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准测量计算程序

合集下载

三四等水准测量计算程序

三四等水准测量计算程序

三四等水准测量计算程序在进行三、四等水准测量时,需要进行一系列的计算来确定高程差和坐标的测量结果。

以下是一个用于三、四等水准测量计算的程序,示例中使用的是简化的计算方法。

首先,我们需要定义一些变量:-P:已知点的高程-D:中间点的读数差-S:视线长度-T:观测仪器常数-L:目标点的高程差-B:倒角仪观测的读数差-C:倒角仪的常数-H:目标点的高程-R:目标点基准高程程序计算的步骤如下:1.计算中间点的高程差:-L=D+((P-D)*S/T)2.计算目标点的高程:-H=(B/100)*C3.计算目标点的绝对高程:-R=P+L+H通过上述计算步骤,可以得出目标点的绝对高程。

下面是示例程序的代码:```python#定义已知点的高程P=100.0#定义中间点读数差D=2.0#定义视线长度S=50.0#定义观测仪器常数T=100.0#定义目标点读数差B=5.0#定义倒角仪常数C=0.6#计算中间点的高程差L=D+((P-D)*S/T)#计算目标点的高程H=(B/100)*C#计算目标点的绝对高程R=P+L+H#输出结果print("目标点的绝对高程为:", R)```上述程序中假设已知点的高程为100.0,中间点的读数差为2.0,视线长度为50.0,观测仪器的常数为100.0,倒角仪的读数差为5.0,倒角仪的常数为0.6、通过计算,得出目标点的绝对高程为107.0。

这只是一个简化的示例程序,实际应用中还需要考虑更多的因素和计算步骤。

同时,还需要注意测量过程中的误差与精度要求。

在实际的三、四等水准测量中,还会涉及到更多的数据处理和参数调整,程序的实现也会更加复杂。

因此,需要根据具体的测量任务和要求进行适当的修改和完善。

水准仪计算标高的公式

水准仪计算标高的公式

水准仪计算标高的公式水准仪是一种用于测量地面高程差的仪器,可以帮助我们计算标高。

在测量过程中,我们需要使用一些公式来计算得出准确的标高数值。

本文将介绍水准仪计算标高的公式,并详细解释每个公式的含义和用途。

首先,我们需要明确水准仪的基本原理。

水准仪通过观测水平线来测量高程差,其中最重要的参数是视线的仰角和下视点的高程。

仰角是视线与水平线之间的夹角,下视点的高程是指水准仪的测量位置的高程。

第一个公式是仰角公式,用于计算视线的仰角。

仰角公式如下:仰角 = 90° - 观测目标与水平线之间的夹角该公式中的夹角可以通过水准仪的读数和仪器的初始高程来计算得出。

仪器的初始高程是在开始测量之前进行校准的高程。

第二个公式是高差公式,用于计算两个测量点之间的高程差。

高差公式如下:高差 = 观测目标的高程 - 下视点的高程观测目标的高程可以通过加减仰角和下视点的高程得出。

高差是测量点之间的相对高程差。

第三个公式是累积高差公式,用于计算多个测量点之间的累积高程差。

累积高差公式如下:累积高差 = 上一测量点的高程 + 高差这个公式根据上一次测量的高程和当前测量的高差计算得出。

通过反复使用这个公式,我们可以计算出多个测量点之间的累积高程差。

最后一个公式是标高公式,用于计算每个测量点的标高。

标高公式如下:标高 = 参考点的高程 + 累积高差参考点的高程是一个已知的高程,可以作为起点进行测量。

通过累积高差和参考点的高程,我们可以计算得出每个测量点的标高。

在使用水准仪进行测量时,我们需要根据具体的测量任务选择合适的公式进行计算。

以上的公式是水准测量中最常用的公式,通过合理利用这些公式,我们可以得到准确的标高数值。

在进行测量之前,我们还需要确保水准仪的准确性和稳定性,以确保测量结果的可靠性。

总结起来,水准仪计算标高的公式包括仰角公式、高差公式、累积高差公式和标高公式。

这些公式是水准测量中不可或缺的工具,通过合理使用这些公式,我们可以获得准确的标高数值,进而为工程测量和地理测量提供可靠的数据基础。

水准仪测量计算方法

水准仪测量计算方法

水准仪测量计算方法
水准仪计算最方法
方法/步骤
计算公式:两点高差=后视-前视
已知高程+高差=待测高程(高差法) ;高差=前视度数-后视觉读数。

已知高程+已知高程点读数=H;H - 待测点读数=待测高程(等高法)。

该题:B点高程=A点高程41.51+1.65-1.57=41.59 比设计高程42.21低了0.62米
使用说明:
在未知两点间,摆开三脚架,从仪器箱取出水准仪安放在三脚架上,利用三个机座螺丝调平,使圆气泡居中,跟着调平管水准器。

水平制动手轮是调平的,在水平镜内通过三角棱镜反射,水平重合,就是水平。

将望远镜对准未知点(1)上的塔尺,再次调平管水平器重合,读出塔尺的读数(后视),把望远镜旋转到未知点(2)的塔尺,调整管水平器,读出塔尺的读数(前视),记到记录本上。

校正方法:
将仪器摆在两固定点中间,标出两点的水平线,称为a、b线,移动仪器到固定点一端,标出两点的水平线,称为a’、b ’。

计算如果a-b≠a’-b ’时,将望远镜横丝对准偏差一半的数值。

用校针将水准仪的上下螺钉调整,使管水平泡吻合为止。

重复以上做法,直到相等为止。

水准测量内业计算

水准测量内业计算

水准测量内业计算一、水准测量内业的方法:水准测量的内业即计算路线的高差闭合差,如其符合要求则予以调整,最终推算出待定点的高程。

1. 高差闭合差的计算与检核终端水准点的已知高程,和经水准路线观测、推算的高程之差值称为高差闭合差。

附合水准路线高差闭合差h f 为:h f =∑测h- (始终H H -) (2-8)闭合水准路线高差闭合差为:h f =∑测h(2-9)为了检查高差闭合差是否符合要求,还应计算高差闭合差的容许值〔即其限差〕。

一般水准测量该容许值规定为平地 容h f =L 40±mm山地 容h f =n 12±mm (2-11)式中,L ―水准路线全长,以km 为单位;n ―路线测站总数。

2.高差闭合差的调整若高差闭合差小于容许值,说明观测成果符合要求,但应进行调整。

方法是将高差闭合差反符号,按与测段的长度(平地)或测站数(山地)成正比,即依下式计算各测段的高差改正数,加入到测段的高差观测值中:⊿i h = -i hL L f ⋅∑(平地) ⊿i h = -i hn nf ⋅∑ (山地) 式中, L ∑―路线总长;i L ―第i 测段长度 (km) (i =1、2、3...);n ∑―测站总数;i n ―第i 测段测站数。

3.计算待定点的高程将高差观测值加上改正数即得各测段改正后高差:h i 改=hi+⊿h i i =1,2,3,……据此,即可依次推算各待定点的高程。

如上所述,闭合水准路线的计算方法除高差闭合差的计算有所区别而外,其余与附合路线的计算完全相同。

二、举例1.附合水准路线算例下图1所示附合水准路线为例,已知水准点A 、B 和待定点1、2、3将整个路线分为四个测段。

图1 附合水准路线测量成果示意图测段号 点 名 测站 数 观测高差/m 改正数 /m 改正后 高差/m 高 程 /m 备注 1 2 3 4 5 67 8 1 BM1 8+8.364-0.014 +8.350 39.833 148.183 23-1.433-0.005-1.438 246.745 34-2.745-0.007-2.752 343.993 45+4.661-0.008+4.653 BM248.646 ∑20+ 8.847-0.034+8.813辅助 计算h f =+ 0.034m容h f =2012±= ±54mm1〕将点名、各测段测站数、各测段的观测高差i h 、已知高程数填入表2-2内相应栏目2、3、4、7(如系平地测量,则将测站数栏改为公里数栏,填入各测段公里数;表内加粗字为已知数据)。

水准仪使用及计算方法

水准仪使用及计算方法

水准测量的实施一、水准点测绘部门在全国各地建立用水准测量方法获得其高程的控制点—水准点(BM)。

水准点有永久水准点和临时水准点。

水准点标志后,在水准记录本绘制“点之记”,绘制水准点的草图、对周围附近情况加以说明,注明水准点的编号。

图5 水准点(单位:cm)二、水准路线水准测量所经过的路线,称为水准路线。

按照已知水准点布设情况,水准路线一般有以下几种形式:图6 水准路线的形式A:闭合水准路线:从一高级水准点出发,经过测定其它各点高程,最后又闭合到原来点的环形路线。

B:附合水准路线:从一高级水准点出发,经过测定其它各点高程,最后符合到另一高级水准点的路线。

C:往返水准路线(支水准路线):从一高级水准点出发,经过测定其它各点高程到终点,又从终点返测到原来高级点的往返路线。

支水准路线长度为1~2Km。

三、水准测量的实施水准测量采用往返测量法、改变仪器高法或双面尺法进行测量。

往返测量法步骤:设定已知一水准点BM高程(123.446m),要测定B点的高程。

如图所示:图7 水准测量的实施1、置水准仪于距已知后视高程点A一定距离的I处,并选择好前视转点ZD1,将尺置于A点和ZD1点上。

测站在后视点与前视点的中间。

2、将水准仪粗平后,先瞄准后视尺,消除视差。

精平后读出后视读数a。

3、转过望远镜照准前视尺,精平后,读取前视读数b。

至此完成了一个测站的观测任务。

(架一次仪器叫一个测站)4、将仪器搬迁到下站II站,把第I站的后视尺移到第II站的转点ZD2上,此时第一站的前视成了第二站的后视。

5、按2.3步骤测出第II站的后、前视读数。

如此重复至B点。

表2-1 水准测量记录表第四节水准测量的成果整理水准测量的外业测量数据经检核后,如果满足了精度要求,就可以进行内业成果计算,即调整高差闭合差(将高差闭合差按误差理论合理分配到各测段的高差中去),最后求出未知点的高程。

一、高差闭合差计算1、计算校核Hab=∑H=∑a-∑b2、测站校核水准测量是个连续的过程,一个测站的误差或错误有累积影响,为了保证每个测站的正确性。

水准测量高程计算公式

水准测量高程计算公式

水准测量高程计算公式
水准测量高程计算公式:已知高程+高差=待测高程(高差法)高差=前视度数-后视觉读数,水准测量又名“几何水准测量”,是用水准仪和水准尺测定地面上两点间高差的方法。

在地面两点间安置水准仪,观测竖立在两点上的水准标尺,按尺上读数推算两点间的高差。

通常由水准原点或任一已知高程点出发,沿选定的水准路线逐站测定各点的高程。

由于不同高程的水准面不平行,沿不同路线测得的两点间高差将有差异,所以在整理国家水准测量成果时,须按所采用的正常高系统加以必要的改正,以求得正确的高程。

水准测量距离计算方法

水准测量距离计算方法

水准测量距离计算方法
水准测量是利用一条水平视线,并借助水准尺,来测定地面两点间的高差。

通常由水准原点或任一已知高程点出发,沿选定的水准路线逐站测定各点的高程。

水准测量的距离计算方法如下:
1. 在水准仪中,上丝读数减去下丝读数再乘以 10,得数单位为米。

2. 具体计算过程如下:
- 假设水准仪和水准尺间的距离为 D,上丝读数为 x,下丝读数为 y。

- 根据水准测量原理,水准尺上的读数 x 和 y 代表两点间的高差。

- 因此,D = x - y
- 将 D 乘以 10,即可得到水准测量的距离。

需要注意的是,水准测量的距离计算方法仅适用于水准测量。

如果采用其他测量方法,例如三角高程测量或自动安平水准仪,则距离计算方法会有所不同。

水准测量-水准测量的原理及计算公式

水准测量-水准测量的原理及计算公式
hAB=a-b=1.217-2.426=-1.209m B点高程HB为: HB=HA+hAB=0+(-1.209)=-1.209(m) 草图如下:
【例题3】已知A点高程HA=423.518m,要 测出相邻1、2、3点的高程。水准测量时, 先测得A点后视读数a=1.563m,接着在各 待定点上立尺,分别测得前视读数 b1=0.953m,b2=1.152,b3=1.328m。 试求未知点1、2、3的高程H1、H2、H3分 别是多少?并绘草图。
解: A、B两点间高差hAB为: hAB=a-b=1.571-0.685= +0.886(m) B点高程HB为: HB=HA+hAB=452.623+(+0.886)
=453.509(m)
草图如下:
【例题2】已知A点桩顶标HA=±0.00, 后视A点读数a=1.217m,前视B点读数 b=2.426m。求B点对于A点高差hAB以 及B点标高 HB。并绘草图。 解:B点对于A点高差为:
b B
hAB
HB
此图形要思考以下内容: ▲已知点和未知点的高程是哪种? ▲水准面可以用水平面代替吗? ▲水准仪架设位置有什么要求? ▲水准仪架设的高低跟读数和高差有关吗? ▲读数大小跟点位高低的关系? ▲高差跟两边读数的差值有关? ▲三对名词:后视点与前视点;后尺与前尺; 后视读数与前视读数。
2、计算公式
草图如下:
(1)、高差法
hAB=a-bຫໍສະໝຸດ (2-1)HB= HA + hAB
(2-2)
这种通过计算高差来计算未知点高程的
方法,称为高差法。
说明:通常只求未知点对已知点的高差,
即前视点对后视点的高差hAB,一般不再计算 hBA。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