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 10 《论语》十二章(课件1)
合集下载
人教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第11课论语十二章PPT教学课件

吃 粗粮 冷水 弯曲 胳膊
孔子说:吃粗粮,饮冷水。弯曲 胳膊枕着它,
疏通文意
乐 亦 在其中矣。不义
而富且贵,
乐趣 也 这 啊 不正当手段
并且
乐趣也在这中间啊。(用)不正当手段得来的财富,
于我 如浮云。
对于 像
对于我像(天上的)浮云。
疏通文意
子曰:三人行,
必有我师焉,
泛指多数 走路
一定
于此,在其中
孔子说:学习并且 按时 温习
它,
不亦
说
乎?
也 通“悦”,愉快 语气词,吗
不 也是
愉快
吗?
有朋
自 远方来,不 亦乐 乎?
志同道合的人 从
有志同道合的人 从 远方来, 不也是快乐吗?
固定句式:“不亦……乎?”译作“不也是……吗?”
疏通文意
人不知
而
不愠,
知道,了解 表转折,却
生气,发怒
人家不了解(我),(我)却 不生气,
《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
《论语》儒家经典著作,四书之一。据说为儒家门徒所 写,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书。为语录体。共20篇。
读准字音
论(lún)语 愠(yùn ) 曾(zēng )子 逾(yú) 殆( dài ) 曲肱(gōng)
不亦说(yuè) 乎 三省(xǐng) 传(chuán )不习乎 罔(wǎng) 一箪(dān)食 笃(dǔ)志
恳切的提问并且考虑当前的事,
仁在 其中 矣。
仁德 这 啊
仁德在这中间啊。
文言知识归纳 通假字
不亦说乎 说:同“悦” ,愉快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有:同“又” ,用于整数和零 数之间
古今异义
不亦君子乎
孔子说:吃粗粮,饮冷水。弯曲 胳膊枕着它,
疏通文意
乐 亦 在其中矣。不义
而富且贵,
乐趣 也 这 啊 不正当手段
并且
乐趣也在这中间啊。(用)不正当手段得来的财富,
于我 如浮云。
对于 像
对于我像(天上的)浮云。
疏通文意
子曰:三人行,
必有我师焉,
泛指多数 走路
一定
于此,在其中
孔子说:学习并且 按时 温习
它,
不亦
说
乎?
也 通“悦”,愉快 语气词,吗
不 也是
愉快
吗?
有朋
自 远方来,不 亦乐 乎?
志同道合的人 从
有志同道合的人 从 远方来, 不也是快乐吗?
固定句式:“不亦……乎?”译作“不也是……吗?”
疏通文意
人不知
而
不愠,
知道,了解 表转折,却
生气,发怒
人家不了解(我),(我)却 不生气,
《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
《论语》儒家经典著作,四书之一。据说为儒家门徒所 写,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书。为语录体。共20篇。
读准字音
论(lún)语 愠(yùn ) 曾(zēng )子 逾(yú) 殆( dài ) 曲肱(gōng)
不亦说(yuè) 乎 三省(xǐng) 传(chuán )不习乎 罔(wǎng) 一箪(dān)食 笃(dǔ)志
恳切的提问并且考虑当前的事,
仁在 其中 矣。
仁德 这 啊
仁德在这中间啊。
文言知识归纳 通假字
不亦说乎 说:同“悦” ,愉快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有:同“又” ,用于整数和零 数之间
古今异义
不亦君子乎
第11课《论语十二章》课件(共78张)语文七年级上册

逝者如斯夫
fú
朗读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 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2、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 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3、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 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 孔子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圣人”,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孟子与 孔子并称“孔孟”。
• 孔子重视因材施教。注重“学”、“思”结合,其理论从修身齐家,到治 国平天下,政治、经济、军事、伦理、教育,几乎无所不包。
• 孔子还创立了以“仁”为核心的道德学说 。他认为做人应该善良、富 有同情心、乐于助人、待人真诚、宽厚。
课文探究
• 本章赞扬了颜回乐于学习、安于贫困的品质。
第七章
分析文义
• 子曰:“知之
代词,学问
者不如 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的人
以……为乐趣 名词意动
喜欢、爱好
分析文义
•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 孔子说:“对于学习,了解怎么学习的人,不如爱好学习
的人;爱好学习的人,又不如以学习为乐的人。”
课文探究
• 本章是孔子自述他学习和提高修养的过程。
• 1、从本章来看,学习和修养的过程可分为几个阶段? • 十五岁到四十岁:学习领会 • 五十、六十岁:安心立命,不受外界左右 • 七十:主观意识和做人规则融合为一
课文探究
• 2、道德修养的最高境界是怎样的? • 思想与言行融合,自觉遵守道德规范,而不是勉强去做。
顺承
• 博学而笃志
并列
•其
• 仁在其中矣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11课《论语》十二章(共85张PPT)

• 这句中所包含的成语: 逝者如斯
第十一章
朗读
•子曰:“三军/可夺帅也, 匹夫/不可夺志也。”
11.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 可夺志也。”(《子罕》)
三军:指军队
匹夫:指平民百姓。
• 孔子说:“一国军队,可以改变其 主帅,一个人的志向却是不能改变 的。”
课文探究
• 本章讲一个人应当坚定信念、矢志不渝。
《 论 语 》 十 二 章
孔子
• 孔子(公元前551-公元前479),名丘,
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春秋末期的思 想家、教育家、政治家,儒家思想的创始
人。相传他有弟子三千,贤者七十二人。 孔子曾带领弟子周游列国14年。
• 孔子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圣人”,战
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孟子与孔子并称“孔
孟”。
•
吾十有五 yòu 不逾矩 yú jǔ
wǎng
dài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一箪食,dān 一瓢饮 piáo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hào 逝者如斯夫 fú 曲肱而枕qū gōng 博学而笃志 dǔ
第一章
朗读
顺温
子曰:“学/而承时习习 之,不亦/说
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
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
者: 代词, … …的人
好: 喜爱,爱好。
乐: 以… …为快乐
• 孔子说:“懂得某种学问的人不如喜 爱他的人;喜爱他的的人不如把研究这 种学问作为快乐的人。”
课文探究
• 本章阐述了学习态度:以学习为快乐
• 这里,孔子强调了学习兴趣的重要性:有了浓厚 的兴趣,我们才会坚持不懈,持之以恒地去努力。 孔子在这里没有具体指懂得什么,看来是泛指, 包括学问、技艺等。孔子正是这一点的身体力行 者,孔子听《韶乐》,“三月不知肉味,”即为 明证。
第十一章
朗读
•子曰:“三军/可夺帅也, 匹夫/不可夺志也。”
11.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 可夺志也。”(《子罕》)
三军:指军队
匹夫:指平民百姓。
• 孔子说:“一国军队,可以改变其 主帅,一个人的志向却是不能改变 的。”
课文探究
• 本章讲一个人应当坚定信念、矢志不渝。
《 论 语 》 十 二 章
孔子
• 孔子(公元前551-公元前479),名丘,
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春秋末期的思 想家、教育家、政治家,儒家思想的创始
人。相传他有弟子三千,贤者七十二人。 孔子曾带领弟子周游列国14年。
• 孔子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圣人”,战
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孟子与孔子并称“孔
孟”。
•
吾十有五 yòu 不逾矩 yú jǔ
wǎng
dài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一箪食,dān 一瓢饮 piáo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hào 逝者如斯夫 fú 曲肱而枕qū gōng 博学而笃志 dǔ
第一章
朗读
顺温
子曰:“学/而承时习习 之,不亦/说
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
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
者: 代词, … …的人
好: 喜爱,爱好。
乐: 以… …为快乐
• 孔子说:“懂得某种学问的人不如喜 爱他的人;喜爱他的的人不如把研究这 种学问作为快乐的人。”
课文探究
• 本章阐述了学习态度:以学习为快乐
• 这里,孔子强调了学习兴趣的重要性:有了浓厚 的兴趣,我们才会坚持不懈,持之以恒地去努力。 孔子在这里没有具体指懂得什么,看来是泛指, 包括学问、技艺等。孔子正是这一点的身体力行 者,孔子听《韶乐》,“三月不知肉味,”即为 明证。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部编版):《论语》十二章(第一课时)课件

引入新课
中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文明史的礼仪之邦,在它源远流长的 历史长河中,曾出现过不少光耀千古的文化巨人,为我们留下 了极宝贵的文化遗产。《论语》就是其中的一部辉煌的巨著。 它是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遗产,对我国的几千年的封建政治、 思想和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即使在千百年后的今天,它依 旧光芒四射,熠熠生辉。今天就让我们怀着一种自豪的心情来 走进其中的一部分,研读《<论语>十二章》。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 乐(lè)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
翻译: 孔子说:“学习了(知识),然后又按一定的时间去 复习它,不也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到 这里)来,不也很快乐吗?别人不了解我“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 乐(lè)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
注释: ①时习:按一定的时间复习。时,按时。 ②不亦说(yuè)乎:不也是很愉快吗?不亦……乎,表
示委婉的反问语气。乎,语气词。说,通“悦” ,愉快。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 亦乐(lè)乎?人不知而不愠③,不亦君子④乎?” (《学而》)
注释: ③愠(yùn):生气,发怒。 ④君子:这里指道德上有修养的人。
“而”“其”在文中出现了多次,也有不同的解释,需要 我们根据上下文含义而定。 圈出三类字: a.通假字,如“说”“有”。 b.古今异义字,语义与用法与今天有所区别的字,如 “传”“故”“新”“乐”“饭” c.需要我们重点理解的字。
疏通文意
问题探究
子曰:“学而时习①之,不亦说②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 (lè)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
理解: 第一句讲的是学习的方法。 第二句讲的是学习的乐趣。 第三句讲的是为人态度,属于个人修养。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10论语十二章课件新版新人教版

一
二
三
2.一词多义辨析 ①学而时习之(表承接关系)
(1)而 ②人不知而不愠(表转折关系,却)
③博学而笃志(表并列关系) (2)其 ①择其善者而从之(代词,他们)
②乐亦在其中矣(代词,那) 3.词类活用解释 (1)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乐趣) (2)饭.疏食饮水(名词活用作动词,吃饭)
一
二
三
4.古今异义区分 (1)学而时.习之 古义:按时 今义:时间 (2)传.不习乎 古义:老师传授的知识 今义:传播;传递 (3)可.以.为师矣 古义:可以凭借 今义:表示可能或能够 (4)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古义:泛指多 今义:数词,二加一后所得的数目 5.特殊句式认知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省略句,应为“温故而知新,可以之为师矣”) 译文:温习学过的知识,可以得到新的理解和体会,可以凭借(这)当老师 了。
(2)曾.子:zēng 其他读音:céng 组词:曾经
(3)三省.吾身:xǐng
其他读音:shěng
(4)传.不习乎:chuán
其他读音:zhuàn
组词:省会 组词:传记一二 Nhomakorabea三
二、重要词句
1.重点词语理解 (1)不亦说.乎:通“悦”,愉快。 (2)人不知而不愠.:生气,发怒。 (3)三省.吾身:自我检查、反省。 (4)不逾.矩:越过,超过。 (5)学而不思则罔.:迷惑,意思是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 (6)人不堪.其忧:能忍受。 (7)择其善.者.而从之:好的方面,优点。 (8)博学而笃.志:忠实,坚守。
10 《论语》十二章
一
二
三
一、字音字形
1.识记生难字
不亦说.乎(yuè)
愠.(yùn)
初中七年级语文《论语十二章》教学课件PPT

1. 三军:指军队。 2. 夺:改变。 3. 匹夫:指平民中的男子,这里泛指平民百姓。
第十二章
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子张》
字句 翻译
子夏说:“博览群书并广泛学习,而且能坚守自己的志向,恳切地提问,多摸索当前 的事,仁德就在其中了。”
1. 子夏(前507—?):即卜商,字子夏,年龄末期晋国人,孔子的弟子。 2. 笃志:志向坚定。笃,坚守。 3. 切问而近思:恳切的提问请教,多摸索当前的事情。切,恳切。 4. 仁:仁德。
本课学习完毕
5. 忠:尽心尽力。 6. 信:诚信。 7. 传:传授,这里指老师传授的知识。
第三章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 ,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为政》
字句 翻译
孔子说:“我十五岁开始有志于做学问,三十岁便小有所成,四十岁能(通达事理)不被 外物所困惑,五十岁能知道上天的意旨,六十岁能听得进不同的意见,到七十岁才做事能 为所欲为,不会超过规矩。”
字句 翻译
孔子说:“温习学过的知识,可以获得新的知道与体会,那么就可以凭借这一点 去当(别人的)老师了。”
1. 温故而知新:温习学过的知识,可以得到新的知道和体会。
第五章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字句 翻译
孔子说:“只学习却不摸索,就会感到困惑而无所适从;只空想却不学习,就会疑问而 无所适从。”
4. 于:介词,对,对于。 5. 如浮云:像浮云一样。
第九章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字句 翻译
孔子说:“在多个人的行列里,其中一定有人可以做我的老师。我挑选他的优点 向他学习,发觉他的缺点(如果自己也有)就对照着改正自己的缺点。”
第十二章
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子张》
字句 翻译
子夏说:“博览群书并广泛学习,而且能坚守自己的志向,恳切地提问,多摸索当前 的事,仁德就在其中了。”
1. 子夏(前507—?):即卜商,字子夏,年龄末期晋国人,孔子的弟子。 2. 笃志:志向坚定。笃,坚守。 3. 切问而近思:恳切的提问请教,多摸索当前的事情。切,恳切。 4. 仁:仁德。
本课学习完毕
5. 忠:尽心尽力。 6. 信:诚信。 7. 传:传授,这里指老师传授的知识。
第三章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 ,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为政》
字句 翻译
孔子说:“我十五岁开始有志于做学问,三十岁便小有所成,四十岁能(通达事理)不被 外物所困惑,五十岁能知道上天的意旨,六十岁能听得进不同的意见,到七十岁才做事能 为所欲为,不会超过规矩。”
字句 翻译
孔子说:“温习学过的知识,可以获得新的知道与体会,那么就可以凭借这一点 去当(别人的)老师了。”
1. 温故而知新:温习学过的知识,可以得到新的知道和体会。
第五章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字句 翻译
孔子说:“只学习却不摸索,就会感到困惑而无所适从;只空想却不学习,就会疑问而 无所适从。”
4. 于:介词,对,对于。 5. 如浮云:像浮云一样。
第九章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字句 翻译
孔子说:“在多个人的行列里,其中一定有人可以做我的老师。我挑选他的优点 向他学习,发觉他的缺点(如果自己也有)就对照着改正自己的缺点。”
新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论语》十二章(41张PPT)

不亦说(yuè) 乎 三省(xǐng) 传(chuán )不习乎 罔(wǎng) 一箪(dān)食 笃(dǔ)志
整体感知
1.多种形式朗读课文,注意读音
和节奏。
读准字音
读准— 读准节奏
粗懂词义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 而不信乎?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达这则论语的哲理?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做学问也是一样, 要想取得好的学习效果,那就要对学习产 生热爱之情。
8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
吃
冷水
胳膊
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
我如浮云。”
对,对于
理解正确的人生态度:
孔子极力提倡“安贫乐道”,认为有理想、有志向的君子,
拓展延伸
用本节课所强化的解读文意的方法,解读下面几则《论语》。
(1)子曰:“由(姓仲,名由,字子路,孔子的学生),诲女 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2)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 “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1.解释加点的词语。
(1)诲女知之乎(教导) (2)是知也(通“智”,聪明)(3)其恕乎
1.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按时
通“悦” 愉快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
志同道合的人
了解
而 不 愠, 不亦君子乎?” 但 怨恨,恼恨 有道德修养的人
固定句式:“不亦……乎?”译作“不也是……吗?”
理解
返回
理解:讨论学习方法、态度与个人修养:
新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课件:10《论语》十二章(共24张PPT)

译文:孔子说:“懂得学习的人比 不上喜爱学习的人;喜爱学习的人比 不上以学习为乐趣的人。”
孔子说:“吃粗粮、喝冷水,弯着 胳膊当枕头,乐趣也就在这中间了。 用不正当的手段得来的富贵,对于我 来讲就像是天上的浮云一样。”
好(hào):喜 欢,爱好。 乐:以……
为乐趣。 饭:吃饭。 肱(ɡōnɡ):胳 膊。 于:对,对于。
有 :同“又”。古人在 两位数的整数和零数之间 常常加“有”字。 立 :站立,站得住,这 里可理解为独立做事情。
惑 :迷惑,疑惑。
译文:孔子说:“我十五岁
就有志于做学问;三十岁能自立于
天命:指不能为人力所 支配的事情。
世;四十岁能通达事理;五十岁的
时候我懂得自然的规律和命运;六 耳顺:指能听得进不同意
三军:军队的通称。 古制,12 500人为 一军。 匹夫:普通的人, 男子汉。
笃(dǔ):忠实, 坚守。
切问:恳切地提问。
仁:仁德。
1.本文主要介绍了哪几个方面的内容? 学习方法;学习态度;个人修养;珍惜时间。 2.文章论述学习方法时强调什么?你从哪里看出 来的? 强调独立思考与复习。如“学而不思则罔”“温 故而知新”。
• 14、Thank you very much for taking me with you on that splendid outing to London. It was the first time that I had seen the Tower or any of the other famous sights. If I'd gone alone, I couldn't have seen nearly as much, because I wouldn't have known my way about.
孔子说:“吃粗粮、喝冷水,弯着 胳膊当枕头,乐趣也就在这中间了。 用不正当的手段得来的富贵,对于我 来讲就像是天上的浮云一样。”
好(hào):喜 欢,爱好。 乐:以……
为乐趣。 饭:吃饭。 肱(ɡōnɡ):胳 膊。 于:对,对于。
有 :同“又”。古人在 两位数的整数和零数之间 常常加“有”字。 立 :站立,站得住,这 里可理解为独立做事情。
惑 :迷惑,疑惑。
译文:孔子说:“我十五岁
就有志于做学问;三十岁能自立于
天命:指不能为人力所 支配的事情。
世;四十岁能通达事理;五十岁的
时候我懂得自然的规律和命运;六 耳顺:指能听得进不同意
三军:军队的通称。 古制,12 500人为 一军。 匹夫:普通的人, 男子汉。
笃(dǔ):忠实, 坚守。
切问:恳切地提问。
仁:仁德。
1.本文主要介绍了哪几个方面的内容? 学习方法;学习态度;个人修养;珍惜时间。 2.文章论述学习方法时强调什么?你从哪里看出 来的? 强调独立思考与复习。如“学而不思则罔”“温 故而知新”。
• 14、Thank you very much for taking me with you on that splendid outing to London. It was the first time that I had seen the Tower or any of the other famous sights. If I'd gone alone, I couldn't have seen nearly as much, because I wouldn't have known my way about.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古今异义:
时:常常,经常。按一定的时间
三:多次
水:冷水
可以:可以凭借
善者:优点,长处
不善者:缺点 匹夫:普通人
3、词类活用:
温故而知新 均为形容词活用为名词。故,旧的知 识。新,新的知识,新的理解和体会。 饭疏食饮水 名词活用为动词。吃,吃饭。
3、词类活用:
学而时习之
时:名词-状语,按时
吾日三省吾身
人不知 而 不愠,不亦君子乎?”
分析文义
•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 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 不亦/君子乎?”
• 孔子说:“学了又按时复习,不也是很喜 悦的吗?有朋友从远方来,不也是很快乐的 吗?人们不了解我,我却不怨恨生气,不也 是一个品德高尚的人吗?”
分析文义
• 孔子说:“军队的主帅可以改变,普通人 的志气却不可改变。”
分析文义
广泛 并列 坚守 恳切 并列
• 子夏曰:“博学 而 笃志,切问 而近
仁德
思,仁在其中矣”
分析文义
• 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 仁在其中矣”
• 子夏说:“广泛地学习,坚守自己的志向, 遇不明事能恳切地向别人发问,多考虑当 前的问题,仁德就在其中了。”
(5)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
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
(表承接)
(6)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表转折)
(7)曲肱而枕之
(表修饰)
(8)不义而富且贵
(表承接)
(9)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表承接)
(7)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
(表并列)
一词多义
• 为: • 可以为师矣 • 为人谋而不忠乎
分析文义
品质高尚
• 子曰:“ 贤 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
忍受
乐于学
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 乐。贤
哉,回也!”
分析文义
• 子曰:“ 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 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贤哉,回也!”
• 孔子说:“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一 箪饭,一瓢水,住在简陋的小屋里,别人 都忍受不了这种清苦,颜回却不改变他好 学的乐趣。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
课文探究
• 2、道德修养的最高境界是怎样的? • 思想与言行融合,自觉遵守道德规范,而
不是勉强去做。
• 3、我们从这一章中可以得到什么启示? • 道德修养并非一朝一夕可以完成,要经过
长时间的学习,循序渐进。
分析文义
旧的知识 复习 形容词作名词
• 子曰:“温 故
新的领悟 顺承 形容词作名词
而知 新,
日:名词-状语,每日
3、词类活用:
传不习乎 传:动词-名词,传授的知识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乐:名词-意动。以……为乐
5、语气词:
乎——— 相当于“吗”
矣—— 也—— 焉——
相当于“了”
有时相当于“了”,有时无义
有时是“了”,有时无义, 文中是“在里面”
这类词多读多体会,就会明白,无须死记
6、虚词:
总结
文言文词语学习方法:
1、“单”变“双”: 学—— 学习 朋—— 朋友 温—— 温习 乐—— 快乐 师—— 老师 知—— 知道 思—— 思考 见—— 看见 改—— 改正 择—— 选择 逝—— 流逝 舍—— 舍弃
2、通假字:
说:通“悦”,高兴,愉 快 有:通“又”
通假字的读音和所通的字应该一样。
• 14、Thank you very much for taking me with you on that splendid outing to London. It was the first time that I had seen the Tower or any of the other famous sights. If I'd gone alone, I couldn't have seen nearly as much, because I wouldn't have known my way about.
分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文义
几个
在其中
•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
顺承 跟从、学习
而 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分析文义
•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 /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 孔子说:“几个人一起走路,其中必定有 可以作我的老师的人。我选择他的优点向 他学习,看到他不好的地方就作为借鉴, 改掉自己的缺点。”
• 我十五岁开始立志学习,三十岁能自立于 世,四十岁遇事能不迷惑,五十岁了解并 顺应了自然规律,六十岁对各种言论能明 辨是非,到七十岁才可以随心所欲,又不 会超出规矩。
课文探究
• 本章是孔子自述他学习和提高修养的过程。
• 1、从本章来看,学习和修养的过程可分为 几个阶段?
• 十五岁到四十岁:学习领会 • 五十、六十岁:安心立命,不受外界左右 • 七十:主观意识和做人规则融合为一
而
如: (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表承接)然后
(2)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表转折)可是,但是,却
(3)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 (表并列)
(4)面山而居
(表修饰)
判断下列句中“而”字的用法:
(1)人不知而不愠
(表转折)
(2)为人谋而不忠乎 (表转折)
(3)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表转折)
(4)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表承接)
分析文义
河
流逝 这
舍弃
•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分析文义
•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 孔子在河边感叹道:“一去不复返的时光 就像这河水一样,日夜不停。”
分析文义
军队
普通人
• 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
也。”
分析文义
• 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 也。”
• 子曰:“饭
疏食饮水,曲肱 而
乐趣
正当手段
对于
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
我如浮云。”
分析文义
•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 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 浮云。”
• 孔子说:“吃粗粮,喝冷水,弯着胳膊当 枕头,乐趣也就在这中间了。用不正当的 手段得来的富贵,对于我来讲就像是天上 的浮云一样。”
当、做 替
•知 • 人不知而不愠 • 温故而知新
了解 懂得
一词多义
•而 • 人不知而不愠 • 温故而知新 • 博学而笃志
转折,却 承接,然后 并列
•其 • 仁在其中矣 • 其不善者而改之
它的 他人
特殊句式
• 省略句: • 可以为师矣。“以”后面省略代词“之” • 其不善者而改之。句首省略动词“择”
《论语》
• 《论语》是儒家的经 典著作之一,由孔子 的弟子及再传弟子编 撰而成。它以语录体 为主,记录了孔子及 其弟子言行。
• 《论语》与《大学》 《中庸》《孟子》并 称“四书”。共二十 篇。
孔子
• 孔子(公元前551-公元前479),名丘,字 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春秋末期的思想 家、教育家、政治家,儒家思想的创始人。 相传他有弟子三千,贤者七十二人。
分析文义
代词,学问 ……的人 喜欢、爱好
• 子曰:“知 之
者不如 好之者,
以……为乐趣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分析文义
•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 如乐之者。”
• 孔子说:“对于学习,了解怎么学习的人, 不如爱好学习的人;爱好学习的人,又不 如以学习为乐的人。”
分析文义
吃饭
名词作动词 粗粮 冷水 弯着胳膊 顺承
分析文义
同“又”顺承
顺承
• 子曰:“吾十有五 而志于学,三十而立,
独立 顺承 迷惑
顺承 自然规律 顺承
四十而不 惑,五十而知 天命,六十而耳
顺承
超过 规范
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 矩。”
分析文义
•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 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 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孔子极力提倡“安贫乐道”的思想,认
贤哉,回为真也正!有一道箪德、食有,理一想的瓢君饮子,,在不会陋为巷, 人不人况堪一 下定 都其物 义要 不而质忧高有 能获享度,志 改得受赞气变回的而扬、自也富奔颜品己贵波回不格的,忙安改。心就碌贫在志其像。乐任,虚并乐道何应幻且、。时该的认淡候 坚贤浮为泊、 定哉云不名任 信一凭,利何 念样道、回情 、。也! 三军矢可志不夺渝帅不。与也世,俗匹同流夫合不污可的夺高贵志品也质。。
小组讨论,然后请 用不同的符号标示 出三方面有关的句 子。
学习方法:
—————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学习矣了。以后一定要花
时间进行巩固。
学而时习之,阐不述亦学习说和乎思?考的辩证关系,认
为一定要学思结合。
学而既提不要 问广 题思博 ,则地 又罔学要习多,,想思又与而要自不有己坚的学定实则的际殆志情向况。,密既切要相多关
每天
我 名词作状语 多次 反省
• 曾子曰:“吾 日
三 省吾身:
替 出主意 转折
转折 诚实
为人 谋 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 信
传授的知识
乎? 传
不习乎?”
分析文义
•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 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 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替人 家谋虑是否真诚尽心?和朋友交往是否诚 实?传授的学业是否复习了?”
• 判断句: • 贤哉,回也! • 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