顶住匈奴的猛烈攻势,最终溃败。

这样一来,西汉朝廷的军队遭受了双重打击,不仅失去了大量的军事实力,还导致边疆地区的安全形势恶化。

三河坝分兵之战的失败,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首先,西汉朝廷在制定战略时没有充分考虑到匈奴的实力和战斗力,虽然匈奴当时处于分裂状态,但他们在游牧生活中积累了丰富的战斗经验。

其次,主力军在进攻匈奴时缺乏有效的情报工作,未能准确掌握匈奴的动态和作战计划。

最后,守军在等待主力军回援时没有有效地保持防线,导致被匈奴迅速攻破。

三河坝分兵之战的失败给当时的西汉朝廷敲响了警钟。

这场战役的教训深刻,使得朝廷开始重新审视边疆防线的构建和管理。

他们加强了对边境地区的边防部署,增加了军队的数量和战斗力,加强了对外敌的情报搜集和分析工作,改进了军事战略和战术的制定,以应对各种潜在威胁。

这些措施对于稳定边疆、保持国家安全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在中国历史上,三河坝分兵之战被视为一次失败的军事冒险,但它也成为了西汉朝廷在军事战略方面的一个重要教训。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河坝战役革命精神及历史启示袁祖浩(中共梅州市委党校,广东梅州514071)【摘要】1927年发生于广东省梅州市境内的三河坝战役,对中国革命的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历史作用。

这次战役及其之后的艰苦转战,集中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坚定信念、求实创新、依靠群众以及担当拼搏等崇高革命精神。

它是全面从严治党背景下加强全党同志思想政治教育的生动教材,为激励我们党推进伟大事业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

【关键词】三河坝战役;革命精神;历史启示【中图分类号】D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0475(2019)02-0019-02【收稿日期】2018-09-23【作者简介】袁祖浩(1978-),男,安徽泗县人,中共梅州市委党校党史党建部讲师,研究方向:党史党建。

三河坝战役是南昌起义部队南下途中发生的一次重大作战,它对后来中国革命的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历史作用,在中国革命战争史上具有重要的历史地位。

重新学习回顾这段历史,并基于党性教育的视角研究这次战役的精神价值,对加强广大党员干部的思想政治教育,激发他们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三河坝战役概述1927年8月1日,江西南昌爆发了震惊中外的武装斗争——南昌起义,这是中国共产党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独立领导武装斗争打响的第一枪。

起义成功后,为避免陷入国民党反动军队的包围,起义军按照预先计划,主动撤离南昌,南下广东。

9月中旬,起义军途径梅州市大埔县三河坝时,实行分兵作战,主力部队由周恩来、贺龙、叶挺等率领,继续南下潮汕,同时留下一小部军队,由朱德指挥,扼守三河坝,阻击敌军。

9月底,国民党钱大钧部追至三河坝,向驻守部队发动疯狂进攻。

起义军据险抗击,与近乎十倍于己的敌人顽强战斗,经过三昼夜激战,双方均伤亡惨重,然而终因敌我力量悬殊,起义军一些外围阵地相继失守。

为不陷入敌军重围,在考虑起义军已经完成掩护任务的情况下,朱德下令突围,之后集结饶平茂芝地区。

当时,朱德等人本打算率部南下,但恰遇从潮汕溃退下来的一小股起义部队,方知主力部队已经作战失败。

鉴于南下作战无望,朱德军长经过慎重考虑,果断作出决定,放弃原先进军路线,改向敌人统治力量薄弱的闽粤赣湘边界农村进军,即“隐蔽北上,穿山西进,直奔湘南”。

经过长达半年的千里转战,朱德、陈毅率领起义军余部历经艰难险阻,最终到达井冈山,与毛泽东领导的秋收起义部队胜利会师。

这是我党独立领导武装斗争初期进行的一次重大的战略转移,既成功保存了革命火种,为中国以后的革命复兴奠定了坚实的骨干力量基础,又在艰苦转战中初步探索出了一条符合中国实际的农村包围城市的武装斗争道路,并在这一基础上实现了军事战术和建军思想的逐步转变,为中国正确革命道路的形成和新型人民军队建设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二、三河坝战役蕴含的革命精神“八一”南昌起义军在三河坝进行的惊天地、泣鬼神的英勇战斗和对革命道路的艰辛探索,不仅是革命先辈奋斗足迹的生动体现,更是革命先辈崇高革命精神的光辉写照,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一)坚定信念、永不放弃的革命信心崇高的理想,坚定的信念,是共产党人经受各种考验的精神支柱。

邓小平同志曾说:“过去我们党无论怎样弱小,无论遇到什么困难,一直有强大的战斗力,因为我们有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

有了共同的理想,也就有了铁的纪律。

无论过去、现在和将来,这都是我们的真正优势。

”[1](P.144)三河坝战役及战役之后起义部队的千里转战,广大官兵之所以能够克服各种艰难险阻,最终坚持下来,走上井冈山与毛泽东领导的秋收起义部队胜利会师,关键就在于共产党人坚定的理想信念支撑。

在向闽粤赣边山区转移途中,起义部队处境十分艰险,既要与敌军作战,又面临缺衣少食、伤病员不断增多的困境,不少官兵看不到胜利希望,失败情绪与日俱增,开始私自逃离队伍,有时还出现整班、整排、整连的集体出走,部队面临分散瓦解的危险境地。

在这关键时刻,作为这支部队领导者的朱德同志向广大官兵展现了他革命必胜的坚定信念。

他对战士们说:“大家要把革命的前途看清楚。

1927年的中国革命,好比1905年的俄国革命。

俄国在1905年革命失败后,是黑暗的,但黑暗是暂时的。

到了1917年,革命终于成功了。

中国也会有个‘1917年’的。

只要能保存实力,革命就有办法,你们应该相信这一点。

”[2](P.92)正是在这种坚定信念、永不放弃崇高精神感召下,一些党史研究19原先有所动摇的官兵也选择了留下来继续革命,并逐步成长为中国革命的坚强骨干,为中国革命的胜利作出了重大贡献。

(二)实事求是、开拓创新的革命作风三河坝战役以及战役之后起义部队的千里转战,是我们党践行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生动范例。

三河坝战役过程中,针对敌强我弱的现实状况,朱德等起义军领导人主动移师易守难攻的笔枝尾山,构筑战壕阵地,并制定“半渡而击”的作战方针。

在敌人援军不断增加,起义军有可能被四面包围情况下,朱德果断下令撤退突围,避免了不必要的牺牲,保存了革命力量。

突围途中,在得知南下潮汕主力失败消息后,面对四面围敌、起义军孤立无援的危险情况,朱德又果断放弃南下计划,带领部队改向敌人统治力量薄弱的闽粤赣湘边进军,实现军事战略重心从攻打大城市向广大农村转移的重大转变,为开辟农村包围城市的武装斗争道路进行了初步探索。

在作战方针上,朱德根据我军力量薄弱、长期转战农村的实际特点,初步提出了“游击战”思想,后经井冈山斗争的不断完善,成为我军在革命战争年代对敌作战的基本形式。

这些探索,是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的初步结合,在实事求是思想基础上不断开拓创新的成功实践。

(三)依靠群众、服务群众的革命情怀三河坝战役是我们党坚持正确群众路线,以服务群众为根本宗旨,紧紧依靠群众、发动群众团结抗敌的生动体现。

起义军进入大埔县城后,立即开展工农运动,成立大埔县工农政府和乡村工农政权,派出工作队深入村庄进行群众工作,宣传发动群众,打土豪,分田地,并赠送一批枪支、弹药给当地农军,争取群众在人力、物力上的支持。

因为群众工作做得好,在三河坝战役正式打响后,当地农军、农民积极协助起义军作战,更有许多青年和妇女主动帮助起义军运输物资、抬运救治伤病员,为起义军坚持作战提供了无私的帮助,有的甚至付出了生命牺牲。

正由于我们党事先深入群众,开展群众工作,紧密联系服务群众,得到了当地群众的大力支持,起义军将士才能够坚持与十倍于几的敌人激战三昼夜,从而确保了掩护主力部队南下作战任务的完成。

(四)敢于担当、英勇战斗的革命气魄扼守三河坝的起义军战斗史就是一部不畏艰难牺牲、勇于担当的奋斗史。

三河坝分兵后,留守三河坝担当阻击任务的三千多起义军将士,面对敌军近三万人的疯狂进攻,毫不畏惧,与敌顽强激战三昼夜。

战斗最后一天,坚守阵地的75团第三营为掩护大部队突围,英勇战斗至最后一人,营长蔡晴川和全营官兵壮烈牺牲。

当突围出去的部队到达饶平,又获悉南下主力在汤坑、潮汕地区遭到惨痛失败,已经四散瓦解。

当时情况十分危急,与上级完全失去联系,身处险境,孤立无援,军心涣散,这样下去,部队必将分散瓦解!关键时刻,朱德同志勇敢站了出来,决心带领部队走出困境。

为了摆脱敌军包围,他果断放弃南下作战计划,作出“把这支部队从东北方向穿插出去,沿闽粤赣边界隐蔽前进,找个立足点”[2](P.52)的转移计划。

在此方针指导下,这支仅剩800多人的起义部队经过艰苦转战,成功摆脱了强敌,走上井冈山实现胜利会师,成为后来中国革命复兴并走向胜利的核心骨干。

如果没有广大将士不畏牺牲的英勇斗争和朱德等领导人的勇于担当,这一革命火种是很难保存下来的。

三、三河坝战役的历史启示(一)信仰之光不能灭——时刻坚定党的理想信念习近平总书记说:“理想信念动摇,是最危险的动摇;理想信念滑坡,是最危险的滑坡。

”[3]当前的一些党员干部由于经受不住金钱、美色的诱惑,理想滑坡,信念动摇,有的甚至走上违法乱纪的犯罪道路,对党的形象造成严重影响,对党的事业造成严重破坏。

作为共产党员,就是要从三河坝战役中汲取朱德、陈毅等老一辈革命家那种革命理想高于天的崇高精神,补足精神之钙、铸牢精神之魂,始终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坚定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共同信念。

只有这样,才能毫不动摇地坚持党的领导,毫不动摇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努力为推进我们的伟大事业、实现我们的伟大梦想而不懈奋斗。

(二)宗旨意识不能丢——始终把老百姓放在心间群众路线是党的生命线。

重温三河坝战役,就是要认真汲取老一辈革命家一心为民的革命思想和深入群众、依靠群众、发动群众的基本工作经验,以指导我们正确践行党的群众路线。

十八大以来,我们党在全党范围内开展了大规模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一定程度上密切了党群关系,但一些违背群众意愿、损害群众利益的政府行为仍时有发生,必须进一步强化党员干部的宗旨意识。

因此,我们要进一步弘扬三河坝战役的革命精神,真正树立群众观点,站稳群众立场,主动深入群众、联系群众,为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而无私奉献。

(三)革命本色不能改——大力弘扬党的求实奋斗作风实事求是、艰苦奋斗,是我们党在革命战争年代形成的优良作风,二者的有机结合,成就了我们党和军队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的辉煌伟业。

今天,我们处在全面深化改革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关键期,更处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战略机遇期,面临的形势异常复杂,面对的困难也前所未有,更需要强大精神力量的支撑。

广大党员干部只有大力弘扬三河坝战役求实奋斗的革命精神,以实事求是的思想探寻科学发展之路,以艰苦奋斗的作风勇敢攻坚克难,才能激发出全体人民的强烈斗志,凝聚起全体人民为着共同目标顽强拼搏的强大国家力量。

唯有此,我们的改革发展才有希望,我们的宏伟愿景才能实现。

参考文献:[1]中共中央文献编辑委员会.邓小平文选(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2]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朱德年谱[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3]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J].党建,2016,(7).[责任编辑:褚永慧]党史研究20世纪桥2019·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