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人教版初中语文论语《十二章》ppt课件

合集下载

第12课《论语》十二章 课件(共38张PPT)

第12课《论语》十二章  课件(共38张PPT)

我们可以采用这样的模式:文中

”字或句,我最受用。
它的含义是“
”,
给我“
”的感悟或
启发。
阅读经典,就像看汽车的后视镜,是为了更好 的前行。这些学习方法与学习态度,是至圣先 师以博爱的胸怀,对后世学子的殷切期望;这 跨越2000多年的谆谆教诲,承载着中华民族为 师为学的优良传统,它提携我们后辈们踏着正 道的光,让我们成为“仁义礼智信”的践行者 与传播者。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 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 乎?”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 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 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 矩。”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子曰:“ 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 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贤哉,回也!”感叹语气
孔子说:“只学习却不思考,就会感到 迷茫而无所适从;只是空想却不读书,就 会有疑惑了。”
分析文义
代词,它,学问和事业
7.子曰:“知 之
者不如好之者,
……的人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喜欢、爱好 以……为快乐, 名词的意动用法
这一章运用了什么修辞? 顶真
知识链接 顶真,又称联珠、蝉联,是一种文 学修辞方法,是指上句的结尾与下 句的开头使用相同的字或词,用以 修饰两句子的声韵的方法。
学过的知识
温习 形容词作名词 表承接
子曰:“温
故/
而知
它,指前面

以/
的内容
(之)为师矣。”
可以 凭借 成为
省略句
新的理解与体会 形容词作名词
新,
分析文义
迷惑
5.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却,表转折 就 却,表转折 疑惑

第12课《论语十二章》课件精品-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第12课《论语十二章》课件精品-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结构梳理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学习态度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学习方法
学而时习之 温故而知新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
修身做人
人不知而不愠 吾日三省吾身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你如何理解“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这句话?
“学”是一个认识的过程,“习”是一个巩固 的过程,要想掌握更多的知识,必须把“学”与 “习”统一起来。学了知识,时常去复习它,这是 愉快的事。
第二则: 个人修养
孔子的弟子。 多次进行自我检查。自己。 谋划事情。竭尽自己的心力。
曾子曰:“吾日三省 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
好之者( hào ) 曲肱( ɡōnɡ) 焉( yān )
如斯夫( fú ) 笃志( dǔ ) 论语( lún )
不亦说乎(yuè) 愠(yùn)
◆通假字
不亦说乎( 同“悦”,愉快 )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 同“又”,用于整数也 ( 古义:平民百姓 今义:无学识、无智谋的人) 有朋自远方来 ( 古义:志同道合的人 今义:朋友) 不亦君子乎 ( 古义:指有才德的人 今义:泛指人格高尚的人)
写作背景
春秋时期是我国历史上社会动荡、转型的 时代。由生产力的发展而引起的社会制度 的变更,以及在此基础上产生的权力下逮 、礼仪僭越等现象,是孔子思想产生和形 成的社会根源。鲁国是周朝的同姓诸侯国 之一,其在政治、思想、文化等方面的特 殊性是孔子儒家思想产生的特殊土壤。
作者介绍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 鲁国陬邑[zōu yì](今山东曲阜[qū fù]东南) 人,春秋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 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第12课《论语》十二章 课件(共52张PPT) 2024—2025学年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第12课《论语》十二章 课件(共52张PPT) 2024—2025学年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读准字音 不亦说(yuè)乎 三省(xǐng)吾身 传(chuán)不习乎 不逾(yú)矩(jǔ) 思而不学则殆(dài) 在陋巷(xiàng) 曲肱(gōng)而枕之 博学而笃(dǔ)志
人不知而不愠(yùn) 为(wèi)人谋而不忠乎 吾十有(yòu)五而志于学 学而不思则罔(wăng ) 一箪(dān)食 人不堪(kān)其忧 逝者如斯夫(fú)
⑥不逾矩( 越过 )不思则罔 ( 惑,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 )
⑧思而不学则殆( 疑惑 )
⑨人不堪其忧( 能忍受 )
⑩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喜爱,爱好 )
理解词意
通假字
①不亦说乎( 同“悦”,愉快 )
②吾十有五( 同“又”,用于整数和零数之间 )
古今异义
1.吾日三省吾身
古义:泛指多次;今义:二加一后所得的数目
通读课文
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述而》)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 改之。” (《述而》)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子罕》) 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子罕》) 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子 张》)
2.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古 义 : 诚 信 ; 今 义 : 确 实 , 信 用
3.不亦君子乎 古 义 : 有 才 德 的 人 ; 今 义 : 泛 指 人 格 高 尚 的 人
4.饭疏食,饮水 古 义 : 粗 糙 ; 今 义 : 疏 通 , 疏 散 ; 古义:冷水;今义:无色、无味、无臭的液体,包括冷、热水
通读课文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学而》)

12《论语》十二章 课件(共30张PPT)

12《论语》十二章 课件(共30张PPT)

孔子说:“懂得学问和事业的人比不上喜爱学问和事业的人,
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快乐
好之者不如 乐 之者。”
喜爱学问和事业的人比不上以学问和事业为快乐的人。”
疏通文意
第七章:学习态度
以学习为乐
学习的三个层次:知、好、乐,以“乐之”为心理状态的最 高境界。由此可见,兴趣是学习和做事的最好的动力。
人们常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对学习感兴趣,有强烈 的求知欲望,不用老师和家长督促,也会用心学习,取得好成绩。 有的学生,对学习不感兴趣,上课和做作业似乎是为了应付老师 和家长,或者为了应付考试。作为学生,要努力调整自己的心态, 在学习当中寻找乐趣。
疏通文意
第六章 道德修养
赞美颜回安贫乐道的高贵品质。
颜回“不改其乐”,包含了一个具有普遍意义的道理,即人 总是要有一点精神追求,为了自己的理想就要不断追求,即使生 活清苦、困顿,也能自得其乐。
疏通文意
懂得、知道
7、子曰:“知
代词,它,这里指学
问和事业。

者不
比得上

喜爱好,爱之好者,者……的人:
疏通文意
古义: 冷水 今义:包括冷水、热水
8、子曰:名“作动饭,吃 疏粗粮食饮
胳膊
水, 曲肱
表而顺接枕之,乐乐趣
亦也
代词:这
在 其中

矣。
孔子说:“吃粗粮,喝冷水,弯着胳膊当枕头,乐趣也就在这中间了。
不义
正当手段
表而修饰富且贵,对于于我如好像浮云。”
用不正当手段得来的财富和地位,对于我来讲就像浮云一样。”
举一反三、道听途说、见贤思齐、尽善尽美、 患得患失、任重道远、三思而行、随心所欲、 言而有信、文质彬彬、察言观色。

《〈论语〉十二章》ppt课件

《〈论语〉十二章》ppt课件
6
小组合作,自主探究
同学分组,每小组负责前6章中的一章,合作探究每章内容,然 后派出代表作为小老师,给大家讲解和翻译重点字词。其他小组要 积极质疑,讨论抢答。
7
1.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重点词: 时:按时。说:通“悦”,愉快。 朋:志同道合的人。 知:了解。愠:生气,发怒 君子:这里指道德上有修养的人。
9
3.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 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重点词:
有:通“又”,古人在两位数的整数和零数之间常常加“有”字。 立:站立,站得住,这里可理解为独立做事情。 惑:迷惑,疑惑。 天命:不能为人力所支配的事情。 耳顺:对此有多种解释,通常的解释是,能听得进不同意见。 从:遵从的意思。 逾:越过,超过。矩:规矩,规范。 译文:孔子说:“我十五岁立志于学习;三十岁能够自立;四十岁能不被外 界事物所迷惑;五十岁懂得了天命;六十岁能正确对待各种言论,不觉得不 顺;七十岁能随心所欲而不越出规矩。”
学习方法: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学而不思则罔; 思而不学则殆。
学习态度: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24
个人修养:
1.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2.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3.吾十又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 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4.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5.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6.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7.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12《论语》十二章 课件(共58张PPT) 2024-2025学年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2024)

12《论语》十二章 课件(共58张PPT) 2024-2025学年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2024)

4.饭疏食,饮水
(古)粗糙。
(今)疏通,疏散。
(古)冷水。
(今)包括冷、热水。
(三)特殊句式 1.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省略句,介词“以”后面省略宾语“之”,代 “温故 而知新”。 2.人不知而不愠 省略句,动词“知”后面省略宾语“之”,代 “自 己”。 3.其不善者而改之 省略句,句首省略了动词“择”。
(《述而》)
10.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子罕》)
11.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子罕》)
12.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子张》)
逐章学习前六章内容,理解文意。
1.朗读课文,圈画关键词,结合课文注释疏通 句意。
第一章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 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今 山东曲阜东南)人。春秋末期思想家、政治家、 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被尊称为“圣人”。 晚年致力于教育,整理了《诗》《书》等古代文 献,并把鲁国史官所记《春秋》加以删修,使其成 为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历史著作。
《论语》是儒家经典著作,是记录孔子及其弟 子言行的一部书。共 20篇,内容有孔子谈话、答弟 子问及弟子间的相互讨论等。东汉列为“七经”之 一,宋代把它与《大学》《中庸》《孟子》合称为 “四书”。
成语归纳 不亦乐乎:愿意是“不也是很快乐的吗?”现常用来 表示程度极深。 三省吾身:原指每日从三个方面来检查自己,后指多 次自觉地检查自己。 三十而立:三十岁便能够独立做事情。指开始走向成 熟。 温故知新:温习学过的知识,可以得到新的理解和体 会。也指回忆过去,认识现在。

《 论语》十二章 课件(53张PPT)

《 论语》十二章 课件(53张PPT)

阐述了孔子执着追求真理的精神,以及为 追求真理而献身的精神。
三、阐述了孔子执着追求真理的精神, 以及为追求真理而献身的牺牲精神。真
孔子
理,是每个仁人志士矢志不渝的追求目
标,哪怕要付出生命的代价。
孔子 子曰:“君子喻于义,小 孔子说:“君子明白的是
人喻于利。”(《里仁》)义,小人知晓的是利。”
对“义”、“利”的不同认识是君子与小人的 区别。
•子曰:“人而不仁,如 礼何?人而不仁,如乐
何?”(《八佾》)
孔 孔子说:“一个人如果 子 没有仁德,他怎样对待
礼呢?一个人如果没有 仁德,他怎样对待乐呢?
而:表假设,如果。 如……何:固定句式,译为:怎样……呢?
孔子
“仁”与“礼、乐”的关系。孔子认为,仁是最 重要的,是根本性的东西。礼、乐都是在仁 的基础上形成的。没有仁,礼、乐都将失去 意义。
孔子
理性地看待自己,快速地改掉自己的
缺点,完善自己的道德境界。说明在
一个人完善自己的人格和学问,提高
道德修养的过程中,自省的重要作用。
子曰:“质胜文则野, 文胜质则史(判断句)。
文质彬彬,然后君 子。”(《雍也》)
孔子说:“质朴超过文采
孔子 就会粗野鄙俗,文采超过
质朴就会虚饰浮夸。文采 和质朴配合适当,这样之 后才可以成为君子。”
一、政治思想
孔子思想
孔子创立了以“仁” 为核心的道德学说, 政治上主张“仁政”即“仁者爱人”、“克己复礼”。
他自己也是一个很善良的人,富有同情心,乐于助人, 待人真诚、宽厚。“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君子 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 ,都是他的做人准则。
二、教育思想
• 重视教育的作用 • 提倡“有教无类” • “诲人不倦” • “因材施教”

新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12课《〈论语〉十二章》课件(30张PPT)

新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12课《〈论语〉十二章》课件(30张PPT)


9、 人的价值,在招收诱惑的一瞬间被决定 。21.5.2 821.5.2 8Friday , May 28, 2021

10、低头要有勇气,抬头要有低气。0 7:38:59 07:38:5 907:38 5/28/20 21 7:38:59 AM

11、人总是珍惜为得到。21.5.2807:38: 5907:3 8May-2 128-Ma y-21
可以凭借(这)成为老师了。
孔子曰:学而不思 则 罔,
表转折,却 就 迷惑
孔子说:(只)学习却不思考就会迷惑(而无所得)
思而不学则贻。
疑惑
只思考而不学习就会疑惑(而无所得)。
子曰:贤 哉,
回也!一箪食,
贤德 语气词,啊
竹篮
孔子说:(多么有)贤德啊,颜回!一竹篮饭食,
一瓢饮,在陋 巷,
冷水 简陋 一瓢水, 住在简陋的小巷子里,
理解词语意义
(1)不亦乐乎:不也快乐吗?现用来表示达到了很厉害的程度。 (2)温故知新:温习学过的知识,可得到新的理解与体会。也指重温历
史经验,更好地认识现在。 (3)逝者如斯:用以形容光阴如流水一去不返 。 (4)箪食瓢饮:形容读书人安于贫穷的清高生活。后用为生活简朴,安
贫乐道的典故。 (5)三人行,必有我师:几个人一同走路,其中必定有我的老师。表示
谢谢大家

9、 人的价值,在招收诱惑的一瞬间被决定 。21.5.2 821.5.2 8Friday , May 28, 2021

10、低头要有勇气,抬头要有低气。0 7:38:59 07:38:5 907:38 5/28/20 21 7:38:59 AM

11、人总是珍惜为得到。21.5.2807:38: 5907:3 8May-2 128-Ma y-21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孔子一生的主要言行,经其弟子和 再传弟子整理编成《论语》一书,成为 后世儒家学派的经典. 。
孔府
孔子嫡系子孙居住地
.
孔庙
祭祀孔子的地方
.
孔林
孔子墓地
.
注意下列读音
1、论(lún)语 2、不亦说(yuè)乎 3、人不知而不愠(yùn) 4、三省(xǐng)吾身 5、传(chuán)不习乎 6、不逾(yú)矩 7、学而不思则罔(wăng ) 8、思而不学则殆(dài) 9、一箪(dān)食 在陋巷(xiàng) 10、曲肱(gōng)而枕之 11、博学而笃(dǔ)志.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 学则殆”。
.
分析文义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孔子说:“只学习不思考,便会迷惑而无 所得。只空想而不学习,就会有害。”
【本章主旨】
学习与思考的辩证关系,认为不可偏 废其一。
.
第六则
子曰:“ 贤哉,回也!一箪 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 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 哉,回也!”
第一则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
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
分析文义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 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孔子说:“学了又按时复习,不也是很 喜悦的吗?有志同道和从远方来,不也 是很快乐的吗?人们不了解我,我却不 怨恨生气,不也是一个品德高尚的人
启示:
道德修养并非一朝一夕可以完成,要经 过长时间的学习,循序渐进。
.
第四则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 矣。
.
分析文义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孔子说:复习旧的知识,并从中获得新 的领悟,做到这样的程度,可以成为老师 了。 正确的学习方法: 复习旧知识,触类旁通,举一反三。
.
第五则
以学习为快乐
.
第八则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 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 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
分析文义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 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 /如浮云。” ❖孔子说:“吃粗粮,喝冷水,弯着胳膊 当枕头,乐趣也就在这中间了。用不正当 的手段得来的富贵,对于我来讲就像是天 上的浮云一样。”
替人家谋虑是否真诚尽心?和朋友交
往是否诚实?传授的学业是否复习
了?”
.
【本章主旨】
从曾子“三省”来看,古代治学之 人非常重视的是什么?
要加强个人思想道德修养。
.
第三则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 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 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
所欲,不逾矩。”
.
分析文义
❖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 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 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 我十五岁开始立志学习,三十岁能自立于
世,四十岁遇事能不迷惑,五十岁了解并
顺应了自然规律,六十岁对各种言论能明
辨是非,到七十岁才可以随心所欲,又不
会超出规矩。
.
【本章主旨】
1、从本章来看,学习和修养的过程可分为 几个阶段?
十五岁到四十岁:学习领会
五十、六十岁:安心立命,不受外界左右
七十:主观意识和做人规则融合为一
孔子赞扬颜回坚持学习而贫贱不移 的精神。为了自己的理想,要不断追求, 即使生活清苦困顿也自得其乐,要有乐 于学习、安于贫困的品质。
.
第七则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
分析文义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 /不如乐之者。”
❖孔子说:“对于学习,了解怎么学习 的人,不如爱好学习的人;爱好学习的 人,又不如以学习为乐的人。” ❖ 学习态度:
.
【本章主旨】 这一章主要谈了什么?
第一句讲: 学习方法
第二句讲: 学习的乐趣
第三句讲: 个人修养
.
第二则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 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传不/三省吾身:为人谋/ 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 不习乎?”
❖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
《论语》十二章
1.了解《论语》的基本情况及孔子的教育 思想。
2.要求能疏通文意,掌握本文的主要内容。
3.掌握关于学习方法与学习态度的名言警 句。
.
《论语》
❖ 《论语》是儒家的经 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 弟子及再传弟子编撰而 成。它以语录体为主, 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 行。
❖ 《论语》与《大学》 《中庸》《孟子》并称 “四书”。共二十篇。
.
思想家之一。
孔子一生集中精力从事教育及文献 整理工作。一生培养弟子三千余人,身 通六艺(礼、乐、射、御、书、数)者 七十二人。在教学实践中,总结出一整 套教育理论,如因材施教、学思并重、 举一反三、启发诱导等教学原则和学而 不厌、诲人不倦的教学精神,及“知之 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和“不耻下问” 的学习态度,为后人所称道。
.
分析文义
❖子曰:“ 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 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贤哉,回也!”
❖ 孔子说:“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一 箪饭,一瓢水,住在简陋的小屋里,别人 都忍受不了这种清苦,颜回却不改变他好 学的乐趣。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
.
【本章主旨】
颜回在“陋巷”却能“不改其乐”这一则 给你的启示是什么?
.
孔子
❖ 孔子 (前551~前479),名 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 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 教育家, 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他首开私人 讲学之风,主张“ 有教无类”和 “因材施教”, 起到了普及文化 知识的作用。他向往西周的“太平 盛世”,倡导施行“仁政”。自汉 朝“独尊儒术”以后,历代封建统 治者都尊孔子为“ 圣人 ”,孔子 的学说也就成了封建文化的正统, 影响中国两千多年。 他被誉为 “ 万世师表”、“千古圣人”、 “至圣”、“圣人”,是世界十大
❖启示:要加强自身的道德修养,不义之 财不能取,提倡“安贫乐道”。
.
第九则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 之。”
.
分析文义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 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孔子说:“几个人一起走路,其中必定 有可以作我的老师的人。我选择他的优点 向他学习,看到他不好的地方就作为借鉴, 改掉自己的缺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