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人教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实用性)《10《论语》十二章》PPT课件 (12)
合集下载
论语十二章 (教学课件)初中语文人教版七年级上册

谈“修养”
孔子主张“以宽恕之心待人”,“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成为了千百年来流传的佳句,表 明了孔子儒家之道“仁”的主张。反映了孔 子“仁”的学说的一个方面,也是谈思想品 德修养,强调“修己”。我们应该加强自身 的修养,要为别人考虑,多站在别人的角度 上思考问题,学会体谅别人,尊重别人。
阳货篇
• 本篇共26章。这一篇中,介绍 了孔子的道德教育思想,孔子 对仁的进一步解释,还有关于 为父母守丧三年问题,也谈到 君子与小人的区别等等。
谈“责任”
承担起这样的历史便命,努力实现大同社会的理 想,就是儒家所说的“行仁”。如果没有高尚的 道德、杰出的才能,根本担负不起或不配承担这 样的重大便命。 在传统语境里,能决定国运的唯有上天。所以这 种追求,是一种体察和贴近天道的自觉,实现 “仁道”的路途是那样的艰难遥远,“非毅无以 致其远”,只有经过不息不止的努力和奋斗,才 有可能完成。
子罕篇
• 本篇共包括31章。涉及孔子的 道德教育思想;孔子弟子对其 师的议论;此外,还记述了孔 子的某些活动。
• 子曰:“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 吾止也;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 吾往也。” 《论语·子罕》
• 孔子说:好比堆土成山,只要再加一筐土便成 山了,如果停下来,这是我自己停止的。又好 比在平地上堆土成山,纵是刚刚倒下一筐土, 如果继续做下去,那是我坚持不懈做成的。
• 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 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 已。” 《论语·学而》
• 孔子说:“君子,饮食不求饱足,居住不 要求舒适,对工作勤劳敏捷,说话却小心 谨慎,到有道的人那里去匡正自己,这样 可以说是好学了。”
谈“修养”
孔子认为,一个有道德的人,不应当 过多地讲究自己的饮食与居处,他在 工作方面应当勤劳敏捷,谨慎小心, 而且能经常检讨自己,请有道德的人 对自己的言行加以匡正。作为君子应 该克制追求物质享受的欲望,把注意 力放在塑造自己道德品质方面,这是 值得借鉴的。
初中语文论语十二章PPT教学课件

拓展:饭蔬饮水:后以“饭蔬饮水”形容清心寡欲、安贫乐道的生活。 (4)朗读、背诵。
作业布置
1、复习背诵第一至第八章; 2、试译9—12章; 3、按学习方法、学习态度和个人修养分类 整理归纳。
课文讲解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1)结合注释理解课文,把握重点字词。
分类归纳
1、成语:温故知新、从心所欲、曲肱而枕、箪食瓢饮、乐在其中、 三人行必有我师、择善而从、博学笃志、饭蔬饮水
2、十二章中,哪些语句是讲学习方法?哪些语句是讲学习态度?哪些语句是讲个人修养?
学习方法: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 殆。 学习态度: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时:按时; 说:愉快、高兴; 朋:志同道合的人; 知:了解; 愠:发怒、生气; 君子:道德上有修养的人。 (2)小组合作翻译。 译文
孔子说:“学了又按时练习,不是很喜悦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是很快乐吗?人们不了解我,我却不怨恨,不生气, 不是一个品德高尚的人吗?” (3)理解这章文字所讲内容。
课文讲解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 (1)结合注释理解课文,把握重点字词。
知:懂得、了解; 好:喜欢; 乐:以……为乐。 (2)小组合作翻译。
译文 孔子说:“懂得它的人,不如爱好它的人;爱好它的人,又不如以它为乐的人。” (3)理解这则文字所讲内容。
这里,孔子强调了学习兴趣的重要性:有了浓厚的兴趣,我们才会坚持不懈,持之以恒地去努力。孔子在这里没有具体指懂 得什么,看来是泛指,包括学问、技艺等。孔子正是这一点的身体力行者,孔子听《韶乐》,“三月不知肉味,”即为明证。 (4)朗读、背诵。
作业布置
1、复习背诵第一至第八章; 2、试译9—12章; 3、按学习方法、学习态度和个人修养分类 整理归纳。
课文讲解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1)结合注释理解课文,把握重点字词。
分类归纳
1、成语:温故知新、从心所欲、曲肱而枕、箪食瓢饮、乐在其中、 三人行必有我师、择善而从、博学笃志、饭蔬饮水
2、十二章中,哪些语句是讲学习方法?哪些语句是讲学习态度?哪些语句是讲个人修养?
学习方法: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 殆。 学习态度: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时:按时; 说:愉快、高兴; 朋:志同道合的人; 知:了解; 愠:发怒、生气; 君子:道德上有修养的人。 (2)小组合作翻译。 译文
孔子说:“学了又按时练习,不是很喜悦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是很快乐吗?人们不了解我,我却不怨恨,不生气, 不是一个品德高尚的人吗?” (3)理解这章文字所讲内容。
课文讲解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 (1)结合注释理解课文,把握重点字词。
知:懂得、了解; 好:喜欢; 乐:以……为乐。 (2)小组合作翻译。
译文 孔子说:“懂得它的人,不如爱好它的人;爱好它的人,又不如以它为乐的人。” (3)理解这则文字所讲内容。
这里,孔子强调了学习兴趣的重要性:有了浓厚的兴趣,我们才会坚持不懈,持之以恒地去努力。孔子在这里没有具体指懂 得什么,看来是泛指,包括学问、技艺等。孔子正是这一点的身体力行者,孔子听《韶乐》,“三月不知肉味,”即为明证。 (4)朗读、背诵。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 《论语》十二章(教学课件)——初中语文部编版七年级上册

思而不学则殆( dài ) ●
三省吾身(xǐnɡ) ●
四十而不惑( huò ) ●
曲肱而枕之(ɡōnɡ)
●
学而不思则罔( wǎnɡ)
●
不亦说乎( yuè ) ●
一箪食( dān )
●
不逾矩( yú )
●
博学而笃志( dǔ )
●
整体感知
阅读课文,疏通文意,概括本文主要讲述哪 几个方面的内容。
这十二章语录阐述了求知的态度、学习的方 法和修身做人的道理,其状意元成才路 在启迪我们:学习要 有端正的态度和良好的方法;做人要有仁爱之心,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古代盛饭用
啊
的圆形竹器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
即颜回,孔 子的弟子
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雍也》)
能忍受
章解:孔子说:“颜回贤德啊!一小竹筒饭,一瓢冷水, 住在偏僻狭窄的街巷里,别人不能忍受那种生活的忧苦, 颜回却一直乐观并无改变。真正的贤明之士啊,颜回!”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仁在其中矣( 代词,它的 ) 其
其不善者而改之( 代词,他人 )
状元成才路
认为“仁”即“爱人”,提出“己所不欲,
状元成才路
勿施于人”;主张“有教无类,因材施教”, 并有“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精神。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背景链接
本文选自《论语译注》(中华书局1980年版)。 儒家经典著作《论语》是一部记录孔子及其弟子的言 行的一部书,共20篇。 东汉列为“七经”之一,宋 代把它与《大学》《中庸》《孟子》合称为“四书”。 由若干篇章组成,内容大多是关于学习、道德修养、 为人处事的一般原则,都属于语录体。本课所选12章, 一方面阐述了学习应该有谦虚好学的态度和勤学好问、 实事求是的精神;
三省吾身(xǐnɡ) ●
四十而不惑( huò ) ●
曲肱而枕之(ɡōnɡ)
●
学而不思则罔( wǎnɡ)
●
不亦说乎( yuè ) ●
一箪食( dān )
●
不逾矩( yú )
●
博学而笃志( dǔ )
●
整体感知
阅读课文,疏通文意,概括本文主要讲述哪 几个方面的内容。
这十二章语录阐述了求知的态度、学习的方 法和修身做人的道理,其状意元成才路 在启迪我们:学习要 有端正的态度和良好的方法;做人要有仁爱之心,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古代盛饭用
啊
的圆形竹器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
即颜回,孔 子的弟子
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雍也》)
能忍受
章解:孔子说:“颜回贤德啊!一小竹筒饭,一瓢冷水, 住在偏僻狭窄的街巷里,别人不能忍受那种生活的忧苦, 颜回却一直乐观并无改变。真正的贤明之士啊,颜回!”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仁在其中矣( 代词,它的 ) 其
其不善者而改之( 代词,他人 )
状元成才路
认为“仁”即“爱人”,提出“己所不欲,
状元成才路
勿施于人”;主张“有教无类,因材施教”, 并有“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精神。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背景链接
本文选自《论语译注》(中华书局1980年版)。 儒家经典著作《论语》是一部记录孔子及其弟子的言 行的一部书,共20篇。 东汉列为“七经”之一,宋 代把它与《大学》《中庸》《孟子》合称为“四书”。 由若干篇章组成,内容大多是关于学习、道德修养、 为人处事的一般原则,都属于语录体。本课所选12章, 一方面阐述了学习应该有谦虚好学的态度和勤学好问、 实事求是的精神;
初中七年级语文《论语十二章》教学课件PPT

1. 三军:指军队。 2. 夺:改变。 3. 匹夫:指平民中的男子,这里泛指平民百姓。
第十二章
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子张》
字句 翻译
子夏说:“博览群书并广泛学习,而且能坚守自己的志向,恳切地提问,多摸索当前 的事,仁德就在其中了。”
1. 子夏(前507—?):即卜商,字子夏,年龄末期晋国人,孔子的弟子。 2. 笃志:志向坚定。笃,坚守。 3. 切问而近思:恳切的提问请教,多摸索当前的事情。切,恳切。 4. 仁:仁德。
本课学习完毕
5. 忠:尽心尽力。 6. 信:诚信。 7. 传:传授,这里指老师传授的知识。
第三章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 ,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为政》
字句 翻译
孔子说:“我十五岁开始有志于做学问,三十岁便小有所成,四十岁能(通达事理)不被 外物所困惑,五十岁能知道上天的意旨,六十岁能听得进不同的意见,到七十岁才做事能 为所欲为,不会超过规矩。”
字句 翻译
孔子说:“温习学过的知识,可以获得新的知道与体会,那么就可以凭借这一点 去当(别人的)老师了。”
1. 温故而知新:温习学过的知识,可以得到新的知道和体会。
第五章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字句 翻译
孔子说:“只学习却不摸索,就会感到困惑而无所适从;只空想却不学习,就会疑问而 无所适从。”
4. 于:介词,对,对于。 5. 如浮云:像浮云一样。
第九章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字句 翻译
孔子说:“在多个人的行列里,其中一定有人可以做我的老师。我挑选他的优点 向他学习,发觉他的缺点(如果自己也有)就对照着改正自己的缺点。”
第十二章
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子张》
字句 翻译
子夏说:“博览群书并广泛学习,而且能坚守自己的志向,恳切地提问,多摸索当前 的事,仁德就在其中了。”
1. 子夏(前507—?):即卜商,字子夏,年龄末期晋国人,孔子的弟子。 2. 笃志:志向坚定。笃,坚守。 3. 切问而近思:恳切的提问请教,多摸索当前的事情。切,恳切。 4. 仁:仁德。
本课学习完毕
5. 忠:尽心尽力。 6. 信:诚信。 7. 传:传授,这里指老师传授的知识。
第三章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 ,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为政》
字句 翻译
孔子说:“我十五岁开始有志于做学问,三十岁便小有所成,四十岁能(通达事理)不被 外物所困惑,五十岁能知道上天的意旨,六十岁能听得进不同的意见,到七十岁才做事能 为所欲为,不会超过规矩。”
字句 翻译
孔子说:“温习学过的知识,可以获得新的知道与体会,那么就可以凭借这一点 去当(别人的)老师了。”
1. 温故而知新:温习学过的知识,可以得到新的知道和体会。
第五章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字句 翻译
孔子说:“只学习却不摸索,就会感到困惑而无所适从;只空想却不学习,就会疑问而 无所适从。”
4. 于:介词,对,对于。 5. 如浮云:像浮云一样。
第九章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字句 翻译
孔子说:“在多个人的行列里,其中一定有人可以做我的老师。我挑选他的优点 向他学习,发觉他的缺点(如果自己也有)就对照着改正自己的缺点。”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初中语文 第11课 《论语》十二章 教学课件

④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⑤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⑥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第二十七页,共三十四页。
疑难探究
2.《论语》是两千多年前的典籍,我们今天学习它,有怎样的意义?
首先,《论语》中包含着许多超越特定时代的内容,如本课所选的各
章,有的谈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有的提出个人修养的要求,在今天都是 可以借鉴的,对我们的学习、成长有着重要的意义。
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译:孔子说:“几人同行,其中必然有可以做我老师 的人。选取他们的长处而学习,将他们的不足作为借 鉴而改正。”
第十五页,共三十四页。
整体感知
流逝的时光
舍弃、放弃
⑩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子罕》)
河边。川,河流 。
代词,这,指河水
译:孔子在河边感叹道:“一去不复返的时光就像这河 水一样,日夜不停。”
其次,《论语》在两千多年的中国历史上长期占据着重要的位置,是
中国文化的核心典籍之一。学习《论语》,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本国的 文化传统。
第二十八页,共三十四页。
主旨归纳
本文所选的十二章语录,阐述了求知的态度、学习 的方法和修身做人的道理,旨在启示我们:学习要有端 正的态度和正确的方法,做人要有仁爱之心,要心胸开 阔,志向坚定,理想远大。
第三十页,共三十四页。
教材习题
1.别人不了解我,我却不生气,不也是有才德的人吗? 2.我每天多次进行自我检查:替别人谋划事情是否竭尽自己的心力呢?和朋友交 往是否做到诚信呢?老师传授的知识是否复习过了呢?
3.一箪饭,一瓢水,住在简陋的小屋里,别人都不能忍受这种穷困清苦, 颜回却没有改变他好学的乐趣。 4.用不正当的手段得来的富贵,对我而言就像浮云一样。
第二十七页,共三十四页。
疑难探究
2.《论语》是两千多年前的典籍,我们今天学习它,有怎样的意义?
首先,《论语》中包含着许多超越特定时代的内容,如本课所选的各
章,有的谈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有的提出个人修养的要求,在今天都是 可以借鉴的,对我们的学习、成长有着重要的意义。
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译:孔子说:“几人同行,其中必然有可以做我老师 的人。选取他们的长处而学习,将他们的不足作为借 鉴而改正。”
第十五页,共三十四页。
整体感知
流逝的时光
舍弃、放弃
⑩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子罕》)
河边。川,河流 。
代词,这,指河水
译:孔子在河边感叹道:“一去不复返的时光就像这河 水一样,日夜不停。”
其次,《论语》在两千多年的中国历史上长期占据着重要的位置,是
中国文化的核心典籍之一。学习《论语》,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本国的 文化传统。
第二十八页,共三十四页。
主旨归纳
本文所选的十二章语录,阐述了求知的态度、学习 的方法和修身做人的道理,旨在启示我们:学习要有端 正的态度和正确的方法,做人要有仁爱之心,要心胸开 阔,志向坚定,理想远大。
第三十页,共三十四页。
教材习题
1.别人不了解我,我却不生气,不也是有才德的人吗? 2.我每天多次进行自我检查:替别人谋划事情是否竭尽自己的心力呢?和朋友交 往是否做到诚信呢?老师传授的知识是否复习过了呢?
3.一箪饭,一瓢水,住在简陋的小屋里,别人都不能忍受这种穷困清苦, 颜回却没有改变他好学的乐趣。 4.用不正当的手段得来的富贵,对我而言就像浮云一样。
初中语文《论语 十二章》课件

道德修养并非一朝一夕可以完成,要经 过长时间的学习,循序渐进。
(得到新的体会,悟出新的道理)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旧的知识
做,成为
迷惑,意思是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
思而不学则殆。”
疑惑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孔子说:“温习学过的知识,可以得 到新的理解与体会,可以凭借这一点成 为老师了。”
内容解读
学习与思考有什么关系,请结合 孔子的话加以分析。
学习和思考是辩证的关系,只学习 而不思考,则会感到迷惑而无所适从。 如果只是思考而不能学习则会更为有 害,因此二者一定要结合起来。
品质高尚
古代盛饭用的圆形竹器。
子曰:“ 贤 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
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
《论语》十二章
一、教学要求 1.要求能疏通文意,掌握本文的主要内容。 2.掌握关于学习方法与学习态度的名言警句。 3.了解《论语》的基本情况及孔子的教育思想。
二、学习要点 1.掌握有关《论语》和孔子的基本文学
常识。
2.掌握古文中重点词语及句式的用法。 词语如“而”、“之”等;句式如宾语 前置句等。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板书设计
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修 身
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 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做
人
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 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
欲,不逾矩
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 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1、不亦说乎:__通__,意思__读音__。 2、诲女知之乎:__通__,意思__读音__。
(得到新的体会,悟出新的道理)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旧的知识
做,成为
迷惑,意思是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
思而不学则殆。”
疑惑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孔子说:“温习学过的知识,可以得 到新的理解与体会,可以凭借这一点成 为老师了。”
内容解读
学习与思考有什么关系,请结合 孔子的话加以分析。
学习和思考是辩证的关系,只学习 而不思考,则会感到迷惑而无所适从。 如果只是思考而不能学习则会更为有 害,因此二者一定要结合起来。
品质高尚
古代盛饭用的圆形竹器。
子曰:“ 贤 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
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
《论语》十二章
一、教学要求 1.要求能疏通文意,掌握本文的主要内容。 2.掌握关于学习方法与学习态度的名言警句。 3.了解《论语》的基本情况及孔子的教育思想。
二、学习要点 1.掌握有关《论语》和孔子的基本文学
常识。
2.掌握古文中重点词语及句式的用法。 词语如“而”、“之”等;句式如宾语 前置句等。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板书设计
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修 身
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 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做
人
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 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
欲,不逾矩
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 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1、不亦说乎:__通__,意思__读音__。 2、诲女知之乎:__通__,意思__读音__。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 11 《论语》十二章 精品课件(共29张ppt)

第十一章:用国家的帅将与一个人的志 向做对比,说明立下大的志向,对于一 个人的成长,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子夏曰:“博学 而
广泛 表并列
仁德
思,仁在其中矣”
笃志,切问 而近
坚守 恳切 表并列
•子夏说:“广泛地学习,坚守自己的志向, 遇不明白的事情能恳切地发问求教,多考虑 当前的问题,仁德就在其中了。”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
孔子
❖ 孔子(公元前551-公元前479),名丘, 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陬邑(现山东曲阜) 人,春秋末期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 儒家思想的创始人,被誉为“万世师 表”.“千古圣人”,世界十大思想家之首。 相传他有弟子三千,贤者七十二人。
❖ 孔子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圣人”,尊为 “至圣”,与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孟子 与孔子并称“孔孟”。
代词,学问和事业
❖子曰:“知 之
……的人
者 不如 好之
以……为快乐 名词的意动用法
者,好之者 不如乐之者。”
喜爱.爱好
孔子说:“对于学习,了解怎么学习的人, 不如爱好学习的人;爱好学习的人,又不 如以学习为乐的人。”
第七章:讲正确的学习态度。要虚心求教,取长 补短,弥补不足。
❖ 子曰:“饭
疏食 饮水,曲肱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2.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 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传/不习乎?”
注意朗读节奏
3.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 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 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 逾矩。”
4.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 矣。”
5.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 则殆。”
其不善者而改之。
《论语十二章》ppt课件

于此,意思是“在其中”。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
其不善者而改之。”
好的方面,优点。
翻译:
孔子说:“几个人一起走路,其中必定有可以做我 老师的人,选择他们的优点而学习,如果也有他们的缺 点就加以改正。”
本章讲学习态度:向一切人学习。不但 要学习别人的长处,还要借鉴别人的短处, 反省自己有没有类似的毛病。
是否尽心尽力做事; 是否以诚信交友; 是否认真复习学过的功课。
段落结构
《论语》十二章选自于我国儒家经典著作《论语》 ,是一本记录孔子及其 弟子言论的语录体古籍。 《论语》十二章谈的是学习方法、求知态度、道德 修养和为人处世之道。因此,其丰富的语言精华和深刻的思想精髓,对于心理 发展正处于萌芽阶段的初中生,具有重要的教育意义。
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
诚信 传授,指老师传授的知识。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 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 曾子每天从哪三个方面反省自己?
为别人办事 与朋友交往 温习知识
• 曾子对自己有什么要求? 忠(尽心力) 信(诚实)
习(温习)
重视品德修养: 每天自我反省——
《论语》十二章
有人说,若中国人不知道有孔子,不能算是有思想的 中国人;知道了孔子,而不知道《论语》,也不能算是 有思想的中国人。“半部《论语》治天下”,它形象地 概括了这部儒家经典对后世的卓越贡献。今天,就让我 们走近孔子,随着这位“万世师表”一起去探讨学习方 法、学习态度以及如何修身做人。
作者简介
时间 。习,古义: 一日 。三,古义:
表顺接。 不译,或译 为“然后”
人不知而不愠。 学而不思则罔 思而不学则殆
表转折。可译为 “却”或“可是”、 “但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不知而不愠
而
博学而笃志
(转折连词,但是,却) (并列连词)
人不知而不愠 (动词,了解)
知
温故而知新
(动词,得到,懂得)
特殊句型:
1、可以为师矣
(介词“以”后面省略宾语“之”,代“温故而知新”)
2、人不知而不愠
(动词“知”后面省略宾语“之”,代“自己”) 省略句
3、其不善者而改之
(句首省略了动词“择”)
宾语“之”,译为“自己或我”。
自远方古义来:,道德不上有亦修乐养的乎人。?人不了知解 ( 却)而生不气愠,,
今义:泛指人格高尚的人。
发怒
古义:志同道合
不亦有君道德子修乎养?的”人古今异义: 朋 今义:朋友
固定句式:“不亦、、、乎?”译作:“不也是、、、 吗?”
• [译]:孔子说:“学习之后时 常地去复习,不也是愉快的 吗?有志同道合的朋友从远 方来,不也是高兴的吗?别 人不了解我,我却不生气, 不理解也:是第1句有讲道:学德习方修法养。要的想获人得吗?”
课文梳理
1.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学习 (第七章)
诚实谦虚
态度
2.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 其不善者而改之。(第九章)
取长补短
学
3.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第十章)
习
是
1.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第一章)
学习 2.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第四章) 勤于复习
方法
3. 4.
识。)
5、饭疏食饮水 (“饭”,名词作动词,指“吃
饭”。)
6、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乐”,意动用法,
以······为乐趣。)
A friend walks in when the rest of the world walks out
可以为师矣
为
Friendship
(动词,做,成为)
为人谋而不忠乎 (介词,替)
一
指:颜回, 古代盛饭用
孔子的弟子 的圆形竹器。
瓢饮,在陋巷,这里人指不:能堪忍受其穷忧困,清苦回也
别人
不改指:其好乐学。。贤贤德哉,回也!”
【译】:孔子说:“多么的贤德 啊,颜回!一竹篮饭,一瓢水, 住房在简陋的小屋里,别人都忍 受不了这种穷困清苦,颜回却不 改变他好学的乐趣,多么的贤德 啊,颜回!”
1、贤哉,回也! 2、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判断句
······也,表判断。
语气词:
《论语》的思想内容博大精深,我国古代 有“半部《论语》治天下”之说。我们学的这 一部分主要谈的是求知和修养问题。大家不仅 要懂得它的意思,更重要的是联系实际,指导 自己的言行。今后我们要更多的接触文言文, 了解我们民族的历史,继承祖国的传统文化, 陶冶自己的情操。
理解:道德修养。一个人应该坚定信念来自矢志不渝。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子夏:孔 博 广 忠 子的学生。览 泛 实,
群学 坚 书。习。守。
切问: 恳切 地提 问。
仁德。 了
【译】:子夏说:“广泛地学习,并且有坚定的
志向,恳切地提问,多考虑当前的事,仁德就在
其中啊。”
理解:坚定信念,广泛学习——学习方法。
理解:学习态度:以学习为快乐。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
饭是意吃:思饭这。的里今义古:义疏:通粗,糙疏散。曲肱肱(:gō弯ng着),胳胳膊膊。。
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水:在古代汉语中,“水”不正当 指冷水;“汤”指热水。 的手段
对于
【译】:孔子说:“ 吃粗粮,喝冷水,弯曲着胳
三十而立 死而后已 三人行,必有我师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THANK YOU !
学博而学不而思笃则志罔,,切思问而而不近学思则。殆(。第(十第二五章章))学思结合
为 了 更 好
地
1.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第六章)
做
2. 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第一章)
人
修身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不逾矩。(第二章) 厚道仁义
做人
3. 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第三章) 4. 饭疏食饮水、、、于我如浮云。(第八章)
归纳成语、格言。
名言警句: ①用于学习态度:三人行必有我师 敏而好学 ②用于学习方法:学而时习之 温故而知新 ③用于思想修养:人不知而不愠 三人行必有我师 ④用于思想方法: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⑤用于人生感悟: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用于日常生活: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温故知新 任重道远 不舍昼夜 见贤思齐
第10课 《论语》十二章
从前有位老师,他学识渊博,但从不自傲。
•
有一次他周游列国时,在去晋国的路上,遇见一 个七岁的孩子拦路,要他回答两个问题才让路。 一个问题是:“鹅的叫声为什么那么大?”他答 道:“鹅的脖子长,所以叫声大。”孩子说: “青蛙的脖子很短,为什么叫声也很大呢?”他 无言以对。他惭愧地对他的学生说,我不如那个 孩子,他可以做我的老师啊!
坚贞守节
5. 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第十一章)
词类活用:
1、学而时习之 (“时”,名词作状语,按 时。)
2、吾日三省吾身 (“日”,名词作状语,每天。)
3、温故而知新
(“故”“新”,都是形容词作 名词,“学过的知识,旧知
识”“新的理解和体会。)
4、传不习乎(“传”,动词作名词,老师传授的知
理解:赞扬颜回乐于学习、安于贫困的精神。 (这种学习态度必须有个人修养才能达到。)
指:······的人。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
者。” 之:代词,
它。这里 指学问和
者:代 词。···的 人。
乐:以····为 乐趣。
事业。 好:爱好,喜欢
【译】:孔子说:“知道学习的人不 如喜欢学习的人,喜欢学习的人不如 以学习为乐趣的人。”
【译】:孔子在河边感叹道:“时光像流水一样 流逝,日夜不停。”
理解:学习态度。教育弟子要珍惜时间。
本章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比喻 用流水日夜不停,一去不返比喻时 间的飞逝,指明时间的宝贵。
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三军:古 改变 制,12500
人为一军
匹夫:普 通的人, 男子汉。
【译】:孔子说:“一国军队的主帅可以被夺去, 普通人的志向却不可改变。”
8、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 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9、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 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9、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 /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10、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 夜。” 10、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 夜。”
表转折
表转折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迷惑,意思是
疑惑
则:连词: 相当于 “就”“便”
感到迷惑而无 所得。
【译】:孔子说:“只知道 学习,却不思考就会感到迷 惑而无所得,只知道思考却 不学习,就会疑惑。”
理解:学习方法。阐述学习和思考的辩证 关系,强调学习与思考要相结合。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 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 乎?” 2、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 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2、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 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3、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 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 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通“又”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
指15岁 表顺承
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
站立,站得住, 迷惑,疑惑 这里可理解为
自然规律
独立做事情。
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能听的进不 同的意见。
随心所欲
逾,越过,超过。
• 【译】:孔子说:“我十五岁立志学 习,三十岁时有所成就,四十岁时通 达事理,而不为外物所迷惑,五十岁 了解并顺应了自然规律,六十岁听别 人说话能明辨别真假,七十岁可能随 心所欲,又不超过规矩。”
吾日三省吾身( xǐng ) 传不习乎 ( chuán )
四十而不惑( huò ) 不逾矩( yú )
学而不思则罔( wǎng ) 思而不学则殆( dài )
一箪食( dān )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hào )
曲肱而枕之( gōng ) 博学而笃志( dǔ )
整体感知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 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11、子曰:“三军可夺帅也 ,匹夫不可夺志也。”
11、子曰:“三军/可夺帅也 ,匹夫/不可夺志也。”
12、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 仁在其中矣。”
12、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 仁/在其中矣。”
表顺承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
朋
时常 复习 通“悦”愉 志同道
快
合的人
你能猜出故事中的老师是谁吗?
南宋时,朱熹把它列为“四书” (《孟子》、《中庸》、《大学》、 《论语》)之一,成为儒家的重要经 典。而“五经”是指诗、书、礼、易、 春秋,即《诗经》《尚书》《礼记》 《周易》《春秋左传》。“四书五经” 是我国古代科举考试的内容。
字词积累
不亦说乎( yuè )
人不知而不愠( yùn )
膊当枕头,乐趣也就在这中间了。用不正当的手
段得来的富贵,对于我来讲就像是天上的浮云一
样。” 理解:道德修养。不义之财不能取,提倡 “安贫乐道”的精神。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