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人教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素材)岳阳楼记
人教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10课《岳阳楼记》

这
就
满目萧然,
离开国都
担心被说坏话
怀念家乡 惧怕被批评指责
感极/而悲者矣。
凄凉冷落的样子 感慨到了极点
(这时)登上这座楼,就会产生离开国都,怀念家乡, 担心被说坏话,惧怕被批评指责,(会觉得)满眼 尽是萧条景象,
❹至若/春和 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
至于 春风 景:日光 湖面平静 天色湖光相接
和煦 明:明媚 没有风浪
然则北通巫峡
连词,那么
极 南极潇湘 尽,直通
此乐何极 穷尽
或
而或长烟一空 有时 或异二者之为 或许,也许
和 政通人和 和乐
春和景明 和煦
百废具兴 adj作n,荒废了的事业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n作状语, 在……之前,在……之后 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 adj作n ,贤明之人 或异二者之为 v作n,表现,此指心理活动
1、疏通文意,掌握文中常见实词的意义和虚 词的用法。
2、 学习文章把叙事、写景、抒情和议论巧妙 地结合在一起的写法。
3、 领深刻理解和正确评价范仲淹“先天下之 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生活理想和政治抱负 ,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岳阳楼楼址在湖南省岳阳市西北的洞庭湖畔,其 前身是三国时期吴国都督鲁肃的阅兵台。唐玄宗开元 四年(716),张说在阅兵台旧址建造楼阁,取名“岳 阳楼”,常与文士们登楼赋诗。它是我国古建筑中的 瑰宝,自古有“洞庭天下水,岳阳天下楼”之誉。
曾经 探求 古时品德
皆为语气词。
高尚的人
心, 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思想 或许不同于以上两种表现 不因外物和自己的
或:或许、也许
处境的变化而喜悲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最新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3.10岳阳楼记

(4)下面是学生会主席写的活动总结发言稿中的一段,请你在横线上帮他写一个 既能概括这段文字,又能呼应活动主题的总结句。(3分)
求索能让人不断自新,超越自我,能让人趋向更完善的境界。求索能让我们 青少年早一点找到更擅长的领域,发挥所长,练就过硬本领。总之,___求__索__让__我__ _们__得__到__历__练__,_求__索__让__我__们__快__速__成__长__,_求__索__是__我__们__青__少__年__人__生__中__不__可__或__缺__的__探__索__ _冲__动__和__向__上__攀__登__的__必__然__途__径____。
(3)以下是学生会宣传部部长邀请平江起义纪念馆负责人的通话记录,画线部分 中表达不得体的一项是(2分) ( D )
李馆长,您好!A我们学校准备举行“弘扬岳阳精神”的主题活动,B平江革 命先辈为国家为民族献身的革命精神光照千秋,C想邀请您来现场为我们讲一讲 平江起义中涌现的革命故事,D请您珍惜机会,务必参加。
4.“去国怀乡,忧谗畏讥”“心旷神怡,宠辱偕忘”分别概括说明了“迁客骚 人”的什么心情?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心情: (1)去国怀乡,忧谗畏讥:___悲____。 (2)心旷神怡,宠辱偕忘:___喜____。 目的:___这__样__写__是__为__了__将__这__类__人__的__悲__、__喜__心__情__跟__“__古__仁__人__之__心__”__做__对__比__,_引__出__ _下__文__,_由__写__情__自__然__转__入__议__论__,_突__出__全__文__的__主__旨__。____
(D)
4.下列句子翻译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C ) A.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译文:在天下人忧之前先忧,在天下人乐之后才乐。 B.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 译文:于是重新修建岳阳楼,扩大它原有的规模,把唐代名家和今人的诗赋刻在 上面。 C.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 译文:我曾经探求过古代品德高尚的人们的心理,或许不同于以上两种表现。 D.微斯人,吾谁与归? 译文:如果没有这种人,我同谁一道呢?
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岳阳楼记有关资料

岳阳楼记有关资料1一、作者简介范仲淹(989—1052),字希文,苏州吴县(现在苏州吴中区)人,北宋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
死后谥“文正”,世称“范文正公”。
两岁丧父,和母亲随继父(为小官吏)四处迁徙。
26岁登进士第,因敢于直言强谏,屡遭贬斥,久不被重用。
庆历元年(1041),任陕西经略安抚副使,采取屯田固守策略,巩固边防,使西夏不敢进犯,当时边塞流行着“军中有一范,西贼闻之惊破胆”的话。
庆历三年(1043),任参知政事,提出十项政治改革方案,为守旧派所不容,遂外放任州、邓州、杭州、青州等地知州。
他以六十四岁的人生,矢志不渝地追求自己的人生理想和政治主张,深受当世和后人称道。
文章和诗词俱脱俗超凡,是其心志和情感的形象外化。
有《范文正公文集》传世。
二、范仲淹逸事(王耀辉)范仲淹在进士及第步入仕途之前,其少年时代和青年时代大体是在攻苦食淡的艰难生活中度过的。
景德初,仲淹随继父至淄州(今山东淄博),就读于长白山澧泉寺,每日里只以粟米熬粥,待冷凝之后分为四块,早晚各吃两块,至于佐食的菜肴,就更谈不到了,常常只能“断数茎,入少盐以啖之”。
二十三岁时得知身世,感泣辞母,只身赴南都应天府(今南京)书院,其后直到进士及第,更是过了五年的“人不能堪”的苦读生活。
据仲淹《年谱》,仲淹在应天府书院“昼夜苦学,五年未尝解衣就枕,夜或昏怠,以水沃面。
往往粥不充,日昃始食”。
《宋史》列传第七十三记仲淹这一段时间的生活,与《年谱》所记也大体一致。
其实,即使进士及第步入仕途之后,相当一段时间,他的生活状况也并没有太大的改变。
晚年在《告子弟书》中仲淹回忆这一时期的生活时就谈道:“吾贫时与汝母养吾亲,汝母躬执,而吾亲甘旨未尝充也。
”这应该是确实的。
天禧元年徙集庆军节度推官离开广德时,仲淹无一点积蓄,只得卖掉唯一的一匹马以充行资。
(选自《范仲淹:忧乐人生》,长江文艺出版社1996年版)三、参考译文庆历四年的春天,滕子京被贬为巴陵太守。
人教版初中语文《岳阳楼记》原文翻译及赏析

人教版初中语文《岳阳楼记》原文翻译及赏析范仲淹,字希文,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和文学家,史称“宋朝第一人”。
《岳阳楼记》是一篇为重修岳阳楼写的记。
由北宋文学家范仲淹应好友巴陵郡守滕子京之请,于北宋庆历六年(1046年)九月十五日所作。
“山水非有楼观登览者不为显,楼观非有文字称记者不为久。
”《岳阳楼记》超越了单纯写山水楼观的狭境,以其“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崇高胸怀,洞穿史册,成为延绵千年的治国理念之一,政事通达、人心和顺成为后代无数治国理政者孜孜以求的理想境界。
原文: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
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俱兴,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属余作文以记之。
余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荡荡,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若夫霪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耀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皆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嗟夫!余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
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欤!”噫!微斯人,吾谁与归?现代汉语翻译:宋仁宗庆历四年(公元1044 年)的春天,滕子京被贬谪做了巴陵的太守。
过了一年,政治清平人民和顺,一派欣欣向荣景象,便重新要修建岳阳楼,按照原规划增添新项目,要镌刻唐代名著和当朝名人的诗词歌赋在碑文上,(老友滕子京)要我给写一篇序文。
我看这巴陵郡的得意之作,尽搜在这洞庭湖了:湖面宽阔如镜将远山近影罗列其间,它吞噬了万里长江,波涛滚滚,无边无际;朝霞万段又夕雨纷飞,这大自然的景象变化莫测啊!这岳阳楼壮观的场景,早为古贤今人捕捉描述尽了(我还有什么可说的呀)!但是这洞庭湖,北通三峡之首巫峡,南达潇水湘水之源,对国家民族负有历史重任的往来者和评述者多聚会在此,触景生情,难道也是这样千篇一律吗?但凡遇上黄梅雨的时节,这洞庭月余愁锁湖面不开怀畅爽,阴风怒吼,浊浪横空,日月星辰隐蔽不明,秀美的山川潜藏无形,商务往来和旅行者困居旅途,往日穿梭在湖面的大小船只桅竿倾倒桡片零落,早晚雾重还能隐约听到虎狼咆哮猿猱哀鸣。
部编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10课《岳阳楼记》译文及赏析

《岳阳楼记》译文及赏析【译文】宋仁宗庆历四年春天,滕子京被贬谪到岳州当了知州。
到了第二年,政事顺利,百姓和乐,许多已废弛不办的事情都兴办起来。
于是重新修建岳阳楼,扩大它原来的规模,在楼上刻了唐代名人和当代人的诗赋。
嘱托我写一篇文章来记述这件事。
我观赏那岳州的美好景色,都在洞庭湖之中。
它含着远处的山,吞长江的水,水势浩大,无边无际,早晨阳光照耀、傍晚阴气凝结,景象千变万化。
这就是岳阳楼的雄伟的景象。
前人的记述已经很详尽了。
既然这样,那么北面通到巫峡,南面直到潇水和湘江,降职的官史和来往的诗人,大多在这里聚会,观赏自然景物所产生的感情能没有不同吗?如果连绵的阴雨下个不断连续许多日子不放晴,阴惨的风狂吼,浑浊的浪头冲白天空;太阳和星星失去了光辉,高山隐藏了形迹;商人和旅客不能成行,桅杆倒了、船桨断了;傍晚时分天色昏暗,老虎怒吼猿猴悲啼。
在这时登上这座楼,就会产生离开国都怀念家乡,担心奸人的诽谤、害怕坏人的讥笑,满眼萧条冷落,极度感概而悲愤不端的种种情绪了。
到了春日晴和、阳光明媚,波浪不起,蓝天和水色相映,一片碧绿广阔无边;成群的沙鸥,时而飞翔时而停落,美丽的鱼儿,时而浮游,时而潜游;岸边的香草,小洲上的兰花,香气浓郁,颜色青葱。
有时大片的烟雾完全消散了,明月照耀着千里大地,浮动的月光象闪耀着的金光,静静的月影象现下的白璧,渔夫的歌声互相唱和,这种快乐哪有穷尽!在这时登上岳阳楼,就有心胸开朗,精神愉快;荣辱全忘,举酒临风,高兴极了的种种感概和神态了。
我曾经探求古代品德高尚的人的思想感情,或许跟上面说的两种思想感情的表现不同,为什么呢?他们不因为外物的好坏和自己的得失而或喜或悲,在朝廷里做高官就担忧他的百姓;处在僻远的江湖间就担忧他的君王。
这就是进入朝延做官也担忧,辞官隐居也担忧。
那么,什么时候才快乐呢?他们一定会说:“在天下人的忧愁之先就忧愁,在天下人的快乐之后才快乐”吧。
唉!如果没有这种人,我同谁一道呢?写于庆历六年九月十五日(1046年)【赏析】饮水思源,解文寻根。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岳阳楼记》《醉翁亭记》《湖心亭看雪》重点字词解释及译文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岳阳楼记》《醉翁亭记》《湖心亭看雪》重点字词解释及译文《岳阳楼记》重点字词解释(1)选自《范文正公集》范仲淹(989-1052),字希文,死后谥(shì)号文正,世称范文正公,苏州吴县(现江苏省吴县)人,北宋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
(2)庆历四年:公元1044年。
庆历,宋仁宗赵祯的年号(1041-1048)。
本文句末中的“时六年”,指庆历六年(1046),点名作文的时间。
(3)滕子京谪守巴陵郡:滕子京降职任岳州太守。
滕子京,名宗谅,字子京,范仲淹的朋友。
谪,封建王朝官吏降职或远调。
守,指做太守。
巴陵:郡名,即岳州,治所在今湖南省岳阳市。
(4)越明年:到了第二年,就是庆历五年(1045)。
越,经过。
(5)政通人和:政事通顺,百姓和乐。
政,政事;通,顺利;和,和乐。
这是赞美滕子京的话。
(6)百废具兴:各种该办而未办的.事都兴办起来了。
废,该办而未办的事。
具,通“俱”,全、皆。
兴,兴办。
(7)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乃,于是;就。
增,扩大。
旧制:原有的建筑规模。
(8)属(zhǔ)予(yú)作文以记之:属,同“嘱”,嘱托。
作文,创作文章。
以,用来(9)予观夫巴陵胜状:夫,指示代词,相当于“那”。
胜状,胜景,美好景色。
(10)衔(xián)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衔,衔接。
吞,吞纳。
浩浩汤汤(sh āng):水势浩大的样子。
(11)横无际涯:宽阔无边。
横:广远。
涯,边。
际涯:边际。
(际、涯的区别:际专指陆地边界,涯专指水的边界)。
(12)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或早或晚阴晴多变化,一天里气象变化多端。
朝,在早晨,名词做状语。
晖:日光。
阴,阴暗。
气象,景象。
万千,千变万化。
(13)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此,这。
则,就。
大观,雄伟壮丽的景象。
(14)前人之述备矣:前人的记述很详尽了。
前人之述,指上面说的“唐贤今人诗赋”。
备,详尽,完备。
矣,语气词“了”。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10.岳阳楼记

一 读一读字音
预习检测
shānɡ zhé
yín
浩浩汤汤
谪守
霪雨
hào 皓月
zhǐ 岸芷
tīng 汀兰
zhǔ
qiáng
属予作文 樯倾
二 写一写字形
心旷神yí( 怡 ) 朝huī( 晖 )
宠辱xié( 偕 )忘 薄暮míng míng( 冥冥 )
三 文言知识积累
(一)通假字 1. 属予作文以记之 (“属”同“嘱”,嘱托 ) 2. 百废具兴 (“具”同“俱”,全、皆)
原文: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 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注释: 斯:这,指岳阳楼。 去国:离开国都。 萧然:萧条冷落的样子。
译文:
傍晚天色昏暗,(只听到)老虎的吼叫和猿猴的 悲啼。(这时人们)登上这座楼,就会产生离开国 都,怀念家乡,担心谗言,惧怕讥讽(的心情), 满眼尽是萧条冷落的景象,一定会感伤到极点而悲 痛万分了。
(五)特殊句式 1. 判断句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也”表示判断。 2. 省略句 属予作文以记之 省略了主语“滕子京”,即“滕子京属予作 文以记之”。
3. 倒装句 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
“于其上”为后置状语,应在“刻”字的前面,即 “于其上刻唐贤今人诗赋”。
微斯人,吾谁与归 “谁”为前置宾语,应在“与”的后面,即“微斯
滕子京与范仲淹同榜考中进士,两人的友谊也是从这时候开始的。 滕子京支持范仲淹的政治改革,遭到保守势力的反对,庆历四年被贬, 谪守岳州(今湖南),第二年范仲淹被贬,谪守邓州(今河南)。滕 子京心里有些愤慨,范仲淹非常担心他惹出祸来,想找机会劝他。恰 好赶上他请范仲淹为重修岳阳楼作记。范仲淹身在河南,望着滕子京 送来的《洞庭晚秋图》,借题发挥,写出自己所推崇的为人处世的态 度,勉励滕子京学习古代有修养的人,不计较个人眼前的得失,要做 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最新部编版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岳阳楼记

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 (1)春和景明: • (2)沙鸥翔集: • (3)浩浩汤汤: • (4)长烟一空: • (5)静影沉璧: • (6)不以物喜: • (7)薄暮冥冥 : • (8)去国怀乡: • (9)排空:
• (10)满目萧然: • (11)大观也: • (12)居庙堂: • (13)处江湖: • (14)是进亦忧,退亦忧: • (15)前人之述备矣 • (16)古仁人之心 • (17)感极 • (18)微斯人
规模
在
我 写文章
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 包含 容纳
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
广阔
这就是
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然则北通巫峡,南极
(既然)这样,那么
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聚集 在
大概
若夫淫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
连绵不断的雨
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
迫近
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
昏暗
这
离开国都
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萧条凄凉 表并列
的样子
一词多义:
则{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判断词,是
然则北通巫峡
连词,那么
极{南极潇湘 尽,直通
此乐何极 穷尽
或{而或长烟一空
或异二者之为
和{
政通人和 春和景明
今义 泛指聚集
今义 微小
{ 增其旧制
古义 规模 今义 制度
{ 古义 写文章
属予作文 今义 文章
岳阳楼记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 1、了解文章大意,理解作者的生活理 想和政治抱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目录索引一、范仲淹简介 (1)二、范仲淹传(有删减) (2)三、阅读延伸:说范仲淹 (3)一、范仲淹简介范仲淹(989年8月29日-1052年5月20日),字希文,汉族。
苏州吴县人。
北宋杰出的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
范仲淹幼年丧父,母亲改嫁长山朱氏,遂更名朱说。
大中祥符八年(1015年),范仲淹苦读及第,授广德军司理参军,迎母归养,改回本名。
后历任兴化县令、秘阁校理、陈州通判、苏州知州等职,因秉公直言而屡遭贬斥。
康定元年(1040年),与韩琦共任陕西经略安抚招讨副使,采取“屯田久守”方针,巩固西北边防。
庆历三年(1043年),出任参知政事,发起“庆历新政”。
不久后,新政受挫,范仲淹被贬出京,历知邠州、邓州、杭州、青州。
皇祐四年(1052年),改知颍州,范仲淹扶疾上任,于途中逝世,年六十四。
追赠兵部尚书、楚国公,谥号“文正”,世称范文正公。
范仲淹政绩卓著,文学成就突出。
他倡导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思想和仁人志士节操,对后世影响深远。
有《范文正公文集》传世。
二、范仲淹传(有删减)范仲淹,字希文,唐宰相履冰之后。
仲淹二岁而孤,母更适长山朱氏,从其姓,名说。
少有志操,既长,知其世家,乃感泣辞母,去之应天府,依戚同文学。
昼夜不息,冬月惫甚,以水沃面;食不给,至以糜粥继之,人不能堪,仲淹不苦也。
举进士第,为广德军司理参军,迎其母归养。
改集庆军节度推官,始还姓,更其名。
天圣七年,章献太后将以冬至受朝,天子率百官上寿。
仲淹极言之,且日:“奉亲于内,自有家人礼,顾与百官同列,南面而朝之,不可为后世法。
”且上疏请太后还政,不报。
寻通判河中府,徙陈州。
拜尚书礼部员外郎、天章阁待制,召还,判国子监,迁吏部员外郎、权知开封府。
时吕夷简执政,进用者多出其门。
仲淹上《百官图》,指其次第日:“如此为序迁,如此为不次,如此则公,如此则私。
况进退近臣,凡超格者,不宜全委之宰相。
”夷简不悦。
他日,论建都之事,仲淹日:“洛阳险固,而汴为四战之地,太平宜居汴,即有事必居洛阳。
当渐广储蓄,缮宫室。
”帝问夷简,夷简日:“此仲淹迂阔之论也。
”仲淹乃为四论以献,大抵讥切时政。
且日:“汉成帝信张禹,不疑舅家,故有新莽之祸。
臣恐今日亦有张禹,坏陛下家法。
”夷简怒诉日:“仲淹离间陛下君臣,所引用,皆朋党也。
”仲淹对益切,由是罢知饶州。
殿中侍御史韩渎希宰相旨,请书仲淹朋党,揭乏朝堂。
于是秘书丞余靖上言日:“仲淹以一言忤宰相,遽加贬窜,况前所言者在陛下母子夫妇之间乎?陛下既优容之矣,臣请追改前命。
”明年,夷简亦罢,自是朋党之论兴矣。
夷简再入相,帝谕仲淹使释前憾。
仲淹顿首谢日:“臣乡论盖国家事,于夷简无憾也。
”仲淹内刚外和,性至孝,以母在时方贫,其后虽贵,非宾客不重肉。
妻子衣食,仅能自充。
而好施予,泛爱乐善。
死之日,四方闻者,皆为叹息。
(《宋史•范仲淹传》,有删节)译文:范仲淹,字希文,唐朝宰相范履冰的后代。
范仲淹两岁时丧父,母亲改嫁长山姓朱的人,范种淹跟从他的姓,名字叫说。
从小有志向节操,长大后,了解了自己的家世,就伤感流泪告别母亲,离开(家乡)到应天府,依靠戚同文学习。
昼夜不停息,冬日里疲惫得厉害,用水浇脸;食物不充足,以至于用稀粥密,当食物,别人不能忍受,范仲淹不认为这艰苦。
考取进士,担任广德军司理参军,迎接他的母回家奉养。
改任集庆军节度推官,才改回原姓,更改自己的名字。
天圣七年,章献太后将在冬至日接受朝政,天子率百官祝贺。
仲淹极力劝谏这件事,并且说:“在家侍奉母亲,自有家人的礼节,只是与百官同在朝廷,面向南朝拜太后,不能作为后世的砖则。
并且上疏请太后还政,没有得到答复。
不久做河中府通判,贬谪到陈州。
(范仲淹)被授予尚书礼部员外郎、天章阁待制的职务,被召回京,城主管固而监,调任吏部外郎、代理开封知府。
当时吕夷简执政,提拔使用的大多出自他的门下。
范仲淹呈上《百官图》指着它的次序说:像这样是按顺序升迁,像这样是不按顺序(升迁),像这样是公正,像这样是偏私,何况提拔或降格任用大臣。
凡是越级的,不应该全部把这些事交给宰相。
“吕夷简不高兴。
后来,讨论建都的事情,范仲淹说:“洛阳险要坚固,而汴梁是四面受敌的地方,太平时期适合在汴京,如果有战事一定要在洛阳。
应当逐渐扩大物资储备,修缮宫室。
“皇帝问吕夷简,吕夷简说:“这是范仲淹不切实情的看法。
“范仲淹于是写四篇论呈献(给皇上),大抵谴责当时的政务。
并且说:“汉成帝相信张禹,不怀疑舅家,所以有王莽的祸害。
我恐怕今天也有张禹,损坏陛下的家法。
”吕夷简愤怒地驳斥道:“范仲淹离间陛下君臣,他推荐任用的官员,都是朋党(排斥异己的政治集团)。
”仲淹奏对更加急切,因此免职任饶州知府。
殿中侍御史韩渎迎合宰相的旨意,请求写下范仲淹的朋党,把他们的名字在朝堂上揭露。
在这种情况下,秘书丞余靖进献意见说:“范仲淹因为一句话触犯宰相,立刻加以贬谪、放逐,何况之前所议论的不是在陛下母子夫妇之间的事吗?陛下已经宽容他了我请求改变先前的命令。
”第二年,吕夷简也被罢免宰相,从此关于朋党的议论流行开来。
吕夷简第二次入朝担任宰相,皇帝告诫范仲淹让他消除先前的怨恨。
范仲淹磕头道歉说:“臣先前争论的是国家的事情,我对于吕夷简没有怨恨。
”范仲淹内心刚毅外表谦和,性情极其孝顺,因为母亲在世时正贫困,后来虽然显贵,不是招待宾客(宾客到来)不吃两种以上的肉食。
妻子儿女的衣食,仅仅能自给。
然而(范仲淹)喜好施舍给予,广施爱心,乐于行善。
死的时候,天下各地听说的人,都替他叹息。
三、阅读延伸:说范仲淹明然在庙堂,在江湖“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两句话既是范文正公名作《岳阳楼记》中的千古名句,也是他“先忧后乐”襟怀天下思想体系的灵魂。
他这一思想的形成,无不镌刻了鄱阳湖上的深深历史印记。
范仲淹,字希文,一名朱说,一名范履霜,敕号文正,乃唐朝宰辅范履冰的后人。
生于公元989年的8月29日,殁于公元的1052年5月20日,享年63岁。
翻开宋史,我们读到《范仲淹传》,第一段赫然这样写着:“范仲淹,字希文,唐宰相履冰之后。
仲淹二岁而孤,母更适长山朱氏,从其姓,名说。
少有志操,既长,知其世家,乃感泣辞母,去之应天府,依戚同文学。
昼夜不息,冬月惫甚,以水沃面;食不给,至以糜粥继之,人不能堪,仲淹不苦也。
举进士第,为广德军司理参军,迎其母归养。
改集庆军节度推官,始还姓,更其名。
”将以上的文字翻译过来,就是这样的:范仲淹,字希文,唐朝宰相范履冰的后人。
范仲淹在两岁时就失去了父亲,母亲迫于生活无着遂带着范仲淹改嫁给长山县的一个朱姓之人。
范仲淹小时候跟从朱姓,名字叫做朱说。
范仲淹从小就立有崇高的志向和节操,等他长大后,知道了自己的身世,就伤感含着眼泪告别了母亲,离开朱家到应天府去了,他投靠戚同文求学读书,通宵达旦地读书是常有的事,在冬日里,他疲惫得厉害,用冷水浇脸;吃不饱饭,就每天喝稀粥度日,别人都不能忍受下去,惟有范仲淹不认为这很艰苦。
范仲淹考取进士后,便很快地就担任了广德军司理参军一职,在司理参军的任上,他迅即把母亲接回家来奉养。
到他改任了集庆军节度推官后,这才改回原来的姓氏,将朱说改成了范仲淹。
大中祥符四年,亦是公元的1011年,范仲淹得知家世后,内心伤感不已,痛定思痛之下,他毅然辞别了母亲,前往南都的应天府,即今天的河南商丘求学,投师在戚同文的门下。
数年的寒窗苦读生涯,让范仲淹博通了儒家的经典要义,胸怀有慷慨兼济天下的远大抱负。
到了大中祥符八年,也就是公元的1015年,范仲淹便以“朱说”之名,登上了蔡齐榜,排在乙科第九十七名,一下子便由“寒儒”成为了进士,被朝廷任命为广德军司理参军,掌管讼狱、案件等事宜,官居九品。
鉴于自己已经有了朝廷的俸禄,吃穿不用愁了,范仲淹就把母亲接回家来奉养。
天禧元年,公元的1017年,范仲淹又以治狱廉洁公平、刚正不阿,被朝廷擢升为文林郎,当了集庆军的节度推官。
这时的范仲淹觉得归宗复姓的时机成熟了,便乘此机会将自己的名字由“朱说”改成了“范仲淹”,算是认祖归宗了。
“天圣七年,章献太后将以冬至受朝,天子率百官上寿。
仲淹极言之,且日:“奉亲于内,自有家人礼,顾与百官同列,南面而朝之,不可为后世法。
”且上疏请太后还政,不报。
寻通判河中府,徙陈州。
”这段话的意思是,到了天圣七年,亦即是公元的1029年,章献太后要在冬至日做寿,天子准备带领百官在朝堂上给太后拜寿。
范仲淹便极力谏阻这件事,他这样劝导皇上说:“皇上在家侍奉母亲,讲的是自家的礼数,如果你在朝堂之上带领百官之人一起给太后祝寿的话,这会有违了朝廷的政体,是会在百姓的心中产生很大的负面影响的,因此,他恭敬地上书奏请太后取消这次活动,但一直以来都没有得到太后与皇上的回复,最后等来的是朝廷将范仲淹逐出了朝城,让他当了一个叫做河中府通判的官,将他贬谪到陈州去了。
由此可见,范仲淹为了维护朝廷政体的稳定,他全然不顾自身的得失,抱着不惜开罪章献太后,得罪皇帝的危险,坦诚进言,陈述利弊,充分表明了范仲淹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的无私宽广胸怀与远大抱负!关于这一点,我们还可以在以下的文字中读得出来。
“拜尚书礼部员外郎、天章阁待制,召还,判国子监,迁吏部员外郎、权知开封府。
时吕夷简执政,进用者多出其门。
仲淹上《百官图》,指其次第日:“如此为序迁,如此为不次,如此则公,如此则私。
况进退近臣,凡超格者,不宜全委之宰相。
”夷简不悦。
他日,论建都之事,仲淹日:“洛阳险固,而汴为四战之地,太平宜居汴,即有事必居洛阳。
当渐广储蓄,缮宫室。
”帝问夷简,夷简日:“此仲淹迂阔之论也。
”仲淹乃为四论以献,大抵讥切时政。
且日:“汉成帝信张禹,不疑舅家,故有新莽之祸。
臣恐今日亦有张禹,坏陛下家法。
”夷简怒诉日:“仲淹离间陛下君臣,所引用,皆朋党也。
”仲淹对益切,由是罢知饶州。
”把这段话翻译过来,就是这样子的:范仲淹被朝廷授予尚书礼部员外郎、天章阁待制的职务,给召回了京师,先是担任国子监判官,继而调任吏部员外郎并代理开封府知府。
当时吕夷简执政,提拔使用的人大多是出自他的门下。
范仲淹便画了一幅《百官图》呈献给了皇上,并用手指着画面上的每个人物依次向仁宗皇帝解释道:像这样是按顺序提拔的,像这样的就不是按顺序来升迁的了,像这样的提拔是公正的,像这样的提拔是偏私的,何况提拔或降格任用大臣都是有序可循的,凡属越级的权力,皇上不应该把这些事情全部都交给宰相去处理。
“吕夷简听了就很不高兴。
后来,在讨论建都的事情上,范仲淹又说:“洛阳险要坚固,而汴梁是四面受敌的地方,太平时期适合在汴京建都,如果在战时,就一定要将都城建设在洛阳。
还应当逐渐地扩大物资的储备,适当地修缮宫室。
皇帝就问吕夷简,吕夷简回答道:“这是范仲淹个人不切实情的看法”。
范仲淹很是替皇上担忧,于是,他写了四篇论文呈献给皇上,大抵是谴责当时的政务之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