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诗》之"兮"字及其篇什的曲式探究

合集下载

略论楚辞的“兮”字句

略论楚辞的“兮”字句

略论楚辞的“兮”字句郭建勋《略论楚辞的“兮”字句》:内容提要:楚辞句式中的“兮”字,具有强烈的咏叹表情色彩,构成诗歌节奏的能力,并兼具多种虚词的文法功能,衍生其他句式的造句功能,反映了荆楚民族的自由浪漫精神和屈原的悲剧精神,从而构成一种独特的意味。

“兮”字句的三种主要类型,各有其不同的用途和语体风格。

楚辞作为一种特定的文学体式,渊源于先秦楚文化的沃壤,成熟并定型于战国时期的屈原与宋玉。

然而,它并没有随着楚国的灭亡而灭亡。

事实上,由于它内在的生命力,从两汉直到清代,骚体也即楚辞体一直是历代文人表现情志的重要文体,并产生了许多动人的佳作。

如贾谊《惜誓》、淮南小山《招隐士》、汉武帝《秋风辞》、扬雄《反离骚》、蔡琰骚体《悲愤诗》、潘岳《哀永逝文》、夏侯湛《江上泛歌》、谢庄《山夜忧吟》、萧统《示云麾弟》、江淹《应谢主簿骚体》、《山中楚辞》等;唐代李白、韩愈、柳宗元,宋代苏轼、黄庭坚等大家,都有骚体佳作传于后世;明清则更呈兴盛之势,文人集子中往往可见,刘基、俞安期、黄道周、夏完淳、王夫之、尤侗等人便写过相当数量的楚辞作品。

显然,楚辞体文学在我国古代是绵绵不绝,源远流长的。

此外,历代为数众多的“楚歌”作品和“骚体赋”,实际上亦可归入楚辞体的范畴。

因此,将屈、宋以后的楚辞体作品纳入楚辞研究的视野,不仅开拓了楚辞研究的新领域,而且对整个古代文学史的研究,也必然产生积极的作用。

那么,根据什么标准来判定哪些作品属于楚辞体的范畴呢?本文认为,关键在于楚辞体所特有的语气词“兮”。

可以说,“兮”字句是楚辞体的本质特征,是区别于其它任何韵文体式的标尺。

(一)与其它韵文主要以句式的字数多寡、对偶与否作为判断文本的基准不同,楚辞体则以句中是否有特殊虚词为判断依据,这种情况是由楚辞体的特殊性和“兮”字的特殊作用所决定的。

《说文》曰:“兮,语所稽也。

从@①八,象气越亏也。

”段玉裁注:“兮、稽叠韵。

稽部曰:‘留止也,语于此少驻也。

’……越、亏,皆扬也;八象气分而扬也。

《诗经》的音乐性及其曲式结构-精选文档

《诗经》的音乐性及其曲式结构-精选文档

《诗经》的音乐性及其曲式结构关于文学与音乐的关系,古今众多研究者都有相同或相似的观点,早在《尚书?尧典》中就有“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

八音克谐,无相夺伦,神人以和”的记载。

《礼记?乐记》中也说:“诗,言其志也。

歌,咏其声也。

舞,动其容也。

”从以上记载来看,虽然我们不能准确知道古代诗歌是如何进行演唱的,但与音乐的关系确实密不可分,正如明代朱载在《乡饮诗乐谱》中所言:“古诗存者三百馀篇,皆可以歌,而人不能歌者,患不知音耳。

苟能神解意会,以音求之,安有不可歌之理乎?”而我们如果从目前对《诗经》的研究来看,研究成果可谓灿若星辰,研究角度不一而足,但从音乐角度进行切入的却比较有限。

历代大家如朱熹、郑樵、顾炎武、王国维、梁启超等人也都对《诗经》的音乐性有过一定的论述,但从艺术本体出发进行研究,从总体上说还是比较薄弱的,所以,本文试图通过对《诗经》音乐特色的梳理,希望能在一定程度上分析《诗经》作为乐歌的本来面目。

一《诗经》与音乐的关系《诗经》就其最初性质而言,当是歌曲的歌词,正如顾颉刚所言“《诗经》所录全为乐歌”。

《墨子?公孟》有云:“诵诗三百,弦诗三百,歌诗三百,舞诗三百。

”《史记?孔子世家》也云:“三百五篇孔子皆弦歌之,以求合韶武雅颂之音。

”弦歌就是演唱。

由于《诗经》的乐谱没有流传下来,我们虽然不能确定孔子等人是如何弦歌的,但《诗经》《诗经》不但可诵,可弦、可歌,甚至可舞的音乐特性却可以基本肯定。

《诗经》共305首歌曲,其中“风”160首,“雅”105首,“颂”40首。

根据文献资料我们大致可以判断出风、雅、颂应该是根据音乐风格的特点进行划分的。

王国维认为:“风雅颂之别,当于声求之。

”“风”是十五国风的总称,也就是十五个地方曲调的总称。

将曲调称作“风”在古代的典籍中多可见,如《山海经?大荒西经》中就有“爰有百乐歌舞之风”和“始作乐风”的记载。

雅分为大雅、小雅,关于雅的含义,历来有多种解释,一说为“雅者,正也”,朱熹在《读吕氏诗记桑中高》中认为“二雅之正,朝廷之乐也”即雅乐为正乐,类似于我们现在所讲的普通话;一说为乐器名;另一说为“雅者,夏也”,夏本为古周人的故地,周人也曾自称为“夏人”,而古代“雅”与“夏”常混用,故“雅乐”也具有“华夏乐”的含义。

【诗艺花蹊】《诗经》重章叠唱的表达艺术

【诗艺花蹊】《诗经》重章叠唱的表达艺术

【诗艺花蹊】《诗经》重章叠唱的表达艺术转:登书山的博客采用重章叠唱的复沓形式来抒情达意,是《诗经》在艺术表达上一个显著特点。

所谓重章叠唱,就是指诗的各章在结构和语言上几乎完全相同,中间只换几个字,有时甚至只换一两个字,通过每章的重复出现,反复咏唱。

从而起到强化音乐节拍,深化主题、强化抒情、增加感染力的审美艺术效果。

一、借助特殊的音乐效果.创造诗的氛围和意境《郑风·风雨》风雨凄凄,鸡鸣喈喈。

既见君子,云胡不夷。

风雨潇潇,鸡鸣胶胶。

既见君子,云胡不瘳。

风雨如晦,鸡鸣不已。

既见君子,云胡不喜。

这是一首风雨怀人的名作。

在一个“风雨如晦,鸡鸣不已”的早晨,这位苦苦怀人的女子,“既见君子”时的那种喜出望外之情,溢于言表。

每章首二句,都以风雨、鸡鸣起兴,这些兼有赋景意味的兴句,重笔描绘出一幅寒冷阴暗、鸡声四起的背景。

诗篇三章叠咏,又通过易词写景,细腻地表现出了人的不同感受。

凄凄,是女子对风雨寒凉的感觉;潇潇,则从听觉见出夜雨骤急;如夜的晦冥,又从视觉展现眼前景象。

全诗通过复沓的结构安排,使其诗在音韵上形成鲜明的节奏、和谐的韵律,唤起人们的想象和情感,创造出诗的氛围和意境,这种做法成为后世诗歌,特别是民歌和现代歌曲常见的抒情手法。

二、反复咏唱,强化对主题的表达《秦风·无衣》岂曰无衣,与子同袍。

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

岂曰无衣,与子同泽。

王于兴师,修我矛戟,与子偕作。

岂曰无衣,与子同裳。

王于兴师,修我甲兵,与子偕行。

这首诗表现了战士们在战争中团结友爱和同仇敌忾的主题、诗里的袍、泽、裳是指衣着,戈矛、矛戟、甲兵是指兵器,同仇、偕作、偕行也是近义词,它们的相互调换并不改变诗意,而是以不同的闻汇及其韵调,一而再、再而三地重复、突出和强调了一个思想,使这种团结友爱和同仇敌忾的爱国主题得以加强。

三、层层递进,增加诗的抒情容量,强化生命感受《召南·摽有梅》摽有梅,其实七兮。

求我庶士,迨其吉兮。

“兮”在上古诗歌中的性质与读法

“兮”在上古诗歌中的性质与读法
他 近似“ ” 啊 的音。 关键 词 : 兮”; 质 ; “ 性 唱读 ; 读 诵
中图分 类号 : 0 3 H 1
文献标识 码 : A
“ 用于 中国诗歌 是很 久远 的事 , 兮” 盖源 于远
等。时至汉 代 , 兮 ” 诗 歌 中 的 运 用 依 然 很 活 “ 在
古歌谣 。古籍 中 目前 尚能见 到 用 “ ” 兮 的远 古 歌 谣数量 很少 , 《 子 家 语 ・辩 乐 解 》 记 载 的 如 孔 中 《 南风歌》:南风 之薰兮 , 以解吾 民之愠 兮 。南 “ 可 风 之时兮 , 以阜 吾 民之 财兮 。 《 可 ” 尚书大传 》 中记 载 的《 云 歌》: 卿 云 烂 兮 , 卿 “ 纠缦 缦 兮 。 日月 光 华 , 复旦兮 。 旦 ”刘 勰 把 《 风歌 》 南 看作 最 早 使 用
“ ” 兮 的歌谣 。以上两 首歌 谣 皆相传 为舜 所 唱 , 似
跃 , 式上多 似 《 辞》中的《 歌 》 型 , 项 羽 形 楚 九 类 如
的《 垓下歌》 刘邦的《 、 大风歌》 刘彻的《 、 秋风辞》 等 。 自新 诗 体 五 言 诗 形 成 后 , 歌 中 不 复 用 诗
“ ” 文心雕龙 ・ 兮 。《 章句 》 “ ” “ 咏南 风 , 谓 兮 字 舜
收 稿 日期 :00 0 ・2 2 1 —40
“ 与其他虚词并列在一起来讨论。刘知几《 兮” 史
通 ・ 浮词 》 中说 :焉 、 、 、 , “ 哉 矣 兮 断句 之助 也 。 闻 ”

多《 楚辞校补》 认为置于句子中间的 “ 兮”兼有
基 金项 目: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 目(5A 5 ) 0 J 7 0


“ " 兮 的性 质

“兮”字之探究

“兮”字之探究

“兮”字之探究“天才”顾名思义,是指人拥有一定的天赋,即天分,不是可以学到的东西,我想换个角度来看这个问题,天才是可以造就的,而且造就天才的方法一直就在那里。

“操吴戈兮被犀甲,车错毂兮短兵接。

旌蔽日兮敌若云,矢交坠兮士争先。

”当我们吟咏先秦诗词陶醉于优美的意境中时,可曾注意过反复出现的“兮”字,那可是惜字如金的年代啊!难道这个文字符号,真的只是为了调音或规整句式吗?我们的老祖先是不是在这里要传递给后人一种神秘的信息,这也许是我们尚未发现的一笔巨大的财富,到底是什么呢?这跟造就天才又有什么关系呢?首先我引用一段诺贝尔物理学奖的科学报告,此报告揭示了玻色子和场的存在。

新浪科技讯 2013年诺贝尔物理学奖授予彼得〃W〃希格斯(Peter W. Higgs) 和弗朗索瓦〃恩格勒(Fran〃ois Englert),以表彰他们对希格斯玻色子(又称“上帝粒子”)所做的预测。

那么,到底什么是希格斯玻色子呢?希格斯粒子是一种亚原子粒子,也就是说,理论上认为它应当是构成宇宙的最基本组成部件之一。

但是它仍然有待实验观测证实。

科学家们提出的物理学标准模型预言了这种粒子的存在,其作用是解释为何其它粒子会拥有质量。

根据这一理论,在宇宙大爆炸之后,一种看不见的力,即希格斯场和与之相对应的粒子——希格斯-玻色子一同形成。

正是这个场赋予其它基本粒子以质量的属性。

1930年,俄罗斯科学家Semyon Davidovich Kirlian发现了一种摄影现象,一次偶然的给高电压机器拍照时,拍摄到了用肉眼无法看到的无形能量场,并以不同颜色反映在成相过程中。

通过卡尔良相机拍摄的物体、人体光晕(静态及动态)全解析,验证了爱因斯坦的先见之言:物质不过是波动着的光,更验证了我们中华民族古圣先贤的“气场”学说。

“场”与“兮”字又有什么关系呢?它能揭示老祖宗留给我们的秘密吗?著名书法家王羲之的字千古以来一直散发着魅力的光芒,被人们传送临摹甚至膜拜,那么到底魅力在哪里,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九歌 少司命》原文及赏析

《九歌 少司命》原文及赏析

九歌少司命原文及赏析[先秦] 屈原秋兰兮蘼芜,罗生兮堂下。

绿叶兮素枝,芳菲菲兮袭予。

夫人兮自有美子,荪何以兮愁苦?秋兰兮青青,绿叶兮紫茎;满堂兮美人,忽独与余兮目成。

入不言兮出不辞,乘回风兮驾云旗。

悲莫悲兮生别离,乐莫乐兮新相知。

荷衣兮蕙带,儵而来兮忽而逝。

夕宿兮帝郊,君谁须兮云之际?与女沐兮咸池,晞女发兮阳之阿;望美人兮未来,临风怳兮浩歌。

孔盖兮翠旌,登九天兮抚彗星。

竦长剑兮拥幼艾,荪独宜兮为民正。

作品赏析《九歌·少司命》的形式具有紧凑而铿锵的韵律美。

形式是诗歌的载体,诗歌让人们最直接地感受到的是它的形式,又由于诗歌是一种通过韵律感很强的语言反映生活、抒发情感的文学体裁,所以它自然具有韵律美,“青黄杂揉,文章烂兮”,在诗歌艺术衍生的主要表现形式之一——韵律,屈原以其独创的诗歌结构和格律使中国诗歌具有了一幢全新的韵律,具体到《九歌·少司命》,其韵律美主要表现在紧凑和铿锵两个方面。

《九歌·少司命》韵律的紧凑主要表现在结构上,全诗一气呵成,从头到尾没有任何迟滞。

全诗虽然可以分为五个部分,但每个部分之间的过渡平滑而自然,都是在不知不觉中完成的:第一部分是代表人间妇女的群巫合唱的迎神曲,第二部分是代表少司命女神的主巫独唱的临坛曲,第三部分是人间妇女向少司命女神询问,第四部分是少司命女神回答人间妇女,第五部分是人间妇女合唱的送神曲,这遣五个部分一环紧扣一环,如行云流水般自然而又自如地从第一部分流泄到第五部分,街接间不着痕迹,语言流畅富于回味。

《九歌·少司命》韵律的铿锵主要表现在格律上,其诗句或参差或对仗,起伏有致,动感强烈,“随语成韵,随韵成趣”,气韵生勤,情趣盎然。

诗句的参差,诗中比比皆是,这正是楚辞对《诗经》继承和发展的精妙之处,它除了保留《诗经》四字句的典型句式外,还将其扩展为五字句和六字句(不包括语气词“兮”),节奏在《诗经》“二二”的基磋上又增加了“三二”和“三三”,仿佛“嵯峨之类聚,葳蕤之群积”,使其更具表现力。

古诗词艺术歌曲《关雎》的演唱研究

古诗词艺术歌曲《关雎》的演唱研究

古诗词艺术歌曲《关雎》的演唱研究演唱《关雎》要注重对歌词的理解和品味。

《关雎》的歌词出自《诗经》中的《周南·关雎》篇,描绘了两个相爱的人之间的离别之痛。

演唱者要通过良好的阅读理解、文化底蕴和情感理解,准确把握歌词的内涵,理解其中的哀愁和眷恋之情。

只有在深入理解歌词的基础上,才能更好地演绎歌曲的情感,让听众感受到其中的美。

演唱《关雎》需要注意音乐的表现。

《关雎》的曲调婉转悠扬,带有一种哀怨的情感,表现了离别之痛和深深的相思之意。

演唱者要通过流畅的音调、清晰的发音和准确的节奏,表达出曲调中的情感变化,让听众感受到其中的惆怅和凄美。

演唱者还可以通过音乐表现技巧的运用,如借助音乐装饰音、颤音等,增强表演的感染力和诗意。

演唱《关雎》要注重和声的处理。

和声是音乐中重要的组成部分,能够丰富歌曲的层次和情感表达。

在演唱《关雎》时,可以适当添加和声部分,增加音乐的韵味和美感。

通过和声的运用,可以使歌曲更加丰满,增强听众的音乐享受。

在一些高潮部分可以适量加入合唱或者和音,让歌曲更加庄重和壮丽。

演唱《关雎》要注意情感的把握和细腻表达。

《关雎》描写了一个深爱而又别离的情感,演唱者要通过语调的变化、力度的控制和吐字的准确,寄托出人物内心深处的情感纠结和思念之情。

要注重情感的过渡和表现,使每一个音符和每一个音节都能传达出最真挚的感受,让听众心生共鸣。

演唱《关雎》是一项需要专业技巧和艺术理解的任务。

演唱者要注重对歌词的理解和品味,通过感悟其中的情感和意境,准确把握歌曲的内涵。

要注重音乐的表现和和声的处理,通过流畅的音调、清晰的发音和准确的节奏,以及适当的和声,表达出曲调中的情感变化。

演唱者要注意情感的把握和细腻表达,通过语调的变化、力度的控制和吐字的准确,将心中的情感传达给听众。

只有通过精心的演唱和细腻的表达,才能更好地展现《关雎》的艺术魅力,赢得观众的赞赏和喜爱。

诗经楚辞唐诗等诗歌形式分析

诗经楚辞唐诗等诗歌形式分析

诗经楚辞唐诗等诗歌形式分析诗经、楚辞和唐诗是中国古代文学中最有影响力的诗歌作品。

它们都以不同的形式和风格表达着文人的情感和思想。

本文将对这几种诗歌形式进行分析,以探究其独特之处。

一、诗经诗经是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由诸多作者创作而成。

它以歌谣的形式广泛传播于古代社会,包含了民间的歌曲、赋、颂等各种形式。

诗经的特点之一是用词简洁明了,以表达深刻的感情和和谐的意象为主要目的。

它通常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每一部分都有各自独特的风格和特点。

风是诗经的第一部分,主要描写乡土生活、爱情、别离等内容。

风格朴实自然,没有过多修辞和华丽的辞藻,却能表达出作者内心的真实感受。

例如《蒹葭》一诗中的“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表达出了对离别的思念之情。

雅是诗经的第二部分,主要描写宫廷生活和礼仪。

雅诗的风格较为庄重,注重对仪式和礼节的崇敬,用较为正式的语言表达出作者对统治者和社会秩序的思考。

例如《卷耳》一诗中的“清我所思,乃如顺风”表达了作者对君主的忠诚和赞美之情。

颂是诗经的第三部分,主要描写祭祀和宗庙的活动。

颂诗的特点是庄重肃穆,作者多是王室贵族,用较为正式的语言表达对神灵和祖先的敬仰。

例如《周南·关雎》一诗中的“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表达了对婚姻和家庭的美好祝愿。

二、楚辞楚辞是中国古代楚国文人所创作的一种诗歌形式。

它以优美的词章和深刻的思想情感著称,代表了楚国文化的独特风貌。

楚辞的特点之一是以抒发胸臆为主要目的,带有浓厚的辞章感。

它的形式多样,有辞、赋、怨、辞章等多种类型。

楚辞中的辞以抒发个人情感和意志为主,情感真挚而深沉。

例如屈原的《离骚》一篇以悲愤的情感描绘了他对政治黑暗的哀叹和自己处境的苦闷。

其辞章之美和词藻之华令人叹为观止。

赋是楚辞中一种较长的叙事性诗歌形式,辞章丰富多样,用词华丽。

赋常以叙事的方式表达作者的情感,并借用神话传说、历史故事等来增加艺术效果。

例如《九章·招魂》一篇中的描写世俗与超自然交织的场景,神秘而又引人入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缪》 《 有 杖 之杜 》 。就 其 含 义 论 之 , 则《 九歌 》 无 一 不 可 作 文法 上 之 动 字 用 。有 作 连 词 用 者 、 形容 词用者 、 感
《 郑风 ・ 箨兮》 2 3 , 《 郑风 ・ 狡童 》 2 4 , 《 郑 风 ・丰 》 2 5 , 《 郑风 ・ 子 衿》 2 6 , 《 郑风 ・ 野有蔓 草 》 2 7 , 《 郑风 ・ 溱
黄钟( e o国 ・武 汉 音 乐 学 院 学报) 2 0 1 4 年 第1 期
HUA NG Z HO NG( J o u r n a l o f Wu h a n Co n s e r v a t o r y o f Mu s i c , C h i n a )
文章编号 : 1 0 0 3 —7 7 2 1 ( 2 0 1 4 ) O 1 —0 0 7 7 —0 7
甫 田》 3 1 , 《 齐 风 ・猗 嗟 》 3 2 , 《 魏 风 ・陟 岵 》 3 3 , 《 魏
风 ・十母 之 间 》 3 4, 《 魏 风 ・伐 檀 》 3 5 , 《 唐 风 ・绸 缪 》 3 6 , 《 唐 风 ・无 衣 》 3 7 , 《 唐 风 ・有 杖 之 杜 》 3 8, 《 唐风 ・
中图分类号 : J 6 1 4 . 3
文献标识码 : A
D O I : 1 0 . 3 9 6 9 / j . i s s n l 0 0 3 —7 7 2 1 . 2 0 1 4 . 0 1 . 0 0 9
《 墨 子 ・公 孟 》 篇云: “ 或 以不 丧 之 间 , 诵《 诗》 三
百, 弦《 诗》 三百 , 歌《 诗》 三 百, 舞《 诗》 三百 。 ” 古《 诗》
本可 诵 、 可弦、 可歌 、 可 舞 。本 文 取 其 可 歌 之 意 , 故 有 “ 歌《 诗》 ” 之 谓 。笔 者在 探 析 作 用 于 楚 的 先 秦 黄 河 流 域音乐文化时 , 曾读 到 楚 学 大 家 姜 亮 夫 的《 九歌“ 兮” 字用 法 释 例 》 一文 。先 生 文 中 道 : 《 诗》 《 骚》 南 北 两 大 诗歌 , 用“ 兮” 字 各 有 差 别 。以 体 式 论 之 , 则《 诗》 有 全 篇逐句用之者 , 如《 郑风》 之《 缁衣 》 ; 有一章用之 者, 如
用“ 兮” 字之篇什共计 5 7 篇, 其中 4 6 篇 出 自《 风》 , I O 篇 出 自《 雅》 , 1 篇 出 自《 颂》 。
出 自《 风》 之篇什分别是 : 1 , 《 周 南 ・葛 覃 》 2 , 《 周 南 ・螽 斯 》 3 , 《 周 南 ・麟 之 趾 》 4, 《 召 南 ・搡 有 梅 》 5 ,
《 诗》 之“ 兮” 字继续追问 : 1 , 歌《 诗》 有哪些篇什使用 了 “ 兮” 字 ?2 , 歌《 诗》 “ 兮” 字 之 体 式 及 其 比例 如 何 ? 3 , 歌《 诗》 “ 兮” 字 有 哪 些 用 法 ?4 , 歌《 诗》 “ 兮” 字 篇 什 运
用 了哪 些 曲式 ?笔 者 希 望 本探 究 能 够 在 更 加 细 致 、 全 面认 识 歌 《 诗》 “ 兮” 字 的 同时 , 对 今 之 歌 唱 中“ 啊、 呀” 之类 语 气 词 的 准确 把 握 亦 有所 启 发 。
王 洪 军
兮’ ’ 字 及 其 篇 什 的 曲式 探 究 歌 诗 之“
摘 要 : 文 章在 统 计 出使 用 “ 兮” 字 之 歌《 诗》 篇什 的基础 上, 对“ 兮” 字之体 武及其 比例、 “ 兮” 字 的用 法、 “ 兮” 字 篇 什 的 曲式 等 问 题 进 行 了探 究 ; 并结合所得认识 , 对 已有 相 关 知 识做 出 了 可 能 的 建 构 性 阐 发 ; 希 望 能 够 在 更 加 细致 、 全 面 认 识 歌《 诗》 “ 兮” 字的 同时, 对 今 之 歌 唱 中“ 啊、 呀” 之 类 语 气 词 的 准 确 把 握 亦 南 妖 皂 发 关键词 : 歌《 诗》 ; “ 兮” 字; 体式; 用 法; 曲式 ; 歌唱
葛生 》 3 9 , 《 陈风 ・ 宛 丘 》4 0 , 《 陈 风 ・月 出 》 4 1 , 《 陈 风

株林 》 4 2 , 《 桧风 ・ 素 冠》 4 3 , 《 桧 风 ・匪 风 》 4 4 , 《 曹
风 ・候 人 》 4 5 , 《 曹 风 ・鸬 鸠 》 4 6 , 《 豳风 ・九 晟 》 , 共 计
洧》 2 8 , 《 齐 风 ・还 》 2 9 , 《 齐 风 ・东 方 之 日》 3 O , 《 齐 风

பைடு நூலகம்
叹词用者 , 而《 诗》 中亦偶有 可指 而别 之者 , 然 其趣 固
与《 九歌 》 殊也 。 _ 2 先生如此对歌《 诗》 “ 兮” 字 之 概 括 性
认识 , 并 未 完 全 满 足 笔 者 的 求 知 欲 望 。 于 是 围 绕 歌
《 羔裘》 于第三章用之 ; 有 间于章 中而用者 , 如《 狡童 》
《 溱洧 》 《 遵大 路 》 , 《 齐风 》 之《 东 方 之 日》 , 《 唐风 》 之《 绸
伯兮 》 1 7 , 《 王 风 ・采 葛 》 1 8 , 《 郑风 ・ 缁衣 》 1 9 , 《 郑 风

将仲子 》 2 O , 《 郑风 ・ 羔裘》 2 1 , 《 郑 风 ・遵 大 路 》 2 2 ,
《 召南 ・ 野有死肩》 6 , 《 邶风 ・ 绿衣 》 7 , 《 邶 风 ・日月 》
8 , 《 邶 风 ・击 鼓 》 9 , 《 邶 风 ・旄 丘 》 1 0 , 《 邶 风 ・简 兮 》 1 1 , 《 鄢 风 ・君 子 偕 老 》 1 2 , 《 卫 风 ・淇 奥 》 1 3 , 《 卫风 ・ 硕人 》 1 4 , 《 卫 风 ・氓 》 1 5 , 《 卫 风 ・芄 兰 》 1 6, 《 卫风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