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十二章ppt
合集下载
《论语》十二章ppt课件(66页)

述而第四
“巧言令色,鲜矣仁。” - 狡猾的 言孔子的智慧,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 提高个人修养,以及为社会和谐做出贡献。
“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 - 学习并经常
复习,不是非常快乐吗?
3
为政
“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 - 人民不怕
里仁
4
死,怎能用死来恐吓他们?
“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 君子关注 于正义,小人关注于自身利益。
礼记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朋友从远方来,难道不是一件快 乐的事吗?
学而第一
“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父母还在世时,不远离家乡,如 果要离开,一定要有明确的目标 和方向。
学习《论语》的好处
学习《论语》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孔子的思想和智慧,学习他的道德观念和教 育理念,以及如何在现代社会应用他的教导。
十二章概述
《论语》分为十二章,每章都包含了丰富的思想和教诲。接下来,我们将简要介绍每一章的主要内容。
每章节例句解释
1
仁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 别人不想要的
学而
2
东西,自己也不要施加给别人。
《论语》十二章ppt课件 (66页)
《论语》是一本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经典著作。本课件将带你深入了解 《论语》的背景、作者、学习价值以及十二章的概述和例句解释。
什么是《论语》
《论语》是一部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经典著作。其中记录了孔子的智慧和教诲,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 分。
作者简介
孔子(公元前551-公元前479)被尊称为“至圣先师”,他是中国古代的伟大思 想家、教育家和政治家。他是《论语》的主要作者。
5.1《论语》十二章课件 (共27张PPT)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第三章·文白对译
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里仁》) 孔子说:“早晨得知了真理,到晚上死去也
可以了。”
(1)朝/夕:n—状, 在早上/在晚上 (2)道:学问、人生 哲理
章解:
第三章:君子之道:对真理或某种信仰追求。
第四章·文白对译
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里仁》) 孔子说:“君子知晓大义,小人知晓小利。”
• 孔子说:“几个人同行,在其中一定有人可以做我的老师。我选择他的优点向 他学习,发现他的缺点(如果自己也有)就对照着改正自己的缺点。”
•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子罕》
• 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子罕》
• 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 孔子说:“学了知识然后按时温习,不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是 很快乐吗?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恼怒,不是有才德的人吗?”
• 曾子说:“我每日多次进行自我检查:替人谋划事情是否竭尽自己的心力了呢?同朋 友交往是否诚实可信了呢?老师传授的知识是否复习了呢?”
• 孔子说:“我十五岁开始有志于做学问,三十岁能独立做事情,四十岁能(通达事理) 不被外物所迷惑,五十岁能知道哪些是不能为人力所支配的事情,六十岁能听得进不 同的意见,到七十岁才做事能随心所欲,不会超过规矩。”
孔子开创私人讲学之风,倡导仁义 礼智信。有弟子三千,其中贤人七十二。 曾带领部分弟子周游列国十三年,晚年 修订六经(《诗》《书》《礼》《乐》 《易》《春秋》)。去世后,其弟子及 再传弟子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语录和 思想记录下来,整理编成《论语》。该 书被奉为儒家经典。
《论语》知识复习
《论语》是儒家经典之一,是一部以记 言为主的语录体散文集,主要以语录和对 话文体的形式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 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审美、道德伦理 和功利等价值思想。
第11课《论语》十二章(课件53张)

得到新的理解与体会
4.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旧的知识
做,成为
迷惑,意思是
5.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感,到迷茫而无
所适从
思而不学则殆.”
有害
却,表示转折 就 (《为政》)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孔子说:“温习旧的知识,能有新体会、 新发现,就可以凭借这一点当老师了。”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 思而不学则殆.”
四、背诵全文
有 ——又
六、学以致用
1、复习的好处可以用温故而知新 来表达
2、学习与思考应紧密结合,因为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
3、别人总有自己学习的地方,孔子说: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
4、一个人总有被误解的时候,正确的态度应是
人不知而不愠孔夫子不是说过吗:
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为政》)
有:同“又”。 立:站立,站得住,这里可理解为独立做事情的。 惑:迷惑,疑惑。 天命:指不能为人力所支配的事情。 耳顺:对此有多种解释。通常的解释是,能听得进不
同意见。 逾,越过,超过;矩,规矩,规范。
译文:
孔子说:“我十五岁就有志于做学问;三 十岁能够自立于世;四十岁能通达事理, 不被物所迷惑;五十岁的时候我知道哪 些是不能为人力所支配的事情;六十岁 时能听得进各种意见;七十岁能随心所 欲,而不会越出规矩。”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特殊句式
• 省略句: • 可以为师矣。“以”后面省略代词“之” • 其不善者而改之。句首省略动词“择”
• 判断句: • 贤哉,回也! • 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一词多义
•而 • 人不知而不愠 • 温故而知新 • 博学而笃志
转折 顺承 并列
新人教版七年级上《论语》十二章教学课件(43张PPT)

特殊句型:
1、可以为师矣
(介词“以”后面省略宾语“之”,代“温故而知新”)
2、人不知而不愠
省略句
(动词“知”后面省略宾语“之”,代“自己”)
3、其不善者而改之
(句首省略了动词“择”)
1、贤哉,回也! 2、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判断句
······也,表判断。
语气词:
《论语》的思想内容博大精深,我国古代 有“半部《论语》治天下”之说。我们学的这 一部分主要谈的是求知和修养问题。大家不仅 要懂得它的意思,更重要的是联系实际,指导 自己的言行。今后我们要更多的接触文言文, 了解我们民族的历史,继承祖国的传统文化, 陶冶自己的情操。
理解:强调了治学的人必须重视道德修养。
通“又”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
指15岁 表顺承
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
站立,站得住, 迷惑,疑惑 这里可理解为
自然规律
独立做事情。
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能听的进不 同的意见。
随心所欲
逾,越过,超过。
【译】:孔子说:“我十五岁立志学习, 三十岁时有所成就,四十岁时通达事理, 而不为外物所迷惑,五十岁了解并顺应 了自然规律,六十岁听别人说话能明辨 别真假,七十岁可能随心所欲,又不超 过规矩。”
表转折
表转折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迷惑,意思是
疑惑
则:连词: 相当于 “就”“便”
感到迷惑而无 所得。
【译】:孔子说:“只知道 学习,却不思考就会感到迷 惑而无所得,只知道思考却 不学习,就会疑惑。”
理解:学习方法。阐述学习和思考的辩证 关系,强调学习与思考要相结合。
《论语十二章》课件(共93张PPT)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 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 草木之名。”(阳货)
活动二
研读文本——君子的人格内涵 一、四、六、七、九
疏通大意,结合课下注释,按照下面的格式完成。
“读——点——译——告诉我们…”
研 读 文 本 敏言慎行,名执中道。——《中庸》
文质彬彬:形容人既文雅又朴实,后形容人文雅有礼貌。
六 如何理解“文”与“质”的关系?
质是先天的、朴实无华的,是指内在的仁德 ; 文是后天的,经过修饰获得的,指合乎礼的外在表现。 只有具备“仁”的内在品质,同时又合乎“礼”并表 现出来,方能成为“君子”。因此,“文”与“质” 的关系,亦即“礼”与“仁”的关系。
作品简介
《论语》体式: (1)语录体(也可称格言体):仅指明是 孔子的话,不写出说话的环境(包括说话 的对象),内容大多是关于学习、道德修 养、为人处事的一般原则; (2)对话体:记录孔子对弟子(或其他 人)的问题所作的回答,它写出了提问者 的原话,但没有写谈话的背景; (3)叙事体:其中多少有一点情节,但 也往往是以记录孔子的话为主。
①饭:吃。名词用作动词。疏食:糙米饭。 ②肱(gōng).胳膊。
【原文】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①,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 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这两章孔子提倡“安贫”,是为了“乐道”,认为君子要过甘于清贫 守住道义的生活。并且表达了对于富贵的态度。
研读文本
4.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里仁)
部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第二单元
第04课 《论语》十二章
一、课前预习
作者、作品知识梳理;整体感知
作者简介
孔子 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
活动二
研读文本——君子的人格内涵 一、四、六、七、九
疏通大意,结合课下注释,按照下面的格式完成。
“读——点——译——告诉我们…”
研 读 文 本 敏言慎行,名执中道。——《中庸》
文质彬彬:形容人既文雅又朴实,后形容人文雅有礼貌。
六 如何理解“文”与“质”的关系?
质是先天的、朴实无华的,是指内在的仁德 ; 文是后天的,经过修饰获得的,指合乎礼的外在表现。 只有具备“仁”的内在品质,同时又合乎“礼”并表 现出来,方能成为“君子”。因此,“文”与“质” 的关系,亦即“礼”与“仁”的关系。
作品简介
《论语》体式: (1)语录体(也可称格言体):仅指明是 孔子的话,不写出说话的环境(包括说话 的对象),内容大多是关于学习、道德修 养、为人处事的一般原则; (2)对话体:记录孔子对弟子(或其他 人)的问题所作的回答,它写出了提问者 的原话,但没有写谈话的背景; (3)叙事体:其中多少有一点情节,但 也往往是以记录孔子的话为主。
①饭:吃。名词用作动词。疏食:糙米饭。 ②肱(gōng).胳膊。
【原文】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①,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 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这两章孔子提倡“安贫”,是为了“乐道”,认为君子要过甘于清贫 守住道义的生活。并且表达了对于富贵的态度。
研读文本
4.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里仁)
部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第二单元
第04课 《论语》十二章
一、课前预习
作者、作品知识梳理;整体感知
作者简介
孔子 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
《论语》十二章(共46张PPT)

古今异义
• 匹夫不可夺志也 古:普通人 今:无学识、无智谋的人
• 吾日三省吾身 古:多次 今:数词,三
词类活用
• 学而时习之 • 时:名词-状语,按时
• 吾日三省吾身 • 日:名词-状语,每日
• 温故而知新 • 故、新:形容词-名词,旧的知识、新的体会
词类活用
• 传不习乎 • 传:动词-名词,传授的知识
课文探究
• 本章是孔子自述他学习和提高修养的过程。 • 1、从本章来看,学习和修养的过程可分为 几个阶段? • 十五岁到四十岁:学习领会 • 五十、六十岁:安心立命,不受外界左右 • 七十:主观意识和做人规则融合为一
课文探究
• 2、道德修养的最高境界是怎样的? • 思想与言行融合,自觉遵守道德规范,而 不是勉强去做。 • 3、我们从这一章中可以得到什么启示? • 道德修养并非一朝一夕可以完成,要经过 长时间的学习,循序渐进。
通假字
• 不亦说乎 • 说:同悦,喜悦、愉快 •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 有:同又,放在整数与零数之间
古今异义
• 不亦君子乎 古:道德上有修养的人 今:泛指品德高尚的人
• 可以为师矣 古:可以、凭借 今:可能、许可
古今异义
• 饭疏食饮水 古:粗劣 今:疏通、疏散
• 饭疏食饮水 古:冷水 今:无色无味的液体
在其中
好的方面, 优点
•孔子说:“几个人一起走路,其中必定有可以作 我的老师的人。我选择他的优点向他学习,看到他 不好的地方就作为借鉴,改掉自己的缺点。”
第十章
河、河流
流逝
这
舍弃
•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孔子在河边感叹道:“一去不复返的时光就像 这河水一样,日夜不停。”
《论语》十二章ppt课件

第二章 研读文本
《论语》十二章
1.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 谓好学也已。”(《学而》)
2. 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八佾》)
3.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里仁》)
4.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里仁》)
5.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里仁》)
堆土成山
比喻
填平洼地
未成一篑 (其咎在己)
坚持不懈,
虽覆一篑
不能半途而废 (进益在己)
研读第九章
9. 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子罕》)
知:通“智”,智慧。
者:……的人
译文:子曰:“有智慧的人不疑惑,有仁德的人不忧愁, 勇敢的人不畏惧。”
研读第九章
9. 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子罕》)
补充:子曰:“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 (《里仁》)
研读第五章
5.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里仁》)
贤:形容词用作名词,贤人,有贤德的人。 齐:看齐。 内:方位名词作状语,在心里。 省:反省,检查。
译文:孔子说:“看见贤人就想着与他看齐;见到不 贤的人,就在心里反省自己。”
重在 虚心请教
研读第二章
2. 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八 佾》)
而:表假设,如果 如……何:把……怎么样、对…怎么办
译文:孔子说:“做人如果没有仁德,怎么对待礼仪制度呢? 做人如果没有仁德,怎么对待音乐呢?”
研读第二章
2. 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八 佾》) 思考:请分析“仁”和“礼”“乐”的关系。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课件:11《论语》十二章 (共21张PPT)

zāi
哉
听读课文
温馨提示:
1、注意生字的注音
2、注意朗读的节奏
注意朗读节奏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 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2、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 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 乎?传/不习乎?”
注意朗读节奏
3、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 /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 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 逾矩。”
注意朗读节奏
9、善者/而改之。”
10、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 夜。”
11、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 志也。”
12、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 仁在其中矣”
翻译句子
按时
复习, 温习
也、也是
子曰:“学 而 时习之,不 亦 说 乎 ?
子曰:“ 贤 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
品质高尚 能忍受
古代盛饭用的圆形竹 器,相当于现在的碗
在陋巷,人 不堪其忧,回也 不改其 乐。
乐趣
贤哉,回也!”
孔子说:“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一箪饭, 一瓢水,住在简陋的巷子里,别人都忍受不了 这种清苦,颜回却不改变自己的乐趣。多么高 尚啊,颜回!”
学习检测
表顺接,然后
代指学习的内容 “悦”的古字,愉快
有朋 自远方来,不 亦 乐 乎?人不知
志同道合的人
了解
而不 愠,不亦 君 子 乎 ? ”
表转折,却 生气,恼怒
指有才能的人
孔子说:“学习了(知识),然后按时温习,不也很愉快 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也很快乐吗?别人不了 解我,却不因此恼怒,不也是君子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内容解读
【本章大旨】孔子自述他学习和提高修养的过程
• 1、从本章来看,学习和修养的过 程可分为几个阶段?
十五岁到四十岁:学习领会 五十、六十岁:安心立命,不受外界左右 七十:主观意识和做人规则融合为一
内容解读
2、道德修养的最高境界是怎样的?
思想与言行融合,自觉遵守道德规 范,而不是勉强去做。
3、我们从这一章中可以得到什么启 示?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板书设计
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
中矣
修 身
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 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做
人
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 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
欲,不逾矩
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 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饭 疏 食 饮 水…于 我 如浮 云
内容解读
【本章大旨】这一章主要讲 治学的人要?
要加强个人思想道德修养。
从曾子“三省”来看,古代治学之 人非常重视的是什么?
重视品德修养。
通“又”
表顺承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
站立,站得住,这里可
不能为人力
立以,理四解为十独而立不做事惑情,五十而所知支配天的命事,情
﹌ (迷惑,疑惑) 越过,超过 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
内容解读
【本章大旨】这一章讲时光易逝,应珍惜时 间。
本章运用了什么修辞?
比喻 用流水日夜不停、一去不返比喻时间的飞逝,
指明时间的宝贵。
军军队队
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普通的人,男子汉
孔子说:“军队的主帅可以改变,普通人的 志气却不可改变。”
内容解读
【本章大旨】这一章讲一个人应当坚定信念、 矢志不渝。
广泛
忠实,坚守
子夏曰:“博 学 而 笃 志,切 问 而 近
仁德
恳切地
思,仁 在 其 中 矣。”
子夏说:“广泛地学习,坚守自己的志向, (遇不明事)能恳切地向别人提问,多考虑 当前的事,仁德就在这里面了。”
板书设计
板书设计
学习方法
板书设计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可理解为能听得进不同意见。>
矩。” 规矩,规范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 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 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孔子说:“我十五岁开始立志学习,三 十岁能自立于世,四十岁遇事能不迷惑,五 十岁了解并顺应了自然规律,六十岁对各种 言论能明辨是非,到七十岁才可以随心所欲, 又不会超出规矩。”
【本章大旨】这一章主要谈了什么?
第一句讲:学习方法
第二句讲:学习的乐趣
第三句讲:个人修养
内容解读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中的
“朋”指什么样的人?为什么会“不 亦乐乎”呢?从中可以看出孔子对学 习与交流有怎样的态度?
①“朋”指志同道合的人。②有志同道合的 人聚在一起研究问题当然是高兴的事,更是 一种乐趣。③可以看出孔子愿意与别人切磋 探讨学问,把这当作乐事。
3.领悟《〈论语〉十二章》的深刻含义,体 会孔子所倡导的“为学之道”。
孔子,名 丘 ,字 仲尼 , 春秋末期鲁国陬邑(今山东 曲阜市东南)人。他被称为 “孔圣人”、“至圣”,与 “亚圣”孟子合称 孔孟 。 他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 、教育家、政治家、 儒家 学派创始人。相传有弟子三 千,贤者七十二人。
要有实事求是的求学态度。
吃饭
弯着胳膊
子曰:“饭 疏 食 饮 水,曲 g肱ōng而 枕 之,乐
粗粮 冷水
亦 在 其 中 矣。不 义 而 富 且 贵,于 我 如
浮 云。”
对,对于
孔子说:“吃粗粮,喝冷水,弯着胳膊当枕头, 乐趣也就在这中间了。用不正当的手段得来的富 贵,对于我来讲就像是天上的浮云一样。”
? 学生交流后,教师概述:本文主要
包括学习的态度、方法和思想修养。
﹏先生,指孔子
子 曰:“学
代词,代指学习的内容 按时 复习
○ ↙ 而 时 习 之,不 亦
说 乎? ▲
通“悦”,愉
按一定的 时间复习
有快朋自远方来,不 亦 乐 乎?人不
﹌ (这里指志同道合的人。)不也…吗?表 委婉语气
了解(生气,发怒)指道德上有修养的人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
《论语》十二章
一、教学要求
1.要求能疏通文意,掌握本文的主要内容。
2.掌握关于学习方法与学习态度的名言警句 。
3.了解《论语》的基本情况及孔子的教育思 想。
二、学习要点
1.掌握有关《论语》和孔子的基本文学常识 。
2.掌握古文中重点词语及句式的用法。词语 如“而”、“之”等;句式如宾语前置句 等。
代词,它。这里指学问和事业。 喜欢、爱好
子曰:“知 之
者不如 好之者,
以……为乐趣
代词,……的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人
孔子说:“对于学习,了解怎么学习的人, 不如爱好学习的人;爱好学习的人,又不如 以学习为乐的人。”
内容解读
【本章大旨】这一章强调独立学习的重要性。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到底告诉我们 什么道理?
内容解读
学习与思考有什么关系,请结合 孔子的话加以分析。
学习和思考是辩证的关系,只学习 而不思考,则会感到迷惑而无所适从。 如果只是思考而不能学习则会更为有 害,因此二者一定要结合起来。
品质高尚
古代盛饭用的圆形竹器。
子曰:“ 贤 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
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
道德修养并非一朝一夕可以完成,要经 过长时间的学习,循序渐进。
(得到新的体会,悟出新的道理)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旧的知识
做,成为
迷惑,意思是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
思而不学则殆。”
有害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孔子说:“温习学过的知识,可以得 到新的理解与体会,可以凭借这一点成 为老师了。”
内容解读
【本章大旨】这一章安贫乐道精神的重要表述。
好的方面,优点
子曰: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
于此,意思是 “在其中”。
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孔子说:“几个人在一起,其中必定有我的老师。选 择他们的优点学习,(发现自己也有)他们那些缺点 就要改正。
内容解读
【本章大旨】这一章强调无论何时何地都要 虚心向别人学习。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孔子说:“只读书却不思考就会迷惑而
无所得,只是空想却不读书就会有害。”
内容解读
【本章大旨】第4章讲强调独立思考的必要性。
【本章大旨】第5章阐述学习与思考的辩证关系, 认为不可偏废其一。
内容解读
“温故”和“知新”是不是两件并 列的事?该如何理解?
并非并列的两件事,关键在于 要“知新”。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孔子对弟子说这 番话的目的是什么? 这是孔子从学习态度方面来谈的。告 诫弟子要善于发现并学习别人的长处,取 人之长,补己之短。无论何时何地都要虚 心向别人学习。
这,指河水
河,河流 流逝
舍弃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孔子在河边感叹道:“一去不复返的时光就 像这河水一样,日夜不停。”
孔府
孔子嫡系子孙居住地
孔庙
祭祀孔《论语》——
儒家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弟 子及再传弟子编撰而成。以 语录 体 和 对话 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 的言行。
❖“四书”:
❖ 《论语》《大学》
❖ 《中庸》《孟子》
六、课文讲解
1.课文朗读 听音频:学生体会语气、语调、停顿等 自读:学生自读课文。 感知:本文的内容包括学习的哪些方面
知而不愠,不 亦 君 子 乎 ? ”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
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孔子说:“学习了(知识),然后按一 定的时间复习,不也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 合的人从远方来,不也是很快乐吗?别人不 了解(我),(我)却不发怒(怨恨),不 也是君子的行为吗?
内容解读
每天
自我检查
反省 策划,考虑
曾zēng子曰:“吾日三xǐn省g 吾身:w为èi 人
(人称代词,我)(泛指多次)
替
谋
办事尽心竭力
真诚,诚实
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老师传授的知识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 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 信乎?传不习乎?”
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替别 人办事有没有尽心竭力呢?与朋友交往是不 是诚实呢?老师传授的知识有没有复习过 呢?”
忍受
回也!”
孔子说:“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一箪饭 一瓢水,住在简陋的小屋里,别人都忍受不了这种 清苦,颜回却不改变他好学的乐趣。颜回的品质是 多么高尚啊!”
内容解读
【本章大旨】是孔子对颜回的高度评价
颜回在“陋巷”却能“不改其乐”这一则给 你的启示是什么?
为了自己的理想,要不断追求,即使生 活清苦困顿也自得其乐。