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十二章》2013人教版 经典课件
合集下载
《论语》十二章ppt课件

敏:敏捷,勤快
而:表并列
就:靠近
于:对于(在)
焉:语气助词
正:修正
通“矣”,了
已:
而:表假设,如果。
如…何:固定句式,译为:怎样…呢?
状后=于事敏而于言慎
文白对译
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里仁》)
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里仁》)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里仁》)
人类一直靠轴心时代所产生的思考和创造的一切而生存,每一次新的飞跃都回顾这一时期,并被它重新燃起火焰。……人类的精神基础同时或独立地在中国、印度、波斯、巴基斯坦和古希腊开始奠基,而且直到今天,人类仍然附着在这种基础之上。
2
传统国学深入人心,为了更好地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语文组学科月正在筹备一场以“辨诸子驳杂之文,悟百家说理意趣”为主题的展览,现需要各班级制作一块宣传展板。本单元课文中的先秦诸子作品是重要的素材来源。请你和你的小组成员深入研读《论语》十二章、《大学之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老子》四章、《五石之瓠》《兼爱》等篇目,提取先哲们的智慧思想,并结合现代社会的需求,设计生成一个富有创意和教育意义的展板。
个性原因
历史背景
老子、庄子思想观念比较
对道的尊崇;顺应自然的自然观;追求内心的平静;超脱的处事态度
老子偏向于自然哲学与政治,庄子偏向于个人精神世界与人生态度;老子简洁隐晦,庄子富有想象力与文学性
个性原因
历史背景
对比一:
30
探究3:结合文本以及相关拓展资料,分析比较本单元各家立身处世的异同。
原因分析
孔子
孟子
曾子
老子
庄子
墨子
礼崩乐坏
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君主行暴政
而:表并列
就:靠近
于:对于(在)
焉:语气助词
正:修正
通“矣”,了
已:
而:表假设,如果。
如…何:固定句式,译为:怎样…呢?
状后=于事敏而于言慎
文白对译
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里仁》)
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里仁》)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里仁》)
人类一直靠轴心时代所产生的思考和创造的一切而生存,每一次新的飞跃都回顾这一时期,并被它重新燃起火焰。……人类的精神基础同时或独立地在中国、印度、波斯、巴基斯坦和古希腊开始奠基,而且直到今天,人类仍然附着在这种基础之上。
2
传统国学深入人心,为了更好地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语文组学科月正在筹备一场以“辨诸子驳杂之文,悟百家说理意趣”为主题的展览,现需要各班级制作一块宣传展板。本单元课文中的先秦诸子作品是重要的素材来源。请你和你的小组成员深入研读《论语》十二章、《大学之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老子》四章、《五石之瓠》《兼爱》等篇目,提取先哲们的智慧思想,并结合现代社会的需求,设计生成一个富有创意和教育意义的展板。
个性原因
历史背景
老子、庄子思想观念比较
对道的尊崇;顺应自然的自然观;追求内心的平静;超脱的处事态度
老子偏向于自然哲学与政治,庄子偏向于个人精神世界与人生态度;老子简洁隐晦,庄子富有想象力与文学性
个性原因
历史背景
对比一:
30
探究3:结合文本以及相关拓展资料,分析比较本单元各家立身处世的异同。
原因分析
孔子
孟子
曾子
老子
庄子
墨子
礼崩乐坏
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君主行暴政
《论语》十二章ppt课件(66页)

述而第四
“巧言令色,鲜矣仁。” - 狡猾的 言孔子的智慧,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 提高个人修养,以及为社会和谐做出贡献。
“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 - 学习并经常
复习,不是非常快乐吗?
3
为政
“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 - 人民不怕
里仁
4
死,怎能用死来恐吓他们?
“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 君子关注 于正义,小人关注于自身利益。
礼记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朋友从远方来,难道不是一件快 乐的事吗?
学而第一
“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父母还在世时,不远离家乡,如 果要离开,一定要有明确的目标 和方向。
学习《论语》的好处
学习《论语》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孔子的思想和智慧,学习他的道德观念和教 育理念,以及如何在现代社会应用他的教导。
十二章概述
《论语》分为十二章,每章都包含了丰富的思想和教诲。接下来,我们将简要介绍每一章的主要内容。
每章节例句解释
1
仁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 别人不想要的
学而
2
东西,自己也不要施加给别人。
《论语》十二章ppt课件 (66页)
《论语》是一本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经典著作。本课件将带你深入了解 《论语》的背景、作者、学习价值以及十二章的概述和例句解释。
什么是《论语》
《论语》是一部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经典著作。其中记录了孔子的智慧和教诲,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 分。
作者简介
孔子(公元前551-公元前479)被尊称为“至圣先师”,他是中国古代的伟大思 想家、教育家和政治家。他是《论语》的主要作者。
《论语》十二章课件

1.老子曰:“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道家后起,力反儒家 之言礼。老子对于“礼”的理解与孔子的思想有何不同?请结合“人 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谈谈你的理解。
点拨:老子这句话的意思是说礼是忠信不足的产物,是产生祸 乱的主要根源。老子认为“礼”是外在,是虚浮的;道家讲究实用,追 求朴素。孔子所讲的礼,是以道德仁义为背景的礼。孔子言礼,重 在礼之本,礼之本即仁。孔子言礼必兼言乐,礼主敬,乐主和。礼不 兼乐,偏近于拘束。乐不兼礼,偏近于流放。二者兼容,才可恰到好 处。礼乐必依凭于器与动作,这都是表达在外者。人心之仁,则蕴 蓄在内。若无内心之仁,礼乐都将失其意义。故仁与礼,一内一外, 相辅相成。
文脉图解
文章主旨
文本研读
多维探究
技法迁移
2.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对这 句话你如何理解?
点拨:这是孔子的传世名言。它高度概括了文与质的合理互补 关系和君子的人格模式。文与质是对立统一、相辅相成的。未经 加工的质朴是朴实淳厚的,但容易显得粗野。后天习得的文饰,虽 然华丽可观,但易流于虚浮。
(2)其实“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告诉我们一个道理,人活于世,要 学会相互理解,要设身处地地看待问题,而不是以自我为中心。只 有多替别人考虑,别人才会把你的事情放在心上。只有这样做了, 人际关系才会和谐。
文脉图解
文章主旨
文本研读
多维探究
技法迁移
5.孔子为什么要求学生学习《诗经》? 点拨:孔子重视《诗经》的教化作用。在《论语》中,他不仅 多次引用《诗经》来说明自己的观点,还多次强调《诗经》在为人 处世上的重要作用,教导弟子要学《诗》。在这里,孔子再次向弟 子提出学《诗》的重要意义。这段文字全面而精确地概括了《诗 经》的社会价值。 《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学习《诗经》有助于培 养人们的各种能力和精神。在家则孝,在外则忠,忠孝是一个人的 立身之本,是其他一切品德的基础,而学习《诗经》就是培养人们 这种品德的最佳方法。
点拨:老子这句话的意思是说礼是忠信不足的产物,是产生祸 乱的主要根源。老子认为“礼”是外在,是虚浮的;道家讲究实用,追 求朴素。孔子所讲的礼,是以道德仁义为背景的礼。孔子言礼,重 在礼之本,礼之本即仁。孔子言礼必兼言乐,礼主敬,乐主和。礼不 兼乐,偏近于拘束。乐不兼礼,偏近于流放。二者兼容,才可恰到好 处。礼乐必依凭于器与动作,这都是表达在外者。人心之仁,则蕴 蓄在内。若无内心之仁,礼乐都将失其意义。故仁与礼,一内一外, 相辅相成。
文脉图解
文章主旨
文本研读
多维探究
技法迁移
2.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对这 句话你如何理解?
点拨:这是孔子的传世名言。它高度概括了文与质的合理互补 关系和君子的人格模式。文与质是对立统一、相辅相成的。未经 加工的质朴是朴实淳厚的,但容易显得粗野。后天习得的文饰,虽 然华丽可观,但易流于虚浮。
(2)其实“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告诉我们一个道理,人活于世,要 学会相互理解,要设身处地地看待问题,而不是以自我为中心。只 有多替别人考虑,别人才会把你的事情放在心上。只有这样做了, 人际关系才会和谐。
文脉图解
文章主旨
文本研读
多维探究
技法迁移
5.孔子为什么要求学生学习《诗经》? 点拨:孔子重视《诗经》的教化作用。在《论语》中,他不仅 多次引用《诗经》来说明自己的观点,还多次强调《诗经》在为人 处世上的重要作用,教导弟子要学《诗》。在这里,孔子再次向弟 子提出学《诗》的重要意义。这段文字全面而精确地概括了《诗 经》的社会价值。 《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学习《诗经》有助于培 养人们的各种能力和精神。在家则孝,在外则忠,忠孝是一个人的 立身之本,是其他一切品德的基础,而学习《诗经》就是培养人们 这种品德的最佳方法。
《论语》十二章 ppt课件

课文研读
读书人
志向远大,意志坚强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
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把……当做
停止
并列连词
曾子说:“有抱负的人不可以不胸怀宽广,意志 坚定,因为他肩负着重大的使命(或责任),路途又 很遥远。把实现‘仁’的理想看作自己的使命,不也 很重大吗?直到死才停止,这不也是很遥远吗?”
孔子一生大体可分为五个阶段:
• (1)30岁前,位卑而能“鄙事”,有志于学。 • (2)30—50岁,欲仕不能。 • (3)50—55岁,在鲁从政。 • (4)55—68岁,周游列国,历尽艰辛。 • (5)68—73岁,安居鲁国,办教育,理六经。
《论语》简介
孔子去世后,其弟子及再传弟子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语录 和思想记录下来,整理编成《论语》。该书被奉为儒家经典。
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
实践,从事
请事斯语矣。”
课文研读
从孔子的回答看,达到“仁”的境界的纲领是什么?
是克己复礼,即约束自我,使言行归复于先王之礼。克
己对内,复礼对外,克己复礼就是通过人们的道德修养
自觉地遵守礼,这是儒家的最高理想,也是孔子的毕生
追求。
对内
非礼勿视 克制
仁
克己 复礼
由己
非礼勿听 非礼勿言
对外
非礼勿动
自己 合乎礼
要求 自己
课文研读
一个字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
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大概,表示推测、估计
宽恕 (《卫灵公》)
子贡问:“有什么是可以终身奉行的话吗?” 孔子(就回答)说:“那就应该是“宽恕”了吧! 自己不想要的事情,也不要强加给别人。”
第11课《论语》十二章(课件53张)

得到新的理解与体会
4.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旧的知识
做,成为
迷惑,意思是
5.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感,到迷茫而无
所适从
思而不学则殆.”
有害
却,表示转折 就 (《为政》)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孔子说:“温习旧的知识,能有新体会、 新发现,就可以凭借这一点当老师了。”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 思而不学则殆.”
四、背诵全文
有 ——又
六、学以致用
1、复习的好处可以用温故而知新 来表达
2、学习与思考应紧密结合,因为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
3、别人总有自己学习的地方,孔子说: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
4、一个人总有被误解的时候,正确的态度应是
人不知而不愠孔夫子不是说过吗:
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为政》)
有:同“又”。 立:站立,站得住,这里可理解为独立做事情的。 惑:迷惑,疑惑。 天命:指不能为人力所支配的事情。 耳顺:对此有多种解释。通常的解释是,能听得进不
同意见。 逾,越过,超过;矩,规矩,规范。
译文:
孔子说:“我十五岁就有志于做学问;三 十岁能够自立于世;四十岁能通达事理, 不被物所迷惑;五十岁的时候我知道哪 些是不能为人力所支配的事情;六十岁 时能听得进各种意见;七十岁能随心所 欲,而不会越出规矩。”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特殊句式
• 省略句: • 可以为师矣。“以”后面省略代词“之” • 其不善者而改之。句首省略动词“择”
• 判断句: • 贤哉,回也! • 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一词多义
•而 • 人不知而不愠 • 温故而知新 • 博学而笃志
转折 顺承 并列
《 论语》十二章 课件(53张PPT)

阐述了孔子执着追求真理的精神,以及为 追求真理而献身的精神。
三、阐述了孔子执着追求真理的精神, 以及为追求真理而献身的牺牲精神。真
孔子
理,是每个仁人志士矢志不渝的追求目
标,哪怕要付出生命的代价。
孔子 子曰:“君子喻于义,小 孔子说:“君子明白的是
人喻于利。”(《里仁》)义,小人知晓的是利。”
对“义”、“利”的不同认识是君子与小人的 区别。
•子曰:“人而不仁,如 礼何?人而不仁,如乐
何?”(《八佾》)
孔 孔子说:“一个人如果 子 没有仁德,他怎样对待
礼呢?一个人如果没有 仁德,他怎样对待乐呢?
而:表假设,如果。 如……何:固定句式,译为:怎样……呢?
孔子
“仁”与“礼、乐”的关系。孔子认为,仁是最 重要的,是根本性的东西。礼、乐都是在仁 的基础上形成的。没有仁,礼、乐都将失去 意义。
孔子
理性地看待自己,快速地改掉自己的
缺点,完善自己的道德境界。说明在
一个人完善自己的人格和学问,提高
道德修养的过程中,自省的重要作用。
子曰:“质胜文则野, 文胜质则史(判断句)。
文质彬彬,然后君 子。”(《雍也》)
孔子说:“质朴超过文采
孔子 就会粗野鄙俗,文采超过
质朴就会虚饰浮夸。文采 和质朴配合适当,这样之 后才可以成为君子。”
一、政治思想
孔子思想
孔子创立了以“仁” 为核心的道德学说, 政治上主张“仁政”即“仁者爱人”、“克己复礼”。
他自己也是一个很善良的人,富有同情心,乐于助人, 待人真诚、宽厚。“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君子 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 ,都是他的做人准则。
二、教育思想
• 重视教育的作用 • 提倡“有教无类” • “诲人不倦” • “因材施教”
《论语》十二章PPT教学课件

文本探究
讷言敏行和好学
子曰:“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子夏曰:“日知其所亡,月无忘其所能,可谓好学也已矣。”
【第三章】
名词作状语,在早上、在晚上
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里仁》)
知道、懂得真理
译文:早晨得知真理,让我当晚死去都可以。
【第五章】
形容词用作名词,贤 者,有贤德、有才华 的人。
方位名词作状语,在心里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里仁》)
形作动,与......看齐
译文:见到贤人,就应该向他学习、看齐,见到不贤的 人,就应该反省自己有没有与他相类似的错误。
文本探究
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则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 改之。” 卫公孙朝问于子贡曰:“仲尼焉学?”子贡曰:“文武之道, 未坠于地,在人。贤者识其大者,不贤者识其小者,夫子焉不 学?而亦何常师之有?” 《荀子》:“见善,修然必以自存也;见不善,愀然必以自省 也。”
热情,可以提 交观高 往察人能政际力治的得为失什、么风不 俗的盛衰,可以提高人际 以 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 观风交俗察的政往盛治能衰的力得,失可、以讽刺时讽时政刺政。近近可以侍奉父母,远可以侍奉 君鸟王兽,草还木可之以名多。知”道(些《鸟阳兽货草》木)的名字。
文本探究
孔子和《诗》
“好学”的内涵
4.“好学”应源自人的内在力量。 ☆ “就有道”“内自省” “进,吾往也”
5.“好学”应以“进德”为目的。 ☆ 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 ☆ 子曰:“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 善不能改,是吾忧也。”
君子谋道不谋食 君子忧道不忧贫
【第十二章】
《论语》十二章-ppt课件

逐句剖析(七)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 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论语·泰伯》
士应该具有坚毅宏大的品格;以仁道为使命,奋斗终生,死而 后已。
作为一个有理想、有抱负的人,应当勇于担当时代的重任,坚 毅刚强,戮力奋斗。
逐句剖析(八)
子曰: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譬如平地,虽覆一篑,
《论语》
十二章
1 全文翻译,疏通文意脉络。 2 深入核心,理解立身处世。 3 品味语言,赏析表达技巧。
一
全文翻译,疏通文意脉络
全文翻译
——朗诵、翻译
第一步:朗读原文,注意字音和断句; 第二步:整句翻译,注意语意通顺; 第三步:点明重要词汇和句式。
(一词多义、通假字、词类活用、古今异义、特殊句式等)
——《论语·阳货》
“兴、观、群、怨”是一个有机联系的理论体系,“观”是形式的也是 基础,只有通过“可以观”的艺术观赏形式,才能实现“可以兴”、“可以 群”、“可以怨”的社会政治目的。
诗之所以是“可以观”的,不仅在于诗具有“王者所以观风俗,知得 失,自考正”的抽象政治意义,更在于春秋时代的《诗》具有付诸视觉形式 的具象的艺术意味,即以“诗三百”为代表的诗歌包含政治上可以观察与艺 术上可以观赏的双重意义。
整体感知,梳理概括 1.请在理解全文的基础上填出下图的空缺内容。
论“仁” 论“道” 论修己与待人
整体感知,梳理概括
2、本课所选《论语》十二章,阐述了孔子关于“君子”之德及修身养性的一 些观点,请根据文本内容完成下列表格。
语句 敏于事而慎于言 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朝闻道,夕死可矣 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未成一篑,止,吾止也/虽覆一篑,进,吾往也 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你喜欢哪一则?
2.你觉得哪一则对你启发最大? 3.你觉得怎样才能真正学到知识?
4.你还知道哪些指导我们如何学习的名 言?
返回
四、《论语》的语言特点与文学色彩
2.文学色彩
刻画了孔子及其弟子的形象、性格; 言简意赅、含蓄隽永的语言。
“而”的基本用法有两种:
表示修饰关系 默而识之 表示顺接 敏而好学 学而不厌
表示并列关系
表示承接关系 学而时习之 学而不思则罔 表示转折 人不知而不愠
学以致用
温故而知新 1.复习的好处可以用 来表达 2.学习与思考应紧密结合,因为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 3.别人总有自己学习的地方,孔子说: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4.学习上不应不懂装懂,而应 . 5.一个人总有被误解的时候,正确的态度应是 人不知而不愠 . 任重而道远 . 6.我们是二十一世纪的接班人,可谓
● 第一章
●子曰:“学而时习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三、课文解析
● 第二章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
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 乎?传不习乎?”
2.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 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曾子每天从哪三个方面反省自己?
为别人办事 与朋友交往 温习知识
曾子对自己有什么要求?
忠(尽心力)信(诚实)
习(温习)
三、课文解析
● 第三章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 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 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 逾矩。”
三、课文解析
● 第四章
●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
矣。”
三、课文解析
●第五章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
三、课文解析
●第十二章 ●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 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四、《论语》的语言特点与文学色彩
1.语录体散文
语录体散文是《论语》文体的基本特征。 它或是记录孔子的只言片语,或是记录孔子 与弟子及时人的对话,都比较短小简约,还 没有构成单篇的、形式完整的篇章。但文字 隽永,言近旨远,辞约意丰。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 者不如乐之者。”
子曰:“知
之
者
不如
比不上
(对待任何学问和事业)的人
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以……为乐 爱好喜爱 认为……是乐趣
理解:讲学习态度(要好之、乐之) 唯会寻学习乐趣,方能学大成.
下一则 返回
懂
三、课文解析
●第八章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 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三、课文解析
●第九章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 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三、课文解析
●第十章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
夜。”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
斯夫,
河流
舍弃
不舍昼夜。”
(时光) 像 这,代河 流逝 水
三、课文解析
●第十一章 ●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
志也。”
《论语》十二章
一、作者与作品简介
孔子—— 前551-前479,
名丘,字仲尼, 春秋末期鲁国陬 邑(今山东曲阜 东南)人。
一、作者与作品简介
孔子是我国古
代伟大的思想 家、教育家, 儒家学派的开 创者,被公认 为世界文化名 人之一。
孔子和弟子们
孔庙
孔林
孔府
一、作者与作品简介
《论语》是孔子弟子及
“四书”:《论语》、《孟子》、《大学》、《中庸》。“四书”, 是
世人尊称孔子为--------“圣人”、“先 师” 人们把到曲阜去看孔庙叫做-------“朝圣” 相传,宋朝名相赵普死后,人们在他人书籍 中发现只有半部《论语》,所以世有“半部 《论语》治天下”之说。
孔 子 杏 坛 讲 学
三、课文解析
殆。”
得到新的体会,悟出新的道理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旧的知识 做,成为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
迷惑而无所得
思而不学则殆.”
有害
却,表示转折
《论语•为政》 就
三、课文解析
●第六章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
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贤哉,回也!”
三、课文解析
●第七章
其再传弟子关于孔子言 行的记录,共二十篇, 是一部儒家学派的经典 著作,是研究孔子思想 的主要依据。
一、作者与作品简介
东汉时,《论语》
被列为“七经”之 一。南宋时,朱熹 把它和《大学》、 《中庸》、《孟子》 合为“四书”。
孔子及《论语》简介:
名丘,字仲尼。鲁国人。曾周游列国,终不再仕。晚年致力教育,相传
有弟子三千,贤者七十二人。整理《诗》、《书》等古代文献。删修 《春秋》使之成为我国第一部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历史著作。
孔子(前551-前479),春秋末期思想家、教育家、儒家的创始人。
《论语》是儒家经典著作,是记录孔子和他的弟子的言行的一部书, 共20篇,492章。文字简短,精练质朴,含义深刻。不少句子被人们当 作人生格言而奉行,是我国现存最早用语录体记录的古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